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情况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情况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情况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情况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

第一课天之道

1.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

2. 《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 背诵、默写全文

5. 主题思想

6. 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

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学常识

1. 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

2. 《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

3. 本文的体裁:驳论文

二、论证方法:

1. 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

2.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

3.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

4.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1.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

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

四、成语演化:

1. 既来之,则安之

2. 分崩离析

3. 祸起萧墙

4. 开柙出虎

5. 季孙之忧

6. 大动干戈

7.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五、重点字词

1. 过:动词,责备

2. 与:语助词

六、通假字

1. 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七、特殊句式

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

八、重点字词

1. 是 :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 疾 :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妒忌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

膑传

之《史记·孙

7. 止:

例句出处释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

8. 见:

例句出处释

》看见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召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羊《敕勒歌》xi àn,出现

风吹草低见牛

”《失街亭》见解、见识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9. 过:

例句出处释

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

臣请缚一人过王

》超过

过犹不及

《论语·先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

第三课《国人之于国也》

一、文学常识

4. 孟子的主张、地位

5. 《孟子》作品的作者、特点

6. 孟子散文的特点

二、论证方法

5. 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

6. 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修辞手法

4. 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排比)

5.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比喻)

四、表现方法

2.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手法)

五、文言常识

(一)通假字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

6:鸡豚狗彘(zh ì) 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字

1. 河内凶。河:(古义: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2. 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3. 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也许)

4.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5. 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6.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三)一词多义

7. 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 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 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 ǔ计算

8.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9. 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10. 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11. 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四)词类活用

7.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2.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3.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

4.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5.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6.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7.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8.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3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第四课秋水

一、文学常识

10. 庄子的地位、主张、批判思想

11. 庄子文章的特点

12. 《庄子》一书的篇幅、内容及其作者

13. 本文体裁:寓言

二、文章内容

12. 文章主旨

13. 本文论证特点:以小见大

14. 人的认识受到限制的条件

三、论证方法

8.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举例论证)

9.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类比论证)

10.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类比论证)

四、修辞方法

6.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反诘、比喻)

7.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反诘、比喻)

8.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反诘、比喻)

9.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反诘、比喻)

10.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排比、比喻)

五、成语演化

3. 井底之蛙 2. 望洋兴叹 3. 洋洋自得(洋洋得意)

4. 贻笑大方

5. 大方之家

六、文言常识

6.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7. 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8. 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9. 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14.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五课大同

一、文学常识

15.五经名称

16.“三礼”名称

17.《礼记》成书年代、内容、地位、反映思想

二、文章内容

11.主旨理解

12.“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论证方法

全文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之间的对比

四、成语演化

11.夜不闭户 2.大同世界

第6课以修身为本

一、文学常识

4.四书的名称

5.《大学》的出处、作者、阐述思想

6.小学包含的内容

二、文章内容

10.中心主旨理解

11.大学培养人的根本为:品德

三、文言词汇知识

2.掌握明、虑、齐、格物、壹是等词的用法

3.翻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7课好学·力行·知耻

一、文学常识

2.本文选自

3.《中庸》的出处、成书年代、作者、评价

二、文章内容

3.中庸之道中的“道”是指:准侧

4.文章主旨

第8课谏逐客书

一、文学、文体常识

1.古代“书”的定义、应用范围

2.本文节选自什么作品

3.文章最终使得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

二、论证方法

15.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类比论证)

16.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

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举例论证)

17.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类比论证)

18. 用“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来证明驱逐客卿视错误的。(类比论证)

19. 用“损民以益仇”来证明驱逐客卿视错误的。(对比论证)

三、修辞方法

18.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排比、对偶)

四、文章内容

13. 中心论点

14. 文章结构层次

15. 作者国籍(原:蜀国;后:晋朝)

五、特殊句式

12.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判断句)

13.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判断句)

第9 课陈情表

一、文学常识

7. 表的含义

8. 陈情表的评价

正如苏轼所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

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文言常识

12. 古今异义

至于成立不行秀才告诉辛苦

13. 词类活用

躬亲日笃闵凶微贱终余年

14.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臣殒首不能上报

省略句: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②则告诉不许③谨拜表以闻

三、文章内容

4. 中心主旨

5. 流传千古的原因

6. 文章主要特点:骈散相间

四、成语演化

4. 零丁孤苦(孤苦伶仃、孤苦零丁) 2. 茕茕孑立 3. 形影相吊

5. 日薄西山 5. 气息奄奄(奄奄一息)

6. 人命危浅

4. 朝不虑夕(朝不保夕)8. 皇天后土

五、典故

1. 死当结草

第10 课答李翊书

一、文学常识

20. 作者别称、思想、反对文风

21. 作者的地位、评价

二、论证方法

19.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为文立言(类比论证)

20.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宜言”的道理(类比论证)

21. 肖于器——见用与不见用应有的态度(类比论证)

22.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为文立言的根本在于道德修养(演绎论证)

三、修辞手法

16.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比喻、对偶)

17. 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比喻)

四、文章内容

14. 中心主旨

15. 主要观点

16. 文中的“气”的含义

五、文言常识

(一)文字

)

【通假字】 1. 蕲胜於人而取於人.( 蕲—祈

【古今字】 1. 有志于古者希矣.( 希—稀)

【异体字】 1. 养其根而立矣其实.( 竢—俟)

(二)辞汇

【古今异义词】

9. 气之与言犹是也.( 与, 相对. 犹, 如同)

10. 其敢自言几于成乎( 几, 接近)

11. 所以劝之.( 劝, 鼓励)

【同形异构词语】

15. 虽然, 不可不为生言之/ 虽然, 学之二十余年矣/ 虽然, 不可以不养也.( 虽然, 虽然这样) 。

16.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 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然后肆焉。

( 然,这样;后, ??之后)

17. 所以劝之.( 所, 结构助词, 以, 介词, 介绍原因. 二者结合,表示" ??的原因" 。

(三)语法

【句式】[ 一] 判断句

7.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

( 主语: 愈; 谓语: 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

8. 生所谓立言者, 是也.( 主语: 生所谓立言者; 谓语: 是." 是" 是指示代词)

9. 气, 水也.( 主语: 气; 谓语: 水)

10. 言, 浮物也.( 主语: 言; 谓语: 浮物)

[ 二][ 被动句]

5. 蕲胜於人而取於人, 则固胜於人而可取於人矣/ 无诱於势利/其观於人/ 待用於人者.( 取於人, 诱於势利,观於人, 用於人:" 动词+於+施事"式)

6. 志乎古必遗乎今.( 遗乎今:" 动词+乎+施事" 式)

[ 三] 宾语前置

6. 惟陈言之务去.(" 陈言" 是" 去" 的宾语, 助词" 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7. 其用於人也奚取焉.( 疑问代词" 奚" 是" 取" 的宾语)

[ 四] 倒装句

22. 俨乎其若思.( 主谓倒装)

23. 茫乎其若迷.( 主谓倒装)

24. 戛戛乎其难哉.( 主谓倒装)

25. 昭昭然黑白分矣

26. 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主谓倒装)

[ 五] 习惯格式

23. 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格式:" 何??也", 表示感叹,相当於(" 多麽??啊")

2,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 生所谓立言者(格式:" 所谓??", 相当於" 说的??") 18. 非三代两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格式:" 非??不敢??", 相当於" 不是??不敢??",强调动

)

,趋向

作行为的条件

19. 惟陈言之务去.( 格式: " 唯??是??",强调宾语)

【词类活用】

17. 处心有道.( 处,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处在")

18. 行己有方." 使??行"

19. 吾诚乐而悲之.( 乐, 悲, 都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乐"," 为??悲")

【重要虚词】

12. 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而,连词, 第一个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於" 但是", 第二个表示递进关系, 相当於" 而且".

)

其, 指示代词, 那. 何, 副词, 相当於"多麽". 也, 句末语气词, 表示确认语气

13. 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以, 介词, 介绍物件,相当於" 把??", 句中" 以其道" 这个介宾词组作补语, 翻译成现

到动词" 告" 前面作状语)

代汉语时要挪

14.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

( 抑,连词, 表示轻微的转折, 相当於" 可是". 所, 者, 都是结构助词." 所" 与" 谓" 组成"所字词组", 表示" 说的"," 者" 字与" 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 组成"者字词组", 表示" 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 的人,"

所字词组"," 者字词组" 都是名词性短语, 二者是" 定中" 关系)

15. 生所谓立言者, 是也.( 所, 者都是结构助词," 所谓"," 立言者" 都是名词性词组, 二者是" 定中" 关系. 是, 指

)

示代词, 这样.也, 句末语气词, 表示判断语气

16.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 所, 者都是结构助词, 它们和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短语", 表示动作的物件." 所为者" 即

" 做的事情"," 所期者" 即" 期待的事情")

17. 愈之所为.( 所, 结构助词, 与动词" 为" 组成"所字词组"," 所为" 即" 做的事情")

18.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焉, 疑问代词, 哪里. 且,选择连词, 相当於" 或"," 还是")

19. 虽然, 不可不为生言之.( 虽,连词, 虽然. 然, 指示代词, 这样.为, 介词, 介绍物件,相当於"对??")

第11课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文学常识

18. 欧阳修的主张、地位、作品

19. 文章出处

20. 本文的体裁

二、文章内容

11. 中心论点

12. 主要论证方法:对比

13. “满招损,谦得益”出自什么作品

三、重点句子

7.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国家和朝代) 兴盛衰亡虽然( 由于)

27.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 动词,推究事物的本源,如“原君”

28.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 于) 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世人说晋王死的时候拿箭说梁王等三人是仇人,是我立他做王,订的盟约结果他们却背叛了梁。

约: 名作动,订盟约其: 命令副词

四、论证方法

24.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对比论证)

25.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引用论证)

26.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对比论证)

第12 课答司马谏议书

一、文学常识

20. 王安石散文特征、主张、作品、评价(列宁)

21. 本文的体裁——驳论文(议论文体角度)

22. 本文的体裁——政论文(题材角度)

23. 文章选自——《资治通鉴》

二、文章内容

20. 中心主旨

21. 行文风格——刚柔相济

22. 行文驳斥的五个主要观点

23. 全文驳论的角度——驳斥论点

24. 作者驳斥司马光的理论原则——名实要相符

25.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①人-- “习于苟且”②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③上-- “欲变此”

三、论证方法

20.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例证法)

21. 驳斥“征利”观点——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演绎论证)

四、反驳的类型

21. 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2. 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

23. 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

士大夫而已。

五、修辞方法

14.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反语)

15.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

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 r én) 人,不为拒谏。(排比)

第13 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文学常识

8. 蔡元培的著作

9. 本文的体裁——演讲词(演讲稿、演说词)

演讲词特征: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其次,中心要突出;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

二、文章内容

29. 中心

30. 总体论证方法——归纳论证、对比论证

31. 文中的观点、主张:

大学——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第14 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学常识

27. 鲁迅的作品——

三部小说集、一部散文集、一部散文诗集、十六部杂文集(仅仅记书中列举的三部)

28. 第一篇白话小说

29. 本文体裁——驳论文

30. 本文体裁——杂文

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

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

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

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

二、文章内容

24. 中心论点

25. 全文驳斥方法——驳论点、驳论据

26. 对几类代表中国的脊梁的人的理解、举例

27. 文章的层次结构(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分为两层)

三、修辞方法分析(比喻)

26. 脂粉——喻指自欺欺人的伪装

27. 脊骨和脊梁——喻指骨气和根本主张

28. 地底下——喻指广大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四、论证方法

归谬论证(与二点中的第 2 不矛盾)

第15 课容忍与自由

一、文学常识

22. 胡适的身份、贡献、主张、地位

23. 胡适的主要著作

24.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25. 影响胡适青年时期思想最深的人物——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赫胥黎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

二、文章内容

24. 文章中心论点及三个分论点

25. 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

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排比修辞手法)

26. 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归纳论证方法)

四、词语释义

16. 析言破律:曲解圣贤之言,破坏既定法制。乱名改作:扰乱名物概念,改变行为规范。左道:

旁门邪道。

17. 行伪而坚:行为虚伪却固执己见。言伪而辩:议论虚伪却巧言善辩。学非而博:学理错误却驳

杂恣肆。顺非而泽:依从错误

非。

却文过饰

书(节选)

第16 课论读

一、文学常识

32. 林语堂的身份、作品、地位

33. 文章体裁——小品文(特征:幽默闲适)

34. 语丝社得名原因——《语丝》周刊

35. 语丝社作家创作文体——语丝文体

二、文章内容

31. 文章主旨

32. 毛孔骨节,皆不爽快——比喻(修辞方法)

33. 文中作品

①《大荒集》:林语堂散文作品集之一,本文节选于此。

②《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一部科教考试用书

③《马氏文通》:我国第一步语法著作

④《浮生六记》:清代散文家沈复的自传体作品

34. 本文的论证方法——综合运用归纳、演绎、举例等多种论证方式

35. 艺术手法

①引用大量的名人名言和名篇名作来说明观点

②议论、记叙、说明和抒情自然结合

第17 课咬文嚼字

一、文学常识

28. 朱光潜的身份、作品

29. 文章体裁——文艺专论(与答李翊书相同)

二、文章内容

29. “咬文嚼字”本义和文中意思

缠,或

些字句上纠

在某

本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

强词夺理。

文中意思: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中心论点)

30. 主要例子、观点提炼

一、二分析道理

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与思想感情关系密切

句的修改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的修改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三、论证方法

26.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

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

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

在诗方面。(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27. 文中阐述论点时主要的论证方法——归纳论证

28. 心理学的套版反应——运用文字要有创造精神(演绎论证)

第18 课生命的意义

一、文学常识

36. 作者主要成就

37. 著作及全部作品汇集

二、文章内容

36. 文章主旨

37. 故生命的长短,不足以决定生命之价值。生命之价值,要看生命存在的意义如何,乃能决定。(归纳推理论证)

第19 课谈时间

一、文学常识

30. 作者及其身份、成就、创作题材(理论批评)、参加社团

31. 作者主要著作

32. 本文体裁(散文小品)及其特征

二、课文内容

31. 本文的论证方法——演绎论证

32. 典故运用:

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

33. 名言名句: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

34. 行文风格——旁征博引的写作手法、典雅平和的语言风格

35. 文章主旨理解

第20 课论快乐

一、文学常识

29. 钱钟书的作品

30. 本文的体裁(随笔)

31. 文章选自《写在人生边上》

二、课文内容

27. 那时刻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

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比喻)

28. 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

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排比)

29. 词语解释

①飘瞥难留:很快飘逝,难以留下②工愁善病:长于忧愁,不正常的状态。

30. 主题归纳

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得出“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创见,指出

这是人类文化又进一步的表现,并于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愚昧、自欺的嘲讽,耐人深思。

第21 课论读书

一、文学常识

18. 马克思对培根的评价

19. 培根的国籍、身份

20. 本文体裁——随笔

二、论证方法

10.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1.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38.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排比)

39.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排比)

第22课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一、文学常识

38.罗素的身份、主要著作

39.文章的体裁——论说文

40.本文选自——《外国散文精选》

二、文章内容

33.主要论证方法——例证法

34.行文风格——①使用第二人称②大量使用也许、说不定等虚拟语

35.避免愚蠢见识的方法

①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

②听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所持的种种看法,摆脱武断,

③提防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时刻提醒自己。

第23课我的世界观

一、文学常识

36.本文的体裁

37.作者的国籍

二、文章内容

32.思想深远而语言朴实

33.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

34.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第24课郑伯克段于鄢

一、文学常识

31.《左传》的体裁、作者、记叙时代

32.《左传》在写人和叙事上的优点

33.题目原来出处——《春秋》

二、课文内容

21.人物形象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

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

姜氏:偏狭昏愦,以和情于政。

颍考叔:聪慧机智。

22.艺术手法

描写战争详略得当

成功地刻画了人物

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

23.细节描写

“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偏狭。

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

“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40. 衬托手法

以共叙段的贪婪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

以姜氏的昏愦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

蔡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

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三、文言常识

1)亟请于武公(屡次)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不过:不超过,参:同“三”,国:国都)3)姜氏欲之,焉辟害?(焉:怎能,辟=“避”)

4)蔓,难图也(蔓:蔓延,生长,图:图谋,谋划)

5)无庸,将自及(庸=用,自及:自己遭殃的意思)

6)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地道,名用如动词,挖地道)

7)爱其母,施及庄公(延续推及)

(三)句子翻译

1)姜氏何厌之有?

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君王将对他怎么办?

3)不义不昵,厚将崩。

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即使扩大了土地,也会分崩离析。

第25 课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学常识

41. 《战国策》的体裁、内容、整理者、记载年代

42.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二、人物形象

36. 冯谖

“奇人奇计”,足智多谋,深思远虑,潇洒无稽,报效知己

37. 孟尝君

有政治远见,也堪称慧眼识人,具有宽人责己,礼贤下士的品德。

三、艺术手法

38.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有趣

39. 欲扬先抑,层层深入

40. 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41. 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

四、细节描写

35. “三次弹铗”就是生动而形象的细节描绘

36. “收债市义”中写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

五、侧面描写

孟尝君及其手下人对冯谖态度的映衬,从不同侧面丰满了冯谖的形象。

第26 课垓下之围

一、文学常识

34. 《史记》体裁、原名、内容、记述朝代、地位

35. 对《史记》的评价

41. 课文选自

二、课文内容

43. 文中描写的三个场面及每个场面表现的主人公性格

44. 中心主旨理解

45. 成语演化: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四面楚歌

三、文言常识

(一)通假字

38. 通假字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通“服”,佩服

39. 马童面之面通“湎”,面向

40. 逝:通“驰”(chi) ,奔驰的意思,乃根据司马迁陕西的方言所替代本文通假字。奔驰,

项羽坐骑骓马日行千里,为项羽称霸数年立下汗马功劳,乃是马中极品。

41. 骓:通“追”意思速度极快,骓:愿意为毛色相间的青马,但本文中所包含的意思有两种,

故通“追”,良马的速度快到极点。这也是陕西的方言所替代本文通假字的原因。

(二)特殊句式

倒装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籍独不愧于心乎?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被动句以故汉追及之。然今卒困于此。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判断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垓下之围东渡乌江

介词后置然今卒困于此籍独不愧于心乎宾语前置:我何渡为

定语后置

摩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骑从”是中心词“壮士”的定语)

骑能属者百余人。(定语后置句,“能属”是中心词“骑”的定语)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追”是中心词“骑”的定语)

第27 课李将军列传

一、课文内容

42. 《史记. 列传》: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

43. 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44. 表现李广的诗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王勃)

45. 李广人物形象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繁。

46. 典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

一、文学常识 必考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外国三类。 古代——作家姓名,朝代国别,作品出处,主要人物、名句等搞清。重点作家有:屈原贾谊司马迁李煜王勃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杜牧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罗贯中曹雪芹等,其代表作品百考不厌。 现当代——从文学大家及名著角度入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等名家及代表作,兼顾文学流派,例如白洋淀派、山药蛋派。 外国文学——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契科夫莫泊桑塞万提斯等人作品及主要人物情节。 文学体裁——古代诗歌。 体裁分诗词曲。 古体诗句式有4567言、杂言等,用韵篇幅都比较自由,诗经多四言,楚辞多六言,乐府多杂言。律诗为近体诗,多为八句;绝句由八律中断而成,只四句——都只偶句押韵。 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需对仗。 二、杂谈: 1、戏剧: 内容性质——喜剧悲剧正剧;表演形式——话剧歌剧舞剧哑剧;容量大小——独幕剧、多幕剧。 诗歌: 先秦四言、杂言、楚辞体。(赋比兴、《楚》开创浪漫主义传统) 两汉魏晋:乐府民歌,多五言诗。(魏晋建安诗人,风格慷慨悲凉;陶潜开创田园诗)南北朝:南朝多情歌,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代表《西洲曲》);北朝内容广泛,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刚健,亦五言为主,首创七言四句形式(代表《木兰诗》)。同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唐宋:诗歌黄金时期,诗体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五言七言,山水田园、边塞诗都有大量优秀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新乐府运动);词生于唐兴于宋,比诗歌讲究平仄音韵,风格婉约(柳永李清照)或豪放(辛弃疾苏轼),前者抒发个人怀抱词风缠绵,后者多联系自身国家,词风雄浑奔放。 元明清:元代(小令、套数),清代诗歌衰落。 三、称谓 1、谦称(自己对别人) 【王侯】寡人、孤、寡君(对别国人称己国君)、不善 【帝王】朕、寡人 【臣子】臣、老臣 【普通人】仆、愚、某、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佞(泞)、不敏、贱子 【女子】妾、贱妾、婢子 【称家人】家严=家君、家慈、舍弟(妹、兄、姊)、拙荆、贱息(子女)=弱息(也可单指女儿)、息女、犬子(对别人孩子的蔑称) 2、敬称(别人对自己) 【君王】陛下、庙号(帝王死后追封的名号,例世宗)、殿下(仅此君王者的尊称,本指陛(宫殿)阶之所;汉时称侯王为陛下,唐时只称太子) 【臣子】足下(下称上或同辈)、执事(管事人)、阁下、左右(左右侍人)、君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 本文是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一) 春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朗润.yùn 水涨.zhǎng 嫩.nan 宛.wǎn转应和.ha 撑.chēng伞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niàng) 酝酿鸟(cháo) 巢披(su ō) 蓑戴(lì) 笠抖(sǒu) 擞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卖弄:炫耀。 (2)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烘托:衬托。 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贬的。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春》最后三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体裁)。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

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暖和.huo 着.zhu?落一髻.jì白花镶.xiāng 宽敞.chǎng 贮.zhù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清秀文雅,这里指小山秀美小巧。 (2)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响晴:晴朗无云。 (3) 设若.. 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设若:假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第13课山中访友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栀zhī子湛zhàn蓝犬吠fai 津jīn津乐道禅chán心 2.解释下列词语。 (1)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2)玄奥:玄秘深奥。 (3)德高望重:道德高,名望重。 (4)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你好,瀑布大哥! 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山中访友》的作者是李汉荣。第14课秋天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伐木声丁.丁zhēng 鳊.biān鱼乌桕.jiù寥.liáo阔枯涸.h? 清洌.lia 梦寐.mai 2.解释下列词语。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知识点1 语文基本知识 1.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 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 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 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 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 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 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_. 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_. 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_. 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_. 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_.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_. 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_. 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_. 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_. 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_. 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_. 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高中语文知识点2

易错成语50例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_.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_.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_.不以为意: 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_.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_.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_.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_.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_.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_.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_.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_.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_.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_.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 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语文第一册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

高考语文必背必记重点知识点.doc

高考语文必背必记重点知识点高考语文必背必记知识点(一) 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文本+社会+文化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正面直接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侧面烘托写:景物烘托+人物映衬 高考语文必背必记知识点(二)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

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可以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即使遇到阅读难度大的文章,也要调动积累,沉着应对,不必庸人自扰,所谓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课外必读《红楼梦》知识点 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主要内容: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 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附:诗歌知识大全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写山村风光。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写出了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护”、“绕”二字显得极有情致。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后引申为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这几句诗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8、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 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篇一】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1、准确、生动而深刻的词语: ⑴能否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中“认识的”三个字去掉呢? 不行。我们要注意这句话的语言环境。一位艺术家被“造反派”批斗,毒打,游街示众,变得“半死不活”,这时候,稍有人性的人都会怜悯,救治他,更不用说“认识的”人了。现在连“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揭示了“*”已将人的心灵扭曲,或者说人们慑于“造反派”的淫威,不敢救治艺术家。而就在此时,艺术家邻居的小狗却奔了过来,“亲热地叫”“扑”“闻”“舔”“抚摸”,是非颠倒的岁月,人的良知竟不如狗。所以“认识的”三个字万万不可去掉。 ⑵说说这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都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每次”和“都”说明了行为次数多,频繁,无一例外。“讨”,说明了行为者要付出尊严的代价,作者的夫人萧珊也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向服务员“讨”骨头是需要勇气的。这三个词合在一起,表现了萧珊对小狗包弟的爱,表达了人与狗之间关系的融洽。 ⑶“……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我”为什么“暗暗地”流泪呢? 因为红卫兵抄“四旧”,要杀狗,包弟变成了“包袱”,

有人建议将它送医院作解剖实验用。包弟的命运未卜,它却浑然不知,而“我”作为它的主人,自身难保,又怎样能救下包弟?所以“我”很伤感,但又不愿让包弟看出,所以只得“暗暗地”流泪。另外,“我”当时处于“半靠边”状态,言行受监视,不能明确地流露出对“宠物”的感情,也只能“暗暗地”流泪。 2、含义隽永的句子: 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分析这句话,要抓住“解剖”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大致有两个意思,一是说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作者如包弟一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任专制者“解剖”。其二,这是作者为了自保而送走包弟后对自己灵魂的“解剖”,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解剖”,正是作者自己深刻的反思。 ⑵“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有什么用意呢? 第一句话是说“我”将包弟送上了解剖桌,十几年来一直内疚,一直在煎熬,为了“赎罪”,“我”必须给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欠债,”而“这绝不是容易的事”,所以今后的日子“不好过”。但是与过去的十年相比,这“不好过”又算得了什么,那“十年”都挺过来了,还怕别的困难吗?第二句话就是这个意思。这两句话表明了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整理 【篇一】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整理 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余始循以入(表顺承,相当于‘‘而”) 回视日观以西峰(和“上“‘下”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自唐显庆以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是时以大中72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凭借……身份)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并列关系)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顺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方式或手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 虽董之以严刑方其系燕王父子以组(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于 其皆出于此乎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 室西连于中闺(和) 师不必贤于弟子其制稍异于前(比) 而耻学于师(向)不拘于时(被)

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或曰:此东海也(有人,代词)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末易量(也许) 或得日,或否(有的,代词)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然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有穴密然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五人之当刑者,意气扬扬(不过,但是)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腮之下(这样,那样) 沛公然其计,从之(认为……是对的) 然视其左右然余居于此(然而连词) 之 佯狂不知所之者(到、往、去,动词) 顷之(凑足音节) 吾妻死之年(那) 抚之甚厚(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篇二】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整理 【遗】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 “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智力之核心)的基础”,可见掌握“双基“的重要。 “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都包括在内。 为学习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记忆型、应用型。从考纲考点考题上看,记忆型的知识,起码有字词的音形义,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和填空,名言佳句的填空,文言文实词的比较等。应用型的基础知识,如标点符号、近义词和成语的选择、病句的诊断、古今诗文的理解和赏析,几乎覆盖所有考题。 二、学习掌握“双基”的有效方法 1、强化记忆的“秘诀” 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质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里根据心理科学,总结强化记忆的五条诀窍。 ①首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这是说对首次记忆的新内容,一定要“不惜千金买宝刀”。心理学表明:10分钟能记住的东西,要再有5分钟,变换着方式(默想、默写、诵念等)去记忆,效果最佳。许多同学,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这样的记忆量,十分钟后就消失40%,更增加了间隔记忆复习的困难,实在得不偿失。 ②复记:“悬虫低复上,斗雀堕还飞”。反复记忆才能相对克服遗忘。对较复杂、深奥信息的记忆,不可能一劳永逸。心理实验证明:凡自己默诵的东西,三小时后遗忘10%,三天后遗忘25-30%,时隔越长,遗忘率越高。我们重点中学的学生,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首记可在讲课当天晚自习;二轮记忆在临新课前一天自习,或其它时间;三轮则在课前几分钟,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事实证明,各轮复记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绝对可行。 ③化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对复杂的知识系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化简为原始的、天然的、通俗的要素,就能记得牢、多、快。这里介绍三种化简法。第一,抓共性化简。如很多形声字、会意字,其中有很多字的构字部件是“人”和“手”的变形。如“ 亻”、“方”、“元”、“攵”、等是“人”的变形;“扌”、“寸”、“又”、“彐”、“廾”等是“手”的变形。抽出变形“人”和“手”,能帮我们区分很多汉字的形和义。如“陷”左上为人凡īan 韵者皆从“xiàn”(“陷”之古字),“舀”上为手,凡ao韵者皆从“舀”。“舁”下为手,当“举”讲,不是“鼻”的下部。“祭”上以“又(手)”取“月(肉)”,表示恭敬,不是“登”的上部(张开的两只脚)。“牧”以“牛”、“人”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最佳答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知识梳理 一、常见常用字的分辨 1. 多音字的分辨 攒攒射(cuán)沓拖沓(tà) 积攒(zǎn)一沓(dá) 难以数计(shǔ)便便宜(pián) 数数见不鲜(shu?)方便(biàn) 数量(shù)芳菲薄(fěi) 弄弄堂(l?ng)芳菲(fēi) 弄潮(n?ng)给给予(jǐ) 脉脉搏(mài)给以(gěi) 脉脉含情(m?)孱孱头(càn) 豁豁然开朗(hu?)孱弱(chán) 豁出去(huō)颤颤抖(chàn) 参加(cān)颤栗(zhàn) 参人参(shēn)参差(cēn)抹杀(mǒ)抹抹布(mā)倔倔强(ju?)拐弯抹角(m ?)倔头倔脑(jua)擂大吹大擂(l?i)栅栅极(shān)擂台(lai)栅栏(zhà)俩俩人(liǎ)期不期而遇(qī)伎俩(liǎng)期年期月(jī)没没齿难忘(m?)塞款塞入朝(sài)没有(m?i)塞住(sāi)不塞不流(sa)屏屏风(píng)屏息(bǐng)单单于(chán)姓单(shàn)处处罚(chǔ)骑胡服骑射(qí)怔怔住(zhang)处所(chù)铁骑( jì)怔忡(zhēng) 2形近字的分辨荫庇(bì)惴惴(zhuì)瑕疵(cī)揣摩(chuǎi)端详(duān)刚愎自用(bì)相悖(baì) 心腹(fù)脖颈(b?) 崎岖(qí)众口铄金,矍铄(shu?) 倚马可待(yǐ)闪烁(shu?) 骑兵(qí)瓦砾(lì) 绮丽(qǐ)一诺千金(nu?)淆乱乾坤(xiáo)偌大(ru?)肴馔(yáo)喏喏连声(nu?)半晌(shǎng)不容置喙(huì)响遏行云(xiǎng)如椽大笔(chuán)军饷(xiǎng )缘木求鱼(yuán)掾吏(yuàn)绵亘(gan)城垣(yuán)气馁(něi)永恒(h?ng)绥靖(suí)齐桓公(huán)肆无忌惮(dàn)耸峙(zhì)殚精竭虑(dān)持久(chí)邯郸(dān)侍奉(shì)弹药(dàn)恃才傲物(shì)箪食壶浆(dān)长篙(gāo)汩汩

高中语文常考必备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语文常考必备知识点归纳大全 语文知识点20条 1.小说三要素: A 人物 B 情节 C 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 A 论点 B 论据 C 论证 3.比喻三要素: A 本体 B 喻体 C 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 A 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 偶尾同韵 C 中联对偶 D 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 A 叙述 B 议论 C 抒情 D 说明 E 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 A 举例子 B 列数字 C 打比方(喻) D 作比较 E 分类别 F 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 A 总分总结构 B 总分结构 C 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 A 按时间顺序 B 按空间顺序 C 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 A 举例法 B 对比法 C 喻证法 D 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夸张 E 反问G 反复 F 设问H 对偶 (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 A 外貌描写 B 语言描写 C 动作描写 D 心理描写 (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 并列短语 B 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 动宾短语 E 动补短语 F 介宾短语 G 的字短语 按词性分三种 A 名词性短语 B 动词性短语 C 形容词性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 A 主语 B 谓语 C 宾语 D 补语 E 定语 F 状语 16.十二词类(性): A 名动形 B 数量代 C 副介连 D 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 A 顺叙 B 倒叙 C 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 A 表引文内容省略 B 表列举事项省略 C 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 A 表解释说明前文 B 表后文跳跃转折 C 表声音中断延长 D 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 表引用实际内容 B 表讽刺反语 C 表特定称谓 D 表着重强调 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 A 查注生词,扫清三字 B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C 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 标明段序,分清结构 E 画关键句,体会作用 F 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 A 听到Listen B 看到Look C 写到Write D 说到Speak E 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 3.赏诗三步法: A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 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 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 A 依据表达方式 B 找寻明暗线索 C 依据时空顺序 D 依据逻辑顺序 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 A 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 B 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 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 D 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 E 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 F 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 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 H 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 6.辨别七类文章写法: A 对比写法 B 象征写法 C 烘托写法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精选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精选 学习高一语文知识点的时候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高一语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1 烛之武退秦师 一、《左传》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的散文作品。 二、正音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若不阙(quē) 秦逢(páng)孙夫(fú)晋,何厌之有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 “了” 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4(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意: “把??当做”,今意: 认为。“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 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行李“古意: 出使的人,今意: 出行时带的包裹。 3(共其乏困。“乏困”古意: 缺少的东西,今意: 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意: 那个人,今意: 成年男子的配偶。 5(亦去之。“去”古意: 离开,今意: 往。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函陵省略介词于 2(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烛之武

2021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2021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整理了一些常考常用知识,这些知识看似简单,却很容易在关键时刻混淆。 1. 文化常识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国:魏、蜀、吴。 “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

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五金:金、银、铜、铁、锡。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行:金、木、水、火、土。 “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初一语文复习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语文知识: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 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春】朗润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宛转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济南的冬天】响晴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 【雨的四季】花苞静谧高邈莅临造访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蝉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屋檐凄冷化妆淅沥干湿草垛绿茵茵【古代诗歌四首】临碣石澹澹竦峙星汉幸甚至哉杨花子规龙标五溪夜郎客路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昏鸦断肠天涯 (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 需要背诵的篇目: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写作: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第二单元 语文知识: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散文诗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