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起搏心电图及故障识别

起搏心电图及故障识别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电图表现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电图表现特点 一、胸导联:??V1~V6导联的具体位置: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V2:胸骨左缘第4 肋间。 V3: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 ? P波:为心房除极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P波在aVR导联倒置,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其余导联(Ⅲ、aVL、V1、V2)可直立、低平、双向或倒置。正常P波的时间≤0.11s;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P-R段:是电激动过程在房室交界区以及希氏束、室内传导系统所产生的微弱电位变化,一般呈零电位,显示为等电位线(基线)。? P-R间期:自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反映激动从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网传到心室肌所需要的时间。正常成年P-R间期为0.12~0.20s。?

QRS波群:为左、右心室除极的波,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s。??S-T段:从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平线,反映心室早期缓慢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情况下,S-T段表现为一等电位线。在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抬高在V1-V3导联不超过0.3mV,其他导联均不应超过0.1 mV。 ?T波:为心室复极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T波是一个不对称的宽大而光滑的波,前支较长,后支较短;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与复极全过程的时间。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三、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表现:?1、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1)左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0.11s),常呈双峰型,双峰间期≥0.04s,以在V1导联上最为显著。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二尖瓣型P波”。 (2)右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而高耸,其幅度>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故称“肺型P波”,也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2、心室肥大心电图表现:?(1)左室肥大:心电图表现为①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 V6>2.5mV,RV5或RV6+SV1>4.0mV(男)或>3.5mV(女)。②心电轴左偏。③QRS 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④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其中QRS波群高电压最为重要,是诊断左室肥大的主要依据。 (2)右室肥大:心电图表现为①V1 R/S>1,V5R/S<1,V1或V3 R的QRS波群呈RS、RSR’、R或QR型。②心电轴右偏,重症可>+110°。③RV1+SV5>1.2mV,aVR导联的R/Q或R/S>1,RaVR>0.5mV。④V1或V3 R等右胸导联ST-T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3、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1)进展期:心肌梗死数分钟后出现T波高耸,S-T段斜行上移或弓背向上抬高,时间在6小时以内。?(2)急性期:心肌梗死后6小时至7天。S-T段逐渐升高呈弓背型,并可与T 波融合成单向曲线,此时可出现异常Q波,继而S-T段逐渐下降至等电位线,直立的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此期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及缺血性T波倒置可同时并存。?(3)愈合期:心肌梗死后7~28天,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 (4)陈旧期:急性心肌梗死后29天及以后。S-T段和T波不再变化,常遗留下坏死的Q波,常持续存在终生,亦可能逐渐缩小。 ?4、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1)典型心绞痛:面对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时间一般小于15分钟。 (2)变异型心绞痛:常于休息或安静时发病,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常伴有T波高耸,对应导联S-T段下移。?(3)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1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5、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1)窦性P波,即P波在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P-R间期0.12~0.20s。?(3)心率100~160次/分钟。? 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表现:?(1)窦性心律。 (2)心率在60次/分钟以下,通常不低于40次/分钟。

各类型起搏器的心电图特点

各类型起搏器的心电图特点 北京军区总医院作者:崔俊玉2011-3-3 不同类型的起搏器,依其本身性能、电极所在部位与自身心搏关系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如安置非同步心室起搏器(VOO)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室性竞争心律图形,并非起搏器故障,而对于安置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患者来说,出现上述心电图图形则是感知功能不良的表现。因此,分析起搏心电图之前首先应了解患者所安置起搏器的类型及其可能出现的心电图表现,以免将一些正常现象误认为起搏器故障,或将起搏器故障心电图误认为正常。 1 单腔起搏器 起搏与感知仅涉及一个心腔。 1.1 心房起搏器 分为非同步与同步两大类。 1.1.1 非同步心房起搏器(AOO) 此型起搏器仅设有输出电路,能发出固定频率的脉冲起搏心房。由于未设计感知电路故无感知功能,不能与P波同步,它所产生的脉冲与心脏自身P波节律无关,即不论心房本身有无自身搏动以及自身搏动的快慢,均按固定的频率(或起搏间期)发放脉冲刺激心房,见图15、16。 图15 AOO起搏系统示意图电极位于右心耳,起搏器仅有输出电路(OC)。 起搏器输出电路犹如一个计时器,定时发放脉冲,反应AOO的时间间期仅有起搏间期,起搏间期内只有起搏不应期,见图16。

图16 AOO起搏时间间期示意图起搏器不应期占据整个心动周期,第3个为自身P波提早出现,不能被起搏器感知,起搏脉冲如期发放,落在P与R之间。 AOO在不同自身心律情况下,可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 ①当自身心房频率慢于起搏器的频率(如窦性心动过缓)或心房停搏时(如持久性窦性停搏、Ⅲ度窦房阻滞等),心电图表现为连续的心房起搏心律,见图17。 图17 AOO连续心房起搏刺激信号规律出现,每个刺激信号后紧跟一相关的P 波及QRS-T波。 ②自身心房搏动早于起搏器时,由于不能被感知,脉冲如期发放,将出现一过性房性竞争搏动,见图18。 图18 AOO起搏呈一过性房性竞争搏动在心房起搏基础上,第3个心搏为房早 )如期发放并起搏心房。 (AP处),未被感知,其后脉冲(S 3 ③当自身心房频率快于起搏器发放的频率时,由于无感知功能,故起搏器照常发放刺激脉冲,出现连续心房竞争心律,见图19。刺激脉冲是否起搏心房取决于心房肌的应激性,如脉冲出现在心房肌不应期之内不能起搏心房,反之可以起搏心房。如刺激脉冲落入心房肌易损期时可引起房性心动过速或房颤。

起搏器心电图判读

起搏器心电图判读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心电图上可以见到起搏刺激脉冲“钉样标记”、以及由其引起的心房和(或)心室激动波,称为起搏心电图。认识和了解起搏心电图对于分析起搏器是否正常工作,辨别所出现的问题即判断起搏心律与患者主述之间的关系等十分重要。 一、北美和英国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代码(NBG编码) NBG 编码目前人们一直在应用。起搏器的第一个字母代表起搏的心腔: A ,代表心房; V 代表心室; D 是双腔; O 代表心房心室都不起搏; S 是单腔的,可以是心房,也可以是心室。 第二个字母是感知的心腔: A ,代表心房; V 代表心室; D 是双腔,心房心室都能感知; O ,没有感知; S 是单腔感知。 第三个字母代表起搏器感知以后的反应。如果是 T ,感知到一次心腔的电活动之后,就会触发一次心电活动; I 是抑制,就是每感知到一次心脏的电活动,就会抑制这次电脉冲的发放; D 是 T 加 I ,既可以是 T ,也可以是 I , T 和 I 两个都有;如果是 O ,既没有 I ,也没有 T ,既不触发,也不抑制,就是不作反应。 第四个字母现在用的越来越少。 P ,既有频率和或输出程控的功能;所有起搏器都有这个功能,所以现在不带 P 这个字母了。 M ,是代表频率、输出、灵敏度、方式等多项的程控, C 是通讯遥测的意思,目前所有的起搏器都具有这个功能,所以 M 和 C 也不再出现了。 R 是频率调制,是起搏器能不能够自动的进行频率调制。如运动、需要代谢量增大时,它就会使起搏频率自动的加快;如果是在休息、睡眠,就会把起搏频率自动的减慢,更符合生理性的频率调节的功能。 第五个字母,是抗快速心律失常的功能。目前由于导管消融的出现,抗心动过速的起搏器几乎没有了,在用的都是植入性的除颤器里,可以用抗心动过速的起搏功能来自动的终止快速的心律失常。所以第五个字母,现在在起搏器上已经几乎失去了他的意义。 二、正常起搏心电图 (一)正常起搏心电图 首先前边要有刺激信号波,一个钉样的标记,单腔的钉凸样的脉 冲比较大;双腔的比较小。钉凸信号之后,起搏的是心房还是心室,这点

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处理

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处理 一.几个基本问题: 1、各波形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的异常常是代表心房的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正常的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是正常的。心脏泵血靠的就是心室,而QRS波就是心室活动的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的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看QTc间期,即校正后的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的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看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是有意义的值。 2、心电图诊断的注意点: (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是有一定讲究的,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的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他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必须依赖临床资料。例如对一个异常Q波+ST段弓背型抬高+T波改变的典型心梗ECG,患者无胸痛胸闷等病史,一般是不能诊断心梗的,心电图报告完全可以卑鄙地写:异常Q波、ST-T改变,请结合临床,但这种报告外科医生看得懂吗?若负责任一点,可以写考虑急性心梗可能,请结合临床;单靠ECG一般是不够资格直接认为心梗(病理生理诊断)。再例如对于一份左室高电压的ECG,若有高血压或其他可致左室大的病史,可直接诊断“左室肥大”(解剖诊断),但若无,只能诊断“左室高电压”(无临床意义)。 B类:单看心电图不须病史就能直接诊断的,各类心律失常是主力,例如房颤、预激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只看图便可,不须任何病史。 C除上述二者外的其他情形,例如ST-T改变,如心脏顺钟向转位,如电轴左偏。 3、看图的方法: 对于危重的病人,肯定是要求看一眼马上看出主要问题,其他小问题先不理;而一般情况下看图,要求从头到尾,从P波到T波一个个看,看时间、振幅、形态有无异常,从I导联到V6导联一个不漏地看。故必须牢背常用的正常值才能谈看图。 其实须牢背的最主要其实就几个: 波时间应<120ms,若延长和或成双峰,要注意有无左房肥大, 导振幅应<,若增高,注意有无右房肥大或肺动脉高压; 间期应120-200ms,若>200,注意是否各类房室传导阻滞,若<120,看看有无预激综合征; 波应<200ms:若宽大畸形,看看是干扰还是室早还是房早伴室内差传;若>200ms常用以判断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束支阻滞。 5.还有QTc间期,正常是<430ms的,若明显延长,>500ms,要看是否QT间期延长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

起搏器心电图讲课全文

起搏器心电图讲课全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起搏器心电图基础 主讲:拒绝温柔 首先明确几个起搏心电图的基本概念 1 起搏脉冲:用于心脏起搏的电脉冲刺激------为一方波电刺激,主要有两个参数,1)脉冲宽度:方波刺激的时程,单位ms,2)电压:方波刺激的幅度单位v。 2 感知:为起搏器测知心脏自主波动的功能,由于起搏器为一电子装置,所以起搏器感知自主波动,实际是测知心脏的电活动。主要参数:p 波幅度; R波幅度,单位:mv。对于起搏器而言,与感知有关的程控参数,主要是感知灵敏度,其意义为:起搏器对测定的心内电活动产生反应的阈值。记住:感知灵明度越高器设定的数值越低。举个例子:如果设定感知灵敏度为0.5mv。其意义是:如果测得的心内电活动的电压大于0.5mv,则起搏器认定这个心内电活动为真正的心内电活动。如果小于0.5mv则认定这个心内电活动为假性心内电活动,不予理睬。所以感知灵敏度的数值设定的越高,则起搏器对心内电活动越不敏感. 感知灵敏度的设定依据是p和r波的幅度,在植入或者随访起搏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起搏测试仪或者程控器测定p与r的幅度。 3 起搏模式 大家一定要牢记nbc代码,有三位字母组成: 第一位:代表起搏的心腔;a——心房 v——心室 d——双腔 第二位:代表感知的心腔; a——心房 v——心室 d——双腔 第三位:代表感知心脏自搏后起搏器的处理方法

i:抑制——表示感知心脏自搏后起搏脉冲将不在发放 t:触发——表示感知心脏自搏后起搏脉冲即刻强制发放 d:双模式——表示感知心脏自搏后起搏脉冲抑制感知心腔起搏脉冲的发放,强制非感知心腔按计时周期发放 第四位:代表特殊功能,r——频率响应;t——遥测功能;H——holter 功能等等。 举个例子:avt——心房起搏;心室感知;r波触发模式,dvi——双腔起搏;心室感知;r波抑制。具体说明一下dvi;其意义是心房心室双腔起搏,只能感知心室激动,感知后对心室的起搏脉冲抑制发放。补充以下:脉冲宽度简称脉宽 4计时周期(又称时间间期):是起搏器对于发放起搏脉冲的时间控制周期,根据计时周起的设计分为一心房为基础的计时周起和以心室为基础的计时周期。不同厂家出产的起搏器其设计是不同的,但是同一厂家将按照统一的模式,即要么采用心房计时,要么采用心室计时。 5 起搏阈值为能够起搏心腔的最小的电脉冲能量,具体含义是只有发放的起搏脉冲的能量超过这个能量才能够起搏心腔,低于此能量则为无效脉冲。 6起搏能量单位焦耳,e=v的平方*脉宽除以电极阻抗。其中电压和脉宽为起搏脉冲的两个参数。可以由我们认为测定和调整,电极阻抗为植入后自然客观形成的,一边情况下是终生不变的。所以起搏能量是可以由我们人工设定的。为了安全起搏,日常我们首先要测定起搏阈值,然后根据起搏阈值的能量值,来设定起搏日常输出的脉冲能量值。原则是:

起搏器心电图判读

起搏器心电图判读 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心电图上可以见到起搏刺激脉冲“钉样标记”、以及由其引起的心房与(或)心室激动波,称为起搏心电图。认识与了解起搏心电图对于分析起搏器就是否正常工作,辨别所出现的问题即判断起搏心律与患者主述之间的关系等十分重要。 一、北美与英国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代码 (NBG编码) NBG 编码目前人们一直在应用。起搏器的第一个字母代表起搏的心腔: A ,代表心房; V 代表心室; D 就是双腔; O 代表心房心室都不起搏; S 就是单腔的,可以就是心房,也可以就是心室。 第二个字母就是感知的心腔: A ,代表心房; V 代表心室; D 就是双腔,心房心室都能感知; O ,没有感知; S 就是单腔感知。 第三个字母代表起搏器感知以后的反应。如果就是 T ,感知到一次心腔的电活动之后,就会触发一次心电活动; I 就是抑制,就就是每感知到一次心脏的电活动,就会抑制这次电脉冲的发放; D 就是 T 加 I ,既可以就是 T ,也可以就是 I , T 与 I 两个都有;如果就是O ,既没有 I ,也没有 T ,既不触发,也不抑制,就就是不作反应。 第四个字母现在用的越来越少。 P ,既有频率与或输出程控的功能;所有起搏器都有这个功能,所以现在不带 P 这个字母了。 M ,就是代表频率、输出、灵敏度、方式等多项的程控, C 就是通讯遥测的意思,目前所有的起搏器都具有这个功能,所以 M 与 C 也不再出现了。 R 就是频率调制,就是起搏器能不能够自动的进行频率调制。如运动、需要代谢量增大时,它就会使起搏频率自动的加快;如果就是在休息、睡眠,就会把起搏频率自动的减慢,更符合生理性的频率调节的功能。 第五个字母,就是抗快速心律失常的功能。目前由于导管消融的出现,抗心动过速的起搏器几乎没有了,在用的都就是植入性的除颤器里,可以用抗心动过速的起搏功能来自动的终止快速的心律失常。所以第五个字母,现在在起搏器上已经几乎失去了她的意义。 二、正常起搏心电图 (一)正常起搏心电图 首先前边要有刺激信号波,一个钉样的标记, 单腔的钉凸样的脉冲 比较大;双腔的比较小。钉凸信号之后,起搏的就是心房还就是心室,这点

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处理

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处理 一、几个基本问题: 1、各波形得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得异常常就是代表心房得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0。25mv,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正常得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得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得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就是正常得。心脏泵血靠得就就是心室,而QRS波就就是心室活动得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得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得问题。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瞧QTc间期,即校正后得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得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瞧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就是有意义得值。 2、心电图诊断得注意点: (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就是有一定讲究得,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得就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她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必须依赖临床资料。例如对一个异常Q波+ST段弓背型抬高+T波改变得典型心梗ECG,患者无胸痛胸闷等病史,一般就是不能诊断心梗得,心电图报告完全可以卑鄙地写:异常Q波、ST-T改变,请结合临床,但这种报告外科医生瞧得懂不?若负责任一点,可以写考虑急性心梗可能,请结合临床;单靠ECG一般就是不够资格直接认为心梗(病理生理诊断)。再例如对于一份左室高电压得ECG,若有高血压或其她可致左室大得病史,可直接诊断“左室肥大"(解剖诊断),但若无,只能诊断“左室高电压"(无临床意义)、 B类:单瞧心电图不须病史就能直接诊断得,各类心律失常就是主力,例如房颤、预激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只瞧图便可,不须任何病史。 C除上述二者外得其她情形,例如ST—T改变,如心脏顺钟向转位,如电轴左偏。

起搏器心电图判读

起搏器心电图判读 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心电图上可以见到起搏刺激脉冲“钉样标记”、以及由其引起的心房和(或)心室激动波,称为起搏心电图。认识和了解起搏心电图对于分析起搏器是否正常工作,辨别所出现的问题即判断起搏心律与患者主述之间的关系等十分重要。 一、北美和英国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代码(NBG编码) NBG 编码目前人们一直在应用。起搏器的第一个字母代表起搏的心腔: A ,代表心房; V 代表心室; D 是双腔; O 代表心房心室都不起搏; S 是单腔的,可以是心房,也可以是心室。 第二个字母是感知的心腔: A ,代表心房; V 代表心室; D 是双腔,心房心室都能感知; O ,没有感知; S 是单腔感知。 第三个字母代表起搏器感知以后的反应。如果是 T ,感知到一次心腔的电活动之后,就会触发一次心电活动; I 是抑制,就是每感知到一次心脏的电活动,就会抑制这次电脉冲的发放; D 是 T 加 I ,既可以是 T ,也可以是 I , T 和 I 两个都有;如果是 O ,既没有 I ,也没有 T ,既不触发,也不抑制,就是不作反应。 第四个字母现在用的越来越少。 P ,既有频率和或输出程控的功能;所有起搏器都有这个功能,所以现在不带 P 这个字母了。 M ,是代表频率、输出、灵敏度、方式等多项的程控, C 是通讯遥测的意思,目前所有的起搏器都具有这个功能,所以 M 和 C 也不再出现了。 R 是频率调制,是起搏器能不能够自动的进行频率调制。如运动、需要代谢量增大时,它就会使起搏频率自动的加快;如果是在休息、睡眠,就会把起搏频率自动的减慢,更符合生理性的频率调节的功能。 第五个字母,是抗快速心律失常的功能。目前由于导管消融的出现,抗心动过速的起搏器几乎没有了,在用的都是植入性的除颤器里,可以用抗心动过速的起搏功能来自动的终止快速的心律失常。所以第五个字母,现在在起搏器上已经几乎失去了他的意义。 二、正常起搏心电图 (一)正常起搏心电图 首先前边要有刺激信号波,一个钉样的标记,单腔的钉凸样的脉 冲比较大;双腔的比较小。钉凸信号之后,起搏的是心房还是心室,这点

不同起搏模式的心电图表现

不同起搏模式的心电图表现 2011-01-17 11:14:34 作者:王立群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浏览次数:276 文字大小:【大】 【中】【小】 分析起搏心电图不仅需要掌握普通心电图的知识,还应详细了解起搏器的技术参数、参数设置、计时周期、工作特性以及特殊功能等。描记一份起搏心电图后,首先应确定起搏器的工作模式(方式),才可能进一步判断心电图是否正常。本文讨论不同起搏模式正常工作时的心电图表现。 1 起搏模式的编码规则 起搏模式(pacing mode)是反映起搏器基本功能状态的参数,临床采用北美起搏电生理学会(NASPE)和英国起搏电生理学会(BPEG)制定的NBG起搏器编码中的前3位表示,有频率应答功能者在第4位加注“R”表示。第1位注释起搏的心腔,A代表心房,V 代表心室,D代表心房心室均可起搏;第2位注释感知的心腔,A代表心房,V代表心室,D代表心房心室均可感知;第3位注释感知后的反应方式,T代表感知后触发,I代表感知后抑制,D代表感知后触发抑制,O代表无感知功能。 2 单腔起搏器的基本工作模式 2.1 VOO模式 心室起搏而无感知功能。心电图表现起搏脉冲按固定频率发放,自身心搏包括房波和室波对其均无影响,钉状刺激信号后可跟随宽阔畸形的QRS波群(即起搏夺获心室),当自身心律快于起搏频率时而可能产生竞争(图1)。 图1 VOO起搏(左图中★代表起搏功能)

2.2 AOO模式 心房起搏而无感知功能。心电图表现为起搏脉冲按固定频率发放,自身心搏包括房波和室波对其均无影响,钉状刺激信号后可跟随起搏夺获的P波。夺获的心房波可下传心室,亦可不下传心室。 2.3 VVI模式 起搏并感知心室,感知后抑制起搏脉冲的发放。心电图特点是仅有心室起搏脉冲,自身室波可以重整基础起搏间期,自身的房波对脉冲的发放无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起搏脉冲按需发出,其距离前面感知到的QRS波群(窦性下传或室早)或起搏脉冲的时间等于基础起搏间期。 图2 VVI起搏模式示意图 (左图中★=起搏,○=感知,VP=心室起搏,VS=心室感知,以下同) 2.4 AAI模式 起搏并感知心房,感知后抑制起搏脉冲的发放。心电图特点是仅有心房起搏脉冲,起搏脉冲距离前面感知到的P波(窦性或房早)或起搏脉冲的时间等于基础起搏间期。自身的房波可以重整基础起搏间期,有无自身的QRS波群对其无影响(图3、图4)。 图3 AAI起搏模式示意图 (AP=心房起搏,AS=心房感知,以下同)

起搏器心电图判读(干货)

起搏器心电图判读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心电图上可以见到起搏刺激脉冲“钉样标记”、以及由其引起的心房和(或)心室激动波,称为起搏心电图。认识和了解起搏心电图对于分析起搏器是否正常工作,辨别所出现的问题即判断起搏心律与患者主述之间的关系等十分重要. 一、北美和英国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代码 (NBG编码) NBG 编码目前人们一直在应用。起搏器的第一个字母代表起搏的心腔:A ,代表心房;V 代表心室; D 是双腔; O 代表心房心室都不起搏;S 是单腔的,可以是心房,也可以是心室。

第二个字母是感知的心腔: A ,代表心房; V 代表心室;D是双腔,心房心室都能感知;O,没有感知;S是单腔感知。 第三个字母代表起搏器感知以后的反应。如果是T ,感知到一次心腔的电活动之后,就会触发一次心电活动;I是抑制,就是每感知到一次心脏的电活动,就会抑制这次电脉冲的发放; D 是T加 I ,既可以是 T ,也可以是 I , T 和I 两个都有;如果是O,既没有 I ,也没有T,既不触发,也不抑制,就是不作反应。......感谢聆听 第四个字母现在用的越来越少。P ,既有频率和或输出程控的功能;所有起搏器都有这个功能,所以现在不带 P 这个字母了。 M ,是代表频率、输出、灵敏度、方式等多项的程控, C 是通讯遥测的意思,目前所有的起搏器都具有这个功能,所以 M 和 C 也不再出现了。 R 是频率调制,是起搏器能不能够自动的进行频率调制。如运动、需要代谢量增大时,它就会使起搏频率自动的加快;如果是在休息、睡眠,就会把起搏频率自动的减慢,更符合生理性的频率调节的功能.......感谢聆听

常见起搏器功能异常心电图

常见起搏器功能异常心电图 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王斌 由于双腔起搏器定时周期复杂,在体表心电图上有时难以确定是否存在正常的感知和起搏。在分析起搏心电图时,应熟悉上述的起搏器计时间期。 常见起搏器异常包括感知异常、起搏异常和其它功能异常。这些异常可以发生于单腔或双腔起搏器。由于双腔起搏器定时周期复杂,在体表心电图上有时难以确定是否存在正常的感知和起搏。在分析起搏心电图时,应熟悉上述的起搏器计时间期。此外,由于起搏器感知功能在心电图上不能直接显示出来,常常通过异常的起搏表现出来。常见的起搏器功能异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起搏功能异常 起搏功能异常是一个常见的起搏器异常,又可分为起搏系统的异常和功能性异常。前者包括起搏导线故障、移位,脉冲发生器(电路)异常、导联导线与起搏器的连接异常以及电池耗竭。功能性起搏异常包括超感知使起搏脉冲发放受到抑制、阈值升高(慢性、药物或电解质紊乱引起)和功能性失夺获。 在心电图上,起搏功能异常主要有以下两个表现: 1. 起搏脉冲没有按时发放 (1)超感知 在心电图上表现为起搏器没有按照设置的间期发放起搏脉冲,即起搏脉冲意外的脱漏。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注意心电图上有无可能被感知的信号,包括干扰等信号,因为超感知引起的起搏抑制是比较常见的原因。可在起搏器的部位放置一块磁铁,观察磁铁频率时的起搏功能,因为磁频下的起搏电压较高(4.5V左右),而且常常呈DOO/VOO/AOO起搏(没有感知功能)。如果此时起搏功能正常,则多提示功能性异常,否则应考虑起搏系统的异常。当然,也可以通过程控起搏器的频率和电压等参数来判断起搏器的起搏功能是否为功能性异常。 (2)电极导线故障 如断裂、移位等,常表现为:①间歇性起搏功能异常,因为有时断裂的导体可以间断地接触,部分恢复起搏功能;②起搏脉冲信号的脱失呈规律性,也即因脱失产生的长的起搏间期是基础起搏周期的整倍数,因为,此时起搏器发放脉冲的周期(频率)没有改变。 (3)电池耗竭 表现为起搏周期的延长、起搏模式的改变(如DDD→VVI)等。磁频降低(与出厂值比较)10%提示应更换起搏器。 2.夺获失败 夺获失败在心电图上表现为起搏脉冲之后无相应的QRS波群/P波(图11)。但是,有些心电图上P波甚至QRS波群振幅较低、双腔起搏脉冲信号很低,难以准确判断,应首先确认是否存在夺获失败,可参照前面的内容。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 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a ①坏死Q波,时间>0.04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 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抬高的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的改变。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的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颚鐓钳谡鵂獺鷥談唛輝闾郧饲闺諞闐鍔穎椤區逻佥摅锄譎炝赙类榿迟飾譾档蚕誰網摊鉻繒笼财澆锥撾绁养烫镁讳紳鑾蔷邁无谖險讫鸵齊谖。 3.心电图定位: 前间壁V1---V3下壁ⅡⅢ avF 广泛前壁V1---V5高侧壁Ⅰ avL 前侧壁V5—V7 Ⅰ avL 二.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1. 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 VR,V3R,V1,V2可倒置)。哒三鷺鯉滩缚悭廣颈军趙秃种滚软繒诽鸛朮栎苍雙统卻轺纤襖遥渔賠敘欖漣氲鄒詛穷娲據汉諑帻縞鳩陇韵臉轴骒昙邝褸达娄悫亩諗駕显饿。 2. ST段下移超过0.05mv(除A VR)。 3. 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0.36~0.44秒)。 三. 房性早搏: 1. 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P’-R间期≥0.12秒。 2. 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T波与QRS波的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 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