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习题

高一生物周练(一)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二氧化碳和氧气

B.血红蛋白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2.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3. 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

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A.组织液

B.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

5.血浆中的水来()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6.内环境中不含()

A 胰岛素、氨基酸、尿素

B 酶、甘油、维生素

C 麦芽糖、淀粉、乳糖

D 无机盐、葡萄糖、性激素

7.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

A 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

B 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 淋巴生成速率降低

D 淋巴循环受阻

8.人的表皮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是一种:()

A 直接交换 B间接交换 C 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 D 通过体液进行交换

9.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组织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10.机体的调节系统包括()

①神经系统②内分泌系统③淋巴系统④免疫系统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

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

2

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

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14.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

⑥CO

2-O

2

平衡

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15.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哪种措施是错误的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适当撤减衣被

D.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1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7.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

3反应,生产乳酸钠和H

2

CO

3

C.血液中的Na

2CO

3

过多时,就与H

2

CO

3

结合形成NaHCO

3

D.PH的相对平衡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直接调节的,不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18.肾小管与周围毛细血管间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明显提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量将会()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9.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

20、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

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21、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22、高温环境中劳动,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时,内环境渗透压会如何变化?应对措施是什么()

A.渗透压升高;补充淡盐水 B.渗透压升高;大量补充清水

C.渗透压降低;补充生理盐水 D.渗透压不变;补充葡萄糖溶液恢复体力23.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2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轴突末端可释放化学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区

25.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

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26.一般不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构是( )

A.大脑皮层 B.甲状腺 C.脑干 D.垂体

27.对两只小兔作以下处理:甲兔切除甲状腺,乙兔定期注射甲状腺激素。一段时间后,两只兔子的生长情况是( )

A.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生长发育停止

B.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体温较低,心跳较慢

C.甲兔生长发育停滞,乙兔食欲旺盛,但身体消瘦

D.甲兔生长发育停滞,乙兔行动迟缓,食欲不振

28.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

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29.手偶然碰到针尖时产生的反应是( )

A.痛和缩手同时出现 B.先感到痛,接着缩手

C.先缩手,接着感觉到痛 D.无法确定先后顺序

30.关于兴奋的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化为“外正内负”

B.兴奋部分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31.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A.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32.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初次感染小鼠后( )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33.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34.张磊同学由于高三学习紧张未吃早餐,下列有关他上午第四节课时体内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肌糖原合成量增加 B.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降低

C.胰岛素分泌增加 D.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5.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36.关于胰岛素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发生障碍

B.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发生障碍,但氧化分解正常

C.胰岛素不足,糖原合成减少,细胞供能正常

D.胰岛素不足,细胞供能正常,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增多

37、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的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3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39.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全身出现过敏性反应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40.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

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二、填空题

13.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N是

________,其神经末

梢接受刺激后,接受

刺激部位的膜外电

位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的2表示________,物质3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乙图的方框中用箭头画出传递的方向,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图表示肝组织的部分代

谢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解回

答下列问题:

(1)图a-g中作为内环境的是

__________,a的渗透压大小主

要与____________的含量有

关。

(2)d的所在的内环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红蛋白所携带的O

2被组织细胞利用共穿过________层膜结构,CO

2

浓度

最高为图中的[ ]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一) 必修三第一章 一、内环境 1.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营养废物和气体,激素抗体与递质,胞内物质都不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它们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 2 )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90%以上是水,是蛋白质, 10%是糖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检测题

生物试卷3 姓名:班级: 一、单选题 1.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 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 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 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2. 图为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 D. 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3.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4.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5. 图甲和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它 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 衰退和增长 B. 增长和衰退 C. 稳定和衰退 D. 稳定和增长 6.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 重要意义,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休渔:为保 证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 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捉鱼)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 围所代表的水平上 B. 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点是b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 C. 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并使该种群数量能保 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D. 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 7.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 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 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 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虾数量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时间/年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练习题 1. 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 .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 .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 .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 2. 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致使 种群密度 A .明显下降 B .保持稳定 C .迅速增长 D .越来越大 3. 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 .生态系统 B .群落 C .个体 D .种群 4. 高山上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 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海拔高度 5.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虫体内部 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捕食 6. 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 A .细菌和真菌 B .所有动物 C .微生物 D .落叶和土壤 7. 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A .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 .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C .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 D .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 8. 在下列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9. 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 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 .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 .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 .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 .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10. 在森林中雀鸟总爱在上层采食,柳莺却爱在中层筑巢,只有血雉喜欢寻觅底层的昆虫与苔藓, 这种现象从生物群落的结构上看属于 A .垂直分布 B .水平分布 C .结构的分区 D .结构的组成 11.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 群的关系是: A .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 D 12. 某种群的个体数变化如图,在曲线区段中,种内斗争最弱的一段应是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DE 段 13. 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A B C D 时间 个 体数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练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2、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习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检测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5.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T细胞在④中流动 B.图中①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各项中,激素、酶和维生素共同具有的特性是() A.都从食物中摄取B.都是蛋白质 C.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D.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的 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章末综合检测(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解析:选B。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解析:选A。种群密度减小,即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大而幼年个体数目较少。 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1公顷的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解析:选B。“样方法”往往作为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本题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标志重捕法。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68×54÷12=306(只/公顷)。 4.下面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B 5.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在捕捞期间,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 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它们对种群的密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决定种群的密度; ③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性别比例影响着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 【经典例题】 例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争 解析: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通过交配而繁殖后代;种群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动;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争夺空间和食物而发生斗争,但这不是竞争,而是种内斗争。 答案:D 例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B C 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 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特征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做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这些特征都可以影响种群的大小、发生、发展等变化。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都可以影响未来种群的密度大小,但是它们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体现出来的。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预测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到时候未必能够实现,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所决定,关键要看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同样,人类的死亡率也并非仅由自然选择所决定,而对于种群中个体的迁移率,则根本无法预测。因此,对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答案:D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点导学】 一、J 型曲线: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e g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血液分为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两个部分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中。 3、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所组成的细胞外液所构成。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血浆的化学组成 (1)可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质;无机物包括水和各种无机盐。 (2)血浆中还可能含有维生素、氧气、二氧化碳、激素、病原体等物质(3)含量较多的离子是Na+, Cl-,他们的作用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HCO 3-、HPO 42-可起到调节血浆酸碱度的作用。如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与HCO 3-、起作用,生成H 2C03和乳酸钠,从而保持血浆PH 的相对稳定。 22 养料O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废物CO A A A A A A A A A A AA A A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文

第一篇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 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35-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 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 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 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血液分为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两个部分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中。 3、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所组成的细胞外液所构成。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血浆的化学组成 (1)可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质;无机物包括水和各种无机盐。 (2)血浆中还可能含有维生素、氧气、二氧化碳、激素、病原体等物质 (3)含量较多的离子是Na+, Cl-,他们的作用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HCO3-、HPO42-可起到调节血浆酸碱度的作用。如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与HCO3-、起作用,生成H2C03和乳酸钠,从而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2 2 养料O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废物CO 垐垐垐垐唸垎垐? 噲垐垐垐垏垐噲?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有人测定了苹果、柑橘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在幼果生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 B.在果实发育初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 C.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乙烯5类植物激素,都是有规律地参加到代谢反应中 D.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乙烯主要是抑制生长和发育 2.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3.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不同组合分别处理幼茎切段。下图为幼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可说明()

A.植物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B.植物激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C.植物激素间具有反馈调节作用D.植物激素间具有连锁调节作用 4.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A.赤霉素和生长素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脱落酸D.生长素和乙烯 5.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1~2个月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进行以下的推断,错误的是() A.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 B.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藏 C.脱落酸与赤霉素是拮抗关系D.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是协同关系 6.南京地处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植物能接受外界光照、温度变化的刺激。某些植物通过调节各种激素的合成,使得冬天休眠、夏天生长,如右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0℃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30℃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 B.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必修三生物第一章测试题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内环境概念要素的是( ) A.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O2B.H2O、Na+ C.C6H12O6、尿素D.血红蛋白、氧化酶 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心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D.细胞可直接在内环境中获取营养 5.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6.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7.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8.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渗透压下降 C .糖尿病 D .细胞代谢紊乱 9.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于血浆中含有H 2CO 3、NaHCO 3等缓冲剂,它的pH 才能正常 B .内环境体温调节受到下丘脑控制 C .剧烈运动积累了乳酸、碳酸,肌肉感到酸胀,并随排尿使这些物质排出而使症状消失 D .血浆中缺少蛋白质引起组织水肿 10.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A .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 .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C .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严重影响 D .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人的体液是指( ) 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B.细胞内液和血液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血浆、组织液、淋巴 二、非选择题 1.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体液的名称: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2)以上B 、C 、D 构成____________。 (3)人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__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而内分泌 体外 体外 内环境细胞 O 2①A B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至第四章学业考试测试

△△△△△△△△△△△△△△△△△△△△△△△△△△△△△△△△△△△△△△△△△△△△△△△△△△△△△△△△△△△△△△△△△△△△△△△△△△△△△△△△△△△△△△△△△△△△△△△△△△△△△△△△△△△△△△△△△△△△△△△△△△△△△△△△△△△△△△△△△△△△△△△△△△△△△△△△△△△△△△△△△△△△△△△△△△△△△△△△△△△△△△△△△△△△△△△△△△△△△△△△△△△△△△△△△△△△△△△△△△△△△△△△△△△△△△△△△△△△△△△△△△△△△△△△△ △△△△△△△△△△△△△△△△△△△△△△△△△△△△△△△△△△△△△△△△△△△△△△△△△△△△△△△△△△△△△△△△△△△△△△△△△△△△△△△△△△△△△△△△△△△△△△△△△△△△△△△△△△△△△△△△△△△△△△△△△△△△△△△△△△△△△△△△△△△△△△△△△△△△△△△△△△△△△△ 装 订 线 (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一 高二学年生物试题 考生注意: 1.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和组织液 2.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浆蛋白B.葡萄糖C.钙离子D.呼吸酶 3.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B.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C.内环境稳态能使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一种不变状态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一体液调节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5.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 后,该种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 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6.右图为某患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试判断注射的药品最可能是( )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醛固酮 D.抗利尿激素 7.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抗体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 B.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8.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①②④⑤B.①②⑤④ C.①③⑤④D.①③④⑤ 9.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就引起免疫反应 B.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C.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反应 D.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反应 10.吲哚乙酸是( ) A.植物生长素B.垂体生长素C.性激素D.脑激素 11.校园里种植的杉树,主干粗壮,生长旺盛,而侧枝很细弱,主要原因是由于( ) A.侧芽缺乏生长素B.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少 C.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D.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过多 12.可以口服的激素有() A.甲状腺激素B.胰岛素C胰高血糖素D.抗利尿激素激素 13.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 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生长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14.与人体青春期生长发育关系不大的激素是: (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15.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16.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 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 位置如右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