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新规范与旧规范的区别模板

钢筋新规范与旧规范的区别模板

钢筋新规范与旧规范的区别模板
钢筋新规范与旧规范的区别模板

11G101与03G101变化解析

11G101系列新平法9月1日正式实施: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现

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现

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11G101-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独

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 》11G101-3

11G101系统平法图集较03G101系列图集较大变化有:

一、适用范围变化:

11G101-1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 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 、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包括基础顶面以上的现浇混凝土柱、剪力墙、梁、板( 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 等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

11G101-3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下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 分梁板式和平板式) 、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包括常见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 分梁板式和平板式) 、桩基承台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内容。

二、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等一般构造变化:

11G101系列平法图集依据新规范确定了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lab、labe, 以及锚固长度la、lae的计算方式。较03G101系列平法图集取值方式、修正系数、最小锚固长度都发生了变化。

三、构件标准构造详图变化:

11G101-1中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筋构造, 较03G101有如下变化:

1、新图集中各个节点能够进行组合使用;

2、柱外侧纵筋不少于柱外侧全部纵筋的65%伸入梁内; ( 与原图集一致)

3、A节点, 外侧伸入梁内钢筋不小于梁上部钢筋时, 能够弯入梁内作为梁上部纵向钢筋。( 新增的构造)

4、所有节点内侧钢筋按中柱节点走;

5、BC节点, 区分了外侧钢筋从梁底算起1.5labe是否超过柱内侧边缘; 超过的, 外侧配筋率>1.2%分批截断, 错开20d; 没有超过的, 弯折部分要>=15d, 总长>1.5labe, 同样错开20d;

6、D节点是未伸入梁内的外侧钢筋构造, ( 与原图集一致)

7、E节点是梁、柱纵向钢筋接头沿节点柱顶外侧直线布置的情况, 与节点A组合使用; 外侧柱纵筋到柱顶截断; 梁上部钢筋伸入柱1.7labe。

( 一) 柱变化的点:

1. 柱根( 嵌固部位) : 基础顶面或有地下室时地下室顶板; 梁上柱梁顶面, 墙上柱墙顶面;

2. 抗震柱\非抗震柱顶层边角柱节点变化;

3. 抗震柱\非抗震柱中柱节点变化;

4. 抗震柱\非抗震柱变截面节点变化;

( 贰) 剪力墙变化的点:

1. 墙梁增加连梁( 集中对角斜筋配筋) LL(DX);

2. 剪力墙水平筋端部做法变化;

3. 增加了斜交翼墙、端柱转角墙一二三; 端柱翼墙一二三; 水平变截面墙水平钢筋构造;

4. 剪力墙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变化;

5. 剪力墙变截面处钢筋构造;

6. 剪力墙上起约束边缘构件纵筋构造;

7. 连梁交叉斜筋配筋JX, 集中对角斜筋配筋DX, 对角暗撑配筋JC 构造变化;

( 三) 梁变化的点:

1. 增加了端支座机械锚固节点;

2. 梁水平、竖向加腋构造变化;

3. KL\WKL中间支座高差变化构造变化;

4. 增加了抗震框架梁尽端为梁箍筋加密范围构造;

5. 增加了水平折梁、竖向折梁钢筋构造;

6. 悬挑梁端配筋构造变化;

( 四) 板变化的点:

1. 后浇带HJD, 取消了50%搭接留筋;

2. 有梁楼盖板配筋构造变化;

3. 悬挑板构造变化;

4. 增加了折板构造;

5. 取消了局部升降板SJB构造三;

锚固值变化详解

新规范中消火栓系统的计算方法和老规范有什么不同

新规范中消火栓系统的计算方法和老规范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是消火栓栓口压力与消防水枪充实水柱长度: 7. 4. 12 室内消火栓栓口压力和消防水枪充实水柱,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消火栓栓口动压力不应大于0. 50MPa ;当大于O. 70MPa时必须设置减压装置; 2.高层建筑、厂房、库房和室内净空高度超过8m 的民用建筑等场所,消火栓栓口动压不应小于0. 35MPa,且消防水枪充实水柱应按13 m计算;其他场所,消火栓栓口动压不应小于0.25 MPa,且消防水枪充实水柱应按lOm计算。 可按设计流量栓口动压力大于0.50MPa设置减压措施,按最小流量时0.70MPa校核。 7. 4. 12 本条规定了消火栓栓口压力技术参数。 1.室内消火栓一股配置直流水枪,水枪反作用力如果超过200N,一名消防队员难以掌握进行扑救。DN65 消火栓口水压如大于0. 50MPa,水枪反作用力将超过220N ,故本款提出消火栓口动压不应大于0.50MPa, 如果栓口压力大于0. 70 MPa,水枪反作用力将大于3 5 0 N,两名消防队员也难以掌握进行灭火。因此,消火栓栓口水压若大于0. 70MPa 必须采取减压措施,一般采用减压阀、减压稳压消火栓、减压孔板等; 2 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国家仅规定消火栓栓口压力,一般不计算充实水柱长度,本规范制订时考虑国际惯例与我国工程实践相结合,给出相关的参数。日本规定1 号消火栓(公称直径50 相当于我国DN50)栓口压力为0.17 MPa~ 0.70MPa , 2号消火栓(公称直径32)栓口压力为0.25 MPa~0 .70MPa; 美国规定65mm 消火栓栓口压力为0. 70MPa , 25mm 消火栓栓口压力为0.45 MPa ;南非规定消火栓的栓口压力为0.25 MPa. 消火栓栓口所需水压按下式计算: Hxh = Hg + hd + Hk 式中: Hxh 一一消火检栓口的压力( MPa ) ; Hg 一一一水枪喷嘴处的压力(MPa) ; hd 一一水带的水头损失( MPa) ; Hk一一消火栓栓口水头损失,可按0.02MPa 计算. 高层建筑、高架库房、厂房和室内净空高度超过8m的民用建筑,配置DN6 5消火栓、6 5 mm 麻质水带25m 长、19 mm喷嘴水枪充实水柱按13m 时,水枪喷嘴流量5.4L/s , Hg为0.18 5 MPa;水带水头损失hd 为0. 046 MPa;计算得到消火栓栓口压力H由为0. 251 MPa,考虑到其他因素规定消火栓栓口动压不得低于0. 35 MPa. 室内消火栓出水量不应小于5 L/ s ,充实水柱应为11 .5 m 当配置条件与上款相同时,计算得到消火栓检口压力Hxh 为0.21 MPa. 故规定其他建筑消火栓栓口动压不得低于0. 25MP. 第二部分:水力计算 10. 1 . 8 市政给水管网直接向消防给水系统供水时,消防给水入户引人管的工作压力应根据市政供水公司确定值进行复核计算。 10. 1 . 9 消火栓系统管网的水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外消火栓系统的管网在水力计算时不应简化,应根据校状或事故状态下环状管网进行水力计算; 2.室内消火栓系统管网在水力计算时,可简化为枝状管网。室内消火栓系统的竖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8. 1 . 6 条第1 款规定可关闭竖管数量最大时,剩余一组最不利的竖管确定该组竖管中每根竖管平均分摊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且不应小于本规范表 3.5 .2 规定的竖管流量。 室内消火栓系统供水横干管的流量应为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 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l (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 l (2)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 l (3)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l (4)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 l (5) 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 l (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 l (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 l (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l 2010版继续保持2001版某些抗震设计基本规定: l (9) 增加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30g的设计要求; l (10) 提出了不同阻尼比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强制性要求; l (11) 明确概念设计的某些具体要求,加强各类结构的抗震构造; l (12) 纳入隔震、减震设计以及非结构构件等,向性能化设计前进. 2. 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 l (1)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局部调整 l 对于场地剪切波速大于800m/s的场地,新增场地类别I0类; l 对于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覆盖层取20m,由140m/s调整为150m/s。 l (2) 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 l 调整标准贯入法液化判别公式,将自74、78版抗震规范沿用的15m深度内采用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可延续到15m深度以下的判别,并进一步考虑震级的影响,重新定义液化判别的锤击数基本值——M7.5液化概率32%时水位2m、埋深3m的液化临界锤击数,判别结果总体上基本保持与2001版接近。 l (3) 软土震陷判别 l 新增8度(0.30g)和9度时按液性指数判别软土震陷的方法。 3 对结构抗震分析规定的改进 l (1) 改进了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 l 2001版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在5s后出现交叉,且阻尼比0.25的反应谱倾斜下降段按公式计算将变为倾斜上升段,条文硬性规定取0.0。本次修订,阻尼比0.05保持不变,调整后公式的形式不变,参数略有变化,使钢结构的地震作用有所减少,消能减震的最大阻尼比可取0.30,除Ⅰ类场地外,在周期6s以前,不同阻尼比基本不交叉。 l (2) 设计特征周期的调整 l 对于I0类场地,明确其特征周期比2001版I类减少0.05s。 l 对于罕遇地震的特征周期,6、7度与8、9度一样,也要求增加0.05s。 l (3) 增加了6度设防的设计参数 l 2010版增加了6度设防的一些要求,包括:不规则结构应计算地震作用;6度最小地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新老规范对比

工作之余本人对比了新、老《地基基础规范》,现做几点说明: 1:由于时间有限,未把老规范原文和新规范原文抄录下来对比,只是对变化部分写出来; 2:规范中有部分是语句编排不同,部分语句词语变化而要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更加让人容易理解,这样的变化本人未提出,请注意下。以下是变化之处: 三:基本规定 表3.0.1 甲级增加开挖深度大于15米的基坑工程、周围环境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基坑工程 乙级增加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基坑工程 丙级增加非软弱土地区且....基坑工程 3.0.5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原规范为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五:地基计算 5.1 基础埋置深度 5.1.4 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原规范为1/18~1/20) ,保温基础(新增),也可将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做成梯形的斜面基础(新增) 表 表5.2.7 注解3 为新增 六山区基础 、两条为新增

6.2.2 条为新增 内增加《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的要求,本条较老规范说法更详细。 6.5 岩石地基(新增) 表6.6.2 (新增) 新增 新增 6.7.4 第1条重力式挡土墙适用于高度小于8米(原规范为6米)6.8.5 第2条孔径可不小于100mm,但不应小于60mm(原规范为50mm) 6.8.6 系数 Hr 做了改动 七软弱地基 7.2.1 第2条可利用作为轻型建筑物地基的持力层(轻型两字为新增) 7.2.6 换填垫层包括加筋垫层(加筋垫层为新增) 7.2.9 ~ 为新增 八基础 表8.1.1 注解 4 混凝土基础单侧扩展范围内基础底面处(原规范为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超过300KPa,尙应进行抗剪验算; 对基底发力集中于立柱附近的岩石地基,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新增) 8.2.1 第1条且两个方向的坡度不宜大于1:3(新增) 第3条扩展基础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新增)

钢材新标准与旧标准比较

钢材新标准与旧标准比较 钢材新标准与旧标准比较 钢材新标准与旧标准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从2008年3月1日起执行《热轧带肋钢筋》新标准(GB1499.2-2007),原标准(GB1499-1998)同时废止。将新旧标准进行对比,存在以下几点变化: 一、新的国家标准为强制性标准,而且不设过度期,3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时废除旧标准,以往一般有两年的过度期。 二、新标准在内容方面变化较大,在适用范围、牌号、尺寸要求、力学性能、表面质量、标志、检测及判定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的要求。如新标准在分类、牌号上增加了细晶粒热轧钢筋:HRBF335、HRBF500;在订货合同上增加了“标准编号、产品名称、钢筋牌号、钢筋公称直径、长度及重量、特殊要求。”在螺纹钢长度规定上,也有新的变化。旧标准规定“允许偏差不得大于+50mm”,而新标准则规定“正常交货时偏差为±50mm,当要求最大长度时,其偏差为-50mm,当要求最小长度时,其偏差为+50mm。”这就意味着,现在9米定尺的螺纹钢,可以短25mm,也可以长出25mm,都是符合标准的。 三、新标准在钢筋的标志识别上作了改变,“标志”就是刻在钢筋上的标记,旧标准HRB335用“2” 表示(通常称为:二级钢);HRB400用“3”表示(通常称为:三级钢);HRB500用“4”表示。而新标准的标志作了变动:HRB335用“3”表示;HRB400用“4”表示;HRB500用“5”表示;HRBF335用“C3”表示;HRBF400用“C4”表示;HRBF500用“C5”表示。牌号带F的抗震钢筋在标牌和“质保书”上要明示。今后看到钢筋表面刻着“4”,就是HRB400,也就是之前说的Ⅲ级螺纹。 四、新标准对钢筋性能的一些指标进行调整。比如新标准对钢筋的抗拉强度降低了,旧标准(HRB335、HRBF335)为490Mpa,新标准改为≥455Mpa;旧标准(HRB400、HRBF400)为570Mpa,新标准则下降到≥540Mpa。 新标准对表面质量的规定:“只要用钢丝刷子刷过的试样,其重量、尺寸、横截面积和拉伸性能不低于本标准的要求,锈皮、表面不平整或氧化铁皮不作为拒收的理由。”这就是说,按照新标准,生锈的螺纹钢不能算作质量问题,不是算有害的表面缺陷,客户不能要求退货。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项目监理工程师以此作为退货依据,我们可以拿出新标准告之对方。 五、新标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钢筋的出口。这次新颁布的《热轧带肋钢筋》新标准(GB1499.2-2007),是对应国际标准ISO 6935—2:1991,同时参照国际标准ISO/DIS 6935—2(2005),所以新标准与原来的旧标准较大的变动。这样,新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了,也就是说根据新标准生产的钢筋符合国际标准,这有利于国产钢筋直接打入国际市场。 正因为新标准与旧标准有较大的不同,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因此项目材料员及试验员,必须认真对照学习。特别是关于钢筋标志的变化,性能指标的调整,及钢筋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订货合同内容、检测及判定方法等,都有了新的规定和新的要求。

公路桥涵新旧设计规范的安全比较

公路桥涵新旧设计规范的安全比较 作者:陈智威, 张亚杰, 徐建, CHEN Zhi-wei, ZHANG Ya-jie, XU Jian 作者单位:陈智威,徐建,CHEN Zhi-wei,XU Jian(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张亚杰,ZHANG Ya-jie(新乡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新乡,453000) 刊名: 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9,35(9) 参考文献(8条) 1.JTJ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2.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3.JTJ 021-198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4.JTJ 023-198 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5.袁伦一;鲍卫刚JTG 13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叙文应用算例 2005 6.范立础桥梁工程 2003 7.李国豪;石洞公路桥梁横向分布系数 1991 8.叶见曙结构设计原理 2005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胡建华.廖建宏.向建军湖南桥梁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会议论文]-2004 2.赵明华.陈兆.LIU Xiao-ming.刘晓明关于《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液塑限试验方法的讨论[期刊论文]-公路2007(2) 3.杨怡高等级公路桥涵加宽设计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交通标准化2009(7) 4.杨文选新旧桥梁规范设计计算比较的研究[学位论文]2005 5.刘明虎.张喜刚.赵君黎.陈晓东《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地下连续墙编制介绍[期刊论文]-公路2008(8) 6.李龙安.屈爱平.何友娣公路、铁路桥梁设计规范中的风荷载研究[会议论文]-2009 7.龚维明.戴国亮.穆保岗.胡丰《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桩基础部分修订内容介绍[会议论文]-2007 8.林元培中国城市桥梁建设成就展望[会议论文]-2002 9.刘永波公路桥涵地基承载力计算的相关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公路2010(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81407268.html,/Periodical_shanxjz200909187.aspx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新旧版本区别

2014年《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新旧版本区别新规范GB/50319-2013(旧版GB50319-2000) 发布日期:2013年5月13日,实施日期:2014年3月1日 新规范增加了基本规定一章。增加了相关服务一章。调整了按阶段划分的章名。删除了部分不协调或与新颁布标准不一致的内容。增加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一、新规范的总则中,明确了工程监理的主要依据 1、法律法规及建设工程相关标准; 2、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文件; 3、建设工程监理合同及其他合同文件。 二、新规范的总则中,重新明确了工程监理的准则 1、新规范的监理准则:公平、独立、诚信、科学; 2、旧规范的监理准则:守法、诚信、公正、科学;(或公正、独立、自主)。 三、新规范对部分术语进行了重新定义 1、总监的定义:由监理公司法人代表任命;必须是注册监理工程师;已取消工程实践经验年限要求的明确要求(原规范为3年)。 2、总监代表的定义:由总监授权;代表总监行使其部分权力和职责;具有工程类注册执业资格(如: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工程师、注册建筑师等)担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年(原为2年)及以上工程监理实践经验的监理人员(并非一定是注册监理工程师)。

3、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定义:由总监授权;具有工程类注册执业资格(如: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工程师、注册建筑师等)担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2 年(原为1年)及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监理人员(并非一定是注册监理工程师)。 4、监理员的定义:从事具体监理工作,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并经过监理业务培训的监理人员(监理员不同于项目监理机构中的其他行政辅助人员)。 5、注意区分注册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的概念: 6、监理规划的定义:指导项目监理机构全面开展监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原定义为“指导性文件)。 7、工程计量的定义:根据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合同约定,项目监理机构对施工单位申报的合格工程的工程量进行的核验(原定义为“已完成工程”)。 8、注意区分工程延期与工程延误的概念: 工程延期、工期延误的结果均是工期延长,但其责任承担者不同,工程延期是由于非施工单位原因造成的,如建设单位原因、不可抗力等,施工单位不承担责任;而工期延误是由于施工单位自身原因造成的,需要施工单位采取赶工措施加快施工进度,如果不能按合同工期完成工程施工,施工单位还需根据施工合同约定承担误期责任。 四、新规范新增了“基本规定”章节,其中重点强调了以下内容: 1、监理工作应遵循事情控制和主动控制的原则;

新旧规范中的汽车荷载比较

新旧规范中的汽车荷载比较 前言: 我国公路桥梁结构设计采用的汽车荷载标准长期以来采用汽车车队的形式, 计算荷载和验算荷载相结合的模式。原规范将汽车荷载划分为汽车—超20级、汽车—20级、汽车—15级、汽车—10级共四个等级,并且每个等级规定了验算荷载——挂车和履带车荷载;而新规范只将汽车荷载分为公路—I级和公路—II 级两个等级,取消了原规范规定的汽车—15级和汽车—10级汽车荷载,并且不考虑验算荷载。公路—I级相当于原规范的汽车—超20,公路—II级相当于原规范的汽车—20级。两者对简支梁的内力有什么区别,我们接下来就来分析这个问题。 正文: 新旧规范汽车荷载对简支梁产生的内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汽车荷载的计算图式不同。 原规范汽车荷载的计算图式是以一辆加重车和具有规定间距的若干辆标准车组成的车队表示的。新规范采用车道荷载即由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的图式。 2.冲击系数不同。 旧规范近似地认为冲击力与计算跨径成反比,并与桥梁的结构形式有关。而新规范采用了结构基频来计算桥梁结构的冲击系数。 一.跨径20米的简支梁的内力分析。 下面以混凝土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旧规范标准汽车荷载效应的差别。 该桥标准跨径20m,主梁全长19.96m,计算跨径19.50m,桥面净空为净—7m+2×1.75m。主梁结构尺寸如下图示。 设计荷载分别采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采用的公路—I级、公路—II级与《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 021-85)采用的汽车—超20级、汽车—20级进行对比分析。 (一).新桥规计算的荷载效应 根据上节中主梁结构纵、横截面的布置,取用其的一根主梁计算其各控制截面的汽车荷载效应。 汽车荷载效应计算 按《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 D60-2004)4.3.2条规定,简支梁结构的冲击系数由下式计算: 介于1.5HZ和14HZ之间,冲击系数按下式计算:

新规范与旧规范的不同 2技术交底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模板安全监理实施

<<新规范与旧规范的不同>> 1剪力墙柱的构造要求 1.1柱截面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加强 新规范 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中柱和边柱1.00.80.70.6角柱、框支柱1.21.00.90.8旧规范 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中柱和边柱0.80.70.60.5角柱、框支柱1.00.90.80.7 1.2柱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和直径的要求?· 引入“柱根”概念,三、四级抗震底层柱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100mm,四级?抗震底层柱箍筋最小直径8 mm。 ·  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 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 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1.3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1.4柱箍筋加密范围的变化?·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取全高。?·  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1.5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体积配箍明显增加?应符合下列要求: ρν≥λνfc/fyν 式中ρν 柱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 fyν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mm2时,应取360N/mm2计算;?λν 最小配箍率特征值,宜按下表采用。 抗震 等级箍筋形式柱轴压比≤0.30.40.50.60.70.80.91.01.05一普通箍、复合箍0.100.110.130.15 0.170.200.23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080.090.110.130.150.180.21二普通箍、复合箍0.080.090.110.130.150.170.190.220.24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 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三普通箍、复合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050.060.070.090.110.130.150.180.2 01.6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0.4,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6。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1设计地震分组?将原规范的设计近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有更详细的规定。?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2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表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地震影响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罕遇地震-- 0.50(0.72)0.90(1.20)1.40表2 特征周期值  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一二三四第一组0.250.350.450.65第二组0.300.400.550.75第三

新旧规范中的汽车荷载比较

新旧规范中的汽车荷载比 较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新旧规范中的汽车荷载比较 前言: 我国公路桥梁结构设计采用的汽车荷载标准长期以来采用汽车车队的形式,计算荷载和验算荷载相结合的模式。原规范将汽车荷载划分为汽车—超20级、汽车—20级、汽车—15级、汽车—10级共四个等级,并且每个等级规定了验算荷载——挂车和履带车荷载;而新规范只将汽车荷载分为公路—I级和公路—II 级两个等级,取消了原规范规定的汽车—15级和汽车—10级汽车荷载,并且不考虑验算荷载。公路—I级相当于原规范的汽车—超20,公路—II级相当于原规范的汽车—20级。两者对简支梁的内力有什么区别,我们接下来就来分析这个问题。 正文: 新旧规范汽车荷载对简支梁产生的内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汽车荷载的计算图式不同。 原规范汽车荷载的计算图式是以一辆加重车和具有规定间距的若干辆标准车组成的车队表示的。新规范采用车道荷载即由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的图式。 2.冲击系数不同。 旧规范近似地认为冲击力与计算跨径成反比,并与桥梁的结构形式有关。而新规范采用了结构基频来计算桥梁结构的冲击系数。 一.跨径20米的简支梁的内力分析。 下面以混凝土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旧规范标准汽车荷载效应的差别。 该桥标准跨径20m,主梁全长,计算跨径,桥面净空为净—7m+2×。主梁结构尺寸如下图示。

设计荷载分别采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采用的公路—I 级、公路—II级与《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 021-85)采用的汽车—超20级、汽车—20级进行对比分析。 (一).新桥规计算的荷载效应 根据上节中主梁结构纵、横截面的布置,取用其的一根主梁计算其各控制截面的汽车荷载效应。 汽车荷载效应计算 按《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 D60-2004)条规定,简支梁结构的冲击系数由下式计算: 介于和14HZ之间,冲击系数按下式计算: 汽车荷载效应计算结果见下表: 汽车一级荷载: 汽车二级荷载: (二).按照旧桥规计算的荷载效应 汽车荷载效应计算: 在汽车荷载效应计算中,直接用规范中采用的标准汽车荷载在主梁上加载, 从而计算出主梁各控制截面(支点、四分点和跨中截面)的最大弯矩和剪力效应。

新规范作出的修订与旧规范的差异

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与GB50116-98的区别 解读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笔者对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与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区别做了整理,列出了新规范在以往的基础上新增的内容,以方便大家对GB50116-2013与GB50116-98之间做出清晰区分。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在探测器选择方面除了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缆式感温探测器和线型感烟探测器外,新增了光纤光栅测温系统、火焰探测器、图像型探测器、一氧化碳火灾探测器、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选用规定等等。突出在特定场合选择合适的探测器更能有利于火灾的探测。 一、目录 1、增加住宅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相关设计规定。 2、增加道路隧道、油罐区、电缆隧道以及高度大于12米的空间场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关设计规定。 3、取消第3章系统保护对象分级及火灾探测器设置部位。 4、将原第4章(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第5章(系统设计)与第6章(消防控制室和消防联动控制)内容合并为新的第3章(系统设计) 5、增加区域显示器、模块、图形显示装置、火灾报警传输设备或用户信息传输装置等设备设置规定。

二、术语 不再引入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定义;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信号、联动反馈信号、联动触发信号的定义。 三、基本规定 ①3.1一般规定、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使用场所规定: 3.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用于人员居住和经常有人滞留的场所、存放重要物资或燃烧后产生严重污染需要及时报警的场所。 2增加系统中各类设备之间接口通讯协议的强制性规定: 3.1.4系统中各类设备之间的接口和通讯协议的兼容性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3、增加火灾报警控制器地址总数、单回路设备总数、回路设备余量;模块总数、联动回路中设备总数、联动回路设备余量的详细规定。 4、增加隔离器设计相关规定。 5、规定超过100米的建筑中跨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火灾报警控制器。 6、规定水泵控制柜、风机控制柜等消防电气控制装置不应采用变频启动方式。 7、规定地铁列车上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通过无线网络等方式将列车上发生火灾的部位信息传输给消防控制室。②3.2系统形式的选择和设计要求1、系统形式的选择改为按照报警和联动要求进行选择,原规定中按照系统对象保护等级进行选择(特级、一级、二级) 2、将图形显示装置和区域显示器设置规定添加至不同形式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③3.3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增加电缆隧道,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列车的报警区域划分规定。④3.4消防控制室

JTG E20-2011与JTJ 052-2000新旧规范的区别

JTG E20-2011与JTJ052-2000的区别 T0601沥青取样方法: 新规程要求进行沥青性质常规检验的取样数量为:粘稠沥青或固体沥青不少于4.0kg;液体沥青不少于1L;沥青乳液不少于4L。 1、黏稠沥青或固体沥青取样数量由原来的不少于1.5kg,增加为不少于 4.0kg.主要是防止样品数量太少缺乏代表性,数据可能测试不准。 取样地点从油罐、槽车、罐车、油轮、油桶、纸袋中取样增加了公路中常用的沥青储存池及验收地点取样并补充了油罐装料或卸料过程中取样方法,以满足公路工程检验沥青样品的需要。 2、在原有取样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在验收地点取样。当沥青到达验收 地点卸货时,尽快取样,所取样品为两份:一份样品用于验收试验;另一份样品留存备查。 T0602沥青试样准备方法: 1、适用范围由原来的黏稠道路石油沥青、煤沥青等需要加热后才能进 行试验的沥青试样,增加为黏稠道路石油沥青、煤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等需要加热后才能进行试验的沥青试样,同样也适合天然沥青等需要加热后才能进行试验的沥青试样。 提醒注意一点:石油沥青取样后送到试验室通常已冷却固化,在沥青加热、

脱水、过滤的过程肯定会影响沥青本身性能,如针入度减小、延度变小等,故本方法规定必须用烘箱和加热融化沥青,尤其是进行质量仲裁试验时严禁电炉或明火加热,以免试验数据失真。在沥青脱水时可用砂浴、油浴、电热套,并严格控制加热时间和温度。加热时间不超30min,沥青温度不超100℃条件下仔细脱水至无泡沫为止,最后加热温度不宜超过软化点以上100℃(石油沥青)或50℃(煤沥青) T0603沥青密度与相对密度试验: 1、原规程中是非经注明,测定沥青密度的标准温度为15℃,由于进行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计算时需要的是沥青25℃的相对密度所以现规程改为非特殊要求,宜在试验温度25℃及15℃下测定沥青密度与相对密度。 需要时也可在其他温度测试,但需在报告中注明。对液体石油沥青也可采用适宜的液体比重计测定密度或相对密度。 2、取消原规范中温度的换算公式,,要求按实际温度测定沥青密度和相 对密度。 T0604沥青针入度试验: 沥青针入度是表征粘稠沥青条件粘度的一种指标。我国相关规范要求采用针入度值进行沥青的标号分级,沥青标号是根据沥青针入度的大小划定范围。如70号沥青针入度范围为60~80的沥青等。新旧规程区别是:1、试样的养生时间,试样注入盛样皿后在室温中冷却时间和在恒温水

新规范与旧规范的不同

新规范与旧规范的不同 1剪力墙柱的构造要求 1.1柱截面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加强 新规范 .90.8 柱 于 1.3 1.4柱箍筋加密范围的变化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取全高。 ?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1.5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体积配箍明显增加

应符合下列要求: ρν≥λνfc/fyν 式中ρν柱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 fyν λν 度)时 2 2.1 将原规范的设计近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有更详细的规定。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2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表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地震影响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罕遇地震--0.50(0.72)0.90(1.20)1.40表2特征周期值 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一二三四第一组0.250.350.450.65第二组0.300.400.550.75第三组0.350.450.650.902.2反应谱的范围增加 3 3.1C50时为 3.2 3.3 4 4.1 4.2 系数 VEKi 式中 VEKi——第i层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按本规程5.1.14条的规定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λ——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下表规定的最小值; Gj——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钢筋新规范与旧规范的区别模板

11G101与03G101变化解析 11G101系列新平法9月1日正式实施: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现 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现 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11G101-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独 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 》11G101-3 11G101系统平法图集较03G101系列图集较大变化有: 一、适用范围变化: 11G101-1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 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 、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包括基础顶面以上的现浇混凝土柱、剪力墙、梁、板( 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 等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 11G101-3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下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 分梁板式和平板式) 、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包括常见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 分梁板式和平板式) 、桩基承台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内容。 二、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等一般构造变化: 11G101系列平法图集依据新规范确定了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lab、labe, 以及锚固长度la、lae的计算方式。较03G101系列平法图集取值方式、修正系数、最小锚固长度都发生了变化。 三、构件标准构造详图变化: 11G101-1中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筋构造, 较03G101有如下变化: 1、新图集中各个节点能够进行组合使用; 2、柱外侧纵筋不少于柱外侧全部纵筋的65%伸入梁内; ( 与原图集一致) 3、A节点, 外侧伸入梁内钢筋不小于梁上部钢筋时, 能够弯入梁内作为梁上部纵向钢筋。( 新增的构造) 4、所有节点内侧钢筋按中柱节点走; 5、BC节点, 区分了外侧钢筋从梁底算起1.5labe是否超过柱内侧边缘; 超过的, 外侧配筋率>1.2%分批截断, 错开20d; 没有超过的, 弯折部分要>=15d, 总长>1.5labe, 同样错开20d; 6、D节点是未伸入梁内的外侧钢筋构造, ( 与原图集一致)

GB5023 GB5013最新标准与旧标准的不同之处

CCC电线GB5023 GB5013最新标准与旧标准的不同之处 中国电线电缆系列标准新旧版本差异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委会近期对电线电缆系列标准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增补: GB/T5013-2008《额定电压450/750V以下橡皮绝缘电缆》国家强制性系列标准,于2008年9月1日起实施; GB/T5023《额定电压450/750V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国家强制性系列标准,于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GB/T3048-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系列标准,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主要内容: 一.GB/T5013-2008与GB/T5013-1997的区别和难点理解: 1. GB/T5013.1-2008《一般要求》 (1) 产品品名和型号发生了变化(详见附录A和附录C)。 (2) 绝缘和护套材料发生了变化:取消了普通橡皮混合物绝缘1E1,被乙丙橡皮混合物或其他相当材料绝缘1E4所取代。 (3) 标志的要求发生了变化(详见第3章标志)。 (4) 难点理解包括了定义、标志、导体、绝缘、填充和护套的试验和理解。 2. GB/T501 3.2-2008《试验方法》 (1) 成品软电缆的机械强度试验发生了变化:增加了3.5三轮曲绕和3.6扭绞试验。 (2) 第4章的标题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绝缘材料1E1被1E4替代的改变。 (3) 难点理解包括了导体电阻测量试验、电压试验、绝缘电阻试验和曲绕试验等。 3. GB/T5013.3-2008《耐热硅橡胶绝缘电缆》 表1中增加了平均外径下限的规定,并减少了平均外径上限的数值 4. GB/T5013.4-2008《软线和软电缆》 (1) 第2章编织软线内容移至修订中的GB/T5013.8第5章乙丙橡皮绝缘编制特软电缆。 (2) 绝缘由1E1改为1E4,试验项目中氧弹改为空气弹,增加了臭氧试验。 (3) 对YZ、YZW、YCW电缆减小了平均外径上下限的数值,对YS、YSB电缆修订了外径上下限的规定。 (4) YCM 4mm2以上的绝缘上刮胶带可用可不用。 5. GB/T5013.5-2008《电梯电缆》

新版防火规范与旧规的区别

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2015年5月1日执行。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比,新版的变动较大,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必须注意了! 新版进行了哪些变化和调整? 一、增加了两个章节,补充了建筑外保温系统的防火要求 新版《建规》合并了旧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调整了两项标准间不协调的要求,将住宅建筑的分类统一按照建筑高度划分; 同时,增加了灭火救援设施和木结构建筑两章,完善了有关灭火救援的要求,系统规范了木结构建筑的防火要求,并补充了建筑外保温系统的防火要求; 不仅如此,新《建规》将消防设施的设置独立成章并完善有关内容,还适当提高了高层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技术要求,并补充了利用有顶步行街进行安全疏散时的防火要求,完善了防止建筑火灾竖向或水平蔓延的相关要求。 二、外保温系统的5个关注点 1.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其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 级。 注释:A级材料属于不燃材料,火灾危险性很低,不会导致火焰蔓延,因此在建筑内外保温系统中,尽量选用A级保温材料。 2.对于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无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

3.对于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有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 4.当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采用燃烧性能为B1、B2级的保温材料时,除采用B1级保温材料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的公共建筑或采用B1级保温材料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7米的住宅建筑外,建筑外墙上门、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0.5小时。

5.在保温系统中每层应设置高度不小于300毫米且燃烧性能为A级的水平防火隔离带。防护层厚度首层不应小于15毫米,其它层不应小于5毫米。

新旧建筑规范不同点

新旧建筑规范不同点 1剪力墙柱的构造要求 1.1柱截面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加强 新规范 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中柱和边柱1.00.80.70.6角柱、框支柱1.21.00.90.8旧规范 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中柱和边柱0.80.70.60.5角柱、框支柱1.00.90.80.7 1.2柱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和直径的要求 引入“柱根”概念,三、四级抗震底层柱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100mm,四级 抗震底层柱箍筋最小直径8mm。 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 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 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1.3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1.4柱箍筋加密范围的变化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取全高。 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1.5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体积配箍明显增加 应符合下列要求: ρν≥λνfc/fyν 式中ρν 柱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 fyν 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mm2时,应取360N/mm2计算; λν 最小配箍率特征值,宜按下表采用。 抗震等级箍筋形式柱轴压比≤0.30.40.50.60.70.80.91.01.05一普通箍、复合箍0.100.110.130.150.170.200.23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080.090.110.130.150.180.21二普通箍、复合箍0.080.090.110.130.150.170.190.220.24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三普通箍、复合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050.060.070.090.110.130.150.180.201.6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0.4,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6。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1设计地震分组 将原规范的设计近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有更详细的规定。

JGJ33 - 2012新规范与旧版的区别

JGJ33-2012新标准 一.JGJ33-2012出台背景、目的意义、适用范围及特点1.出台背景 (1)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高大深重的项目越来越多。 (2)随着技术进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各类机械的使用日趋普遍。 (3)新型机种不断涌现,原有的2001版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4)建筑机械事故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目的意义 (1)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指导各级管理部门,加强对建筑机械的监管。 (3)指导操作工切实执行相关机种的安全技术规程,正确操作机械。 (4)指导操作工正确合理操作机械,发挥机械效能。 (5)指导操作工正确合理操作机械,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伤亡事故。 3.适用范围 (1)建筑工地、市政工地。

(2)是操作工的操作指南。 (3)各类管理人员、监管人员。 4.特点 (1)涉及的机种多。 (2)侧重安全技术。 (3)既有理论又有实务。 二.JGJ33-2012标准与2001版的区别 1.篇幅上作了调整,新版为13节,老版为12节。 2.把2001版的“起重吊装机械”改为“建筑起重机械”。 3.把2001版“水平和垂直运输机械”一分为二,“水平运输机械”改称“运输机械”。 4.2012版新增的机种。 5.2012版减少的机种。 6.撤销了2001版中的“装修机械”,将其中的部分机械归入2012版的“其它中小机械”。 7.将2001版的部分机械归入2012版的“其它中小机械”。 8.将2001版的“铆焊设备”改称“焊接机械”。 9.强制性条文的数量有明显变化。 10. 2001版的“一般规定”,在新版中称“基本规定”。11.2001版的“基本要求”,在新版中称“一般规定”。

新规范与旧规范的不同

<<新规范与旧规范的不同>> 1剪力墙柱的构造要求 1.1柱截面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加强 新规范 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中柱和边柱1. 00. 80. 70. 6角柱、框支柱 1. 21. 00. 90. 8 旧规范 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中柱和边柱 0.80.70.60.5 角柱、框支柱 1.00.90.80.7 1.2 柱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和直径的要求 ?引入“柱根”概念,三、四级抗震底层柱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100mm四级 抗震底层柱箍筋最小直径 8mm。 ?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n且箍筋肢距不大于 200mm时,除柱根外 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 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 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 8mm。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1.3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 25% 1.4柱箍筋加密范围的变化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 。 ?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取全高。 ?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1.5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体积配箍明显增加 应符合下列要求: p v》入v fc/fy v 式中p v柱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 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 fy v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mm2时,应取360N/mm2计算; 入v最小配箍率特征值,宜按下表采用。 抗震等级箍筋形式柱轴压比W 0.30.40.50.60.70.80.91.01.05 一普通箍、复合箍 0.100.110.130.150.170.200.23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0.080.090.110.130.150.180.21 二普通箍、复合箍 0.080.090.110.130.150.170.190.220.24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 三普通箍、复合箍 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0.050.060.070.090.110.130.150.180.201.6 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 9度)时不宜超过 0.4,一级( 8度)时不宜超过 0.5 ,二级不宜超过 0.6。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1设计地震分组将原规范的设计近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有更详细的规定。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 1 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 2采用,计算 8、 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表 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地震影响 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 0.040.08 (0.12)0.16(0.24)0.32 罕遇地震--0.50 (0.72)0.90 (1.20 ) 1.40 表 2 特征周期值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一二三四第一组0.250.350.450.65第二组0.300.400.550.75 第三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