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码例子

转码例子

? Groups Home

Please check the following FFmpeg code:

/* now encode as many frames as possible */

if (enc->frame_size > 1) {

/* output resampled raw samples */

av_fifo_realloc(&ost->fifo, av_fifo_size(&ost->fifo) +

size_out + 1);

av_fifo_write(&ost->fifo, buftmp, size_out);

frame_bytes =3D enc->frame_size * 2 * enc->channels;

while (av_fifo_read(&ost->fifo, audio_buf, frame_bytes) =3D=3D 0) {

AVPacket pkt;

av_init_packet(&pkt);

//FIXME pass ost->sync_opts as AVFrame.pts in

avcodec_encode_audio()

ret =3D avcodec_encode_audio(enc, audio_out, audio_out_size, (short *)audio_buf);

audio_size +=3D ret;

pkt.stream_index=3D ost->index;

pkt.data=3D audio_out;

pkt.size=3D ret;

if(enc->coded_frame && enc->coded_frame->pts !=3D

AV_NOPTS_VALUE)

pkt.pts=3D av_rescale_q(enc->coded_frame->pts, enc-

>time_base, ost->st->time_base);

pkt.flags |=3D PKT_FLAG_KEY;

write_frame(s, &pkt, ost->st->codec, bitstream_filters[ost->file_index][pkt.stream_index]);

ost->sync_opts +=3D enc->frame_size;

}

}

On Apr 23, 6:36 pm, Flame wrote:

=CA=D3=C6=B5=B6=BC=D7=AA=A3=A9=B5=C4=D4=B4=C2=EB=A3=BF

> =D0=BB=D0=BB=A3=AC=CE=D2=CF=EB=B2=CE=BF=BC=D2=BB=CF=C2=A3=AC=CE=D2=D4=F5= =C3=B4=D0=B4=B6=BC=B2=BB=B6=D4=A3=AC=D6=BB=C4=DC=D7=AA=CA=D3=C6=B5=A3=AC=BA= =C3=B2=BB=C8=DD=D2=D7=B0=C9=D2=F4=C6=B5=A3=AC=BC=D3=BD=F8=C8=A5=C1=CB=A3=AC= =BD=E1=B9=FB=D7=AA=B3=F6=C0=B4=B2=BB=C4=DC=B2=A5=B7=C5=A3=A1

>

> =CE=D2=B5=C4=A3=BA

> //=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3D= =3D=3D=3D=3D=3D=3D=3D=3D=3D=3D=3D=3D

>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 #ifdef __cplusplus

> extern "C"

> {

> #endif

> #include "common.h"

> #include "avcodec.h"

> #include "avformat.h"

>

> #ifdef __cplusplus}

>

> #endif

>

> #define M_PI 3.14159265358979323846

>

> #ifdef HAVE_AV_CONFIG_H

> #undef HAVE_AV_CONFIG_H

> #endif

>

> #define INBUF_SIZE 4096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 char *filename =3D argv[1];//"f:\\test.flv";

>

> AVFormatContext *pFormatCtxDec,*pFormatCtxEnc;

> AVCodecContext

> *pCodecCtxDec,*pCodecCtxDec_audio,*pCodecCtxEnc,*pCodecCtxEnc_audio;

> AVCodec *pCodecDec,*pCodecDec_audio,*pCodecEnc,*pCodecEnc_audio;

> AVFrame *pFrameDec,*pFrameDec_audio,*pFrameEnc,*pFrameEnc_audio;

> AVOutputFormat *pOutputFormat;

> AVStream *video_st,*audio_st;

> unsigned int i, videoStream=3D-1,audioStream=3D-1;

> int outbuf_size,outbuf_size_audio;

> uint8_t *outbuf,*outbuf_audio,*ptr;

> AVPacket packet,packet_audio;

> int frameFinished,frameFinished_audio,frames=3D0,frames_audio=3D0;

> int out_size,out_size_audio;

> double audio_pts, video_pts;

>

> int len;

> static short *samples=3DNULL;

> static unsigned int samples_size=3D0;

> // Register all formats and codecs

> av_register_all();

>

> // Open video file

> if(av_open_input_file(&pFormatCtxDec, filename, NULL, 0, NULL)!=3D0)

> return ; // Couldn't open file

>

> // Retrieve stream information

> if(av_find_stream_info(pFormatCtxDec)<0)

> return ; // Couldn't find stream information

>

> // Find the first video stream

> videoStream=3D-1;

> for(i=3D0; inb_streams; i++) {

> if(pFormatCtxDec->streams[i]->codec->codec_type=3D=3DCODEC_TYPE_VIDEO) > {

> videoStream=3Di;

> }

> if(pFormatCtxDec->streams[i]->codec->codec_type=3D=3DCODEC_TYPE_AUDIO) > {

> }}

>

> if(videoStream=3D=3D-1)

> return ; // Didn't find a video stream

>

> if(audioStream=3D=3D-1)

> {

> printf("No Audio!");

> return ;

> }

> else

> {

> printf("Audio=3D%d",audioStream);

> }

> // Get a pointer to the codec context for the video stream

> pCodecCtxDec=3DpFormatCtxDec->streams[videoStream]->codec;

>

> pCodecCtxDec_audio=3DpFormatCtxDec->streams[audioStream]->codec;

> // Find the decoder for the video stream

> pCodecDec=3Davcodec_find_decoder(pCodecCtxDec->codec_id);

> if(pCodecDec=3D=3DNULL)

> return ; // Codec not found

> pCodecDec_audio=3Davcodec_find_decoder(pCodecCtxDec_audio->codec_id); >

> if(pCodecDec_audio=3D=3DNULL)

> return ; // Codec not found

>

> // Inform the codec that we can handle truncated bitstreams -- i.e., > // bitstreams where frame boundaries can fall in the middle of packets > //if(pCodecDec->capabilities & CODEC_CAP_TRUNCATED)

> // pCodecCtxDec->flags|=3DCODEC_FLAG_TRUNCATED;

>

> // Open codec

> if(avcodec_open(pCodecCtxDec, pCodecDec)<0)

> return ; // Could not open codec

>

> // Open audio codec

> if(avcodec_open(pCodecCtxDec_audio, pCodecDec_audio)<0)

> return ; // Could not open codec

> // Allocate video frame

> pFrameDec =3D avcodec_alloc_frame();

> if(pFrameDec =3D=3D NULL)

> return ;

>

> // Allocate audio frame

> pFrameDec_audio =3D avcodec_alloc_frame();

> if(pFrameDec_audio =3D=3D NULL)

> return ;

>

> // auto detect the output format from the name. default is mpeg.

> pOutputFormat =3D guess_format(NULL, outfilename, NULL);

> if (pOutputFormat =3D=3D NULL)

> return;

> // allocate the output media context

> pFormatCtxEnc =3D av_alloc_format_context();

> if (pFormatCtxEnc =3D=3D NULL)

> return;

>

> pFormatCtxEnc->oformat =3D pOutputFormat;

> sprintf(pFormatCtxEnc->filename, "%s", outfilename);

> video_st =3D av_new_stream(pFormatCtxEnc, 0); // 0 for video

> audio_st =3D av_new_stream(pFormatCtxEnc, 1); // 1 for audio

>

> pCodecCtxEnc =3D video_st->codec;

> pCodecCtxEnc_audio =3D avcodec_alloc_context();

> pCodecCtxEnc_audio =3D audio_st->codec;

>

> pCodecCtxEnc->codec_id =3D pOutputFormat->video_codec;

> pCodecCtxEnc_audio->codec_id =3D pOutputFormat->audio_codec;

>

> pCodecCtxEnc->codec_type =3D CODEC_TYPE_VIDEO;

> pCodecCtxEnc_audio->codec_type =3D CODEC_TYPE_AUDIO;

> // put sample parameters

> pCodecCtxEnc->bit_rate =3D 3000000;

> pCodecCtxEnc_audio->bit_rate =3D pCodecCtxDec_audio->bit_rate ;

> pCodecCtxEnc_audio->sample_rate =3D pCodecCtxDec_audio->sample_rate; > pCodecCtxEnc_audio->channels=3D2;

> // resolution must be a multiple of two

> pCodecCtxEnc->height =3D pCodecCtxDec->height;

> // frames per second

> pCodecCtxEnc->time_base.den =3D 25;

> pCodecCtxEnc->time_base.num =3D 1;

> pCodecCtxEnc->pix_fmt =3D PIX_FMT_YUV420P;

> pCodecCtxEnc->gop_size =3D 12; /* emit one intra frame every ten frames

> */

> if (pCodecCtxEnc->codec_id =3D=3D CODEC_ID_MPEG1VIDEO){

> /* needed to avoid using macroblocks in which some coeffs

> overflow

> this doesnt happen with normal video, it just happens here

> as the

> motion of the chroma plane doesnt match the luma plane */

> pCodecCtxEnc->mb_decision=3D2;

> }

> // some formats want stream headers to be seperate

> if(!strcmp(pFormatCtxEnc->oformat->name, "mp4") || !

> strcmp(pFormatCtxEnc->oformat->name, "mov") || !strcmp(pFormatCtxEnc->ofor= mat->name, "3gp"))

>

> pCodecCtxEnc->flags |=3D CODEC_FLAG_GLOBAL_HEADER;

>

> // set the output parameters (must be done even if no parameters).

> if (av_set_parameters(pFormatCtxEnc, NULL) < 0) {

> return;

>

> }

>

> // find the video encoder

> pCodecEnc =3D avcodec_find_encoder(pCodecCtxEnc->codec_id);

> if (pCodecEnc =3D=3D NULL)

> return;

>

> // find the audio encoder

> pCodecEnc_audio =3D avcodec_find_encoder(pCodecCtxEnc_audio->codec_id);

> if (pCodecEnc_audio =3D=3D NULL)

> return;

> // open it

> if (avcodec_open(pCodecCtxEnc, pCodecEnc) < 0) {

>

> // open audio

> if (avcodec_open(pCodecCtxEnc_audio, pCodecEnc_audio) < 0) {

> return;}

>

> if (!(pFormatCtxEnc->oformat->flags & AVFMT_RAWPICTURE)) {

> /* allocate output buffer */

> /* XXX: API change will be done */

> outbuf_size =3D 500000;

> outbuf_size_audio=3D10000;

> outbuf =3D av_malloc(outbuf_size);

> outbuf_audio=3Dav_malloc(outbuf_size_audio);

> }

>

> pFrameEnc=3D avcodec_alloc_frame();

> pFrameEnc_audio=3D avcodec_alloc_frame();

> // open the output file, if needed

> if (!(pOutputFormat->flags & AVFMT_NOFILE)) {

> if (url_fopen(&pFormatCtxEnc->pb, outfilename, URL_WRONLY) < > 0) {

> fprintf(stderr, "Could not open '%s'\n", filename);

> return;

> }

> }

>

> // write the stream header, if any

> av_write_header(pFormatCtxEnc);

> // Read frames and save frames to disk

> while(av_read_frame(pFormatCtxDec, &packet)>=3D0)

> {

> // Is this a packet from the video stream?

> if(packet.stream_index=3D=3DvideoStream)

> {

> // Decode video frame

> avcodec_decode_video(pCodecCtxDec, pFrameDec, &frameFinished,

> packet.data, packet.size);

>

> // Did we get a video frame?

> if(frameFinished)

> frames++;

>

> pFrameEnc->data[0] =3D pFrameDec->data[0];

> pFrameEnc->data[1] =3D pFrameDec->data[1];

> pFrameEnc->data[2] =3D pFrameDec->data[2];

> pFrameEnc->linesize[0] =3D pFrameDec->linesize[0];

> pFrameEnc->linesize[1] =3D pFrameDec->linesize[1];

> pFrameEnc->linesize[2] =3D pFrameDec->linesize[2];

> if (pFormatCtxEnc->oformat->flags & AVFMT_RAWPICTURE) {

> /* raw video case. The API will change slightly in the near > futur for that */

> AVPacket pkt;

> av_init_packet(&pkt);

>

> pkt.flags |=3D PKT_FLAG_KEY;

> pkt.stream_index=3D video_st->index;

> pkt.data=3D (uint8_t *)pFrameEnc;

> pkt.size=3D sizeof(AVPicture);

>

> av_write_frame(pFormatCtxEnc, &pkt);

> } else {

> // encode the image

> out_size =3D avcodec_encode_video(pCodecCtxEnc, outbuf,

> outbuf_size, pFrameEnc);

> // if zero size, it means the image was buffered

> if (out_size !=3D 0) {

> AVPacket pkt;

> av_init_packet(&pkt);

>

> pkt.pts=3D pCodecCtxEnc->coded_frame->pts;

> if(pCodecCtxEnc->coded_frame->key_frame)

> pkt.flags |=3D PKT_FLAG_KEY;

> pkt.stream_index=3D video_st->index;

> pkt.data=3D outbuf;

> pkt.size=3D out_size;

>

> // write the compressed frame in the media file

> av_write_frame(pFormatCtxEnc, &pkt);

> }

> }

> }

> else if(packet.stream_index=3D=3DaudioStream)

> {int ret=3D0;

> AVPacket pkt;

> len=3Dpacket.size;

> ptr=3Dpacket.data;

>

> while(len>0)

> {

> outbuf_audio=3DNULL;

> out_size_audio=3D0;

> if(&packet)

> samples=3D(short

> *)av_fast_realloc(samples,&samples_size,FFMAX(packet.size*sizeof(*samples)= ,-AVCODEC_MAX_AUDIO_FRAME_SIZE));

> out_size_audio=3Dsamples_size;

>

> ret=3Davcodec_decode_audio(pCodecCtxDec_audio,samples,&out_size_audio,ptr,= len-);//

> =C8=F4=CE=AA=D2=F4=C6=B5=B0=FC=A3=AC=BD=E2=C2=EB=B8=C3=D2=F4=C6=B5=B0=FC

> if(ret<0)

> {

> printf("while decode audio failure\n");

> exit(0);

> }

> fflush(stdout);

> ptr+=3Dret;

> len-=3Dret;

> if(out_size_audio<=3D0)

> continue;

> outbuf_audio=3D(uint8_t *)samples;

>

> av_init_packet(&pkt);

> pkt.size=3D avcodec_encode_audio(pCodecCtxEnc_audio,

> outbuf_audio, out_size_audio, (short int*)outbuf_audio);

> pkt.pts=3D av_rescale_q(pCodecCtxEnc_audio->coded_frame->pts, = pCodecCtxEnc_audio->time_base, audio_st->time_base);

>

> pkt.stream_index=3D audioStream;

> pkt.data=3D outbuf_audio;

>

> #if 1

> if (av_write_frame(pFormatCtxEnc, &pkt) !=3D 0)

> {

> fprintf(stderr, "Error while writing audio frame\n"); > exit(1);

> }

> #endif

> }

> }

> // Free the packet that was allocated by av_read_frame

> av_free_packet(&packet);}

>

> // get the delayed frames

> for(; out_size; i++) {

> out_size =3D avcodec_encode_video(pCodecCtxEnc, outbuf, outbuf_size, > NULL);

> if (out_size !=3D 0) {

> AVPacket pkt;

> av_init_packet(&pkt);

>

> pkt.pts=3D pCodecCtxEnc->coded_frame->pts;

> if(pCodecCtxEnc->coded_frame->key_frame)

> pkt.flags |=3D PKT_FLAG_KEY;

> pkt.stream_index=3D video_st->index;

> pkt.data=3D outbuf;

> pkt.size=3D out_size;

>

> // write the compressed frame in the media file

> av_write_frame(pFormatCtxEnc, &pkt);

> }}

>

> // Close the codec

> avcodec_close(pCodecCtxDec);

> avcodec_close(pCodecCtxEnc);

> // Free the YUV frame

> av_free(pFrameDec);

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

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探析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汉英语码转换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主要集中于对双语社区(香港)、英语课堂以及各类传媒语言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对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论述。本文将以语码转换的理论作为支撑,从语用的角度对此类网络流行语的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流行语;语码转换;语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大众网络语言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大量的网络流行语涌现并更迭。日益分化的大众话语环境使得网络流行语在结构形式、语义、句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近两年来,随着“hold住”、“out”等流行语的迅速蹿红,汉英语码转换类流行语成为后起之秀,“get”、“美cry了”跻身于年度热门网络流行语之列。这类流行语作为新构式词语,在结构形式、语义上呈现出其独特性,也映射出网民使用语言背后的心理动机。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对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从顺应性理论的角度对此类流行语进行研究是可行且必要的。 一、网络流行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概述 (一)汉英语码转换 对于“语码转换”这一术语的定义,很多研究者采用“语码混用”这一术语代替它。而Myers—Scotton(1995:36)认为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且属于统同一框架,没必要区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因为语码混用这个术语本身会引起迷惑,而且没有必要再引入一个新的术语。他将“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转换不拘数量,可以仅仅是一个词或几分钟的谈话;转换的语码,可以是没有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言或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 [1]从语码转换的发生位置上看,Poplack将语码转换分为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2]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是指说话者在汉语的交际会话中夹杂着使用英语词汇或者语句的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 随着国外语码转换研究理论的成熟,国内对汉英语码转换的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不仅相关学术论文数量惊人,而且研究的理论视角极为广阔,主要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认知学、新闻传播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英语课堂教学,还具体到电影、电视节目、小说、论坛、报刊、广告等各类传播媒介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而汉英语码转换的网络流行语因近几年才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有从社交网站的角度对“hold住”、“X客”的语义、句法功能及流行原因的研究。而这两年来网络中盛行的诸如“low”、“high”、“cry”、“get”等流行语属于典型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与基本特征 (一)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 依照Poplack对语码转换的分类,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语码转换的构成主要表现为句内语码转换,即在汉语语句中夹杂使用某个英语词或者短语。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语码转换主要的形式有:1、汉语与英语缩略词转换。报纸、电视、广播及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中都大量使用英语缩略词。如“DIY”是英语“Do it yourself”的缩写,为“自己动手做”的意思;“CP”是英语中couple的缩写,是“一对夫妻、配偶”的意思;2、“英语词+汉语词”式固定短语,如“hold住”,称之为固定短语,是因为二者不可更换为其他的词来搭配;3、单个英语词,如“cry”、“get”、“out”、“low”等,这类英语词结构与词义均简单且易于理解记忆。作为单个英语词夹杂在汉语语句中,虽然搭配比较自由,但在语法规则与语义上更多

(完整版)社会语言学-浅谈语码转换

浅谈语码转换 当今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往日趋频繁,这样,使用双语甚至多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而这种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人被称为双语人或多语人。他们在沟通过程中,通常都面临着选择何种语码最为得体的问题,因而语码转换的出现不可避免。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必要时还进行转换,甚至混合使用两种语码。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语码及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Code)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者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不像方言,语言,洋泾滨语,克里奥尔语,标准语等术语多少都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对语码转换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各有侧重。Fraomkin的定义是将一个单词或词组插入正在使用的一句话中,或在两种语言变体或语码间来回变换使用的现象。Scotton认为语码转换是在同一次谈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McKa Hornberger认为当言语社团中存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时,讲话人经常从一种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是语码转换。Poplack描述的语码转换是在连续的话语中出现不同语言的句子或句子片段的现象。她认为新插入成分的内部结构必须符合原有语言的句法和词法规则。我们不妨认为,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 总的说来,对语码转换的定义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操双语或多语者在同一次会话中从一种语言转向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第二,在主要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穿插使用另一种语言组块(词、词组、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对于这种现象,有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是语码转换,有的则认为它仅是一种语码混合。第三,指某一语言系统内各种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 二、语码转换的类型 甘柏兹(Gumperz)和布鲁姆(Blom)最早区别了语码转换的两种类型:一种是情景语码转换,一种是喻意型语码转换。情景语码转换是指,根据交际情景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语码,即在一种情景下采用一种语码,而在另一种情景下采用另一种语码,话题不变,说话者根据情景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语码。语码转换和情景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那些与仪式或宗教活动有关的场合所使用的语言变体。喻意型语码转换指因谈论的话题发生改变儿相应地要求转换语码。这是说话者为了改变预期、侧重点或者角色关系而采取的语码转换。喻意型语码涉及到说话者希望达到的交际效果,打破了情景与语言选择之间的规约关系,因而交际对象就需要付出更多力气来对语码转换的用意进行推理。甘柏兹(Gumperz)和布鲁姆(Blom)举了一个例子说明: Hermesberget(挪威北部的一个小城镇)的居民在邮局时发生的事情。他们在相互交谈时,对家庭成员的问候和询问一般用当地方言,而关于毛利商业部分则用标准挪威语进行。但在后期。甘柏兹(Gumperz)为了说明语码转换的多功能性,对语码转换的分类排除了二分法。 Poplack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别属于一种语言。句内语码转换涉及到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附加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单一语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tag),附加语码转换不一定出现在小句末尾,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何位置。另外,

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是会话语码转换,研究的路向主要有社会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等。 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社会意义与社会动机,早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J. Fishman从宏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关联性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和JGumperz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相互作用研究(interational study)。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 在Halliday的功能语法模式中,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与三大纯理功能与语域这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了明确的勾画。在Halliday的理论框架中,语域三要素,即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是由三大纯理功能的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来体现的。相应地,三大纯理功能又是分别通过词汇语法层的及物性、语气和主位等模式分别加以体现的。(见Halliday&Hasan, 1989:25-26; Eggins,1994: 7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各学者对于语域与语篇体裁的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 J.R. Martin (1999)的模式,将语篇体裁看作是阶段性的、有目的的社会过程(staged purposeful social processes),是属于位于情景语境(语域)之上的更宽泛、更抽象的文化语境的内容。 语码转换在新闻报纸各语篇体裁的出现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在较为正式的语篇体裁中,语码转换比较少见;而在语体风格没有那么严肃的语篇中,语码转换出现的机率就相对大得多。从这里可以看出语码转换的出现是与语言的正式程度有关的,语码转换现象一般出现在非正式的语境。 从语场的角度来说,国际和国内新闻一般报道的是与时事有关的话题,也就是一些为人们所广泛关注的或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由于此类话题涉及的多是有关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比较严肃的内容,因此语言方面也相应要求比较严谨和正式语码转换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在正式程度最高的政治新闻中,即使出现也大多只是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新闻中,如代表一些国际性机构及其重要负责人的名称。而相比之下,娱乐新闻和科技新闻所涉及的话题相对没有那么严肃,所以语言的形式也比较随意,因此娱乐新闻中出现了很多与外国歌星、影星、影片、歌曲、流行杂志等的名称有关的语码转换现象,而科技新闻则主要以科技专业术语的转换为主。 从语旨的角度来看,由于国际和国内新闻所涉及的多为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话题,因此它们的受众范围非常广泛读者群体的数量也很庞大,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拥有不同学历的不同年龄群体都可能成为这些时事新闻的目标受众,所以这些版面的语言必须符合不同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读者的阅读水平,显得既庄重简练又明白易懂,如果不时地出现个别中英夹杂的句子,就会给部分读者造成阅读困难。即使英文转换部分标注了中文,也难免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隔阂。再者,如果在政治性很强的报道中插入英文词项,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不够严肃庄重的印象,认为不单有损中文的官方语言地位,而且会破坏中文的语言纯洁性,由此形成一种抵触的情绪。当然,在政治报道中维护官方语言的尊严和纯洁也涉及到国家语言政策中有关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而对于娱乐新闻来说,它主要针对的是对影视娱乐感兴趣的年轻人。这些人一般喜欢追时尚赶潮流,英文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品位合时尚的象征,所以他们不会抗拒中英语码转换,而且还可能很欣赏这种有点新潮和异国情调的语言风格。关于科技新闻,它的目标受众主要是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行内人士和业余爱好者,此类读者一般都能够通晓I行业通行的一些“技术行话”(technical jargon)。很多时候,I界的一些专业术语都是直接从外国引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 摘要: 社会语言学家们对于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之研究较为深入,而较少关注书面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本文以《围城》中涉及到中外文转换的语言片段为语料,深入研究分析了书面语语码转换的类型,语言特点及语用功能。 关键词: 语码转换;类型; 特点;语用功能 社会语言学家将任何一种语言及其变体都视作是一种语码(code) ,语码的选择和转换构成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code - - switching) 方面的研究论著频频问世,然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口语交际过程中的会话性语码转换(conversation code - - switching) 进行的, 论及书面语语码转换(written code - -switching ) 的文献寥寥无几。本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围城》中涉及到中外文转换的语言片段为语料,对书面语中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围城》中有68 个语言片段出现了中外文转换现象,我们将其中的汉语称为“原码”,将外文(包括英语和法语) 称为“他码”。本文所说的语码转换指的是汉语和外语,即汉语和英语(有时是法语) 之间的转换。 一、书面语语码转换的类型及特点 《围城》有68 个语言片段出现了语码转换现象。除5 例涉及到汉语与法语间的转换外,其余的都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转换。这些他码长短不一,大多数以单词和短语的形式出现,也有的以句子或句群的形式出现。他码的语言单位不同,其语言特点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当他码是单词或短语时,一般情况下,包含语码转换的句子既符合原码(汉语) 的语法结构,又符合他码(英语或法语) 的语法结构。因为这种语码转换的位置几乎都出现在原码与他码具有相同句法结构的地方。这种语码转换可称为“句内语码转换”。 如:(1) (辛楣说)“我宁可娶一个老实‘简单的乡下姑娘,不必受高深的教育,只要身体健康,脾气服从,让我舒舒服服做她的Lord and Master ??”(P140) (2) 鸿渐道:“??想买副纸牌来打bridge , ,找遍了镇上都没有,结果买了一副象棋, ??”(P251) (3) 柔嘉不耐烦道:“没有结! 要穿,你自己去买。我没见过像你这样nasty 的人!”(P338) (4) 当时张先生跟鸿渐拉手,问他是不是天天“go downtown”。(P42) (5) (鸿渐) 只自言自语道:“School for scandal ,全是School and scandal , 家庭罢, 学校罢, 彼此彼此。”(P333)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他码以单词的形式出现,那么该词一般是实词。如,例(1) 的Lord and Master 和例(2) 的bridge 是名词, 例(3) 的nasty 是形容词。如果他码以短语的形式出现,则该短语中的词的时态、人称和数等往往并不随着前面原码主语的变化而变化。如例(4) 的“go ”不因前面的“他”而变为“goes”。由此可见,由于中文语篇是按照中文的语法进行的,所以当他码是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句中嵌入成分的形式出现时,他自然要受到中文语法结构的制约,而不再按照英文语法的要求进行变化。 当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两个分句的交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属于一种不同的语码时,这种转换可称为“句际语码转换”。这种情况下,包含语码转换的句子使用他码的语法结构,不包含语码转换的句子仍使用原码的语法结构。 例如:(6)“那么,你太weak ,”辛楣自以为这个英文嵌得巧妙,不愧为外交辞令:假使鸿渐跟孙小姐并无关系,这个字就说他拿不定主意,结婚与否,全听她摆布;假使他们俩不出自己所料,but the flesh is weak ,这个字不用说含蓄浑成,最好没有了。(P290) (7) 他撇着英国腔向曹元朗说道:“Dash it ! Thatgirl is forget - me - not and touch - me - not in one , ared rose which has somehow turned into the blue flower. ”曹元朗赞他妙语天下, ??(P111)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看出,与口语中的会话性语码转换一样,书面语语码转换同样是在每一个例子里,都有一个关键部分,传达语信的主要内容的部分。这一部分一般使用一种语码(多为他码) ,而其他一些内容用另一种语码(多为原码) 表达。 二、书面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不论规模大小,所有的语码转换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及语用功能。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一、说教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DVD教学资料。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 (放映幻灯4)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 再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

媒体中英语码转换的翻译

媒体中英语码转换的“翻译”2 (1) 中国人DIY的飞机昨试飞。 (2) 只要稍花心思,将两个系列来个Mix &Match ,轻而易举就能尽显男士个人风采。 (3) 先走IRP 后ERP 之路。 例(1)DIY是英语Do it yourself (你自己做) 的缩略语。例(2)Mix &Match 分别有英语单词“混合”和“相配”的意思;而&是英语and(和) 的符号表达。例(3) 由于全文对IRP 和ERP 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其所指难以确定。实则他们分别是:中文“信息资源管理”英语Information Re2source Planning 的缩略语, 中文“企业资源规划”英语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的缩略写。这样的句子可能出于英汉翻译者之手, 也可能是其他作者为了让读者从中获得一点特殊意义,或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或是信手拈来一些英文,移用到汉语句子里。但是作者忘记了一条原则,即在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上,不可忽视最基本的要求———信息共享。文字翻译通顺、连贯、清晰是译者的基本准则。发送者对于信息的选择理解并不等于接受者的企盼和理解,双方所处的环境、地位、文化层次、专业的各异等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信息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形式和内容、取向和理解。不注重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就是语用失误,因为隐喻性的表述会给读者在含意和目的的推导上增加一道障碍,而语码转换更是增加了又一道障碍,且又是较难逾越的语言障碍。他难以确定喻体与本体标书翻译的同位关系,难以产生意象图式,因为最重要的语义结构是意象图式结构( Image Schemas) ,而“意象图式是一个在我们感觉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我们就是运用这些意象图式来建构我们的经验,来识别物体和事件的”。理解和推理是凭借意象图式进行的,意象图式规定并制约了人类的理解和推理。语码解读中断谈不上语义理解,更谈不上发音,交际由于语码转换不成功而中断。

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

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 1.光能→内能:晒东西会晒烫 2.光能→机械能:太阳帆、用强光照射物体使之膨胀做功 3.光能→电能:太阳能电池 4.光能→化学能:光合作用 5.机械能→内能:摩擦生热、钻木取火、内燃机的汽缸的压缩冲程、自行车骑久拉车胎发热、跑步可以使身体变暖、打气筒打气气筒变热 6.机械能→光能:(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一个手摇发电机接导线连上小灯泡,就是机械能转化成光能、打火石、一种自行车,前轮上有个灯,当骑起来后靠灯和车圈的摩擦灯会亮。这就是机械能转化为了光能 7.机械能→电能:水坝发电、风车发电 8.机械能→化学能:(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在一个存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用外力压缩容器,化学平衡向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的方向移动。机械能转化为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化学能 这个反应由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但是中间有环节-就是压缩气体时气体的内能增加从而为反应提供能量从而促使反映行,还要注意了,发生这个反映的正常情况是400-500度的高温而且还要有无氧化二钒作为催化剂。 9.电能→内能:电热炉 10.电能→光能:电灯 11.电能→机械能:启动机、电动机工作 12.电能→化学能:给蓄电池蓄电 13.化学能→内能:浓硫酸稀释放热 14.化学能→光能:镁燃烧发出强光、萤火虫发光 15.化学能→机械能:炸药爆炸 16.化学能→电能:电池放电 17.内能→光能:电灯泡钨丝发热后会发光 18.内能→机械能:火力发电、蒸汽机 19.内能→电能:(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火力发电 20.内能→化学能:(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Ba(OH)2+NH4Cl的反应(吸热)

供热系统消耗能量的环节和评估

一、供热系统消耗能量的环节和评估 1.供热系统消耗能量的环节 供热系统由热源把热能送达热用户,一般都要经过热制备、转换、输送和用热这几个环节。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热制造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煤、油、气)的区域锅炉房和城市热电厂。区域锅炉房的主要耗能设备是锅炉、燃料输送及灰渣清除机械、鼓风机和引风机、水制备和输配系统的水泵(循环水泵,补水泵和加压泵);它们耗用的能源是燃料、电力、水和热;通常可以用单位供热量的消耗量来评定耗能水平。热电厂是由抽凝式、或背压式(包括恶化真空)供热机组排、(抽)汽通过热能转换装置(通常称为首站热交换器)传递给热网系统;首站是供热系统的热源,主要耗能设备是热交换器、输配系统的水泵,它们耗用的能源是蒸汽、电力、水和热;通常可以用单位供热量的消耗量来评定耗能水平。 热能输送由热网承担,供热管道由钢管、保温层和保护层组成,其结构和材料选择依敷设而异。管道敷设有架空、管沟和直埋三种方式,它们的能量消耗是沿途散热的热损失和泄漏的水、热损失。一般可用热网热效率来表示其保温效果和保热程度;热网补水率来表示热网不泄漏的程度。在热网管线上有时还设置中间加压泵,以降低和改善系统水力工况(设置在非空载干线上,还能节省输送电耗),它的能量消耗设备是水泵,可用单位供热量的耗电来评定耗能水平。 能量转换是通过热力站热交换器把一级网的热能传递给二级网,并由它输送到热用户。热力站是二级网的热源,主要耗能设备是热交换器、二级网系统循环水泵和补水泵。它们耗用的能源是一级网高温水/蒸汽、电力、水和热;通常可以用单位供热量的消耗量来评定耗能水平。 用热即终端系统用热设备。城市集中供热主要是建筑物内的采暖(为简化分析只谈最大热用户)。一般都是通过采暖散热器把热传给房间以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它的耗能设备是采暖散热器。其能量取决于建筑维护结构保温性能、保持的室内温度和外界环境的温度;其耗热量可通过计量进入的循环水量和供、回水温差积分获得。通常以单位供暖面积的耗热量来评定耗能水平。 2.系统热耗的估计 供热系统从热制备 转换 输送 用热环节的能量进入和输出必须相等,即: 输入能量=可用能量+∑能量损失 能源利用率=可用能量/输入能量 可以这们认为:供热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热用户是终端,采暖散热器是终端用热设备。热力站、二级网和终端组成二级网子系统,热力站热交换器成

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之令狐文艳创作

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 令狐文艳 1.光能→内能:晒东西会晒烫 2.光能→机械能:太阳帆、用强光照射物体使之膨胀做功3.光能→电能:太阳能电池 4.光能→化学能:光合作用 5.机械能→内能:摩擦生热、钻木取火、内燃机的汽缸的压缩冲程、自行车骑久拉车胎发热、跑步可以使身体变暖、打气筒打气气筒变热 6.机械能→光能:(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一个手摇发电机接导线连上小灯泡,就是机械能转化成光能、打火石、一种自行车,前轮上有个灯,当骑起来后靠灯和车圈的摩擦灯会亮。这就是机械能转化为了光能 7.机械能→电能:水坝发电、风车发电 8.机械能→化学能:(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在一个存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用外力压缩容器,化学平衡向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的方向移动。机械能转化为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化学能 这个反应由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但是中间有环节-就是压缩气体时气体的内能增加从而为反应提供能量从而促使反映行,还要注意了,发生这个反映的正常情况是400-500度的高温而且还要有无氧化二钒作为催化剂。 9.电能→内能:电热炉 10.电能→光能:电灯 11.电能→机械能:启动机、电动机工作 12.电能→化学能:给蓄电池蓄电 13.化学能→内能:浓硫酸稀释放热 14.化学能→光能:镁燃烧发出强光、萤火虫发光 15.化学能→机械能:炸药爆炸 16.化学能→电能:电池放电 17.内能→光能:电灯泡钨丝发热后会发光 18.内能→机械能:火力发电、蒸汽机 19.内能→电能:(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火力发电20.内能→化学能:(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

Ba(OH)2+NH4Cl的反应(吸热)

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 1、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人被称为双语人或多语人。严学宭认为,世界上大约有二分之一的人是双语人或多语人。Wardhaugh也认为只掌握一种语言变体的情况极为罕见。双语或多语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那些影响并指导我们语言行为的社会、心理及纯语言的因素,就必须联系社会语境来研究语言,并且使我们有机会将语言研究与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真正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在多语社会生活中,通常都面临着选何种语码最为得体的问题。人们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必要时还进行转换,甚至混合使用两种语码。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2、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语码转换是多语共存的必然表现,是促进语言社会和谐的重要形式和动力因素。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工具。多语言、多方言是国家宝贵的经济文化资源,多语言多方言的共存共荣是语言和谐的追求。高林波等指出,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就是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中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同时容纳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汉语方言,容纳多种民族文字和多种汉字字形,和谐共处,使得社会语言生活呈现主体化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江结宝指出(双)多语,和谐语言将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营造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提供科学诚实的语言信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精神的文明,最终推动社会的和谐。语言和谐与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社会中的语言如果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基石。语码转换是多语共存的必然表现,是促进语言社会和谐的重要形式和动力因素。结合语言和谐研究多语地区的语码转换,是语码转换研究的新视角。 3、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需要完善。按照社会语言学的定义,语码转换是指在双语(包括多语或多方言)社会人们在交谈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国外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句法学与绘画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天津市汇森中学李宁 一、学情分析: 我校的九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学习热情高,求知欲望强。 学生在本册教材前面已经学过一些能的形式,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及机械能的守恒;内能的改变。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能量转化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学习作了较为全面的铺垫。 另外,在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有能的形式与转化,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 二、学习内容分析: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是新课程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前面分别学习了机械能和内能,本章共有三节:热机、热机的效率、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材从自然界中的各种能量形式的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出发,从而引出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理论基础,也是前面分别阐明能量现象的总结。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列举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及同种能量之间的转移。 3.知道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通过合作、交流、编故事、小实验和成果展示等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让学生认识能量转化的普遍性,体会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 3.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4.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能量在转化与转移中守恒。

沪教版(上海)物理九年级下册-9.4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案

第九章 9.4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在分析、观察、实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知道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是通过做功来完成的,而且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同时,通过介绍众多科学家的艰辛研究历程和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是守恒的。最后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白违反自然客观规律的“永动机”是造不出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界中能量形式的多样性,知道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通过做功过程实现。 (2)知道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知道该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分析水果电池、手摇发电等实验的能量转化过程,感受能量转换过程就是做功的过程。(2)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让学生认识能量转化的普遍性,体会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发现史的学习,领悟科学家们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难点:能量在转化与转移中守恒。 四、教学资源 1.器材:橙子、铜片、锌片、导线、灵敏电流计、手摇发电机、电动玩具车、橡筋小车、试管、酒精灯、铁架台。 2.课件:PPT,水磨房视频。 五、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活动Ⅰ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出所知道的能量形式? 活动Ⅱ学生实验,利用现有条件,做几个简单的能量转化实验 活动Ⅲ演示实验,用橙子、检流计探究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实验 情景Ⅰ视频,水磨房

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

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1.光能→内能: 晒xx会晒烫 2.光能→机械能: xx、用强光照射物体使之膨胀做功 3.光能→电能: 太阳能电池 4.光能→化学能: 光合作用 5.机械能→内能: 摩擦生热、钻木取火、内燃机的汽缸的压缩冲程、自行车骑 久拉车胎发热、跑步可以使身体变暖、打气筒打气气筒变热 6.机械能→光能: (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一个手摇发电机接导线连上小灯泡,就是机械能转化成光能、打火石、一种自行车,前轮上有个灯,当骑起来后靠灯和车圈的摩擦灯会亮。这就是机械能转化为了光能 7.机械能→电能: 水坝发电、风车发电 8.机械能→化学能: (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在一个存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用外力压缩容器,化学平衡向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的方向移动。机械能转化为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化学能 1/ 3

这个反应由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但是中间有环节-就是压缩气体时气体的内能增加从而为反应提供能量从而促使反映行,还要注意了,发生这个反映的正常情况是400-500度的高温而且还要有无氧化二钒作为催化剂。 9.电能→内能: 电热炉 10.电能→光能: 电灯 11.电能→机械能: 启动机、电动机工作 12.电能→化学能: 给蓄电池蓄电 13.化学能→内能: 浓硫酸稀释放热 14.化学能→光能: 镁燃烧发出强光、萤火虫发光 15.化学能→机械能: 炸药爆炸 16.化学能→电能: 电池放电 17.内能→光能: 电灯泡钨丝发热后会发光 2/ 3

18.内能→机械能: 火力发电、蒸汽机 19.内能→电能: (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火力发电 20.内能→化学能: (暂时想不起来直接转换的)Ba(OH)2+NH4Cl的反应(吸热) 3/ 3

不同形式能量之间转化

《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基于课标要求: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器材、设备或现象中存在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其之间的转化。 而科学观念与应用:能根据表象性概念归纳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形式能量可以转化。”能判断出一定情境中的能量 是怎样转化的。 科学思维与创新:继续训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相 关、归纳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与交流:在探究活动中,能够根据观察到电 铃、发电机等结构推想能量是怎样 转化的;并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形 成科学的解释。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实证的重要性,体现出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表达,有效合作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分析、归纳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形式能量可以转化 教学难点:了解电能转化成声能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问题与 任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 参与 环节二 探究 环节三 解释 环节四 迁移 环节五 评价 体验活 动中感受 常见的能 量 能根据 现象说出 存在的能 量 提出核 心问题 给出科 学词汇:转 化 能根据 现象分析 转化的过 程 分析综 提供材料:灯泡、手摇发电 机、电铃、电池、导线 观察:每个活动中存在哪 些形式的能量? 通过刚才活动知道能量 有不同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 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探究电能转化成热光 能的过程 1.活动1种的电能和热 能、光能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科学上把电能变成光能 或者产生光能表述为:电能转 化成光能 2.电能怎样转化成热能和 光能的? 灯泡的什么部位亮了?— 仔细观察 完成三个活动: 活动1:让灯泡亮起来 活动2:让电铃响起来 活动3:让手摇发电机发出 电来 小组活动、交流: 活动1:电能、热能、光能 活动2:电能、机械能、声 能 预设:有可能说到磁能 活动3:机械能、电能、光 能 预设:有可能说到生物能 倾听和思考 1.小组讨论:电能可以变成 光能 或者说电能可以产生光能热

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

Summary of Code-choice in Bidialectal Interaction In this paper we will focus on the explanation on the code-choice in bidialectal interaction: the choice between Putonghua and Cantonese in a radio phone-in program in Shenzhen. We’ll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level sociolinguistic structures and microlevel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s by studying code-choice between Putonghua (the standard dialect) and Cantonese (a regional dialect) in calls made to a radio phone-in program in a bidialectal city, Shenzhen. There are two aims about this research. The first one is to discover participants’ methods of establishing the code for host-caller interaction episodes. The second one is to find out what reality macrolevel sociolinguistic structures might have for the speakers as manifested in the microlevel procedures. At this part, we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and language of Shenzhen: a macro description. From early on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society, mulilevel and multimethod ananysis have been recoginized as imporatnt features of sociolinguistics reseach . Macrolevel descriptions have been offered by scholars who set out to discover the social factors that affect language use. Social network theories, the concept of domain of language use and the markedness model have all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who speaks what language to whom and when. While microlevel descriptions have concerned themselves with uncovering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一、说教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 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DVD教学资料。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灯4)再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语码转换

日常生活中的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现象分析 及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孙晓春 一、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的理论研究 在社会语言学中,将“语言”、“方言”、“语体”、“语域”等统称为“语码”,是语言变体的同意词。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语码混合是与语码转换不同的概念,一般是指说话者在用一种语言(语码)时,同时混杂采用了另一语言成分,特别是词汇和短语。 对于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许多语言学家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在语码转换研究领域,最早的是甘柏茲(Gumperz),他将语码转换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情景型转换”,指由于参与者(说话双方)的社会关系、说话时的场合或话题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另一种是“喻意型转换”,指语码转换是由会话本身的因素引起的,是为了营造说话的气氛或达到说话的目的所采用的语码转换。(单元八,11-15页) 此外,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费希曼(Fishman)提出了“领域理论”,司珂腾提出了“标记原理”,以及帕普拉、散可夫等等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码转换现象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指定读物,201-204页) 对于语码混合的研究,吉本斯(John Gibbon s)认为,在语码混合中,语码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了另一语码B中。B语码一般来说占主导地位,而A语码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而A语码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不象B语码那样被人们有意识地使用。与语码转换不同,语码混合给人的感觉只有一种语码,吉本斯称之为MIX。(指定读物,202页)在语言学研究中,由于社会复杂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区分往往比较困难,下面笔者就针对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现象所做的几项小型调查来作以简要分析。 二、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现象的实例分析 本文根据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及有关文学作品中,记录和摘录的有大量的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实例几段对话,出现的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现象有的是个别的单词或方言,有的则是语段,现作以简要分析。 例一: 调查方法:与学院办公室老师一起到外教约翰(John)家中送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