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邻里中心模式

邻里中心模式

邻里中心模式
邻里中心模式

“邻里中心”社区商业模式思考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城市不断发展,区域空间不断扩大,新兴居住区与市中心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也意味着其离市级商业中心越来越远。这种情形,促使了一些零散的,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消费为目的的商业出现,这些商业多由底层住宅改造而成,狭义上的社区商业初步形成。

随着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迁移,这类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开始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火热,社区商业也迅速实现了发展和转型。

一社区商业的几种发展模式

从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成熟经验及目前城市发展进程的趋势来看,社区商业应该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居民为服务对象的,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在国外社区商业占到60%-70%的比例,是城市商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的邻里型商业是国际社区商业模式中较为成熟的一种,其在模式上更趋向于邻里型购物中心概念,规模通常在3000-10000平方米,服务3公里半径内的居民日常消费。业内人士认为,美国的这种邻里购物中心,在服务半径上小于社区商业。

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也是国际公认较为成熟的社区商业模式之一。该模式出现于1970年,新加坡按出于城市扩张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按照区域进行开发,并为每6000-8000户规划配套一

个邻里中心,以经营中档商品为主,包含普通日常商品商店,诊疗所、餐馆和其他店铺。该中心因能够妥善解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中的一些问题而引发国际关注。

与国外成熟社区商业模式相比较,我国社区商业还处于萌芽阶段,社区商业主要是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铺为载体,这种商业形式是自然形成的,缺乏统一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尽管也出现了不少特色商业街,但其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不过,随着概念的明晰,一些新的社区商业模式和理念开始被不断提出和引入中国。

1997年,苏州成立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参照新加坡发展经验,开始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邻里中心。按照规划,苏州将在工业园区8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17座邻里中心。“邻里中心”定位了12项必备功能(银行、超市、邮政、餐饮店、洗衣房、美容美发店、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点、社区活动中心、净菜场、卫生所)。

2007年,“优时”连锁社区商业服务品牌亮相南京,在万科光明城市、云河湾、拉德芳斯等小区内践行,其主要特点在于,几乎能想到的社区配套服务,在优时生活中心都可以通过刷卡解决。优时与邻里中心的商业理念类似,但在支撑人口上有所不同,优时主要针对小区内居民,服务范围小于邻里中心。

2009年,一种被称为优购邻里中心的社区商业模式在合肥落地,该模式也是借鉴新加坡经验,将必备生活业态和幼儿教育、娱乐设施、

书店等集合,在业态上追求尽可能齐备,使之综合社区商业和大型商业中心的优势因素,成为服务社区的一站式购物中心。

二“邻里中心式”社区商业

苏州邻里中心是当前国内唯一具备一定规模和经验基础的社区商业品牌,其集商业、文化、体育、教育于一体的一站式“居住区商业中心”特征,统一规划、统一运营管理的开发模式,突破了我国传统的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与普通的商业中心必须建在有人气的地方不同,邻里中心大多建在商业氛围还不是很浓厚的新社区。由于我国城市高密度居住的人口特征与新加坡相似,因此该模式在国内虽经过一定改良,但大致与新加坡模式相近。

自1998年园内第一座邻里中心开业至今,苏州已建成运营了8个项目:包含湖东、玲珑、翰林、新城、贵都、师惠、沁苑、方洲等,总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园区内还有科技城、金鸡湖、唯盛等多个邻里中心项目在建设中。

作为一种社区商业运作模式,它集合了诸多的生活服务设施于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区域市场。其主要特征(优势)是:集中化和集约化,建立了企业化、网络化、规范化的新型社区商业模式,改变了传统社区服务业“小而散”的形态、打破了沿街为市的传统底商模式,而将这些商铺集中到住宅区中心,既解决了沿街底商与小区居民的矛盾,又为小区内外的居民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