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尽管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已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但大多数产品附加值极低。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最后,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获得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在2005年巴黎举行的“中法中小企业合作洽谈会”上,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给在场的法国企业家算了一笔账,由于中国出口纺织品利润较低,中国出口约8亿件衬衫才能抵一架空客380——8亿∶1

中国制造的尴尬

我们不妨先看看近期在媒体上出现的一组数字:就产品的产值而论,中国已是世界第4大工业基地,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中国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范围包括钢铁、水泥、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地球村里平均每个人就要穿1.2双中国鞋……

不少有识之士发出了这样的“警世危言”:“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从产量上看,“中国制造”似乎是个恐龙级的庞然大物,但技术和品牌两根软肋,却让它很难在全球竞争中有更大的作为。不客气一点说,中国目前甚至连“世界工厂”都称不上,其级别顶多算是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车间”。

缺乏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是“中国制造”的另一根软肋。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中国制造”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只好替人家做“洋打工”,创造了1%至2%的微薄利润。

设计与细节:中国制造“外功”疲软细节决定品牌的成败

在与三星、现代等著名企业的管理人员交流时,他们都表示中国产品在细节上不够重视,影响了品牌形象。比如一个中国制造的公文包用料、做工、款式都是一流的,可是往往在人们不留心的线头处理上不够完美,让人觉得很遗憾,达不到国际品牌的水准。而韩国、日本的企业则是完美主义者,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细节最能打动人心,日韩的产品就是凭细节赢得顾客的心。一个让人痛心的例子是日本企业在用不光彩的手段取得我国唐三彩的配方后,在国际市场上抢走了我国不少订单,调查原因显示,我国的产品在看不见的部位如瓶子的底部和内胆表面比较粗糙,而日本的产品这些部位则非常精致,让客户动了心。让“中国制造”走得更高更远

低成本、低价格是中国企业现实竞争优势所在,但这不应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更不能成为中国产业的长期贸易利益所在。而要使“中国制造”担负起打造民族工业和民族品牌的大任,则应不断升级,做好以下几点可以使中国制造走得更远:

1.政府的支持与政策鼓励。“中国制造”并不是某个行业或某一个企业所能完成的,它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并自主的投入进来,更需各级政府的支持鼓励,以及政策的倾斜,以及投资融资宽松环境的创造,政府则应当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和行业最有力的推动力。

2.解决人才瓶颈,实施教育突破。第一、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应用性,而不是纯美术的、纯技术的;第二、应该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文精神和文化背景;第三、应该打破条条框框,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平台;第四、教育不仅应注重数量,更应注重质量;第五、建立较强的人才和管理团队。

3.中国制造业要在转型期取得突破,实现从“中国制造”跨越到“中国创造”。市场需求、大规模制造能力,以及形成能组合全球科技资源的开放性研究体系。要强调一点,自主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相反,我们要形成跨越国界、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都由自己搞,哪些可完全引进,哪些需合作开发,哪些要独立研发,企业要根据市场前景、自身能力及收益进行比较,以形成技术集成能力。此外,要调整企业的组成结构,促进专业化分工,形成产业集群。

4.提高技术含量、培育知名品牌,当然是一条非常好的应对之道,但是,技术和品牌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品牌的成长,是一个长时期培育的过程,不能应付迫在眉睫的困境。

5.

立足买方市场,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市场。当今社会,客户的需求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快速;二是解决方案;三是多种产品选择;四是授权。这些要求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讲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对于中国的制造企业则需要努力做到才可与国际产品品牌机抗衡,而以消费者为市场需求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制造”成功的基础。 6.理念、管理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新能够使你拥有更有效的变革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突破原有的系统,将变革以后的新系统。创新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创新,应当成为我们企业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但中国制造业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创新的模式需要不断的反思。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遍布世界,造福人类,完成一项项使命的“世界制造”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这一天终究会到来,这点我们始终坚信。

所以,未来中国创造领先世界时,中国制造仍然不会过时,我们不仅需要精益制造、为小众制造、高效率制造,也仍然需要劳动密集型、相对粗放型的制造,这是中国独特国情决定的。

谁拖了中国创造的后腿?

但是现阶段的中国制造虽然很大,却明显太弱,同时,中国创造无疑太少。对于大量刚刚起步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还是应该首先致力于做好中国制造;已经有了一定制造基础的中国企业则应该做强中国制造;而那些领先型企业无疑应该在中国创造方面多做一些尝试,要成为中国创造的先行者。

中国创造能一步到位吗?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行进途中,直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很不容易,在这个特殊阶段,设计的价值会变得越发重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有必要以“设计”为突破口。“设计”并非一定要从产品领域的核心技术做起,而是可以从商业模型的转变、设计观念和设计水平的提升做起,通过“设计”这个环节,强化技术在产品中的创新型应用,这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最现实的成长道路。

中国创造是强国之本

谁说我们中国没有创造亦或创新的能力,登月计划或者是已经完成的神六飞天,是最好的佐证。

但在窃喜之余,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制造业普遍创造能力不强。

过去老说“狼来了”,现在“狼”真的来了。中国制造业要与“狼”共舞,首先必须使自己成为“狼”。如果还是“羊”,对不起,就要被“狼”吃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目前确实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因为全球低价格的生产要素环境随时都有新的角色产生。中国企业只有从完全的对低价格生产要素的依赖过渡到靠创新创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将这种竞争优势扩展到全球市场。“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隐忧时时提醒着中国的政府、企业和有识之士们。

看看宝洁已开始在低端市场动手,看看高露洁已开始清除异己,看看大众、本田已开始扶植帮凶,看看诺基亚、摩托罗拉已开始向下打压,看看一直宣称有更廉价劳动力的印度的虎视眈眈,看看一直喋喋不休的价格大战,看看一直乐此不疲的代工贴牌,看看一直到招不到人时才惊觉的民工荒,看看一直在遮遮掩掩支付专利费的药品、DVD,看看一直在靠大量的广告和人海战术进行的市场推广,看看一直缩在国内市场窝里斗到了国外只知道互相压价反被各个击破……你就知道中国制造业的华山之行注定将凶多吉少!

无可否认,长久以来,在容量巨大消费能力较强但却非常成熟的国际市场上,品牌一直是我们的硬伤,渠道一直是我们的软肋,创新一直是我们的短板。难怪有人埋怨说,其根源在于我们多年来以强调稳重保守而不是鼓励创新进取的教育体制!

事实上,虽然欧美市场业已成熟得几乎像一块坚冰,规范得几乎已无孔可入,监管严格得几乎让人胆寒,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已被为数不多的几家寡头所把持,中国制造业还是要透过今天的未雨绸缪、韬光养晦和运筹帷幄为明天成功的扬帆出海、攻城略地、多点开花而养精、蓄势、运气。不论是以品牌为龙头以时尚为根基的BENQ模式,也不论是贴近主流市场建厂伺机快速切入市场的海尔模式;不论是审时度势越洋收购的联想模式,也不论是因术业专攻而有资本参与各处竞标的华为中兴通讯模式;不论是走出国门在东南亚俄罗斯建厂的TCL奇瑞隆鑫模式,也不论是通过当地有实力有信誉有特长的代理商操作市场的正泰海信格力模式;不论是凭借价廉物美品种多样自产自销而在欧美中低端市场畅通无阻的温州打火机眼镜成衣经销模式,也不论是联合外企共同开发共同利用的中石油中石化模式,都可以为今天那些仍处于或即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制造业同行所学习和借鉴!

成功是成功者的通行证,失败是失败者的墓志铭!对于目前尚处于产业最末端的中国制造业来说,当务之急是以打造完全不同于咄咄逼人严谨务实且正迅速本土化的洋品牌而代之以底蕴深湛文化厚重背景久远却不失时尚现代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品牌为重任,同时聚焦目标国际市场,花大力气下狠功夫,有计划有顺序地集中投入资源,构建属于自己的尽在掌控之中的具备增值潜力的渠道。惟其如此,才能刀剑合璧笑傲江湖!2004年那场精彩绝伦的欧洲杯决赛现场,那位悄悄藏身于葡萄牙队球门后那块硕大的广告牌背后的“业主”正在全世界的瞩目之下没事偷着乐呢!正是那场比赛让全世界一次又一次地关注BENQ!也正是那场比赛后的不长的时间里,早已完成销售渠道建设的BENQ的产品迅速地畅销欧美。对于已基本具备一定条件的中国制造业来说,这个经典案例绝对会有助于其走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怪圈!

不记得是哪个年头了,只记得当时在我国madeinchina(中国制造)很流行,印象最深的就是衣服的标签了,madeinchina(中国制造)突显着我国庞大的制造业,然而它却也是制造流程的最低端。还记得,当时的国人很自豪,很骄傲,因为这个品牌很响亮,因为带有这个标签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为它给很多人带来了工作,因为它解决了一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但是,很少有人想过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到慢慢的融入世界贸易这个大圈中,尤其是在2002年加入了WTO,更是让我国的贸易如鱼得水。大批的海外企业进驻我国,各地招商引资风行,某些地方政府更是要求全体官员出动,通过引进外地投资来振兴本地经济,全国各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的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GDP 增长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同时也使我国人民逐渐脱离贫穷走上小康之路。

然而几年后,国民突然惊醒,突然明白原来我们是发达国家的雇佣工人,我们做的是最低层的工作。跟同学一起去买衣服的时候,看到madeinchina(中国制造)的字样,往往心中感慨万分,我们为什么老是madeinchina,而没有madebychina(中国创造)。直到后来,新闻里报导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减轻本土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利用,不惜任何代价的把制造工厂搬到中国,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但是我们呢?似乎一直都在为别人做“嫁衣”。外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开发产品,然后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生活,成品一部分甚至是全部再回销给我们,而他们获取其中的差价,想必这些大家都是很清楚的。

后来,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创新强国,要甩掉仅靠制造业来发展经济的尴尬处境。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创新力量得到了大力度的开发支持。政府还为此出台了相关的奖励政策,激励企业和个人勇于大胆的创新。于是各个企业,各个品牌和每个人都在挖空心思讲究创新,以此达到增益的目的,同时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提高企业自身的品牌和知名度。一系列的创新产品轮番上市,我国的创新热情日益高涨,在国际上我国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让外国人民刮目相看。

如今政府部门在大力倡导中国制造转型力争中国创造,但是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将两者结合成“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之所以会想到这个名词,还得感谢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某天浏览新闻,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来源出自《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这个新兴的名词让我产生了好奇。原来这个叫《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是B2B电子商务平台,创造性的把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相结合,实行双网同步推广,用这种方法来使入驻企业获得比入驻在其他电子商务平台上更多的利益,我有感于开发公司的魄力和远见。看到这,我想,为什么我国在贸易方面,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不采取“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这种结构模式呢。《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平台可以借助双平台,将企业旗下的中国制造网和中国创造网进行结合为企业谋福利,那我国的贸易如果采用这样的形式同样能够给国家带来繁荣,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说明我国不仅仅是简单的制造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具有高技术和创新理念的强国。制造离不开创造,创造需建立在制造基础之上,两者结合,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曾经的丝绸之路,让我国的丝绸风靡全球,那么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让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闻名全世界呢

什么叫“中国制造”?这是个地域概念。只要在中国疆土内制造的,无论它的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或外国。什么叫“中国创造”?这是个所有权概念。只要是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资本控股所造的,无论它是在中国生产或国外生产。比如中国力帆在越南办有一家合资工厂,中方占70%的股份,使用属于中方的技术、品牌,这个厂就是越南制造中国创造。

近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大力提倡从“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这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导向,其意义之重大有如下几个方面:

增强中国技术。中国制造可以使中国的GDP增大,但难以增强中国技术。比如某中法合资汽车公司,更换一个螺钉都要报到法国由国外公司批准。合资轿车在中国已有10多年的历史,可给中国留下了多少汽车技术?比如汽车电喷,ABS技术,完全被几家外国公司垄断。力帆轿车想购买他们现成的电喷技术,外国公司派三五个工程师来中国调试10天半月即可。可他们偏要送六辆车到欧洲去,还必须六个月的时间,花费上百万元费用作调试。你拿钱都请不来呀!他们就这样卡你。中国制造20

多年,中国对外技术的依赖没有什么减轻。倡导中国创造,鼓励技术归属权属中国资本,必定有利于中资企业(哪怕设在国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增强中国品牌。品牌是竞争力,是附加值。中国制造20多年,培育壮大了多少国外品牌,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如鱼得水,声名遐迩,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让中国品牌在中国土地上生长困难,甚至它们通过控股、收购方式把许多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品牌冷藏消失。提倡中国创造,鼓励、支持、引导中国品牌,中国品牌才可能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中国的民族工业才可能通过品牌的增强而壮大。

增强中国利益。据说,在中国制造的合资企业的汽车外资,他们用30%的资本,拥有了50%的股份,占有了70%的利润。在中国贴牌生产的外资产品,有资料分析,他们拿走了利润的92%,只留下利润的8%给中国企业和员工。真是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转到中国创造,更多利益就会留给逐渐长大的中国技术和中国品牌,留给中国资本,无论它是国有资本或民营资本。

增强中国国防。中国渴望和平,只要和平发展,不会掠夺别人,但世界并不太平。谁也不能保证再不会有人来侵略中国。假定某一天M国与中国交战,在中国制造的M国资本一定会迅速撤资停产,不会为增强中国综合国力作丝毫努力。相反,中国创造的企业一定会坚守岗位,为抵抗侵略而继续中国创造,远在国外的中国创造,也出钱、出力甚至迁回故土保家卫国。民谚说: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遍地飞。夸张一点说:中国创造赴国难,中国制造各自飞。

中国制造当然曾经起到过重大作用,现在、今后也会有积极作用。既然中国创造比之中国制造有如此众多的可贵长处,我们就应坚定不移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民族品牌需要民族市场孵化。中国创造的载体是中国品牌或民族品牌。必须承认,民族品牌在我们的民族市场上成长艰难。首先民族品牌历史不如外资品牌久远,实力不如外资品牌强大。在品牌推广、营销策划上财力、声势都处于劣势。当今社会是个认牌购物为牌掏钱的社会。外资品牌强大的攻势,部分媒体的摇旗呐喊,特别是部分消费者追捧舶来品牌,使外资品牌大有压垮民族品牌的趋势。更为严重的是,不少手握权力的干部和口霸话语权的学者,他们盲目推行全球化、国际化,妖魔化民族主义,不主张民族品牌,不理解中国创造,他们的言行和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韩国、日本等国大相径庭。日本、韩国的民族品牌也曾经弱小过,但是他们在权威倡导、媒体宣扬、消费者爱护之下,在他们的民族市场孵化之下,茁壮成长,出现了丰田、松下、索尼、现代、三星等世界级品牌,支撑着日本创造和韩国创造。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世界上一等一的中国民族市场孵化出一等一的民族品牌。

中国创造需要中国政府扶植。在有些领域,中国政府给外资准入、土地、财税等的优惠超过了中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许多地方政府的政纲,使中国制造蓬勃成长,使中国创造步履蹒跚。中国传统文化太讲礼,太谦让。“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多人不怪”,“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让人不是怕人”,“退后一步自然宽”等等,总之客为大,客为先,客人坐上席,极端地“宁赠友邦”,这些观念无疑影响着政策向中国制造倾斜,挤压着中国创造的空间。我们不欺凌客人,但也不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向客人示好。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不是国家利益至上。“人

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今年1月《环球时报》有文章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伟大光荣的抗日战争,如果没有横刀立马的抗美援朝战争,如果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边疆的自卫反击战,中国哪里会有今天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必须用政策扶植中国创造。像那种一个外观专利各费共收11905元,一个发明专利各费共收86005元的政府收费,肯定不利中国创造的成长。消除中国创造成长的体制性障碍,已刻不容缓。

中国创造的成长需要土、光、雨、风,需要民族市场的“沃土”,需要政府政策的“阳光”、“雨露”,需要媒体和舆论的“和风”。我们今天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鼓劲造势,兵马未动,舆论先行,春风劲吹,祈愿春风杨柳万千条。

中国设计

先看看现今中国设计行业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①职业地位低(你只是一个电脑操作员,不要以为你了不起。);②待遇低(试用期600,转正后800,满一年工龄后给你加100块钱。);③企业用人苛刻(今晚加个班,把这三套包装设计完,走的时候打扫一下卫生。);④产权侵害(这好像是我设计的海报,怎么……);⑤客户难以沟通(我希望我的食品包装大红大绿,再印上我的照片。)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设计师收入都在中等以上,以澳洲为例,设计师的地位与收入与律师基本相等,而在中国,同等学历、能力的前提下,一个设计师的地位和收入跟本无法和律师相比,相差甚远。

中国国务院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提高中国人民文化教育水平,加快发展步伐,所以采用大学生扩招的方法。据统计2005年就扩大招生80万人,结果铺天盖地的大学生从四面八方而来,一所所的大专院校成立,城市开始变得拥挤,许多人发了学生财,可是这些学生毕业后的问题谁考虑了?据统计2006年人才市场需求率比同年下降20%,如此全中国可能就会有100多万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就业难的问题,其中艺术类毕业生大约25万。得到这个数字也就是说会有很多没有工作经验或者是处在发育期的设计师进入市场在和我们竞争。人才市场饱和,因此劳动力廉价,再加上中国人目前对于设计这两个字的认知不够,所以设计行业会导致之前所述的四个问题。也不必沮丧,这个世界始终是能者居上,只要你是强者,你就会成功,比如就连日本人都佩服的五体投地的陈幼坚,号称设计界的“成龙”,它也是一步一步做起来的。并非做设计没有出路,要好好想想出路在哪里?当今世界最好的设计作品大多出自欧洲与日本。欧洲的文化与设计风格和我们差异较大,日本较为接近,之所以他或远或近的辐射到香港以及台湾等发达城市,再被港台式的中国文化冲刷后辐射到深圳、上海、北京等沿海发达城市,再次经历文化冲刷到达中国中部及西北方,此时这种所谓的新式设计思路已经面目全非,支离破碎。这样下去中国设计会变得很被动,一年又一年我们会成长得很缓慢,更不可能超过对方。

作为设计人,在我国目前的局势下,要找寻自己的生存之道,找寻自己的地位以及市场的认可,确实很难。中国门户开放,得到重大的发展,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可以把世界上50年的发展10年做完,工业、科技都发展迅速,但是我们的思想还很落后,想要提高人的思想是很难的。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造就一点点的文化,许多许多的文化才能造就一点点的文明。思想——也许就是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吧。

但是,好的设计绘图技巧却不等于创新或创造力。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强调考试,教育方法多是一味的灌输式的说教,即老师教,学生聆听并遵循老师的指导。这单向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数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尤其是提出质疑和批判性的问题, 这会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另外,中国的文化背景如循规蹈矩的社会风气、敬畏上级和长者的习俗往往与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和横向企业架构运作模式的创造性设计文化引起冲突。中国的设计院校也有一种固有“薪火相传”的文化, 即留任自己学校毕业生担任设计系教师。这一现象非常典型,因“诚信”己被建基于一定的关系上, 与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元文化条件相当的冲突。

然而,中国的设计产业正在急速地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有超过400所设计学校。在过去几年中,在中国也举办过许多国际性的设计会议、讲座以及研讨切磋的设计聚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讲者。在中国虽然新思维和新工作模式是需要时间去改进和试练,但是其设计产业的发展形势一定不会只维持现状。相对在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 当中国企业可提供相等于美国同类产品的1/5价格时, 美国的设计师就需要迫切地提升自身的优势, 从事更高层面的策略性原创, 为企业担当日益殷切的创造新产品、新市场的策略性角色。其实,作为美国设计师的你, 应感庆幸, 因当今企业正普遍面临着不改革便遭淘汰的局面。以

往企业惯常地把设计功能放到产品开发流程的最后或是当企业有剩余费用才找设计师“包装”产品的观念,现正因受到竞争剧烈的商业市场而受到冲击。所以,设计师再不需要花很大的气力去说服企业明白设计有如何的重要。设计的创新力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下应有用武之地。

也许中国在国际上最广为人知的品牌是青岛啤酒。中国一般给国际的印象是“世界工厂”, 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专接外国制造订单的全球生产基地。事实上, 国内本身具有不少本土知名品牌, 不为众多国外人所知 (见图9)。这些品牌产品主要是迎合中国内销市场,或是针对邻近国家如印度和俄罗斯等客户需求。中国主要品牌如海尔,TCL ,联想,美的,上海广电等都达到每年12.5亿美元或以上的盈利。其中家电, 也有不少中国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国内品牌, 因为他们觉得国产家电与国外进口货的品质大同小异, 但价格却经济的多。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中国品牌正寻求不同渠道打入国际市场, 及不同方法去提升自身产品价值, 如透过设计去改良现有产品或研制创新产品系列。

杂乱无章的中国市场

中国人喜欢国外的商品和品牌(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商品和品牌被视为低质量的),服务于中国市场的制造商们被迫无奈来模仿现有的那些设计。被用来更新一条产品线或者抄袭最新设计的设计技能并没有显得特别的老到。

这是中国设计教育者和学生公开承认的现状。就像一个教授用蹩脚英语(比我们不复存在的官话还要好些)说的那样:“我们的创造力很差。”和我们交谈的一些教师也痛惜,中国的设计教育只着眼于传统造型和基本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是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大的关于问题定义的事件。这在美国也很常见,但是在中国这是一个更加显著的问题。

我们没有谈论的东西

某些很少被提到的,中国正面临的对设计有影响的挑战,跟社会和政治因素有关。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很快就指出中国人未来将要面临的很多障碍。请记住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却进行着一些资本主义的操作。

大量有关个人和社会自由的事件挑战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同时,中国人忙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实践,驱赶了成千上百万的农民离开农村到刚建成的城市居住,他们希望那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人们礼貌待人、生活愉快。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过度的投资现象也很普遍----无目的地建设高速公路,巨大的医院项目被半途放弃,留下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中国人作为暂时的栖息地。

还有大量经济方面的投机事件(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巨大挑战),腐败(鉴于最近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事件)的证券市场,不愿在国内遵守知识产权的事件,受挑战的国际关系;很少有西方人明白的关于台湾问题的严肃性,以及在一个有着很深根基文化的国家里,年长者进行着独裁,挑战创新和压制前瞻性思维的事件。

典型的美国式乐观

因此,当我们认同这些中国事件,从存在的威胁和机遇方面对美国(包括其他很多国家)工业设计发展都是很重要的时候,正确评价很多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和面临的挑战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像其他因为外输人才而出现问题的行业,美国工业设计界遇到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来重新考虑这个有竞争力的市场前景并对它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的观点是:如果我们能聪明地看待这个问题的话,现在我们面临的机遇多于威胁。

然而,这也需要我们尽量避免掉进对中国人的畏惧、种族优越感、以及骄傲自大这些容易导致我们失败的陷阱里。中国的这些问题给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什么是设计教育和什么是商业化设计的机会。如果美国确实在前瞻性设计思维、问题定义以及概念方面处于领导地位的话,我们现在就能奢侈地使用这个机会来将这个能力应用到设计中去。让我们行动吧!(或许最终将会是“中国设计”,而不是“中国制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