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章 家庭

第9章 家庭

第9章  家庭
第9章  家庭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本章要点】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共同构成了“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整体存在状态。所有社会关系与社会运行的各种机制,其实已经从中产生出来。因此不要拘泥于本章任何具体论述,而是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层面。

·性社会学与性别社会学是国际上最新的重要研究领域。英语中传统的sex(“性”)已经发展为sexuality(性)与gender(社会性别)两个相互关联的新概念。学习它们并且使之尽快本土化是本章的重点。

【关键概念】

人类初级生活圈婚姻的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性与“性” 社会性别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运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社会学重要的分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一节研究概述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和价值。哲学、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也各有自己的研究角度和理论体系。在这一领域中,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我们的研究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体现着和作用于双方的相互关系的。因此我们才能在社会学的总体框架中,产生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研究角度、方法论和理论成果,才不至于被相关学科和具象研究所淹没。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引申社会学关于初级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见图9—1)。

在图9—1中,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图中间的斜虚线则表示女人与孩子被生物地连接在一起。图的顶部中央表示男人与女人主要通过性、爱情与婚姻来实现连接与互动。

图9一1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

整个图形表达的是:把男人与女人连接起来的纽带,客观上出现生殖的结果,迫使男人与女人不得不供养孩子,使之成长为新一代的男人与女人。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初级生活圈中生生不息。

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自人类形成开始,人们就在从事着三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精神财富再生产。无论历史上的具体形态如何,这三种基本活动都必然首先存在于如上所述

的这个“初级生活圈”之内。由于三种再生产的互动发展,人们必然不断地寻求更合适的初级生活圈的形式。同时,社会对于三种再生产的广义管理,也必然不断地对初级生活圈提出不同的要求。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连接于此,互动于此,双方是否协调发展也首先体现于此。因此各民族历史上都有如下三种常见情况。

第一,大多数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法律和制度,都基于某个共同的法理,具有极强的共通性与互补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也持同样看法。例如现今中国人在谴责“婚外恋”的时候,并不是仅仅指它破坏现有的性关系,而是从整体上指责它危害原有的初级生活圈,尤其是危害子女的抚养与成长。即使在发达国家中,逐渐增加的性、爱情与婚姻的相对分离,实质上也只是试图把三者统一于某个不同的法理或生活信仰指导下的初级生活圈之中。

第二,大多数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法律和制度,都是在某种既有社会形态进入转型时期后,首当其冲地被怀疑、被批判。同样,在转型即将完成之际,新的社会形态也总是首先确立和实施自己所需的对于初级生活圈的制度规定。这种冲突在当时的社会斗争中,往往被提到惊人的高度,占据了极大的比重,甚至会成为焦点之一。例如,五四时期的许多先进分子都是首先从批判封建婚姻家庭人手。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法律就是婚姻法,并发动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其中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就是首先改造初级生活圈,以适应和牵动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共同更新。

第三,初级生活圈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人类活动中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种最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在其中反映得最充分、最集中,也就是所谓“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因此各民族的农业社会都有“先成家后立业”的说法,都把成家当作一个人整体成熟的必经阶段和主要标志。直到如今,中国人依然非常关心如何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发达国家政府则常出台各种家庭政策。这都表明,人类确实在这个初级生活圈中获得丰富、有价值的体验,是“事业”等其他社会生活所无法替代的。

在初级生活圈之中,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因素在相互作用的运行中,稍有不协调,就可能引发比过去时代更为严重的冲突。单独一个因素的不良状态是否会造成整体的瓦解,实际上取决于其他因素对这一因素发挥着何种以及多大的作用。因此,同样是不生育的夫妻或者社会地位相差悬殊的夫妻,有的反目为仇,有的却恩爱倍增。这种多因素的系统化运行,是工业化之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总体发展趋势,既是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也是机会更多的依据之一。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还有众多的相关事物或支持系统。从纯粹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些“外在物”既界定了初级生活圈的范围,又作用于它的运行。

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相关物当然是爱情。爱情的多种目标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目标序列,但显然与家庭、婚姻和性的目标序列有所不同,甚至相去甚远。因此人类的千古话题和历史渴望就是如何使爱情与家庭、婚姻和性达到一致与一体的和谐与完美。

第二个主要相关物是生活方式。它既指社会的和群体的,也指家庭成员个人的和共同的。人们常常认为,初级生活圈的实际状况就是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但是实际上,从产生和发展的依次过程来看,参与者的生活方式常是先于某一具体的初级生活圈的诞生而存在,并制约着该家庭日后共同生活方式的具体形态。

第三个主要相关物是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财产的处理等等。人们通常认为这些都是家庭的功能。其实,各种经济活动只是相关物,而不是家庭的本质特征;只不过由于联系得太紧密,以至于在过去不易分开研究。

第四个相关物是参与者的年龄构成。它虽然是上一代家庭的生育产物,但对某一具体家庭、婚姻和性活动来说,不同的先决年龄显然会造成不同的形态和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初级生活圈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

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例如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理智与情感、自私与无私等等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的问题,都得到充分和集中的反映。这是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所难以比拟的。因此社会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二、研究的独特角度

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但是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它们又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结果,它们总是同时既作为生活实体,又作为社会设置而存在和运行。划分和认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这两个概念,是社会学对这一领域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作为生活实体,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力图把性生活、爱情、协作的共同生活、生命的繁衍等一系列有价值的事物,包纳融合成一个初级生活圈。在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人们的需求和价值目标的排序也会不同。这就成了动力,促使生活实体具有多变和多样的存在形态。

但是,社会为了确保自己的运行,必然对生活实体进行管理,力求把绝大多数人的初级生活圈置于某些特定的位置与相互作用关系之中。这就是社会设置。同时,社会也总是不断调整和发展自己的这种设置,在转型期内甚至会进行相当彻底的改造或重构。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另一发展动力即来源于此。

显然,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在目标排序、发展倾向、与其他相关事物的关系等方面,不可能时时处处保持一致,反而经常产生互动甚至相互冲突。因此,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不仅会有自主的运行,而且会对个人生活和社会运行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良性运行的社会中,这种作用更多的是建设式或协调式的,在转型社会中则可能凸显为众所瞩目的社会问题。

划分和认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可以更好地选择和界定本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应用理论和方法论,有利于建立本领域中的社会学专有理论。一般来说,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学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学诸学科的侧重方向。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但也必须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的运行机制与过程。这样,社会学就能做出特有的建树。

例如,在婚姻准备过程中,恋爱是生活实体意义上的概念,择偶则是社会设置意义上的概念。两者的发生与持续时间、对象、次数和目标排序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结果就形成所谓“人们并不总是跟自己所爱的人结婚”这样一种常见现象。

又如,作为生活实体的“家”与作为社会设置的“户”之间也存在特定的运行机制。因此不仅需要弄清楚近年来在中国是家在缩小还是户在缩小,还应该深究一下:同居、单亲、无子女、双方携子女再婚、离异和独身等等,究竟指的是“家”还是“户”?

再如,在“未婚同居”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通俗词语中,“未婚”是指它不符合社会对于婚姻的设置,而“同居”却是承认它其实就是婚姻的生活实体。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有时会被某些人巧妙地使用。例如:在惩罚“未婚同居”的时候,依据的是社会设置里面的一条“不登记就是未婚”,也就是不承认生活实体意义上的“以夫妻名义公开同居就是事实婚姻”。可是在惩罚“包二奶”时,却又反过来,强调其已经构成“事实婚姻”,因此可以比照重婚罪,绝口不提“不登记就是未婚”。

还有,登记结婚是社会设置,举办婚礼则是结婚的生活实体,结果,人们常说的所谓“婚前性行为”,就不知道指的是发生在登记结婚之前还是举办婚礼之前。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诸如:从事性活动是生活实体,而“发生关系”则是社会设置;爱情的社会设置是夫妻恩爱,而它的生活实体却是浪漫情爱;“第三者插足”是社会设置,

而“婚外恋”却是生活实体;社会设置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而生活实体却是“只因未到伤心处”。

生活实体先于社会设置而存在,高于社会设置而发挥作用。但是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问相互作用、相互妥协的结果。这就是性社会学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两个基本命题。

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

一、定义 (一)婚姻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第一个要素既排除了一夜情,又涵盖了多妻多夫或“同性婚姻”。第二个要素则既排除了单纯具有性行为的双方,又容纳了情感的、经济的和潜在的生育等内容。

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第一,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当事人的“婚”);第二,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当事人家庭之间的“姻”)。因此在社会设置中,当事人的地位、角色、权利、义务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性关系与共同生活则在其次。例如,没有性生活或两地分居的夫妻并不表明没有婚姻,同样,“包二奶”与长期包娼也不被社会设置认为是婚姻。

婚姻的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在相互矛盾之中统一为某时某地的婚姻存在形态。个人不得不遵守社会的婚姻制度,或者说已经被社会化为能遵从婚姻制度的人。社会也不得不在法律上承认事实婚姻,或者说,社会默认了婚姻的生活实体是先于社会设置而存在的。

(二)家庭

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子女+生活共同体。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George Peter Murdoek)于1949年首先提出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近年来被我国社会学界较多地运用。

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指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无子女)、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又合称扩展家庭。

此外还有其他家庭,包括无父母的未婚子女共同居住、跨代或缺代以及由实体婚姻产生的其他多人共居组合形式。

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这是因为,对于社会来说,家庭首先是人口生产的基本单位,因此对于未成年孩子和老年人口的供养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必须强制规定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人之间的供养、赡养、财产分配和遗产继承等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或者说,在社会设置的意义上,不同的个人仅仅是由于这些权利义务关系的存在,才组合成家庭的。所以,尽管离婚的父亲或者母亲早已脱离了生活实体意义上的原家庭,但是在社会设置看来,他们与其子女仍然是一个家庭,仍然具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所以说,对于家庭的一切社会设置,都是围绕着子女建构的。在中国,最典型的社会设置就是户籍制度中的“户”。

可是在生活实体的意义上,家庭其实仅仅是一个以供养关系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不具有血缘关系与继承关系的人也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家庭,或者说,家庭成员其实可以放弃血缘与继承关系却并不影响家庭的产生与维系,例如过继、领养、捐献遗产等等。

这种社会设置与生活实体之间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非常大。例如在社会福利政策中有许多规定是按照家庭来计算的,可是这里说的究竟是“户”还是“家”呢?无论按照哪一个定义来执行,都有可能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需要社会学的研究来加以引导。

在中国,理解家庭的定义还必须分清家庭、家族与宗族的异同。这方面的争议比较大。从生活实体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所说的家族一般是以“五服”为界,宗族则指同宗同姓同地

域的各个家族结成的群体。家庭一般是“五服”之内的,但并不严格限定在某一辈分之内,而是更强调共居和共同的经济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核算范围。即使父母尚在,兄弟分家不分院,也会被视为两个家庭。也可以认为,家庭主要是婚姻的产物,而家族却是血缘的产物。所以中国人的结婚,不仅意味着两个个人的成婚,也表明两个家族的联姻。以往的一切包办婚姻都以此作为最主要的理由。

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一)家庭的规模与结构

在世界历史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也日益从联合与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从生活实体来看,由于家庭的共同生产功能大幅度减少,大家庭的人际关系不易协调,住房逐渐增加,社会流动扩大等原因,我国也出现了核心家庭化的趋势。但转型社会中的特有问题也时常抵消甚至扭转这一趋势。例如,城市里年轻的双职工夫妻日益依靠有退休金的父母来带孩子或补贴家计或解决住房问题,因此住在婆家或娘家的反而有所增多。从社会设置来看,分家分户的手续日益简化,顺应了核心家庭的增加趋势,但是赡养、继承、分配、亲情纠葛等矛盾却在显著增加。

(二)家庭关系

在家庭内的人际关系中,性爱、生殖、亲情这三大内容,是其他社会关系所不具有的。因此家内人际关系的准则,既要作为社会设置而遵从一般道德规范(例如不准强奸、禁止暴力与虐待等等),又会作为生活实体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情感常常超过理智、有些话反而不能明说等等)。

家内人际关系至少是由几大因素形成的:夫妻权力结构、个性异同、性的地位与作用、交流与交换的状况、代际差异、相关的人与事的作用,等等。一个家庭中,人口、辈分和夫妻对数越多,与原家族的联系越紧密,各成员的利益与情感就越不易协调好。但是反过来看,核心家庭中一旦发生矛盾,自我化解的可能性就不高,因此不得不以夫妻离婚或者两代人隔绝作为解决的办法。此外,性别的、代际的和经济的独立、平等与民主的意识正在日益渗人家庭。它们经常与传统的家庭伦理产生差异与冲突,形成当前家内人际关系的显著特征。

(三)家庭功能

这是社会学研究家庭的一个传统课题。在我国,这方面的历史差异和城乡差异都极其明显。家庭的功能在本质上是个人的基本需求的表现。区别只在于,在特定时空中,某些个人需求只能通过家庭功能的实现才能满足。时空一变,同样的个人需求又可以不经过家庭,甚至通过破坏家庭功能而获得满足。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大部分农民家庭还处在第一种情况中,可是一些大城市的家庭已经是第二种情况了。某些双方都是高收入而且自愿不生育的夫妻(丁克家庭,DINK),其家庭功能已经变成性爱的“独联体”了,而某些农村地区却重现了“家庭经济”,甚至是“家族王朝”。

(四)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

首先,家庭的变化受到计划生育国策的巨大影响。21世纪的第一个l0年里,第二代独生子女在城市中已经普遍出生。除了人们已熟知的青少年与父母和祖父母的代际差异和冲突之外,至少中国城市家庭已经出现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四二一”结构,即四个老人(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加两个中年人(自己是独生子女,也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和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再加上父母与子女都是晚婚晚育,结果这三代人的年龄间隔从过去的大约20岁增加到现在的大约30岁。也就是说,当子女到达20岁开始工作的时候,父母已经50岁即将退休,而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则已经80岁,需要大量的照顾。且不说经济方面的问题,这样的血缘关系是否还具有以前的意义与价值,三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社会学急需研究的现实问题。

很多人认为计划生育政策违背人性,呼吁放宽或取消该政策。你怎么看?

其次,社会设置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婚姻家庭的生活实体。1980年的《婚姻法》已经确认了感情破裂是离婚的唯一条件和判定标准。这种法规对于爱情的张扬,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婚姻家庭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最明显的是,“白头偕老”已经从社会的强制要求变成个人的主观愿望。因此,中国的单亲家庭和再组合家庭还会不断增加。

2001年,《婚姻法》再次被修订。它对于家庭关系(尤其是财产关系)的规定适应了整个社会转型的需要,但是对于婚姻的某些规定却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一)婚姻准备与结婚

婚姻准备就是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双方认可彼此,就会试图建设生活实体,产生实际的结婚行为。符合社会设置的要求了,国家就会准予办理法定手续。选择独身也是婚姻准备,只是结果相反。婚姻准备可以粗略地分为四个社会化时期。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从父母那里体验到婚姻所具有的心理与情感意义。儿童的“过家家”、“扮新郎新娘”和大部分性游戏,都是在模仿和寻求婚姻情感中的第一要素:亲密。到青春期之前的少年,主要是在最初的社会人际关系中品味和学习婚姻情感中的第二要素:知心。青春期之后,对性与性别的认知使得青年在男女界限中领悟着婚姻情感中的第三要素:吸引。成年之际的青年,对人生、社会和性别有了更多的经验,便开始培养婚姻情感的第四要素:关切与体贴。

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准备阶段的缺乏、间断和失衡都会带来婚姻失败。它不仅指结不了婚,也指独不了身,更指实际上缺乏生活能力和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

婚姻准备也是个性化的过程。人们首先要接受和解释自己的体像、功能和欲望,然后逐步形成性爱的指向和偏爱,再学会识别爱的信号,最终在社会规则的大框架里确定自己的独特位置,产生自己特有的婚姻期望。

婚姻准备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择偶(生活实体意义上的恋爱)。在定量研究中,它可以用一系列指标来测度或标定。

第一,择偶动机。第二,择偶标准。第三,通婚圈半径(最终择偶的空间范围,常用双方先前长期居住地之间的直线地理距离来标志)。第四,通婚者的般配程度(“门当户对”的程度)。第五,择偶的家庭因素。主要考察三方面:当事人对“门当户对”的考虑,原家庭对其择偶活动的参与程度,当事人从属原家庭的程度。第六,择偶经历。主要考察爱上过、交过朋友、恋爱过以及有过性行为的累计人数。

不同的研究目标还可以增加不同的指标,但强调的第一是动态过程,第二是多因素影响与互动,第三是实际结果与现实行为,不应只限于纯粹的观念形态。

对于结婚,主要考察下列方面。

第一,结婚行为的具体形式。单纯的婚前性行为、怀孕、同居、举办婚礼、法定登记这几者之间,在时间、意义和自愿程度上都有同有异。这是通常所说的“婚姻基础”,必须整体化地加以考察,否则就无法解释:同是试婚,为什么结局却有悲有喜?

第二,结婚投入,即双方(包括其原家庭)投入的情感和资源的总量是多少,双方比例结构如何,在其原有总储存量中占多少比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项。作为社会设置,我国《婚姻法》认可夫妻将婚前个人财产分立,就是为了解决结婚投入中可能的冲突。

第三,结婚对双方的价值。在进行研究时,最重要的是要考察双方所认定的结婚价值与原有基本人生观的吻合程度。同时不可忽视性别因素,因为结婚对男女的人生意义显然不同。

(二)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

尽管可以罗列出无数外界因素的作用,尽管可以强调“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最终决定

婚姻状况的,仍然首先是当事人自己。第一,他(她)必须认定目前婚姻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人生价值。第二,他(她)必须肯于和善于为此首先付出。第三,他(她)必须拥有促使对方适当互动的能力。否则,这个人很可能不仅难以与目前的配偶过好婚姻生活,而且根本就不适合与任何人结婚。

夫妻关系的协调,可以从共同生活内容方面划分为感情交流的、性生活的、处理家务的、教养子女的等数十种因素;也可以从双方各自的角度来考察个性、习惯、期望、能力、忠诚等数十个方面;还可以按“一加一大于二”的思路,研究婚姻内的地位、角色、交往、表演与假象等数十种结构与互动关系。据此,可以建立起众多的婚姻模型、伦理原则或心理疗法。这方面的研究,社会学已是硕果累累。

婚姻总是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因此,社会学从经济活动、文化素质、居住条件、闲暇时间的利用、姻亲关系等方面,大量研究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和作用。分层、流动、代际差异、社会化程度等等因素对婚姻的作用,更是社会学研究的珍宝。

中国正处于急剧转型期,婚姻领域的悲喜剧也大多来源于转型中的不适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在变化。不仅很多丈夫,而且许多妻子也不能适应这一变化。男人中盛传“气管炎(妻管严)”、“床头柜(跪)”、“阴盛阳衰”的自我幽默;女人则为“事业家庭双肩挑”而苦恼和争论。这些情况对于夫妻双方的个性特征、坚持自我意愿的决心与能力、对人格尊严的珍惜程度、首先主动让步的能力等诸多因素,都造成了悄然但深远的变化。传统婚姻的“和和美美”是以“夫唱妇随”为基础的,现在却不得不转向交换、互动、妥协等陌生的行为方式。因此,就连许多相当自立的女性和相当宽容的男性,也还不大明白这种婚姻生活该怎么过。

第二,夫妻共同生活目标更难以建立。传统婚姻有一个天然的共同目标:过日子。它常常既是最低要求又是最高理想。现在,即使部分农民也开始经历“家”与“业”在时空和价值上的分离。尤其夫妻双方在家是“劳燕双归”,在外是“各有洞天”,对生活的价值取向不仅变得更加多元,而且常常难以排序。因此除了像怀孕期和哺乳期这类特殊时期外,夫妻共建一个值得双方主动彻底投入的目标就更加困难了。

第三,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大多数中国夫妻都有过非常浪漫的婚姻憧憬,但又都一步步地现实起来,最终才能结得成婚。因此民间传统认为:越现实的婚姻越保险,越保险就应该越现实。但现在社会与个人都在转型,客观上开始需要婚后再次逐步浪漫起来,才能靠内聚力来抵御外界可能的危害。许多夫妻把时序颠倒了,形成了“婚前要死要活,婚后不死不活”。更多的夫妻则是还没学会创造浪漫。

第四,婚姻质量。它可以分成三种主观满意度:对配偶的、对双方共同生活状况的以及与假想的“第三者”进行比较的。

对于如何测度婚姻质量,中国学者曾经引进了一些定量研究的指标,试图对其加以“客观判定”。但是国际上也有另外一派学者主张,所谓婚姻质量只有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当事人自己的主述。中国民间俗话表述为:“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从21世纪的一些大规模社会调查的发现来推论,中国城乡夫妻主诉的婚姻满意度相当高,自认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人一般都占到大多数。但是国际上也有另外一种理论:期望值与满意度总是成反比的。随着人们的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对于婚姻质量的自我评价会越来越低。中国日益增高的离婚率就是一个证明。

第五,离婚率。它的统计方法至少有四种:(1)离婚结婚比。即当年离婚总对数除以当年结婚总对数。它的优点是便于调查和比较,缺点是基数不够稳定。(2)人口离婚率。即千人中当年离婚对数的比例。它更准确,但调查较困难。(3)追踪离婚率。即以某年全体结婚者为基数,考察在若干年后已离婚者所占的比例。它有利于直接研究婚姻的命运并做出历时

态的分析,但操作更为困难。(4)最终离婚率。即现有的已婚和曾婚人口中,有多少人曾经离过婚。它常与追踪离婚率共同使用。不同统计口径的离婚率,常被不同人用于不同目的,每当离婚被当作社会热点问题时更是如此。其实,如果再婚率足够高,那么离婚率无论多么高也不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离婚以及离婚后的生活形态也存在着生活实体(分居、遗弃等)与社会设置(办理法定手续)之间的不同。有些婚姻已破裂者不愿或无法正式离婚,有些离婚者却仍有婚姻实体。

中国离婚者的主诉离婚原因以性格不合为最多。实际情况则是双方缺乏感情交流或者关系协调不好,其中又以欠缺理解、体贴与尊重最为常见。其他的离婚原因至少还有经济矛盾(分配或赡养等)、生活方式、用情不专,等等,但这些往往是第一主诉原因的派生物或添加剂。对已有离婚想法的人来说,主诉的最常见的阻止因素是顾及子女、舆论、对原父母家庭的影响、再婚的可能性等问题;也有的是由于找到了某种婚姻生活的替代物,如事业、教养子女、婚外恋等等。

离婚者所最不易承受的后果,表面上涉及孤独、经济损失、离开子女、名声不好等等,但最深刻的是心理挫折。他们常常认为离婚是自己整个人生的失败,很可能陷入应激或自我防御的不良心理状况中,进而产生严重悲剧感或再婚障碍。反之,明智的协议离婚则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上述问题。

第三节性社会学

性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领域中的运用。它有两个研究角度:第一,探索人类种种性现象中所包含着的、所反映着的各种社会因素;第二,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

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就是:人类的所有性行为,无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其他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并不是“生物本能”,而是人所处的社会使然。因此,那些用来解释其他社会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性行为。

这个命题有三层含义:第一,人类的性行为是经过社会化的;第二,人类的性行为不是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处于交往当中的人际行为;第三,人类的性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也对社会发挥着作用。

一、性的概念

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性”这样一个概念与词语。1903年,在日语字典中首先出现了把英文的sex翻译为“性”的记载。此后传人中国,到五四时期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中文词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与发展,直到今日。

性(sexuality)这个词语,虽然早就出现于西方某些学者的著作中,但是在英语国家中,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走出学者的书斋,在大众中逐渐普及开来;直到l972年,《牛津字典》才收录了它。目前sexuality这个新概念已经成为一切非医学的性研究的根基与中心,而sex则主要指的是生物学和行为学意义上的“性”。

知识窗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关于sex和sexuality的定义是:前者是指决定人类男女两性的性象谱的生物特征的总和。后者则是指包括性、性别、性别认同与性身份、性取向、性爱倾向、情感依恋/性爱和生殖的人的核心方面。它以思想、幻想、欲望、信仰、态度、价值、行为、实践、角色和关系予以体验或表达。性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经济的、文化上的、伦理上的和宗教上/精神上的诸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虽然性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但并不是所有这些方面都必须去体验或去表达。可是,性是人类之所在、之所知、之所思和之所做而获得的或所表达的有关性的所有方面的总和。

对于sexuality,中国学者目前尚无统一的译法,可见的中文表述有:性存在、性现象、性状况、性经验、性态、性征、性素质、性本性等等。时至2005年,主要的华人学者们初

步达成共识:仍然使用目前的“性”这个词,不再改变,而是随着文化的进步,逐渐使人们知道,性的定义已经改变了。

性,不仅仅指的是性生活、性高潮、性交频率这类事情。它推动着我们去寻找爱情、接触、温暖、亲密;它存在于我们的情感、心动、触摸与被触摸之中;它使得我们感性,也使得我们有性。

在性社会学的视角下,性,其实是一般存在,不是特殊现象;是社会化的行为,不是单纯的生物属性;是人际活动,是网络化的组织,不是个体的独自行为;是情景中的现象,不是随心所欲;是初级生活圈的构成之一,不是独立行为。

西方的许多著名社会思想家往往把性(sexuality)作为一个实体和本体的概念来使用,倾向于认为它可以独立地、直接地起作用和被作用。因此,从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的《爱欲与文明》(1972)到福柯的《性史》(1981)再到吉登斯的《亲密关系的变革》(1997),虽然相互间的区别与争论都很大,但是在这一点上也是殊途同归。

可是在中国古代,别说性,就连“性”(sex)这样一个唯生物学意义上的独立概念也根本没有。最相近的词语是“情”与“色”,或者是动作化的“敦伦”等等。这实际上意味着:在传统中国,就像“人”从来也不是指个体,而且从来是被包含在“家”里一样,“性”也一直不是独立的主体,而是被淹没在某种更大更综合的实体之中。

性,作为生活实体历史地与社会设置发生互动与冲突。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性,仅仅在合法生殖的意义上才可能被社会赋予正面的价值。在五四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性又被仅仅局限于专偶的婚姻之内。20世纪80年代之后,性开始在爱情的旗帜下,在实际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合情合理。21世纪以来,在个人权利与激情快乐的意义上,性正在逐渐展现其新的内涵与价值。

二、性的社会因素

(一)性的生命周期

社会为个体之性的发展设置了定轨。个体的性的生物存在的发展与这个定轨相互作用,就是性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

性的生命周期在中国表现为从无性到有性再到无性的过程。

青春期之前的少儿被规定为无性的,虽然少儿们不仅玩“青梅竹马”,也玩各种性游戏,而且会有性反应,但社会总是倾向于保护少儿的“天真纯洁”,不大容易接受对少儿的深入性教育。

青春期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发育,被社会规定为性成熟的第一步,即适应社会对性别特征的规范,以便确认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与功能。这第一步包括三层认同:接受自己或男或女的外生殖器构造和遗精、月经等生殖功能,即认可自己的第一性征;接受自己或男或女的体像,即第二性征;向社会规范的典型男女性别气质与性魅力靠拢,即第三性征。第一步完成了,个人就被培养成或男或女的异性恋者。

性成熟的第二步是通过处理自我性行为来学习社会对于性关系与性行为方式的具体规范。自我性行为包括性唤起(自我感知到的性欲勃发)、性梦、性幻想和手淫。作为性的生物存在,这些行为总是试图直接奔向人际性生活,但社会却不可能允许。在与社会的不断协调中,个人学会用禁忌来处理自我性行为。于是乱伦禁忌、反对性变态行为、克制性欲与“手淫”、用婚姻或爱情来制约性行为、不得强奸或兽交等基本准则,便内化为个人的性行为准则了。

社会规定,性成熟的最终标志是合格的性交合。它必须以传统性别角色为基础,以婚内(包括封建社会的“合法嫖娼”)为界限,以夫妻恩爱为调节,以生儿育女为唯一价值目标,以节欲保身为评判标准,而且不可言传。因此中国的许多性功能障碍和性变态实际上也同时包含着违反上述社会规范的意思。尤其节欲保身这一原则,在世界文化史中并不多见。

人到老年,社会又规定他(她)应该是无性的,其实是不再从事性交合。表面看来是适应年龄上的生物衰老,本质上则是因为老年男女不大容易完成上述合格的性交合,因此他们的其他形式的性活动便被视为不正常而遭贬禁。

(二)性与性别的互构系统

两性的生物差异已被社会重新解释为性的性别角色。它是多重的,其具体内容随着社会管理的侧重点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会相互矛盾,从而形成共时态的多重性别道德标准。

在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四种性别形象。其一,如果为了强调生殖(传宗接代)具有至高无上的社会价值,男人被要求成为性的永动机(生殖之源),女人则是以生身之母的身份被高度崇拜。其二,如果社会需要加强礼法秩序的建设,那么男人的理想人格就应该是“非礼勿视”的正人君子,女人的楷模则是突出她的无性欲状态的“端庄”。其三,如果从节欲保身的社会视角出发,男人则应该心如枯井,而有性欲的女性则被视为使男人纵欲亡身或纵欲亡国的“狐狸精”、“祸水”。其四,如果仅就性生活而论,那么男人就应该主宰一切,而女性则仅仅是纯粹的性交对象。以上四种自相矛盾的性别形象之所以能够并行不悖,就是因为性与性别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之必然产物,而是被制度嵌定在不同的社会位置之上,以便共同支撑体制的大厦,而且只有被如此设置,性与性别才能获得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女性从小就被社会化为无性人或少性人。她对自己的性器官、性欲和性的想象充满自卑。虽然男人在性发育中也同样可能对阴茎尺寸、遗精、乱伦梦和手淫产生疑惧,但社会制止此类信息的传播,强制地造成了性方面的男(自)尊女(自)卑。少女被规定为“性盲”,但一个结婚仪式又要求她突然变成会在床上“伺候”丈夫的妻子。因此女人只好把生殖结果当作自己最终价值的实现;境遇稍好的只能把爱情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因此所谓“阴冷”(女性性冷淡)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由于礼法规范不允许女性认同自己的性。

(三)性的阶层规定

特定社会总是把占据优势地位的那些阶层的性关系与性行为模式,规定为总人口的典范或准则。各阶层不仅把“正常”规定为符合本阶层的行为规范,把“不像话”看作丧失既有社会地位的罪由,而且还常常用性方面的某些表现来标志和界定本阶层的成员。这就形成了各阶层之间以至各民族之间相互的性偏见。当阶层间良性运行时,性偏见不过是笑谈;但当阶层发生冲突时,它又常被当作最锐利的武器,而且往往奏效。例如近年来中国流行的“荤段子”里,就有大量的政治内容。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同时也接受了本阶层对其他阶层的性偏见,又据此不断地对本阶层进行美化,直到他(她)决意投入跨阶层流动时为止。因此某阶层的后加入者,常常产生性的躁动与盲动。例如当前某些“包二奶”的男人就隐含着对于“皇帝梦”从嫉妒到模仿的成分。各民族之间也常常发生性偏见,例如一些中国人喜欢把西方视为“性的天堂”,而某些西方人则往往夸大中国当前的“性解放”。

(四)性的话语管治与行为培训

在中国,乱伦禁忌主要靠“骂娘话”来承袭,因为骂娘话几乎是少儿最早学到的语汇之一。它告诉人,不可那样做,否则要挨骂。它之所以能深创被骂者的情感,也是同一道理。类似的情况还有:用很耻辱的“偷”和很脏丑的“破鞋”等来指骂非婚性关系;用拟兽的“骚”和拟货的“贱”来指骂对性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基本性道德的维系和“不可言传”局面的保持,都不仅仅是统治行为的结果,同时也是由于关于性,人们除了骂人话、脏话、粗话和隐语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不含贬斥的语汇可用。甚至直至今日,就连性高潮这样巅峰状态的感受,也被某些中国学者表述为温文尔雅的“性愉悦”。

贬斥激情就是最主要的行为培训。性是最需要激情的人类活动。特定社会对性的管理,往往表现为压制任何一种富于激情的个人活动。例如,男人被培训成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

君子,绝不宽容性方面的“一点正经没有”;女人则被塑造为低眉顺目、目不斜视的淑女。划定行为界限则是另外一种主要的行为培训,而且往往是防患于未然。例如,中国传统社会为了实现对性的管治,在最初级的异性交往中也实行“男女大防”:“七岁不同席”、“授受不亲”、“床上夫妻床下客”、“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等。

当前,一种以激情崇拜为代表的新的行为培训的实践正在蓬勃兴起,一个以科学词汇为主的性的新话语系统正在广为传播。这既是中国性文化巨变的原因,也是它继续发展的动力。

(五)涉性的人际交往

这是指那些客观上最终要结成性关系,但当前并无具体性表现的人际交往,最典型的就是谈恋爱。性交往首先需要创造理由,需要在个人目标与社会规范的运行中,寻找某种可接受的解释;然后还需要对多个目标进行排序和选择;最后还必须把一次性的性行为与长期的性关系协调好。如果这一过程失败或失误,个人就可能:走上两个极端,既可能把原本“涉性”的交往看作是“唯性”的或“无性”的,也可能错认为这是“爱情本虚无”或“性压抑”。当前的一些恋爱中的性行为之所以会造成悲剧,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涉性的人际交往的具体过程,就是学习如何鉴别和理解各种性信号的指向、强度和含义,如何判定或推动共鸣。这种学习始于观察家内的异性交往,强化于同龄群体的示范,受制于本阶层与本社会的共识。但是它又是极其个性化的和性别化的,因此往往在建立性关系很久以后,双方才能达到默契的程度。

(六)性生活中的社会因素

性生活中最根本的矛盾是:性行为要求“自私”,否则自己就无法达到性高潮;但是性关系却要求“无私”,否则无法与对方共享。这就是社会因素对于性生活的最主要影响。

经典性学判定性生活状况时,主要用两大指标:性高潮频率(而不是性交次数)和性爱抚种类的多少。性社会学则重点考察性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状况,因为它集中反映着性生活的根本矛盾是否得以协调。

社会因素对性生活的影响,还集中地体现在当事人的性目标和性态度上。人们实际上是带着种种社会框框,根据对自己和对对方的种种假设去投入性生活的,又常常在其中扮演或制造种种假想的角色,并且不得不为其效果寻找出种种解释。这可能形成个人的和社会的心理定势,进而发展成性生活方式的社会常模和对某些具体性动作的社会禁忌。例如,在人们常说的“性变态”和“性反常”中,就有许多其实只不过是因为违反了性的社会常模。

三、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一)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

根本问题是: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哪个因素占据着主导或优势的地位?

在以往的社会中,基本上是婚姻主宰着爱情,即“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和“先结婚后恋爱”。婚姻也主宰着性,即“性专一”。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开始加速转型以来,性的因素(主要是性生活满意度)对夫妻感情和婚姻质量的作用日益增大,爱情正在逐渐变成性生活和婚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可是婚姻因素(例如一张结婚证)已不大可能成为婚姻幸福的保证和维持关系的保险。也就是说,最近30多年来中国性文化的主要变化,就表现为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爱情与性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婚姻的主宰地位正在日益丧失。因此,婚前和婚外的爱情关系和性关系也在增加。它们与婚姻主宰的矛盾正在日益显化,而且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甚至发展为社会问题。

(二)性在互联网上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的性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更加简便、快捷与隐秘的实施手段。这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输出输入与交流、联系的建立与维系、自我呈现与想象的实现与分享、性方面的偶像或者某种共识的构建等等。互联网上的性已经越来越影响到传统的大众传媒乃至非网民的日常生活。

有的国际学者把这称为“虚拟的性”(virtual sex),有的学者则称为“在线性活动”(online sexual activity),但是更为贴切的应该是“cybersex”,即“电脑空间中的性”。我国台湾学者翻译为“网路性爱”,在大陆则应该是“网上之性”。它是指主要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种可以获得性的满足感的实践。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完全发生在网上的性活动,例如情色图文的发布与接受和交流、性话题的聊天、裸聊以及伴生的对视自慰、网上结成或交换或扩充性伴侣等等。其次主要是依靠互联网才得以普遍化的活动,例如情色声讯服务、性玩具、性药物或性产业的推销等等。

互联网对于性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上述的各项,而在于挑战了以往社会对于性的界定:在上述各种活动中,双方都没有身体的直接接触,甚至根本就没有对方,却产生了性的反应与效果。那么这究竟算不算性呢?目前国际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刚

刚起步。

(三)“性的少数人群”的“出柜”

女同性性爱(1esbian,“拉拉”)、男同性性爱(gay,“同志”)、双性恋(bisexuality)、跨性别(transgender)、变性、易装(trans— sexuality)与“酷儿”(queer)在国际上被统称为“LGBTQ”,包括所有在社会中处于少数

地位的那些社会性别与性实践。时至21世纪,他们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日益获得平等的地位,而且在中国已经组成了数以百计的草根组织,开始展示自己的存在。因此他们套用西方性革命的一句口号“性从壁橱里走出来了”,把自己的现身称为“出柜”。

这对传统社会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也是性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有学者呼吁我国对涸性恋婚姻立法,你怎么看?

(四)性权利、性健康与性快乐

1999年世界性学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Sexuality)通过了《性权宣言》:性是构成每个人人格完整的一部分。它的充分发展依赖于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比如,人们对接触、亲密、情感表达、快乐、温柔和爱的强烈渴望。性是个人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基础,充分发展的性对个人、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安康幸福都是必不可少的。性权利是一种普遍的权利,它基于人类天生的自由、尊严和平等。因为健康是根本的人权,所以性健康一定是基本的人权。为保证人和社会发展健康之性,社会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承认、促进、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性权利。

中国学者已经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与教育而且必将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五)性产业

中国对性产业的官方术语是“卖淫嫖娼”。自从1825年英国出版《妓女论》的将近两个世纪以来,国际上对此大致有10大类29种理论解释。其中,恩格斯认为这是阶级剥削的产物与专偶制的伴随物。恩格斯曾经专门写信主张“完全停止对卖淫进行追究并使妓女不受剥削”。

当代女性主义则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认为性产业是男权社会压迫女性的工具,因此应该拯救卖淫妇女或者“罚嫖不罚娼”。另外一种则认为,女性有权支配自己的身体,因此性服务也是一种正当的工作。

(六)性教育

中国历史上缺乏的并不是性教育本身,而是在性教育中缺乏以现代科学成果为基础的性的全面知识,更缺乏对个人选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终生培养。好在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性教育已经起步。

这样的现代性教育是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基本措施,还有助于提高婚姻质量、保护妇女儿童权益、自主生育等各项工作。

在性社会学看来,性教育应该是一种义务教育。这不仅包括青少年有义务去学,也包括

父母有义务使子女受到性教育,更包括政府与各级各类学校有义务充分地提供性教育。

在性教育的内容中,不仅应该包括性健康知识,还必须包括社会性别、性权利与性快乐的内容,使之真正成为成长教育、人格教育与发展能力的教育。

性教育的方法应该在更加个性化的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各种社会化的性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上的教育。教育者也必须从单纯的学校教师或医生,扩大为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与志愿者。最佳的性教育方法,应该是受教育者之间互相进行的“同伴教育”。

(七)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

它们都不是仅仅由性活动直接产生,而是以性为载体,作用于社会的其他领域。

性病与艾滋病都可能通过造成体液接触的性行为来传播。但是,人们为什么会从事这样的行为、为什么采取或不采取预防措施、如何促进人们预防,这些都不是医学所能单独解决的问题。社会学已经参与了预防工作而且大有用武之地。

性犯罪主要是一种暴力征服和对人身权的侵害,而不仅仅是“性发泄”。因此,婚内强奸罪和性骚扰罪已在一些国家立法处罚。在中国,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也日益增加。

重婚、纳妾、拐卖妇女等现象都有性的因素,但涉及的主要是婚姻制度和妇女的人身自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性犯罪。

未婚先孕、少女母亲等问题只是性活动的产物。它们的要害是违反了社会对婚姻家庭的设置。可是,由于中国厉行独生子女国策,所以它们所能产生的危害比其他国家少。

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在“人类初级生活圈”中,性别结构所发挥的作用极大。工业化之后,女性各方面的地位和状况都发生了巨变。它不仅改变了女性在家庭、婚姻与性等诸方面的角色和作用,也推动了男性的相应变化和整个初级生活圈的发展。因此,社会学不涉及性别研究是不可思议的。

一、从性别角色到社会性别

性别角色这个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社会学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它的意思是说:性别是先天的、生物的、第一性的,个体自己的努力很难改变它。因此,当时的理论倾向是强调性别的生物属性,强调个体对于性别角色的遵从。那些脱离或者违反了性别角色的行为,往往被看作是“性别角色混淆”或者“倒错”,是一种不良状态。

此后,随着发达国家中妇女运动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原有的性别角色的概念基本被否定,代之以“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体系,而且仍然在不断前进之中。

“社会性别”在英语中原来主要是一个语法上的概念,用来指称各种词性,尤其是阴性词、阳性词等(但是汉语词汇基本上没有这种区分)。女权主义把这个词借用过来,专指作为社会与文化的构成,通过社会化而学习到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对于一整套规范的期望,以及落实了的行为。还有人认为:社会性别就是一个社会把人们组织到男性和女性两大范畴里去的方式,以及围绕这两大范畴产生出意义的方式。

在中文里,“9ender”一般翻译为社会性别。它的对应概念则是“性别”或称“生物性别”(sex)。后者主要指生理构造上是男还是女,一般并不包括人的其他社会特征。

二、性别概念的重构

随着社会性别这个概念的创立和发展,学术界通常把传统的“性别”重新划分为这样几个层次:染色体性别(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第一性征(生殖系统和性系统的差异)、第二性征(体型体貌等方面的差异)、第三性征(性格、气质、举止等方面的差异)。还有人提出

第四性征(性取向)、第五性征(思维方式)等等。

这种重构的基本理论取向是:第一,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第二,各个层次之问并不必然应该统一;第三,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可以而且容易变化的。总之,这种重构强调:“性别”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所造成的,是多元的、可变的。

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性别的概念已经不再仅仅是男人与女人的二元论,而是增加并强调了性的少数人群——“LGBTQ”。相应地,国际上的大多数“妇女研究”也都扩展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性别研究,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前者应该被扬弃。

三、性别的社会定轨

英文中的“feminism”在20世纪80年代初传人中国大陆的时候,一般被翻译为“女权主义”;在我国台湾则一般被译为“男女平权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许多女性研究者认为,将其翻译为“女性主义”更为合适。

女权主义这一术语在19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在英文当中,是指那些支持男女平等的法律和政治权利的思想或者主张。自那时起,它的意义一直处于演变之中,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它的最为宽泛的一般意义,是用来指称这样的理论或理论家:他们认为性别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政治权力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事实;并且认为这一问题对于政治理论及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各派女性主义的基本共识就是性别的社会定轨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大多数的人类社会都是“以男权为中心”的,也有人称之为“父权社会”。这样的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定轨。该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被不断地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直到被社会化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男人或者女人。在中国历史上,其特征就是“男尊女卑”。

这并不是基于生物差异,也不是为了维系之,而是为了防止任何可能损害“男权中心”的基本秩序的“越轨”与“反常”。因此在以往的大多数社会里,“不男不女”一直被认为是严重的问题,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疾病或者怪物。这种社会定轨严重损害了个体的权利和发展,对于女性和性的少数人群尤其如此。它不仅是性别不平等的产物,而且是维系这种局面的基本工具。

但是对于如何改变这种定轨,女性主义却有不同的主张。一种被称为“进化主义”的流派倾向于认为:首先应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并且只有依靠社会进步,才能逐渐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一种“构建主义”流派则认为:首先应该通过人们的自我努力来打破这个定轨,而且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之中,社会的整体才能发展。

四、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

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之后,社会性别问题的影响也在急剧增加。在公领域和私领域的许多方面,许多传统的观念、习俗、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都朝着性别平等的方向出现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相反的趋势也显而易见而且引人注目。

中国的社会性别理论基本上是引进的。这造成其传播范围仍然主要局限在较高阶层的女性之中,而且缺乏针对中国具体情况的研究和探讨。例如,自从中国开始普遍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加上中国的“男女七岁不同席”的性别隔离的传统,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和学校里都长期处于“单性别成长”的处境之中。这个非常普遍、意义深远而且是中国所独有的问题,至今仍未进入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视野。

对于中国社会学的整体来说,首先需要承认和重视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对于本学科发展的重大意义,尽快尽多地吸收其研究成果;然后需要在各种社会学研究中大力引进“女性视角”。对于具体的分支学科来说,则应该探讨是否应该从“研究女性”走向

“女性来研究”再发展到“为女性而研究”,最终实现“不只是女性来研究,也不只是研究女性”的真正的社会性别研究。

【思考题】

1.请尝试着评论“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概念。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生活实体,各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3.性社会学所说的性,与你的日常认识有哪些异同?

4.从性别角色到社会性别的转变,最深刻的学术意义有哪些?【阅读书目】

1.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王跃生.社会变迁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北京:三联书店,2006.

3.潘绥铭.中国性革命纵论.高雄:万有出版社,2006.

4.王政,陈雁.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社会性别研究专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理科爱好者》教科版第九章家庭用电(完整版)

第九章 家庭用电 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北区) 洪艇 第 1—2 节 家用电器 自主学习 家庭电路 知识要点 1. 家用电器 (1)不少家用电器属于电热类,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靠电流通过导体电阻产生热量来工作的,基本 原理就是我们熟悉的 (2)插座有 有金属外壳的用 ,如电热水器、电饭锅、电熨斗等。 之分,一般有金属外壳的电器用 和 插座,如电水壶;没 插座,如台灯。 ( 3)在使用电水壶时连接它的导线有三根:一根是 ,符号是 ,符号为 ,俗称火线。另一根 ,俗称接地线。 是 和 ,符号是 ,俗称零线。 还有一根是 线 线与用电器的工作部分连接,组成工作电路; 线则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当 出现相线与金属外壳接触而导致漏电事故时起保护作用。 2.家庭电路 (1) 是接通、分断电路的电器。闸刀开关竖直安装,电源线接在 ,熔丝在 。 电路发生过载或短路故障时,熔丝会自动熔断,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俗称空气开关。 现代家庭电路中还装有 作用。 (2)在配电箱内除装有电能表外、还有 ,它可以对人身触电、导线漏电、插座接错线等故障起保护 和熔断器,用以对整个用户实施控制和保护。各 灯具以及插座相互 联,工作时互不影响。控制各灯具的开关都装在 线上,确保断开 线,以防止 开关时灯具上不带电,白炽灯螺丝口灯座中心金属片接 人身触电。 特别提醒 线,螺丝套接 1. 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安全用电常识一顺口溜:火线零线并排走,零线直接进灯头;开关串在火线 上,零线应接灯丝口;三孔插座多地线,三脚插头连外壳;电笔辨别零火线,氖管发光很危险。 火线零线都装上保险丝反而有安全隐患。 2. 互动课堂 例 1 洗衣机、电冰箱、电脑等许多家用电器均使用三脚插头与电源插座连接,如图 所示。 这样的 9.1-1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 三脚插头中与用电器金属外壳连接的那个插脚比另外两个插脚要稍长。 设计主要考虑下列哪一因素( A .使插头的造型更美观 B .插入插座中可更稳固 C .有利于识别火线和零线插脚 ) D .插入插座时,可确保用电器外壳先接地 图 9.1-1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家庭的日常消费》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家庭的日常消费》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主题围绕家庭的日常消费,从家庭不同的经济收人来源、日常消费支出、合理消费几个方面展开。这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与后面的学习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渗透着家庭与消费的关系、消费与商业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依然是以家庭为背景,但重点讲的是家庭的经济结构。这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好理解的,所以教材用大量的图片。照片、事例、故事,深人浅出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学习。 既然是与家庭有关,所以依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只有在实际的生活中、自己亲身的体验中,才能理解家庭经济收人。消费和商业的关系。这种体验还可以通过每个学生的调查、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达到大家共享。所以,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家庭、请教父母、收集家庭的照片等多种形式,参与学习,发现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寻求答案。虽然在内容上重点讲家庭的日常消费,但是,教师不能忽视其中的多层面的教育,不要只落实到勤俭节约这一点上,例如在家庭消费支出的安排上,我国历来尊老爱幼,重视教育。教师要注意以学生的体验和事例,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目标 态度:通过对自己家庭经济来源。日常消费的了解,初步知道经济收人是消费的基础,要根据家庭经收人,合理安排开支、勤俭节约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品德。 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绘制简单图表的能力,与家长、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清楚、明白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的必要消费,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教材释义 第25页是单元导入页,用三张照片反映了商场、商业街和学生在商店里做调查的情景,体现了本

九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家庭用电1家用电器作业设计(新版)教科版

1.家用电器 一、填空题 1.为了安全起见,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都必须可靠接地,如图所示,用于接地的导线应该接在插座的_______孔。 2.三孔插座中比两孔插座多的一孔是与______________相连,当用电器的三脚插头插在三孔插座里时,除了将用电部分连在电路中外,还把用电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连接起来。 3.试电笔内的电阻值很________(填“大”或“小”),用试电笔测火线时________(填“有”或“没有”)电流通过人体。 4.如下图所示的甲、乙两种使用测电笔的方法中,方法______是正确的,用正确的方法测下面的一个插座,发现测插座的A孔时氖管发光,则A孔接的是____线;下图是一个台灯的电路示意图,当把台灯接入电路时,为了安全应将台灯插头的________(填“C”或“D”)插脚接火线。 二、选择题 5.如图所示,是小刚家里部分电路的示意图。当闭合开关S后,发现电灯L不亮,检查保险丝没有熔断。小刚同学用测电笔分别测试电灯L接口的两根电线C点和D点,发现这两处都能使测电笔的氖管发光;他再用测电笔分别测试火线A点和零线B点时,氖管在测火线A点时能发光,在测零线B点时不发光。你判定此电路故障应是() A. 火线和零线短路 B. 电灯L短路 C. 电线AC段某处断路

D. 电线BD段某处断路 6.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都使用三孔插座,插座中有一个孔是用来接地的。若在你家中这个孔没有接地,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 插座因耗电增加而烧毁 B. 这孔接地是为了更好的让家用电器散热 C. 家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D. 人接触家用电器外壳时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三、简答题 7.小明同学学习了家庭电路的知识后,在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家用电器。(1)如图所示,他发现自己家新买的洗衣机用的是三脚插头,其铭牌上标有“10A 250V”字样,其中的“10A”表示什么意思?(2)小明同学仔细观察三只插脚,又有新的发现:标有“E”字的插脚比其它两脚稍长一些。他又查看了其它家用电器的三脚插头,也是这种情况。请你给小明解释标有“E”字的插脚比其它两脚稍长一些有什么好处?(3)由于家中没有三孔插座,于是他就把最上面的一个脚弄弯了插在两孔插座上,洗衣机照样工作,这样做合适吗?请说明道理。 8.小明学习了家庭电路的知识后,回家安装了一盏白炽灯,安装完成后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这时他用测电笔检测白炽灯灯座中的两个接线柱,发现测电笔的氖管都发光,他又用测电笔检测家中插座接零线和接火线的两孔中的铜片,发现测电笔的氖管也都发光。请你给他解释这是什么原因。 参考答案 1.E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下册《第九章 家庭用电》复习教案

《第九章家庭用电》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用电器,知道验电笔的作用及用法。 2.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三线插头的结构及漏电保护器的作用;知道保险丝、空气开关具有保护电路的作用。 3.了解常见的触电类型,知道安全用电的原则,培养安全用电的意识。 4.了解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 教学重点 家庭电路的组成,保险丝的作用。 教学难点 家庭用电的计算和测量;家庭安全用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章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电知识,结合之前学习的电学知识,联系我们生活中家庭电路、保险丝、安全用电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对照复习目标,本章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第九章家庭用电》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研互学 自主梳理、建构本章知识网络

家庭用电???????????家用电器?????认识家用电器 家用电器与电源的连接?????插座相线与中性线插头 验电笔家庭电路?????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量电装置、配电装置、用电器和导线白炽电灯:螺口灯泡和灯头安全用电与保护?????触电:电流从人体中通过造成的安全电压: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 分类???? ?低压触电 高压触电发生触电事故后,应先切断电源,再抢救触电者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自动控制智能控制 (一)家庭电路 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正常发光的三盏灯突然全部熄灭,经检查保险丝完好,用验电笔插进插座的两孔,氖管均发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 A .插座发生短路了 B .进户的火线断了 C .进户的零线断了 D .某盏电灯的灯丝断了 (二)安全用电 2.图中是一些人在生活用电中的几种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B )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四,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模块 一、二、三、四,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两组将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小组之间互相进行点评。 各小组长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复习目标思考:

家庭的日常消费教学计划

学校 姓名 课题 家庭的日常消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自己家庭经济来源、日常消费的了解, 初步知道经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要根据家庭经济收入,合 理安排开支,勤俭节约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品德。 教学难点: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 的必要消费,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开展活动,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 真切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增强生活的本领。 过程与方法: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家庭经济来源 的多种形式,知道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以及各项支出的费 用,统计出一周的支出总额,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养 成节约用钱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自己家庭经济来源、日常消费的了解,初步知道经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要根据家庭经济收入,合理安排开支,勤俭节约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品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采访学生家长了解工作性质及 时间 学生准备:认真填写调查表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城乡居民消费发生质的飞跃”。) 老师:同学们,从这个短片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学生:(略) 老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家庭的日常消费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家庭生活的日常消费都有哪些?(过渡)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关于春节家庭消费情况调查

关于过年家庭开支的情况调查 寒假到来,即将迎来中国人要过的一个重要节日——春节。对于很多国人来说,春节不仅是文化意义上的传统佳节,更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消费盛宴。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日子。与之伴来的便是钱包的一点点变瘪,不少人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春节虽然好,但是也是一个消费开支非常大的节日。春节的消费开支主要集中在饮食、服装、压岁钱的方面。为此,我做了一份调查,调查我家今年春节的开支情况。 一、食品消费 在春节的前夕,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就开始忙着买年货。在家就会看见各式各样的食品,新鲜的蔬菜、肉类、还有我们小孩子爱吃的零食堆的家里冰箱、储藏柜满满的。辛苦了一年,劳作了一年人们都会有想慰劳下自己的想法。加上过年难道一次全家人集合在一起所以吃饭代表了全家人的情意所在。有些家庭会选择去定饭店的年夜饭之类的相对的开销就会大一点。我们家则奶奶在家里自己做,虽然辛苦一些但是开销就相对的少了许多,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家里也会热闹些。从食品消费中看零食类水果等的东西比平时都会多许多,最多的就是肉和蔬菜还有各样的吃食。 由此可见,在春节消费中食品占的消费比重最大,基本上占了40%左右。吃对于过春节的人们来说占得比重还是很大的。人们的思想消费模式还是比较传统化。 二、压岁钱消费 在长辈的关心和爱护下,我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十二个年头,今年我又从长辈们那里收到了很多关心和爱护,因此,我的压岁钱鼓鼓的,不算不知

道,一数吓一跳,竟然有近三千元,这么大的数字,对于我来说,当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高兴了好半天,但是妈妈给我算了一笔账,除了家里长辈送的压岁钱其他亲戚家也有孩子,爸爸妈妈也是要回礼的,这样一算没多少了,妈妈把压岁钱帮忙储存在银行里了。妈妈说银行里的钱还会生出小钱——利息。以后我就可以用这些钱读大学。爷爷奶奶是我们家年龄最大的人,也是包压岁钱最多的人,家庭里压岁钱消费占10%左右。 三、礼仪消费 在我国传统民俗中,春节走亲戚是一项很重要的礼仪活动,每年过罢正月初一,从初二起人们就开始走亲串友了。大部分人们都会拜访亲朋好友、互相送礼、串门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 从某些方面看,春节走亲戚、送礼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亲戚之间的联系,也同时加深了感情,这样的消费也是值得的。我今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伯公家、叔公家、舅爷爷家、姨奶奶家、大姑婆家、小姑婆家还有干爷爷家拜年,拜年的时候都会带上些保健品和礼品。这部分在家庭消费里面占到15%左右。 四、服装消费 过新年、穿新衣。是不少人思想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一到过年,人们便开始忙绿,买衣服之类的消费怎么都是不能少的。穿上了新衣好像就像是预示着旧的已经过去了,新的将渐渐来临。而新衣也代表了人们对下一年美好的期望。在家里,买衣服也成了一件忙碌的事情。但今年网购很热潮,精明的老妈在网上一口气给我淘了三件新衣服只花了商场里面一件衣服的钱,老妈为此得意了好久,过年时逢人就分享这一省钱门道。在老妈这一新消费观的促使下服装消费占得比重略有下降。这部分支出占了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 第九章 家庭用电 章节测试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家庭用电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 1.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电,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如图所示的各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A. 台灯与电源相连时用湿布擦拭 B. 开关接在火线上 C. 将湿衣服搭在电线上 D. 使用测电笔时手不接触笔尾金属体 2.下列关于家庭用电不正确的是() A. 验电笔可以辨别火线 B. 控制用电器的开关要接火线 C. 空气开关在有人触电时会自动断开 D. 有金属外壳的电器要使用三孔插座 3.以下关于物理知识的几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A. 电视机的后盖有很多孔是为了防止电流的热效应带来的危害 B. 将控制电灯的开关安装在零线与灯之间 C. 用水做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是利用水蒸发吸热 D. 冬天手冷向手“哈气”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4.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A. 实验室三节铅蓄电池串联电压为6V B. 家庭照明电路电压为380V C. 人骑车的平均功率约500W D.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可达100%

5.家庭电路的部分电路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两处分别装用电器和开关.对此电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火线上的保险丝应该改装到零线上 B. 当用电器功率增大时,通过保险丝的电流就增大 C. 甲处应装用电器,乙处应装开关 D. 当保险丝熔断后,可以用铜丝代替 6.以下操作安全的是() A. 保险丝烧断后应换一根铜丝来代替 B. 发现有人触电后立刻断开电源 C. 将电灯开关接在零线上,熔断器接在火线上 D. 电线短路起火,应立即用水扑灭 7.下列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在家庭电路中装有保险盒或空气开关 B. 控制电灯的开关与这个电灯是并联的 C. 人跟零线接触,一定会发生触电事故 D. 用湿布擦插座或用电器的开关不会触电 8.下列几种有关电学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插座与各用电器是串联的 B. 如果用超导材料做成电热丝,能提高发热效率 C. 在电路中,电源在工作时都是将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D. 在电路中,功率越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越多 9.以下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电功率的仪表 B. 电路中应尽可能选择粗的保险丝 C. 电冰箱和照明电灯是以串联方式接入电路的 D. 照明电灯与控制它的开关串联,且开关安装在火线上 10.(2017?重庆)如图与电有关的设备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的电能表是用于测量用电器电功率的仪表 B. 乙图中三角插头的其中一个脚与用电器金属外壳连接 C. 丙图中无人机的电动机在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 丁图中POS机检测头利用的电磁感应原理是安培首先发现的 11.下列情况中,一般不会发生触电事故的是()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现状分析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现状分析 【摘要】以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指标为基础,分别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全国31 个省份的耐用消费品进行分类,以期了解城镇居民的需求。 【关键词】耐用消费品,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耐用消费品是指那些使用寿命较长,可多次使用的产品,如家用电器,其拥有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居民家庭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促内需保增长求发展的大背景,研究耐用消费品对于企业和国家进行价格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方法综述 1.1因子分析及其数学模型 因子分析利用降维思想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关系,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 个综合因子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通过计算样本 在各因子上的得分,为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奠定基础。 考虑P个成分的随机观测向量,其均值为U,协方差 为刀。因子模型要求线性相关,其中有m个公共

因子F1,……,Fm和p个特殊因子组成具 1, 体数学模型如下: 1.2 系统聚类分析。系统聚类分析是依据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进行分类,其基本思想是:先将m 个样品各自看成一类,然后按事先规定好的方法计算各类之间的归类指数(如距离或相似系数),根据指数的大小衡量两两之间的密切程度,将关系最密切的两类并成一类;如此重复进行,直至所有的样品归为一类为止 2.实证分析 以31 个省市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研究对象,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采用标准化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可知: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的均值最大;另一方面,空调的方差最大,洗碗机的方差最小。进一步说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2.1 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通过KMO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对数据进行适应性检验。从表1 看到,KMO 值为0.795,说明各变量之间信息重叠程度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中卡方统计量为669.332,相伴概率为0,说明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九年级下册物理 第九章 家庭用电 练习题

九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家庭用电练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在如图所示的几个家庭电路中,开关 S 和电灯 L 的接线正确的是 A.B.C.D. 2 . 我们家中的电灯、电视机、音响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电灯与音响串联,电灯与电视机并联 B.电灯与电视机串联,电灯与音响并联 C.电灯、电视机、音响之间都是串联 D.电灯、电视机、音响之间都是并联 3 .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两个电表的示数都变小,则下列判断中可能的是 A.电阻R 短路 B.电阻R 断路 C.灯L 短路 D.灯L 断路 4 .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安全用电做法的是() A.B. C.D.

5 . 关于电热的下列几个说法,错误的是() A.电热会烧毁电器元器件,引发火灾,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B.电流通过任何用电器,都或多或少的会产生热量 C.因为电流过大产生电热而烧坏局部电路,可用于整体电路的保护 D.为防止电热带来的危害,要尽量减少电热的产生并考虑如何加快散热 6 . 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上正确的是 A.B.C. D. 7 . 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险丝必须装在零线上 B.使用电冰箱时,金属外壳必须接地 C.当保险丝熔断后,可以用铜丝代替 D.发现有人触电后,应立即用手把他拉开 8 . 在如图所示的几种情况中,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A.潮湿的手拔插头 B.电器金属外壳未接地

C.电路中灯泡与开关的连接 D.同时使用大功率用电器 9 . 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防止因漏电而造成触电事数,微波炉的外壳应与地线相连B.为了防止触电,必须把用电器的开关装在零线上 C.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都使用两脚插头 D.不接触高压设备就不会引起触电事故 10 . 关于生活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试电笔时,手不能触碰到笔尾的金属体B.连入电路中的用电器总功率越大,干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C.输电进户后,首先应接总开关,后接保险装置和电能 表 D.只要人体不接触带电体,就不能发生触电事故 11 . 某家庭电路的组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三个插座是串联的 B.控制灯泡的开关要接在零线与灯泡之间 C.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必须使用三孔插座,以确保安全

家庭消费的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二)

家庭消费的内容教学设计示例(二) 家庭消费的内容教学设计示例(二) 玉溪一中龚华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或许会问;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学习,关于家庭消费有什么可值得研究的?消费是个人行为、家庭行为,这其中有什么学问吗?(设计此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于家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思考,以便理解家庭消费的意义) 消费首先是个人行为,是家庭行为,但消费同时也是社会行为。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其消费行为、消费状况、消费水平都不可能离开他所处的社会背景。试想一下,封建社会的帝王无论怎样穷奢极欲,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达到今天的文明程度吗?还有,最近有的大商场推出网上购物,这种做法的前景很看好,但目前社会反应却平平。为什么呢?当然都是由于受社会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制约。所以,消费什么、怎样消费、消费与人类的其他行为有什么关系,这都是很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研究。这节课先学习有关家庭消费的内容。一、家庭消费的内容(板书) 消费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任何社会的任何个人都要吃、穿、住、用,都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都要从满足物质的需要发展到满足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因为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条件,也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环节。

1、家庭消费的含义(板书) 家庭消费又称居民消费或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是人们恢复劳动力的消耗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自身的再生产。它包括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消费,也包括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和劳动服务方面的消费。教材明确地告诉我们,家庭消费的目的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家庭消费的途径是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消费对象是消费资料和相应的服务;消费结果是生产出了新的劳动力。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 2、家庭消费的主要内容(板书) 1)按消费内容区分,可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板书) ①物质生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主要是指吃、穿、住、用、行的消费。人们在吃、穿、住、用、行等消费过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因而称为物质生活消费。它是其他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是最基本的家庭消费方式,因为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用、行,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和劳动,也才能进行其他方面的消费。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6页第2段,这里讲的是什么消费呢? 显然,这里讲的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消费。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远不止于此。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吃的水平提高了,不仅仅要满足温饱,还要讲究合理、均衡和营养;穿的水平也提高了,穿衣

中国家庭居民米油消费数据

根据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CMMS2000结果,2002年食用油市场份额更加集中,目前市场中一半以上的份额掌握在几个大企业手中。CMMS2000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及20个城市总体市场中,居民对“金龙鱼”的偏好度均位居众多品牌之首。排在第二位的品牌是“福临门”,2 0个城市总体的偏好度是,其后是“海狮”、“火鸟”、“鲁花”、“骆驼唛”等品牌,它们的品牌偏好度均不及。由此可见,目前食用油市场的格局既集中又分散;集中,是指食用油总体市场中主导品牌仅有2个,“金龙鱼”和“福临门”占领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分散,是指食用油市场中不小的市场容量被众多的中小品牌所瓜分,它们在一些区域市场的增长率非常迅速,或取得了较瞩目的市场业绩,彼此之间的优劣很难定夺。 分城市看,“金龙鱼”的龙头老大地位依然存在,但优势略有下降。在北京市场,具影响力的品牌数量相对较多,“火鸟”、“绿宝”、“福临门”等品牌偏好度紧随“金龙鱼”其后,市场集中度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市场竞争程度尤为激烈。在上海,地方品牌“海狮”拥有25%以上的忠实消费家庭,品牌偏好度排在“金龙鱼”之后,但明显优于“福临门”,是上海食用油市场中的主导品牌之一。广州的“刀唛”、成都的“鲤鱼”、“手标”等品牌,和上海“海狮”类似,尽管它们在20个城市总体市场中影响力相对较弱,但是都在某个区域市场中表现出色,是地方市场的重要品牌。 花生油、大豆油、芝麻油、调和油以及菜籽油的覆盖率相对于色拉油明显降低。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为例,北京家庭食用最多的是色拉油(%),其次是花生油(%);广州居民最常食用的是花生油(%),其次是调和油(%);成都居民偏爱的是菜籽油(%),其次是调和油(%)而上海居民食用调和油(%)、大豆油(%)和色拉油(%)的比例基本相当。

教科版九下物理第九章 家庭用电第4节《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参考教案

四、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的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进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技术观。 【教学重点】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推进作用。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提前一周的时间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搜集整理有关家庭生活自动化的一些案例。(楼道声光控开关、电冰箱及饮水机的温控开关等)。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用一节课的时间向大家作汇报。 请各个小组按顺序汇报成果,大家进行信息交流。 汇报完毕后教师进行总结与补充。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整理信息,注意分工合作,最后制作PPT向大家汇报。 一、住宅楼道灯的自动控制 (一)声光控开关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声光控开关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声光才起作用。从声光控开关的结构上分析,开关面板表面装有光敏二极管,内部装有柱极体话筒。而光敏二极管的敏感效应,只有在黑暗时才起到作用(可用液晶万用表测得数值)。也就是说当天色变暗到一定程度,光敏二极管感应后会在电子线路板上产生一个脉冲电流,使光敏二极管一路电路处在关闭状态,这时在楼梯口等处只要

有响声出现,柱极体话筒就会同样产生脉冲电流,这时声光控制开关电路就连通起作用。因为必须要二个条件同时存在,声光控开关才起作用,故叫与门电路。 声控开关、光控开关在或门电路中也有运用。电路中只要有任何一个条件存在(即任何一个开关接通),电路就被接通,所以称这种电路为或门电路(声控、光控原理同上)。 (二)触摸式开关 如果采用触摸开关,当用手触摸按钮后触发电路,灯亮,3~5 min后灯熄灭。 (三)红外线开关 1.适应范围——走道和居室照明控制; 2.红外线开关原理:通过感应人体发出的红外线进行控制,只要有人在一定范围内(如一个以灯为顶点、顶角为90o的圆锥体内),即可出发开关,直到人离开此范围30 s以后灯熄灭。 红外线感应开关的探头和感应线路有延时功能,所以说它的特点是对移动物体而言,相对静止状态时,红外线开关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红外线开关的内部结构上设计“关联电路”线路原理,同样适用于安装在厨房和卫生间。 请同学们阅读:“动手做:观察声光控开关”部分,拆开声光控开关,观察里边都有什么。你能分辨出哪个是光控传感元件,哪个是声控传感原件吗?你看到电子线路了吗? 二、家庭生活智能化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7相关内容,了解家庭生活智能化。 学生阅读 【实践活动】 制作一只会叫的电子鸟(利用光控开关)。

《家庭的日常消费》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家庭的日常消费》教案 教学指导 1.家庭经济收人的来源 什么是家庭经济收人的来源,学生不容易从字面上理解,教材采用了直观的图片和照片来提示,如城市的工薪家庭、个体劳动者、农村的农户,来说明不同家庭经济收人来源的情况。教材呈现的是典型家庭的事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学生家庭经济收人的来源会出现多样化。复杂化,教师要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有的学生可能说不出家长的工作性质或家庭经济收人的来源,例如城市的自由职业者。失业人员等。鉴于孩子的接受能力,教师不要过多分析,只需要说明是靠父母的劳动所得就可以了。父母下岗的学生,他们往往不愿多说,或闪烁其词,教师要淡化处理,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我家的日常消费 在学生了解了家庭的经济收人来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图,提问他们家庭的日常消费和家庭的经济收人有什么关系?此处的照片与图画和第2页图的侧重点不同,在这里更强调一个家庭具体的日常生活消费,所以要在学生看过图片之后,分小组讨论自己家的日常消费,充分了解家庭消.费的多样性。复杂性,为后面认识商业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奠定学习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画一些象征自己家庭常买的东西的小画片,随意贴在黑板上,如电视.(电)、水龙头(水)、电灯(电)、公交车(交通)、各种食品等。然后教师引导大家分析,这样的杂乱无章,不如来分类。指导学生把家庭消费归类于:吃、穿、住、行、文化、教育、交通等,这样就可以使家庭的消费一目了然。与此同时培养和训练对学生归类的思维意识,为学生制作“小账本”打好基础。至于学生制作家庭或自己零花钱的小账本,一个是培养他们的调查、动手能力,其次就是向学生渗透“理财” 意识。国外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很重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有了更多的零用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在本部分教材中渗透修这一理念,希望教师注意到这一点让小学生从小建立“理财”意识。 对于农村家庭的日常消费,教师要根据教材提示的内容,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学校、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 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消费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消费在家庭整体消

中国家庭消费情况

消费结构(consumption structure)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了一些什么样的消费资料,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价值形式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各项生活支出。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11年居民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并呈现以下三大趋势。 第一,食品消费增速减缓,恩格尔系数降至34.5%。随着生活改善和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相对减少,除物价高上涨年份,食品消费增速一般保持在10%以内。 第二,医疗和教育等消费支出的比重将略有下降。“十一五”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政府缺失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恢复,居民用于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 第三,作为消费结构升级标志的交通通信、家庭设备和衣着等商品消费增速有望保持高位,其总消费比重继续上升。尤其是步入“十五”以来,以汽车和住房为主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迅速展开,对居民生活改善和产业重心调整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汽车和住房消费持续时间长,而且对相关商品消费的带动力强,因而掀起了商品消费的新高潮。 最近几年,八大类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家庭设备和衣着等商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迅速提高,反映了商品消费快速增长的特征。 当前消费结构变化的四个大趋势 居民消费结构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当前,呈现出一些新趋势: 一是服务消费增强趋势。几千年来,人类生活都是以实物消费为主,服务消费为辅。现在达到了一个拐点,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以服务消费为主、实物消费为辅的新现象。消费结构变化的这个新趋势在我国的北京、上海、香港也初露端倪。这个新趋势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在GDP的实物构成中,由农业(第一产业)和工业、建筑业(第二产业)提供的实物消费品所占的比重已降至50%以下,而由服务业(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消费品所占比重已上升至50%以上,在发达国家甚至达到70%以上。产业结构的这种新特征不能不在居民消费结构上反映和体现出来。 二是绿色消费增强趋势。从本源上考察,人类的生活消费自始就是绿色消费,即人类自始就依靠绿色有机物质生存和发展。可以说,绿色消费是人类的本源消费。然而,化学工业和转基因技术问世后,开始动摇人类绿色消费的原本基础。科学技术进步往往是双刃剑。以转基因食品来说,欧洲人和日本人中反对者大有人在。鉴于人们对“化学化”和“基因化”的怀疑,自然转向重视绿色消费。这可谓返璞归真。 三是文化消费增强趋势。人是社会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除制造和使用工具外,就是创造精神文明,并享受一切先进文化成果。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小康型生活主要解决发展问题和享受问题。发展问题和享受问题的解决,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更要依靠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居民文化生活的提高。所以,文化消费增强趋势是我们迈向小康和富裕道路上必然出现的一种新趋势。 四是数字消费增强趋势。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在硬件方面,计算机、照相机、电视机、DVD等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在软件方面,移动通讯网络、互联网络、卫星通讯网等不断创新、迅猛发展。尽管上述众多信息产品外观千奇百怪,功能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数字产品。这类产品既有生产过程,又有消费过程。数字产品的消费简称为数字消费。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消费的地位与作用是很突出的,并且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

(秋)九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家庭用电2家庭电路教案新版教科版

2.家庭电路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认识家庭电路了解家庭电路基本组成 2.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了解家庭电路的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 3.现代家庭电路了解新旧住宅家庭配电线路示意图,并比较其异同之处 错误! 情景导入 小莉想在卧室安装一盏电灯,但面对复杂的电路烦了愁,怎么办?聪明的你能否帮她把图中的电灯和开关接入电路?有的学生质疑、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此时让学生将其接入电路中,不同接法的再予以展示,那么,哪种接法正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从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家庭电路 活动1: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说出一个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以及每一部分的作用。 展示课件: 总结:(1)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包括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2) 名称作用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开关控制电路中电流的有无 导线给电流提供流经的路径 用电器消耗电能 活动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电路的组成,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让学生试着画出完善的电路图。展示电路图:

活动3:教师根据学生所画的电路图,进一步延伸,出示课件,展示家庭电路的组成图,逐一介绍每一个部件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家庭电路的组成。 课件展示: 归纳总结: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量电装置、配电装置、用电器和导线组成。 (2)从户外的低压电网引进室内的进户线有两根,一根是中性线N(零线),另一根是相线L(火线)。进户线:为用户提供电能来源,由户外低压电力网提供,电压为220V。 (3)中性线与大地间没有电压,相线与中性线的电压是220V。 探究点二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 每个家庭都有一只配电箱,用于控制住宅内部的供电与配电。如图所示的配电箱中的各种电器都有什么功能呢? 活动1:阅读课本P8,做“观察: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家庭配电箱中都有哪些电器?这些电器是按什么次序安装的?它们有哪些功能?

中国居民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迈向富裕的转变历程。二0一一年,中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崭新的时期。 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居民的消费情况,我对我户口所在地百色当地居民的消费情况展进行了调查。为了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情况,我是采用打电话询问的形式与居民进行沟通,从而了解他们近年来的消费情况,一共打了35户居民的电话,有效通电而且得到回馈信息的有28户,以下是我电话询问居民的问题 1. 您家庭的收入水平是低一般高 2. 在您的日常开支中,什么消费占的比例最大? 3. 吃、穿这两个消费中心在您的现在生活消费中占多大的比例? 4. 您或者您的家人每年都会出去旅游吗? 5. 您觉得近几年您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有怎么的变化? 6. 您觉得现在还有什么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大的? 7. 您家庭的主要投资方式是什么? 通过这次电话询问调查,我对目前居民的消费情况有了更直观,具体的了解。同时从调查中也反映了现在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还存在的问题。 (一)通过对居民的走访、调查,我总结出了城乡居民消费情况的现状: 1.食、衣这两个传统消费点所占的比重下降。 我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了解到2010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比2009年下降 1.9%、3.2%。事实也验证了这点。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虽然现在吃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了,但是食品消费质量提高了。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人们对吃上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同时,人们在外饮食的比例也提高了不少。和“食”方面相似,

第九章家庭用电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第九章家庭用电 姓名: 知识点一:认识家用电器 1.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或进行某种信息处理服务于家庭生活的用电设备。 2.能量转化:家用电器工作的过程,实质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3.分类:分为电热类、电动类、照明类、信息类等。 4.电热类家电的原理: (1)利用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加热(即电流的热效应)。如:电热水器、电饭锅、电熨斗等;(2)利用交变电流的 磁场变化在铁锅体中产生涡旋电流而发热。如:电磁炉;(3)利用高频电磁波使食物分子运动加快而使其温度升高。如:微波炉。 知识点二:家用电器与电源的连接 1.相线、中性线与保护接地线 2.家用电器与电源的连接 (1)不可移动的家电如:电灯,直接接入家庭电路,开关控制相线; (2)其他家电则是通过插头和插座接入电路。①没有金属外壳的用两脚插头接入电路;②有金属外壳的则用三脚插头接入电路。 (3)插座与家庭电路的连接 1.作用:检查低压导体或电器设备外壳是否带电的简易工具,也叫测电笔、试 电笔。 2.构造:主要有笔式和螺丝刀式两种,其主要结构 1、9—弹簧, 2、12—观察孔,3—笔身,4、10—氖管(小灯泡),5、11—大 电阻,6、13—笔尖金属体,7、8—笔尾金属体 3.使用方法:使用时,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将笔尖金属体接触物体。若氖管 发光,说明被测物体带电(被测物体与相线接触连接);若氖管不发光,说明被测物体不带电(被测物体不与相线接触连接)。 知识点四:认识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家庭电路由进户线、量电装置、配电装 置、用电器和导线组成。 (1)进户线:有两条,一条是相线L (火线),另一条是中 性线N (零线)。相线与中性线、相线与大地之间电压都是 220V ,中性线与大地之间没有电压。 (2)量电装置:家庭电路中的量电装置是电能表,其作用是:用于测量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单位是KW ·h 。 (3)配电装置:家庭配电箱主要电源总开关、漏电保护器等组成。配电装置的作用是对家庭用电进行控制和保护。

家庭的日常消费

《家庭的日常消费》教案 第五小学冉光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的必要消费,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绘制简单图表的能力,与家长、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清楚、明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自己家庭经济来源、日常消费的了解,初步知道经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要根据家庭经济收入,合理安排开支。勤俭节约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品德。 教学重点:通过对自己家庭经济来源、日常消费的了解,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合理消费。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教学内容:1.家庭的日常消费2.家庭收入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1.家庭的日常消费打开课本第二十六页,认真看一看图上主要展示了人们哪些方面的消费?(图上主要展示了人们在吃、穿、出行以及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消费,你的家里,日常消费都有哪些呢?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小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电影、旅游、参加健身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在增加,人们的消费从开始的基础型消费,开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为了保证家庭的正常消费,就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老师:可你们知道家庭的收入是怎么来的吗?学生:(略)老师:大家说的不错,家庭收入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来之不易。2.家庭收入来之不易我们看第一幅图,那位同学和他的爸爸在谈什么呢?(从父子俩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了:存在信用卡里的钱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辛勤工作挣来的,可不是随便提取的。)你们的爸爸妈妈都是做什么工作的呢?他们的工作辛苦吗? 学生:(略) 老师:下面大家分组说一说,你知道自己家的收入来源吗?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辛苦工作的? 学生:(略) 老师:在城市里,人们通过在工厂、机关、学校等单位工作,来积攒家庭收入;你知道农民的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吗? 学生:(略)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二十八页,我们看看图中的农民伯伯、阿姨们在做什么,他们是靠什么来增加收入的? 学生:(略) 老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的收入渠道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这主要是靠党的好政策和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家说是不是?你还知道农民伯伯有哪些收入来源呢?大家讨论一下,说一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