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化学提纲

九年级上册化学提纲

九年级上册化学提纲
九年级上册化学提纲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研究,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

但可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物理变化: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融化等。

●化学变化: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腐蚀性、

还原性、酸性(或碱性)、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性质,如灯泡通电发光)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物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

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溶于水、溶解性、导电性等。

●收集呼出的气体: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并且气体不与空气中的成分

反应。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并且气体不与空气中的成分

反应。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处的最低保持水平。

●碳酸钠粉末中加入盐酸,产生大量气泡,粉末消失;锌粒中加入盐酸,产生

气泡。

●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氢氧化纳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物。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以洗干净。

●能直接燃烧的仪器:试管,燃烧匙,蒸发皿。烧杯燃烧时要放置在石棉网上,

属于间接燃烧。

●取用反应物时,液体应取用1到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1/5的结论。

●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烟属于固于体。红磷+氧气——点燃>五氧

化二磷(P+O2——点燃>P2O5)

●空气中所含的体积: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

他气体和杂质0.03%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

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红磷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等分别由一种物

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

●氧气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氮气的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的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属于混合物,为懒惰气体,常用作保

护气和霓虹灯(物理性质)。

●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其中无色易形

成酸雨的是二氧化硫。

●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氧气不易溶于水。

●硫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发出淡蓝色的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硫在氧气里

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S+O2

——点燃>SO2)

●木炭在空气里燃烧:红热状;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发出白光,剧烈燃烧。木

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C+O2——点燃>CO2)

●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生红热,不能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加热: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铁丝加热时,集气瓶底部要放水或细沙)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Fe+O2——点燃>Fe3O4)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在氧气中燃烧的较剧烈),氧气在氧化反应

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氧化剂)。

●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慢,甚至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

●常用制取氧气的办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又称双氧水);加热高锰酸钾;

加热氯酸钾。

●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

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加热可用“△”表示。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H2O2——MnO2>H2O+O2)

●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氧气(KClO3——MnO2(△)>KCl+O2)●高锰酸钾——加热>猛酸钾+二氧化锰+氧气(KMnO4——

△>K2MnO4+MnO2+O2)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

应。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也就是压强原理。用手紧握试管,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如果气密性好,空气就会从出口出来,在水中可看到气泡,反之,如果气密性不好,气体就会从没密封好的接口出溢出。停止加热时,要把导管移除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否则,水会倒流使试管破裂。有些固体试剂受热时会放出水蒸气,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冷凝水流到试管底部,炸裂瓶底。

●工业上制取大量的氧气主要利用了液态物质具有一定的沸点,在低温条件下

加压,把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蒸发,由于氮的沸点比氧的沸点低,因此氮首先从液态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

●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

成。

●水在通电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正极处的试管中生成氧气,负极处的试管中

生成氢气,比例是1:2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纯氢靠近火焰时,

声音很小,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水——通电>氧气+氢气(H2O——通电>O2+H2)

●氧气+氢气——点燃>水(O2+H2——点燃>H2O)

●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二氧化碳、氧化铁、高锰酸钾都是化合物。

●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就叫做氧化物。

如二氧化碳、氧化铁、高锰酸钾和水都是氧化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氢气、氮气、氧气都是单质(臭

氧也属于单质)。

●物质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等构成,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小。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如氨在空气中的扩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水在常

温下的挥发等都是分子在运动着。在受热时,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就是水受热加快蒸发的原因。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

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两

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

变化中最小粒子。

●自然界的水中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很浑浊。

●明矾: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淀,达到净水

的目的。

●投药消毒是化学变化。

●利用漏斗、滤纸、烧杯过滤液体的步骤: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的边缘始终低于漏斗边缘;液面始终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装过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

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活性炭的作用:过滤不溶性物质,吸附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及色素,都属

于物理变化。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软水:不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肥皂水遇到硬水易起浮渣易生水垢,起泡多的是硬水,不易起泡的是软水。

●生活中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制取蒸馏水时,在底部放入沸石(或碎瓷片),防止加热时出现爆沸。

●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是过滤。纱布的作用是隔离。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有80多种。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工业上,应减少污染物产生;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上,生活

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

和中子构成的。

●原子核带正电既核电荷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既核外

电子数。

●核电荷数(既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既电子数),公式表达: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外电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中子,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

子数也不同。

●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这种碳原子叫做碳12,含

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它的质量1/12等于1.66*10(-27)kg)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每一份的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质量/(1/12*一个碳12

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1.66*10(-27)kg。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求法为:2.657*10(-26)kg/1.66*10(-27)kg≈16,即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

●(1):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原子实际质量的1/12)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不能作为计算公式)

●元素的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分子

和水分子都含有氧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都为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地壳里氧(48.6%)、硅(26.3%)、铝(7.73%)、铁(4.75%)

这四种含量较多。

●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书写符号时注意: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既表

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元素的偏旁:

?金属:“钅”和汞。

?非金属:气态“气”;固态“石”;液态“氵”。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

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序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

●组成一般指元素,构成指原子或分子。

●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跟原子、分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

的一种粒子。

●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

经常出现的区域,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

电子的分层排布。现在发现核外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最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

系,质子数与元素种类有关。能量越高离核越远。

●稀有气体元素:如氖、氨等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由于它们

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化学惰性”,所以,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和只有一个层且具有2个电子数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金属元素:如钠、镁、铝等,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

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属于不稳定结构。

●非金属元素:如氧、氯、硫、磷等,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或等于4,

小于8),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属于不稳定结构。

●离子的概念:带电荷的原子和原子团叫做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在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不变,电

子数减少)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在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不变,电

子数增加)

●离子符号的书写:电荷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写正负)。

●离子所带电荷数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物质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微观:分子,原子;宏观:物质,元素。

●单质和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纯净物有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化学式。

●化合物的书写:

?组成元素原子数是1时,1可省略。

?氧化物化学式书写,一般把氧的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种符号写在左

边。

?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书写时一般把金属元素符号写

在左边,非金属符号写在右边。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

●化合价:表示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有一些物质,如Ca(OH)2、CaCO3等,它们中的一些原子团,如OH、CO3,

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又叫做根。

●氢氧根OH -1

●硝酸根NO3 -1

●硫酸根SO4 -2

●碳酸根CO3 -2

●铵根NH4 +1

●确认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需注意以下几点: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氧化素通常显-2价。

?氢化素通常显+1价。

?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如果化学式里的化合价可约分,

则要先约分再交叉相乘)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物质,因此,

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常见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氯有多价主负

一,硫有多价主负二,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的所

和,就叫做相对分子质量。如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2=32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物质中各个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

个数的比,就叫做元素的质量比。如CO2中氧元素和碳元素的比是12:

(16*2)=3:8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与该物质的元素总

质量的百分数比,就叫做元素的质量分数。如C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是(16*2/44)*100%≈73%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

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质变: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利用托盘天平称出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防止反应的热炸裂瓶底)中放入白磷,在瓶口的

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使玻璃管下端与白磷接触,并在其上端系牢

一个小气球。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将橡皮塞上的玻

璃管放到酒精灯上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

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天平上,天平平衡。现象:产生大量

白烟;气球膨胀。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P+O2——点燃>P2O5)

?将100mL的烧杯中盛有30mL的稀硫酸铜溶液和几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

铁钉一起放到托盘天平上,并用砝码使之平衡,然后,将铁钉浸到硫酸

铜中,待一段时间后颜色发生改变,重新放到天平上,天平平衡。现象:

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出现。铁+硫酸铜

(CuSO4)——>铜+硫酸亚铁(FeSO4)

?将盛有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烧杯中,把烧杯放在天平上

用砝码平衡。然后,取下小烧杯将其倾斜,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重

新放到天平上,天平不平衡。现象:产生大量气泡,粉末消失;气体扩

散,天平不平衡。碳酸钠(Na2CO3)+盐酸(HCl)——>氯化钠(NaCl)+二氧化碳+水

?取用一根用砂纸打磨好的镁条和一个石棉网,一起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

衡。然后,在石棉网上把镁条点燃,将镁条燃烧后的生成物和石棉网放

到天平上,天平不平衡。现象: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镁(银

白色固体)+氧气——点燃>氧化镁(白色固体MgO)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

也没有改变。

●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就叫做化学方程式。如木

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可表示:C+O2==点燃==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还可以表示各物质(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质量关系。如C+O2==点燃==二氧化碳也等于12:32:44,也就是说炭与氧生成二氧化碳中,每12分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氧的生成了44分质量的二氧化碳。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

化学反应。

?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配平:在式子两边配上适当的化学数,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和

数目都相等,这个化学方程式,我们称为配平(配平化学方程式很多,常用

最小共倍数法)。如配平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化学方程式:Fe+O2——点燃>Fe3O4,配平成3Fe+2个O2==点燃==Fe3O4

●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符号;溶液中的反应

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化学方程式右边要注“↓”符号。例如:

●2KMnO4==△==K2MnO4+MnO2+O2↑

●CuSO4+2NaOH=NaSO4+Cu(OH)2↓

●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符号;溶

液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就不需注“↓”符号。例如:●S+O2==点燃==SO2

●Fe+CuSO4=Cu+FeSO4

●点燃、加热、高温的区别:基本的燃烧都是点燃;加热可用“△”表示,一

般指800度以下属于加热,实验室里的酒精灯燃烧属于加热,加热可分解固体、金属和活泼气体等;高温一般指800度以上,一般的火焰无法达到的温度,在实验室时一般用酒精喷灯提供高温条件。只有在固体与固体或与惰性气体反应,以及固体分解时常用。

●物质不支持燃烧是相对的。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设未知量,χ不带任何单位。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列出比例式,求解。

?简明的写出答案,写答。

●透明的金刚石、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

由于它们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相同)存在差异。

●金刚石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天然存在中最硬的物质。用途:

做钻石、切割玻璃。

●石墨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很软、有滑腻感、有

优良导电性能。用途:制铅笔芯、做电池电极。

●木炭(混合物)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它具有疏松多

孔的结构。焦炭、活性炭、炭黑等的构成和结构与木炭类似。

●木炭具有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吸附能力。用途:吸附色素、吸

附异味。活性炭吸附作用比木炭还要强,防毒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制糖工业中也利用活性炭来脱色制白糖。

●C60分子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用途:超导体等方面研究。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高温下活泼。

●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同时放出热。2C+O2==点燃==2CO

●碳与氧化物的反应:将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放进试管,并固定在铁

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用酒精灯加热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的导管,然后移出导气管,熄灭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倒出试管里的粉末。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反应开始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结束现象:石灰水中不再有气泡产生。2CuO+C==高温==2Cu+CO2↑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例如:木炭使氧化铜还原

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基本反应—置换反应。

●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例如: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

还原出来。2FeO2+3C==高温==4Fe+3CO2↑

●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

碳酸钙)反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CO3,由于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CO2↑+H2O),总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阻止反应继

续。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气体发生装置: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需要催化剂等);反应物的状态

→固体与固体反应、固体与液体反应、液体与液体反应……

●气体收集装置: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排空气法→密度比气

体大的—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气体小的—向下排空气法。

●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二氧化碳:反应物是固、液体;反应条件不加热;比空气密度大;能与水反

应。

●氧气:反应物是固体或液体;固体加热,液体不加热;比空气密度大;不能

与水反应。

●常用制取二氧化碳仪器:锥形瓶、集气瓶、长颈漏斗、双孔导管。

●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aCO3==高温==CaO+CO2↑

●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无形、密度大、可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检验二氧化碳密度的实验:向烧杯中里的两根蜡烛(一根长,一根短)倒入

二氧化碳。现象:最短的蜡烛先熄灭。

●检验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3分之

1的水,立即盖好瓶盖并振荡。现象:瓶子变扁。

●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色。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CO2+H2O=H2CO3

●加热红色石蕊,可使碳酸分解,把二氧化碳从溶液中逸出,使石蕊还原紫色。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Ca(OH)2)

反应。生成了沉淀的白色碳酸钙的缘故。(CO2+Ca(OH)2=CaCO3↓+H2O)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用来做制冷

剂。往空中洒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水滴,这就是人工降雨(物理变化)的奥秘。

●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不供给呼吸。

●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多的实验:灯火实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途:光合作用、化工厂品原料、气体肥料。二氧化碳

灭火器灭火既属于化学性质也属于物理性质。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其次是:臭氧(O3)、甲烷(CH4)、

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利昂)等。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化学性质:能燃烧、有剧毒、有还原性。

●一氧化碳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2CO+O2=2CO2

●一氧化碳是许多气体燃料如水煤气的主要成分。

●煤炉燃烧中由下到上的化学方程式:02+C==点燃==CO2 →CO2+C==点燃

==2CO →2CO+O2==△==2CO2

●一氧化碳和木炭一样具有还原性,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CuO+CO==△

==Cu+CO2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可用来炼铁。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三种常用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喷出大量二氧化碳和泡沫,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适用于

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适用

于扑灭油、媒气等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钢瓶里,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

作用;适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引起的失火。

●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等,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

或图标。

●煤、石油、天然气统称为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属于混合物,是不可再生能源。

●煤、天然气密度小,报警器要装在上面;液化石油气密度大,报警器要装在

下面。

●天然气主要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CH4,

属于混合物)。

●证明甲烷中元素组成的实验:

?点燃甲烷;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现象:烧杯内壁有小水

珠。结论:甲烷含有氢元素。

?迅速往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现象: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甲烷含

有碳元素。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2H2O+CO2

●区分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的办法:分别燃烧,看生成物。

●沼中的气体称为沼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既可吸热,又可放热。

●使燃料充分燃烧要考虑两点:

?燃烧时有足够多的氧气。

?燃烧时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不仅产生的热量少,浪费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

碳等物质,污染空气。

●煤燃烧时会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会形成

酸雨。

●汽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

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乙醇是可再生能源。是高粱、玉米和薯类等经过发酵,蒸馏后得到的。

●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是C2H5OH,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O2==点燃==2CO2+3H2O

●氢气无毒、易燃烧、生成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在实验室里,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氢气收集方法: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

●新型能源:氢能、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还原性气体:H2,CO,C

●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

●氢气与氧化铁反应:Fe2O3+3H2==高温==2Fe+3H2O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加热==Cu+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高温=2Fe+3CO2

●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教材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绪言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化学的作用: (1)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2)生产农药化肥, (3)化学合成药物,(4)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4、分子原子论: (1)创建人:道尔顿、阿伏加德罗 5、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发现人:门捷列夫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外焰(温度最高) (2)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 2 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 2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 2的量减少,CO 2 和H 2 O的量增多(注:吸入空气与呼 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4、检验气体: (1)鉴别氧气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越多,木条燃烧越剧烈) (2)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石灰水中越浑浊,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四.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 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 容器内。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 然后使试管直立。(“一斜、二送、三直立”) 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 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形状,状态的改变 4、常见的物理变化:物质溶解,物质的三态(固液气)之间的变化,如熔化等,形状改变,位置改变等。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常伴随能量变化。 4、常见的化学变化:所有物质的燃烧,金属的锈蚀,食物的变质、腐烂,动植物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酿酒,炼铁,去垢等。 三、注意事项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等现象经常用于判断是否为化学反应。(但不是绝对的,爆炸和发光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说明) 2、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3、两者之间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蜡烛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明) 四、例子(只要看开始的反应物和反应后的物质是不是同一种即可,即有无其他物质生成)(如果你都会做,明白为什么,说明这部分你懂了哦!) 1、蜡烛融化(物) 2、蜡烛燃烧(化) 3、酒精挥发(物) 4、火树银花(化) 5、沙里淘金(物) 6、 杯水车薪(化) 7、卫生球消失(物)8、 活性炭净水(物) 9、百炼成钢(化)10、 液氮医疗麻醉(物)11、 海水晒盐(物)

12、锅炉爆炸(物)13、米饭烧焦(化) 14、蜡炬成灰(化) 15、木已成舟(物)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可归纳为:色味态、两度、两点、三性) 二、化学性质 1、概念: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三、注意事项 1、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难”等字,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如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即能力和动作的区别) 2、氧气(O 2)和二氧化碳(CO 2 )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答:方法一:二氧化碳(CO 2 )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方法二:二氧化碳(CO 2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方法三:二氧化碳(CO 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学习课题二我们获得的知识: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注意:不是有氧气就可以,空气中也有氧气);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 6、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7、科学探究是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科学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完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考试时间为45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3分) 1.下列对水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在河水中加入明矾可除去所有杂质 B.提倡长期用纯水烧菜、煮饭等 C.水体有自净能力,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D.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可考虑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碘酒B.蒸馏水C.空气D.石油 3.过滤时必须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A.蒸发皿、量筒、玻璃棒B.烧杯、漏斗、玻璃棒 C.漏斗、试管、玻璃棒D.试管、酒精灯、烧杯 4.下列方法中,可使海水转化为饮用水的是()。 A.过滤B.静置沉淀C.吸附D.蒸馏 5.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入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取的方法和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④D.①③④ 6.下列关于硬水与软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期饮用硬水可以补钙,对人体健康有益无害B.软水是一种纯净物 C.可以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D.过滤可以使硬水变成软水7.下列有关电解水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 C.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是l∶2 D.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8.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单质,后者是氧化物的是()。 A.O2、KMnO4B.H2、Fe2O3C.H2O、Cu D.S、H2SO4

9.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含有亚硝酸钠NaNO2的工业用盐所致,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5 B.+4 C.+3 D.+2 10.丙氨酸(C3H7NO2)是一种氨基酸。下列有关丙氨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丙氨酸是一种氧化物 B.丙氨酸中碳和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6∶7 C.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9 D.丙氨酸分子中碳、氢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7 11.下列做法中,不能节约用水的是()。 A.淋浴擦肥皂时暂时关上喷头B.农业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 C.水龙头坏了,及时修理D.用水管不间断地冲洗汽车 二、填空题(共51分) 1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2O ;O2;2H2,。 13.用名称或化学符号填空: (1)I ;(2)2个汞原子;(3)3个硫酸根离子;(4)二氧化硅中硅元素显+4价;(5)氦气。 14.在生活中,为了得到无色、无味的水,通常会利用(填物质名称)对水进行吸附;为了得到澄清透明、无肉眼可见物的水,通常会加入絮凝剂(填物质名称)。在实验室里,常用到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操作,其中吸附属于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操作是。 15.(1)如下图所示是表示物质分类和转化关系,请用物质类别、变化类型和具体物质名称完成下列空白。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一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的特点 1. 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 (1)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之一,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选择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是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关键。 知识不仅包含事实性知识,而且包含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方法。掌握事实性知识是基础,而掌握方法是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对能力而言,知识同样也是基础,无知者必无能,这是一般的道理。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掌握基础知识是不矛盾的。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不应该将知识的位置无限地提高,但也不能放弃基础知识。教科书中基础知识的确定,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本质及作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事实和概念化学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 化学的发展化学与实际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 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 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 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 . 知识经济显现优势。 . 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 3 .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走进化学实验室 ?重点: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玻璃仪器的洗涤以及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 ?难点:识图写出实验仪器的名称; 识图简述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识图判断实验操作的正误和实验目的; 分析反常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 ?知识框架图: 实 验 室基本操作加热 仪器 酒精灯 火焰温度:外焰内焰焰芯 (填>或<) 四不原则 酒精量不超过灯内容积( ) 不能向燃着的灯内添加酒精 不能用两酒精灯互相点火 不能吹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直接加热仪器 试管 用途: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简易气体发生器 注意: 要预热并()加热,不骤冷 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斜持、口不对人,加热固体管口要倾斜 蒸发皿(不是玻璃仪器):用于液体蒸发 烧杯垫石棉网加热,用于溶解配制溶液,作反应容器 计量 仪器 托盘天平 精确度称准到0.1ɡ 使用 称量前:调零,垫纸或放玻璃器皿(潮湿、腐蚀性药品) 称量时:称量物放左盘,砝码放左盘,加砝码要用镊子,由大 到小最后移动游码 称量后:砝码放回盒,游码归零 量筒 用途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 注意 不能受热,不作反应容器,不配溶液 俯视(),仰视() 使用规格适当,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胶头滴管 用途吸取滴加少量液 使用(四不原则)不倒置,不平放,不伸入容器,不碰容器壁 实验室基本操贮存 仪器 集气瓶收集贮存(),广口瓶贮(),()瓶或滴瓶贮存液体 固定支 撑仪器 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拇指不按短柄处 铁架台(含铁夹铁圈):用于固定过滤或加热装置 其它漏斗、玻璃棒、胶塞、导管、水槽、试管刷等

最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化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及完整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考号 一、我会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2关于“绿色化学”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有利环保、人体健康、安全的产品。 B.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C.充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原子利用率、使原料的原子都成为产品。 D.充分利用绿色原料进行化工生产,产出绿颜色产品。 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牛奶变酸B.钢铁生锈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D.农家肥料腐熟 4随着“绿色奥运”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未计入监测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5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 B.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C.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6对滴管正确使用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A.滴瓶上的滴管专用,取用试剂后不要洗涤立即放回原位。 B.非专用滴管可连续在不同试剂瓶中吸液。 C.滴管吸液后,不要平放和倒置,不得放在桌上或它处。 D.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要悬空,不得伸入试管或与试管壁接触。 7下列药品图标中,属腐蚀品的是( )

A B C D 8实验室里取8mL水并进行加热下列需用的化学仪器组合正确的是() ①带铁夹的铁架台②10mL量筒③100mL量筒④酒精灯⑤石棉网⑥试管 ⑦试管夹⑧胶头滴管 A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⑥⑧ C①②④⑥⑧ D①②④⑤⑥ 9如下图所示,王欢同学操作正确的是( ) 10物质进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冰红茶”“雪碧饮料”“生理盐水”和“矿泉水”均属于() A. 纯净物 B.混合物 C . 氧化物 D . 无法判断 11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能挥发 B.甲烷密度小于空气 C.汽油能燃烧 D.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 12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e 熄灭酒精灯; f 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bacdfe B. abcdef C. bacdef D.abcdfe 13小强用托盘天平称量5.1 g食盐时,1 g以下用游码,称后发现砝码放在了左盘食盐放在了右盘。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A . 5.3 g B. 5.1 g C. 5.0 g D. 4.9 g 1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黄色火焰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上册内容:共七个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入门篇 1、需要解决的问题 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化学” 了解——化学的价值、最基本的概念(物、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熔点和沸点、密度) 感受——化学的乐趣 练习——实验基本技能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入手:空气à空气中的氧气à氧气的制取。 2、具体地从化学角度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合物、混合物,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催化剂等),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3、接触了解具体的物质(如空气、氧气),初步知道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等几方面了解具体物质。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认识身边的物质 1、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 2、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 以及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 3、拓展性课题——氢气 4、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与单质、化合物概念一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深入微观世界 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基本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是基础。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基本概念和技能 开始引入对反应的定量研究。包含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写法、读法、意义、计算。所学原理、技能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是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各种规律的基础。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初中研究最细致的元素

2020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一】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8、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9、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变现出来。通常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毒性、助燃性、氧化性、稳定性、金属的活泼性等属于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10、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 例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化学性质)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物理性质)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化学变化)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物理性质) E、木棒受力折断(物理变化) F、铁生锈(化学变化) 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化学变化)

2016年秋学期配套中学教材全解九年级化学(上)(人教版)第讲解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 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 20个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 1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 . 10g 冰受热融化成 10g 水 B . 1升芝麻和 1升大米混合,总体积小于 2升 C . 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D . 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 2从 2H 2+O 22H 2O 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 . 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B . 在常温下氢气与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 C . 4g 氢气与 32g 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 36g 水 D . 在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3在一密闭的容器内盛有 20g H 2、 O 2和 N 2的混合气体,在实验室中某同学误加热此密闭容器,混合气体在密闭的容器内爆炸,冷却后,测知生成 H 2O 18g ,请帮此同学判断剩余的气体不可能是( A . H 2和 N 2 B . O 2和 N 2 C . H 2、 O 2和 N 2 D . 2g N 2 4在 2A +B 2C 反应中,已知 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4, 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0,则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 16g B . 32 C . 16 D . 32g

5(2016·广州 是一种重要的阻燃剂 , 工业制取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为 +2X。则 X 的化学式为( A. B. C. D. 6(2016 ·南宁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读法,错误的是( A . 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B .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 4体积的磷和 5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C .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 4个磷原子和 5个氧气分子结合生成 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D . 在点燃的条件下, 每 124份质量的磷和 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 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问题答案参考(全册) 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P10 习题:1、(1)(4)(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2、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3、(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 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胆矾研碎

石灰石和 盐酸反应 课堂讨论 变化前观察 总结 知识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

物理变化。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 、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讨论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1 氮气氧气,氮气,氧气点拨:空气的成分注意使用的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 1.3和5 混合物:空气主要含有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 3 B C A 4 氧气:支持燃烧可供呼吸氢气:可燃烧,清洁能源 5 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较差,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清新,安静。 6 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2)氮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等。(3)稀有气体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充人灯泡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等。 课题2---氧气 1 将带火星的本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此气体是氧气。 2 硫+氧气二氧化硫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铝+氧气氧化铝: 3 CCDCD

课题3--- 制取氧气 1 文字表达式(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 气(3)碳+氧气二氧化碳 2 (1)C (2)B (3) (3)A(4)D 3 在集气瓶先装入少量水,一是可以防止燃烧物落下时炸裂集气瓶,二是可以用水来溶解吸收产物,如硫燃烧的产物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二氧化硫可以溶于水,加水就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扩散,所以,硫燃烧时,要在集气瓶先放少量水,不宜用细沙来代替,而铁丝、铝条燃烧时,在集气瓶用细沙来代替水是可 4 (1)不同,思考如何得到平稳气流。把催化剂放在试管里,塞好带导管的瓶塞,用注射器向逐滴加入过氧化氢可以得到平稳的气流,也便于收集。、(2)探究报告 目 标 1.寻找新的催化剂 2.制取氧气 3.试验氧气性质 仪 器, 药 品 注射器,点滴板,红 砖粉末,过氧化氢 溶液,木炭 注射器,带导管的试管,大 试管,过氧化氢 一试管氧气,木炭 方 案 (可 画 简 图) 带火星的小木条 步 骤 将红砖粉末放到点 滴板的一个孔中, 用注射器往上滴加 过氧化氢溶液,再 把带火星的小木条 迅速地放在上面 将红砖粉末少许放入试管 底部,塞好瓶塞,将注射器 吸满过氧化氢溶液,插入 瓶塞,往里逐滴加入,导管 插入试管中 将烧红的木炭伸 入盛满氧气的试 管中 现 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气泡放出 木炭燃烧比在空 气中燃烧的更旺, 产生的气体使澄 清的石灰水变浑 浊 结 论 红砖粉末是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放出氧气 氧气的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会冶铁、炼钢。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红约1S后取出。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具体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见书本P15)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量液体体积--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读数只能精确到0.1毫升。 (三)称量物质的质量--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游码先归O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玻璃器皿内(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吹熄。(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用湿抹布扑盖。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离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 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 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 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 现象(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 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非常详细)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 知识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变化实质:(1)有新物质生成(2)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考点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知识点2 走进化学实验室 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综合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上册综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2分) 1、下列哪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A、石蜡熔化 B、汽油挥发 C、湿衣服晾干 D、木柴燃烧 2、除去二氧化碳中混入的一氧化碳,得到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点燃该混合气体 C.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D.将集气瓶口朝上,移开玻璃片使一氧化碳气体自动逸出 3、已知在空气中完全燃烧1.6g某纯净物生成4.4gCO2和3.6 H2O,则该纯净物的组成中() A.只有C元素B.只有C、H元素C.只有C、H、O元素D.都不正确 4、二甲醚(CH3OCH3)可由一氧化碳和物质X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2CO+4X=CH3OCH3+H2O,则X的化学式为() A.C2H5OH B.H2O2 C.C2H4D.H2 5、酒精洒在桌上起火后,可以用湿布盖灭,其原理是() A .降低温度 B.隔绝空气 C.降低酒精着火点 D.使酒精具有不可燃的性质 6、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甲烷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氮气 7、“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A.先变红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蓝后变紫 8、“生命可贵,安全第一”。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A.厨房天然气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B.室内着火应立即打开门窗C.在火炉上放一壶水可防止煤气中毒D.进入煤矿井前,先做灯火实验 9、用于清洗龙虾的“洗虾精”中含有亚硫酸钠(Na2SO3),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亚硫酸钠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2 C、+4 D、+6 10、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药品是() A、稀盐酸与碳酸钙 B、稀硫酸与碳酸钙 C、稀盐酸与碳酸钠 D、稀盐酸与大理石 11、关于金刚石、石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同一种物质 B、它们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C、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C、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12.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 A.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B.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C.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D.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