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性理答 精彩回答

发展性理答 精彩回答

发展性理答 精彩回答
发展性理答 精彩回答

巧用发展性理答收获精彩课堂

什么叫理答呢?

江苏海安学者柳夕浪认为,教师的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应,通常告诉学生所思、所答、所做的结果如何,告诉他们学习的正确、充分、恰当的程度,给予评价,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课堂理答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的效率以及课堂文化。

课堂理答包括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语言性理答可分为激励性理答、目标性理答、发展性理答和诊断性理答。非语言理答又可分为有反应理答和无反应理答。其中将发展性理答再细化,就可分出追问、转问、探问、和反问这四种理答行为。今天,我就发展性理答中的追问、转问、探问、和反问这四种理答行为和大家进行共同探讨和学习。

一、追问——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我想今年的青歌赛大家可能都关注过。我也很喜欢这一届的青歌赛,但我喜欢的并不是青歌赛本身,而是余秋雨老师的精彩点评。与往届相比,在本届青歌赛上,余老师的点评增加了追问的量,我觉得这是本届大赛的一个可喜变化。因为如果选手是在赛前参加培训或只是死记硬背答案,并不了解题目当中的知识,综合素质问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位歌手可能面对诸如“中国四大名著”的题对答如流,但如果歌手并没有通读过“四大名著”,答对了又怎样呢?还有些题目,歌手是蒙对的,这就失去了意义。余老师的追问,追出来的正是歌手只知“皮毛”未知“骨肉”的尴尬。这样的追问,就追得很有必要——亮出货真价实的素质来。

由彼及此,我们的课堂不正一样?我们不难发现,课堂里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现象有时甚为严重。但只要你一追问,就可能问出个否定的答案或是问出个目瞪口呆来。那么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追问,就一定能较好地遏制课堂中投机取巧的学生不爱思考却热衷于表现自我的不良行为。

我们也不难发现,个别学困生在课堂表现的极不自信,明明是正确的答案却经不起老师的一个追问。在心理学上,学生的这种不自信的心理称为情绪障碍,而情绪障碍又会导致行为障碍。我们都知道现代教育的一大原则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巧妙的追问手段,树立

他们的自信心。如孩子畏畏缩缩地举手,战战兢兢地回答时,而他的思考的确是有根据的。但只要教师一追问孩子就可能不敢开口了。这时教师如果加以正面引导,告诉学生“你的回答很棒,但却缺乏自信,如果你能自信地表达你的观点,你会越来越精彩的”。我想在教师的多次引导下,孩子会逐渐自信起来的。

另外,这类学生的回答往往思考欠深入,想法较肤浅,或是没有很好地站在文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他们并不是不去想,而是没有思考的方向或途径。如果为师者此时加以追问,给他们指引一个方向,帮他们打开思路,或许他们也能像学优生一样,回馈你一份精彩。他们也一定也能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探问——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

探问,是最常用的一种理答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深刻为止。

智慧的探问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卧薪尝胆》时,将理解课题“卧薪尝胆”放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进行,放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薛老师不仅引领学生理解“卧薪尝胆”这个词语字面的意思,更通过三次探问,引领孩子理解这个词蕴含的意思。实现使学生由理解“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到“我要卧薪尝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的飞跃。

师: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晚上,就睡在柴草上。

师:(插话)这就叫“卧薪”。

生: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师:(插话)这就叫“尝胆”。

师: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生: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要报仇雪恨。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为了报仇雪恨,勾践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

师:你把“卧薪尝胆”的目的放在句首说,有新意。读到这里,老师又有一个问题,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勾践还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还要练兵,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生:勾践还会找那些有本事的人,为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

……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板书: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的时间。

生: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

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师:读一读这三个词语: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生:(齐读)

师:同学们,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要报仇雪恨。

师:没有仇,没有恨,不必卧薪尝胆。

生: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这么苦。

师:有福就要享!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

师:中国足球队需要的是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也要卧薪尝胆。

师:你又没有仇恨要报,怎么也要卧薪尝胆?

生:我将来要成为一个大富豪,现在就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

师: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也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们学校正在创建实验小学,也需要卧薪尝胆。

师:我们的学校要发展,也需要这种精神!

……

师: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就是: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生齐读)

我觉得“卧薪尝胆”这个教学案例,可以说将“探问”这一教学手段的意义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一次探问,问出卧薪尝胆为了发奋图强;第二次探问,问出卧薪尝胆需要坚持不懈;第三次探问,问出卧薪尝胆的时代意义。

三次探问,层层剥笋,使理解逐渐深入。在薛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一步步地透过语言文字,走向文本深处。在课堂深度的挖掘处探问,必能培养学生纵向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也是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终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转问——另辟蹊径柳暗花明又一村

转问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代孩子回答,而是将秀球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时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为了使某种情感引发大家的共鸣,也会出现转问。采用转问,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另辟蹊径,常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请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镜头一:一位学生在回答一个理解性问题时思维受阻,于永正老师笑眯眯地准许他享有特权:离座寻求帮助者。当另一个同学俯在其耳边小声嘀咕几句后,他恍然大悟,正确流利地回答了问题。全班同学自发为之鼓掌。在这个案例中,与其说教师是为了帮孩子解决问题而给予他特权,还不如说是给学生渗透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你遇到困难,而自己无能为力时,求助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镜头二:特级教师赵志祥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镜头:一个孩子说这位父亲不顾危险,只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赵老师对他的回答做了提升:父亲为了救孩子宁可牺牲自己,这是不是一种爱的力量?当这个孩子回答“是”后,老师又把问题转向全体学生。我想这之间有一个特别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共鸣,让每一位孩子都体验到这种伟大的父爱,让这种伟大的父爱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

以上两个镜头十分完美地运用了转问这一理答手段,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碰撞出思想的共鸣,引发更深刻的见解。显而易见,每一次的转问都达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但是,教师在学生答题遇阻或非自己期望的答案时,为了急于获得结论,而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和近似的答案不加理睬,大量地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直至问到自己期望的答案;很少有关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的思路、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启发、点拨与师生对话。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作用,既挫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也不知其所以然。“大量转问”、“急于求成”,显然是与智慧转问背道而驰的。

四、反问——无疑而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这种无疑而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采用反问的形式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起他人的思考。

在教学中,当学生的见解有偏差时,教师常常会问“是吗?”“真得吗?”“真是这样吗?”一类问题,事实上是否定了学生的答案。但用反问的形式来否定学生的答案比较不容易挫伤孩子,而且这样的形式有“强心剂”的效果,使学生的心理为之一震,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追问、转问、探问、反问,都是为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感受产生共鸣的有效手段。而这四问还仅是课堂理答中语言性理答的一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的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这种智慧的理答,回报的定是学生更为精彩,精辟的回答。

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课堂理答非常重要,它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也能给课堂带来精彩而有效的生成。如果我们潜下心来,细致地研究课堂理答,详实地记录课堂理答,那么我们会收获的不仅是高超的理答技巧,更是无穷的快乐。

关注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关注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细节是平凡的、具体的、零散的,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小事.......细节很小,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有些细节会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使人们的命运发生转变。对个人来说,细节体现着素质;对部门来说,细节代表形象;对事业来说,细节决定着成败。 对于我的工作而言,事事要用心,时时要细心,细节是成功的关键,细节是制胜的法宝,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如果我们人人关注细节,就能成就精彩的人生。 那么,细节是什么?细节实际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是一种习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在物理学上可以细到粒子,医学上可以分到细胞,数学上可以从0到无穷大,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工作标准,从0做起,1就是1 ,2就是2,心中有一万,着眼1+1,才能创造出教育的价值。 有人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小节无伤大雅,何必小题大做”,其实不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小节问题同样具有潜意默化的作用,“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中学生心理特征比较复杂,而这种复杂的心理状况必将直接影响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态度和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留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分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对于更好的进行音乐教育、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幼稚与成熟并存 中学时代是人的重要心理转型期。这个时期,学生“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他们观察力、注意力、接受能力、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世界观开始形成。 2、崇拜明星与偶像 伴随着学生的成长,青春期心理特征开始显现,他们对新生或美的事物充满好奇、渴望、迷惑和梦想。崇拜青春偶像,喜欢模仿电影明星、歌星的打扮和行动方式。 3、情感意志较为薄弱 中学生渴望社会、师长给予他们成人般的信任和尊重,但同时又缺乏行为自主调控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心里定力和承受能力均较差,情感意志相对薄弱,遇到挫折和困难极易产生极端情绪和逆反心理。 4、音乐认知能力增强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随着注意力、身体协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明显增强,调式辨别能力相对突出,其听觉的灵敏度已接近或达到成人的水平。 5、喜爱流行音乐 由于特殊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存在一定的个人偏爱性。相当多的中学生表现在对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的热衷与偏执,有的甚至已达痴迷的程度。 以上学生的这些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在学习的全过程中,需要教师用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去引导,重视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正确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达到提高音乐

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幼儿情绪发展的大凡趋势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盛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电影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电影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⒊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严重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严重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黄煜锋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孩子已能辨认到别人的表情,对愤

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幼儿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例外场合下用例外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密,较大的孩子会感到难以为情;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崇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简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够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 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情绪的安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安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大凡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安定。 ⒊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集体智慧培植精彩课堂

集体智慧培植精彩课堂 新疆石河子第五中学魏昭群 在师市“名师大课堂”的背景下,石河子第五中学开展了“回归课堂,突显本真”的教研活动。小学教研活动为期一天半,于四月八日落下帷幕。这次活动小学共展示了7节课,其中有两节语文课。这两节语文课得到了局领导、师市专家及听课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从这两节课看,石河子第五中学语文已从走进新课程走进了新课程,正走向深入,走向繁荣。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双基训练扎实。语言和精神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支柱,离开了精神的语言缺乏生气灵性,离开了语言的精神空洞乏味。而这两节语文课在语言训练和精神感悟的相辅相承上,做到了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灵动而富有生机。因为,唯其扎实它拒绝浮漂。 二、情感体验真实。文章不光是语言文字的组合,更是作者情感智慧的结晶。所以古人说:“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所以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进入情景,再现情境。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这样才能把书教活。《桥》一课的教学,正因如此,课堂中才出现了书声朗朗,情意融融的感人场景。因为,惟其朴实它拒绝造作。 三、教学形式朴实。朴实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实用的态度,它摒弃语文课华丽的外衣,追求一中“洗尽铅华始见真”的质朴。梁秋实先生说的好:“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那平不是“平庸”,那淡不是“无味”,是一种不露斧斫之痕的艺术韵味。这两节课的教学形式简朴、实用,达到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效果。因为,唯其朴实它拒绝造作。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因此,这两节语文课,它检阅了我们五中小学一年来的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和成果,体现了学校抓课改,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所做的努力。这两节语文课,两位执教老师是一个点,折射出了石河子市五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个面。扎实的基本功,强烈的事业心,强大的责任感,优美的课堂环境,声情并茂地朗读,音乐绕梁的情景……听这样的课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一切,无疑是五中小学低语组和高语组及美术、电教老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如:《奇妙的动物世界》一课在展示前共上了9遍,单就“如何通过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动物与人们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来突出动物世界的奇妙”这一问题,低于组的老师们在组长牛延琴老师的带动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导语、过度语到结课语的构思,从各个课件的播放时间、顺序到播放环节的设置,从“交朋友”、“自我介绍”到“采访”活动的设计,无一不闪现着集体智慧的光芒。再如,《桥》一课在展示前上了6遍,就有5次不同的导语。高于组的老师们在组长杨新兰老师的带领下,就“如何抓住洪水的肆虐、人们的‘疯狂’、老汉的‘揪’与‘推’两个动作来烘托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一问题,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最终,创设出了一个感人的情景课堂。两位执教老师的一招一式,无不倾注着教研组集体智慧的力量。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集体的力量固然重要,个人的勤奋、努力不可或缺。于永正老师说:“只有教师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纵观语文教育大师们:于永正的简约,靳家彦的真实,孙双金的自然,窦桂梅的阳光,魏书生的民主,无不令人敬仰和崇拜。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其重要一

点亮教育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82099519.html, 点亮教育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作者:崔婵琳徐丹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1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逐渐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只有将先进的理念具体化为各个细节,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等,才可能促成高效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细节;新课程 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是一种创造,一种艺术;它隐藏机会,凝结效率,酝酿成功。在课堂上,教学细节也尤其重要。它可以是高效课堂的出彩环节,体现教学设计的思辨与灵动;它可以是教学内容中一张图片、一段材料,显示历史知识的丰富和严谨;它可以是教师授课时的一种语气、一个眼神,表达独特的教学风格。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能否落实到位,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着眼细节,彰显细节魅力,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也增强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感情。 一、教学内容,以细节引人入胜 历史有丰富多彩的事件、人物,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所以历史应该是形象生动的。但由于中学历史教材的囿于篇幅,由于我们今天学生所学历史的精心提炼等原因,基本没有什么曲折生动、耐人寻味可言。要将言简意赅编写的历史传授给信息丰富、见多识广的当代学生,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要能构建起历史与生活、历史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让现实与历史进行对话,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面向社会,把社会生活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对现实社会生活题材加以挖掘,将社会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引入课堂,赋予历史知识一定的生活意义和现实价值。比如在学习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这一国际机构的时候,要理解它是向会员国提供的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即可以之前不久发生的雅安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例,因为这是一项长期工程,也关乎国家基础设施如水利、环保方面的建设,所以可以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将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历史的课堂也充满现实的魅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不仅理解历史中的情和理,还可以用历史这面镜子认识社会,由此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安排,以细节别出心裁 传统的教育给人一种习惯性思维,课堂上老师主讲,学生配合,就是比较规范完整的一节课,但是这种情况扼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也容易造成课堂的沉闷枯燥。新课改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

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

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 量表介绍 中国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引进美国耶鲁大学的“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 ITSEA)”,适用于1~3岁的幼儿。,量表则由幼儿的抚养人填写。原量表包括171项条目,调整后的量表包括146 个条目。量表包含4个领域:外化行为域(活动性/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性三个因子)、内化行为域(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和对新鲜事物退缩六个因子)、失调域(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四个因子)和能力域(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同伴关系六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0(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部分符合),2(非常符合)。评分方法为:先计算每个域的原始总分,得出均分再转化为相应T分。 全国常模为:问题维度(外化维度、内化维度和失调维度) T分> 63分为阳性,能力维度T分<37分为阳性(阳性表示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下面为每一领域中各维度的正常范围值: 量表内容 根据幼儿最近1个月的反应,对下列陈述选择最符合该幼儿的选项,0表示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表示部分符合,2表示非常符合。

量表解释 一、外显行为域 包括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及同伴攻击三个维度。 【活动度/冲动性】 活动度指小儿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活动度高表现为不分场合,活动过多、无明显目的性,如易兴奋,好哭闹,平时手脚动个不停,显得格外活泼等;冲动性是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能受理性控制而发作性的扰乱现象,如克制力差、容易激惹,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等特点。 《建议》:对活动度较高的小儿可适当安排活动量大、接触外界的活动;还应要求他们保持一定的安静时间(在需要时),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同龄小儿的标准为限。预防小儿的冲动行为,应从婴儿期就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学会“等待”;对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暂时被忽视;父母或教师应避免对小儿冲动、随意性的惩罚,使儿童不断学习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攻击性/反抗性】 攻击性是指小儿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反抗性是小儿在受到他人伤害或干扰后进行的攻击,属报复还击。小儿的攻击性/反抗性,通常发生在父母或他人对其施加权威以阻碍或限制他们时,由于挫折和愤怒而对父母或他人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表现为不听话、爱发脾气、霸道及打、咬、踢父母等行为。 《建议》:对于经常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在其发生攻击/反抗性行为之后,首先应采取一贯、连续性的、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厌恶惩罚刺激。惩罚必须在攻击行为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执行。实施惩罚时,必须分析被惩罚者的攻击动机,注意被惩罚者的个性以及惩罚强度。另外,还可以让愤怒的小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如运动、游戏等。家长如果能为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提供良好的教养方式,并对其进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均可减少小儿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发生。 【同伴攻击】 小儿的攻击性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同伴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咬人、踢打同伴或采取取笑、捉弄别人等敌意性攻击行为。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

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凇》一课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自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雾凇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自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

雕琢教学细节 成就精彩课堂

雕琢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摘要:教学中被忽视的细节往往包容着智慧的火种,成为思维的创新点,教学中每一个细节可能会生成一次精彩。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实践与体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细节处理;精彩课堂 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是教学行为的具体分解,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细节虽小,但它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却举足轻重。关注细节,其实是关注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也是关注课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 一、细节的把握源于对教学环节的精心预设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慧心设计。细节的设计源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源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它既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不是为刻意追求精彩亮点而创设的应景之作,细节,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后的精妙创设。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虽然对“循环”的意思就是反复不断地重复出现,但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循环”的真正含义。

为了学生理解“循环”的含义,老师在课始进行了巧妙的预设。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讲了两遍后,然后问学生:“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老师在关键时刻巧妙地发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循环”的含义――相同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在这种浓浓的人文情境下再教学“循环小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了。 二、灵动探究中捕捉细节 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功夫、见魅力……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为细节成就了精彩,细节成就了完美! (一)值得“延伸”的环节。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无法预设,有许多要靠教学机智,也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行为细节,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是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点,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二)值得“延迟”的评价。我曾看到有位老师的《万以内笔算退位减法》教学片段,老师问学生能否从高位减起。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这时老师并不是采取直接告知能与不能,也不是回避、堵塞、应付,甚至是置之不理的做法,而是用极大的耐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质疑的机会,让学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学生对各种食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情绪爆发如火山般猛烈,伴随着明显的冲动性,严重者甚至伴随着攻击行为。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 3、外露性和内隐性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他们逐渐学会控制情感及反应,一方面既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一方面又能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有时带有很大的文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心境性和持久性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体验呈现明显的心境化色彩,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教育目的中应包括情感目的。他认为:“情感目的包括那些描述兴趣、态度和价值变化的目的,以及发展评价和适应调节的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挖掘个体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理智感。 理智感使学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意愿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激发理智感、感受学科美、应对和避免产生对学习的冷漠厌恶感。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愉快教育”的主要做法是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主体观,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主动地学习。 4、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也就是进行所谓的“情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学会心理调整,保持快乐心境,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常见的健康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认知调节法 (2)合理宣泄法 (3)意志调节法 (4)转移注意法 (5)幽默法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南京市儿童保健所 童梅玲 心理 ?心理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它包括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 ?心理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应,也就是说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儿童心理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大量地反映为日常的行为,此期的发育也称之为行为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正常与否可以从发育的各个方面去作判断和评价。 心理发育基础:大脑神经系统 左右脑 儿童心理发育 ?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脑发育的可塑性 情感和社会性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新生儿 新生儿就有最初的情绪反应,情绪的状态主要决定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吃饱、睡足就有愉快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当饥饿、瞌睡和身体不适时就会哭闹。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婴儿 ?2~3个月的婴儿产生了和成人接触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决定于是否有人跟他玩。 ?4~5个月以后的婴儿更进一步产生了摆弄物体的需要,因此是否有鲜明的玩具供他摆弄也常是他情绪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8~10个月的婴儿由于对照料他的成人的依恋,会因成人的离去或因自己被单独留在屋里而哭起来,或者表现出似乎疯狂地去寻找母亲,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焦虑情绪。 ?1岁时,婴儿还会表现出最简单的“同情感”,这种最简单的“情感共鸣”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幼儿 ?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和情感。 ?社会情感开始能萌芽。

细节成就完美的作文精选

细节成就完美的作文精选 本文是关于细节成就完美的作文精选,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细节成就完美的作文篇1 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题记 有时候,细节也体现修养,而注重小细节,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一年,德国闹饥荒,有个富人把20个穷孩子请到自己家中,对他们说:“这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每人一块,拿吧。以后每天这个时候都到这里拿,直到灾难结束为止。”孩子们你拿我强,大家都挑选最大的面包,可是拿到手后,连谢谢都没说就走了。唯有一个衣着整洁的女孩不好意思地站在一边,等别人散去后拿了剩下的一块小面包,谢了主人后回家了。 第二天,孩子们故伎重演,还像第一天那样。可怜的女孩只拿到别人面包的一小半大,可是等她回到家,母亲切开面包时,里面却露出许多白花花的银币。 她的母亲十分纳闷,说:“马上把钱送回去,这肯定放错了。”小女孩将钱送回去,富人却说:“不,没有错,我是故意把钱放在最小的面包里的,目的是想赏与你——我的孩子!记住:宁可拿最小而不去抢最大的人,将来一定会得到比放在面包里的银币更好的赏赐。” 有时候,细节也决定兴亡。 古英格兰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决定与里奇蒙德决一死战,查理让

一个马夫去给自己的战马钉马掌,铁匠打到第四个马掌时,差一个钉子,铁匠便偷偷敷衍了事。不久,查理与对方交上了火,大战中,忽然一个马掌掉了,国王即被掀 翻在地,xx随之xx。 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百分之百的成败,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你是否听到一个远去的王朝风中的悲鸣——细节决定兴亡! 可见,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远在古代,祖先就给我们总结了经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长期以来,我一直以为,这句成语只不过是防微杜渐的警示箴言而已,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事例,但是现在我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使人生更完美! 细节成就完美的作文篇2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导师,就如同拥有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 因此,课余时间我总喜欢让书籍成为我的伴侣,点亮我精神的星空。 打开卢小永主编的《启迪学生心灵的211个哲理故事》,它精选了爱心、自信、诚信等方面的211个哲理故事,让智慧和道理如同一股清泉渗透到我的心里,给了我为人处世及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的启迪。特别是“细节—成败的分水岭”这一章节,那几个小故事让我铭记不忘。原来是执著而专注一丝一毫细节的维雷勃杜克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完美的自由女神像;一个马掌的铁钉能毁了一个庞大的英国王朝;亨利福特从地上捡起一张小纸片顺手把纸片扔到垃圾箱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成了福特汽车王朝的建立者……由此可见,“小事”是摘取成功桂冠的阶梯,是事业结出丰硕果实的沃土。如果拒绝做小事,那么伟大的理想永远是空中楼阁。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知识目标: 1、把握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以及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2、了解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发展状况。 技能目标: 1、能够辨别并分析学前儿童情绪、情感。 2、能初步设计促进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的活动方案。

一、基本情绪的发展 ?1、哭 哭代表着不愉快的情绪。人出生时,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新生儿的哭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有了需要性的哭。饿了会哭,尿布湿了会哭,冷了会哭)。 生理性的啼哭: 心理性啼哭: ?2、笑 笑是愉快情绪的表现,儿童的笑比哭发生的晚。笑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自发性的笑,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是一种生理表现,不是社交的表情手段。这种自发性的笑会在3个月以后逐渐消失。二是诱发性的笑,它与自发性笑不同,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比如温柔地碰碰幼儿的脸颊,就会出现诱发性的笑,也是反射性的笑。三是社会性的微笑,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婴儿只对亲近的人笑,或者对熟悉的人脸比对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这是最初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的笑发展阶段: 自发的微笑(0-5周)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3、恐惧 幼儿的恐惧分化经历一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恐惧是婴儿天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机体觉等刺激引起的,如刺耳的声音,从高处摔下等。 (2)与直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与直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时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渐渐起主要作用。

(3)怕生。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得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越强,怕生情绪也越强烈。 ?4、依恋 依恋是幼儿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绪。有研究认为幼儿依恋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幼儿园以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感到愉快;在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其他人都更能抚慰幼儿;依恋对象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当依恋对象在身边时,幼儿较少害怕,当幼儿害怕时,总要寻找依恋对象。 二、情绪的社会化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醉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儿童自己玩的高兴时的微笑; 第二类,儿童对教师微笑; 第三类。儿童对小朋友微笑。 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从1岁到3岁儿童对自己微笑的比例下降,对小朋友和教师微笑的比例增长,即儿童非社会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 引起情绪反应的原因,成为情绪动因。 1~3岁的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食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如,婴儿喜欢被人抱。抱,使其身体舒适,满足了他的生理需要,又使婴儿直接与成人接触,又能满足他的社会性需要。因此,当婴儿饥饿时,成人把他抱起来,也能使他安静一会儿,这是因为满足了他的社会性需要。但总的来说,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例如,刚入园的幼儿喜欢老师牵他的手,愿意让老师摸一摸、亲

社会性情绪发展及其特征——婴儿情绪和社会性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常常很小就被要求去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而且我们也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无以伦比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不过,我们在关注孩子智力开发的时候,也应该意识到关注孩子心灵的重要性。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即学习一些社会行为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他人建立关系,以适应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情绪的发展、社会性依恋、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在心理学上,对情绪的认识、评价和协调管理能力被称为“情商”(EQ)。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事实证明,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快乐,他们在挫折面前能更快地调整和驾驭自己的心态与情绪,一种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也会让他们更快走向成功,并领悟和享受到生活本身的乐趣。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这里介绍三种基本情绪:笑、哭和恐惧。 (一)微笑 1、自发性微笑(0-5周):自发微笑又称为反射性微笑。指的是婴儿不自觉的微笑。是一种肌肉的收缩。婴儿一出生就会笑,就像婴

儿一出生就会哭一样。这种笑是自发的,通常在婴儿睡眠时或者感到困倦时出现,持续时间很短,而且一般都是没有声音的笑,这种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时候发生。待婴儿稍微长大一些,在他清醒的时候抚摸他的脸颊、腹部,甚至抓着他的手让他拍手,婴儿也会出现笑容,但在这时候,他的笑也是反射性的,并不是对人们的回应,不具有任何交流的意义。 2、无选择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起):具有社会性功能,对人的脸和声音都容易引起婴儿微笑。一直到3个月左右,婴儿对父母都没有特别的偏爱,他们还不会认生;他们对所有的人都不加区分的微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只要他看见的是人脸的正面,那么,不管这张脸的表情如何,生气也好,高兴也罢,他们都一样会报以微笑。 3、有选择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开始能认出熟悉的个体,能对不同个体作出不同反应。这种微笑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婴儿对经常照顾自己的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经常看见的其他家庭成员,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有研究表明,逗笑出现越早的孩子智力发展的越好,所以父母要使劲浑身解数逗孩子笑。 (二)哭的发展 学会语言之前,哭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有一项研究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进行研究,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

构建智慧磁场 绽放课堂魅力

构建智慧磁场绽放课堂魅力 集体备课如一股春风吹遍了每个校园,随着集体备课的深入推进,我校对集体备课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在集体备课中只有与学情、班情、教材情相结合,充分发挥集体精神,及时实践反思,集体备课的目的才会得以实现。 本学年,我校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及教材的框架限制,把语数分为高、中、低三个学段进行集体备课,每月各一次,分三个周进行,每个学段定有备课组长,由组长安排并主持每一次的活动,并做好考勤记载,同时针对活动中各位教师参与的情况,公平、公正、公开地给予每位教师评分,以激励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充分集体智慧,再现教师的凝聚力,我校在集体备课中具体操作如下:一.实行“四定” “四定”是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无论哪门学科,在定内容之前,要在教研活动中,由教师们共同讨论,确定一课难度较大,有研讨价值和指导方向的课型进行集体备课,如:在语文组中,大家对诗的教学、正音、解意、悟情这一教学模式早己形成。但共同认为在领悟情感这一步还没有真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之中。于是,大家就希望通过集体备课,能让诗的教学对品味语言、领悟情感有更深层次的突破,于是,就把语文集体备课的内容定为《长征》一课。而数学中《解方程》这一内容新旧教材解法截然不同,旧教材是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新教材用天平平衡道理来解。如何让学生摆脱算术思维中的某些局限,在新的教法中得以更新,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就把《解方程》定为备课内容,由主备人提前一周进行教学设计和前期准备。 二.自主研究,各备简案。 在这一环节中,备课组教师搜集资料,做好“五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练习,多角考虑。组中教师要根据根据课前钻研情况,并结合本班学生学情编写有个人特色的简案,简案并不是意味着只是简单的教案,每份简案不要求处处有亮点,但应反映出备者的独特思维,哪怕只有一处的精彩亮点。如我校一年级教师在编写《四季》一文简案时,孙海清老师设计了一个脍灸人口的儿歌来歌颂四季的美丽,郭萍老师更是绝了,把课文编成了儿童喜欢的动画片来体现四季的不同之美,同样一课,而简案更是各有千秋,可见教师们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 三.多元参与,充实详案。 讨论交流、示同存异,从而详实教案是集体备课的精髓所在,备课组的教师经过一周的准备和思考,又结合本班学生情况,早己有了自己的思路。在集体备课研讨时,先由主备人进行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目标设定,重难点把握、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进行一番说课后,其他教师针对各个环节,结合自己的简案进行互动交流,要求教师既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关于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设计的意图清晰地说给别人听,在平等对话、和谐讨论、共同研究中,提高认识,特别是主备人更要会集思广益,思维敏捷,快速在大脑中调整思路,编写详案,但切忌把详案当成了“萝卜开会”,成了多人教案之和,要充分体现集体智慧的所在。 四.组织试讲,实践反思。 备课是上课的指导,是实践的先导,再好的教案,若不落实到课堂上,就很

[课堂,细节,成就]细节,成就课堂的精彩

细节,成就课堂的精彩 【摘要】名师的课堂缘何精彩?我发现:关注细节是名师课堂教学的共同点,也是他们实现精彩教学的关键。教学细节,不仅仅是一种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互动的状态。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是否能落实到位,师生的精神状态和情感就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好体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学会关注细节,还要从“有效”细节研究入手,去发现和关注细节,折射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教学实力和功力。 【关键词】教学细节有效教学教学效果 “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教学过程是由一连串的教学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其教育的理念、智慧,决定课堂效率和质量。杨再隋教授言:“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化、合理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追求的品位。 一、解读教材,为有效课堂夯实基石 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一节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弄清楚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是新课改实施前后都一直遵循的原则,与此同时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新课改首先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合作与探究,相应的这一思想也必须在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但这种教学设计切忌流于形式,要想真正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简单表面上活跃的课堂就能达到的。在设计教学时,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突破、重组、整合,而是蜻蜓点水般顾及所有细节,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时间把握充分,但实际上重点却不突出,主次也不分明,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不得要领、云里雾里,效果适得其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理清教学的思路,选择最简单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有了这样的设计,教师走进课堂,才能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才会底气十足、胸有成竹;才会操纵自如,效果显著;这样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深深的魅力。这一有效教学的实现来源于重读过去的课堂教学反思和教材的认真梳理。 例如,在教学《鸟语》一课中的“从忙碌终日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顽强、勇敢的精神……”一句时,我让学生进行句式的训练:“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 ;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从捕捉害虫的啄木鸟那里,我――――。接着让学生自主练习,从――――那里,我――――。”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并把真实的感受表达了出来,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激活思维,为有效课堂添砖加瓦 有效的课堂,必定是思维涌动,身心投入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认真研究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外,还要注意提问的设置。在备课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出发,设计精当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保持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4第四章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情绪 2.情感 3.情绪智力 4.心境 5.激情 6.应激 7. 二、填空题 1.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信号功能、感染功能、动机功能。 4.表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 5.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比较外露,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 6.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趋势是:以外显为主向以内隐为主发展,从情绪体验的内容看,是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从情绪体验的内容看,是以生理需要为主向以社会性需要为主转变,从情绪体验的时间和内容上看,情绪体验的持续性延长,体验丰富。 7.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则,即:以诚相待、互助互利、待人如待己、相互理解、具有宽容精神、不可轻信别人,也不应该猜疑所有的人。 三、判断题 1.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 2.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形式。(√) 3.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在总体上是平静而愉快的。(√) 4.儿童道德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了量变与质变、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5.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儿童道德情感显示出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转折年龄主要集中在约8 – 9岁之间。(√) 6.小学生的情绪容易发生,但具有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中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增强,情绪 1

发生的频率降低,情绪发生的延后时间增长,情绪具有来得快、去得慢的特点。(√) 7.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他们在违反自己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时,就会引起痛苦的过失感。(√) 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高中生的道德判断大致处于“后习俗水平”中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四、选择题 1.情绪与情感是影响人身心活动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其功能表现在:( ABC ) A 信号功能 B 感染功能 C 动机功能 D迁移功能 2.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BCD ) A 快感度 B紧张度 C 强度 D 激动水平 3.随着情绪、情感的发生,有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ABCD ) A 呼吸系统 B 循环系统 C 消化系统 D 腺体活动 4.情绪的外部表现可分三个方面:( ABC ) A 面部表情 B 体态表情 C 言语表情 D 精神状态 5.情绪状态主要有三种,即:( ABC )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冲动 6.情感的种类有三种:( ABC )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责任感 7.小学情感发展的特点表现在:( ABCD ) A 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B 内容不断丰富 C 深刻性逐步增加 D 稳定性增强 8.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向特点表现在:( ABCD ) A 情绪体验迅速 B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交替 C 外露性和内隐性并行 D 体验时间延长,出现心境化特点 9.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表现在:( ABC ) A 自尊心强烈而敏感 B 情感的社会性增强 C 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丰富和深化 D 责任感进一步发展 10.情绪智力的因素主要有:( ABCDE ) A 认识自身情绪 B 妥善管理情绪 C 自我激励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