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概论

一、填空题

1.中原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为性、散播性等一系列特点。

2.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

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

3

4.南北朝时期,就诗人来说,有著名的“三大家族”,即谢氏家族、朱氏和庾氏家族。

5

6.在先秦时期,中原的道家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关尹和列子。

7.儒家文化在中原的传播和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东汉,一个是北宋。

8.被孔子赞为“古之遗爱”的人物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子产。

10.墨家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方面。

11.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许行。

12.中原有两处著名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一是安阳殷墟是洛阳龙门石窟

1.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的凝合体。

3.中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①自强自立精神;②崇文重教精神;③重功致用精神;④勤俭节约精神。

4.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从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6.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西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

豫南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汉淮文化。

7.中原文艺的特点有:开创性、引领性、兼容性和先进性。

9.东汉书法家刘德昇,教出了钟繇和胡昭两位著名书法家。

1

2

3.道家思想被东汉末年张鲁的“五斗米道”宗教组织吸收,演变成中国的道教。

4.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民权县)人。

56.列御寇诞生于战国时期郑国莆田(即今中某县白沙乡)。

7

.“北宋五子”中的三位是中原人是,程颢、

8.

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曾为孔子守墓六年。

2

3

.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4

6

缭的著作。

7.

8

机。

9.

调和说。

4

.中原四大古都是:郑州、洛阳、开封和安阳。5

北戴河、莫干山合成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6

7.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酿酒遗址是贾湖遗址。

8.宋代四大书院是: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9.书院教育的教材“四书”是:《论语》、、《中庸》和《孟子》

选择

1.郑韩文化属于(B.豫中文化区)

2.被书坛誉为“行书鼻祖”的是(B.刘德昇)

3.“画圣”吴道子为(A.唐阳翟人

4.下列剧目属于清官公案之类的是(A.《秦香莲》)5.有“我以不贪为宝”之美誉的人物是(B.子罕)6.在《灵宪》中正确解释月食原理的是(D.张衡)7.“医圣”张仲景为(A.东汉时期人)

8.下列礼节不属于婚日礼的是(B.暖房)

9.名剎“少林寺”始建于(C.北魏时期)

10.下列书院不属于中原的是(B.白鹿洞书院)

三、名词解释

2.文化区域:文化区域是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3.饮食文化: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食物原材料的加工制作和饮食活动中的科学技术,艺

术,宗教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思想,哲学,习俗,礼仪等都在饮食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内。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

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3.嵩岳文化区嵩山文化区,狭义指包括北至黄河,南至河

南襄城一带,东至虎牢关,西至华山,方圆数千里的(包含河洛文化)地域。广义就是中原文化的泛称。简单地说,嵩山文化区基本上涵盖了中原腹地的沿黄河、洛河、伊

水两岸的广大河谷、盆地、平原的肥沃地带。它之所以被称为中原文化及后来华夏文明的摇篮,就因为炎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经营了近万年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勋业。就像埃及原始先民开发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和后来的巴比伦先民开发“两河流域”和印度先民开发恒河、

印度河流域而创造世界文明古国一样,中国中原地区的“嵩山区”先民开创炎黄、华夏文明一样,这是由天然的自然条件所造成的

4. 档案文

录、文档;

“尚书

”即“解密的王家文档”、“(向社会)公

充进去的。

1.

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昭王二十三年,

2.有此称。

3.开创者。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

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

戴德号称“大戴

”,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4.韩非

1.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 "阴阳"的

模式,便是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

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

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

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2.

3

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该书全面阐述

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在长期观测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4.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2.中原历代散文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 (1)现实主义精神 (2)浪漫主义精神

(3)大气磅礴、雄健豪放的精神 (4)理论上的开拓创新精神

2.春秋战国时,法家的流变分为哪三个时期?(P147)

3.最早提出尊君主张的法家是谁?其主要贡献是什么?

管仲。。管仲讲工,

农,

1.“我以不贪为宝”出自何人之口?其有着怎样的政绩?

“我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

2.试述古代法家思想对后代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就是社会秩序稳定,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封建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良好的法律秩序成为盛世最明显的标志。法盛则政兴,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就是: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杀臣民,不僭越法律。

1. 为什么说宋元明清是佛教的衰落阶段?

宋元明清为佛教的衰落期主要特征是教义理论无新建树修行实践无新探索。其一政治方面皇权至高无上皇权与教权对立多于统一。其二经济方面封建经济与佛教经济发生矛盾。其三文化方面佛教文化自身有局限性。只是作为一种宗教继续发挥着作用。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相互融通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因此佛教各宗派的界限愈来愈模糊从佛教与儒道的关系来说相互调和的倾向日益鲜明。

2.佛教对中原文学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1)词汇内容扩大2)语法产生变化(3)文学得到发展

3.农家思想对中原文化有着哪些影响?1)农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农家对中原耕种文化、水利文化的影响

4. 简述朱载堉对科学、艺术的贡献。朱载堉自幼喜欢音律、数学。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数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著成《算学新书》《乐律全书》等。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遵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请谈谈对这段话的认识。这既道出了墨学被冷落的原因,又指明了其本质和精华。墨学的本质是在于其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心声,并突出地表现在崇尚节俭的价值观及其实践中。“难遵”是因为节俭的要求较高,统治者剥削阶级自然是做不到的,一般人也需要较高的道德修养才可能程度不同地践行。然而民众的心声是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强本节用”的价值观是绝“不可废”的。“强本节用”———既重生产又重节俭,亦即“开源节流”,是一切具有人民性的思想家,尤其是经济思想家的共识。

1. 中原民俗的世俗性特色表现在哪些地方?

1.”世俗性表现在“敬畏”。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法则的敬,

中原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这种态度还体现在对英雄人物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神的敬。

2.世俗性表现在“感恩”。民间对祖先的祭祀不能都看做

是封建迷信,这里面包含着人对先祖的一种感谢和思

念的思想。“祖有功、崇有德”,效法的祖先,既是人,又是神;要敬的天,既是神,也是祖。

3. 世俗性表现在“祈福”。民间对自然、鬼神、英雄、

祖先的祭祀,最终目的是祈求他们对当世之人护佑。

所以,子孙满堂、五谷丰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

祈语都是这种思想最好的表达。

4.,世俗性还表现在“戏谑”。人们对神鬼的相信程度

不一,所以,对鬼神的态度也是复杂的,除了敬畏、

感恩、祈福,好多时候还有“戏谑”的成分,即调侃

2.古代的“私塾”另有哪些称法?其类型有哪些?

古代又称“学塾”、“教馆”、“乡塾”、“家塾”等

从私塾的组织结构上来分析,包括私塾的开办和管理、塾师来源、塾舍开设场地、塾生的来源、私塾开办的目的等方面,可将其分为五类:家塾、散馆(一般意义上的私塾)、村塾、义塾和族塾

3.为什么说饮食文化是儒家“礼”的本原?

因为既不明白饮食或饮食文化,也不清楚儒家或华夏传统“礼”之义,所以才这么说。

华夏传统制礼作乐,是基于描述人类个体的生存意义,形成群体内部的个体之间适宜的思想行为指导,明确群体对外部,包括自然与人类适宜的关系尺度。人类首先具备社会性,荀子所言“群”,并且需要与外界相处,群体不论内部、外界总有错综复杂的各种事务,影响整体的和谐稳定,礼乐的本义就是要指引个体、局部对自身损益得失的思想行为适宜全局、整体长久的和谐、发展

就自己所去过的中原的一个旅游景点,谈谈它的文化内涵。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

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自创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1、石楼: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唐朝,武则天在

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据〈大唐传载〉记述)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上的一段佳话。而这段典故所发生的地点---石楼就位于香山寺内。

2、九老堂:白居易与“香山九老会。“停宫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

3、乾隆御碑亭:乾隆与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二首》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香山寺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一直以来法音绵延,香火炽盛。如今经过第五次修复后的香山寺整个建筑新旧一体,气势磅礴,与龙门西山石窟隔河相望,与龙门东山石窟,白园并立. 香山寺已成为龙门石窟景区又一处亮丽壮美,光彩夺目的景观!

重点:

地域文化(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总述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中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1.中原文化的概念

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构成

中原物态文化、中原制度文化、中原行为文化、中原心态文化。

3.中原文化的特点

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农耕文化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哺育

2.中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三节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1.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

(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

(5)开发旅游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3.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遗产。

4.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与维护我国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

(2)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

(3)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4)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5)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1.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

2.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中原文化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

(1)自强自立精神

(2)崇文重教精神

(3)重功致用精神

(4)勤俭节约精神

4.中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资源

第二章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及其形成,认识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与划分方法。

2.了解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及其历史渊源,理解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的文化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1.文化区域

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它的形成,既是这个区域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与别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相对的个体稳定性和绝对模糊的融合性特征。

2.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划分

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

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

从考古学的新石器文化角度看,可分为仰韶文化区、屈家岭文化区、大汶口文化区。

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天文星区、人文理念、风俗习惯等特征看,可将其分为“五方”的典型区域,即豫中文化区、豫东文化区、豫西文化区、豫南文化区、豫北文化区。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上)

1.豫中文化区

(1)豫中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2)豫中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本末兼行。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礼重法,尚贤贵和。

③从学术思想看,儒、道、法、墨、兵等思想兼包并容。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朴实敦厚,崇尚自由。

2.豫东文化区

(1)豫东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2)豫东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好稼穑,重储藏,崇尚自给自足。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礼贤崇道,尊儒尚仁。

③从学术思想看,道家、儒家、纵横家、兵家等兼包并容。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祭祖祀神,忠孝信义。

第三节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下)

3.豫西文化区

(1)豫西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2)豫西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百业兼容。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理重道,尊儒崇佛。

③从学术思想看,道、儒、佛诸学交融,纵横家、谶纬之学异彩纷呈。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乐善时尚,豁达宽容。

4.豫南文化区

(1)豫南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商农并重,百业并举。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重兵贵法,崇尚建功立业。

③从学术思想看,儒、墨、法诸学互摄,兵、农、医等家交融。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楚风豫韵”,尚气力,喜夸奢,好商贾。

5.豫北文化区

(1)豫北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2)豫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以农为本,兼重工商。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尚忠勇,尊谏诤。

③从学术思想看,尊儒尚法,兵、农、医等家交融。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古朴仗义,好气任侠。

第三章中原文化的主要文艺载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原文艺的主要载体及其特点。

2.了解中原文艺名家及其贡献,理解中原文艺所蕴含的中原文化。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1.中原文艺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2.中原文艺的特点

(1)开创性

(2)引领性

(3)兼容性

(4)先进性

第二节诗词

1.《诗经》所反映的中原文化

(1)诗河文化

(2)神祗文化

(3)婚恋文化

(4)服饰文化

(5)饮食文化

2.中原历代诗词名家及其代表作

3.中原历代诗词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

(1)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

(2)关心民众疾苦、大济苍生的民本主义精神

(3)雄放豪迈、义薄云天的英雄主义精神

(4)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精神

第三节散文

1.中原历代散文名家及其代表作

2.中原历代散文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

(1)现实主义精神

(2)浪漫主义精神

(3)大气磅礴、雄健豪放的精神

(4)理论上的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书画艺术

1.中原书法艺术及其名家

甲骨文;钟鼎文;李斯的小篆;“行书鼻祖”刘德昇;蔡邕的《笔论》、《九势》;“楷书之祖”钟繇;“北方书圣”郑道昭;孙过庭《书谱》;“神笔”王铎。

2.中原绘画艺术及其名家

文人画先驱宗炳;“画圣”吴道子;郭熙的《林泉高致》;李唐的“大斧皴”等。

第五节戏曲艺术

1.戏曲的种类和名剧目

2.戏曲中所体现的中原人文精神

(1)蕴含着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2)彰显“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

(3)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蕴含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3.戏曲名家及其贡献

第五节民间艺术

1.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

(1)民间歌曲(2)民间歌舞(3)民间器乐(4)民间说唱(5)民间游艺(6)民间工艺

2.中原民间艺术审美特征

(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

(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

(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

(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

(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

第四章中原道家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道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其核心内容。

2.了解老庄在道家文化中的地位,理解中原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1.道家思想的实质

2.道家文化的核心

第二节道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

1.老子与中原文化

2.道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中原先秦道家代表人物

1.老子及其学说

《道德经》

(1)道是什么;(2)道的作用;(3)道的特点;(4)道的规律;(5)道的本质。

2. 庄子及其学说

3.关尹与列子

第四节中原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1.推崇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品格。

2.提倡恬淡素朴、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3.主张用中道和合的原则来处理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五节中原道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1.道家文化在本土的影响与传承

2.道家文化在域外的影响与传承

第五章中原儒家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儒家文化的产生和流变情况。

2.了解中原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理解儒家文化的主要概念。

3.了解孔孟在中原的史迹及其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1.儒学开山人物孔子

2.儒家文化在中原传播和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

第二节儒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

1.儒家的起源

2.儒家文化的流变

(1)先秦儒家文化

(2)汉代的今古文经学

(3)魏晋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学说

(4)唐代儒、道、释的合流

(五)宋明理学

(六)清代乾嘉学派

(七)“五四”以后的新儒学

第三节儒家文化的主要概念

1.仁;

2.义;

3.礼;

4.智;

5.信;

6.恕;

7.孝;

8.悌;

9.中庸;

10.中和;11.三钢八目。

第四节孔孟在中原的史迹

1.孔子问礼中原和周游列国

(1)孔子向老子问礼

(2)孔子周游列国

①心胸豁达,在郑自嘲为丧家之犬。

②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三问弟子,弦歌不衰。

③自我评价,不无掩饰。

④路遇狂人、隐士,不为其劝说所动。

2.孟子见梁惠王

(1)孟子与梁惠王的义利之辩

(2)孟子劝梁惠王与民同乐

(3)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仁政

第五节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

1.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

2.汉、唐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

3.宋、元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

4.中原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第六节儒家文化在中原的遗迹

1.儒家名人的故里、墓祠

(1)子贡故里和子贡墓

(2)子路墓

(3)闵子骞墓

(4)二程故里和二程墓(5)邵雍祠

(6)韩愈墓

(7)许衡墓

2.祭祀儒家先哲的文庙和学习儒家文化的书院

3.其他和儒家有关的古迹

(1)学堂岗圣庙

(2)弦歌台

(3)子路问津处

(4)孔子击磬处

(5)孔子还乡祠

(6)孔子避雨处

(7)孟子游粱祠

第六章中原法家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法家文化的产生和流变情况。

2.了解中原法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理解法家的主要思想。

3.理解法家思想与当代法治思想的区别。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如何认识法家。法家的成就与不足。

第二节法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

1.法家的起源

2.法家的流变

法家的三个学派。

第三节法家的主要思想

1.尚法

2.尊君

3.强调以法解决现实问题

4.法、术、势结合的统治思想

第四节中原法家的代表人物

1.子产;

2.邓析;

3.子罕;

4.吴起;

5.商鞅;

6.申不害;

7.韩非;

8.李斯;

9.杜周;10.长孙无忌。

第五节法家思想与当代法治思想的区别

1.法家思想的不足

2.当代法治思想——良法

第七章中原佛教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情况。

2. 理解佛教的的基本精神,了解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情况。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

1.理论创新精神

2.众生平等精神

3.和谐理念精神

4.因果报应精神

第三节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

1.汉代——初传阶段

2.魏晋南北朝——发展阶段

3.隋唐时期——繁荣阶段

4.宋元明清——衰落阶段

第四节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

1.对思想界的影响

2.对文学界的影响

(1)词汇内容扩大

(2)语法产生变化

(3)文学得到发展

3.对艺术界的影响

(1)宏伟建筑的模板

(2)雕刻艺术的范例

(3)中原音乐的新声

4.对民俗方面的影响

第八章墨、兵等诸家对中原文化的濡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掌握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思想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1.什么是墨家。

2.什么是兵家。

3.什么是阴阳家。

4.什么是农家。第二节墨家文化的产生与影响

1.墨子其人及《墨子》一书。

2.墨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3.墨家的主要思想。

(1)墨家的政治思想。

(2)墨家的经济思想。

(3)墨家的宗教思想。

(4)墨家的军事思想。

4.墨家思想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2)对经济思想的影响。

(3)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4)墨侠精神的影响。

(5)对科技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兵家文化的产生与影响

1.兵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2.兵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3.兵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秦汉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2)南北朝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3)隋唐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4)宋元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5)中华民国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阴阳家、农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阴阳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阴阳家对中原地理文化、科技文化的影响

2.农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农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农家对中原耕种文化、水利文化的影响。

第九章中原科技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代中原地区的主要科技发明与成果,掌握古代中原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原因,重点掌握中原科技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人物。

第一节概述

古代中原科技的概况。

第二节科学技术在中原的产生与发展

1.地理环境为中原科学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1)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水、与河流关系密切。

(2)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河流关系密切。

(3)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原科技文化。

(4)古代农业的发达带动了中原科学技术的繁荣。

2.治水活动促进了中原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治水活动促进了中原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2)治水活动催生了现代中原科学技术的新辉煌。

3.政治文化中心催生了古代中原科技文化的灿烂辉煌

第三节中原科技的辉煌成就与中原科技代表人物

1.中原科技的辉煌成就

(1)天文学。甲骨文中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月食和新星等的记载;世界上关于陨石的最早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张衡,地动仪;张遂,世界上第一次测出了子午线长度;浑天铜仪。

(2)气象学。甲骨文中大量关于天气现象的记载。

(3)物理学。燧人氏,钻木取火;《管子?地数》,磁石记载;庄子,极限概念、物质无限可分理论;《墨经》,有力、平衡、杠杆、简单机械、小孔成象、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研究,提出朴素的时间(“久”,即宙)和空间(“宇”)的概念;《庄子?徐无鬼》,声音共振记载;《韩非子?有度》,有关“司南”的记载。

(4)化学。唐三彩及特点;宋代,官瓷、钧瓷、汝瓷及特点。

(5)数学。商代甲骨文中十进制记数;春秋战国时期,分数概念、整数四则运算和九九表;《墨经》,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九章算术》。

(6)医药学。《庄子?刻意》,体育医疗;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证(症)施治”;刘禹锡,《传信方》。

(7)地学。谢庄,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玄奘,《大唐西域记》。

(8)冶金。商代,安阳、郑州等大规模青铜冶铸作坊遗迹;司母戊方鼎;青铜器焊接、合金技术;巩义铁生沟和南阳、林州等地的冶铁遗址;温县,烘范窑;三国魏人锺会,《荛论》中载有黄铜——铜锌合金。

(9)机械。春秋以前,铜犁,春秋末期,铁制小农具,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农具已相当普遍;辉县固围村战国魏墓,全套铁农具。春秋时,杠杆提水的工具——桥(即桔槔);安阳殷墓,整套马用挽具;辉县战国遗址,战车;唐代侯白《启颜录》,立井式水车;刘禹锡《机汲记》,高筒转车。

2.中原科技代表人物

历算家张苍;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建筑学家李诫;科学家、艺术家朱载堉;当代毕昇王永民。

第四节四大发明与中原沃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诞生于中原这块沃土。

1.造纸术。古代中原先人对书写材料的探索:“蔡侯纸”的发明。

2.印刷术。东汉,“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代孙思邈记载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

4.指南针。战国以前,司南已被运用在车辆上;指南车最早发明于洛阳;曹魏马钧,精巧的指南车。北宋,指南针。

第十章中原民俗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原民俗的类型、特色和主要内容,重点掌握中原民俗的文化特质。

第一节概述

什么是民俗文化?中原民俗的地理分区;中原民俗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中原民俗的类型及特色

1.中原民俗的类型。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

2.中原民俗的特色。

(1)世俗性及其表现。

(2)渗透性及其表现。

(3)鲜活性及其表现。

第三节中原民俗的内容及文化特质

1.中原民俗的内容

(1)中原民间礼俗。①生活礼:相见礼;家庭礼;宾客礼;贺吊礼。②生育礼:怀孕;取名。③婚嫁礼:婚前礼;婚日礼;婚后礼。④丧葬礼:葬前礼;葬日礼;葬后礼。

(2)中原民间节日。①春季节令:立春;春节;火神节;元宵节;填仓日;二月二;春社;清明节;谷雨节。②夏季节令:浴佛节;端五节;雨节;六月节。③秋季节令:七夕节;鬼节;天医节;中秋节;重阳节。④冬季节令:寒衣节;冬至;腊八;祭灶日;除夕。

(3)中原民间节会。①中原民间庙会:淮阳庙会;中岳庙会;浚县庙会;其他地方庙会。②中原民间书会:马街书会。

③中原民间花会: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南阳玉雕节。

(4)中原民间艺术。①中原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间艺术。

②中原民间工艺:洛阳唐三彩:朱仙镇版画:开封“汴绣”;禹州钧瓷;南阳玉雕;灵宝刺绣;三门峡棚口;汤阴剪纸;濮阳麦杆画;长垣花戏台;登封少林武术;焦作太极拳。③中原民间游艺:苏家作龙凤灯舞;平顶山民间舞蹈;新乡民

间舞蹈;其他民间游艺。④中原民间话语。什么是民间话语,民间话语的两种类型。中原民间话语的特点。

2.中原民俗的文化特质

(1)中原民俗的“根文化”特质。

(2)中原民俗文化的规范化特质。

(3)中原民俗文化的诗意追求特质。

第十一章中原风物名胜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原著名的风物名胜,掌握中原风物名胜的类型和特点,重点掌握中原风物名胜的文化审美意象。

第一节概述

中原地下文物的显著特点。中原文物的主要价值。中原文物资源的“五个第一”。中原的史前遗址。中原的帝王都城。中原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原的帝王陵寝与名人墓葬。中原的名城、名镇、名村。中原的著名建筑。中原的风景名胜区。中原的名水。

第二节中原风物名胜的类型及特征

1.中原风物名胜的类型

(1)古都风貌。洛阳;郑州;开封;安阳。

(2)历史遗迹。龙门石窟;少林寺;大相国寺;殷墟;其他古迹。

(3)风景名胜。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鸡公山风景名胜区;嵩山风景名胜区;王屋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嵖岈山风景名胜区;林虑山风景名胜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风景名胜区;其他风景名胜区。

2.中原风物名胜的特征

(1)悠久的历史性

(2)鲜明的地域性

第三节中原风物名胜的文化审美意象

什么是意象。中原主要的符号式意象。

1.文明起源:河图与洛书。什么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的文化内涵。

2.智慧与力量:奋飞之龙。“中华第一龙”。龙的文化内涵。

3.汉唐气象:白马寺与卢舍那大佛。“中国第一古刹”。卢舍那大佛的文化内涵。

4.文明摇篮:嵩山。中原嵩山文化的特征。

5.官员文化的象征:诸葛亮与包拯。诸葛亮和包拯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6.英雄文化的代表:关羽与岳飞。关羽和岳飞的人文精神。

第十二章中原饮食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中原饮食文化的特征,了解中原饮食文化的主要品牌。

第一节概述

1.饮食文化的概念

2.饮食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中原饮食文化及其特征

1.中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2.中原饮食文化的特征

(1)面食为主,稀稠搭配。

(2)粗粮细做,花样翻新。

(3)制汤讲究,味道清醇。

(4)五味调和,质味适中。

第三节中原饮食文化的主要载体品牌

1.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酿酒遗址

2.华夏烹饪鼻祖伊尹

3.世界最古老的烹饪理论

4.历史悠久、古今闻名的洛阳水席

5.千年传承、长盛不衰的开封夜市

6.久负盛名的河南美食“马豫兴桶子鸡”

7.中华第一烧鸡“道口烧鸡”

8.开封传统佳肴“鲤鱼焙面”

9.中华第一包“开封第一楼”小笼包子

10.豫菜一绝“套四宝”

11.百年不衰的风味名吃“葛记焖饼”

12.中华面食之王“郑州烩面”

13.中华名小吃“蔡记蒸饺、馄饨”

14.千年点心“少林八宝酥”

15.宫廷贡品安阳“锦泰燎花”

16.宫廷贡馍沈丘“顾家馍”

17.宫廷贡品虞城“贾寨豆腐干”

18.宫廷贡品“永城枣干”

19.军用干粮的鼻祖“博望锅盔”

20.中华风味名吃“逍遥镇胡辣汤”

21.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

第十三章中原文化的教育传承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原教育与传承、弘扬中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原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掌握中原私塾教育和书院教育的特点,重点掌握中原书院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第一节概述

1.中原古代教育

(1)官学。什么是官学。中原官学的两个阶段。汉代官学的两种形式。

(2)私学。什么是私学。中原私学发展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五个时期。

(3)书院。什么是书院。书院与官学、私学的不同。

2.传承中原文化

3.弘扬中原文化

第二节私塾教育

1.私塾概况

(1)私塾的产生和发展

(2)私塾的种类。义塾、村塾、族塾、家塾、散馆。

(3)私塾的教学和教材

(4)私塾的教育目的

2.中原古代私塾教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塾教育。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人物。(2)两汉时期中原的私塾教育发展。“书馆”的教学内容。“经馆”的教学内容。

(3)魏晋南北朝中原的私塾教育。这一时期私学童蒙教育的主要内容。

(4)隋唐五代时期中原的私学教育。这一时期私学增加的学习内容。

(5)宋代中原的私学教育。这一时期蒙学的主要教材。(6)元代中原的私学教育。《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7)明清时期中原的私学教育。“三百千千”。

3.中原私塾教育特点及影响

(1)学生来源广泛,实行有教无类。

(2)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3)坚持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

(4)因势利导,重视儿童的兴趣。

(5)私学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第三节书院教育

1.中原书院的发展历程

(1)中原书院的萌芽阶段。洛阳丽正书院、洛阳龙门书院、登封太乙书院。

(2)中原书院的兴盛时期。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百泉书院、龙门书院、花洲书院、伊皋书院、欧阳书院。

(3)元代中原书院。陈留(今开封县陈留镇)的志伊书院、登封的颍谷书院、开州(今濮阳)的崇义书院、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书院、永城的浍滨书院。

(4)明代中原书院。开封的大梁书院,辉县的百泉书院。(5)清代书院。孙奇逢,耿介。

2.中原书院的教育活动

(1)中原书院的教学目的

(2)中原书院的教学内容

(3)中原书院教育的特点

①“兼容并蓄”,“门户开放”

②注重自学

③质疑问难

④因材施教

⑤纪念先贤,传承学派

⑥刻印书籍,鼓励学术⑦尊师爱生

(4)书院的管理

(5)书院的德育教育

①确立德育教育目标

②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③教师以身作则

④知行一致

3.中原书院文化的贡献及其影响

(1)中原书院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中原书院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

(3)中原书院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十四章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中原崛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理解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形成新的文化自觉的关系,熟悉中原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一节概述

1.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刻内涵

(1)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是全方位、全局性的发展繁荣。

(2)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是以发展为手段,以繁荣为目标的发展与繁荣

2.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1)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3)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满足中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第二节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的高度契合

1.中原崛起的提出及其含义

(1)中原崛起的提出

(2)中原崛起的含义

2.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的高度契合

(1)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为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①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

②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为经济强省、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中原崛起的过程也是推动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

①经济强省建设将为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中原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推动中原和谐文化的建设。

第三节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形成新的文化自觉

1.所谓新的文化自觉

2.以新的文化自觉推进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在“先进文化”引领方面更加主动

(2)深化改革,在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上更加主动

(3)在加快培养、形成新的“人才方阵”方面更加主动

(4)在文化投入方面更加主动

(5)在文化政策创新方面更加主动

第四节中原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新举措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强省建设

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3.要努力建设“八大文化体系”

从宏观上讲,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二是传承中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从微观上说,当前要重点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艺术精品生产体系、文物保护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创新体系和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等八大体系。

4.实现大开放、大创新、大团结

一、填空题

1、以巫史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为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的载体是士。

2、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有儒家和墨家二家。

3、人本文化成熟最初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以德陪天”。

6、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

7、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

厚。

8、玄文化乃是士文化的一种表现。

9、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外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

10、从文化形态上讲,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

11、所谓名士是指界于“仕”与“隐”之间的一批知识分子。

12、宋人“内敛”的文化品格使酒文化趋向于“中庸”。

13、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承载者是士。

14、唐诗是唐文化的最集中体现。15、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有僧侣的士大夫化倾向,也有士大夫的僧侣化倾向,其中士大夫僧侣化常被称之为居士。

16、宋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其开创期的代表人物是周敦颐、邵

雍,,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

17、1126年,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最后的推动力,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18、词的柔美细腻,正是宋型文化的特征所在。

19、从本源上讲,“气”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的生命观。

20、“亚圣”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

21、作为关心命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理所当然地对“命”特别关注。

22、禅是佛教中国化的硕果。

23、如果说琴是沟通天人的工具的话,那么,棋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的工具了。

24、比生死搏杀更高一层的棋境,是“手谈”。

25、中国的书法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和超越意识。

26、“题画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中,既标志着书画结合的开始。

27、除注重写意之外,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就是散点构图。

28、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清客。从某种程度上讲,茶正体现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29、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

30、上古以来巫史文化传统即表现出重人文科学而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

31、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创造性地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

32、侠文化跟墨家思想致为密切。

33、剑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第一种就是跟侠文化结合起来,第二种是跟道教结合起来。

34、从根本上讲,清官文化仍以人治而非法制为基础。

35、中国是礼义之邦,传统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

36、道光、咸丰时期兴起的经世实学,为社会的巨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37、从本质上讲,洋务运动是西方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之后,官商结合的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性应答。

38、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9、鹤跟凤有所不同,如果说凤带有皇家气息的话,那么,鹤身上透露出来的则是平民气息。

40、作为中华文化一种重要的特色,安土重迁体现出来的是

黄土文明:农业文明的特征。

41、善是伦理宗法文化的必然追求。

二、选择题(单项选择)

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

A 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 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C 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D 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D)

A 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 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 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 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B)”。

A术 B 德C 信 D 礼

4、从先秦诸子学说中可以感到,他们都坚持“道”(A )元论的思想。

A一 B 二C 三 D 多

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

A 先秦时期

B 秦汉之际

C 西汉时期

D 两汉之际

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A 《论语》 B 《老子》

C 《庄子》

D 《周易》

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B )

A 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D 科举制的实施

C 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 韩愈的排佛

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D )

A 敦煌

B 洛阳

C 河北

D 长安

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B )

A 诗歌

B 钟鼎

C 书法

D 舞蹈

10、“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

A 印度

B 西藏

C 中国

D 南亚

11、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 )

A 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

B 唐代的“安史之乱”

C 永嘉之乱

D 靖康之难

12、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 D)

A 宋画的淡远

B 宋诗的浅易

C 宋词的俚俗

D 宋文舒徐委备

13、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C )

A 东部文化的西移

B 西部文化的东移

C 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

D 北方文化的南移

14、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 )

A 唱

B 念

C 做

D 打

1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 )

A 更加浓墨重彩

B 更重意趣与心境

C 更显富丽堂皇

D 以人物素描为主

16、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 )

A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

B 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C 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D 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17、《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B)

A 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

B 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

C 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

D 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

18、直指君王为“独夫”、“民贼”的是(A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 王夫之 D 戴震

19、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D )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全盘西化

C 对外开放

D 闭关锁国

20、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D )

A 邹容的《革命军》

B 陈天华的《猛回头》

C 陈天华的《警世钟》

D 陈独秀的《新青年》

21、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D )

A 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

B 儒家的法家化

C 法家的儒家化

D 伦理的法制化

22、下面关于“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所有的德都是善德

B 与天道相悖之德称德

C 德有凶吉之分

D 合于天道之德称吉德

23、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是(A )

A 《河图》所出的形状

B 上古时期结绳改书契时留下遗迹

C 是一种生殖崇拜

D 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2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A )

A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B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

C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D“和”不利于文化特

质的保存

25、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C )

A 性欲

B 情感

C 天性

D 爱

26、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C )

A 都专指男女间的感情

B 含有一种欲望

C 情感的专注

D 都讲究大公无私

27、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在(C )时期出现的。

A 孔子《论语》中

B 《庄子》一书中

C 宋学兴起之时

D 明代王阳明心学兴起之后

28、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仁”,究其根本,是(B )

A 对普通百姓的统治手段

B 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约束

C 对封建统治政治的要求

D 对士人的要求

29、儒家所谓的“智”是指(C )

A 科学地分析世界的手段

B 明智的政治态度

C 带有一定的伦理色彩的认知手段

D 客观的分析事物的能力

30、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B )

A 跟“忠”的意思较近

B 更注重主体性

C 有外在约束的意味

D 与“信”的观念相同

31、“恕”的本意是指(B )

A 原谅别人的过失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严格地要求自己

D 严格地要求别人

32、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A )

A 敬是内在根本,恭是外在表现

B 恭是内在根本,敬是外在表现

C 恭也就是敬

D 恭、敬二者的意义完全相反

33、与儒家相比,佛教所谓的孝是指(B )

A 给父母尽孝

B 为自己的法身尽孝

C 为自己尽孝

D 为师父尽孝

34、侠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D )

A 自古以来就是侠士的天下

B 侠文化有着特殊的土壤

C 侠作为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墨家影响大而增加了影响

D 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的良好愿望

35、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 D)

A 术

B 仁 D 博爱 D 兼爱

36、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确的是(C )

A 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

B 封建社会里清官是压迫者的心愿

C 封建法制不健全

D 封建法制十分健全

37、关于我国古代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A 历朝统治者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制

B 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封建法律只针对百姓而不对官吏

D 封建法制是相当严密的,只是与现在相比显得落后了。

38、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正确的是(B )

A 什么也不用做

B 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况

C 不做什么也就等于什么都做了

D 做尽所有的事也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做

39、佛教在中国民间流行起来的时间是(B )

A 两汉之际

B 东汉末年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40、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D )

A 古代只有琴这样一种乐器

B 古代帝王对琴有特别的喜爱

C 琴作为原始图腾代表着上天的意志

D 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41、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A )

A 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山水本身的秀丽

C 热爱祖国的情结

D 没有必然的联系,山水人文气息是近现代人加入的。

42、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文化的高峰是(A )

A 殷商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两宋时期

43、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C )

A 东北亚文化圈

B 中原亚文化圈

C 南方亚文化圈

D 西北亚文化圈

44、作为一个重统的国家,在文化层面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统系意识,那么,其中最根本的统系观念是( A)

A 正统

B 道统

C 文统

D 佛统

45、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C )

A 在善地停止下来

B 停下来即是至善

C 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D 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

46、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 C)

A 礼

B 义

C 理

D 法

47、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C )

A 魏源

B 冯桂芬

C 郑观应

D 孙中山

48、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 先秦诸子都坚持“道”一元论的观点

B 道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

C 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

D 宋代道学家的道学思想中杂有佛学因素

49、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 C)

A 远避于深山老林与世隔绝

B 出仕朝廷随波逐流

C 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

D 因为隐居而出大名

50、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D )

A 是一种虚幻的图画景象

B 由创作主体心造之境

C 就是现实的物境

D 是经过创作主体之“意”加工过的现实世界

51、从本源上讲,炼丹是(C )的思想

A 道家

B 道教

C 神仙家

D 佛教

52、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属于显学的是(C )

A 法家

B 道家

C 墨家

D 阴阳家

53、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A )

A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54、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C )就开始的。

A 先秦

B 秦

C 西汉 C 东汉

55、“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A )为本的。

A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56、《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A)

A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C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57、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D )

A.郑关应

B.冯桂芬

C.薛福成

D.魏源

58、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A )

A 秦

B 西汉

C 东汉

D 唐

59、下列诸子人物中,不是军事家的是(C )

A 吴起

B 孙武

C 苏秦

D 孙膑

60、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是A )

A 儒、墨、道、法

B 儒、墨、道、名

C 儒、道、法、阴阳

D 儒、道、墨、阴阳

61、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C )

A 荀卿

B 孟轲

C 董仲舒

D 韩愈

6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C )

A 《诗经》

B 《春秋左氏传》

C 《史记》

D 《庄子》

63、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A)

A 借助西方的物质文明来扶持即将崩塌的封建大厦

B 揭开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序幕

C 传播近代科技知识

D 奠定近代文化的物质基础

64、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是(D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章太炎

65、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 C)A 民主与博爱 B 和平与民主 C 民主与科学 D 自然与科学

66、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的内容是(B )

A 赡养老人

B 传宗接代

C 抚养子女

D 光宗耀祖

测试一模拟测试(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心态文化可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2、封建专制制度出现于战国末年,完成于秦汉之际。 3、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居敬”、“ 穷理”的方法涵养心性。 4、魏晋玄学的主流是以调和“自然”与“ 名教 ”为主题。 5、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是以崇龙尚玉为标志的统一宗教神权的发生。 6、《周易》在汉代以后通称为《易经》,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 7、孟子在道德起源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说。 8、商周之际的甲骨文和青铜器物上的铭文,是古代散文的萌芽形态。 9、西周太学是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而专门研究学问、传授知识的太学则创立于西汉武帝时期。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易传》是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的一些儒家学者解释和阐发《易经》的作品汇集。

2、行为文化指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约定成俗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

三、判断正误(每题2分,共10分) 1、祖先崇拜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神化。(正确) 2、道家学说即是道教。(错误) 3、“天人相分”学说首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错误) 4、墨家是中古代功利主义的开创者。(正确) 5、“胡服骑射”指的是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正确)四、匹配题(每题5分,共10分) 1、A、唯物主义者荀子陆九渊王充朱熹 B、唯心主义者张载唯物主义者:荀子、王充、张载唯心主义者:陆九渊、朱熹2、西周小篆李斯大篆汉代隶书钟繇行书宋代楷书西周——大篆、李斯——小篆、汉代——隶书、钟繇——楷书、宋代——行书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1)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及其人本主义思想。(2)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3)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2、简述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1)不发达性。中华民族在佛教没有传人中国以前,没有一个有组织的宗教,人们只是相信“天命”。(2)实用性。中国人“以研究人生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对来世生活不甚向往;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表现出极大的功利性。(3)兼容性。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传统宗教的一大特色表现在“普化宗教”的形态。 3、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主客相融的自然主义情调。

4、简述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实用性。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鲜明的务实传统,各种领域的研究均为实用而展开,并主要表现为“绝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2)整体性。它往往是同对人、社会的考察结合在一起,着意追求人与天、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3)直观经验性。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往往靠直觉和猜测顿悟来实现。六、论述题(18分)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统一性与延续性。中国文化既具有连续的统一性特征,又具有一元的连续性特征。表现在:政治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与凝聚;文化传统的承袭。(2)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表现在: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3)重群体轻个体。表现在:家族本位;宗法集体主义原则;追求社会价值。(4)重人伦轻自然。(5)崇老尚古。

模拟测试(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2、儒家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一是以仁为思想核心,二是以义为价值准绳。

3、道家的思想核心是“虚静自然”、“ 无为而治”,其最高的法则是“道法自然”。

4、二程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

5、王充作《论衡》对神学奋起反驳。

6、我国的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生于旧时器时代晚期。

7、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概括地说包括人爱孝悌、宽容和谐、诚信知报、修己慎独。

8、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包括车、船、桥等类型。

9、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两拍”,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10、日本的“片假名”大体取自楷体汉字的一部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2、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兼容并蓄。三、判断正误(每题2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和西方近世的人本主义的内涵是一致的。(错误) 2、玉质礼器的产生直接构成了对原始氏族制度的破坏。(正确) 3、战国时儒墨并称显学。(正确) 4、最早的礼仪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正确) 5、科举制起源于唐。(错误)四、匹配题(每题5分,共10分) 1、A、河谷型文化排他性强 B、草原型文化内聚力强 C、山岳性文化流动性强 D、海洋性文化冒险性强河谷型文化——内聚力强、草原型文化——流动性强、山岳性文化——排他性强、海洋性文化——冒险性强2、絮纸东汉蔡侯纸西汉末年宣纸北宋再生纸唐代絮纸——西汉末年、蔡侯纸——东汉、宣纸——唐代、再生纸——北宋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范式的形成。(2)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3)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2、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是什么?与政治伦理密切相联;唯物与辨证的思维传统;强调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

3、道教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两汉时期有神论的高涨发展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思想环境。(2)佛教的传人大大的刺激了我国本土宗教的建立。(3)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生活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土壤。

4、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缺陷?(1)层面上的负效应。表现在:制度文化层的蝉蜕现象;心态文化层的封闭现象。(2)态势上的非整合性。表现在:理性文化对感性文化的束缚;群体文化对个体文化的消解;前喻文化对后喻文化的压抑;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异向;反文化对主文化的嘲弄。六、论述题(18分)试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古代中国商业不活,也就不会有对市场开拓的需求,没有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也就不会对科技成果和劳动工具的改造有强烈的依赖性和刺激性。这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最根本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保守崇旧的小农意识,及偏执排斥的民族自大主义,不仅桎梏了中国科技向近代发展的步伐,而且还失去了一次融合世界文化,取长补短,走向世界的历史际遇。影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还有一个更深层次上的原因,就是自秦汉以来逐渐形成的政治伦理型文化。“重道轻器”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不学无术、轻视科学的现象,从而使中国古代没有能够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显然,也就诞生不出一支具有实力的近代科学家队伍,由此近代中国科技的衰落也就成为势在必然的了。

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所谓名士是指界于“仕”与“隐”之间的一批知识分子。

2、宋人“内敛”的文化品格使酒文化趋向于“ 中庸”。

3、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承载者是士。

4、唐诗是唐文化的最集中体现。

5、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有僧侣的士大夫化倾向,也有士大夫的僧侣化倾向,其中士大夫僧侣化常被称之为居士。

6、宋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其开创期的代表人物是周敦颐、邵雍,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

7、1126年,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最后的推动力,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8、词的柔美细腻,正是宋型文化的特征所在。

9、从本源上讲,“ 气”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对生命观。

10、“亚圣”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

二、单项选择题

1、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 D )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全盘西化

C 对外开放

D 闭关锁国

2、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 D )

A 邹容的《革命军》

B 陈天华的《猛回头》

C 陈天华的《警世钟》

D 陈独秀的《新青年》

3、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B )

A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

B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C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

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

4、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 D)

A 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

B 儒家的法家化

C 法家的儒家化

D 伦理的法制化

5、下面关于"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

A 所有的德都是善德

B 与天道相悖之德称德

C 德有凶吉之分

D 合于天道之德称吉德

6、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是( A )

A 《河图》所出的形状

B 上古时期结绳改书契时留下遗迹

C 是一种生殖崇拜

D 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7、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A )

A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B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

C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

D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

8、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 C )

A 性欲

B 情感

C 天性

D 爱

9、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 C )

A 都专指男女间的感情

B 含有一种欲望

C 情感的专注

D 都讲究大公无私

10、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在( C )时期出现的。

A 孔子《论语》中

B 《庄子》一书中

C 宋学兴起之时

D 明代王阳明心学兴起之后

11、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仁",究其根本,是( B )

A 对普通百姓的统治手段

B 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约束

C 对封建统治政治的要求

D 对士人的要求

12、儒家所谓的"智"是指( C )

A 科学地分析世界的手段

B 明智的政治态度

C 带有一定的伦理色彩的认知手段

D 客观的分析事

物的能力

13、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 B )

A 跟"忠"的意思较近

B 更注重主体性

C 有外在约束的意味

D 与"信"的观念相同

14、"恕"的本意是指( B )

A 原谅别人的过失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严格地要求自己

D 严格地要求别人

15、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 A )

A 敬是内在根本,恭是外在表现

B 恭是内在根本,敬是外在表现

C 恭也就是敬

D 恭、敬二者的意义完全相反

16、与儒家相比,佛教所谓的孝是指(B )

A 给父母尽孝

B 为自己的法身尽孝

C 为自己尽孝

D 为师父尽孝

17、侠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D )

A 自古以来就是侠士的天下

B 侠文化有着特殊的土

C 侠作为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墨家影响大而增加了影响

D 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的良好愿望

18、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 D )

A 术

B 仁 D 博爱 D 兼爱

19、中国古代的仕官文化虽然一度表现了其先进性,但最终却显得落后了,而且还有许多负面效应,下面所列不属于仕官文化负面效应的有( B )

A 不利于国家的强大

B 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稳定

C 不利于政治家的培养

D 不利于法制的建设与完善

20、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确的是(C )

A 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

B 封建社会里清

官是压迫者的心愿

C 封建法制不健全

D 封建法制十分健全

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

1、作为关心命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理所当然地对“命”特别关注。

2、禅是佛教中国化的硕果。

3、如果说琴是沟通天人的工具的话,那么,棋就是人

与人之间彼此沟通的工具了。

4、比生死搏杀更高一层的棋境,是“ 手谈”。

5、中国的书法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和超越意识。

6、“ 题画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中,既标志着书画结合的开始。

7、除注重写意之外,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就是散点构图。

8、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清客。从某种程度上讲,茶正体现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9、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

10、上古以来巫史文化传统即表现出重人文科学而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我国古代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历朝统治者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制

B 古代中国从没

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封建法律只针对百姓而不对官吏

D 封建法制是相当严密的,只是与现在相比显得落后了。

2.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正确的是( B)

A 什么也不用做

B 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

状况

C 不做什么也就等于什么都做了

D 做尽所有的事也

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做

3.佛教在中国民间流行起来的时间是( B )

A 两汉之际

B 东汉末年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4.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 D )

A 古代只有琴这样一种乐器

B 古代帝王对琴有特别

的喜爱

C 琴作为原始图腾代表着上天的意志

D 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5.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 A )

A 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山水本身的秀丽

C 热爱祖国的情结

D 没有必然的联系,山水人文气息是近现代人加入的。

6.古老的仙文化在后来跟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究其源头,却可从多个方面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下面所列,不正确的是( C )

A 先秦时期神仙之说就已广泛流行

B 仙文化与原始天文学有关

C 仙文化表现出万物有灵的思维,是道教所不具备的。

D 仙文化中有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的迹象,跟先秦道家学说很不一样。

7.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文化的高峰是( A )

A 殷商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两宋时期

8.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 C )

A 东北亚文化圈

B 中原亚文化圈

C 南方亚文化圈

D 西北亚文化圈

9.作为一个重统的国家,在文化层面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统系意识,那么,其中最根本的统系观念是( A)

A 正统

B 道统

C 文统

D 佛统

10.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 A )

A 在善地停止下来

B 停下来即是至善

C 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D 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

11.魏晋人艺术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是( A )

A 气韵生动

B 朴质浑厚

C 小巧精美

D 怪诞离奇

12.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 C)

A 礼

B 义

C 理

D 法

13.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 C )

A 魏源

B 冯桂芬

C 郑观应

D 孙中山

14.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 先秦诸子都坚持"道"一元论的观点

B 道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

C 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

D 宋代道学家的道学思想中杂有佛学因素

15."义"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普通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指( D )

A 侍仆对主人的忠诚

B 大臣对皇帝的尽忠

C 江湖间人的一种气概

D 彼此间的一种信任

16."贞"在最初是从《易》中"元亨利贞"的运化变易思想中来,后来才成为妇女的一种约束,其思想根本在于:( C )

A 是古代一种变态的性意识

B 本质上是一种讲究卫

生的思想

C 以贞洁为万物之始的思想

D 以女子童贞为吉祥的

思想

17.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 C )

A 远避于深山老林与世隔绝

B 出仕朝廷随波逐流

C 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

D 因为隐居而出大

18.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 D ) A 是一种虚幻的图画景象 B 由创作主体心造之境

C 就是现实的物境

D 是经过创作主体之"意"加工过

的现实世界

19.从本源上讲,炼丹是( C )的思想

A 道家

B 道教

C 神仙家

D 佛教

20.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属于显学的是( C )

A 法家

B 道家

C 墨家

D 阴阳家

第四次作业

一、填空题

1、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创造性地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

2、侠文化跟墨家思想致为密切。

3、剑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第一种就是跟侠文化结合起来,第二种是跟教结合起来道教。

4、从根本上讲,清官文化仍以人治而非法制为基础。

5、中国是礼义之邦,传统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

6、道光、咸丰时期兴起的经世实学,为社会的巨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7、从本质上讲,洋务运动是西方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之后,官商结合的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性应答。

8、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9、鹤跟凤有所不同,如果说凤带有皇家气息的话,那么,鹤身上透露出来的则是民气息。

10、作为中华文化一种重要的特色,安土重迁体现出来的是黄土文明:农业文明的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

A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2.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B )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A 仁、礼

B 法、术、势

C 兼爱

D 无为

3.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 C )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A 家族观念

B 忠君观念

C 个体人格

D 社会群体

4.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 D ),以示与汉学区别。

A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

A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6.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C )就开始的。

A 先秦

B 秦

C 西汉 C 东汉

7."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A )为本的。

A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8.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A 天人合一

B 中庸

C 阴阳

D 无为

9.《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A ) A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C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10.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 B )的象征。

A 仁义、忠诚

B 正义、正气

C 万物有灵

D 驱邪逐怪 11.统一的清王朝实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中央在民族事务上的管理。这有利于中央对蒙古、新疆、西南少数民族及( B )等地区的统1治。

A. 台湾

B.西藏

C.云南

D.青海

12.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 D )

A.郑关应

B.冯桂芬

C.薛福成

D.魏源

13.下列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 A )不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到探索改革社会途径,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

A.梁漱溟

B.熊十力

C.冯友兰

D.马一浮

14.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 A )

A 秦

B 西汉

C 东汉

D 唐

15.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 D ) A 唐诗 B 宋词 C 元曲 D 宋元话本

16.殷商时期的文化是神本文化,下列不是殷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是( D )

A 宗天

B 尚鬼

C 嗜酒

D 以蓍草占吉凶

17.下列诸子人物中,不是军事家的是( C )

A 吴起

B 孙武

C 苏秦

D 孙膑

18.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是( A ) A 儒、墨、道、法 B 儒、墨、道、名

C 儒、道、法、阴阳

D 儒、道、墨、阴阳

19.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 C )

A 荀卿

B 孟轲

C 董仲舒

D 韩愈

20.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 C )

A 《诗经》

B 《春秋左氏传》

C 《史记》

D 《庄子》

作业1 答案

1、唯一没有间断

2、中国西汉纹理【易.黄卦.象传】

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4、儒家文化

5、起源商、夏、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成型多元化发展与融合繁荣继续发展沉暮总结

6、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7、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

8、刚健

有位、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人文”精神 9、周礼仁仁四德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模式,即(1234 )。

①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③善恶报应的信念④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

2.中国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全面发展,其中以(2 )的伦理设计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

①老庄为代表的道家②孔孟为代表的儒家③墨家④法家

3.孔子以后,孟子从主观能动的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了(123 )。

①五伦说②性善论③修养论④义利合一说

4.荀子认为,矫正人性的最好手段就是(1 )。

①“礼”和“乐”②兼爱③法治④无为

5.董仲舒把人性分( 234)。

①君子之性② “中民之性”③ “斗筲之性”④ “圣人之性”

6.程朱理学建立了以(2 )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①人道②“天理”③纲常④“心即理”

7.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包括(23 )。

①公忠爱国②三从四德③三纲④仁爱孝悌

8.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12 )。

①父慈子孝②兄友弟恭③中和宽容④谦虚好礼

9.在中国伦理史上,形成了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其中(134 )最能体现道德的主体意识。

①内省②自讼③养气④“慎独”

10.我国原始宗教有很多分野,总的来讲,主要有(123 )。

①自然崇拜②动植物崇拜③图腾崇拜④圣贤崇拜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上层道士从理论上改革原始道教,使之转变成为统治者服务的官方道教。其代表人物为

( 234)。

①张角②葛洪③寇谦之④陶弘景

12.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中,( 4)实行法治最为彻底,国力渐趋强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①齐国②楚国③魏国④秦国

13.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命李悝为丞相主持魏国变法期间,“集诸国刑典”,著( 1)。

①《法经》②秦律③魏律④吕刑

1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主要有( 1234)。

①则天顺时,法自君出②礼律结合,法有差等

③德主刑辅,先教后刑④据经解律,引经决狱

15.中国古代第一部行政法典是(3 )。

①《法经》②《唐律疏议》③《唐六典》④《宋刑统》16.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是通过(1234 )等修养方法,把有的人失去的善性再找回来。

①反省②养气③存心④内求

17.道家宣扬“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和悲观厌世的人生观,主张( 123),崇尚自然、柔弱、知足。

①无知②无欲③无为④尚贤

18.先秦诸学派中,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是( 34)两家。

①法家②墨家③儒家④道家

19.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三大构成要素是( 234)。

①人情②人伦③人道④人性

20.孔子将修身称为(1234 )。

①“修德” ②“克己” ③“正身” ④“修己”

21.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123 )为价值取向的。

①真②美③“善”④仁

22.东汉时期,早期道教派别( 24)相继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

①全真道②五斗米道③正一道④太平道

23.佛教于(2 )传入中国。

①西汉初②西汉末③东汉初④魏晋时期

24.鸠莫罗什翻译了(1234 )、《中论》等经论,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般若空宗学说,成为后来佛教各个宗派立宗的经典依据。

①《阿弥陀佛经》②《金刚经》③《法华经》④《十二门论》

25.(1234 )是中国佛教石窟的代表。

①敦煌莫高窟②云冈石窟③龙门石窟④大足石窟

26.( 23)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希望通过重刑,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①李悝②韩非③商鞅④李斯

27.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二帝,都从总结秦灭亡的教训出发,批判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以道家的“清静”和“无为”为核心的(4 )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①德治②法治③黄老之学④德主刑辅

28.(123 )属于封建法律“八议”制度内容。

①议亲②议贤③议功④议尊

29.(124 )是《开皇律》确定的刑名。

①死刑②流刑③肉刑④徒刑

3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是(4 )。

①《北齐律》②《开皇律》③《唐律疏议》④《宋刑统》

31.()已产生了德、礼、孝等道德观念。

①原始社会②商代③西周④春秋战国

32.孔子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继承周公的思想,创造了以()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思想体系。

①德②道③“仁”④“礼”

33.荀子学说的核心是(),他不像孟子那样通过内省来考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第8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 华东师大版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马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 【疑难点拨】 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 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蒙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放宽容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A、公元7世纪以前 B、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C、东汉时期 D、北宋初年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 A、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B、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C、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D、公元14世纪上半期 二、填空题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 8、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时期。

山东地域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一) (一)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 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横亘于泰安、济南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山东路、登山西路、环山路、徂徕山等景区。今存寺庙20座,碑碣639块,摩崖刻石634处。天人合一的岱顶,位于泰山

之巅,面积0.6平方公里。由此可跨天门,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凇雾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奇观。岱顶现存庙宇5座,碑碣22块,摩崖刻石246块。风光秀美的岱阴,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坞、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娄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灵岩等景区。其群山连绵,旷远清幽,奇峰怪岩,洞坞藏秀,有寺庙6座、碑碣640块、摩崖刻石599处。 2.泰山风尚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民众都采取种种仪式,表达对泰山的景仰与膜拜,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泰山文化”现象。 泰山崇拜。泰山因其“大”成为古代人最早推崇它的原因之一,人们崇拜泰山,是希冀这座“大”山给人带来力量,驱除灾害,求得幸福。人们在对“大”的膜拜中逐渐发现,太阳有着更神秘的力量。因此,太阳崇拜成为泰山崇拜中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东方与太阳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太阳就被称做“东乌”、“东君”。东方成了尊贵的方位。例如“五行”说中,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苍,所以“东方曰苍天”;在“八卦”中,东方为“震”,“震为长男”;在“四时”中,东方为“春”,春乃四季之首;在“五常”中,东方为“仁”,仁是天地大德;在“五帝”中,东方是“青帝”,青帝是至高的天神……这种出于原始思维的东方崇拜,使地处中原之东的高大泰山有了更加神圣的力量。《文献通考》中即记述“岱宗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所宗也”。泰山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力、自然之神的敬畏与依靠,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形态。 泰山封禅。帝王封禅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几乎是每个皇帝梦寐以求的。在帝王封禅史上,除了武则天以女皇的

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商业空间设计

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商业空间设计 摘要:商业空间是一座城市进行商业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设计往往能够传达出一座城市最鲜明的形象特征,而地域文化作为每一座城市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以其特殊性渗入到城市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去则会使商业空间在成为盈利场所的同时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展现和文化交流。地域文化对于商业空间设计的影响可以从文化特色、自然环境、当地材料、活动空间四方面加以考虑。商业空间与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既能够满足场所空间的功能需求,更能够提升空间中的场所精神。 关键词:商业空间,地域性,文化,渗透,场所精神 引言 商业空间作为一座城市进行商业活动和举办各种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它可以被作为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传达基质,有效地展现整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貌。商业空间中景观的设计已经成为完善城市职能、传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在历史的不断行进过程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并经过积累、延续和发扬所形成的物质与文化上的成果。地域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一定的文化发展脉络,并主要依托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得以体现,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文化基础上的稳固、文化形态上的延续以及文化认同上的一致。商业环境在布局、空间形态等方面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深层次地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社会经济背景,将地域文化有效地渗入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去,展现城市所特有的形象特征,树立鲜明的景观形象。 对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渗入 人们在进行商业消费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引人入胜的文化体验,文化是精神层面最丰富的内容,文化概念和文化因素的引入,能够使人们在进行购物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能够给一个城市带来其独特的更个韵味,具有文化魅力的商业空间也是一样。商业空间的设计想要通过当地的地域文化来获得创作灵感,就要对当地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深入的理解,了解当地的人们的各种活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完全地展现当地的地域文化。而文化内容的渗入也使得商业空间不再是简单的盈利场所,更成为的一个城市文化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涵养。福州“三坊七巷”就是一个地域文化渗入商业空间中的典型例子,它主要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第一次形成性作业:江苏地域文化总论(参考答案)

江苏地域文化△> 单元一:江苏地域文化总论 第一次形考作业(占课程总成绩20 %) 1.江苏历史悠久,得名于清康熙六年,即公元__B____年。 A368B1667 C 1949 D 1912 2.纵贯江苏八个省辖设区市的京杭___B___,把苏北、苏中、苏南文化紧紧地连为一体。 A黄河 B 大运河 C 淮河 D长江 3.流经江苏的长江与黄海交汇,给___C___、苏北文化注入了开放、包容的元素。 A苏北 B 苏南 C 苏中淮河两岸 4.得利于水的滋润,江苏农业大部分地区以种植__B____为主,副业以淡水养殖为胜。 A棉花 B 水稻 C 小麦D五谷杂粮 5.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其中___B___居第三位和第四位。 A 太湖、骆马湖 B 太湖、洪泽湖 C 太湖、高邮湖 D 洪泽湖、太湖 6.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 ___C___的丝织业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A 苏州B杭州 C南京 D 扬州 7.____B__是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他是沛国丰(今徐州丰县)人。 A刘邦 B 张道陵C张果老 D 泰伯 8.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_B_____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A淮安B扬州C镇江D无锡 9.苏南地区利用江南的气候条件,在____A__时就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 A清朝 B明朝 C宋朝 D 元朝 10.江苏跨江滨海,海岸线长__C____公里,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 3.75 万平方公里。 A780 B 1235 C 954 D 1529 吴文化 11.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区,属于 类型。 龚贤 12.明末清初南京地区以、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为代表的八位画家合称为金 陵八大家。 维扬文化 13.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区,属于类型。其得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 14.以今徐州、宿迁、淮安等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的巍巍雄风为文化的标志,属于楚汉文化, 徐淮文化 也称作。 江苏 15.银杏树坚韧不拔的品格,刚毅顽强的精神,象征着人坚毅、智慧、包容的优秀品格。 茉莉花 16.旋律优美的民歌《茉莉花》诞生于江苏,传唱世界,影响广泛,已成为江苏乃至中国魅力的一个 符号。 奇思 17.江苏的水文化具有勤思、善思、三个特征。 文化 18.老字号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现象。

地域文化的深刻含义

地域文化的深刻含义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那么这个地方必然根底浮浅,成为世人遗忘的角落,难得具有发展潜力。所以,近年来,各地对地域文化的开发研究极为关注,方兴未艾的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等,都展现出惊人的发展效益。这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增进了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最近,湖北安陆和四川江油为李白故里争得不可开交,都希望李白是自己本土人,都想增进本土的文化含量,发展地方经济。可见,地域文化越来越引人注目。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未远。一个荆州人,如果不知道三国人物、荆州花鼓、划龙船、吃粽子等,必然不配称作文化人。一个文化苍白的人,即便夸夸其谈,若要登大雅之堂,受人称羡,赢得尊荣,无异于天方夜谭。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想增进一定的文化涵养,使作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个性特征,就必须了解、学习乃至研究地域文化,这样,我们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才有可能出口成章、言之有物,滔滔不绝、言之有序,引经据典、言之有据,声情并茂、言之有情。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包括各个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无论在哪块地方,都能够挖掘出不少值得发扬光大、引人入胜的地域文化。如发生在特定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服饰、民居、建筑风格、传统文艺形式、歌舞戏剧、宗教信仰,甚至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都是很好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地域文化资源。 恰到好处地描写人物所处特定地域文化,可以使人物活灵活现,呈现出立体感、现实感。为什么我们同学们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形象不鲜明、个性不突出,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忽视了对人物所处的地域文化的观察和描写有关。

地域文化2

一、单选 1、( )福建已能制造远洋木船,驶往印度和南洋。 东晋后期 南朝时期 唐代 宋代 2、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 泉州 漳州 福安 福鼎 3、闽南每年寿诞之日早晨,全家老少都先食(),表示托长辈之福,儿孙自能长寿。之后,儿孙辈开始向过寿者祝寿。 甜寿面 甜寿饼 寿桃(面制品) 寿龟(面制品) 4、宋代蔡襄撰写的( )不仅为我国第一部果树志专著,也是流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一部果树栽培学著作。 《荔谱》 《荔枝话》 《茶录》

《荔枝谱》 5、由于()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蔡元定 黄干 陈淳 真德秀 6、“做七”在福州丧俗中最为重要。人死后每七天就要一“祭”,称“做过七”。至四十九止,一共要做七次。()是规模最大的活动,届时发讣告遍告亲友,请其参加唁吊。 “头七”或“二七” “三七”或“四七” “四七”或“六七” “五七”或“七七” 7、(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唐末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8、清代福建最著名的两个画家为() 上官周、华嵒 上官周、黄慎 华嵒、黄慎 翁陵、华嵒

9、()爱唱山歌,因此其婚嫁也离不开唱歌,如“作表姐”“亲家伯”都是男女双方表现唱歌水平的活动。 闽西客家 闽南回族 福州蒙古族 闽东畲族 10、明代()将其离经叛道思想引进史学研究中,其《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史学著作,表现出力主解放,不囿传统的史学观。 李贽 谢肇淛 曹学佺 赵弼 11、泉州( )长811丈(约2300米),把闽南的安海和水头之间原来以舟渡往来的五里海湾连接起来,被认为“天下无桥长此桥”。 洛阳桥 安平桥 镇安桥 虎渡桥 12、明代统治者厉行海禁二百年之久,但位于( )的月港依然帆樯如栉,海外客商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走私港。 晋江 龙海 厦门 东山 13、()依山傍海,城墙全长1733米,高5.3米,上有矮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城门四洞,其东、西、南三门城楼雄视海疆,整个城墙如巨蟒盘旦在山坡。城内依山势铺设的石街逶迤南北,整个古城规模宏恢,费

2015秋地域文化(本)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地域文化(本)》课程论文写作规范 一、选题指南 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结合当地某一人文旅游资源,谈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3.对家乡某一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4.介绍一位三秦教育家,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作用。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 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论文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 1. 选题正确15分 2. 论点、论据40分 3. 材料、数据20分 4. 写作规范性15分 5. 字数要求10分 附件:论文格式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新城电大 专业会计(本)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 年元月

陕西地域文化 摘要:陕西(Shaanxi),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 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历史地理交通饮食旅游

最新文化传播学复习资料

《文化传播学通论》 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文化产业管理班

第一章文化与文化传播 一、名词解释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传播的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相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相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媒介文化:所谓媒介文化,是指在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以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人的方式为主要原因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体系统、媒介运作方式及其中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还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种变数”。 文化圈层:文化圈层指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的反映不同时期各种文化要素所联结起来的平面分布特征,显示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程度。 第二章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 一、名词解释 文化融合: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文化经过接触交往后,彼此借鉴、吸收、交融而形成一种新文化的过程。 二、文化传播的功能、特征 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娱乐功能特征:社会性、目的性、创造性、永恒性、开放性、多元性、融合性 三、传播的途径(方式)和模式 途径:迁徙传播、商贸传播、战争和扩张传播、宗教传播、教育传播、使节互访、和亲通婚、大众传媒传播、探险、旅游观光、学术会议、图书交流与翻译传播模式:直接传播(a.链式传播 b.波式传播 c.根式传播)、间接传播(又称媒介传播)、激起传播(又称刺激传播)、膨胀型传播(a.传染型 b.等级行等级传播)、 迁移型传播 第三章物质文化传播 一、名词解释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又有人称为物态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人工产品,即文化的物质形态,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也称第二自然,是可以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实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深刻的物质基础。 物质文化是指源于自然环境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变化节奏较快,具有发展速度快、变化频率快的特点,是精神文化的基础。 二、物质文化传播的原则、途径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

香薰文化传播历史

香薰文化传播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富庶,生活质量日渐提高,薰香在许多城市里普及开来。如今一些城市里流行的香薰方式,主要有香薰美容、香薰疗法,以及日常家居中的薰香。这类薰香的费用,一般都较昂贵,实属一种中等 以上收入人家的身心享受。于是许多人就将这种薰香的习 气,当成又一种高级泊来品,成了新贵的一种象征。 其实,我国自古就有薰香的历史。古人很早就已懂得,香 薰能够促进美容养生、祛痛、消除疲劳、排解抑郁。《红 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写警幻“携了宝 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不知所闻何物”。警幻冷笑道: “此香乃尘世所无,尔如何能知!此系诸名山胜境初生异 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很 古以来,香在中国帝王宫廷和富贵人家的起居生活中,就 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焚香大约早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拾遗记》说,燕昭王 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国贡“荃芜之香”。不过, 在秦汉以前,中国还没有沉香之类香料传入。当时焚烧的, 是兰蕙一类的香草。汉武帝时代,岭南逐渐与中原交通。 由于武帝好道,南方诸郡纷纷贡献珍奇,香料也就传入中 原,不再焚烧草香。 香料品种很多。最名贵的香料是沉香,除了我国岭南一带出产外,当时真腊(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中部)等地也出产。后来又有了檀香、鸡舌香、龙脑香等品种。汉武帝的宠妃赵飞燕杂薰诸香,坐处余香百日不歇。汉武帝迎接西王母时,曾经燔烧“百和之香”。这些虽属神话传说,但也证实当时已经焚烧香料了。魏晋以来,香料已成为宫廷及富贵人家中生活必需品之一。焚香、薰香,也就成了社会上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操在取得政权之前,曾经“禁家内不得薰香”,以示简朴;还曾经赠送诸葛亮“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临终时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唐宋以后,关于香品、香事、香料制作、焚法等方面的著作多了起来,遂有“茶经香传”之称。焚香与品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场合下,古人是把香料制成饼块,放在特制的香炉内焚烧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就描写说:“贾母歪在榻上。榻下……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缨络、花瓶、香炉等物。”最早的香炉叫“博山香炉”,传说是西王母送给汉武帝的。那形制是仿照传说中海上仙山博山的形象,下面有盘,贮存热水,使润气蒸香,象征海的回环,上面的炉盖如山,香烟从盖里出来,宛如山腾岚气,呈现出一种山海之象,这种香炉,后来又被叫做“宝鼎”。《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联”中,贾宝玉题有一联云:“宝鼎茶闲烟尚绿”,描绘的就是宝鼎炉焚香情景。古人焚香的方式,一般必定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有用银叶或者云母片制成的浅盘盛香。香不及火,使之自然舒缓而无烟燥气,却自香风袅袅。难怪宝玉步入秦氏卧房时,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使宝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了。 今天人们薰香,其实也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不一定非要去美容院。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

基于地域文化的餐具设计

基于地域文化的餐具设计 发表时间:2019-10-24T16:13:48.42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蔡育廷 [导读] 如何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把设计元素“古为今用、借古开今”,展现不同的文化魅力和个性,是产品设计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400 摘要:中国烹饪文化历来讲究“美食配美器”,中国人把饮食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艺术,而餐具是饮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古至今,瓷器的高雅、金银器的华丽、玻璃水晶器的通透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现代饮食工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和审美已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单纯的形式美,餐具这一饮食文化的载体自然也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责任和内涵。中式餐具近年来有着鲜明的西化倾向,大部分产品千篇一律地模仿西方风格或单纯地应用中国传统图案,没有抓住餐具设计的文化精髓。该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地域文化在餐具设计中的表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餐具;设计;饮食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餐具的生产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标准化、工业化的趋势下,餐具设计显得比较单一,不仅缺乏多样性特色,还缺少了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内涵和现代感。“舌尖上的中国”为世人展现了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各地区的饮食文化各有特色,如何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把设计元素“古为今用、借古开今”,展现不同的文化魅力和个性,是产品设计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 1 地域文化在餐具设计中的表现 餐具的设计在我国仍是无法摆脱的实用功能的限制,没有丰富的语言设计和文化内涵的表现,“情感化”“个性化”不足,造成旧的、单一的、缺乏新的设计创意和创新。美食与美器的和谐关系,自古就形成了一些已成共识的见解,如图形的趣材需适应餐饮的氛围,色彩须与菜肴的颜色互为衬托,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主义、简约主义、情感主义的渗透,形、色、质的和谐统一。 1.1 中国餐具的演变 中国是陶器之国,陶器作为新石器时期的标志,历史意义极其重大。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出土的陶器中就有碗、钵、盘、杯等餐具。青铜器的技术给当时的餐具带来了革新,青铜文化取代了石器文化,主要的青铜餐具有饮器、酒具以及食器3类。 秦汉时期银制餐具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品种多,分工细,不同的餐具具有专门的用途。隋唐五代时期的餐具在强大的文化和经济实力下也彰显出特色,瓷器工艺大幅提升,青釉执壶和白釉壶等富有艺术内涵的餐具出现。并且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大量西域餐具也传入我国,并在文化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餐具艺术。 宋代在材料上并未创新,但在工艺造型、装饰技法和装饰风格上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图案造型优雅秀美、轻松灵动、抒情而写意、富于韵律。 明代的“永乐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物质生活,制造业发达,经濟、商业贸易繁荣,且宫廷和上层社会的宴席变得奢华.餐具生产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金银、漆、玉和玻璃餐具百花齐放,饮食器具形态、色彩也向多样化发展。 1.2 地域文化在餐具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中国地域文化在餐具中的设计更是数不胜数,四川凉山州是彝族漆器的发源地,餐具酒具的图案纹饰多以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神话传说、单独纹样见多。颜色搭配上黑、红、黄三色,在彝族文化中,黑色为天地之本色,红色热情豪放而勇敢,黄色象征着光明与未来,三色中融合民族哲学的思想,庄重与威严、热情与希望并存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1.3 地域文化在餐具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首先是以文字表现。文字是图形的一种发展,餐具的文字设计通常少而精,主要为突出一种餐饮氛围或纪念意义。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有各种的书法字体,通过文字图案纹样,彰显出汉字的文化魅力。不同民族的文字形式、不同方言的表述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区别,通过文字凸显的手法也形式各异。如手绘青花书法艺术的碟子、清光绪青花书法诗文盖碗。 其次是以人物形象表现。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名人,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体现出了当地的人杰地灵,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除真实的历史名人外,各地域信奉的神话人物也可以作为地域文化的图形表现内容。代表性的设计餐具有山东菏泽生产的孔子游历图,山东是儒家思想发源地,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凸显出其当地产品的地域特色。 再次是以风景名胜表现。一个地方的特色建筑或是景区,都是当地历史沉淀和传承的载体,其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可以是绘画、摄影、剪影。如2016年杭州G20期间“西湖盛宴”所用的餐具就是将“杭州”著名风景“西湖”印在了餐具上,将西湖断桥、苏堤、雷峰塔等景观元素融入了餐具中,采用富有传统文化审美元素的“青绿山水”工笔带写意的笔触创造,体现出“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 最后是以典型动植物表现。每个地方的景观具有特色,华南一带以热带植物居多,江南一带突出小桥流水人家,以常绿小乔木居多;北方常见耐寒植物,以大乔木居多。地区的气候也有不同,加上民族信仰和图腾等,餐具的动植物的元素十分丰富。如桂北侗族的鱼图腾崇拜、人民大会堂使用的龙图腾餐具、婺源特色油菜花形状的碗筷餐具。 2 基于地域文化的餐具设计 按照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中国的菜系分为九大菜系,其中川菜可谓遍布全国,其餐饮特点可以概括为“浓厚、麻辣”,以取材广泛、菜式多样、口味鲜浓、善用麻辣著称。下面以成都为例,提炼成都的地域文化特色,来展开餐具的设计。 2.1 成都地域文化餐具设计 2.1.1 特色提取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地域文化鲜明,代表性植物有银杏、芙蓉花,代表性动物有熊猫,著名人物有杜甫、三国人物、王建、卓文君等,代表性景点有都江堰、青城山、宽窄巷子等。在文化特色上,有蜀绣文化、金沙遗址文化、川剧等。这些元素均可以作为餐具的地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在餐具产品设计中。 2.1.2 基于成都地域文化的餐具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成都的大熊猫基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每年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目前市场中的餐具都是卡通熊猫的动画形象,只适用于青少年和儿童,对中青年群体并不适用。这里考虑熊猫和水墨画的结合有助于体现出成都“人文、自然、闲

地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f9338929.html, 地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 作者:孙海苗 来源:《声屏世界》2013年第02期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社会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区域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电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传播历史文化等相关题材时,具有视听结合、通俗易懂等优势。县市级电视台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主要阵地,地域文化是地方台节目本土化、特色化的根基所在,也是精品创作的源头活水。 地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 和实现路径 规划引领,打造精品。挖掘地域文化,创作文化精品是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和扩大电视传媒影响力的突破口。要通过实施电视精品战略,进一步完善精品创作机制。科学规划选题,建立对重点作品的立项、投入和效益评估机制,实行扶优、扶强政策,提高电视精品创作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余姚广播电视台对精品创作工作有系统周密的长远规划,每年的精品创作工作更做到有计划有要求,并纳入岗位目标考核。当前,有关余姚四先贤的另一部电视艺术片《黄宗羲》的拍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建立平台,立体传播。通过新闻、专题、栏目、组织策划大型活动等多种手段立体传播,有力助推地域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如对先贤王阳明的宣传,除了电视艺术片《王阳明》,余姚市姚剧团还推出了篇章式传记体历史剧《王阳明》,获得多项国家级戏曲大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2010年12月,余姚市又把《传奇王阳明》(共14讲)搬上了央视《百家讲坛》,请王阳明研究专家、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平教授宣讲,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浙江宁海电视台创办于2004年4月的文艺栏目《人意山光》,为观众开启了一扇了解本土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窗口,成为一本具有史料和人文价值的宁海影像志和宣传本土优秀文化的精美名片,栏目三次获全国优秀电视文艺节目展评一等奖,二十余部作品获得省、市乃至全国电视文艺多项奖项,成为县级台成功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典范。宁海台之所以能取得这一骄人业绩,“是源于县级广电人对文化的自觉,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懈地挖掘梳理,更是源于广电传媒人的现代传播意识。”① 整合资源,巧借外力。在交流中创作,在创作中交流。通过与本地文化、史志等有关部门的合作,通过与外地电视台相关栏目的合作,取长补短,不少地方台的文化类节目和栏目日臻完善。 由于人力财力设备有限,余姚台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与主流电视媒体合作,努力借助更大的外宣平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让外界对余姚文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2009年5月,中

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 站) 专业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汉中饮食文化探究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陕南饮食文化的中的汉中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汉中的饮食文化特色,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汉中饮食文化。 关键字:陕南汉中饮食文化地域特色 前言:汉中地处陕西南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汉中资源丰富,物华天宝,被誉为“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宝盆”。汉中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陕南饮食文化概述 1、概述:陕南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陕南饮食文化,也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载:陕南人“尚滋味”、“好辛香”。 2、陕南饮食文化的特点 陕南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南北方动植资源在此交汇生长。陕南有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点,经数千年民俗风情的演变,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陕南的饮食饭菜虽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风味小吃、名肴佳馔琳琅满目。如陕南浆水面,就是楚汉相争时,由汉王刘邦和谋臣萧何共同品尝后命名的;汉水蒸盆子、皮豇皮等,源自汉刘邦时期,可见历史的悠久;汉阴炕炕馍民间传说为牛郎追赶织女所带的干粮,颇具文化韵味。西乡李家村出土的史前陶灶,安康还出土有汉代陶灶。汉代陕南城固人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和各兄弟民族之间,时时不断地交流着,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1、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电大(本科)地域文化作业一

地域文化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岭南东部汉族的“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以及福佬民系。 2、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其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 3、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黎、壮以及畲三个民族。 4、最早记载“疍民”的典籍是晋代的《华阳囯志》。 5、光孝寺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佛寺。 二、名词解释 1、福佬民系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并有一部分由福建迁入广西。 2、蛋民“蛋民”既是水上民居。由于没有固定的地域居所,其以为家室的舟榵漂泊不定,分布又相当广泛,体质特征与珠江口各县水网地段的陆上居民相似,其群体内通用语言为广州方言,虽然语音上有所变异,但未发现有属于其他语系语族的特殊要素,所以解放后没有被认定为一个“民族”。 3、“三妹山”传说中的广东刘三妹是唐中宗年间的人,最早记载刘三妹的文字为宋人的《舆地纪胜》,提到阳春县有“三妹山” ,刘三妹“坐化于岩石之上,因名” 。 4、惠能惠能是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其拜五祖弘忍为师,得传衣钵,回到韶关南华市大倡顿悟法门,宣传“见性成佛” ,成为南宗始祖,有《坛经》流传于世。 5、粤俗好歌广东人在喜庆时候用于欢迎来宾的歌曲,种类有:送花歌、山歌......等等都可称为“粤俗好歌”。 三、简答题 1、试概述百越古族的风韵特点。 答:百越古族的风韵特点是由黎、壮、畲三族风俗文化体现出来的。如:黎族妇女的文脸的习俗,壮族妇女喜用黑布帕包头,畲族妇女至今保持穿“凤凰装”等等这些都是体现百越古族的风韵特点。 2、岭南民俗的主要特色有哪些?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人从中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些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歌堂”也是这样,年晚“游花街”更是这样。

九年级历史交流与文化传播同步试题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马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 【疑难点拨】 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