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概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概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概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概述

第四章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性节目占据主导地位,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广播电视媒介的主功能;二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影响力日渐增加,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广播电视获取新闻信息。

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现场性与时效性的高度结合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概念

广播电视新闻就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进变动的事实的信息。

二、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1、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

(1)广播新闻传播的优势:

1)突破时空限制。这是广播电视区别于印刷媒介的共同优势所在。广播电视新闻在采集制作过程中受时空限制大,传播过程中受时空限制小;印刷媒介在新闻采集制作过程中受时空限制小,传播过程中受时空限制大。

2)抗灾害能力强。体现在战争、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情况下,广播以无线电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体现出特有的渗透力和穿透力。

3)普及率高,群众性强。一是收听广播可以“一心多用”,对受众的专注度要求低;二是收听广播的费用较低;三是广播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很低。

(2)广播新闻传播的劣势:

1)线性顺序播出,接收选择性差。一是受众必须按照节目顺序收听,二是广播电视节目难以保存。

2)稍纵即逝,男友深层理解。一是声音过而不留,受众无法仔细思考和推敲,广播电视新闻难有深度;二是广播电视的稍纵即逝也造成信息浪费,新闻信息缺乏“二次使用”。

2、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电视传播的优势和劣势与广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1)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

1)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电视通过图像信息为“眼见为实”提供了可能,图像信息也常常被用作实证的工具。现场同步直播传播的是原生态的信息,从根本上免除了编码和译码的过程,所以电视同步直播噪音含量最小,是最接近事实的新闻传播。

2)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主要指一种心理参与。电视给受众构筑一个现实的场景,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突破时空限制;普及率高,群众性强;抗灾害能力强等优点。

(2)电视新闻传播的劣势:

1)有着广播所具备的劣势,选择性差、稍纵即逝。

2)电视图像的浅显性。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从图像角度讲,电视是不可能有深度的,而电视图像也极大抑制了受众的想象和理解。

3)电视图像的多义性。这尤其体现于一些经济报道中,有些生产的画面既可以用于这条报道,又可以用于那条报道。这种“万能图像”的出现是电视新闻较难避免的一个问题。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性和时效性

现场性和时效性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密不可分。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分为两种:

1、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即现场同步直播,是广播电视新闻现场性和时效性完美结合的产物。

2、不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就是指在报道中加一段记者同期声,在实际工作中,被称作记者做一段“现场”。这种现场报道播出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不同步的,但仍有强烈的现场感。

记者在现场新闻报道中的意义:(1)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代替”受众看新闻事件,而且还“带领”受众看新闻事件;(2)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用出境采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电视新闻声画两张皮的现象;(3)记者是否出现在新闻现场,对新闻真实感强弱影响很大。(记者的出境增加了真实感)。

四、现场与时效的极致结合——现场同步直播

现场同步直播是现场性与时效性的极致结合,是一种“共时态”的传播方式,充分显示了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优势,也是实现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主导性的有力保证。

广播电视新闻最迷人的魅力就是现场同步直播,这种集现场性与时效性为一体的传播方式是实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导性的有力保证。

新闻的现场同步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在为受众提供大量的心理参与空间的同时,也降低了采播人员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只有在社会的民主程度与文明程度达到一定阶段,才能实现新闻现场同步直播。

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

1、实验期(20世纪80年代)1983年上海全运会男子跳高创世界纪录的全过程。1984年直播总理返沪。

2、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1993年被称为中国“广播直播年”,大多数电视台都有新闻现场同步直播作品。1996年直播报道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签订军事信任协定。1997年中山舰打捞出水,香港回归,三峡截流,1997年也被称为中国“电视直播年”。

第二节“焦点现象”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崛起

一、深度报道

1、定义:《新闻大辞典》中对深度报道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深度报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是一种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的特点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意义”。它要求把报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性、全程性的系统来考察,对新闻背景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是什么”(what)的同时,更向“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的深度发展。

2、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认识:

(1)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

首先,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如广播电视的新闻性节目的体裁可分为消息类、社教类、评论类等,都可以运用深度报道形式。因此深度报道更被视为一种报道方式。其次,深度报道是一种综合的报道方式,它的表现形式经常是多种报道方式的组合与交融,如可运用连续报道、解释性报道、新闻评论等多种方式。

(2)深度报道是广播电视新闻优势的新发展。

深度报道在中国电视界的蓬勃发展说明了广播电视也是可以进行深度报道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电视传播的弱项。

(3)报道深度体现于对事件背后本质的揭示和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广播电视传播可以通过画面、声音等不同传播符号的组合以及对新闻背景的运用,来表达信息之间的关系。如声画同位(声音与画面表达基本相同的信息)起实证的作用,声画对位(声音与画面表达不同信息,但彼此有密切相关性且相辅相成)体现出电视传播的深度。

(4)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一方面,深度报道在广电新闻领域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这说明全息组合的综合报道方式已为受众所接受,受众不仅需要了解信息,还需要了解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深度报道要发展下去,就必须着力发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即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3、兴起原因:

深度报道诞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和受众需要。科技和受众知识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受众不再满足于知道何时何地何事,更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走向(即如何、为何),以及这一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联,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等。

二、“焦点现象”

1、含义:《焦点访谈》的崛起以及这以后电视深度报道在全国电视台的广泛运用的现象,被称作“焦点现象”。1994年4月1日开播的《焦点访谈》栏目异军突起,迅速开创了一种风格鲜明的报道模式。一时间,全国上下纷纷效仿这种深度报道的模式,“焦点”类专题新闻栏目热遍全国。焦点现象与新闻主导性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由于深度报道是对现实生活中社会焦点的反映,新闻(尤其是带有深度的新闻)在媒体中所占的地位才更为重要,而深度报道的水平也被视作电视台新闻实力的重要标志。

2、发展历程: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性质的电视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把报道视角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分析,初见深度报道的端倪;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1996年3月《新闻调查》相继推出,《新闻调查》从报道方式、制作手法、内部机制都进行了尝试。报道方式上以某一公众关注的具体事件或话题为主题,进行多侧面的跟踪调查与追究分析,注重将调查的过程展示给受众,使新闻报道带有人物情感、故事情节和悬念。

第三节广播电视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一、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广播电视的主功能

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节目占主导地位。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地位通过以下方式得以体现:

1、准点滚动播出体现新闻性节目的权威与主导。

准点播出是指保证节目在正点或半点准时播出。准点播报新闻一方面方便受众在某一固定的时间里获知新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闻性节目的绝对重要性。滚动播出是一种有效增加新闻的播出档次,加强新闻信息时效性的做法。但不是重复播出,更重要的是不断有新的新闻信息加入。

2、不断探索以期达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新闻节目的主导性还体现在新闻业务的不断革新。首先,新闻性节目增多,时间延长,播出时段向更黄金的时间靠拢;另外采用精办名牌新闻,启用知名度高的节目主持人,采用采、编、摄一体的制作手法等方式来增加广播电视新闻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同时新闻节目不断尝试新的报道方式,如深度报道、现场报道、现场直播等。

二、广播电视新闻社会影响力的三个体现:

1、信息传递。

由于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广播电视成为现代人们获知新闻的重要渠道。

2、舆论导向。我国的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1)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上受时空限制小,它对受众的文化要求低,在社会中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2)其次,广播电视新闻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的力度是报纸难以达到的,广播电视新闻可以树立正面典型,曝光不良行为,提供情绪宣泄安全阀。又以现场性和时效性的优势增强新闻舆论宣传的可信度和现实意义;(3)同时,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也是它强大舆论威力的原因;(4)广播电视在收听和收看同时伴有近距离的人际传播,例如家庭对新闻内容的讨论,从整个社会角度讲,也是一个极大的舆论力量。广播电视新闻的群体接收信息的特点,使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更容易实现舆论影响力。

3、文化交流。

电视缩短了人们与世界的距离,几乎兼容了所有的人际传播符号来传递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实现的文化交流已超越了信息传播“副产品”的范畴,同时也磨灭着文化的差异。

第四节新技术发展与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导性

一、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具有诸多优势,尤其是现场性、时效性,奠定了广播电视节目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决定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主导性。

二、传播技术的发展,促进新闻性节目的主导地位

1、技术进步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发展,如有线电视具有图像清晰、频道资源丰富以及可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三大优势;通讯卫星的使用使新闻报道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缩小到接近于零。

2、技术进步推动观念革新。广播电视业普遍增加了时效观念,开始尝试现场直播等新形式。

3、广播电视媒体新科技的发展。传播技术的革新呈现出四大特点:(1)信息处理手段数字化;(2)传送方式高速化;(3)覆盖范围全球化;(4)传播形式多媒体化。传播媒体与新技术融合和渗透。互联网与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使广播电视的稍纵即逝、保留性差、选择性差等传播弱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弥补。

第五章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主要节目类型

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综述4—10章)

1、新闻节目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内容。

按播出时段分:早新闻、午间新闻、晚间新闻、深夜新闻。

按地域分:地方新闻、全国新闻、国际新闻。

按内容分: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

按体裁和播出方式分:消息、新闻深度报道、新闻专题和特写、以新闻事件为基础的纪录片、重大社会事件的现场直播等。

从广义上说,凡是以社会显示变动为表达对象的广播电视节目,都可被视作“大新闻”的范畴。

2、娱乐节目

包括综艺节目、游戏节目、文艺晚会和各类表演的转播,广播剧和电视剧,音乐,以及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

3、科教节目

分社会教育或称公共教育类节目、职业/专业教育类节目。社教节目包含历史、自然、地理、文化、民俗、科普等内容。专业知识教育和远程职业训练则是另一类。

4、服务性节目

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常识和技巧,人际关系和心理问题的讨论等,也可视为社会教育节目的一部分。5、广告

分为商业广告、政治广告、公益广告。

从业务实践来看很难严格划分节目类型。如谈话节目、体育节目等很难严格划分到某个单独的节目类别。

第二节谈话类节目概述

一、谈话类节目的含义

源自西方“Talk Show”,港台翻译为脱口秀。指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并开放现场热线接受场外受众的电话参与。访谈节目的对象可以包括与节目有关的政府官员、学者、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乃至普通受众,他们在主持人引导下将话题即兴展开,所谈内容通常能在相当程度上引起公众的关注与兴趣。在欧美国家,著名的谈话类节目往往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重头戏”、“招牌节目”,活跃着一批打牌节目主持人,并多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拥有较高的收听(收视)率,社会影响大。如CNN 的《拉里·金时间》。

二、谈话类节目在中国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传播特性

随着中国新闻改革的推进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谈话类节目在中国兴起。在大众传播特性上分析,谈话类节目是对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重大突破。

1、谈话类节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播电视媒介中热线电话的介入,其传播特点实际上把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之中,主持人、嘉宾和参与节目的受众在同一时空中有问有答、平等讨论、亲切交流,在进行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传播的同时也完成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2、主持人在其中起到引导、控制、调度节目的运行节奏和方向的作用,节目的内容在交谈中形成。因而谈话节目在公众、媒体间建构了一座桥梁。

3、谈话类节目具有的亲切、自然、随意、真实的特性,对受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收到普遍欢迎。

三、谈话类节目的分类

按照传播媒介分,可分为谈话类广播节目和谈话类电视节目两类。按照节目内容主流划分,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1、新闻时政类

这类节目围绕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或者令人关注的新闻事件而引发的社会话题来进行讨论,话题一般为比较严肃的“硬”话题。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与舆论有重要作用。如东方电台《今日新话题》。

2、社会生活类

这类节目往往涉及家庭、恋爱、婚姻、伦理、道德、法律、人际关系、教育等社会生活内容的方方面面,讨论社会的良性运行、文化的交融沟通、人际的和谐相处,话题一般为受大众关注的“软”话题。如央视的《实话实说》。现在这类节目所谈的话题也有趋“硬”的迹象,如《实话实说》节目“社会如何关注艾滋病”的话题。

3、情感交流类

以主持人与单个受众交流的形式为主,有时也出现多人交流的情况,主要内容是以个人的感情抚慰为多。特点和作用:常常是受众通过热线电话向主持人倾诉宣泄,寻找感情上的慰藉,求解人生命运的答案。往往出现在广播节目中,安排夜间播出。如上海东方那个广播电台《相伴到黎明》中的《情感专线》。

4、专业话题类

围绕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话题,如文化、影视、经济、股市、体育、科技等没尽兴较为深入的讨论,通常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讨论、点评。一般安排在专业频道(频率)或特定时间播出,吸引特定的受众群体,如央视的《读书时间》。

四、谈话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1、形成新的传播模式

(1)有助于形成新的传播模式,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信息沟通,舆论引导等社会功能。谈话类节目大量使

用热线电话,使得受众直接参与节目,打破单向传播、不重视受众反馈的传统传播模式,建立双向交流、即时反馈的模式;

(2)通过谈话类节目可以形成舆论领袖,并且通过舆论领袖实现二级传播;

(3)谈话类节目的内容可以形成社会热点、改变人们的关注点和行为模式,发挥“议程设置”理论。

2、展示时代风貌

(1)谈话类节目客观上透视出当今中国丰富的生活内容,展示时代风貌;

(2)热线参与、现场直播的谈话类节目能更直接、更真切的反映社会生活,倾听百姓声音。

3、有利于国家安定、社会稳定

(1)新闻时政类的谈话类节目,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效的舆论引导、沟通政府与民众间的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能及时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洞察于秋毫”,是民意的“晴雨表”;

(3)通过亲切的交流对话,是节目成为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4)百姓的各种情绪、意见通过这样的渠道表达出来,达到“以小震防大震”的目的,是有利于国家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的“减震器”。

4、观照社会文化现象

(1)积极观照社会文化现象,提升受众的文化品位;

(2)专业人士直接与受众讨论和解答问题,有利于话题的深入,平等的沟通方式也会消除受众对专业话题的“畏惧感”,传播内容更容易被接受,有利于全社会知识层次、文化品位的提升。

第三节广播谈话类节目

一、广播谈话类节目的特点:

1、话题内容广泛

话题几本没有太多限制,一些比较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或比较敏感的话题,更适合在广播中进行。

2、话题及时,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

紧跟社会热点,针对社会上的问题或流行的思潮及时进行讨论和解答。往往以新进发生的新闻为话题由头,时效性强,有利于引发受众兴趣。

3、制作要求简单,嘉宾、受众参与节目表叫方便。

一般是主持人和嘉宾在直播室内,听众通过热线电话进行讨论,要求设备、制作条件简单。嘉宾可以上直播室也可以通过电话上节目,方便嘉宾参与节目制作。

4、现场控制,把关容易。

广播只有声音元素,导播及编辑能方便的进行实过滤,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不干扰节目的顺利进行,实现大众传媒对传播内容的“把关人”的作用。

5、只有单一的声音元素,吸引力不如电视,且邀请的嘉宾不宜太多,对于画面感较强的内容在操作上有一定局限性。

二、广播谈话类节目的构成要素(2009年,简答)

1、话题:必须能够引起反响并且适合在广播中谈论、评判的话题。话题选择标准:(1)时效性;(2)引导性(导向要正确,)层次要求;(3)接近性。

2、嘉宾:一般邀请与所讨论话题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士、学者、官员,或者是事件的当事人。对嘉宾的要求:(1)公正性;(2)专业性;(3)权威性。

3、受众:广播谈话类节目一般应当开放热线电话,让受众参与节目并发表意见。导播的作用:(1)协调主持人控制节目节奏;(2)对受众参与进行把关。

4、节目主持人:在现场担任起控制谈话气氛,引导话题深入,及时处置突发状况,使节目顺利进行。主持的艺术:(1)准备工作深入精心;(2)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有胆有识;(3)掌握主持的技巧,如开场的构思,提问的艺术;(4)节目控制力强;(5)原则立场要平等公正。

一个成功的新闻时政类谈话类节目在于上述四大要素的准确定位和合理组合:选题的热点性;嘉宾的权威性和表现力;听众开放的参与和导播有选择的接纳;节目主持艺术。

三、广播谈话类节目的话题选择

广播谈话类节目的话题选择的基本要求是:

1、时效性与针对性

选择话题的根本要求是“紧扣时代脉搏,抓住社会热点,契合社会心理”。应当选择社会上新近发生的社会事件、社会思潮、社会问题作为谈论的话题,加强话题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引发社会热点和关注。2、引导性

作为新闻呢媒体,广播必须以负责的态度制作谈话类节目,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政策宣传工作。通过挖掘、升华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潜在的社会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进行评论,引导人们寻求正确的舆论导向。

3、接近性

话题的选择必须在公众关心的“热点”上作文章,善于发现已热和趋热的社会话题,引发受众的共同兴趣和参与热情,使谈话类节目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四、广播谈话类节目的嘉宾邀请

嘉宾往往是有关话题的权威人士、知情人士、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官员,好的嘉宾应该是对节目话题具有影响力、发言权的人,同时又应是善谈者、健谈者。嘉宾邀请是关系到谈话类节目成败的重要环

节。嘉宾的基本要求如下:

1、公正性

嘉宾一般是具有超然立场的专业人士,可以促进话题讨论的深入进行,由于没有利益冲突,谈话内容没有太多限制,容易深刻,切中要害,容易产生信服感。在邀请事件当事人作为嘉宾时,要注意尽量邀请事件各利益方面的当事人参加,以免偏听偏信,误导公众。

2、专业性

嘉宾应当是与话题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工作人员等专业人士,由于对话题内容的深刻了解,使话题能够深入进行。

3、权威性

嘉宾应该在所讨论的领域内具有权威性特点,如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或某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他们的言论更有说服力。

五、广播谈话类节目导播的作用

导播起着协调主持人控制节目节奏、选择对节目有价值的电话的作用;电话编辑,负责接转听众的热线电话,对热线电话进行一定筛选和过滤。有时导播和电话编辑合二为一。

导播需要过滤掉的电话的类型:(1)有明显政治错误倾向的内容;(2)内容与主题无关的电话;(3)意见重复的电话;(4)缺乏表达能力的电话;(5)其他会导致节目质量下降的电话:如内容低俗、胡言乱语等。

六、广播谈话类节目的主持艺术

一般衡量主持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关键要看是否被广大受众接受;关键要看对节目的驾驭是否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深入精心——主持的准备工作。主持人必须事前深入地了解各方面情况,才有可能在主持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状况及时应对。

2、有胆有识——主持的政策水平。一个好的主持人应该具备深厚的政策理论水平与高度的新闻敏感。

3、匠心独运——主持的开场白的构思。

4、引而不发——主持人的提问艺术。主持人在关键时刻,见缝插针,引导话题,或者把谈话气氛推向高潮,或者荡开一笔,把问题引向更广阔的视野,把节目变得丰富多彩。

5、有张有弛——主持人的节奏控制。主持人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有张有弛,严肃中带着轻松活泼、机智幽默。

6、平等公正——主持的原则立场。嘉宾、听众、主持人都是节目的参与者,应互相平等,而不因双方职务上的差别而造成不平等。

第四节电视谈话类节目

一、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特点(2008年,简答)

1、针对性和时效性

电视谈话类节目紧跟社会热点,以新近发生的新闻为话题由头,时效性强,有利于引发受众兴趣。

2、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多元化

电视谈话类节目有图像画面、音乐声响等多种信息传播符号,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染力。电视谈话类节目较充分地体现了人际传播的完整性,通过观众的参与和即时反馈,形成人际交流的双向互动。

3、图文并茂,有助于背景材料的提供

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往往穿插一些背景的音像资料,具有生动形象的说服力,同时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

4、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电视谈话类节目具有“演播室”这样一个可见的谈话现场,较之广播的“空中谈话”,具有更强的现场感。处于演播室的观众,既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接收者,同时又可以根据自身经验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见解,于无形中扮演了传播者的角色。电视谈话节目要想谈的精彩、吸引人,关键因素在于如何在演播室中营造出一种兴味盎然的谈话氛围。

二、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话题选择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话题样式一般有三种:一是社会思潮系列讨论;二是新闻事件延伸讨论;三是新闻人物访谈。

电视谈话类节目话题选择的基本要求:

1、时效性与针对性

应当选择社会上新近发生的社会事件、社会思潮、社会问题作为谈论的话题,加强话题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引发社会热点和关注。

2、引导性

注重正确地舆论引导、政策宣传。话题导向必须健康向上,谈话节目需要宽松民主、从善如流的氛围,因此观念可以超前但不能脱离实际,对一些从国外舶来的“社会思潮”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事物有冷静、理性的思考。

3、接近性

节目话题应更多关注在受众身边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这种关注是唤起社会公众参与讨论的根本动因。

4、普及性

话题要有一定的普及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受众一起收看。

5、具体、形象、平实

话题应该符合电视表现手法,一般不宜定的太抽象、太高深、玄奥,应该具体、形象、平实一点,这样更容易谈的开。

6、提高谈话节目的文化品位

应当发挥影响面广、表现手法多元化的特点,使文化话题深入浅出,以多种传播符号来吸引受众的兴趣,从而提升受众的欣赏品位。话题内容确定下来之后,还需设计一个巧妙的题目提出现象或问题,留有选择余地,从而造成一定的谈话氛围,让谈话者尽情发表各自的观点态度,谈出味道,谈出情趣。

三、谈话类节目的氛围营造

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氛围”是指演播室里形成的一种适合谈话交流的心理状态、心理感觉。演播室不仅是一个语言场,也是一个心理场。氛围对谈话效果影响很大。目前,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在氛围上的营造有如下的方法和措施:

1、选择适当的话题切入点。

2、正式拍摄前进行“演练”。谈话具有一种情绪上的感染力量,在进入正式谈话之前的随意聊天十分必要。“演练”到谈兴渐起时,就可进入主题了。

3、穿插游戏的形式。可以增加节目的现场参与气氛,使节目变得更活跃、更有兴味。

4、穿插演播室外访谈或背景资料的录像片或者连线播出场外的访问。一是可以增加可看性,调节节目氛围;二是可以加强观点的说服力;三是有利于引导大家就共同的形象材料发表意见。

5、背景音乐、间奏乐的运用。音乐有调节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的作用,节目中可用与话题气氛相关的音乐作为背景,对谈话精彩者予以鼓励,或帮助营造谈话内容所需形成的感情氛围,形成良好的深入交谈环境。

四、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节奏控制(2007年,简答)

主持人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节奏的控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节目节奏有张有弛,做到不冷场、不失控。

主持人是掌握节目节奏的核心人物,对节目的节奏感要有充分的把握调度。节目冷场时,主持人应该引导参与者发言或使话题转化到其他方面;当场面有失控迹象时,应及时做一个小结,理清思路,是谈话的各方面稳定情绪。

2、合理使用背景资料,与现场节目穿插播出;在谈话过程中,照顾各方面的发言要求。使各方意见都能畅所欲言,把各方观点积极调动起来,同时要考虑到现场观众和热线电话参与观众的发言,使谈话类节目兴味盎然。

3、主持人应随机应变,机智诙谐地应对各种局面,同时要能够有效地调节发言者的讲话节奏。如在节目中出现场面严肃、沉闷,或者嘉宾谈话冗长枯燥而谈话者本人又未意识到这一点时,主持人应巧妙打断他的话,或者调动其他手段来控制节奏,比如带动观众鼓掌,动用间奏乐作为一小结与休整,主持人就可以从容地由此及彼使谈话进入下面的内容。

4、适当总结,引发观众思考。每当话题结束时,主持人要提请和引导嘉宾说一些引起思考的话,或者对谈话内容做一番总结,即时没有结论,也要使观众能就话题进行深入思考,留有回味余地。

五、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艺术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与广播最大不同是要出镜,因此除了应具有广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有良好的镜头感。此外还要求主持人有机智、幽默、大度的气质,以及一种基于丰厚的知识积累上的自如的谈吐。《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认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要把握两个前提:心态在前,技巧在后。谈话类节目需要的是平民心态;谈话类节目的主持技巧,一是真诚,二是放松。崔永元就希望观众把他看成是“邻居大妈的儿子”,让观众感觉到主持人是一个可以平等对话并乐于平等对话的人。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点:

1、平民化的形象定位

谈话类节目的宗旨和风格,决定了主持人从心态到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平民化,减少观众的距离感和隔膜。

2、从“倾诉者”向“倾听者”的角色转化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最具转型意义的变化,在于主持人的基本姿态是作为倾听者而不是倾诉者,倾听来自社会的声音。倾听的目的:引导、启发嘉宾和现场观众进入谈话氛围和流程,激发不同的思想观念的交锋,调节谈话的偏差,最终达到“用谈话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逼近人物心灵”,进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状态的目的。

3、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

谈话类节目主持的关键在于语言表达的内涵和技巧,机智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现场观众与嘉宾的紧张感,控制、调整谈话的节奏;可以缓解激烈的言辞交锋中出现的矛盾和尴尬;能巧妙地概括谈话的主题,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表现出生活的哲理和思辨的睿智,体现谈话节目的文化意识和理性精神。

4、主持人还需具有扎实的理论背景,尤其是人文知识、社会科学方面的积累,有助于在节目中从容发挥;主持人高尚、宽容、正直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形象也是赢得观众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

第一节我国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回顾

一、体育类节目的类型:

1、体育动态新闻,可穿插在其他新闻报道中,或独立成为节目;

2、体育深度报道或体育专题节目,多采用板块式结构,主持串联的形式,以大容量和一定深度容纳动态新闻无法容纳的内容;

3、体育赛事节目,可现场直播或录像重播;

4、其他体育类节目,如全民健身节目、运动知识讲座、大赛后的庆功会等其他和体育相关的边缘节目类型。

二、体育类节目的发展动因

1、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广播电视业也取得发展,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及人民物质文化需求都有很大提高。这为体育类节目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发展基础。体育作为强身健体、充满竞技、趣味的活动受到欢迎。

2、中国体育水平的提高和飞速发展,既为体育节目的发展提供了素材,也刺激了更多人对体育的兴趣。

3、新闻业的发展,为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

4、从90年代起,中国体育开始加快产业化进程,体育节目所占的播出时间比例不断增高,报道量逐渐增加,为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提供了新的舞台。

第二节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兴盛和新特点

一、体育类节目播出时间的增加

体育类节目的播出时间和节目的数量明显增加,增加了一些专业广播电视体育频道(频率),形成了一支具有实力的体育赛事现场转播、评论的专业工作队伍。加强对一些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现场赛况直播和集中系列报道。

二、体育类节目的繁荣和多样化

1、体育类节目的时效性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媒体迅速便利、无远弗届的特点,进行现场实况转播,调用各种传播符号,使节目的时效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2、节目的报道面拓宽,信息量增加。首先体育栏目做到多样化和丰富多彩,增加了体育类节目的信息量;其次,将报道视点从传统体育项目延伸到更多的体育项目,包括竞技性项目和近年新兴的休闲、冒险、极限运动,如冲浪等。使受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3、加强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并向国际规范化的现场直播接轨。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始,我国对大型赛事的直播开始进入了发展期。

4、各地涌现出一批较有社会影响力的致命广播电视体育类栏目。一般来看,体育新闻大都从综合的新闻报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新闻节目;新设立的栏目涵盖了体育比赛动态、体育明星访谈、群众健身、体育知识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体育报道网络。如央视《晚间新闻》板块增设了《体育新闻》栏目。

三、体育类节目的社会化、立体化、全方位和深刻化

边缘性体育新闻:体育新闻报道突破了传统动态新闻的局限,围绕报道内容的深度、背景、解释等方面来探索,称之为“边缘性体育新闻”。指体育与其他一种或多种内容相结合的报道形式,如与经济、科技、文艺等内容的结合。如赛场分析、专家点评等。就是把体育事件和体育人物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下,追寻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体育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关系。

边缘性体育新闻的特性:

1、交叉性。注重挖掘体育新闻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在联系和交互作用,从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中理解体育新闻的现实意义。

2、深刻性。体育报道将体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结合起来,可更好的揭示体育事件产生的原因,预测比赛结果,满足受众的获知欲,引起受众更深的思辨。

3、综合性和前瞻性。除赛事本身之外,还注重报道有关的背景资料和发展趋势展望。

4、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报道中介绍运动知识、健身方法、新兴的运动项目。使体育知识普及,给观众更多的信息内容;将令人捧腹的运动镜头展示给观众,使观众得到轻松和乐趣。

四、体育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

过去仅仅解说体育比赛画面的主持人和播音员受到挑战,听众和观众更需要知识型、学者型的主持人。这些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说型到评论型的转变。主持人在接受比赛的同时,向受众提供更多的技战术分析、背景资料、比赛知识、预测比赛的进展情况,使受众对比赛有更深的了解。

2、单一主持人向两名或多名主持人的转变。邀请一至两位有关专家和内行共同主持,可以给予受众更多的信息,使比赛评论更有立体感,并拾遗补缺、扬长避短。

3、播音员到专家的转变。邀请一些体育专家、学者、教练等参与主持,他们的参加使受众觉得能说到点子上,颇受启发。

4、受众参与主持。邀请普通受众参与主持节目有利于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沟通,使受众感觉比较亲切,在邀请专业播音员外的人士参与主持时需注意:(1)考虑其普通话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2)需默契配合,不能各说各话、针锋相对;(3)仍以专职主持为主,不过分依赖嘉宾,但也不能把嘉宾当陪衬。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写作区别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写作的区别 目前我们新闻界,包括央视各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媒体区分度把握不足。同样的一篇报道,报纸可以用,广播加上几句采访后也可以用,电视再配上点同期声照样还可以使用。这就说明各媒体没有各司其职,而是统一做成了国家通告和决议的报道。比如我们的广播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报纸文字稿的有声版;而电视,尤其是《新闻联播》,用“听电视”来描述可能会更确切些。从本质上说这都是违背媒体传播规律的,只是因为我们过多强化新闻传递信息的主要功能,只是因为我们过多埋怨声音的断裂性缺点和画面的多释性局限,只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导致我们的广播电视与报纸在写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如果通过阅读广播电视的文稿就可以清楚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几乎全部信息,那么广播和电视的声音和画面的功能体现在哪里?所以虽然我们广播电视的解说词更能如报纸般方便快捷的传递信息,但是如果我们能做的更具有广播和电视的特性,何乐而不为?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广播和电视的区别,这首先要从二者的传播符号说起。广播唯一的传播符号就是声音,而电视的传播符号则是视听一体的,除了声音外,更重要的是画面,所以二者的区别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画面。画面,包括图像、图画、字幕、动画、示意图、图表等等,画面的阐述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这里不多介绍,着重对二者在写作方面的区别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来说,广播要“为听而写”,电视要“为看而写”。 第一,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方式的不同,这是二者最基础的区别,也是区分写作的先决条件。广播是听觉媒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着重发挥的是声音的叙事表意功能,锻炼的是听觉思维能力;而电视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媒体,记者运用的是画面叙事表意的能力,锻炼的是视觉思维。比如邻近2012春节,记者要去各地采访群众的庆祝活动。除了通过正常的采访了解信息之外,对于广播记者来说,他着重要观察和录制的是连续的、震耳的锣鼓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交谈声等;对于电视记者来说,他着重要采录的则是群众表演和观看的阵势、热情等视觉所能传达的信息,要通过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各个景别和不同的拍摄角度去表现场面的整体气势和有特点的个人化的表情和动作,而对于声音的采集往往是在拍摄画面的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社会框架中的广播电视行政管理 1.广播电视经营管理 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2.社会结构中的广播电视事业 (1)对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研究,应该涵盖社会、经济、技术、伦理道德、政治和法

律等宏观层面的管理秩序。 (2)广播电视事业并非游离于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之外,而是与其所指向的受众一起同属于更大的社会结构之中。 3.广播电视管理体系的特点 (1)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 ①党委政治领导 这主要是指党委宣传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政治思想方面的领导,通过党的政策文件领导广播电视媒介实现思想宣传及舆论导向的作用。 ②政府依法管理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最高行政部门是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的领导与管理;地方各级政府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工作。 ③行业规范协调 通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等相关行业组织对广播电视行业进行软性管理。 ④单位自我约束 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制定内部道德自律的规范来加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主要是其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2)广播电视事业宏观管理体制的特点 ①宏观性和权威性 管理体制主要进行行业宏观规划和调控,制定管理原则,主导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整个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 笔记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二版复习

1、按照传播信号来分:广播Broadcast{声音广播Radio,电视广播Television} 2、按照传输方式来分:(1)无线广播/开路广播(2)有线广播/闭路广播 广播的发展 ●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茨堡威斯汀豪斯公司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这是美 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广播电台。一般认为,这是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端。 ●广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的广播发展 电视的发展 ●1、电视的诞生。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1月2日起定 时向公众播出黑白电视节目,被认为是世界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2、彩色电视。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 国家。 ● 3、卫星电视。1962年7月美国发射了“电星一号”通信卫星,进行了同西欧的越洋 电视传播。 ●4、有线电视 ●5、数字电视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1940年12月30日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 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电 视节目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 一、彩色电视的制式 1、NTSC制 1953年起用于美国,采用美国全国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的英文缩写命名。这种制式电视机成本较低,兼容性比较好,缺点是色彩不稳定。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采用。 2、帕尔( PAL )制 这种制式的电视机性能最好,收看效果好,但是成本比较高。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中国等国采用。 3、塞康(SECAM)制 这种制式较NTSC制效果好,但不及PAL制,缺点是成本比较高,而且兼容性 不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采用。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特征 ●时效性强 ●受众广泛 ●内容、表现手段丰富 ●接受的随意性 ●接受的顺序性 ●转瞬即逝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板块式节目 ●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指具有基本固定的播出时段和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 服务、文化娱乐等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也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对一个台的体制、系列台的建设、广播的发展总体方向上的全新探索。它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被成为“珠江模式”。 四、信息污染 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信息激增,同时出现了信息污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进入传播市场,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受众无所适从;另一种是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们心灵、破坏国家安全、妨害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和混乱。 五、有线电视、卫星电视 1、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亦译为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分配系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递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它有四个特点:第一,高质量的图像接受;第二、传输频道增多,节目内容丰富;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最终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务处 2012年03月30日 专业领域: 新闻采编与制作 课程代码 : 0531029 课程名称: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所属系部: 新闻传播系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3)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设计 (4) 1.教学设计 (4)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5) 3.考核方法 (5) 4.教学环境 (5) 5.师资队伍 (5) 6.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5) 表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6) 四、实施建议 (9)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理论知识,熟悉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新闻采访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新闻现象的能力,进行简单的新闻题材的写作。 1.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2.了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如何发现新闻。 4.了解新闻媒采访的基本知识。 5.了解新闻写作的原则与要求。 6.了解各种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有效手段进行采访前的资料准备、查询等工作。 2.能够对人物进行采访活动。 3.能够写出新闻稿件。 3.素质目标 1.具备灵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 2.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 3.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倡导项目教学法,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个人采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过程中关注学生解决实训项目等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其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应对能力。 1. 教学设计 本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训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涉及到基础写作等课程,而学生实际新闻方面的知识甚少。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必须有的放矢的编制教学计划。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在保持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重点放在采写方面。对理论性质的内容尽量进行删减、压缩,突出采写方面的实训。在实训方面则是放在课后学生对项目的采写上,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采访技巧和写作能力。 实训项目设计以若干具体活动为线索进行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校外基地等多种途径,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重点在学生的采写能力方面。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1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 1.广播电视节目 (1)广播电视节目定义 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主持形式和播出形式他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2)广播电视节目的三个层次:一套节目、一个节目、一次节目。 ①一套节目:即一个台每天以同一呼号或在同一频率、频道中播出的全部节目,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节目群,形成节目的顺时链。 ②一个节目:在特定时间段、连续播出的具体内容整体,这个节目既是顺时链的一环,自身又可由每天在同一时间段播出的多次节目组成自成一体的历时链,属于整个节目系统的基本层,又称作栏目。 ③一次节目:在当天某一特定时间播出的具体内容的整体,它是节目历时链的具体环节,属于整个栏目的基础层次。而作为节目系统的基础层次的一次节目,本身也是完整的微观系统,往往包含着一系列下属概念,如报道形式、样式、体裁等。 这三个层次以统辖——隶属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台的有机节目系统。 如果一个台有几套节目,那么在同一时间内就有几个节目在播出,这些节目之间又形成了共时链的关系。整个系统形成了梯级构建。 (3)广播电视节目分类 ①内容性之分: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 ②内容构成、组合形式分:综合节目、专题节目、杂志性节目。 ③播出方式分:直播节目、录播节目。 ④按播出时间分: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 ⑤播出次数、内容关系分:首播节目、重播节目、滚动节目。 2.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1)广播的传播特点: ①传播迅速,信息量大 ②听众广泛,覆盖面广 ③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④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⑤线性传播的选择性差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圣才出品】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 1.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1)传播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个大类。 ①语言符号包括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 ②非语言符号的涵盖范围则要广得多,通常是指文字语言、声音语言以外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到的姿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图画等。 (2)根据广播电视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传播的技术特点,广播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可以分别分为视觉性的和听觉性的两个大类。

①广播是听觉性的媒介,因此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是听觉性的。 ②电视作为视听双通道的传播媒介,其语言符号有诉诸听觉的声音语言和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两种。 2.声音和画面的特点 (1)声音的特点 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作用于听者待定心理活动,会产生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声音具有心理性的特点。 (2)电视画面的特性:①画面的连续性;②画面的再现性;③画面的选择性;④画面的多义性。 3.广播电视的符号种类 (1)语言 广播电视使用的语言指以语音为物质基础,以词语为构成要素,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表意体系。 ①声音语言 广播电视声音语言的构成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按照节目录制的方式来看,可以大体上分为现场录制或直播的语言,和后期制作录制的语言。 ②文字语言 对于电视而言,文字语言是指在电视内容中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和阅读的文字内容,通常分为画内文字和屏幕文字两种。 画内文字是指画面拍摄到的文字内容。屏幕文字主要指后期制作合成的文字。字幕除了传统的交代时空、人物、背景等作用外,还具有渲染气氛、提醒、警示等作用。 (2)画面

广播新闻稿件的写作

广播新闻稿件的写作 ○翟河贵 (县广播新闻写作培训班〃2013年6月14日) 目次 一、广播稿的概念 二、广播的社会作用和发展 三、广播稿的特点 四、广播新闻的种类 五、广播稿的基本写法 六、写广播稿的基本要求

各位通讯员朋友: 应有关领导之约,现冒昧地在此谈谈“广播稿的写作”。其实,我对广播稿的写作法,仅仅略知皮毛。充其量,是二三十年前给县广播站和云贵两省的广播电台投过稿,后又当过县广播电视台的总编辑;在去年所著的《新闻写作谭》一书中,还漂皮地谈了谈不同媒体稿件的写作,当然也谈了广播稿的写作。 在此,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对,欢迎批评指正。 一、广播稿的概念 1、广播的含义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前者我们通常称为广播电台,后者则就叫广播。 2、广播稿的含义 广义地说,广播稿就是为了广播或广播电台的播出需要,所专门采写的文稿及相关音频资料,它主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访谈和录音报道等。

狭义地说,就是专为广播而采写的各类新闻稿件,特别是针对“新闻联播”节目而采写的消息或小通讯。 现在我们所说的广播稿,就是狭义的广播稿,是特指为我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而采写与制作的稿件和录音材料。 二、广播的社会作用和发展 广播同其他传媒形式一样,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说,如沟通作用、教化作用、动员作用、导向作用、感染作用、批评作用等等。社会越是发展,科技越是进步与发达,我们越是离不开信息传媒。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和互联网,分别是我们在从事各项社会活动时,获取信息的窗口和渠道之一,而且是尤为重要的窗口和渠道。 广播作为重要的传媒形式,它的历史并不长,还不到一百年时间,但是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重要和重大的作用。在交通还不发达的上个世纪上半叶,甚至在八十年代以前,它以报纸不能望其项背的速度,将世界上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迅速传遍每个角落。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就是广播及时将信息传递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歌剧《红岩》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渣滓洞里的江姐她们从广播里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时,那万千感慨汇成欣喜与骄傲,她们一针一线在铁窗里绣五星红旗。一九七六年,我们僻远的玉屏,也同全国同时惊闻毛主席和周总理逝世,肝胆俱裂,

周小普《广播电视概论》课后习题及详解(第九章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写作)【圣才出品】

第九章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写作 1.什么是广播语言?它有哪些特点? 答:(1)广播语言的概念 广播语言是介于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一种特殊语言,兼有两种语言各自的部分特点。既要有有声语言通俗生动的口语特点,也要有书面语言严谨、规范、紧凑的特点。在两种语言之问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常常会发生摇摆,有时更接近书面语言,有时则更接近口头语言,但总的倾向是在不断向口头语言趋近。 (2)广播语言的特点 语言的表达形式是由语言活动的场合、方式、目的及传播对象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传播特性会影响语言特性。据此口头语言分为对话语言与独白语言两种。 ①对话语言的特点 a.距离的接近:谈话双方处于同一空间,距离近,他们能很清楚地听到和看到对方。 b.心理接近:谈话双方在心理上处于共同情境之中,即对所谈论的内容都有相当的了解或关注。 c.双方互为信源信宿,角色转换自如,他们能够互相激发、互相支持,因此使语言活动变得比较轻松、容易,心理压力较小。 d.及时反馈——对话是完全意义上的双向交流。 e.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和动作,即副语言、身势语来帮助自己的言语。 ②独白语言的特点 a.在此类语言活动中,说者与听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比对话语言要远。 b.它的听说双方角色固定:一方是信源,一方是信宿,且信宿的数量一般较多,所以

它是小众传播的语言。 c.对讲话者来说,只能以自己的谈话主题和自己的词句作为支持物来展开语言活动,没有其他支持者,心理压力较大。 ③书面语言的特点 书面语言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其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没有反馈来帮助作者做出有利于传播效果的形式、内容调整,而且几乎没有任何非语言的辅助表达手段来使信息传达更丰富。 2.广播语言应该如何写作?其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1)广播语言写作要点 ①口语化 为听而写首先要求用接近口语的语言来写作,这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决定的。 a.广播电视新闻是由记者或主持人播报的,新闻文字稿要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要向受众“说”新闻,而不是“念”新闻。 b.广播电视新闻的服务对象广泛,各种年龄、文化程度的人都有,文字稿只有写得平实、易懂,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各类受众理解接受。 c.书面用语与口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书面用语常常并不适宜收听。 ②具体形象 广播语言要口说耳听,就应该通俗易懂。它的通俗化要求是指要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报道、评价事实,用事实说话;要用大家熟悉的词语;用明白晓畅的比喻和简单明了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复杂的主题和道理、理论;写作要简明扼要、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多用短句。语言具体形象就会通俗易懂,好听好记,使人印象深刻。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广播电视: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向广大地区或 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笔记:是大众媒介及其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 2、涵化理论:美国格伯纳提出,研究者探究电视塑造的世界和真 实的现实世界的差异,考察电视对于个人的长期的“涵化”效果,研究发现电视节目编排的整体模式是公众对社会现实达成共识的重要来源,电视培养了人们的共同观念,可以使人们以电视屏幕上呈现的社会情状、价值观和思维体系来看待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当今社会文化主流的首要渠道。“涵化理论”研究表明,电视暴力内容不仅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电视内容也会影响到人的态度、价值、思想方式等内心世界。 3、新闻:新近发生的或预计将来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民生新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进行单向灌输和指导的 工具,而成为发出民间声音的通道,鼓励民众通过它进行意见的表达,发扬民主的作用。它的本质特征是: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主的价值取向。 5、深度报道:在新闻业界被认为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 背景,揭示明日之意义”。深度报道与新闻业作为独立社会力量的存在息息相关,也与大众媒介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密不可分。

6、真人秀:又叫真实电视。有学者概括为“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 定情景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 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认为自愿参与、规定情境、给定目的、特定规则、竞争、记录和加工这些元素构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共 同特点。真人秀可分为七个基本元素:即人物、悬念、竞争、 游戏规则、时空情境、现场记录和艺术加工。 7、广播剧:是“供广播电台播送的戏剧作品。运用对白、独白、 唱词等手法,以及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以加强气氛, 并穿插必要的解说词,以帮助听众了解剧中的情境和人物的动 作状态。” 8、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 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 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 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9、受众:大众传播媒介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也就是包 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内 容接受者,还包括广大的互联网用户即网民。 10、视听率: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 的百分比。 二、填空: 1、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文字的创制与运 用、印刷术的发明、无线电技术运用于传播、计算机技术的应

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广播电视的社会性质 (一)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性 1、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性在由政府控制的广播电视媒体中有着明显的表现。 2、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本质在国际政治宣传和斗争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3、战争作为国家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胜利目的,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也是手段之一。 (二)广播电视的公共性 1、广播电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起源 ①无线电频道资源的有限性,使广播电视被视为具有公共性和稀缺性的公共资源。 ②欧洲主流观点认为,政府不能直接控制广播,但可以通过发放执照的形式间接控制。 2、公众利益和公共服务 ①公共广播电视所追求的公众利益包括独立、平等、全面服务和不迎合的原则。 ②公共广播电视由代表公众利益的独立机构负责经营与管理,在经济上公共广播电视既不依附于政府,也独立于财团,政治上不为政府和其他利益集团左右。 3、公共广播电视的典范——BBC BBC 的四个基本原则: (1)保证资金来源独立性; (2)确保主流地位; (3)以公共服务为导向; (4)提倡道义责任感。 4、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服务 ①美国广播电视采取的是公众委托模式,广播电视运营者是公共受托人,政府对广播机构实行直接的内容规制和间接的结构规制。

②《1934年通讯法》授权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在颁发许可证的刚性标准之下,对广播电视进行结构规制与内容规制,以确保广播电视在“公共利益、便利、必需”的原则下运行。 ③许可证的颁发、结构规制和内容规制三位一体,打造了美国广播电视政府规制的基本框架。 (三)广播电视的商业性 广播电视的商业性体现于: (1)企业特征:商业广播电视媒介是生产广播电视产品的企业; 市场特征:商业广播电视媒介通过市场供求机制实现广播电视产品的价值。 1、美国作为商业广播电视的起源 (1)美国早期广播电视业的诞生与发展中体现了明显的商业性质 (2)美国崇尚自由的社会意识形态最终促成了美国广播电视商业性质的确立 2、美国商业广播电视媒介的特征 (1)美国的广播电视由私人投资、私人所有,它们既不依附于政府,也不依附于政党;(独立性) (2)美国私营商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完全遵循利润第一的基本原则,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商业性) (3)作为国家私营企业体系的一个分支,美国商业性的广播电视也遵循“自由竞争→垄断→更激烈的竞争”的市场发展规律,高度竞争成为商业广播电视的突出特征。(市场性)3、广播电视的商业化浪潮原因

电视新闻概述

电视新闻概述 一、电视新闻界定 二、电视新闻节目分类 三、电视新闻的发展 四、电视新闻共性规律 五、电视新闻个性特征 一、电视新闻界定 ―电视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1990年) 电视新闻采摄制方式 ?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电子新闻采集 ?EFP (electronic field producion) ?——电子现场制作 ?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 ?——卫星新闻采集 ?DNG (digital news gathering) ?——数字化新闻采集 二、电视新闻节目分类 1、消息类新闻节目 (《新闻联播》《新闻30分》 《经济信息联播》《中国新闻》) *时政新闻#播新闻式 *财经资讯#说新闻式 *民生新闻 2、专题类新闻节目 深度报道类节目 (《新闻调查》《面对面》) 3、评论类新闻节目 不仅摆事实,更要发议论、讲道理 可以是一个完整节目,也可以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的组成部分出现, 可以由评论员、主持人直接出面评论,也可以请特约评论员、节目嘉宾、观众表达观点意见 其他交叉融合节目类型 1、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2、电视新闻杂志节目 3、电视新闻纪录片 4、特别节目 东方时空 三、电视新闻的发展 形式发展 1、口播新闻 2、影片新闻 3、电子摄录新闻 4、卫星新闻 我国电视新闻发展 起步阶段80年代快速发展90年代以后变革中趋于成熟

央视《新闻频道》设立—— 2003年5月 (新特征体现:栏目多样化,连线日常化,直播常规化) 新闻理念发展 快速详尽现场深度个性 四、电视新闻共性规律 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社会性 五、电视新闻个性特征 1、立体信息传播 2、直观形象思维 3、现场纪实再现 4、观众多层次参与 5、表现多元素综合 6、报道多工种配合 1、立体信息传播:重视同期声重视非语言符号 2、直观形象思维:抓拍典型情节、细节蒙太奇思维 3、现场纪实再现:现场的视角纪实的手法 4、观众多层次参与: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思想参与参与再传播 5、表现多元素综合:视觉——现场纪实影像情景再现照片文字动画 听觉——同期声画外音解说现场声音乐音效 6、报道多工种配合:前期采摄——―采摄合一‖到―采摄分家‖ 后期制作——剪辑配音包装 第三章电视新闻采访 ?第一节采访共性 ?第二节电视新闻采访个性特征 ?第三节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 ?第四节电视新闻现场采访 第一节采访共性 ?一、采访的含义 什么是采访?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线索或已发生的新闻事件,对新闻事实通过调查研究或是亲身体验等方式,亲历亲为的一种实践活动。 ?二、采访的特性:(一)新闻性(二)时效性(三)广泛性(四)无止性(五)灵变性(突发性) ?三、采访的目的和作用 ?新闻采访的目的就是核实已有的新闻线索是否真实,同时抓出新闻点,收集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迅速地报道出去。 ?传播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社会 要求新闻工作者首先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善于在采访中核实其真假虚实,同时善于顺藤摸瓜挖掘新闻事实,在采访中了解新闻产生的原因、相关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在采访中做到点面结合。 要求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善于抓此个新闻中主要或重要事实的收集,同时,要善于掌握全面概括性的材料,也善于抓典型和细节,力争做到对新闻事实全面、客观、立体化报道。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自己整理)

精心整理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电视纪录片 1、概念(真实时间、真实地点发生的真人、真事) 简言之,即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 2、三个必备条件:真实非虚构有艺术感染力拍摄、布局安排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3、基本特征:真实性纪实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4、题材:现实性题材历史性题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材 三位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创作风格 1、罗伯特弗拉哈迪 加拿大人纪录片创始人。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偏远、荒蛮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2、前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 前苏联人,新闻纪录片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观念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思地结合起来。 3、约翰格里尔逊 20世纪20至40年代英国着名的纪录片导演,其创作信条是:“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制者”; 3、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 2、“真实电影”式 3、访问谈话式 4、个人追述式 4、自然风格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

1、观点含蓄,回避结论; 2、重过程,谈话结果; 3、作者直接出面,强调即兴采访、捕捉第一感觉; 4、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艺术生命; 5、注重一定章节以致整个节目的情节化、故事化; 6、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 5、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较为单一 1、主观表现压倒一切; 2、题材选择变窄; 3、画面构图、用光过分讲究,声画分类; 4、编导摆布、组织拍摄盛行。 6、《望长城》在纪实手法上也有开拓性的创新 1、声画合一,恢复电视画面的本来面目; 2、有意识地采用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较完整地保持生活片段的自然流程,将纪实推向新的高度; 3、注重主客观结合,以“情节”来结构纪录片,从而提高审美品格; 4、用节目主持人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5、用航摄、水下摄影、显微摄像等技术,给观众提供平常难以见到的视域和视点,扩展和延伸人的视野。 7、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产生一定数量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2、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体系; 3、设立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自己整理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电视纪录片 1、概念(真实时间、真实地点发生的真人、真事) 简言之,即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 2、三个必备条件:真实非虚构有艺术感染力拍摄、布局安排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3、基本特征:真实性纪实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4、题材:现实性题材历史性题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材 三位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创作风格 1、罗伯特弗拉哈迪 加拿大人纪录片创始人。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偏远、荒蛮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2、前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 前苏联人,新闻纪录片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观念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思地结合起来。 3、约翰格里尔逊 20世纪20至40年代英国着名的纪录片导演,其创作信条是:“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制者”; 3、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 2、“真实电影”式 3、访问谈话式 4、个人追述式 4、自然风格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 1、观点含蓄,回避结论; 2、重过程,谈话结果; 3、作者直接出面,强调即兴采访、捕捉第一感觉; 4、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艺术生命; 5、注重一定章节以致整个节目的情节化、故事化; 6、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 5、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较为单一 1、主观表现压倒一切; 2、题材选择变窄; 3、画面构图、用光过分讲究,声画分类; 4、编导摆布、组织拍摄盛行。 6、《望长城》在纪实手法上也有开拓性的创新 1、声画合一,恢复电视画面的本来面目; 2、有意识地采用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较完整地保持生活片段的自然流程,将纪实推向新的高度; 3、注重主客观结合,以“情节”来结构纪录片,从而提高审美品格; 4、用节目主持人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5、用航摄、水下摄影、显微摄像等技术,给观众提供平常难以见到的视域和视点,扩展和延伸人的视野。 7、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产生一定数量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2、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体系; 3、设立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 4、电视纪录片的成熟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联系。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 1、“无线电之父”——美国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 2、“电视之父”英国科学家约翰贝尔德在1925年利用尼普柯发明的机械扫描盘成功完成传送和接受画面的实验。 3、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播送电视节目,这一天被称为世界电视开端。 中国: 4、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播,播出方式为直播,1978年改为中央电视台。 5、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用第八频道向北京地区试播彩色电视节目。1978年真实播出两套彩色电视节目。 什么是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区域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的大众传媒。 广电作为电子传媒的特征:(优势)对象广泛、

时效性强、丰富直观、接受随意、(弱点)顺序接受、转瞬即逝 第二章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传播功能的新发展 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新闻的魅力主要是信息本身的力量。新闻是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新闻。新闻信息量指的是一条新闻的信息含量,既其量与质相统一的有效信息量。 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特点: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受众层次分布广泛、传播接受方便、传播“搭车”效果好、传播容量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广电传播的信息观与时效观: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信息;其次,广电要适应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和时效的竞争;最后,从实践看,新闻节目数量多、节奏快、信息量大、深度加强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广电改革的主旋律。

新闻直播:不经过事先录音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传播形式。*滚动播出:广电新闻首播后以正点为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在后续播出时视新闻重要程度增减删改,并随事件变化发展增删信息。 大新闻构架: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他服务性新闻,相互补充,共同满足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信息误导:指虚假信息、过时信息、无效信息传入社会造成人们判断失误、决策失误,进而造成生产和生活上的损失。 信息污染: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涌入社会扰乱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由于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心,破坏安定,妨碍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信息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 *现代社会分群化及广电窄播化趋势: 受众兴趣趋于多元化、受众更关注自己的利益、受众权利意识增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修订版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 笔记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

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对一个台的体制、系列台的建设、广播的发展总体方向上的全新探索。它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被成为“珠江模式”。 四、信息污染 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信息激增,同时出现了信息污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进入传播市场,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受众无所适从;另一种是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们心灵、破坏国家安全、妨害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和混乱。 五、有线电视、卫星电视 1、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亦译为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分配系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递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它有四个特点:第一,高质量的图像接受;第二、传输频道增多,节目内容丰富;第三、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是一种费用较低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系统;第四、双向传输,多种用途。 2、卫星电视:卫星电视广播是在卫星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由设置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先接收地面电视台通过卫星地面站发射的电视信号,然后在把这些信号通过地球同步卫星想覆盖区域转发功率较大的广播电视信号,由地面上的设备接收供电视机收看,它是一种新型的广播方式。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练习题

这是第四章节的练习题(名词解释)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这个章节,给大家提供一些可参考的题型模拟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熟悉知识点。名词解释 1.通联 2.蒙太奇手法 3.轴线规律 4.剪接点 [建议]这是针对第四章节出的相关题目(选择题) 单项选择 1.以采访的文字材料为主,在编辑中稿件优先,先写好新闻题材的文字内容,再根据文字内容的要求编辑相应的图像。这种方式称为----。 A.先写后编 B.先编后写 C.边编边写 D.后编后写 2记者录制的各种自然的声音,它主要有新闻事件、新闻现场、新闻人物发出的声音,这是----音响。 A.自然声响 B.实况音响 C.诱发音响 D.口头报道 3.----就是补充原稿中所缺少而又非有不可的内容。通常包括:有关新闻人物、事件的背景和知识的资料;“缩略语”在稿中首次出现时的全称;连续报道中对此前报道过的有关内容的简要复述。 A.压缩 B.增补 C.改写 D.润饰 4.----是将不同地点同时进行着的事物相互组接起来,忽视了空间距离,而着重揭示若干事物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有力的叙述事物的本质或事件的过程。 A.平行蒙太奇B.交叉蒙太奇C.顺序蒙太奇D.颠倒蒙太奇 5.----为主持人撰写串联词、新闻稿,该稿以新闻采访的笔记和节目素材为基础;在新闻现场指挥现场素材的采集并负责节目的整体构成。 A.导播B.记者C.编辑D.主持人 广播新闻写作注意事项 在写作题中广播新闻写作是一大类,如要求把一篇报纸消息改写为广播消息,或把一篇通讯稿改写为广播消息等等。在写作各类广播新闻时,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通俗化、口语化。报纸是给人看的,广播是给人所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广播语言要具备可听性,要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念起来顺口,听起来省力。因此,写稿时,用词要普通,避免同音歧解和同意反复,句子要短,多用人称名词,不该省的字千万不要省略。 第二,采注重及时感,突出时间要素。及时性是广播新闻与其他媒介新闻相区分、相竞争的最大特性。广播新闻一般主张采取只抓重点,少作深度挖掘、批判的姿态,充分发挥自己无可比拟的快捷特性。 第三,在写导语时,要先打招呼,提醒听众收听,增强吸引力。 第四,要有音响上的特点。报纸的特点反映在版面上;电视的特点反映在形象上;而广播的特点则在它的音响上。所以,广播稿要突出广播的特点,一定要在音响上作文章,如录音讲话、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等。 广播通讯写作注意事项 前面我们谈了广播新闻消息写作的注意事项,这里再谈一下广播通讯写作的注意事项。 1、广播通讯的主题必须高度集中。由于听觉传播的特殊规律,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和接受,广播通讯的主题必须高度集中、单纯,不能分散、游离,最好集中在一个点上。而且不能复杂、晦涩,最好是直接点出来。 2、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1)选材要更加精粹,材料不在多,而在精,要“以一当十”。要典型、有针对性、生动、具体、感人。(2)着力发掘最能代表事物现状的最新事态。(3)精选最能触动听众心灵的情节和细节,有时候一个细节可以反复出现,成为通讯稿的情节主线。(4)集中笔墨表现主题事实和骨干材料,繁简得当。 3、结构尽可能适应听知习惯。(1)力求脉络单纯清晰,层次井然有序。(2)注重各部分之间的衔接过渡。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复习重点归纳

一、电视深度报道的写作要求 1.以思想和见识统摄整档节目:深度报道的核心是新闻五个W中的WHY和HOW。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是深度报道最突出的特色。 2.科学的调遣各种背景材料 3.充分把握客观解释的魅力,慎用主观议论 4.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发挥逻辑论证的威力 二、导语 定义:导语又称“撮要”,是消息这一新闻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征。导语出现在一条新闻的开头部分,一般阐明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发表紧紧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 导语的功能: (1)以最简要的手法勾勒出新闻事实的要点和轮廓,使观众通过导语就可以对整个新闻事实有大致的了解。 (2)唤起观众的注意,激发观众继续收看新闻背景和主体。 (3)为整条新闻定下报道基调。导语制作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条新闻的风格和发展。 三、广播新闻的优劣势: 优势: 1.广播新闻的最大优势是“先声夺人”,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件。广播的这一优势是和电视分享的,但比报纸要强。报纸有出版周期,就算用电子出版系统出“号外”,也快不过广播的速度。 2.广播新闻的另一大优势是“真实感人”。声音符号的传真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准确性;而声音符号的情感性,又强化了新闻的感染力。声音比文字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因为声音中有情。听众面广,是广播新闻的又一优势。 劣势: 1.清晰度低,是广播新闻的一大劣势。原因在于,广播的传播结构是线性一元的,它用声音这唯一的元素把新闻事实纳入时间的一维线性结构之中。报纸新闻是在二维平面上的文字,阅读顺序由读者决定。 2.听众的伴随行为也会干扰新闻信息传播的清晰度。收听的方便性是广播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方便就不免随意。 3.广播新闻还有一个劣势,就是容量有限。口播新闻每分钟最多200字,30分钟的新闻节目也只有6000多字,只抵得上对开报纸的半个版。根据测试,同样30分钟内,看报纸比听新闻广播获得的信息更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