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3单元1
- 格式:ppt
- 大小:23.28 MB
- 文档页数:105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案一. 教材分析《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具和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工具和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工具和技术的本质特点、工作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掌握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具和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学难点:工具和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工具和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3.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工作原理;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生准备:带着对生活中工具和技术的疑问,进行观察和思考。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工具实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QD三年级下册2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对称情境导入合作探索自主练习回顾反思课后作业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的上下的左右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两边是一样的。
两边是一样的。
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探索:把这些图形对折会怎样呢?像这样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思考:用下面的方法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生活中的对称美随处可见,你见过下面这些对称现象吗?生物中的对称美。
生物中的对称美。
建筑中的对称美。
建筑中的对称美。
建筑中的对称美。
艺术中的对称美。
试一试(选题源于《典中点》)一、找一找,哪些是对称的?请在括号里画△。
(ꢀꢀ△) ꢀꢀ(ꢀ△)ꢀꢀꢀ(ꢀꢀ△)(ꢀꢀ)(ꢀꢀ△)ꢀꢀ(ꢀꢀ)△(ꢀꢀ) ꢀ(ꢀꢀ)ꢀ△(ꢀꢀ)△二、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在(ꢀꢀ)里画“ √ ”。
ꢀꢀ√(ꢀꢀ)ꢀꢀ(ꢀꢀ)ꢀꢀꢀ(ꢀ√ꢀ)(ꢀꢀ)ꢀꢀ(ꢀꢀ)ꢀꢀꢀ(ꢀꢀ)√√三、自主练习1.说一说,哪些动作造型是对称的?你能再做几个轴对称的动作吗?××√√×三、自主练习2.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三、自主练习3.下面的数字和文字,哪些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轴对称图形吗?三、自主练习4.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对折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三、自主练习易错辨析(选题源于《典中点》)三、火眼金睛辨对错。
(对的打“√”,错的打“×”)×1.是轴对称图形。
(ꢀꢀ)2.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变成了两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则原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
3.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4.任何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辨析:没有正确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四、回顾反思五、课后作业作业请完成教材第20~21页“自主练习”第1、3、6题。
补充作业请完成《典中点》的“应用提升练”和“思维拓展练”习题,具体内容见习题课件。
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0的认识》教案本节课是在认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呈现的是小猴子吃桃子的图片。
第一、二幅图描绘的是猴子吃桃子,复习1-5的认识;第三副图是桃子吃完了,借助一个桃子也没有,引出对“0”的认识。
教材设置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0”,在这一活动中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并在这一现实情境中体会“0”表示的实际意义。
同时图中借助直尺上的“0”,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还可以表示起点,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3、初步理解并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0的加减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并能写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小黑板、圆纸片。
一、复习旧知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有谁还记得,0表示什么?大家还有不同的说法吗?师:既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没有。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0的加减法)二、探索新知1、出示教材第30页小鸟图第1幅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2)出示第2幅图: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板书:3-3=0(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2、出示教材第30页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8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汇总,给孩子期末收藏!第一单元口语交际1.说一说。
情境一:你和同学吃饭时,他随手拿了几双一次性木筷,多的就扔在旁边,请你劝劝他。
情境二:学校门口的餐馆老板一直未停止使用一次性木筷,你打算怎样去劝阻他?有些木筷并不卫生,因为每一双一次性筷子的制作加工都要经过树木的砍伐、切断、冲坯等十几道工序,而且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干净,成型的筷子还要经过硫磺熏,熏不白的就用双氧水和硫酸钠再次浸泡漂白,然后用滑石粉抛光。
2.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如果堵车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灭。
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
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注意关灯,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不开“无人灯”。
(一)必须做到①不要到处乱丢垃圾,要把它们丢进果皮箱里,如果附近没有果皮箱,也不要乱扔,你可以在身边带一个小垃圾袋,用它来盛放垃圾,再一起丢进果皮箱。
②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或学校已进行了垃圾分类,你要积极参与对垃圾进行分类。
③不要浪费,你应拒绝过度包装的商品,双面使用纸张,并且买你必需的东西,因为在你买不必要的商品时,不仅浪费了钱,还浪费了资源。
最重要的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米、一分钱。
④积极使用可再利用物品。
如:你应把你读过的课本或健康的书籍送给穷苦的孩子们;把自己完好的衣服送给弟弟或妹妹穿。
⑤如果你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你应提醒他(她),说服他(她)不要再这样做。
⑥爱护野生动植物。
不要吃野生的动物或植物,并提醒他人也不要这样做。
(二)尽力做到①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如:你可以自带无毒害金属制造的餐具,来代替一次性餐具。
②你应让每滴水都变得有价值,也就是说,你应尽量多次地使用每一滴水。
如:你可以用洗过手的水拖地板等。
③综合使用旧商品,变废为宝。
④阻止别人做破坏环境的事情。
⑤减少私车使用,尽量乘公交车。
保护环境小建议:1.小组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写出保护环境的小建议;2.讨论: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3.分小组汇报十条小建议,师生共同评议;4.以小组为单位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课下张贴在学校或社区的布告栏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1.(1)请你想一想,怎样使静止的自行车运动,使运动的自行车静止呢?(2)那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的快慢?2.请观察下面不同类型的车,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运动的。
怎样使静止的自行车运动,使运动的自行车静止呢?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的快慢?2.【图片展示马车、推车、火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等各种动力类型的车。
】教师提问: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学生思考:提出各种各样车的类型和动力。
3.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进行板书。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
活动意图说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不用类型的小车有不同的动力,意识到要使小车运动起来必须依靠力,为后续用拉力做动力小车的研究奠定认知基础。
环节二:组装动力小车(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1.请你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尝试思考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并把设计图画下来。
2.请你按照设计图组装器材,实验并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2)你知道这个力是如何产生的吗?(圈出动力来源)教师活动21.教师提问:(出示材料)不靠手去推或拉小车,只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在桌面上动起来,并且让运动的小车停止下来。
2.教师提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小车启动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学生交流想法,总结归纳绳子的长度不可过长或过短;垫圈的重力,使得绳子产生拉力,带动小车运动。
活动意图说明: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感知材料,使得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取使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尝试更多,比如垫圈如何使车运动起来,试着增加垫圈数会怎样等有价值的问题。
环节三: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指向目标4)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的探究,以实验数据作为证据论证观点,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环节五:拓展(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51.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快或慢,启动或停止)?请你用“运动与力”的关系来说一说。
青岛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课件出示)老师问:你去过三峡吗?说一说你了解哪些关于三峡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认识,激起学习的兴趣.)老师出示图片(老师出示ppt情景图)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例1.师:看到这几幅图片,你能得到哪些有用的信息?想提出什么问题?生1:2003年6月1日,三峡大坝正式蓄水。
蓄水3天水位上升了9.84米。
生2:三峡5级船闸全长6.4千米,游船通过需要2.5小时。
生3: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生4: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生5:平均每级船闸长多少千米?……商的小数点为什么写在这儿?2为什么写在十分位上?被除数表示8个十分之一(二)解决问题2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2.5÷5 =为什么要在个位商0?个位不够商1,就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在0 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三)解决问题3平均每级船闸长多少千米?6.4÷5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用竖式算一算.(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教师个别指导.)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1.妈妈花24元从冷饮批发部买回一箱奶油冰糕共20根,每根奶油冰糕多少钱?2.一艘轮船9小时航行了196.2千米,平均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学生算完后,请学习一般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然后全班交流计算的过程.)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2、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如果小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4、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然有余数,要在后面添0继续除.五、课后作业P26页自主练习:1题、3题、4题、6题板书设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今天所教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探索并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原理”,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教参的学习,我认为本课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 例1是从学生了解的三种电池入手,应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2. 引导学习自主探究,想办法在已经学习的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解决被除数是小数的问题.3. 应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活动一:发现影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活动一:发现影子》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影子的方向、影子的长度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特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影子有了一定的认知,但他们对于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子的变化规律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影子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知道影子的大小、方向和长度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影子的方向、长度变化规律。
2.难点:影子的形成原理的深入理解,影子方向、长度的变化规律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学素材、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影子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影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影子的形成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影子。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方向、长度变化规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影子特点的理解。
一年级语文情境主题大单元活动一年级语文情境主题大单元活动是一种以情境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单元的形式,将语文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以下是开展一年级语文情境主题大单元活动的一些建议:
1.确定主题:选择一个与一年级学生生活、兴趣相关的主题,如“我
的家庭”、“我的学校”、“我喜欢的小动物”等。
2.制定活动计划:根据主题,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内容、
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
3.创设情境:通过布置教室、角色扮演、图片展示等方式,创设与
主题相关的真实情境。
4.开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
活动,如朗读、写作、表演等。
5.反馈与评价: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
客观评价,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在开展一年级语文情境主题大单元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
2.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吸引学生的兴趣。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
应用语言。
4.要及时总结和反思活动效果,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