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祭十二郎文段意

祭十二郎文段意

祭十二郎文段意
祭十二郎文段意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

第 2 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 3 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 4 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 5 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 6 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7 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 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 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10 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11 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 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祭十二郎文》中“其”字的所有用法

.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1)称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3、指示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副词 1、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2)表示反问,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2、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可译为“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袁枚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散文,尺牍等30余种。 袁枚之妹袁机亦甚具学识,《如皋县志》、《杭州府志》、《清史稿·列女传》皆有传。袁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袁枚八年后写成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收录了许多鬼怪故事,以简洁明了的笔法,写成笔记小说《子不语》,与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齐名。袁枚也是一位美食家,写有著名的《随园食单》,是清朝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江苏古籍出版社已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1 / 1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 乃能衔哀致诚表 达 B 致敬亭于幕府送达 C 将成家而致汝使…… 来 D 何意致不厚招引,引来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取得,得 到 F 老妇前致词传达,表达 G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兴致,情致 ②就 A 既又与汝就食江 南到 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上任 C 指物作诗立就完 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接近,靠近 ③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定语后置的标志 词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主谓之间 C佯狂不知所之 者到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代词,事情 E 告汝十二郎之灵的 ④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当初,最初(初次) 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开始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曾经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才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才 ⑤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离 开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客舍 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舍 F 屋舍俨然房舍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叔

父②告汝十二郎之灵灵位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已死去的父 亲④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⑤明年,丞相薨唐代二品以上的官员 死 ⑥万乘之公相万辆兵车,极言富贵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 道 B 其后四年,而归视 汝那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他 的 D 齐国其庶几乎或许 E 汝其善抚之一定 ②信 A 其信然邪?其梦邪?真实,确 实 B 愿陛下亲之信之相信 C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讲信用 D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E 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的确 ③然 A 呜呼!其信然矣!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 B 虽然,我自今年 来这样 C 吴广以为然是的,对 的 D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过,但是 ④穷 A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穷尽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尽 C固将愁苦而终穷不得志D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 书阻塞不通,与”通”相对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动----名②遇汝从嫂丧来葬动---名灵柩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形---- 名④其传之非其真邪形---名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动---使动⑥入之纯明宜业其家 者名---动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形---名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形---动 3.区别古今异义: ①明年,丞相薨第二

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重点文言现象。 2.体会文章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二、背景介绍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与侄子老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朝夕相伴,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关于文体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是祭祀与汉语文学结合的产物,好的祭文往往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 祭文可分为庙祭文和墓祭文两类。庙祭文一般用于官方、重大祭祀场合,格式多为四言体的韵文。例如,历代天子宗庙祭祀、祭黄帝陵的祭文,都属于庙祭文。由于庙祭文格式多是固定的,因此很难出彩,历代的名篇不多。墓祭文形式则较为灵活,士庶阶层的私祭也可采用。多是文言散文、韵文或骈体文写成,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袁枚《祭妹文》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祭文。 四、课内基础梳理 (一)解释加点词语 1.乃.能衔.哀致.诚 2.远具时羞.之奠. 3.不省.所怙. 4.吾往河阳省.坟墓 5.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6.将成家 ..而致.汝 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8.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9.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10.汝之纯明 ..而不克蒙其泽.乎 11.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1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 ..邪? 13.比.得软脚病,往往 ..而剧.。 14.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 又可冀其成立邪 2.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3.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4. 将成家而致汝 (三)通假字 1.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青春无悔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解析 “其”是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15个重点文言虚词之一,用法灵活、语意多变。《祭十二郎文》(后文简称〈〈祭〉〉)一文中“其”前后出现了34次,但课下注释仅有6处(只有4 处解释得清楚明白)。同时〈〈教师教学用书〉(后文简称〈〈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编着)所供参考译文对“其”翻译亦语焉不祥。“其”字的意义与用法便成了〈〈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为了更进一步地弄清“其”在本文的意义与用法,使学生有所适从。 一、作人称代词,既可代人亦可代物。 (一)一般作第三人称,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兼语或领属性定语。在句中可译为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或他的(她的、它的);或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如: (1)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3)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5)汝之纯明宜业起家者而不可蒙其泽矣。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7)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8)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2)(3)(4)(5)句中的“其”均作领属性定语,(1)译为“她的”,(2)(3)(4)(5)皆译为“他的”,(6)(7)(8)句中的其均作兼语(6)(7)译作“他们”,(8)译为“她们”。 (二)代词的特殊用法—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 (9)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10)诚知其如此,虽万事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12)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上述四例中加点“其”的用法较为灵活,“其”原本作第三人称,但在《祭》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则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9)(11)(12)三句中的“其”均活用为第二人称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你的”。(10)句中的“其”也活用为第二人称,但在句中作兼语可译为“你”。代词的这种活用在第二册《游褒禅山记》中已出现过,该句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里的“其”便是活用为第一人称反身代词,译为“自己”。 二、在句中作连词。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示假设,译为“如果”;或表示选择,译为“还是”。如果在疑问句中连用可译为“是……还是”。如: (1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4)其然乎?其不然乎? (1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16)其无知,悲不几时? (13)(14)(15)三例中均是在疑问句中连用,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或“是……还是……还是”。(16)句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语文:祭十二郎文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成家而致汝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书与汝日恐旦暮死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未知其言之悲其后四年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其又何尤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其无知悲不几时惟兄嫂是依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吾又罢去何为而在吾侧也汝从吾于东其然乎其不然乎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45〕终葬汝于先人之兆〔46〕然后惟其所愿〔47〕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48〕敛不凭其棺〔49〕窆不临其穴〔50〕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梦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51〕彼苍者天曷其有极〔52〕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53〕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54〕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55〕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56〕 42〕盖大概以在时间副词如而表示转折乃才妄胡乱以表示顺承使派吊此指慰问孤指十二郎的儿子〔43〕终丧守满三年丧期《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44〕取以来指把十二郎的儿子和乳母接来〔45〕力能改葬假设之意即先暂时就地埋葬合下句连续可知力名词作状语尽力〔46〕兆葬域墓地〔47〕惟其所愿才算了却心事〔48〕抚汝以尽哀指抚尸恸哭〔49〕敛同殓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50〕窆biǎn下棺入土〔51〕行所作所为何尤怨恨谁〔52〕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意谓你青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哪有尽头啊语本《诗经·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为什么〔53〕其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顷田地一百亩称为一顷伊颍yǐng伊水和颍水均在今河南省境此指故乡〔54〕幸其成韩昶后中穆宗长庆四年进士韩湘后中长庆三年进士〔55〕长zhǎng用如动词养育之意待其嫁韩愈三婿李汉蒋系樊宗懿十二郎之婿据高澍然说是李干见《韩集》〔56〕尚飨 xǐang 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译文现在我派建中来祭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奶妈他们家中有粮可以守你的灵到丧期结束那么就等到丧期完了再接他们来如果不能等到丧期结束就立即接他们来其余奴婢下人都让他们守你的丧如果我有能力给你迁葬最终一定把你葬到祖先的墓地里然后才算了却我的心愿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你活着时我不能和你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你去世了我不能抚摸你的遗体

祭十二郎文文言文知识点

祭十二郎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通假字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零丁孤苦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二,古今异义 ①吾去汴州 去:(古义) (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去 ②明年,丞相薨 明年:(古义)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③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古义) (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④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动摇:(古义) (今义)在对立的意见或行动路线之间摇摆不定 ⑥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古义)

(今义)数学类 ⑨然后惟其所愿 然后:(古义)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 ⑩将成家而致汝 成家:(古义) (今义)男子结婚 ⑾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虽然:(古义) (今义)连词 ⑿志气日益微 志气:(古义) (今义)为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⒁汝来省吾,止一岁。 止:(古义) (今义)停止;阻拦 三,词类活用 业其家 东亦客也 毛血日益衰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成家以致汝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未始以为忧也 四,一词多义 ⒈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⒉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4.其 ①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②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③其信然矣 ④其无知,悲不几时 ⑤又可冀其成立 ⑥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5.然 ①其信然矣!

②虽然,我自今年来 ③然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6.以 ①未始以为忧也 ②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③汝殁以六月二日 ④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7.始 ①始来京城 ②始速祸焉 ③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 ④未始以为忧也 8.诚 ①诚知其如此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9.而 ①死而有知 ②少者强者而夭殁 ③往往而剧 10.之 ①如吾之衰者;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宜业其家者

《祭十二郎文》字词解释版

祭十二郎文(选修P91)1年、月、日,季父 ..【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愈闻汝 丧之七日,乃.【副词,才】能衔 ..【含,怀着。补充:引申义为怀恨、憎恨】哀致.【表达】诚.【诚意】,使建中远.【形作状,在远方】具.【备办、准备】时.【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之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灵位】。 2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补充同类词:“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及.【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知道】所怙.【依靠。失怙:丧父。补充成语:怙恶不悛quān,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中年兄殁.【死亡】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不久,后来。补充同义词:“既而”】又与汝就食 ..【通“伶仃”,孤苦 ..【谋生】江南。零丁 无靠】孤苦,未尝 ..【不曾】一日相离也。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去世】。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后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而已!”汝尤.【副词,还、尚】小,当.【副词,应当、应该】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懂得、明白】其.【代嫂子】言之悲也。 3吾年十九,始.【初次】来京城。其.【代词,那,这】后四年,而归视.【探视、探望】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望】坟墓,遇汝从.【跟随,指护送】嫂丧【灵柩】来葬。又二年,吾佐.【辅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探视、探望】吾;止.【留居如:“望门投止”: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贬义】一岁,请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其孥.【妻子儿女的统称,】。明.年.【古今异义词,第二年】,丞相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吾去.【离开】汴州,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来。是年,吾佐戎 ..【辅佐军务】徐州,使.【派遣】取汝者.【代词,…的人】始.【副词,才、这才】行,吾又罢.【被停职,被罢官】去.【离开】,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介词,在】东,东亦客.【作客、客居,寄居他乡】 也,不可以久;图.【打算、考虑】久远者.【助词,句中停顿】,莫如 ..【不如,不及、比不上。“莫”为否定副词】西.【名作状】归,将成家 ..【古今异义词,安家】

2017-18学年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4祭文祭十二郎文苏教版

学业分层测评(十四) 祭文 祭十二郎文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汝来省吾,止一岁 C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D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解析】 A 项,“羞”同“馐”,美食。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 也 戚:悲伤 B .强者夭而病者全. 乎 全:保全 C .汝去年书云:“比. 得软脚病。” 比:比较 D .死而有知,其几何.. 离 几何:多久 【解析】 C 项,比,近来。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念诸父与. 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B.?????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兄之盛德而夭其. 嗣乎 C.????? 未始以.为忧也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解析】 之:助词,的。A 项,与:动词,给/连词,和;B 项,其:语气词,难道/代词,他的;C 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 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 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 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C项,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答案】 C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 ..日益微 ..丞相甍B.志气 C.死而有知,其几何 ..离D.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解析】A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B项,“志气”,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C项,“几何”,古义:多久;今义:几何学。 【答案】 D 6.找出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 A.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C.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D.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解析】A项,长,使动用法;B项,西,名词作状语;D项,业,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C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精心安排讲课稿

《祭十二郎文》教案 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马金龙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

祭十二郎文(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3.培养对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4.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如泣如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鉴赏古代散文,首先应读懂文字,本课时在初步疏理课文层次的基础上重在解析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并作一些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或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学。 2.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及背景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2祭十二郎文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祭十二郎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也(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耳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之奠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答案】C(A.比:近来。就:就职上任。凭:临。B.应:应付。D.止:留居。既:不久,后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C(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 ⑥连词,假如。⑨语气助词,表揣测。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列对《祭十二郎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亲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答案】B(“少为长祭”错,应该是“长为少祭”)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祭十二郎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之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答案】B(“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子为孤”错,应是“幼年丧父为孤”“老而无子为独”)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

祭十二郎文字词翻译

1 / 4 译文: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轻,以为即使暂时分离,终究会长久团聚。所以丢下你到京城谋生,来求得微薄的俸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诚(假设连词,如果真的、如果确实)知其(代词,那、那样做)如此,虽(即使)万乘(本义借代大国,此指及其富贵、封邑广大)之公相(公卿宰相),吾不以(介词,因、因为)一日辍(停止,指丢下、离开)汝而(表承接)就(动词,往、去,指就职上任。)也。 译文: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使有万乘之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 //xx元 去年,孟东野往。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形容视力模糊),而发苍苍(形容头发花白),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身体健壮)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无穷无尽的)之戚也!”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写信给你说:我论年纪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两眼已经昏花,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命吗?我不能离开这儿,你又不肯来,我生怕自己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边无际的悲哀啊!”孰谓少者

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这里指死的早)而病者全(保全)乎!谁料年轻的你先死而年长的我还活着,强壮的你夭折而病弱的我却保全了呢?呜呼!其信然(真实,确实)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汝之纯明(纯正,明智)而不克蒙(蒙受)其泽(恩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2 / 4 你这样纯洁聪明却不应该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天亡,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健康生存吗? 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身旁)也? 我实在不能把这消息当成真的啊!如果这是在做梦,或者是传错了消息,可是,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述哀的讣文,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继承先人的家业),不克(能够)蒙其泽矣! 唉!看来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了,你这样纯正聪明应该继承先人的家业,却不能够承受先人的恩泽啊!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第29课祭十二郎文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90.doc

祭十二郎文 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祭文是由祭奠者自己来撰写的,因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意。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不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祭文大都纡徐委婉,情韵悠长。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堪称祭文中的精品。 第29课祭十二郎文 走近作者 韩愈(见《原毁》) 相关背景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兄又死于南方,寡嫂携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深的《祭十二郎文》。 文意感知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对亡侄的无限哀痛

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人立业,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远具时羞之奠同“馐”,译为“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同“逝”,译为“逝世” 3.敛不凭其棺同“殓”,译为“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古今异义 1.明年丞相薨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3.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今义:年少的孩子 4.而齿牙动摇 古义:牙齿松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5.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三、一词多义 1.省 2.致 3.诚 4.知 5.就 6.其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东亦客也在东边 ②莫如西归向西 ③恐旦暮死早晚 (2)名词作动词 ①吾书与汝曰写信 ②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继承……的事业 2.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而视茫茫视力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将成家而致汝使……来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夭亡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状语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在远方 (2)形容词作动词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训练含解析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D )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曷.(何)其有极 B.不省所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 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其信然 ..(真实、确实)邪 D.比.(等到)得软脚病抱无涯之戚.(欢乐) 【解析】D项,比:近来。戚:忧伤。 2.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⑥假如;⑨副词,表揣测语气;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吾与.汝俱幼 吾与.汝毕力平险 B.诚知其.如此。 其.孰能讥之乎 C.未可以.为信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A项两个“与”字,都是介词,和;B项代词,代“遽去吾而殁”之事/语气词;C项把/用来;D项转折/修饰。 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C.其传之.非其真邪 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解析】D是结构助词“的”,其他的是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下列关于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D.“十二朗”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解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 阅读课文1~2两个自然段,回答问题。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6.古代传统的祭文,有一套固定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的称颂,形式则多为体;而韩愈这篇祭亡侄的文章,却写得别开生面、颇有创造性,其特色为: ①从内容的角度看,只有 没有;(前限16格,后限10格) ②从形式的角度看, 。(概括不超过22格) 【答案】骈俪 ①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的朴素叙述__对亡者的一句赞颂之辞 ②不用骈俪韵文,而是句子长短错落,更贴近生活 7.悼念死者,却从自己的身世落笔,“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这样构思和写作,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5、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通“耶”)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自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世:①皆不幸早世。(通“逝”)②两世一身。(父子相继为一世,名词)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世间,天下,名词) 12、其:(本文中“其”的用法比较典型,故另行总结) 三、词类活用 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东: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 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4、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5、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6、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7、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8、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1、成家: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义:安家。②今义:男子结婚。) 2、少年:吾与汝俱少年(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②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志气日益微(志气:①古义:精神。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几何: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①古义:多少。②今义:几何学。) 5、强者: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①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 6、成立: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①古义:成长立业。②今义:创立,有根据。) 7、当不复记忆(复:①古义:再,又。②今义:重复,往复) 8、吾去卞州(去:①古义:离开。②今义:往,到……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4祭文祭十二郎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学业分层测评(十四) 祭文 祭十二郎文 1.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汝来省吾,止一岁 C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D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解析】 A 项,“羞”同“馐”,美食。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 也 戚:悲伤 B .强者夭而病者全. 乎 全:保全 C .汝去年书云:“比. 得软脚病。” 比:比较 D .死而有知,其几何.. 离 几何:多久 【解析】 C 项,比,近来。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念诸父与. 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B.?????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兄之盛德而夭其. 嗣乎 C.????? 未始以.为忧也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解析】 之:助词,的。A 项,与:动词,给/连词,和;B 项,其:语气词,难道/代词,他的;C 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 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 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 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C项,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答案】 C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 ..日益微 ..丞相甍B.志气 C.死而有知,其几何 ..离D.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解析】A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B项,“志气”,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C项,“几何”,古义:多久;今义:几何学。 【答案】 D 6.找出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 A.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C.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D.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解析】A项,长,使动用法;B项,西,名词作状语;D项,业,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