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悟性和能力。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面不广、语言积累较少,感悟能力不强。对历史的了解也比较欠缺。读这首毛主席的著名诗作,会有点困难,那么在教学设计上就应该把问题设置恰当,难度适中。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设计理念:

我们应本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理念,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达到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要求:设计了以“导入、诵读、观察、探讨”为重点的学习形式,力图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在学习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和优美和谐的学习环境,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语言运用的心理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运用语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感知品味,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并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

2.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能熟练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朗读与鉴赏、评说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诗人的豪情壮志鼓励、感染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这首词,学习作品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透过作者含蓄的抒情方式,把握作品的主旨。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同学们,我们都学过哪些有过秋天的古诗词句?学生回忆,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舸、逎、遏)。

2.教师范读。

把握停顿与节奏。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诗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

(2)请找出上下阕的各一个领字。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4.学生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三、品味鉴赏上阕。

(一)学生讨论交流。

1. 重新整理前三句,并体会其意境。

2.从观察的角度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其目的是什么?

3.写景文字精当,很有表现力,试举例说明。

4.怎样理解最后一句?

明确:1.“独立”有指点江山的豪情。补充材料:

材料一: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材料三: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1)写景:采用铺叙、对比衬托、点面结合等手法。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绘成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的立体秋景图。

(2)目的:表面是写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豪迈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3.用词精当: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作都有精当的描绘,如:

“万(山)”与“百(舸)”:给人以满目色彩斑斓、充满活力与动力的画面;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4.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二)表演评价

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

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好?

评价,再表演。

小结:上阕主要写眼前之景,由“看”字领起,巧妙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俯仰交错,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色图,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作哲学的沉思。从“谁主沉浮”的发问中表现了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

四、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五、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1.综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泽东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是诗的意境,而如何领会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的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

板书: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远看:山—红遍林—染

看近看:江—碧透舸—争流

仰视:鹰---击竞自由

俯视:鱼---翔怅

问-------谁主沉浮?

忆------同学少年

作业:

1.理解并背诵《沁

园春·雪》。

2.比较《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叙事、抒情上的异同。

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五官并用,能够全身心投入了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主体性得以实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不足之处:时间掌握不是太好,以至有些同学提出的问题不能深入探讨,

以后上课之前要认真备课,特别是在备学生方面下苦功,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