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科学下2

三年级科学下2

三年级科学下2
三年级科学下2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

(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 (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2、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3、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

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

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4、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蚕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

二、学习新课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

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

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画蚕蛾和蛹的图

4、蚕蛾是什么

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5、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

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2、小结蚕的一生

小结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在填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说明最后表格中“共计多少天”,指的是蚕从卵中孵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结束的时间。)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目的是通过寻求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5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4、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2、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不同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一、导入新课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

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

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

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

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在查阅资料中还要注意:动物的寿命问题较复杂,它同环境关系极大,尽量采用人工饲养条件下取得的数据。)

2、不同的生命周期

(1)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让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

(2)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

3、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

(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节约时间,流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鼓励学生能查找出某种动物的每个生命阶段的形态、行为、食物和生活环境。)

(4)小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不同意见。(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

4、教师小结: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7、我们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器材:o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明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1、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

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5℃—10℃

(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2、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

全班: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 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

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3、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

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

5、汇报交流。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6、带领学生阅读P47: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

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

(预设: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吗?

(预设: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3、师:这个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今天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3、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冰(固态)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4、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

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

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

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拓展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

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5、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

装冰块)。

【教学过程】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预设: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3、学生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4、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1 我们周围的土壤 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 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答:有虫、草、植物的根、水 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 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 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 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1.2 了解土壤

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 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 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黏土颗粒小,黏粒多。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握成团。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准备: 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温度与温度计 教材依据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共有3页,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几种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这个活动分3层,第一层是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3部分组成的。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呈现了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目标,教师要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第二层是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制造的原理。教材提供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的比较图,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认识到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设计的。第三层是观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最好用实物。插图中有干湿球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体温计,液晶显示温度计,摄氏温度计,水温计。 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教材对25℃、8℃的读写方法做了示范。这两个温度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0℃、36℃、-5℃,以便加以巩固。这几个温度的认读稍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要强调零下温度自0℃向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活动三: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材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读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时应注意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行,并消除一切对测定温度的不利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积累了与温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学生通过看天气预报对温度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同学家里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用法也有所了解。但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温度,也没有学习和探究过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来表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过程与方法:能仔细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能说出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能正确地读写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能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意识到“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意识到“为了观测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 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温度计、各种温度计的图片、记录中卡、冷热水、烧杯、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设计目的:教学开始的导入,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今天的天气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光靠感觉是不行的。要使用工具——温度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集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三年级人自然社会全册教案浙教版

三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1大禹治水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学生进行“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指导语: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指导语: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指导语: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指导语: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指导语:通过调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2.秦始皇游会稽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2.了解秦始皇在当皇帝时曾到会稽山拜祭大禹陵。 3.会讲家乡地名的来源。 二、教学准备

1.图片资料。 2.收集家乡地名来源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了解秦始皇。 (1)秦始皇是谁? (2)他来过浙江的什么地方?他做过什么事? 自己看书了解,再请学生回答。 2.说说家乡地名的来历。 (1)说说山阴、诸暨等地名的来历。 (2)我们家乡还有哪些地名?拿出收集的资料来介绍。 3.活动。 (1)你到过绍兴吗? (2)投影(图片),介绍绍兴美丽的景色。 4.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反映自己家乡风土人情的图片。` 3.卧薪尝胆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述这个故事。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故事,懂得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自学故事,理解故事的意思。 教师准备图片,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卧薪尝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朗读课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古代的“越国”和“吴国”,你了解“越国”和“吴国”吗?请你介绍一下。(学生不知道,教师介绍)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4.“薪”指什么?“胆”指什么?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二、学习这个故事。

三年级科学下答案()

三年级(下)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第一单元 一、我是知识小百科( 21分) 1、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司南。 3、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和拉力具有大小和方向。 4、用磁铁沿同一方向把缝衣针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小磁针。 5、指南针是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在使用它时,首先要把指南针放平,等指南针停止摆动时,就能指出南北方向。 6、天平是人们根据杠杆尺的平衡原理制成的。它是称量物品质量的仪器。 7、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 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 N表示。 8、当我们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与桌面或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二、火眼金睛( 14分) 1、早在③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①1000②500③2000 2、物体越①,摩擦力越大;物体越②,摩擦力越小。①重②轻 3、使用天平时,我们必须用①取砝码。①镊子②手 4、摩托车之所以能够减震,是人们利用了弹簧具有②的性质。①弹力②弹性 5、天平称量物品时,右盘放①。①砝码②物品 6、条形磁铁,②磁性最强。①中间②两端

7、当两个磁铁相互接近时,同极①,异极②。①相斥②相吸 三、我是小法官( 12分) 1、弹簧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2、摩擦力对人们的生活只有不利的一面。(×) 3、环形磁铁没有南北极。(×) 4、我们穿的鞋子底部设有花纹,是为了增大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 5、推能产生力,而拉不会产生力。(×) 6、物体与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在括号中标识出天平各部分的名称( 10分) 指针、托盘、游码、底座、砝码 五、名词简答( 8分) 1、弹力:像弹簧这样,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2、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六、我是小小科学家( 20分) 一、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1)实验课题: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关。 (2)实验材料:弹簧秤、木块、粗糙的木板、比较光滑的木板、玻璃板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复习材料)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复习)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来繁殖。 2.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3. 播种凤仙花的方法: A.选饱满的、没有损伤的种子。——选种 B.种子埋的深度约为1厘米。 C.要浇适量的水。 4.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5. 书本第8页,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防止水分不会蒸发到空气中去。 试管中水面降低了,说明水分被根吸收了。 6. 根的作用: A.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B.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所以把植物从土壤中拔出很难) 7. 凤仙花是双子叶植物,它的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作用是提供营养,植物长出的第一对叶子称为子叶(也就是种子里面的子叶),子叶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一样。 8. 凤仙花的子叶淡绿色,椭圆形,表面光滑、无明显叶脉。 以后长出来的叶子称为真叶,真叶是凤仙花真正的叶子,椭圆行,边缘锯齿状,淡绿色,有明显的叶脉。 9. 植物叶子平展的,而且交叉生长,是为了能利用到更多的阳光。

10. 叶的作用:绿叶和茎中的叶绿体能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也是密封玻璃罩中的小老鼠没有被憋死的原因。 光合作用的水大部分是由根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叶吸收的。 11. 茎的作用: A.支撑植物,包括叶在空中的伸展。 B.运输水分和养料 运输方向: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从上向下,将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2. 茎的高度变化图:画点线图,先找点,再连线。 凤仙花越长越高了。 13. 凤仙花开花的位置在茎上。花大部分为红色,有些淡粉(接近白色)。 14. 凤仙花组成部分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5. 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16. 挑开一朵变干的凤仙花,可以看到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纺锤形的。凤仙花的果实成熟后种子会弹出来。 17. 凤仙花开花后植物还会长高一点点,不明显。果实成熟后,植物不会长高了。 18. 凤仙花主要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种子 按阶段可以分为: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19. 一般一株凤仙花可以长20个左右的果实,每个果实里可以有17、18个种子, 也就是一粒种子繁殖出了几百粒种子,凤仙花种族就这样延续壮大。 20. 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看不到节时,可以根据什么地方长叶来确定节的位置,因为叶是长在节上的。 21. 茎的不同形态:

三年级科学下册作业本答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作业本答 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三年级下册作业本答案 一、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活动记录 1.略 2.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活动记录 1.凤仙花的生长发育记录表(表中日期仅供参考,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而定) 7天,47天,9天,15天,35天,110天. 2.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4)√(5)√ 资料阅读 选择题(1)A (2)B (3)B (4)C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活动记录 通过观察种下的种子,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我们还发现,根生长的方向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4)√(5)√(6)√(7)√(8)×(9)√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活动记录 1.整理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情况。 课堂练习 1.填空题 (1)养料。(2)叶。(3)太阳。(4)水,养料。 2.判断题(1)√(2)×(3)√(4)√(5)√3.简答题

因为小老鼠吐出的二氧化碳和叶子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制造氧气和养料,这就是光合作用。其中氧气给小老鼠呼吸,所以,小老鼠不会被马上憋死。 5、茎越长越高 活动记录:(仅供参考) 观察凤仙花茎的高度变化统计图,我们发现:凤仙花在前三周茎生长速度很慢,第四周至第七周茎的生长速度很快,第七周以后茎的生长速度逐渐开始减慢。 课堂练习 1.选择题(1)A (2)B 2.判断题(1)√(2)√(3)√(4)√(5)× 6、开花了,结果了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 √ (2) √ (3) √ (4) ×(5)√ (6) √ 7、我们的大丰收 活动记录 填图省略 (1)一株凤仙花大约可以结出(20—30)个果实。一株凤仙花大约可以收获(300—500)粒种子。 (2)300—500粒种子。 课堂练习 判断题(1) × (2) √(3)√(4)√(5)×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种子发芽 1.种番茄: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60~100天 可以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番茄种子一般不容易发芽,要提前做好栽种试验和温水浸种处理。 2.番茄种子外形特征: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特征: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要记哪些内容? 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外形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特点: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外形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1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植物幼苗柔嫩,需要细心照料,适时浇水。注意不可以直接浇自来水,要将自来水 放在盆里24小时以上再用,目的是使水中的氯气等物质挥发,否则会烧死幼芽。 幼苗长大了 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为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树枝都是茎. 8.我们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 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11.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制造并吸收养料。 植物开花了 1.番茄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而黄瓜花则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花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 2.只有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植物才有可能结出果实。 3.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和人工辅助授粉这几种常见的传粉方式。 4.黄瓜的雌花后面有一根未来的小黄瓜。 5.桃、油菜的花依靠昆虫传粉。 它们以鲜艳的花瓣、芬芳的气味或甜美的花蜜吸引昆虫,被称为虫媒花。 6.昆虫传粉:木兰、百合、杧果、玫瑰、绣线菊等。 7.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蜜蜂、蝴蝶等。 8.玉米、杨树的花依靠风力传粉,被称为风媒花。 它们一般都很小,花粉多而轻,也没有花香和花蜜。 9.风力越大,花粉传播的距离越远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劳技教案 劳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课程之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因此为了搞好本学期的劳动教学工作,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 本学期三年级一班有学生27人,二班有学生24人,学生普遍劳动热情不高而且思想教浮躁,虽然个别同学热爱劳动,但劳动态度不够端正,不爱动手操作。上课纪律良好,有个别学生上课纪律意识薄弱,需要老师提醒。由于劳动课受条件的限制,这些孩子缺乏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 二、熟悉教学容、重难点、课时安排 本册劳动课共20课,容分为三部分;①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②手工制作;③生活小常识。这些容不仅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教材的重难点是手工制作这一部分,本学期安排了20课时,每周一节正课。 三、本册劳动课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四、本学期教学工作措施 通过我对班级情况的了解和对教材容的熟悉,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对劳动课教学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了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容,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4.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能全身心的投入。 5.重视学生每一次劳动成果,在班级举行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创造火花,体验活动乐趣。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各种能

三年级科学下册试题及答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一、填空 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_______ 开始它的新的生命。 2、选种要挑选_______ 的、没有受过_____________ 的种子。 3、种子萌发先萌发出_____ ,再长出_______ ;植物的根向___ 生长,根的生长速度_____ 。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______和_____,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_______在土壤中。 6、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适宜的_________和________等条件。 7、植物的_________能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_______和_________制造自己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8、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写观察日记。 1、动物的一生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蚕蛾的身体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部分,从蚕的形态变成蚕蛾的形态的变化叫做__________。 3、蚕的一生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不同形态的变化。 4、养蚕、抽取蚕丝做成_______,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5、蚕的生命从________开始。 6、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___________,一副___________。 7、人的一生按年龄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阶段。 8、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_______天。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_______,通常用______来表示。 2.要精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需要用_________来测量。 3.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读数时视线要同温度计的液面________。 4.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_______、是否有风有关系。 5.我知道的温度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液态的水降到________时就开始凝固成冰,固态的冰在________时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 7.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______变成的。 8.水蒸气在___________时会变成水。 9.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做____。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____。 10.水有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二、判断 1 、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 ) 2 、“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只有春天才是播种的好季节。( ) 3、凤仙花是从种子开始它新的生命的。( ) 4、植物一生生长所需养料全部是叶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 ) 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 6、凤仙花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7、凤仙花的种子先长芽,再长出根。() 8、每种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是一定的。() 1、熊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2、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无关。() 3、现在人们利用科技手段,能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 4、像蚕一样,所有的小动物的一生都要经过变态。() 5、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6、蚕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7、蚕蛾刚产下的卵是紫色的。() 8、动物的生命周期有长有短,但最终都会死亡。() 1.我们可以用触觉来准确、可靠地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 2.体温计也可以准确的测量容器内水的温度。()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4.温度越高冰融化的越快。() 5.水蒸气是一种白色的气体。() 6.冰必须在变成液态的水后才能变成水蒸气。() 7.小明在测量体温6分钟的时候,把体温计拿出来读数。() 8.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蒸发。() 9.水蒸气是一种由水变成的气体。() 10.水可以凝固成冰,但是冰,不能再溶化成水。() 三、选择 1、在自然条件下,______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A.有些 B .很多 C .全部 2、植物自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________。 A.根 B .茎 C .叶 D .根、茎、叶 3、植物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主要是为了________。 A.植物身体的平衡 B .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阳光 4、金鱼缸里养些小草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A.释放氧气 B .显得美观 C. 清洁水质 5、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一定都需要_______。 A.阳光 B. 水分 C. 土壤 6、具有支撑植物作用的是_______。 A. 根 B. 茎 C. 叶 1、人6岁左右的牙齿生长的阶段是() A.乳牙阶段 B. 混合牙阶段 C. 恒牙阶段 2、下列是不完全变态昆虫的是() A.蝗虫 B. 蜻蜓 C. 蜜蜂 3、下面是蚕的身体组成部分的是() A.足 B. 腹 C. 翅 4、按年龄分组,外公属于() A.儿童组 B. 青年组 C. 老年组 5、(多选)下面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做准备中,正确的是() A.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B.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C.不挑食。 1.打开暖瓶,我们会看到白气冒出,这是() A. 暖瓶内的水飞出来 B. 暖瓶内的水蒸气造成的 2.测温度时,手拿温度计的() A.中间 B.下端 C.上端 3.属于凝结现象的是() A.温水不盖盖时,杯中得水会自动减少。 B.秋天草地上出现露珠。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P2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P3 3.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P4 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P7 5.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P8 6.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P11 绿叶 7.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P11 8. 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P12 9.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运输水分的方向是从下向上,运输养料的方向是从上向下。P13 10.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P15 11. 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P17 12.我们发现随着凤仙花的生长,凤仙花发育出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P18 13.我们发现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P18 14.凤仙花的茎是直立茎,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葡萄的茎是攀缘茎,红薯的茎是匍匐茎。P20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P22 2.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P25 3.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P28 4.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幼虫、蛹、成虫(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P32 5.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这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P35 6.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15岁以下称为儿童,16岁至35岁称青年,36岁至60岁称中年,60岁以上称老年。P37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P42 2. 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常用的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P44 3. 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P45 4. 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完美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1-7《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

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混合身边的物质_浙教版

小学科学《混合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混合身边的物质》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观察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特征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课前,我用两只250ml的烧杯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是在其中一个杯子里先倒入3匙醋,再倒入1匙小苏打,接着同时点燃两根火柴分开后,一根伸入这个杯子里,火柴马上熄灭,而另一根伸入空杯子里却继续燃烧;第二次是在一个杯子里先倒入1匙小苏打,再倒入3匙醋,然后摇晃几下杯子,同时点燃两根火柴,分别伸入两个杯子里,实验结果同上次一样。第二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放小苏打和醋的先后顺序以及摇晃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考虑到学生把点燃的火柴伸进烧杯底部的困难,后来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材料时,就改用两只500ml的烧杯做实验。 二、事件: “小苏打和醋”这一活动是本课的中心活动,我按照以下预设程序进行:(1)观察小苏打和醋;(2)猜测小苏打和醋混合以后会怎样;(3)混合小苏打和醋,观察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4)解释小苏打和醋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5)根据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作出判断。 开始,前两个程序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在进入第3个程序时,我提醒学生要按教材上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交流时,学生都能说出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冒出气泡;开始气泡很多,后来慢慢变少;气味变了等现象,有很多学生猜测是产生了气体,而且可能是二氧化碳。接着我提出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让学生同时点燃两根火柴分开后,再同时把一根伸进小苏打和醋混合的杯子里,而另一根伸进另一只空杯子里,观察比较两只杯子发生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由于我课前了解到许多学生不会划火柴,所以就先做划火柴的讲解示范,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实验。 再次汇报交流时,全班6个小组居然有5个小组的火柴没有马上熄灭。当时我感到非常意外,刚想让学生重新做一次,马上又意识到这是传统的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而新课标提倡重过程轻结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才是科学课的核心问题,于是我要学生分析讨论各自发生的实验现象。火柴没有熄灭的一方有的说小苏打和醋混合后没有产生气体,而是生成了另外一种东西,有的说生成的气体飘走了,也有的说产生的气体可能混合在空气里了;火柴熄灭的一方说生成

三年级科学(下册)试题及答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 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_______ 开始它的新的生命。 2、选种要挑选_______ 的、没有受过_____________ 的种子。 3、种子萌发先萌发出_____ ,再长出_______ ;植物的根向___ 生长,根的生长速度_____ 。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______ 和_____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_______在土壤中。 5、植物的茎具有_______ 植物及_______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6、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适宜的_________和________等条件。 7、植物的_________能依靠提供的能量,利用_______和_________制造自己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8、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写观察日记。 二、判断 1 、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 ) 2 、“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只有春天才是播种的好季节。( ) 3、凤仙花是从种子开始它新的生命的。( ) 4、植物一生生长所需养料全部是叶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 ) 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 6、凤仙花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7、凤仙花的种子先长芽,再长出根。() 8、每种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是一定的。() 三、选择 1、在自然条件下,______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A.有些 B .很多 C .全部 2、植物自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________。 A.根 B .茎 C .叶 D .根、茎、叶 3、植物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主要是为了________。 A.植物身体的平衡 B .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太 4、金鱼缸里养些小草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A.释放氧气 B .显得美观 C. 清洁水质 5、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一定都需要_______。 A. B. 水分 C. 土壤 6、具有支撑植物作用的是_______。 A. 根 B. 茎 C. 叶 四、连线将下面的植物与它们的外部形态连线。 凤仙花攀援茎 牵牛花缠绕茎 葡萄直立茎 红薯匍匐茎 五、回答: 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它们的身体分为哪六个部分?

最新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华峰示范小学贾利民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个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加深对磁现象的认识。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确定了每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的建立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 教学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一、科学概念 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 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