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音乐类媒体公共性的缺失 向美霞

试论音乐类媒体公共性的缺失 向美霞

试论音乐类媒体公共性的缺失 向美霞
试论音乐类媒体公共性的缺失 向美霞

2013年第2期 总第118期

新闻大学

JOURNALISM BIMONTHLY 日下,“公共性”一词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术语,与此相关的词汇,比如“公共领域”、“公共空间”、“公共理性”、“公共权力”等带有“公共”意味的词汇,已经跨越了各种学科边界,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领域中都频频出现。正如有学者所说的,“公共性”问题的多维度呈现实际上意味着:“在我们这个时代公共性本身成了一个问题,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公共性问题的触角几乎伸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

音乐和媒介有着不解之缘,媒介也是音乐的基本传播方式之一。音乐自进入大众传媒的传播渠道以来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共生、互融互补的格局,它们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结合体。具有不同传播价值观念的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活动空间,因此对这个文化生活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探讨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需求和文化诉求。

一 、媒体“公共性”的辨析

公共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学范畴。德国当代重要的哲学家哈贝马斯说“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2]在这一领域中,公众通过平等对话进行意见交流,形成公众舆论,从而对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做出评判。

概括地说,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是与公共领域同时存在的,他认为“只有当这些个人意见通过公众批判而成为公共舆论时,公共性才能实现”。

有学者认为:现代公共哲学作为一种代表着未来哲学演进的可能方向,理性地表达人类生存智慧的新哲学形态,是立足于“全球公民社会”背景下的生存情境,以全球意识和“普遍性思维”为工具,批判性地反思以整体性的“共在”、“共生”、“共享”等为特征的经验事实,致力于对人类公共生活合理性和公共生活智慧的不懈追求,[3]力图揭示其深蕴着的价值内涵,实现新时代人类合理性生存意义的文化自觉。[4]

试论音乐类媒体公共性的缺失

向美霞(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93)

[作者简介] 向美霞,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数字传播重点实验室项目《网络音乐电台赢利模式之研究》研究成果;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论音乐媒体的公共性》(11XSY12)研究成果;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网络音乐电台现状之研究》研究成果·传播学·【摘 要】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越来越远离了公共事件,丧失了基本的理性,甚至在逐步侵蚀着我们还并不完善的公共领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本文分析了音乐类媒体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性缺失、音乐类媒介文本内容的公共性消失以及音乐类媒体公众公共性消失的现状,并就重建音乐类媒体的公共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音乐类媒体;大众文化;消费社会;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在媒介领域,有关媒介的公共性研究,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理论命题,已成为一个各方热议的话题。但在争论不休中,种种学术观点和理论主张的交锋非但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使其变得更为复杂了。有必要先从理论层面对国内外学界对媒体的“公共性”概念的几种不同理解进行剖析。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其对媒介与公共性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营养,也是国内关于媒介公共性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

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打破学科界限,把哲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综合起来,对社会做综合性研究。它所建立的“社会批判理论”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在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体系中,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传媒的批判尤其引人瞩目。由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压迫性结构的大众传播与媒体产生了极浓的兴趣”,所以“传播在这一理论运动中占核心地位,而且对大众传播的研究一直是特别重要的部分。”[5]其中对于媒介公共性的研究,也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关注重点。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阿多诺看来,报纸、电视、电影等媒介都属于文化工业的范畴,媒介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与普通的生活用品并无二致。因此,本应承担启蒙公民重任的媒介,其传承民族文化、形成共同价值观念的功能己消失殆尽。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他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关于大众媒介的完整著作,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衰做了历史的叙述,也是一本关于媒介公共性的经典之作。

按照哈贝马斯的界定,“公共领域”是指“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公共领域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6]在哈贝马斯看来,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主要论坛,大众传媒不仅受受众理性力量的制约,同时也在不断地生产这种力量,这就是公众理性 (public reason)的声音。因此,大众传媒基于公共沟通和公共论坛的目标而对公共话语领域的建构是至关重要的。[7]

汪晖在一次访谈中说,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扮演重要角色,大家对它的主要期待之一是它的公共性。媒介的公共性是和社会的知情权、社会沟通的基本方式,以及政治运作的基本方式密切相关的[8]。

朱清河认为,现代传媒,尤其是中国新闻传媒的公共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一、媒体传播权的公权属性;二、大众传播的公益性;三、媒介产品的公开性;四、传播资源的公共资源属性[9]。但这种对传媒公共性的理解恰恰缺少了公共性的核心——批判性。

传播学者赵月枝认为,大众传播媒介需要实现的公共利益包含了以下原则:全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受众的需求;多元——反映不同的观点,照顾少数人的兴趣;独立——在政治上不为政府或其他利益集团所左右;平等——受众不分等级享受同样的服务;不迎合——不追求最大的受众数,不一味迎合受众,而是通过节目来培育民主精神,提高公众的文化品位。[10]潘忠党指出,传媒的公共性,指的是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形成与表达的实践逻辑。简单地来说,它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媒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公众;第二,传媒作为公众的平台必须开放,其话语必须公开;第三,传媒的使用和运作必须公正。用哈贝马斯的语言,就是传媒必须展开其实践[11]。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在中国当下,音乐媒介的公共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全面反映受众的需要;促进多样化,避免同质化;非精英主义的实质与创新;公共服务的平台。

二、音乐媒体公共性的书写与缺失

在当代社会,现代传媒的兴起,扩大了传播面,跨越了时空界限。随着社会媒介化程度的加

深,在现代社会建构公共领域的平台一般都是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公共领域的核心元素。

然而,理想的传媒的公共性和现实的传媒的公共性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甚至背离。今天在现实的权力制约之外,传媒又遭遇了消费主义的侵蚀,消费主义本来就是一种商业性思潮,它进入传媒之后,就以逐利为目标改变着传媒公共服务的立场,原属于公共领域的空间逐步让位于商业利益的表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媒介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旺盛的发展态势,各种音乐节目类型纷繁呈现,音乐节目渗入到媒介节目的方方面面,而且内容日益丰富,节目形式也日益多元。但是,就公共性这一方面而言,最近10年来,中国音乐媒介的公共性意识却在很多情况下陷入低迷状态,局部甚至有退步之嫌:整个音乐媒介场域对公共议题的关注程度不足;对公共文化的维护乏力;对公共精神的传播行为日益边缘化,而不断弥漫、扩散的,却是一种逃避现实、逃避责任、哗众取巧、纵情欢娱的享乐气氛。

受众在把精力转向个人消费、体验享受快感的同时,也就麻醉着自己的神经,不再去思考看来与己无关的事情,对身边的世界变得越加冷漠,这样一来,公共性不可避免要被疏远。公共性的退守并非以显性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在无声无息之中变化的。

音乐媒介公共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一)音乐媒介传播领域公共性的缺失

音乐媒介作为电子传媒与人类艺术思维充分结合的产物,其贡献也不仅仅在于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艺术话语形态,更在于为现代公民提供了一个日常性更强、参与人数更多、共享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反应更迅捷的“公共艺术空间”。在现代民主社会,“公共艺术空间”是一个民族“公共场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音乐媒介的公共性就主要体现在其所承担的“当代公共艺术空间”职能上。这一职能也正说明:音乐媒介艺术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态,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公共性”艺术。它有别于偏重“私人性”的艺术形态,以维护公共文化,表达公共情感,为公众提供精神家园为己任。

音乐传播媒介作为“公共艺术空间”,扩大了音乐传播面,跨越了音乐传播的时空界限,但同时由于技术、资本、权力等因素的渗透也带来了话语壁垒,使得音乐媒介的公共领域已逐渐消失。

第一,媒介受社会强势群体和各类精英的支配并主要代表其利益,使得音乐媒介的公共领域已逐渐消失。

媒介受社会强势群体和各类精英的支配必然导传媒资源的使用不公正,致使媒体话语极易“单声道”。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2012年打造的一档音乐综艺类节目,它以“重塑中国人音乐信仰”为节目理念。《中国好声音》举办方宣称拒绝世俗炒作,重树“声音”本位。它宣称注重音乐本身专业价值,培育和扶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真诚的音乐作品。但真实情况是如此吗?

有专家说 《中国好声音》少的更多的是声音:

少点安静的歌声。有时候,用安静的声音来阐释一首音乐,表达音乐情感,要比一味用大声来歌唱更能够体现音乐的美感,但是《中国好声音》自从开办以来,在导师的

怂恿下,歌手一个比一个声音大,嗓门高,仿佛不大声唱就不叫歌唱,仿佛不比好声音

而比的是大嗓门,于是就出现了不少喊歌的人,既然喜欢比喊歌,为什么不让原生态的

民歌手来参加,喊个高低伯仲呢!

少点美声高音。没有女中音,没有女高音,没有男低音,没有男中音,没有男高音,更没有美声唱法,更多的是模仿西洋的唱法,一首又一首英文歌,也不知道发音是

否准确,也不知道导师能否听懂,更不知道老外能否听懂,反正导师不管听懂了没有,

总也会跟着摇头晃脑,观众也只好听下去了,尽管不知所云,这难道称得上是《中国好

声音》?

少点原生态的声音。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原生态的民歌、戏曲以及曲艺等很多,是名符其实的音乐活化石,那种悠扬、高亢的歌声令人陶醉,但是《中国好声音》

却没有涉及,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遗憾,名字叫《中国好声音》,但是却没有多少中

国音乐的元素,干脆改名叫《好声音》还凑合。

少点原创的声音。《中国好声音》更多的是模仿,是改编,是翻唱旧歌,更多的歌手是在练习如何发声让导师相中,更多的体现了声音的技巧,更多的是注重表演和煽

情,以赢得得分,没有对音乐和歌曲的原创,《中国好声音》还不如叫《中国模仿好声

音》。[12]

也有专家认为:《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来讲很成功,“老百姓喜欢看,最主要的是能看到一些有才华音乐人的命运转变”,舞台上看到更多的是戏剧性或电影性的东西。作为一档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缺乏声音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大众传播领域的生产要素市场发展不成熟,制度规则对媒介权力界定不清,新闻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媒体极易由“公共领域”蜕变成“私家领地”,由“公共论坛”演化为“一家之言”。

作为推动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大众传媒,往往也会与权力结合,甚至垄断乃至统治大众文化领域。哈贝马斯说:具有操纵力量的传媒剥夺了公众性原则的中立特征。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于是,公共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失去了权力的竞技场。[13]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导致公共资源为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化公为私,使媒体偏离公共性、公益性的目标。这是媒体公共性缺失的根本原因。

“在几乎所有的社会中,有钱有势者的需要和偏好在官方的目标和优先考虑中得到充分体现。但对于那些为使权力中心听到其呼声而奋斗的穷人和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们而言,这种情况却十分罕见。因此,这类人和其他影响力弱小的集团并没有从公共政策和服务中受益,即便那些最应当从中受益的人也是如此”。[14]

第二,受商业利益的支配,一切都是为着追求一种文化的剩余价值,文化消费意识取代了文化的对抗和批判意识。

在消费主义主宰社会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下,在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中,随着商业文化的强势突进,我们的大众文化几乎失去了最基本的公德底线,公共领域受到了强力冲击,一切都几乎成了一种商业行为、金钱交易,甚至包括公共讨论。

深入审视中国音乐媒介的生存语境,可以发现:在现阶段,中国音乐媒介作为大众媒介艺术形态,除却公共性之外,还突出地表现出另外一重属性——商业性。而中国音乐媒介的公共性所面临的,正是一种委身于公共性与商业性夹缝之间的定位迷失。许多音乐媒介作品大幅度摇摆于喧嚣的商业话语两极之间,而公共话语的表达与建构却经常被遗忘和置换。

哈贝马斯说得好:今天,讨论本身受到了管制:讲台上的专业对话、公开讨论和圆桌节目——私人的批判变成了电台和电视上明星的节目,可以圈起来收门票,当作为会议出现,人人可以“参加”时,批判就已经具有商品形式。讨论进入“交易”领域,具有固定的形式;正方和反方受到事先制定的某些游戏规则的约束;在这样的过程中,共识成为多余之物。提问成了成规;原本在公共辩论中解决的争执挤入了个人摩擦层面。[15]当公共讨论成为商品、公共辩论成为私人间的行为时,公共理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曾经有人调侃说《中国好声音》就是一档坑爹的选秀节目,称哈林是来做主持人的,杨坤是来做宣传的,那英是来唠嗑的,刘欢是来开家长会的,华少简直就是来卖凉茶的,一切皆与作选秀有关而与音乐无关。可见这种音乐现象正如哈贝马斯所诟病的公共性消弭殆尽。

不过,针对这种现象,哈贝马斯指出了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功能”,即“绥靖功

能”,哈贝马斯指出:“它试图迎合教育水平较低的消费集体的娱乐和消闲需求,以增加销售,而不是将广大公众导向一种实质未受损害的文化。”[16]所谓“实质未受损害的文化”,主要就是指大众文化本来应具有的功能,也就是大众文化的对抗和批判功能。当公共批判被商业化和私人化之后,大众文化也就失去了其本来应有的功能。

(二)音乐媒介内容公共性的消失

音乐媒介文本内容主要指广播、电视等媒介所呈现的音乐的体裁样式、演唱者的演唱风格、表现的方式以及作品的主要内容等内容。

造成音乐媒介文本内容公共性的消失原因很多,主要有:

1.音乐媒介创作者的物化使得音乐媒介内容创作模式化

音乐媒介内容的创作者包括音乐本身内容的创作者和音乐媒介内容的制作者。音乐内容的创作者主要指对音乐进行创作的作曲者和音乐内容的表演者等文化艺术创作者们;音乐媒介内容的制作者主要指音乐媒介的采编播人员。

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化大众”的深度模式已被“大众化”的平面模式所取代,强势的大众传媒主动的与文化艺术创作者合谋,甚至是大众传媒引导或左右文化艺术的创作及流向。在这样的引导下,文艺创作者在进行文化生产时,将文化当作普通的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创作。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在大众文化中被彻底否定和摒弃,从而危及了文化艺术内在的价值规律。使得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在意义和人文精神被抽空,音乐的所指成为一具空壳,而毫无价值的符号的象征意义却得到极度膨胀,它消弭了音乐的个性,使得音乐的批判精神日益式微。

而音乐媒介的采编播人员也不断根据大众需要推出千篇一律的实用性、娱乐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批判和世界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的真、善、美的价值判断。

策划是当今音乐媒介内容生产的主要模式,音乐媒介节目制作人摸清市场需要、消费者心理以及其它市场因素,然后进行音乐媒介的文化生产。这种获取信息的类像化、狭窄化,是商品市场经济导演的文化观、价值观的趋同化,这一恶性循环将意味着历史的消解和思想者的隐遁。

《中国好声音》就是一部原版引进的荷兰电视节目。版权方提供几百页的节目“圣经”(随版权附赠的“产品说明书”),从情节设计、台词脚本、灯光、音乐、流程,甚至连邀请函和报名表的写法都有傻瓜式的说明。所有Logo(标识)的形状、角度、海报设计、宣传片头、导师们拿着麦克风的手势、现场红色的背景,甚至导师所坐的椅子等整体包装和视觉元素都与《荷兰好声音》无异。

对于四位导师,模板提供方要求要有两个国内一线大牌、一个年轻人非常喜欢的歌手、一个选秀歌手或是有坎坷经历的较其他三位年轻的歌手;学员方面,版权方则要求采用五分制,三分声音,两分故事。此外,模板提供方还要求乐队必须是现场演奏,以增加节目的震撼力。[17]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媒介内容的创作者们不再考虑创作者的内心渴望和灵感闪现,艺术不再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渴望与困惑,宣泄审美的情趣与冲动,展现自身的生命与活力,而是出于赚钱的需要,创作者失去了自由。于是,生产代替了创造,摹仿与复制代替了想象与灵感,创作者被物化了。

创作者的物化终于使文化中最可贵的“超越性”、“可能性”变成了“享受性”和“现世性”。

2.音乐媒介内容的意义无涉使得音乐媒介文本内容公共性的缺失

音乐媒介及其传播系统本身是中性的,与意义无涉,但音乐媒介内容和音乐节目的消费方式却关涉意义与价值问题。

(1)艺术性的消失

媒介文本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信息性,二是其公开性。[18]

美国著名传播学学者威尔伯?施拉姆称,“传播是对一组信息性符号意向的分享”。音乐媒

介作品,不管是广播媒体还是电视媒体的音乐文本形式,都是一种音乐信息符号形式,都具备了信息的一般的性质。

音乐媒介文本的公共性,除了音乐媒介内容是可以公开外,还有一个就是音乐媒介文本(即音乐)所传播的内容(即信息)必须是大家关心的,是公共领域中大家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少数人的兴趣所在。

一般而言,媒介机构生产各种媒介文本其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把媒介文本当作艺术作品来进行创作,也有的把媒介文本当作一种社会舆论及价值观的载体来生产。

但无庸讳言的是,在现代大众社会中,绝大多数媒介文本其生产动机都是商业性牟利,由于大众文化商品所要实现的是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这也决定了它们关注的是如何让生产出来的文本能够卖座,吸引大量的受众,从而通过随之而来的销售或广告获利,这些都会导致“艺术退化成宣传的大众文艺或商业性的大众文化”,从而损害真正的艺术追求,于是生产出来的媒介文本不过是各种流行因素的“拼盘”,造成了审美文化的堕落。

在今天的音乐媒介所传播的音乐节目内容,我们能非常清楚地看到那种无意义内容的自我低语、无所谓的自我逍遥。

《我爱记歌词》是浙江卫视近年推出的一档歌唱类综艺节目,是对经典音乐的无规则戏仿。这档音乐歌唱节目将平民娱乐精神发挥极致,它将过去音乐类节目的比音乐的表演置换成比记歌词、考曲调和音准,不比舞台表现,不要求乐理知识,只要参与就有机会在舞台上表演。

一位网民说: 曾经我是看着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长大的,不过也懒得看了,更主要的是门槛太低,虽然亲民,但是真的损失了我的耳朵。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精英艺术的特征是“距离”,是作品和受众之间的距离。精英艺术突出作品的崇高,比如歌剧、芭蕾舞等,给人以彻底的征服和震撼,人们甸甸在这种高雅艺术面前,顶礼膜拜。

大众艺术的特征是“参与”,大众艺术突出大众的可接近性和可参与性。娱乐就是向大众敞开,这是娱乐的生命之所在,大众在参与中生产意义,这种意义对大众的个体来说只是一种存在方式。

“时至今日,艺术天地不仅成了曲艺杂耍的竞技场,而且演绎为装疯买傻的大舞台。”[19]音乐媒介传播的音乐完全失去了音乐艺术的魅力,而成为装疯买傻的大舞台。

(2)音乐媒介内容多样性的缺失

传统的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内容种类可分两大类:流行音乐和艺术音乐(或称“严肃音乐”、“高雅音乐”)。

在传播量上,流行音乐占有压倒优势,尤其是商业电视媒体,流行音乐通常占其音乐信息传播总量的90%以上。地方台的音乐台一般基本上就是流行音乐台,即使在国家级广播媒体的音乐传播内容中,流行音乐也占有着最大的份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Music Radio音乐之声的定位是:“全球最专业的华语流行音乐电台”。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节目内容又怎样呢?

我们选取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主要栏目《中国音乐电视》来考察,分析它的节目内容。《中国音乐电视》的宗旨是:以播放优秀的音乐电视作品为宗旨,包括优秀的民族唱法的音乐电视作品,流行唱法的音乐电视作品,美声唱法的音乐电视作品和国外的一些经典优秀的音乐电视作品。

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是歌曲演唱的三种方法。民族唱法指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宽亮,讲究“以情带声,以字带声,以情传声”。流行唱法又名通俗唱法,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歌词朗朗上口,要求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美声唱法从字义上讲是“美好的歌唱”的意思,要求演唱者音色浑厚、优美,发声自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音乐的审美价值。一般来说不同的演唱方法基本上又对应着不同的歌曲体裁,如:美声唱法演唱古典音乐(或

见表1

称经典音乐),通俗唱法演唱流行歌曲,民族

唱法演唱民歌。

我们抽取2012年7月到12月这6个月中每个

月6号,共6天作为分析对象,考察《中国国音

乐电视》节目内容的播出情况。

2012年7月到12月的每个月6号,总计6天,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主要栏目《中国音乐电

视》共播出了42首歌曲,其中有26首是流行唱

法演唱的通俗歌曲,16首是民族唱法演唱的艺

术歌曲,美声唱法演唱的曲目则一首也没有。

即使在民族唱法演唱的曲目名单里,也没

有来自民间的非职业歌手,也很少有真正意义

上的民歌。在这些节目里露面的“民歌手”,

基本都是毕业于音乐院校的职业歌手;他(她)

们所演唱的曲目,也基本属于以欧洲音乐体系

为基础。加上某些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文化混

血型创作歌曲。

由此我们看到,即使在国家级的大陆电视

媒体中,相对于其它音乐类型而言,商业性的

流行音乐无论在传播数量、传播时间段、传播

时间量、传播频度诸方面,也都占据着绝对优

势,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垄断着音乐的电视传播渠道,其它类型的音乐艺术却失去了它的公共领域,音乐电视媒介成了流行音乐的私人领域。

电视命中注定地要把我们原本多元丰富的音乐生活,带入同质化与表浅化的深渊,面对电视强加给我们的商业化、职业化、西方化和快餐化的音乐文化,我们似乎只剩下两种选择:要么冒着被畸形化改造成“单向度的人”的风险,无选择地接受这些音乐;要么冒着与人类古老的音乐文化从此告别的风险,关上电视机以表明自己拒绝改造的态度。[20]

(三)音乐媒介公众公共性的消失

如果说传媒消费主义对受众制造了一种催眠的麻醉效果的话,那么消费主义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传媒奉消费主义之命扩散了关于消费幸福的种种诺言之后,媒体已不能担当起“公共领域”的职责,它用应接不暇的商品来麻痹受众的神经,让他们对消费着迷,渐渐沉迷于其中,永远都受着诱惑,乐此不疲。受众变成了消费者,变成了传媒消费自我的麻醉品,那么他们也就必然日渐丧失对公共性的感知能力,丧失公共参与能力。

从研究的例证中可以发现,在音乐媒体类议题上,媒体几乎回避了公众的声音,媒体主要是从政府和专家那儿寻找观点和理性的声音,这种固化的“话语印象”是一种深层次的话语权不平等。

即使音乐媒体对“公众”有所体现,媒体所呈现的“公众”也是片段的个体话语,而非作为公共空间中协商的公众;是作为消费者的公众,而非作为批判者的公众,媒体并没有担当起促进公共商议的职责。因此,这种公众也不具有完整的公共性。

哈贝马斯说得也很清楚:“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保障公众具有批判意识的机制动摇了”,“社交讨论让位于无需担负责任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也具有固定的非正式聚会的形式。但是,这些活动缺少一种特别的机制力量,过去,这种力量确保社交成为公共交往的基础——‘集体活动’中无法形成公众。”[21]当大众无法在公共领域发表意见时,公共领域也就名存实亡。

三、音乐类媒介公共性重建之设想

现代媒体的渲染力使一切文化形式变得同样平凡,无论是高深的抑或肤浅的。而大众则追求其生活体验的实现,它的目标是对新生活、新体验、新价值、新用语的无止境的追求,消费与闲暇意味着是种种体验得以实现的时空。

大众文化充斥了大众的生活空间、时间和内心世界,使大众失去了判断的时间和能力,听任大众文化的驱使,于是传统的情感体验变成了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而这唾手可得的快乐威胁到更具深度的艺术产业。

2012年上半年央视宣布停办今年的“青歌赛”。按照惯例,2012年应该举办第15届赛事,但央视已决定停办,第15届大奖赛将在2013年再举办。

青歌赛(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1984年开始举办,两年一届。青歌赛是一个弘扬民族艺术、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和推动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平台,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生活需求,为中国歌坛输送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青歌赛历届选手中的优秀选手许多现在都已经成为了中国顶尖的歌唱家。

央视青歌赛的停办一年引起了诸多的猜测:影响力明显减弱,收视率下降;没有可供选择的更多的人才……

或者是词作家阎肃老先生抱怨的原因吗:青歌赛没有新曲目,没有新特色,这不是选手的错,而是因为我国缺少创作型人才。

或者是有的专家说的,最最重要的原因,也许不是缺人才,而是缺伯乐。

……

大众文化通常被比作塞壬的歌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中,就有过类似的比喻。塞壬的歌声无比美妙,单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解脱,意味着死亡。前者是最大的快乐,后者是最大的悲哀。面对塞壬的歌声,俄底修斯采取的对策是,让水手用蜡封住耳朵,只管划桨,他自己则被结结实实绑在桅杆上面,敞开耳朵,去享用这凡人无缘染指的塞壬之歌。大众文化实在就是塞壬的歌声,即便我们把塞壬叫做凡间的缪斯,也希望她们同哲学女神多多交流

吧。[22]这或者是解决青歌赛难题的钥匙。

参考文献:

袁祖社:“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J].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D. Horne, The Public Culture, London: Pluto, 1986: 106.袁祖社.“公共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公共性社会实践[J]. 《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13[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 , 1999.冉华.中国传媒公共话语领域的建构叨.建构及其理论逻辑[J].《中国传媒报告》 (china Media Reports).武汉大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Vo一6o.No.2007.71:715)汪晖、许燕. “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 《甘肃社会科学》,2006,4.朱清河. 论传媒的公共性及其实现途径[J]. 《现代传播》,2008,4.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J].《新闻传播与研究》,1998,2. 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 《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 ,6.《<中国好声音>不中国?》https://www.doczj.com/doc/629537493.html,/article-762077.html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 , 1999: 15《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世界银行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91 同上。《<中国好声音>弃山寨买版权 揭秘选秀节目制作宝典》https://www.doczj.com/doc/629537493.html,/27564/2012/07/23/111s3779933.htm 方延明.媒介公共性问题研究三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徐岱.崇高之后——论传媒时代的艺术生产[J].《文艺理论研究》,2007.l 何晓兵.大陆电视音乐传播中的价值中心观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9 [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89,190陆扬. 大众文化:“塞壬的歌声” [J],《探索与争鸣》,201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22]

公共新闻学--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

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 作者:潘忠党单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来源:《传播与社会学刊》 关键词:传媒改革传媒公共性国家与社会民主公共利益 本期专刊的稿件、组织、撰写于汶川大地震之前。作为学者,除以自己的方式,与全中国人民一道,共同赈灾、救灾外,我们也看到一个内涵丰厚的个案,即以中国传媒为演绎平台的全民抗灾,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个政府、传媒、民众共同参与民族和国家建设(nation and state building)的热点时刻。中国传媒在抗震救灾报导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传媒改革三十年成就和局限的一次大检阅。以此为个案,系统考察中国新闻实践、新闻再现及其话语构成,以及新闻与公共议题的建构、公共政策的制订及实施等之间的关系,并进而考察中国传媒体制、市场机制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传媒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等,应当成为今后研究中国传媒改革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这些研究议题,渗透在本期专刊的各个部分。专刊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实践为考察对象,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学界专家应邀展开的笔谈,二是特邀专稿(三篇),三是经公开征稿、匿名评审所选择的研究论文(四篇)。三部分的侧重有所不同。专家的笔谈,力求言简意赅,意在比较广泛地反映学界对传媒改革三十年一些重要问题的反思;特邀专稿每篇针对传媒改革的某方面或现象,以经验考察为基础,勾勒历史的轨迹,并展开理论分析;公开征稿的研究论文各自就改革过程中的某一现象,以理论为指导,展开经验的研究。综合起来,我们力图在有限的篇幅内,使专刊具有思想和学术的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的结合,理论阐述和经验考察的结合。 这样的目标实现了多少,有待同行们来判断。作为专刊的编辑,我在此对专刊整体的考察对象──传媒改革三十年──作一概述,并讨论这三十年的改革或触碰、或回避、或提出的部分理论问题,尤其是体制改革中的困境,传媒及其话语的公共性,以及传媒改革研究的思想性和学术性等问题。这些都是大范畴的问题,其中实然和应然的维度相交叉,为求比较清晰的解答,需要长期、系统的研究积累和各种观点的相互交锋。我在这里只能作一简单的概述,目的是在宏观的层面,一为串连专刊的各篇论文,二为今后的传媒研究勾勒一个提出研究问题的思路。 改革开放与传媒改革 考察传媒改革,一个基本的现实和逻辑起点是,新闻和传播领域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法制体制和行政治理等的改革,以及与之相伴的中国社会变迁相互交织、相互构成。 首先,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开放路线的确定,有此前在传媒上展开的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作铺垫。这个路线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都通过传媒得到大力宣扬和推广。因此,传媒是中国改革的舆论及话语的平台和推行工具。 其次,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开放几乎同步的是传媒管理经营和新闻实践领域的改革。在经营管理领域,1978年中央政府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原则,赋予了传媒单位一

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8-11-08T15:04:36.1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9期作者:尹瑞凤 [导读] 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只要制作科学合理,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完成阅读鉴赏、审美活动都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小学266101 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只要制作科学合理,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完成阅读鉴赏、审美活动都有积极的辅助作用。但目前由于软件的制约,制作者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深入,使得语文多媒体课件,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后,我们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不应简单地再现文本,做低层次的无效劳动,而应深入阅读文章,进行再创造;不应把课件制成线性操作,成为演示、展示课件,而应制成点式分布应用,有效推动课堂;不应强调理解的单一性,而应强调师生的互动,内容的多解,小学语文智能的协调发展等。只有如此,多媒体课件才会给小学语文课插上飞翔翅膀,让她飞得更高更远。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应是文章理解的再创造 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小学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借用多媒体授课,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或是创设情境,建立更为丰富、具体直观的感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目前我们不少小学语文课件,仅仅停留在文本的“搬运”,或简易“移植”上,低层次的重复。再现他们已知的东西,或课本上可以直接阅读的内容。试想,一个只有作者简介,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知识巩固练习,知识迁移练习的课件,又怎能吸引学生呢?这不就是将“白纸黑字”,变成了“彩屏亮字”而已吗?像这样的课件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将直接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学内容的肤浅,将再一次挫伤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又一次熄灭学生在信息技术下重新燃起的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热情,击碎他们的小学语文梦想。 我在反思,学生为什么漠视我们如此图文皆备的课件呢?是不是我们教师一厢情愿,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在制作,全然没有顾及文本的特点,全然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实际水平;是不是我们的制作只是低层次的简单再现,并非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度创造,并非在学生实际水平上去理解设计。 二、多媒体课件操作,应设计为点式分布,多向操作 多次参加教研活动,听老师公开课。教者事先多数精心制作课件,设计好了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有些事先也演练过,但临场的紧张,设计的线性操作,使用的失误,都使得教者手忙脚乱,让课堂变得散乱,尽管教者有谦恭的风范,在出现差错时,能及时道歉,但能改变课堂过程不流畅的过失吗?能挽救“重播”给学生兴趣的挫伤吗? 目前,大多数教学课件中往往预设了演示程序,而在教学中演示程序又等同了实际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课件的内容设计越细致,可能对教学的制约性越强。因此,要运用信息技术把教学课件中的演示程序设为点式而非线性的,能够随机调用独立的教学资源。可能,我们在埋怨自己操作失当;可能,我们在埋怨软件的缺陷;可能,我们在责怪制作水平的低下。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如消防设施的设计一样,应有多个出入口,不应把课件设计成操作的唯一性,因为教学时机的突发性,教学内容随学生理解水平的跳跃,若单向操作,都将使课堂尴尬,失去应用的作用。设计要灵活多样,操作才能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才不至于“自古华山一条道”。 三、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内容理解的多义性,教学的互动,智能并举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的往往是细嚼慢咽,字斟句酌,反复咏叹,以在“涵泳”中求“深入”。这是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我们不少课件制作者,使用者,简化了或简化掉了这个过程,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要求学生迅速得出答案,而忽略了与学生“涵泳”的游戏,“深入”的过程,更有性急者,越俎代疱,给出唯一的权威性的答案。殊不知,小学语文教学,只有真正触及到语言文字层面,改变和加强学生对关键性语言的理解时,音像资源,多媒体课件才不会成为摆放。再者,每一个学生都必然带着自己特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兴趣进入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所以我们就有可能得到多个不同的理解。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就等同扼杀学生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追求千人一面。 还必须一提的就是“互动”,“互动”可能是目前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拓得最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开拓的方面。教师固然可以利用课件配合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的平台,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变单一的教学为多元的教学,单向性传递为多向性传递,使学生原来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才能使学生智能并举,这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最根本的追求。 四、多媒体课件应有审美情趣 课件由片头→课件标题→主界面→ 课堂教学内容→ 片尾等组成。首先呈现给用户的是片头,做的片头是关键,片头就是用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尤其在欢迎画面出现的同时其音乐搭配要适当,能一开始就让学习者进入状态,让他们看了片头就感觉到课件值得去使用,能从中学到知识又得到乐趣。这就说明如果一个课件制作者不懂得什么是美,那他不可能制作出一个精美的课件。美是社会生活中艺术实践经验的体现;随心所欲,自以为是则会歪曲美的含义。在审美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体现审美心理活动的主体,社会审美和艺术实践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他们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形成完整的审美系统,我们不能光强调艺术美,还有生活美,应该把生活美看作艺术的源泉。 总之,我的反思不在批判,而在促进,希望我们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良性快捷的发展,以便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网络自媒体时代媒体的管理成本与效率

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媒体管理的宣传成本与现实效率 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姓名:田大映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推进,新型的的自媒体时代(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也从幕后走向了台前,自媒体时代不仅带给了普通民众参与新型媒体(微博、优酷视频等)管理的机会,也给传统的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媒体要想在网络自媒体时代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完善自身的管理方式,更需要将网络自媒体与自身的多元发展相结合,通过优化资源整合,减少管理成本,提高效率。本文就是基于此种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媒体管理成本与效率的关系。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宣传成本、现实效率 一.自媒体时代的崛起。 新媒体出现后,媒体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操作,变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己可以发布信息、传播信息。从论坛、社区到博客,再到微博,媒体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个人化,每个人发言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微博对许多重点、热点事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不仅是对社会,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推动。在新媒体推动之下,传统媒体不得不变得更快、更敏感,甚至在管理方式方面,管理部门也不得不给予传统媒体越来越多的自由、越来越大的空间。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信息、观点、态度便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自媒体——自我的小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之下,焕发出巨大能量:境内50余家微博客网站,每天更新帖文达2亿多条。 如果从时间上算起,2006年应该是我国网络自媒体发展的开端,这一年我国互联网迎来了博客这一互动平台,博客,英文名为Blog。通常Blog由一个网页构成,内容多是作者灵光一现的思想片段的记录。其后发展成许多人在网络上表达自己思想和感受的常用方式,也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博客的兴旺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整体的水准和人气。门户为博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一、何谓“新媒体” (1)什么是新媒体,我们且看各方定义(第一页)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2)新媒体释义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第二页此处可插入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图片) 二、新媒体的特点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最显著特征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非线性”传播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 即时性和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个性化”服务实现“小众化”传播 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合 三、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教学媒体选择的模型

教学媒体选择的模型 人们在大量的媒体应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一些选择媒体的方法、程式或模型,这里主要介绍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和流程图四种模型。 (1)问题表 问题表实际上是列出一系列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答,来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一定教学情景的媒体。 下面的一组问题便是例子: ●所需媒体是用来提供感性材料还是提供练习条件?该媒体是用于辅助集体讲授还 是用于个别化学习? ●媒体材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吗? ●教学内容是否要作图解或图示的处理? ●视觉内容是用静止图象还是活动图像来呈现? ●活动图像要不要配音?是用电影还是录像来表达视听结合的活动图像? ●有没有现成的电影或录像以及放映条件? 问题表列出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可多可少;可按逻辑排序,也可不按逻辑排序。这种模型出现较早,并为其他一些选择模型提供了基础。 (2)流程图 流程图建立在问题表模型的基础上。它将选择过程分解成一套按序排列的步骤,每一步骤都设有一个问题,由选择者回答“是”或“否”,然后按逻辑被引入不同的分支。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就会有一种或一组媒体被认为是最适合于特定教学情景的媒体。 媒体选择的流程图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设计成各种形式。下面介绍几组不同的媒体选择流程图。 ●三种教/学模式的媒体选择流程图。 集体授课的媒体选择流程图

罗密斯德斯基选择视觉媒体的流程图。 流程图是辅助教学媒体选择的很好的工具,它为教师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了思维步骤和明确指向。 (3)矩阵式

矩阵式通常是两维排列,如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教学功能和其他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评判尺度可用“适宜”与否、“高、中、低”等文字表示,也可用数字和字母符号表示。 ●加涅提出的常用媒体教学功能表。 矩阵式媒体选择表 实物 演示 口头 传播 印刷 媒体 静止 图像 活动 图像 有声 电影 教学 机器呈现刺激Y Li Li Y Y Y Y 引导注意和其他活动N Y Y N N Y Y 提供所期望行为的规范Li Y Y Li Li Y Y 提供外部刺激Li Y Y Li Li Y Y 指导思维N Y Y N N Y Y 产生迁移Li Y Li Li Li Li Li 评定成绩N Y Y N N Y Y 提供反馈Li Y Y N Li Y Y ●威廉?艾伦的关于教学媒体的种类和目标的关系矩阵。 威廉·艾伦(Willian Allen)根据“教学设计取决于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学媒体的功能高低是相对于一定的学习目标而言的”观点,设计建立了一个关于教学媒体的种类和目标的关系矩阵。见下表。 这种程序通过表格排列,能把教学媒体与教学任务、学习目标或者其他的一些相关因素的关系清晰地表示出来,使选择者一目了然,便于选择。 矩阵式通常是两维排列,除了两维矩阵外,还有“一维分类”和“多维排列”的媒体选择方法。前者如比较受推崇的戴尔(E.Dale)的“经验之塔”,它将教学媒体按其所能提供功能 种类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摘要】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对体育课堂的要求有了新的内涵,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校体育室内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多媒体体育课堂 从当前的情况看,多媒体教学只是在其他学科课堂中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但在体育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传统观念认为,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的技能技巧,和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大关系,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尝试着制作了一组体育教学多媒体课件,并且用之开了一节校级的公开课,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这次尝试,我觉得体育课是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且应广泛推广运用。那么,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能为体育课教学提供什么呢? 一、提供直观感受 多媒体电脑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以往的板书、口授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如: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个难点动作时,由于精神不集中,学生听的就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录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给学生上武术课时,便可以把学生练习武术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屏幕的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看哪个同学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既标准又到位。经过同学们的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这样的动画课件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并且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就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在多次的教学尝试中,我深刻感受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优点,解决了教学中很多的疑难问题,也使我更加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逐步占据着的重要地位,但是纵观当今教育软件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往往无法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有的仅仅侧重于单个学生人机对话,交互

_新媒体事件_与传媒公共性

XINWEN AIHAOZHE 2010·5(上半月) 新闻与传播研究 传媒公共性,简单说就是“公共性这一基础理论命题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哈贝马斯理论中把媒体的公共性和平等、自由、开放、民主等基本原则联系起来,认为个人批判性意见的自由表达才是实现公共性的必要条件。 传媒公共性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最终落实于新闻媒体的话语表达及其实践活动中。具体体现为:传媒服务的对象是公众;传媒服务的平台和话语公开;传媒的使用和运作公正。 大众传媒在公共性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直接参与公共事件的人数相对于大众来说太有限了,绝大多数人要获得迅速准确的信息,更多的是依赖大众传媒的传播,因为传媒的传播突破了公共事件的时空限度,使公共事件的公共性“去空间化”,从而获得新的可称为“媒介化的公共性”。 但是,传媒公共性并非传媒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麦克卢汉有两个著名观点——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同样,如今以手机、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有了极大的发展,其独立和互动的形式及纵横交错的网络功能和迅速及时的反馈传播能力,突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下的某些藩篱,使得人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参与信息的传播与互动,传媒作为公众话语平台成为可能,传媒公共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和彰显。 新媒体事件的界定 关于“新媒体事件”,目前学术界鲜有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界定。在理解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这里姑且给“新媒体事件”作出这样的界定:由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引发,或因新媒体的重点参与和传播,使之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 事件。相对于传统的媒体事件,新媒体事 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参与程度高、社 会轰动效应强等方面的特点。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新媒体对社会 事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开始凸显,应该是 从2003年SARS时期开始,后来又不断 有一些影响很大的新闻事件:孙志刚收容 致死案、虐猫事件、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 及网吧整治事件、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 件、南丹矿难、“艳照门”、“汶川地震”、“周 老虎”、“四川蛆柑”、“厦门PX事件”、“躲 猫猫”、“杭州飙车案”等。新媒体事件多是 富有争议性、冲突性和敏感性的新闻事 件,都会触及政策制度缺失和公共管理缺 位的问题,并且新媒体因其特有的功能, 使“新媒体事件”最大可能地实现了最广 泛大众的参与和传媒作为公共话语空间 的作用,因而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新媒体事件”可谓多种社会关系的 复杂运作以及传播理论实际运用结果的 集中反映,因此透过“新媒体事件”更能反 映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和研究,传媒公共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 领域。 在新媒体事件中的传媒公共性 新媒体事件中传媒公共性进一步的 实现表现在以下方面: 异常丰富的信息来源。新闻事件的发 生多源自各种“爆料”。新媒体时代,新媒 体的特性和便利,造就了其在信息互动交 流方面的强势。网络、手机短信、播客、博 客、BBS论坛等,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受 众都成为一个信息源,或者说成为一个 “自媒体”,人们的信息触角四通八达,只 要有敏感信息出现,就会迅速得到反馈和 传播。网络博客、论坛成了信息发布的“集 散地”,很多新媒体事件最初的爆料以及 随后的造势均来源于此。随着信息发布空 间日趋广泛,传媒也获得了丰富活跃的信 息源,成为信息传递交会的重要场所和公 共平台。 以2008年7月的“河南信阳豪华别 墅门”事件为例。网友“米兰血液”首先在 天涯社区发帖爆料并被广泛转载,在网上 引发轩然大波,随后大河网等众多新闻媒 体开始对整个事件给予跟踪报道。从网友 发帖到成为热帖,进而媒体跟进到政府部 门介入作出回应;从网友质疑“查处秀”到 又现厅级别墅群,网友的“网帖爆料”和跟 帖,不断为媒体的报道提供即时信息,在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促使该 事件不断戏剧性地演化,最终成为引人注 目的公共事件。 平等的公共话语空间。在传统媒体时 代,人们获取新闻主要是靠传媒的新闻报 道和发布。虽然新闻媒体的主要责任就是 为人们及时真实地提供外部世界变动的 新闻和信息,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 权,但在大众传媒受制于权力中心的社 会,话语权被赋予了传媒和政府,受众的 声音是微弱和被动的,而在这种互动缺失 的情形下,传媒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 共领域。 如前文所述,技术力量使传媒在很大 程度上具备了成为公共空间的可能。在新 媒体时代,新媒体提供的匿名性使人们获 得了广泛的话语权,进一步扩展了公共话 语的范围,也培育了民意生长的新空间。 在新媒体事件的报道过程中,“问题 的呈现”无论是源于网络的爆料,还是媒 体的“议程设置”,只要是具有强烈社会价 值和道义感的议题,一旦得到民众的高度 关注和认可,他们就会使用博客、BBS话 语空间等高度自由的工具充分表达自己 的观点立场,这种“观点的自由市场”,形 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并对传媒 的“议程设置”产生很大影响,使传媒的报 “新媒体事件”与传媒公共性 □赵桂华 摘要:在新闻传播领域,对传媒公共性研究的意义日益突出,这不仅源于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属性,更是因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凸显了大众传播的巨大威力,新闻事件经过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参与和传播,其对现实公共社会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本文尝试从新媒体事件中传媒公共性的体现、新媒体事件对发挥传媒公共性的作用以及新媒体时代传媒如何进一步发挥公共性等方面,对传媒公共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公共性新媒体事件传媒公共性 14

2020高考模拟考作文题及范文: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自媒体时代的“紧箍咒”[2020年最新]

2020高考模拟考作文题及范文: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 丑——自媒体时代的“紧箍咒” 【高考模拟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自媒体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意义重大。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信息、观点、态度便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据调查,境内50余家微博网站,每天更新帖文竟达2亿多条。一方面,话语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期望着自己的话语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甚至决定事件的走向。另一方面,话语权的使用自由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一些“无稽之谈”“以讹传讹”借助“自由之风”越长越烈,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对于“自媒体时代”,你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审题 限制性 1.写作指令的明确性。材料规定的任务是:“对于‘自媒体时代’,你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考生的“认识和体验”必须以“自媒体时代”为出发点,违背此要求就是跑题。“自媒体时代”当然离不开自媒体,但不可以把“自媒体时代”这个概念偷换为“自媒体”。 2.立意的限制性。“自媒体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意义重大”,材料首先肯定了自媒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考生不可以彻底否定自媒体的积极意义。 3.文体的明确性。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文体特征应突出,不可文体不分。 开放性

1.写作角度的自由性。对“自媒体时代”的看法,可以称赞自媒体给生活带来的便捷,肯定自媒体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重大意义;也可对当前的自媒体乱象加以批评;也可选取自己熟悉的一个或者多个自媒体,描绘“自媒体时代”自己的生活体验。 2.联想思考的开放性。关于“自媒体时代”中自媒体的积极意义和负面作用,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自由展开。 3.文体的开放性。谈对自媒体时代的认识和思考,可以写议论文;谈对自媒体时代的体验和感受,可以写记叙文。记叙文突出真切动人,议论文突出思想深刻。不管采用哪种文体,只要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文体规范,都可以成为考场佳作。 解题 本题是时代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写作指令又特别明确。材料揭示了自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也展现了自媒体的优缺点。材料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考生有话可说。考生可以谈自己对“自媒体时代”的深刻认识,也可以写自己对于“自媒体时代”的体验和感受。从立德树人的层面,考查考生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的社会参与意识。从思维层面,考查考生对“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认识和理性评价。 参考立意 1.“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 2.“自媒体时代”激浊扬清,抵制自媒体负能量。 3.“自媒体时代”,要正确使用话语权。 4.“自媒体时代”,做有责任的自媒体。 5.“自媒体时代”,请擦亮你的眼睛。 6.朋友圈(微博、QQ空间、快手、抖音)里的那些事。 7.自媒体,我的心灵后花园。 范文展示 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自媒体时代的“紧箍咒”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时,孙悟空神通广大,却因紧箍咒的存在而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媒体时代,我们言论自由,但自由不是放纵,我们是否也应戴上“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紧箍咒,让自媒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心有紧箍咒,弘扬真善美,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当今世界,媒介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美国媒介素养学者W·James 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打了个比方:媒介传播效果对人 类的影响就像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的影响无时不在,且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产生的影响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褥,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 媒介的影响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介影响力主要是指媒介影响目标市场消费导向或目标人群消费行为的能力。广义的媒介影响力则是指媒介对一定范围内主流社会(影响面)的人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或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媒介的影响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影响面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影响力指的是媒介产生影响的深度或力度,那么,媒介的影响面就是指媒介发生影响的广度或范围。不同的媒介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小和力度是大不相同的。对于媒介来说,其成功的标志就是对社会环境具有有效的影响力。影响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就意味着其越成功。 就我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而言,目前我们主要受着大众媒介中报纸、电视、因特网和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手机的影响。其中电视和因特网等电子媒介中又包含了其他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影视剧、戏曲和其他传播形式。正是由于这些媒介和传播形式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和文化,它们才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拥有广大的影响面,从而形成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媒介影响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影响,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不仅能让人们了解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因素;它也能让人们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事态的发展;它还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引领时尚。 拿新闻媒介来说,它们每天传播着国际或者国内的时事、各种会议通过的各种政策措施、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表面上它们只是担任着一个信息中介的功能,实际上在它们传播的过程中,它们在不停地将自己所在的立场、所持的态度灌输给它们的受众,从而形成它们稳定的受众群。这是一种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文化影响。 在行动方面的影响譬如衣着和语言,这是两个最易受媒介影响的方面。电视上明星或主持人穿了个新款服装,生活中马上就会有人效仿。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哪个电视剧中出现了几句经典对白,很多人就会跟风般地去引用。还记得周星驰的“无厘头语言”曾风行一时,现在也被大学生们广泛应用。 说到对语言的影响,最有力的应该是现在人们见得最多、也听得最多的手机短信。手机短信是移动与互联网联姻诞生的高科技产品,它承载了时尚文化的流行元素。它集中了多种媒体的优势,表达自由随意、传播信息迅捷、互动性更强、信息必读率高。流行文化是短信的本质,短信往往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的“民间语文”,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既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与幽默。同时,短信在注重“眼球文化”的时代,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和新潮前卫的表现方式,借鉴吸收了流行文化的精

简述多媒体在体育课中的应用

简述多媒体在体育课中的应用 简述多媒体在体育课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多媒体已经进入体育课堂教学,并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为了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应用时要注意:把握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并正确地应用;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讲究电教媒体的使用效果,遵循体育教学自身的规律。【关键词】多媒体、体育教学、应用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使自己所用的教材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现在,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几乎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掌握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历史。近年来,由教师自己制作多媒体教材去进行教学已不是新鲜事。但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体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实在太少,这中间有体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体育课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需要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需要在身体运动之中去认识、理解、掌握、运用,其课堂大都是在较为宽广的运动场,这给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是多媒体进入体育课堂较晚(相对于其它学科)的主要原因之一。体育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表现手法的先进性、广泛性特点,采用图形、图像使体育教学生动、形象、具体,有利于教师统一教材的技术规格,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充分感知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掌握基本技术和技能。通常,我们选用音乐、摄像、录象、投影、课件等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媒体,这些媒体进入体育课堂关键是要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和教材的具体特点,合理选取切入点,使多教媒体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下面本人就自己在体育课堂应用多媒体阐述自己的观点: 1、把握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正确地应用媒体。如:音乐进入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性质)【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七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1.新闻媒介的共性 (1)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新闻媒介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 ①新闻媒体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使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 ②新闻媒体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③新闻媒体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 ④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使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

(3)新闻媒体与生俱来的公共性要求媒体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以公众的公共利益为优先目标,即公共利益至上是新闻媒体的第一诉求。 新闻媒体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包括以下要求: ①保障法律所保护的公众私人利益不受传媒侵犯,这主要是公众的隐私权以及青少年的保护,不伤害社会公德,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 ③普遍服务原则。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论贫富、不论地位,都应该享受传媒业同等的服务。尤其是,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应该在媒体上有平等表达机会。 2.新闻媒介的特性 新闻媒介的特性是分层次展现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描述。 (1)从所有制方面看 ①私营新闻媒介。除极个别独资外,绝大多数新闻媒介是通过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②公营新闻媒介。由社会公众所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③国营新闻媒介。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2)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看 ①独立的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民族)、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在经济上完全依靠自己,不接受任何方面津贴。 ②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一般依靠政府(或政党)的财政津贴来维持日常运作。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对外广播都是官方的新闻媒介。 ③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独立运作,在重大政治问题上、重要时刻代表政府发言,替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河口镇袁家沟口小学夏安朝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使教学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优化数学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使我们的教学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便于学生的记忆,也便于信息的存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小学生天生好玩、好动,特别是对动画非常感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恰能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将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活动变为生动有趣的动画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愉悦、欲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为此,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们广泛运用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教师们为将自己数学课堂打造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为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技术。然而,并不是每位老师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就能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就要看我们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有没有效,运用有效,就能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产生很好的辅助作用,使课堂更加有效果,运用不恰当,则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相反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是单纯的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或用几张图片制作一个课件播放给学生看就可以产生效果的。其一下载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的学生,其二有些教学环节需要课件演示配合实践操作,下载的课件我们不一定能找到与课件一样的教具,不一定适合实际的实践操作所用。其三制作的课件要合课本内容及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学习。其四我们的教学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整堂都是播放课件。多媒体教学只是一个辅助课堂的教学手段,不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法,要

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自媒体应用广泛,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同时也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运用自媒体的优势,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但同时,也要坚持自媒体的正确导向,避免出现误导。因此,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项挑战。 标签: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 最近几年来,互联网自媒体发展得非常迅速,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心理健康、行为举止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考验,也迎来了新的机会。在自媒体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者最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怎样努力发挥自媒体平台的作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自媒体的内涵 自媒体又叫“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也就是个性的、草根的、普遍的、自由的信息传递者,利用现代先进的方式,向不确定的大部分或者确定的单独个人传播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内容的自媒体的全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 二、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自媒体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性,大学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自媒体的出现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和自学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可帮助大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2)自媒体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变了原本的教育方式中内容单调乏味,上课形式枯燥无味的缺点。自媒体丰富的材料内容、极高的传递效率和查找内容时的快捷方便和结果的准确,把最初较为闭塞、狭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扩大化了。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原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会受限于时间和场地,传统的粗糙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非常低。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本课程教育枯燥无味的方式,转变了原本在同一个教学氛围下教学内容多少与讲课时间长短的制约,自媒体可以根据教育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要求,进行独特的教学内容设置,使得接受教育的个体能够不受限制的接收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 2.消极影响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新闻、网络、媒体、传播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随着物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其对社会的影响便成为了我们的重要学习和思考目标。 作为自媒体的头牌,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明显:微博赋权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促使网民“发声”。同时,随着500条司法解释的出台,网络公司的自律以及网民素质的提高使微博舆论场的公共性和正义性都随之提升。而且,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问政、网络商业化以及网络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舆论空间。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远远不止是简单的一个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更多的人则是深深地受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营销的影响。随着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的推广和发展,初步并且有效地解决了我们此前动漫游戏产业在融资、维权、管理、创作等方面的困难,成功带动了动漫、网游的发展。除了娱乐网络还把大众文化普及开来,以其传播的优势前所未有地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另外网络网络营销已经把它的优势无限放大,让网络购物成为了大势所趋,甚至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早在19世纪末,日本一个著名新闻学者松本君平所著的《新闻学》中就提到:传媒人如预言者,讴国民之运命;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苦痛而以救济之途。诚然,新媒体也有他的负面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它的正面作用要远大于负面作用,今天,新媒体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大的运作空间,也给民众提供了更大的发声空间。 当下,一提到新媒体便想到和报纸、广播等传播上的旧媒体相对,提供一种新颖,前卫的传播媒介。其实,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信息传播,将旧媒体取而代之,它更多是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信号、网络等方面带我们迈向新的时代。我相信新媒体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体育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

体育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4-08-08T10:15:10.5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10月总第186期供稿作者:万宝鸿[导读]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个难点动作时,由于精神不集中,学生听得就比较模糊。 孙玉民山东省栖霞市第一中学265300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校体育室内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的发展、体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技能的提高以及思维品质的改善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渴望引起体育教学从观念到形式的变革,从而推动素质教育。 关键词:观念形式素质教育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新世纪里,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它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相应地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市学校电教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电教意识不断增强,各门学科已开始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使各学科进行了一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观念的“大改革”,各种教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它们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 从当前的情况看,多媒体教学只是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应用,但在体育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传统观念认为,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技巧,和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大关系,这正是他们忽略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授学生必要的运动常识和理论的原因。以往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板书来完成的,但是这种方式缺乏直观性,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尝试着制作了一组体育教学多媒体课件,并且用之开了一节校级公开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次尝试,我觉得体育课是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且应广泛推广运用。那么,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能为体育课教学提供什么呢? 一、提供直观感觉 多媒体电脑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觉,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以往的板书、口授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向学生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易让学生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很难完全掌握。然而,如果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臂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会更快。这点也符合了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心理特征。又如: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个难点动作时,由于精神不集中,学生听得就比较模糊。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卡通片,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整节课下来他们都会兴致勃勃。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看完后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录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在给学生上武术课时,便可以把学生练习武术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屏幕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看哪个同学的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既标准又到位。经过同学们的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这样的动画课件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并且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就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现在的学生喜欢把体育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且有意识地收集某些明星的资料、图片。如果在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制作中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精彩动作图片扫描进去,再将运动员的简历输入到软件里,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还可以趁机鼓励同学们积极锻炼身体,争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