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病毒学-第5章病毒感染的检测与防治

动物病毒学-第5章病毒感染的检测与防治

动物病毒学-第5章病毒感染的检测与防治
动物病毒学-第5章病毒感染的检测与防治

第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测与防治

病毒感染:指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毒侵入机体是否引起发病,主要取决于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因素),而且二者的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对于病毒性疫病,“重在预防”而非治疗?迄今,对病毒感染的治疗药物效果远不如抗生素等对细菌感染的疗效,因此对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病毒感染的检测

病毒检测对于病毒研究和病毒病的诊断十分重要。动物病毒性疾病的确诊通常必须依赖于实验室的检测。动物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病毒学诊断)通常有三种方法:

①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最经典的手段,要实现对病毒的分离,具体还包括病料的采集和准备、接种与培养;对分离病毒的鉴定具体来讲还包括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测定、血清学、动物回归实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基本过程。)

除对病毒作分离与鉴定外,动物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还包括:

②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基于病毒抗原与宿主所产生的相应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可用已知特异性抗体检测感染细胞或组织中

的病毒蛋白,也可检测宿主体内对病毒感

染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

③病毒核酸的检测(分子检测,可以

检测感染细胞或组织中的具有特定序列的

病毒核酸片段)。

临床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疾病

的症状与体征综合判断可能为何种病毒感

染,留取适宜的标本送检。

一、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病毒的检测通常有助于病毒病的诊断,特别是对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言,尤其重要。

病毒的分离鉴定包括:病毒材料的采集与准备、病毒的分离与培养、病毒的形态学观察,病毒的理化特性测定、病毒的血清学鉴定、动物回归实验及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基本过程。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可为病毒感染提供最为直接的病原学证据,同时可为进一步的病毒学研究提供材料。但方法复杂、要求严格且需较长时间,故不适合临床诊断,只适用于病毒的实验室研究或流行病学调查。

1、病料的采取与准备

病料采集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病毒的检测结果。一般可采集发病或死亡动物的组织病料、分泌物或粪便等,采样因动物及病毒的种类而异。例如,腹泻幼犬或犊牛,一般应采集粪样,检测犬细小病毒或轮状病毒。怀疑为口蹄疫的猪或牛,则应采其水泡液及水泡皮检测。

病料采取送检的注意事项:

①.尽早采取在发病初期(急性期)采取,较易检出病毒,越迟阳性率越低。

②.部位适宜由感染部位采取,如呼吸道感染采取鼻咽洗漱液或咯痰;肠道感染采取粪便;脑内感染采取脑脊液;皮肤感染采取病灶组织;有病毒血症时采取血液。

③.某些病毒在室温中容易失去活性,相关病料应低温保存并尽快送检。若距离实验室较远,应将检材放入装有冰块或干冰的空器内送检。

④.检测特异性抗体需要采取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以便对比双份血清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第一份尽可能在发病后立即采取,第二份在发病后2~3周采取。血清标本放4℃~20℃保存,试验前血清标本以56℃ 30分钟处理去除非特异性物质及补体。

病毒检材采集与检验结果的关系

采取标本的时期检查病毒及其成分测定抗体

潜伏期及前驱期刚发病或急性期恢复期及康复期较难查见

最多查见

很难查见

未增多

未增多或增多不明显

明显增多(常超过4倍)

⑤.采集样本在接种细胞、鸡胚或动物之前,都需要作适当的处理,以保证病毒分离的成功几率。

无菌标本(脑脊液、血液、血浆、血清)可直接接种细胞、动

物、鸡胚;

采集的器官或组织样本,如肺脏、脑、肝、脾、淋巴结等,

可取一小块进行充分研磨,加入含青、链霉素的Hanks液,离心

取上清液作为接种物;

鼻液、脓汁、乳液汁等分泌物或渗出液、粪便,应加入高浓度的抗生素,充分混匀后,置4℃冰箱内处理2~4h或过夜,离心后取上清作接种用;

取样后,应迅速将咽喉拭子浸泡入含有2%犊牛血清和一定浓度的青、链霉素的Hanks 液中,充分涮洗棉拭子,反复冻融3~5次,离心后取上清液作为接种材料。

2、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细胞培养、禽胚培养和动物接种可用于病毒的分离与培养,其中细胞培养是用于病毒分离与培养最常用的方法。采用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时,应盲传3代,观察细胞病变,如仍不出现细胞病变,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为阴性者,可判为阴性结果,中止传代。

①、动物接种

这是最原始的病毒分离培养方法。常用小白鼠、田鼠、豚鼠、家兔及猴等。接种途径根据各病毒对组织的亲嗜性而定,可接种鼻内、皮内、脑内、皮下、腹腔或静脉,例如嗜神经病毒(脑炎病毒)接种鼠脑内。接种后逐日观察实验动物发病情况,如有死亡,则取病变组织剪碎,研磨均匀,制成悬液,继续传代,并作鉴定。

优点:方法简单;可测定病毒的致病性;可用于无法通过鸡胚或细胞培养的病毒。

缺点:动物的品质、个体差异性、体液因素等,以及可能携带病原体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干扰研究结果和生物制品的质量。

②、禽胚培养

禽胚是正在发育的活体,组织分化程度低,细胞代谢旺盛,且

对多种病毒敏感,可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研究,抗原的制备等。

引起禽类疫病的病毒及流感病毒,经常采用9~11日龄的鸡胚。

鸡胚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来源充足;物美价廉;适用于多种病毒;操作方便,无

须特殊设备;对接种的病毒不产生抗体。

缺点:可能含有某些家禽病毒的母源抗体;可能携带垂直传播

的病原体;以及需要第二指示系

统来鉴定病毒。

鸡胚接种的方法:

不同的病毒,鸡胚接种的部

位不同;最常用的鸡胚接种部位

有:尿囊腔接种、羊膜腔接种、

绒尿膜接种、卵黄囊接种等等。

③、细胞培养

病毒严格细胞内寄生,培养

病毒必须使用细胞。实验动物、

鸡胚都拥有大量活的细胞,可用

于病毒培养。尤其是SPF动物或

SPF鸡胚,目前仍然经常供病毒培

养之用,但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多的还是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是指利用机械、酶或化学方法使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悬液,适当洗涤后,加入营养液,或使用传代细胞进行培养。已成为病毒分离、培养、鉴定的重要方法。所用培养液是含血清(通常为胎牛血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的平衡溶液,

pH7.2~7.4。细胞培养适于绝大多数病毒生长,是病毒实

验室的常规技术。

细胞培养中的每个细胞的生理特性基本一致,对病毒

的易感性也相等,没有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不涉及动物

保护问题。而且可用于试验的数量远远超过动物或鸡胚,

并且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标准化的试验,可重复性好。

A细胞培养的类型

A1、原代细胞

应用胰酶等分散剂将动物新鲜组织消化成单个细胞悬液,适当洗涤后,加入培养液,37℃孵育1-2天后逐渐在培养瓶底部长成单层细胞。这样长出的细胞培养物称作原代细胞。原代细胞均为二倍体细胞,可用于产生病毒疫苗,如兔肾细胞生产风疹疫苗,鸡成纤维细胞产生麻疹疫苗,猴肾细胞生产脊液灰质炎疫苗。因原代细胞不能持续传代培养,故不便用于诊断工作。

A2、二倍体细胞株

将已长成单层的原代细胞从玻璃瓶壁上消化下来后

再作培养,就是继代细胞。原代细胞只能传2~3代细胞

就退化,在多数细胞退化时,少数细胞能继续传下来,且

保持正常体细胞二倍体组型的染色体等,染色体的数目和

形态正常。这种无污染的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称为二倍体

细胞株(为二倍体细胞或细胞株)。这种细胞因具有“接

触抑制性”,故一般只能形成单层细胞。一般可在体外传

几代、几十代至一百代左右,此后不可避免地逐渐衰老死

亡。

二倍体细胞生长迅速,并可传50代保持二倍体特征,

通常是胚胎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如WI-38细胞系)。二倍

体细胞一经建立,应尽早将细胞悬浮于10%二甲基亚砜中,

大量分装后贮存于液氮(-196℃)内,做为“种子”,供

以后传代用。目前多用二倍体细胞系制备病毒疫苗,也用

于病毒的实验室诊断工作。

A3、传代细胞系

由于遗传突变或者在理化学致癌物质和致瘤病毒的作用下,组织培养细胞中有时出现恶性变细胞即癌变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很高的生长和增殖势能,而且几乎可以无限地传代,故称为传代细胞系。换而言之,

传代细胞系通常是由癌细胞或二倍体细胞突变而来(如 Hela、Vero细胞系等),染色体数为非整倍体,细胞生长迅速,可无限传代,在液氮中能长期保存;也称为细胞系。

目前广泛用于病毒的实验室诊断工作,根据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选择敏感的细胞系使用。由于担心治肿瘤的潜在危险,传代细胞一般不能用于制备疫苗。传代细胞系均有通用的名称,如Hela(人子宫癌细胞)、Vero(非洲绿猴肾细胞)、BHK21(乳仓鼠肾细胞)、PK15(猪肾细胞)等,并有专门机构负责鉴定和保管,如ATCC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CCTCC 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等。

B细胞培养的类型

最常用的方法为静置培养及旋转培养。为满足某些特定的需要,还可以有悬浮培养或微载体培养技术等。

B1、静置培养

将消化分散的细胞悬液分装于培养瓶(管)或培养板(孔),封闭,静置于恒温箱内,数天后细胞可以生成贴壁的单层细胞。如用细胞培养板,一般需要培养在含有5% CO

条件下。

2

哺乳动物及禽类的细胞培养温度一般为37℃,鱼类等变温动物则视其生存环境的温度而定,温水鱼细胞一般25~28℃,冷水鱼细胞15~20℃。昆虫细胞培养有特殊的培养条件。

B2、旋转培养

基本方法与静置培养相同,不同之处是要培养的细胞不是静止,而是使之不断缓慢旋转(5-10r/h)经过一段时间,细胞可在培养瓶(管)的四壁长满单层。此法的产量高,适用于疫苗生成。某些病毒如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用旋转培养比静置培养分离野毒更容易获得成功。

B3、悬浮培养

通过搅拌使细胞处于悬浮状态,并补充营养和校正

pH,使之生长或维持存活。此法适用于某些不需要贴壁

生长的细胞系。

B4、微载体培养

在悬浮培养的基础上,结合微载体的细胞培养技术。微载体是直径35~100μm的微小颗粒,对细胞无毒性,细胞可贴附其上长成单层。由于微载体数量多,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较大,所获得的细胞数也比上述常规方法大为增加,对规模化的细胞或疫苗生产很有吸引力,虽然增高了成本。微载体有若干型号,已经商品化。

C细胞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克服体液因素的影响;克服个体差异的

影响等。

缺点:需要一定的细胞培养技术;需要特殊

的细胞培养设备等。

3、分离病毒的鉴定

(1)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征

①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ogenic effect,CPE)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可引起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皱缩、变圆、出现空泡、死亡和脱落。某些病毒产生特征性CPE,普通光学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上述细胞病变,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预测性诊断。

免疫荧光(IF)法用于鉴定病毒具有快速、特异的优点,细胞内的病毒或抗原可被荧光素标记的特异性抗体着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斑点状黄绿色荧光,根据所用抗体的特异性判断为何种病毒感染。

②红细胞吸附现象(Hemadsorption phenomenon)

流感病毒和某些副粘病毒感染细胞后24~48小时,以细胞膜上出现病毒的血凝素,能吸附豚鼠、鸡等动物及人的红细胞,发生红细胞吸附现象。若加入相应的抗血清,可中和病毒血凝素、抑制红细胞吸附现象的发生,称为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这一现象不仅可作为这类病毒增殖的指征,还可作为初步鉴定。

③干扰现象 (Interference phenomenon)

一种病毒感染细胞后可以干扰另一种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增殖,这种现象叫干扰现象。前者为不产生CPE的病毒(如风疹病毒)但能干扰以后进入的病毒(如ECHO病毒)增殖,使后者进入宿主细胞不再生产CPE。

④细胞代谢的改变

病毒感染细胞可使培养液的pH值发生改变,说明细胞感

染后代谢发生了变化。这种培养环境的生化改变也可作为判

定病毒增殖的指标。

(2)病毒感染单位的测定

测定样本中病毒的浓度,即病毒的滴度(titer)是病毒学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病毒滴度可以通过用系列稀释的病毒接种细胞、鸡胚或实验动物。常用于病毒滴度测定的技术有空斑实验、终点稀释法、荧光-斑点试验、转化试验等,最常用的是前两种。

①空斑试验:Dulbecco(杜尔贝科,美国科学家)

于1952年建立空斑试验,其方法是将10倍梯度稀释的病

毒样本接种吸附于单层细胞,而后在细胞上覆盖一层含营

养液的琼脂,以防止游离的病毒通过营养液扩散,但病毒

可在细胞间传递。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进行染色,原先感

染病毒的细胞及病毒扩散的周围细胞会形成一个近似圆形的斑点,类似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称为空斑、蚀斑或噬斑(plaque )。

空斑是细胞病变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个空斑

可能由一个以上病毒颗粒感染所致,因此可将获得的

单个空斑制作悬液,梯度稀释后再做空斑,最终可获

得只含一个病毒颗粒及其子代的空斑,即病毒克隆。

空斑试验是一种可靠的病毒滴度测定方法。根据样本

的稀释度和空斑数,计算每毫升空斑形成单位(PFU),即可确定病毒的滴度。空斑试验是纯化和滴定病毒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是并非所有病毒或毒株都能形成空斑。

通常将适当浓度的病毒悬液接种到生长单层细胞的六孔板中,当病毒吸附于细胞上后,再在其上覆盖一层溶化的半固体营养琼脂层,待凝固后,孵育培养。当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后,每一个感染性病毒颗粒在单层细胞中产生一个局限性的感染细胞病灶,病灶逐渐扩大 而后用中性红(结晶紫)等活性染料着色,在红色(蓝紫色)的背景中显出没有着色的“空斑”。

为了尽量减少计算误差,进行空斑试验时应对病毒液做系列稀释,依据细胞培养板(瓶、皿)的面积,仅计算含20~100个空斑的培养板。超过100个空斑的培养板会导致计数不准确。

② 终点稀释法:终点稀释法用于测定几乎所有种类的病毒滴度,包括某些不能形成空斑的病毒,并可用以确定病毒对动物的毒力或毒价。

将病毒作10倍系列稀释,选择4~6个稀释度,接种一定数量的细胞、鸡胚或动物,每个稀释度作3~6个重复,一定时间后,观察病毒感染指标,通过统计学方法测定使50%细胞、鸡胚或动物发生感染的最小剂量。

使用细胞培养,可通过CPE 来判定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 在鸡胚或动物,是以死亡或发病来测定。以感染发病作为指标时,可计算半数感染量病毒接种

病毒吸附后 覆盖半固体营养琼脂 局限性CPE 局限性CPE 逐渐扩大

(ID50);以体温反应作指标时,可计算半数反应量(RD50)。用鸡胚测定时,可计算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或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

(3)病毒形态学鉴定

病毒悬液经高度浓缩和纯化后,借助磷钨酸负染

及电子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病毒颗粒,根据大小、形

态可初步判断病毒属那一科。

A B C

(4)病毒特性的测定

病毒的特性是病毒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应进行病毒核酸型鉴定、耐酸性试验、脂溶剂敏感性试验、耐热性试验、胰蛋白酶敏感试验等。许多动物病毒,如正黏病毒科、副黏病毒

科、腺病毒科的成员,能够凝集某些种类动物的红细胞。利用这种特性,可作血凝试验来检测这些病毒的存在。

(5)病毒血清学鉴定

用已知的诊断血清来鉴定。通常用血清中和试验或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来鉴定病毒(种、型及亚型)。从病料中分离出病毒株,还应结合临床症状,病例来源及流行季节等加以综合分析,并应注意混杂病毒、隐性感染或潜伏病毒的混淆。

(6)动物回归试验

为确定所分离毒是否为动物疫病的致病病原,分离获得病毒后,通常还需要将病毒人工接种本动物或试验动物以确定是否是导致疫情发生的致病病原或主要病原。

(7)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

可采用PCR技术扩增病毒的特定基因,进一步可对扩增产物克隆和序列分析,以及对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可获得分离毒株的基因组信息,依据基因组序列绘制遗传进化树,分析比较分离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确定分离毒株的基因型。也可采用核酸杂交技术鉴定分离的病毒。

二、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病毒感染后通常诱发针对病毒一种或多种抗原免疫应答,特异性抗体效价升高或IgM抗体出现有辅助临床诊断的价值。

原理: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病畜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故需要在机体感染后体内产生抗体时才能检出。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必须采集两份血清,用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作血清学试验,恢复期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才有意义。

许多基于抗原与抗体反应特异性的血清学技术可以用于病毒及其相应抗体的检测,如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1、中和试验(NT)

中和试验亦是病毒学中的重要试验之一。其原理:指在活体内或培养细胞中,测定病毒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已知抗原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的抗病毒免疫血清(中和抗体)和病毒结合后,使病毒不能吸附于敏感细胞,或结合后抑制了病毒的穿入和脱衣壳。因而病毒就失去感染能力,这一反应表现出了质与量的反应,即一种病毒只能被相应的免疫血清所中和;中和一定量病毒的感染力必须有一定效价的免疫血清。试验时:

①.须先测出病毒的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②.随即取活病毒与被试血清按不同比例混合,放置1~2小时让其充分中和;

③.将病毒与血清混合液注入各组动物、鸡胚或组织细胞培养管内培养;

④.根据动物、鸡胚死亡数或细胞病变的管数,计算出百分比(%),然后再计算这些试验对象中的半数免于死亡或免于致病所需要的最少量血清(或最大量的病毒),就是该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称为50%终点的中和效价)。

诊断病毒性疾病时,须取病畜双份血清同时做对比试验,病后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也必须超过病初血清4倍以上,才能确诊。

病毒中和抗体的特异性高,持续时间久,以往受显性或隐性感染后,血中可长期存在中和抗体,所以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因试验方法繁杂,耗用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较多,故一般不作常规使用。

2、补体结合试验(CF)

CF分二个阶段:

①抗原与抗体(一个为已知、一个为待检)混合,加入定量补体,若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补体被消耗;

②在上述混合物中加入溶血素致敏的绵羊红细胞,若补本已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完全结合,没有剩补体存在,那么绵羊红细胞不会溶血,结果为阳性,说明待检标本中有特异性抗体存在,出现阳性结果时血清标本最高稀释度为抗体的效价。反之为阴性结果。

由于补体结合抗体产生早,消失快,适于诊断病毒近期感染。

3、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HIT)

许多病毒表面(如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等)具血凝素,具有凝集某些动物或人红细胞的特性,称为血凝现象,可用于鉴定病毒。血凝现象可以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称为血凝抑制现象,利用这种特性可进行血清学试验,称为血凝抑制试验。

若双份血清有≥4倍以上滴度增高,也可用于诊断这类病毒感染。本法简便、快速、经济、特异性高,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先将特异性抗体包被(吸附)到塑料微培板孔中以捕捉标本中相应抗原,然后加入酶标

特异性抗体,相应抗原被夹在抗体之间,当加入酶的底物后显色,显色程度直接反映了标本中病毒抗原的量。因其敏感性接近RIA,又不接触放射性物质,已被多数实验室采用。

三、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

临床病毒学中的快速速诊断方法,通常是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然而直接检测病毒核酸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1、聚合酶连式反应(PCR)

PCR一种体外基因扩增法,是一种广泛用

于检测病毒核酸和病毒感染诊断的分子生物学

技术。原理: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

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

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在体外复制出与母

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

利用寡核酸引物和DNA聚合酶,以提取的

DNA样本为模板,经变形、退火、延伸等基本步

骤,经多次循环,最后获得所扩增的目的基因

片段,经凝胶电泳可检测目的片段的大小。扩

增的片段克隆或直接进行DNA测序,结果与已

知病毒序列比对,即可得出结论。PCR用于DNA病毒的检测。

如果是RNA病毒,则需在扩增之前进行反转录,即提取病毒RNA,加入反转录酶合成CDNA 后,再进行PCR扩增,称为RT-PCR。为确保PCR反

应的特异性扩增,可采用套式PCR或套式RT-PCR。

为提高检测的敏感性,荧光定量PCR技术也逐渐用于

病毒的检测和病毒的诊断。

2、核酸杂交

核酸杂交包括DNA杂交和RNA杂交。前者即

southen杂交,用于检测病毒DNA。DNA样本经限制

性内切酶消化、凝胶电泳、变性、转移到滤膜上,然

后用标记的病毒核酸序列探针检测结合到膜上的

DNA。

一种改良的方法,称为斑点杂交,可用于样本

中病毒核酸的快速检测。通过抽真空的方式将加在多

孔过滤进样器上的核酸样品,直接转移适当的杂交滤膜上,然后再按如同Southern印迹杂交一样的方式同核酸分子进行杂交。由于在实验的加样过程中,使用了特殊设计的加样装置,使众多的待检核酸样品能够一次同步转移到杂交滤膜上,并有规律地排列成点阵。更适用于核酸样品的定量检测,而不是定性检测。

RNA杂交,即Northen杂交,用于病毒RNA的检测,基本过程与DNA杂交相似。

核酸杂交技术可用于细胞、组织中的病毒基因或转录本的定位检测,即称为原位杂交。

3、DNA芯片

该技术是一类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将病毒DNA片段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的表面,组成密集二维分子排列,然后与已知标记的待测样本中靶分子杂交,通过特定的仪器比如激光共聚集扫描或电荷偶联摄影像机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快速、并列、高效地检测分析,从而可检测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该技术可用于大批量样本的检测和不同病毒病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一、病毒感染的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例如,对于养猪场来讲,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降低或避免猪群应激发生,创造并保持一个良好的猪只生长环境,猪舍干燥、卫生、要定期消毒。做好猪舍通风换气、正确合理控制猪群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按照不同日龄猪只需求,供给营养齐全、平衡的优质饲料。推进全进全出制饲养方式,从而减少或避免猪群间、母仔间的感染机会,有条件的规模猪场也可推行早期断奶隔离技术,以切断垂直感染。加强检验检疫和免疫接种,定期进行抗体的监测,尽早发现潜在感染风险。

除上述5个环节以外,还必须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其中心思想是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其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使动物只生长处于最佳状态的生产体系。(例如,场址的选择、严格的进出场消毒措施,综合防疫内外场地的消毒,隔离带的设置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