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德育回归课堂(课程育德研讨会简报)

让德育回归课堂(课程育德研讨会简报)

让德育回归课堂(课程育德研讨会简报)
让德育回归课堂(课程育德研讨会简报)

让德育回归课堂(课程育德研讨

会简报)

让德育回归课堂

――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研讨会简报2010年10月23日,美丽山城艳阳高照,丹桂飘香,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研讨会在巴蜀中学本部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重庆市教育

委员会主办,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重庆市巴蜀中学协办。来自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大二附中、上

海市复旦大学二附中的三位专家和优秀教师与我市41个区县教委的德

育专干、教研室主任、德育教研员、学科育德骨干及我市9所直属中小学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校长、德育处主任,学科课程育德骨干教师共37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内容包括现场观摩课、学科育德经验交流、专家点评、专题讲座等,与会者就上海和重庆两市课程育德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取得圆满成功。

上午九点,会议首先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开幕式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纬虹主持。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钟燕,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万明春,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吴薇,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元红,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党委书记金永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华东师大二附中科技首席教师娄维义、上海市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

学语文教师陆宏亮等出席会议。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并预祝大会取

得圆满成功。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钟燕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她对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次会议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顺利颁布和全国教育工作会成功召开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我市中小学贯彻《纲要》和中央八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构建我市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尤为重要。希望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能深入、持久、创新地落实课程育德工作,提高课程育德的科学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把上海的经验与重庆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重庆德育的新路子。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加强对课程育德的研究,努力开创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开幕式之后,与会者观摩了上海市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陆宏亮执教的初一语文课《口哨》和华东师大二附中科技首席教师娄维义执教的高二生物课《光合作用研究史》。作为一堂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语文随堂

课”,陆老师以口哨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张海迪童年、少年、青年三个时期热爱生命、相信未来'勺生活态度”,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俯下身子与孩子们用心品读原文、用心交流对文章的体会,将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感受生命意义、体会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整堂课如行云流水,可谓润物无声,美不胜收。作为一堂理科课程,娄老师将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科学实验的过程现象以及科学家们的不懈探索与兴趣爱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实践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辩证批判思维能力的训练等德育元素紧密结合,将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研究发展史变成了

孩子们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对课堂管理开放民主,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评价激励科学有效,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娄老师的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给学生学习上的自信,听众不

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课后,两位授课教师进一步分享了自身在本课教学设计和平时学科育德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陆老师说,老师可以作为一个读者融”在课堂上与孩子们用心交流,用智慧碰撞,他说,文以载道”,语文教育与德育本就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美的文章是有血有肉的、有灵

魂的人用心书写的,老师也要用灵魂与孩子们交流”,陆老师在会上分享了自己在于漪老师帮助下专研教学不断成长的曲折经历。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校长助理和科技首席教师娄老师说:德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 学科德育的推进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百花齐放,成长为自己所当的人”,作为理科教师,就是要牢牢抓住理科德育的点”予以

科学放大,追求培养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德育就像盐‘;我们不能把盐直接喂到学生嘴里,强迫吞服,而要把盐”放到汤里,让学生喝有盐有味的美味佳肴(汤),追求德育无痕”的育德境界,把握好课堂这个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万明春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我市课程育德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他结合一文一理两节观

摩课提出让大家思考的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课程有德吗?二是课程怎么育德。他说:课程作为教育的四要素之首,承担者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欲成才先成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要把传道放在首位”,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有人性的人”有德性的人”,没有德的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关于课程怎么育德,他提出:学科育德是有规律的”,陆老师在文科教学中用的是靠”的方式,娄老师在理科教学中用的是融”的方式,两位教师不是贴标签,而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开发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育德因素。他提出,课程育德要关注三点,一是要善于挖掘,找准学科德育点;二是进行必要的扩展,在挖掘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内容上的扩展,三是要把握尺度,把好学科育德的广度和深度,提倡师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进步。

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作了让德育回归课堂:终身教育视野下教学过程中的育德'与养性’专题讲座。讲座从传统教育与德育两张皮”贴标签”的割裂现象谈起,提出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让德育回归课堂的理念。讲座历时两个半小时,从德育回归课堂的背景、使命、路径、过程和条件五方面展开,提出基础教要回归新的三个中

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数字化学习为中心,以人的主体性、主参与式为中心);指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四个基本素质”(责任感和道德,批判性思考,合作精神,人生的自我规划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八种关键能力”(运用母语交流的能力,运用外国语交流的能力,数学能力与科技基本能力,数字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社会与公民的能力,主动意识与创业能力,文化意识与表现能力),指出作为教育软基础”之一的德性教育至关重要,德育回归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阶梯”与教育的入口”,指出面对多元价值难题学科育德要注意永恒价值引导,渗透教师自己的价值主张,不能在教学中不作为;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随机型生成”、内涵型生成”、相关型生成”三种德性生成的基本类型;教师要做有大爱心的护花人”(具有坚定的学生立场)、有新思想的领航员”(以理性的光照耀学生)、有责任感的监护人”(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人”)、有人文气质的教育者”(人文精神、人文底蕴、人文气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育德”与养性” 做好学生成长奠基者的自我奠基”。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元红主持了下午的专题

讲座,并对近期德育工作作了进一步安排。

(撰稿:万勇审核:陶元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