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状腺癌的五大危害

甲状腺癌的五大危害

甲状腺癌的五大危害

甲状腺癌的五大危害

甲状腺癌是现在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已经严重的威胁了我们的健康生活,严重时还会危及我们的生命。传统治疗它的方法有手术以及放化疗。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研究证明,灰树花D阻分(D组分)联合手术、化疗治疗甲状腺癌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命。

甲状腺癌的危害有哪些?

1.甲状腺癌如果不治疗,因甲状腺良性肿瘤无明显症状,难以早期发现,病程一长,气阴两伤,最终阴阳互损,成为难治之病,甚至危及生命。

2.甲状腺肿瘤有良、恶性之分。良性甲状腺癌本身并不严重,一般瘤体小时无明显症状。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瘤体会日益增大,个别瘤体较大患者会因为瘤体压迫气管、食管和喉返神经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此外,良性甲状腺癌有10%-20%的恶变率。所以发现后应尽早治疗。

3.恶性甲状腺癌即甲状腺癌,多数属低、中度恶性,患病后患者存活率比较高(术后平均5年生存率为83%-95%)。但是,少数患者为高度恶性(即未分化癌),严重危及生命。所以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

4.甲状腺疾病严重到无法治愈时就会导致终生用药或者是出现生命危险。

5.甲状腺癌还会带来一些并发症,例如对肝脏以及肾功能的损害等。

手术、放疗是甲状腺癌常用的治疗方式,在治疗上取得了不可置疑的成就,然而这些有效的疗法因其对身体的伤害,存在极大的临床局限性,而灰树花D阻分,是真菌抗癌效果最好的,有效防止癌细胞的转移和扩散。灰树花D阻分具有免疫调节和体细胞修复作用,能够改善提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症状,实现临床有效治疗。

....

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乳头状1

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乳头状癌 最易发生嵌顿的疝是股疝 阑尾切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感染 头部外伤后最易扪及头皮下波动的是帽状腱膜下血肿 甲亢术后呼吸困难多发生于24小时以内 腹部闭合性损伤最易损伤的器官是脾脏 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并发症是消化道出血 细菌性肝脓肿细菌进入肝脏的途径最主要是胆道 多数情况下继发性腹膜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胆管空肠吻合术 甲状旁腺的功能是调节血液中的钙 食物中铁吸收最高的是动物血 必需氨基酸的最好食物来源是植物油 食物中毒最常见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急性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特效药事小剂量的亚甲蓝 结核是一种特殊性炎症症特征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流脑是变质性炎症 绒癌首选检查时HCG 前置胎盘临床表现是妊娠晚期或临产期发生无诱因无痛性阴道流血 前置胎盘盘常发生产后出血 前置胎盘盘最安全检查是B 超 期待疗法适用妊娠小于34周胎儿存活阴道出血量不多 绒癌的治疗是化疗 分娩损伤是子宫脱垂的主要原因 最常见闭经是下丘脑性闭经 侵蚀性葡萄胎只寄发于葡萄胎 麻疹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并发症为10天 KOPLIIK属于麻疹的特征表现 结核性脑膜炎最常受累的位面神经 脑脊液无色透明或毛玻璃样,白细胞多,蛋白定性阳性定量增加 上感病史,秋冬季发病,水样便,大便镜检白细胞1到3为轮状病毒特点 婴幼儿最常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主要表现是骨骼系统的改变 一般最迟推迟断奶是18个月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主要表现是骨骼系统的改 变 病活动早期的表现多为神经系统改变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抗生素 新生儿每日黄疸生成是8.5MG每公斤 肾上腺皮质激素首选于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正常足月儿的体重是大于2.5KG 婴幼儿每天所需水分为150ML每千克 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动脉导管未闭 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开始补充热量是40到60

甲状腺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最新资料推荐------------------------------------------------------ 甲状腺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甲状腺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李占元综述在甲状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诊断及其类型的区分方面仍需要病理检查最后确定。 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高频超声技术的应用,以及 CT,特别是螺旋 CT的出现,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在 B 超和 CT 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发现甲状腺钙化与甲状腺癌有明显的关系。 尤其是某些群体,如年轻患者或伴有钙化的单发结节的患者。 甲状腺钙化,特别是微钙化是目前诊断甲状脉癌特异性最高的指标,对诊断甲状腺癌和指导手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⑧ 一、甲状腺钙化的原因甲状腺结节和肿瘤出现钙化的确切原因尚不明了。 甲状腺良性疾病出现钙化较少,通常是由于炎症,血肿吸收机化后形成的结节壁钙化或纤维隔带钙化。 甲状腺恶性肿瘤中心的钙化是由于癌细胞生长迅速,肿瘤中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组织过度增生就易出现钙盐沉积,从而导致钙化。 (刘洪枫⑧)二、甲状腺钙化的分类目前将甲状腺钙化分为两类: 1 / 9

1、粗大钙化: 超声检查中钙化结节的直径2mm,超声表现为强光团、片状、弧形或其他不规则形态的钙化灶。 2、微小钙化: 是指钙化结节的直径2mm,超声表现多呈针尖样、颗粒样、点状、沙砾样。 病理切片中观察前一类是大于 2mm 形态不规则的粗钙化,后者则通常是直径 60~100 m 的圆形或砂粒体样微钙化。 光镜下,砂粒体为圆形、分层状、嗜碱性钙化球,直径5~100 。 超声检查中2mm 的钙化点反映的就是病理中的微钙化,但超声所见的微小钙化发现率低于病理中的砂粒体。 ⑧ 三、甲状腺病变钙化灶的发生率甲状腺良性病变出现较少,文献报道,良性病变钙化率在 6%~14%,其中大多为粗大钙化,而微小钙化发生率较低。 甲状腺恶性病变易出现钙化,文献报道,甲状腺恶性肿瘤总钙化发生率为37%~75.7%,与良性病变相反,其中微钙化发生率为55%~68%,这比粗钙化发生率高。 ⑧ 甲状腺病变总钙化发生率年代作者总发生率良性病变恶性病变 2003 刘洪枫 19.6% (160/817) 13.1% (94/716) 53.5% (54/104) 2004 丛淑珍32.3% (52/161) 29.2% (42/144) 58.8% (10/17) 2005 田利玲 23.0% (32/139) 10.6% (12/113) 76.9% (20/26)

2.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地区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我国甲状腺癌将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 根据肿瘤起源及分化差异,甲状腺癌又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以及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其中PTC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而PTC和FTC合称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DTC生物行为温和,预后较好。ATC的恶性程度极高,中位生存时间仅7~10个月。MTC的预后居于两者之间。 二、诊疗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有如下病史时需要高度警惕甲状腺癌,尽早进行筛查:①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②全身放射治疗史;

③DTC、MTC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multiple hamartoma syndrome)、Carney综合征、沃纳综合征(Werner syndrome)和加德纳综合征(Gardner syndrome)]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通常在体检时通过甲状腺触诊和颈部超声检查而发现甲状腺小肿块。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晚期局部肿块疼痛,可出现压迫症状,常可压迫气管、食管,使气管、食管移位。肿瘤局部侵犯重时可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交感神经受压引起霍纳综合征(Horner syndrome),侵犯颈丛可出现耳、枕、肩等处疼痛等症状。颈淋巴结转移引起的颈部肿块在未分化癌发生较早。髓样癌由于肿瘤本身可产生降钙素和5-羟色胺,可引起腹泻、心悸、面色潮红等症状。 2.体征 甲状腺癌体征主要为甲状腺肿大或结节,结节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并逐渐增大,质地硬,边界不清,初起可随吞咽运动上下移动,后期多不能移动。若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触诊颈部淋巴结肿大。

甲状腺癌临床路径

甲状腺癌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甲状腺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甲状腺癌(ICD-10:C73) 行甲状腺癌根治手术(ICD-9-CM-3:06.2-06.4伴4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甲状腺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1.症状及体征:颈部肿物,可伴有声音嘶哑或呼吸、吞咽困难,体格检查有甲状腺结节,有或无颈部肿大淋巴结。 2.影像学检查:主要依靠超声彩色多普勒、放射性核素扫描诊断,CT、MR及SPECT等可提供参考; 3.血清降钙素测定对早期诊断甲状腺髓样癌有十分重 要的价值。 4.病理:针吸细胞学诊断或术中冰冻活检。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甲状腺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

版社,第7版)。 1.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应用核素、甲状腺激素及放射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1)乳头状癌、滤泡状癌:甲状腺次全切除(即病灶侧甲状腺叶全切除,对侧甲状腺叶次全切除,峡部全切除)或患侧叶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确定双侧腺体内都有甲状腺癌结节时,应作全甲状腺切除术及中央组淋巴结切除术。颈淋巴结肿大并证实为甲状腺癌转移的患者,应进行包括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在内的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手术。病灶相当广泛累及双侧腺体并转移至双侧颈部淋巴结,原发病灶与转移灶相互融合粘连应作全甲状腺切除+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2)髓样癌:术中如能以冰冻切片确诊为髓样癌,则应作全甲状腺切除。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3甲状腺癌的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甲状腺癌的分类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一2%,女性多见。绝大多数甲状腺癌都发生在青壮年。由于它病理类型较多,生物学特性差异很大。低度恶性的甲状腺癌有时可自然生存10年以上,有的甚至有肺部转移还能带病生存5年左有,但高度恶性的甲状腺癌可以在短期内死亡。绝大部分甲状腺癌的发生来自滤泡上皮,少数可来自滤泡旁细胞,极少数来自甲状腺的间质。临床上常把甲状腺癌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末分化癌和髓样癌四种。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恶性程度最低,预后较好。未分化癌属高度恶性,髓样癌的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1)乳头状癌是一种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甲状腺癌总数的3/4.大部分病例除甲状腺区有一无痛肿块外,很少有其他症状。病变发展缓慢,病程较长,易被疏忽,从而延迟就诊,首次就诊时平均病程已有5年,个别可长达10余年。乳头状癌常伴有同侧淋巴结转移,转移的淋巴结大多在颈内静脉周围,很少转移至颌下淋巴结,也可进一步转移至颈后三角或向下至纵隔淋巴结。由于进行性浸润的破坏和压迫,可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和体征。如所致的气管狭窄引起呼吸困难,肿瘤侵犯气管腔可产生咯血或大出血;食管受累后可发生吞咽困难;喉返神经受累后可致声音嘶哑等。乳头状癌也可经血道转移至肺、脊柱等部位。(2)滤泡状癌是以滤泡结构为主要组织特征的另一种分化好的甲状腺癌,占甲状腺癌总数的10%一15%。滤泡状癌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妇女,病程较长,生长缓慢,肿瘤边界清楚,有包膜感,和甲状腺腺瘤很相似。原发灶一般是单个,有时也可是多个。肿瘤大小不一,呈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可随吞咽移动,多无痛或疼痛不明显。有时很早就出现血道转移,但颈淋巴结转移要比乳头状癌为少。少数滤泡状癌浸润和破坏邻近组织,可出现呼吸道阻塞等症状。(3)未分化癌占甲状腺癌总数的5%一10%,临床比较少见,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病程短,发展快。大多见于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颈前区肿块,质硬固定,边界不清,常侵及周围组织,不少病例的甲状腺几乎全被癌肿取代。患者常伴有吞咽困难、呼吸不畅、声音嘶哑和颈耳区疼痛等症状,两颈常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血道转移也较常见。大多数甲状腺未分化癌首次就诊时已经失去了积极治疗的机会。(4)髓样癌这是一种来自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的癌肿,占甲状腺癌总数的3%一10%,是一种中度恶性的癌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多是散发性,约10%为家族性。由于髓样癌来自甲状腺滤泡旁细胞,而该细胞又起源于神经嵴的内分泌细胞,可分泌若干生物活性物质。如5—轻色胺、前列腺素、降钙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临床上除了和其他甲状腺癌一样有甲状腺肿块和颈淋巴结转移外,还有其特有的症状。如约30%的患者有慢性腹泻史并伴有面部潮红等类似类癌综合症。这是由于肿瘤分泌5—经色胺和前列腺素促使肠道蠕动加速所致,甲状腺原发灶和颈转移灶切除后,这类症状可以消除。

甲状腺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精)上课讲义

甲状腺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李占元综述 在甲状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诊断及其类型的区分方面仍需要病理检查最后确定。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高频超声技术的应用,以及CT,特别是螺旋CT 的出现,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B超和CT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发现甲状腺钙化与甲状腺癌有明显的关系。尤其是某些群体,如年轻患者或伴有钙化的单发结节的患者。甲状腺钙化,特别是微钙化是目前诊断甲状脉癌特异性最高的指标,对诊断甲状腺癌和指导手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⑧一、甲状腺钙化的原因 甲状腺结节和肿瘤出现钙化的确切原因尚不明了。甲状腺良性疾病出现钙化较少,通常是由于炎症,血肿吸收机化后形成的结节壁钙化或纤维隔带钙化。 甲状腺恶性肿瘤中心的钙化是由于癌细胞生长迅速,肿瘤中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组织过度增生就易出现钙盐沉积,从而导致钙化。(刘洪枫⑧) 二、甲状腺钙化的分类 目前将甲状腺钙化分为两类: 1、粗大钙化:超声检查中钙化结节的直径>2mm,超声表现为强光团、片状、弧形或其他不规则形态的钙化灶。 2、微小钙化:是指钙化结节的直径≤2mm,超声表现多呈针尖样、颗粒样、点状、沙砾样。 病理切片中观察前一类是大于2mm形态不规则的粗钙化,后者则通常是直径60~100μm的圆形或砂粒体样微钙化。光镜下,砂粒体为圆形、分层状、嗜碱性钙化球,直径5~100μ。 超声检查中≤2mm的钙化点反映的就是病理中的微钙化,但超声所见的微小钙化发现率低于病理中的砂粒体。⑧ 三、甲状腺病变钙化灶的发生率 甲状腺良性病变出现较少,文献报道,良性病变钙化率在6%~14%,其中大多为粗大钙化,而微小钙化发生率较低。 甲状腺恶性病变易出现钙化,文献报道,甲状腺恶性肿瘤总钙化发生率为37%~75.7%,与良性病变相反,其中微钙化发生率为55%~68%,这比粗钙化发

甲状腺癌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

甲状腺癌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 全网发布:2013-02-17 13:31 发表者:徐辉雄2214人已访问 1、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60%-70%,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男女比例为1:2.7。20岁以后患者明显增多,30-40患病最多,50岁以后明显减少。一般为单发,少数多发,但最小的可为数毫米,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也可学行转移至肺、骨。 临床表现:患者无自觉症状,且癌瘤生长缓慢,故一般就诊较晚,从发病到就诊可达10-30年之久。临床上多缺乏明显的恶性表现,约半数以上误诊为良性。肿瘤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或双侧发病,半数以上是软胶性硬度,仅1/4较硬,不规则,边沿不清,一般活动度尚好,部分肿物活动较差。瘤体小者可小于1cm,常难以触及,常以颈淋巴结转移为主诉求诊。瘤体较大时直径可达10cm以上或更大,常伴有囊性改变,经常误诊为甲状腺囊肿。晚期可累及四周软组织或气管软骨而肿瘤固定,或累及喉返神经而至声音沙哑。少数合并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吞咽不适等症状。 2、甲状腺滤泡状腺癌: 较乳头状腺癌少见,约占甲状腺癌的20%,居第2位。多见于中年人,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2,发展迅速,属中度恶性肿瘤,多经血液移至肺、骨。 临床表现:一般病程长,生长缓慢,少数近期生长较快,常缺乏明显的局部恶性表现。肿块直径为数厘米或更大,多为单发,少数可多发或双侧发病,实性,硬韧,边界不清。 3、甲状腺未分化癌: 是甲状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发病率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10-15%,多见于年老体弱者,发病迅速,早期可发生全身转移,一般以为多发生自良性肿瘤或低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时发现并发甲状腺癌的手术方法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时发现并发甲状腺癌的 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通过收集本院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病患的诊断病例等资料,根据以上资料深入探讨、研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时发现并发甲状腺癌的手术方法,以期待本研究能够为以后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时发现并发甲状腺癌的手术方法提供相关可靠技术和临床实际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于2013年2月?2014年10月来本院临床诊断科室就诊的患有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资料共计36例次,手术时发现并发甲状腺癌的患者28 例次(男性18 例次、女性10 例次)。结果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时发现并发甲状腺癌的患者总共达28例次(男性1 8例次、女性1 0例次),这些病患在临床诊断中被确诊为患有原发性甲亢,对这些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均查出癌结节。于是本院对这些患者均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但是,在手术中发现有19 例次患者的一侧发现有并发性甲状腺癌现象,癌结节总体小于0.23cm。9例在术后的常规检查中被证实为只出现了微小癌。这些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时发现并发甲状腺癌的患者 在经历手术后没有出现相关神经系统的损伤并且也没有出

现永久性体内含钙量较低的情况。结论在实际临床操作过程中,甲状腺全切除手术在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时发现并发甲状腺癌方面是切实可行的,并没有导致相关并发症的产生,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关键词: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癌;手术治疗 随着我国对加碘盐的使用量逐渐加大,近几年来,其所导致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时发现并发甲状腺癌的患者也逐渐增加。目前,绝大多数都选择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1] 。但是,目前有许多专家也学提出使用手术来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时发现并发甲状腺癌患者[2] 。对待这种疾病实际临床过程中也规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在进行原发性甲亢手术时通常所采用的标准手术为双侧全切除;而对于手术过程中发现有并发甲状腺癌的患者则进行患侧全切并且对侧次切除为通用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在2013年2月?2014年1 0月来本院临床诊断科室就诊的被确诊为患有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时发现并发甲状腺癌的患者共28 例次,其中男性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9

甲状腺癌病理改变

甲状腺癌病理改变 1、乳头状腺癌 乳头状腺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0%。大小不一。一般分化良好,恶性程度低。癌组织脆软易碎,色暗红;但老年患者的乳头壮癌一般较坚硬而苍白。乳头状癌的中心常有囊性变,囊内充满血性液。有时癌组织可发生钙化,切面呈砂粒样。上述囊性变和钙化与癌肿的恶性程度与预后无关。显微镜下见到癌瘤由柱状上皮乳头状突起组成,有时可混有滤泡样结构,甚至发现乳头状向滤泡样变异的情况。乳头状腺癌叶有完整的包膜,到后期同样可以穿破包膜而侵及周围组织,播用途径主要是淋巴道,一般以颈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约在80%的儿童和2%的成年患者可扪及淋巴结,其次是血液转移到肺或骨。 2、滤泡状腺癌 滤泡状腺癌较乳头状腺癌少见,约占甲状腺癌的20%,居第二位,其患者的平均年龄较乳头状癌者大。癌肿柔软,具弹性,或橡皮样,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结节形。切面呈红褐色,可见纤维化、钙化、出血及坏死灶。分化良好的滤泡状腺癌在镜下可见与正常甲状腺相似的组织结构,但有包膜、血管和淋巴管受侵袭的现象;分化差的滤泡状腺癌则见不规则结构,细胞密集成团状或条索状,很少形成滤泡。播散途径虽可经淋巴转移,但主要是通过血液转移到肺、骨和肝。有些滤泡状腺癌可在手术切除后相隔很长时间才见复发,但其预后不及乳头状腺癌好。 3、甲状腺髓样癌 甲状腺髓样癌占甲状腺癌的2~5%。此病由Hazard于1959年首先描述,具有分泌甲状腺降钙素以及伴发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腺增生(Ⅱ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Ⅱ)的特点。髓样癌源自甲状腺胚胎的鳃后体(ultimobranchialbody),从滤泡旁明亮细胞(C细胞)转变而来。滤泡旁细胞是来源于神经嵴的内分泌细胞,这些内分泌细胞具有一种共同的功能,即能摄取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前体,並经其中的脱羧酶予以脱羧,所以也称为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amineprecursoruptakeanddecarboxylation),简称APUD细胞。肿瘤多为单发结节,偶有多发,质硬而固定,有淀粉样沉积,很少摄取放射性碘。癌细胞形态主要由多边形和梭形细胞组成,排列多样化。 4、甲状腺未分化癌 甲状腺未分化癌占甲状腺癌的5%,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患者,男性多见。肿块质硬而不规则,固定,生长迅速,很快弥漫累及甲状腺,一般在短期内就可浸润气管、肌肉、神经和血管,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难。肿瘤局部可有触痛。显微镜下见癌组织主要由分化不良的上皮细胞组成,细胞呈多形性,常见核分裂相。颈部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也有肺转移。该病预后差,对放射性碘治疗无效,外照射仅控制局部症状。 5、甲状腺治疗中医光能脉冲综合克瘤系统 中医光能脉冲综合克瘤系统是治疗错构瘤最新治疗系统,该治疗系统是一项全新顶尖的肿瘤治疗新技术,被国际公认为21世纪最有效的治疗错构瘤新方法。达到既破坏肿瘤细胞又不损失正常组织的疗效。利用光能脉冲中医组方联合治疗肿瘤,可以达到肿瘤缩小,直至肿瘤消失的疗效。 光能脉冲治疗错构瘤最大的优势在于,光能脉冲能特异性选择杀灭癌细胞,对机体正常细胞功能不会造成任何危害和影响。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就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得恶性肿瘤,也就是头颈部最为常见得恶性肿瘤。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得发病率增长迅速,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得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地区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得第4位.我国甲状腺癌将以每年20%得速度持续增长。 根据肿瘤起源及分化差异,甲状腺癌又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 carcinoma,PTC)、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carcinoma,FTC)、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以及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其中PTC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得85%~90%,而PTC与FTC合称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carcinoma,DTC)。不同病理类型得甲状腺癌,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DTC生物行为温与,预后较好。ATC得恶性程度极高,中位生存时间仅7~10个月。MTC得预后居于两者之间. 二、诊疗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人群得监测筛查

有如下病史时需要高度警惕甲状腺癌,尽早进行筛查:①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②全身放射治疗史; ③DTC、MTC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mul tiple hamartoma syndrome)、Carney综合征、沃纳综合征(Wernersyndrome)与加德纳综合征(Gardner syndrome)]等得既往史或家族史。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通常在体检时通过甲状腺触诊与颈部超声检查而发现甲状腺小肿块。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得临床表现,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晚期局部肿块疼痛,可出现压迫症状,常可压迫气管、食管,使气管、食管移位。肿瘤局部侵犯重时可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交感神经受压引起霍纳综合征(Horner syndrome),侵犯颈丛可出现耳、枕、肩等处疼痛等症状。颈淋巴结转移引起得颈部肿块在未分化癌发生较早。髓样癌由于肿瘤本身可产生降钙素与5-羟色胺,可引起腹泻、心悸、面色潮红等症状. 2、体征 甲状腺癌体征主要为甲状腺肿大或结节,结节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并逐渐增大,质地硬,边界不清,初起可随吞咽

甲状腺癌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甲状腺癌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甲状腺癌是发生在甲状腺上的肿瘤疾病。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颈部前下方,由左右两个侧叶和连接两叶下部的峡部组成。颈部前方最突出的部位是甲状软骨,它的下方与环状软骨相连。峡部位于球状软骨下方,它的下缘相当于第4气管环水平。甲状腺两叶紧贴气管两旁,从峡部向上到环状软骨、甲状软骨区域,向下达锁骨水平。左右两叶后部位于胸锁乳突肌下方。甲状腺癌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甲状腺癌病理学上一般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腺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四类。 1、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肿块一般较小,发展变化较慢,但早期就可有转移,往往首先发现的病变就可能是转移灶,40岁以前良性肿块比较多见,可能20~30年没有进展,晚期50~60岁以上病人则进展较快。 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多局限于甲状腺区域,以锁骨上,少数病例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部分病例可出现甲状腺峡部上方的哨兵淋巴结肿大,可能有约50%的患者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 少部分病例通过血行途径转移,主要为肺部转移,可在肺部形成几个肿瘤结节或使整个肺部呈现雪花状,患者可荷瘤维持相对正常的肺功能10~30年,成为甲状腺切除术后体内甲状腺素的唯一来源,导致阻塞性和限制性肺病。远处转移还可发生在骨等处。 2、甲状腺滤泡状癌 滤泡癌发展也比较慢,特点是血行播散快,多有远处转移,可到骨组织及肺,由于其组织细胞学近似甲状腺滤泡结构,可具有吸碘功能,因此,少数病人可表现为甲亢,吸131I率升高,晚期肿瘤发展较大时,还可引起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诊断甲状腺滤泡状癌的可靠指标是血管和包膜侵犯,以及发生远处转移,可完整切除病灶的病例约为1/2~2/3。 由于甲状腺滤泡状癌较多侵犯血管,可以发生局部侵犯和经血道远处转移,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发生颈部和纵隔区域的淋巴结转移较少,约为8%~13%,其他脏器,如脑,膀胱和皮肤等也可累及,较少出现成骨性改变,可有利于口服核素碘后,通过内照射进行放射治疗,甚至可过度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癌

流行病学 1 甲状腺癌约占人体恶性肿瘤的0.2%-1% 。 2 据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资料统计, 甲状腺癌占头颈恶性肿瘤的3.06%。 3 女性多于男性,一般为2~4:1, 发病年龄一般为21-40岁,以40岁左右中年人居多。 病因 甲状腺癌的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放射线照射的致癌作用: (2)良性甲状腺病变癌变:如甲状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 (3)内分泌紊乱: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与TSH关系较为密切。 (4)遗传因素:甲状腺髓样癌可能与染色体遗传有关。 应用解剖 形态位置: 甲状腺呈“H”型,由两个侧叶和峡部构成。约半数可见锥体叶。 侧叶位于喉与气管的两侧,下极多数位于第4~5气管软骨环 之间,峡部多数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面。 甲状腺侧叶的背面有甲状旁腺,它调节钙、磷代谢。内侧毗邻 喉、咽、食管。在甲状腺后面的下方,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 脉交叉通过,喉上神经的内、外支经过甲状腺上动脉入喉内。 病理 一、病理类型 1. 乳头状腺癌(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 2. 滤泡性腺癌(Follicular Adenocarcinoma) 甲状腺癌中次常见的类型。 3. 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 MTC) 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也称C细胞)发生的癌, 恶性度较高。 4. 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恶性度极高。 根据肿瘤的组织形态又可分为小细胞癌、巨细胞癌和梭形细胞癌 二、扩散与转移 甲状腺内扩散:甲状腺有丰富的淋巴网,肿瘤可在腺体内扩散。 甲状腺外扩展:突破甲状腺包膜,侵犯甲状腺周围组织, 如气管、食管、喉返神经和甲状软骨等。淋巴结转移:常可转移至颈深上、中、下组淋巴结,以中、 下组为常见;喉前淋巴结,喉返神经淋巴链, 锁骨上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也可以转移 远处转移:甲状腺癌常可发生远处转移, 以肺转移最多,其次为骨转移。

甲状腺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甲状腺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在甲状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诊断及其类型的区分方面仍需要病理检查最后确 定。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高频超声技术的应用,以及CT,特别是螺旋CT的出现,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B超和CT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发现甲状腺钙化与甲状腺癌有明显的关系。尤其是某些群体,如年轻患者或伴 有钙化的单发结节的患者。甲状腺钙化,特别是微钙化是目前诊断甲状脉癌特异性 最高的指标,对诊断甲状腺癌和指导手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⑧ 一、甲状腺钙化的原因 甲状腺结节和肿瘤出现钙化的确切原因尚不明了。甲状腺良性疾病出现钙化 较少,通常是由于炎症,血肿吸收机化后形成的结节壁钙化或纤维隔带钙化。 甲状腺恶性肿瘤中心的钙化是由于癌细胞生长迅速,肿瘤中血管及纤维组织 增生,组织过度增生就易出现钙盐沉积,从而导致钙化。(刘洪枫⑧) 二、甲状腺钙化的分类 目前将甲状腺钙化分为两类: 1、粗大钙化:超声检查中钙化结节的直径>2mm,超声表现为强光团、片状、弧形或其他不规则形态的钙化灶。 2、微小钙化:是指钙化结节的直径≤2mm,超声表现多呈针尖样、颗粒样、 点状、沙砾样。 病理切片中观察前一类是大于2mm形态不规则的粗钙化,后者则通常是直径 60~100

m的圆形或砂粒体样微钙化。光镜下,砂粒体为圆形、分层状、嗜碱性钙化球,直 径5~100 。 超声检查中≤2mm的钙化点反映的就是病理中的微钙化,但超声所见的微小 钙化发现率低于病理中的砂粒体。⑧ 三、甲状腺病变钙化灶的发生率 甲状腺良性病变出现较少,文献报道,良性病变钙化率在6%~14%,其中大多为粗大钙化,而微小钙化发生率较低。 甲状腺恶性病变易出现钙化,文献报道,甲状腺恶性肿瘤总钙化发生率为 37%~75.7%,与良性病变相反,其中微钙化发生率为55%~68%,这比粗钙化发生率高。⑧ 甲状腺病变总钙化发生率 年代作者总发生率良性病变恶性病变 2003 刘洪枫19.6% (160/817) 13.1% (94/716) 53.5% (54/104) 2004 丛淑珍32.3% (52/161) 29.2% (42/144) 58.8% (10/17) 2005 田利玲23.0% (32/139) 10.6% (12/113) 76.9% (20/26) 2006 马斌林19.1% (476/2460) 7.2% (156/2140) 81.9% (262/320) 2007 周晓娟19.5% (54/272) 13.0% (31/238) 52.9% (18/34) 2007 郝儒田47.7% (51/107) 52.3% (56/107) 甲状腺良性和恶性病变钙化的发生率 良性病变恶性病变

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癌的关系_张文翠

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张文翠,高晓丽,曹建滨,门璐,吕杰 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黑龙江150056摘要:全民食盐加碘预防碘缺乏病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碘摄入量的增多,近年来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又有所增加,甲状腺癌也随之增多,且已备受关注。为全面了解及进一步分析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癌之间的关系,完善食盐加碘的策略,该文就近年来有关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综述显示,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食盐加碘或碘摄入过量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尚待进一步深入开展流行病学及基础性研究加以探索。 关键词:碘盐;碘摄入量;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癌中图分类号:R99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914(2014)02-0182-03 Relationship between iodine intake and thyroid cancer ZHANG Wen-cui,GAO Xiao-li ,CAO Jian-bin ,MEN Lu ,L 譈Jie Institut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Endemic Disease,Harbi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rbin,Heilongjiang 150056,China Abstract:Universal salt iodization (USI)to prevent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has made great success,but in recent years,thyroid disease incidence increased again,along with the increase in iodine intake,and thyroid cancer also increased,and have been closely watched.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analys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odine intake and thyroid cancer,improving the strategy of the universal salt iodization,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odine intake and thyroid cancer at home and abroad.Key words:Iodized salt;Iodine intake;Thyroid diseases;Thyroid cancer 作者简介:张文翠 (1984-),女,主管医师,主要从事地方病防治研究。全民食盐加碘 (universal salt iodization ,USI )是防治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 ,IDD )的有效措施,且效果显著。但随着人群碘摄入量的增加,USI 后也出现了一些应值得重视的问题,高碘引起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增高,如碘致甲状腺功能亢进、高碘性甲状腺肿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肿瘤等[1-6]。虽然这些问题不能仅归因于碘摄入量的增加,可能还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目前甲状腺疾病的增多也引发了地方病防治人员和临床医生及一些社会民众对碘盐的质疑。全民食盐加碘是涉及我国13亿人口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盐碘剂量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于高碘是否会增加甲状腺癌发病的可能,目前还没有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加以证实,只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且结论不一。笔者就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癌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科学补碘及甲状腺癌的预防提供一定依据。1 碘和碘盐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根据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国际防治碘缺乏 病理事会首次提出的根据尿碘中位数(MUI )确定的人 类碘摄入标准,普通人群对碘的摄入量分为四种情况:碘不足(M UI <100μg/L )、碘适宜(MUI 100~199μg/L )、碘超过适宜量(M UI 200~299μg/L )和碘过量(M UI ≥300μg/L )。碘缺乏和碘过量都会影响甲状腺形态和功 能,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呈现U 字形的关系[7]。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出的一组疾病的总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预防和治疗碘缺乏病,全世界普遍实施食盐碘化政策。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USI ,1996年在全国实现食盐碘化,此后全国居民碘的平均摄入量显著增加, 平均尿碘中位数(MUI )显著升高[8], 各地碘缺乏病得到有效控制,成效显著。而高碘危害主要集中在我国的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山西6个省份,涉及到 101个县约3000万人口[4, 9-11] 。1997和1999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结果显示: 我国居民的MUI 分别为330.2和306μg/L ,均达到了碘过量标准(≥300μg/L );2000年卫生部下调了食盐加碘的含量后,2002和2005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MUI 分别为241.2和246μg/L ,均达到了碘超过适宜量标准(200~299μg/L )。我国于2011年颁布的新国标再次下调了食盐加碘的含量,当前食 ·综述 ·

甲状腺癌不同范围切除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815484136.html, 甲状腺癌不同范围切除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作者:李文焕郑信志刘鹏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17期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癌不同范围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9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全切组次全切除组各145例,于手术前后测定所有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水平。结果所有患者T3与FT3水平较术前明显 下降(P < 0.05),术后1 d,所有患者T4、FT4水平较术前有所上升,术后3 d,所有患者 T4、FT4水平要显著低于手术前(P < 0.05),但TSH水平要明显高于术前(P < 0.05)。结论甲状腺癌腺叶全切术与腺叶次全切除术后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并无明显差异,术后3 d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出现较为明显下降,此时应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 [关键词] 甲状腺癌;甲状腺叶全切术;甲状腺叶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3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064-02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的涨幅约6%,其患者以女性居多[1]。外科手术联合内吸碘与术后的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目前是甲状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并 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2]。除手术切除是否干净外,甲状腺癌术后的甲状腺素抑制治疗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几乎与外科手术的重要性持平。文献报道接受术后甲状腺素抑制治疗患者的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要明显低于那些未接受术后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的患者,但目前有关术后如何进行甲状腺素抑制治疗,术后甲状腺功能变化及不同切除范围后甲状腺功能变化的报道尚且不多[3,4]。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9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了甲状腺癌次全切除术与全切术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8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9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术后病理切片确诊为甲状腺癌;②术前甲状腺功能正常;③术前不合并甲亢、甲减、甲状腺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④患者本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将接受腺叶全切术的145例患者作为全切组,接受次全切除术的145例患者作为次全切除组。全切组男51例,女94例,平均年龄(45.9±6.3)岁,其中甲状腺滤泡状癌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16例,甲状腺髓样癌13例,甲状腺未分化癌1例。术中对所有患者进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结果显示8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60例未发生转移。次全切组男48例,女97例,平均年龄(46.3±7.1)岁,其中甲状腺滤泡状癌1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14例,甲状腺髓样癌14例。术中对所有患者进行颈

甲状腺癌术后颈部功能锻炼

甲状腺癌术后颈部功能 锻炼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甲状腺癌术后颈部功能锻炼 甲状腺切除同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病人,手术范围较大,创伤恢复后局部会出现粘连,严重者出现患侧肩部的肌肉萎缩和肩下垂等症状,所以要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术后2周内要保持患肢高于健肢,以纠正肩下垂的趋势。恢复肩部、颈部肌肉功能的康复训练,要在术后一周开始,出院后至少坚持3个月。 练习如下动作 ①低头和抬头:低头时尽可能下颌贴近胸壁,抬头时头向后仰 ②转动颈部,左右转动接近90度角 ③左右屈颈,耳贴近肩头 ? ? 连续做以上动作,每次至少10遍,动作幅度有小及大,锻炼时间逐渐延长。 另外要做肩的升降练习、背收练习和上肢的前后摆动练习、旋转练习等。逐步增加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每天至少练习2次。如果配合理疗、按摩等,效果会更好。 甲状腺患者术后如何进行颈肩功能锻炼

甲状腺患者术后颈肩功能锻炼的方法如下: 1、颈部锻炼: ⑴头向两侧倾斜尽可能触及肩部。 ⑵颈前屈后仰,低头使下颚接触胸部,再抬头向后仰。 2、肩部锻炼: ⑴将对侧手放在椅子或凳子上,腰稍弯摆动术侧肩及臂,自左至右再恢复至原位;摆动肩及臂,由前向后。 ⑵旋转肩及臂,向前再向后,旋转幅度逐渐加大,并抬高至尽可能舒适的高度。 3、肩关节旋转锻炼: ⑴在镜前进行,坐直,放双手于胸前,肘关节呈直角,肘向后外展。 ⑵肩向后旋转并将肘恢复至原来位置。 4、肩关节抬高锻炼: ⑴用斜方肌协助,使全身放松。 ⑵手臂在肋缘交叉,对侧手支持术侧肘,并缓缓纵肩,注意用于协助高肩及臂,对恢复力量很重要。

甲状腺癌分类

甲状腺癌分类 由于它病理类型较多,生物学特性差异很大。低度恶性的甲状腺癌有时可自然生存10年以上,有的甚至有肺部转移还能带病生存5年左有,但高度恶性的甲状腺癌可以在短期内死亡。 绝大部分甲状腺癌的发生来自滤泡上皮,少数可来自滤泡旁细胞,极少数来自甲状腺的间质。临床上常把甲状腺癌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末分化癌和髓样癌四种。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恶性程度最低,预后较好。未分化癌属高度恶性,髓样癌的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1)乳头状癌是一种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甲状腺癌总数的3/4.大部分病例除甲状腺区有一无痛肿块外,很少有其他症状。病变发展缓慢,病程较长,易被疏忽,从而延迟就诊,首次就诊时平均病程已有5年,个别可长达10余年。乳头状癌常伴有同侧淋巴结转移,转移的淋巴结大多在颈内静脉周围,很少转移至颌下淋巴结,也可进一步转移至颈后三角或向下至纵隔淋巴结。由于进行性浸润的破坏和压迫,可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和体征。如所致的气管狭窄引起呼吸困难,肿瘤侵犯气管腔可产生咯血或大出血;食管受累后可发生吞咽困难;喉返神经受累后可致声音嘶哑等。乳头状癌也可经血道转移至肺、脊柱等部位。 (2)滤泡状癌是以滤泡结构为主要组织特征的另一种分化好的甲状腺癌,占甲状腺癌总数的10%一15%.滤泡状癌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妇女,病程较长,生长缓慢,肿瘤边界清楚,有包膜感,和甲状腺腺瘤很相似。原发灶一般是单个,有时也可是多个。肿瘤大小不一,呈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可随吞咽移动,多无痛或疼痛不明显。有时很早就出现血道转移,但颈淋巴结转移要比乳头状癌为少。少数滤泡状癌浸润和破坏邻近组织,可出现呼吸道阻塞等症状。 (3)未分化癌占甲状腺癌总数的5%一10%,临床比较少见,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病程短,发展快。大多见于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颈前区肿块,质硬固定,边界不清,常侵及周围组织,不少病例的甲状腺几乎全被癌肿取代。患者常伴有吞咽困难、呼吸不畅、声音嘶哑和颈耳区疼痛等症状,两颈常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血道转移也较常见。大多数甲状腺未分化癌首次就诊时已经失去了积极治疗的机会。 (4)髓样癌这是一种来自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的癌肿,占甲状腺癌总数的3%一10%,是一种中度恶性的癌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多是散发性,约10%为家族性。由于髓样癌来自甲状腺滤泡旁细胞,而该细胞又起源于神经嵴的内分泌细胞,可分泌若干生物活性物质。如5-轻色胺、前列腺素、降钙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临床上除了和其他甲状腺癌一样有甲状腺肿块和颈淋巴结转移外,还有其特有的症状。如约30%的患者有慢性腹泻史并伴有面部潮红等类似类癌综合症。这是由于肿瘤分泌5-经色胺和前列腺素促使肠道蠕动加速所致,甲状腺原发灶和颈转移灶切除后,这类症状可以消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