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

第二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及信号分析 甚低频VLF 3-30KHz 超长波1KKm-100Km 空间波为主海岸潜艇通信;远距离通信;超远距离导航低频LF 30-300KHz 长波10Km-1Km 地波为主越洋通信;中距离通信;地下岩层通信;远距离导航中频MF 0.3-3MHz 中波1Km-100m 地波与天波船用通信;业余无线电通信;移动通信;中距离导航高频HF 3-30MHz 短波100m-10m 天波与地波远距离短波通信;国际定点通信 甚高频VHF 30-300MHz 米波10m-1m 空间波电离层散射(30-60MHz);流星余迹通信;人造电离层通信(30-144MHz);对空间飞行体通信;移动通信 超高频UHF 0.3-3GHz 分米波1m-0.1m 空间波小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52-420MHz);对流层散射通信(700-10000MHz);中容量微波通信(1700-2400MHz) 特高频SHF 3-30GHz 厘米波10cm-1cm 空间波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600-4200MHz);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5850-8500MHz);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国际海事卫星通信(1500-1600MHz) ELF 极低频3~30Hz SLF 超低频30~300Hz ULF 特低频 300~3000Hz VLF 甚低频3~30kHz LF 低频30~300kHz 中波,长波 MF 中频300~3000kHz 100m~1000m 中波 AM广播 HF 高频 3~30MHz 10~100m 短波短波广播 VHF 甚高频 30~300MHz 1~10m 米波FM广播 UHF 特高频 300~3000MHz 0.1~1m 分米波 SHF 超高频3~30GHz 1cm~10cm 厘米波 EHF 极高频30~300GHz 1mm~1cm 毫米波 无线电波按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四种:天波—由空间电离层反射而传播;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直射波—由发射台到接收台直线传播;地面反射波—经地面反射而传播。无线电波离开天线后,既在媒介质中传播,也沿各种媒介质的交界面(如地面)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它产生影响的因素却很多。 无线电波在传播中的主要特性如下: (1)直线传播均匀媒介质(如空气)中,电波沿直线传播。 (2)反射与折射电波由一种媒介质传导另一种媒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方向要发生变化。由第一种介质射向第二中介质,在分界面上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射线返回第一种介质,叫做反射; 另一种现象是射线进入第二种介质,但方向发生了偏折,叫做折射。一般情况下反射和折射是同时发生的。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不一定等于折射角。反射和折射给测向准确性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反射严重是,测向设备误指反射体,给干扰查找造成极大困难。 (3)绕射电波在传播途中,有力图绕过难以穿透的障碍物的能力。绕射能力的强弱与电波的频率有关,又和障碍物大小有关。频率越低的电波,绕射能力越弱;障碍物越大,绕射越困难。工作于80米(375MHZ)波段的电波,绕射能力是较强的,除陡峭高山(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外,一般丘陵均可逾越。2米波段的电波绕射能力就很差了,一座楼房,或一个小山丘,都可能使信号难以绕过去。 (4)干涉直射波与地面反射波或其它物体的反射波在某处相遇时,测向收到的信号为两个电波合成后的信号,其信号强度有可能增强(两个信号跌叠加)也可能减弱(两个信号相互抵消)。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干涉。产生干涉的结果,使得测向机在某些接收点收到的信号强,而某些接收点收到的信号弱,甚至收不到信号,给判断干扰信号距离造成错觉。天线发射到空间的电波的能量是一定的,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不仅在传播途中能量要损耗,而且能量的分布也越来越广,单位面积上获得的能量越来越小。反之,

11.5 电磁波传播特性

实验11.5 电磁波传播特性 Part 1 电磁波参量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 研究电磁波在良导体表面的反射。 2. 利用相干波原理,测定自由空间内电磁波波长λ,确定电磁波的相位常数K 和波速v 。 二、实验仪器 (1)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1台; (2)电磁波综合测试仪1套; (3)反射板(金属板)2块; (4)半透射板(玻璃板)1块。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1. 自由空间电磁波参量的测量 当两束等幅,同频率的均匀平面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传播时,由于相位不同发生干涉现象,在传播路程上可形成驻波场分布。本实验正是利用相干波原理,通过测定驻波场节点的分布,求得自由空间中电磁波波长λ值,再由 2K v f K πλλω=?? ==? 得到电磁波的主要参数K 和v 等。 电磁波参量测试原理如图1所示,P T 和P R 分别表示发射和接收喇叭天线,A 和B 分别表示固定和可移动的金属反射板,C 表示半透射板(有机玻璃板)。由P T 发射平面电磁波,在平面波前进的方向上放置成45°角的半透射板,由于该板的作用,将入射波分成两束波,一束向A 板方向传播,另一束向B 板方向传播。由于A 和B 为金属全反射板,两列波就再次返回到半透射板并达到接收喇叭天线P R 处。于是P R 收到两束同频率,振动方向一致的两个波。如果这两个波的相位差为π的偶数倍,则干涉加强;如果相位差为π的奇数倍,则干涉减弱。

移动反射板B ,当P R 的表头指示从一次极小变到又一次极小时,则反射板B 就移动了λ/2的距离,由这个距离就可以求得平面波的波长。 设入射波为垂直极化波 0j i E E e φ-= 当入射波以入射角θ1向介质板C 斜入射时,在分界面上产生反射波r E 和折射波t E 。设C 板的反射系数为R ,T 0为由空气进入介质板的折射系数,T c 为由介质板进入空气的折射系数。固定板A 和可移动板B 都是金属板,反射系数均为-1。在一次近似的条件下,接收喇叭天线P R 处的相干波分别为 12100200j r c j r c E RT T E e E RT T E e φφ--=-=- 这里 ()()()1131 223132 K l l KL K l l K l l L KL φφ=+==+=++?= 其中,ΔL =|L 2-L 1|为B 板移动距离,而1r E 与2r E 传播的路程差为2ΔL 。 由于1r E 与2r E 的相位差为21=2K L φφφ?-=?,因此,当2ΔL 满足 ()20,1,2, L n n λ?== 1r E 与2r E 同相相加,接收指示为最大。 当2ΔL 时满足 图1 电磁波参量测试原理图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修订版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通信就是不用导线,而利用电磁波振荡在空中传递信号,天线就是波源。电磁波中的电磁场随着时间而变化,从而把辐射的能量传播至远方。 在莫尔斯和贝尔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和电话之后,很多科学家对电磁现象大量研究。直到1831年,在英国,法拉弟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且预言:电与磁的传播是和光一样的一种波。 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从1850年就开始对法拉弟提出的课题展开研究。他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用数学方法对法拉弟的电磁场思想做了严格的论证,并在1864年做出“电与磁的交替转化过程,是一种波的传播形式,是一种光波”的论断,他称这种波为电磁波。 在麦克斯韦首先提出电磁理论后,又过了24年,才由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氏理论的正确。赫兹设计了一个能够接收电火花的装置,结构极简单。把一根导线弯成圆形,使两端之间仅留一微小的间隙,称它为“共振子”。“共振子”为什么也有火花发生呢赫兹认为,这一定是电振荡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过去的。赫兹于1888年公布了自己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的实验成果震惊了世界,许多科学家继续开展对电磁波的研究。1890年,法国物理学家布朗利发现,将金属粉末即紧缩成块,但是它的电阻减小了,使电流容易通过。这种装有金属粉未的玻璃管被称为“布朗利管”,又称“粉末检波器”,它接收电磁波的灵敏度比赫兹的“共振子”要高得多。 1894年,20岁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从杂志上读到悼念赫兹的文章和他生前的感人事迹,受到极大启发:“如果利用赫兹发现的电磁波,不需要导线也可以实现远距离通信了”。马可尼为自己的大胆设想所激动下宏愿,决心开拓无线电通信事业,把赫兹的研究成果付诸实际应用。在家人的支持下,马可尼就在自己家中进行实验,他用赫兹的火花放电器作发射机,用布朗利的金属粉未检波器作接收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实验,并在实

电磁波传播

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报告 Part1 电磁波参量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磁波综合测试仪的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 2、利用相干波原理,测定自由空间内电磁波波长λ,确定电磁波的相位常数K 和波速v。 二、实验原理 1、自由空间电磁波参量的测量 当两束等幅,同频率的均匀平面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传播时,由于相位不同发生干涉现象,在传播路径上可形成驻波场分布。本实验正是利用相干波原理,通过测定驻波场节点的分布,求得自由空间中电磁波波长λ值,再由 得到电磁波的主要参数K和v等。 电磁波参量测试原理如图1-1所示,和分别表示发射和接收喇叭天线,A和B分别表示固定和可移动的金属反射板,C表示半透射板(有机玻璃板)。由TP发射平面电磁波,在平面波前进的方向上放置成°角的半透射板,由于该板的作用,将入射波分成两束波,一束向A板方向传播,另一束向B板方向传播。由于A和B为金属全反射板,两列波就再次返回到半透射板并达到接收喇叭天线处。于是收到两束同频率,振动方向一致的两个波。如果这两个波的相位差为π的偶数倍,则干涉加强;如果相位差为π的奇数倍,则干涉减弱。 移动反射板B,当的表头指示从一次极小变到又一次极小时,则反射板B 就移动了λ/2的距离,由这个距离就可以求得平面波的波长。 设入射波为垂直极化波

当入射波以入射角向介质板C斜入射时,在分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和折射波。设C板的反射系数为R,为由空气进入介质板的折射系数,为由介质板进入空气的折射系数。固定板A和可移动板B都是金属板,反射系数均为1?。在一次近似的条件下,接收喇叭天线处的相干波分别为 这里 其中,为B板移动距离,而与传播的路程差为2ΔL。 由于与的相位差为,因此,当2ΔL满足 和同相相加,接收指示为最大。 当2ΔL时满足 和反相抵消,接收指示为零。这里,n表示相干波合成驻波场的波节点数。

各波段电波传播方式和特点

一.电磁场基本性质: 1.电场和磁场: 静止电荷产生的场表现为对于带电体有力的作用,这种场称为电场。不随时间变化的电场称为静电场。运动电荷或电流产生的场表现为对于磁铁和载流导体有力的作用,这种物质称为磁场。不随时间变化的磁场称为恒定磁场。 2. 电磁波及麦克斯韦方程: 如果电荷及电流均随时间改变,它们产生的电场及磁场也是随时变化的,时变的电场与时变的磁场可以相互转化,两者不可分割,它们构成统一的时变电磁场。时变电场与时变磁场之间的相互转化作用,在空间形成了电磁波。静电场与恒定磁场相互无关、彼此独立,可以分别进行研究。 0c D B B E t D H J t ρ?=???=??????=-??????=+??? c D E B H J E εμσ=??=??=? 3. 物质属性 电磁场与电磁波虽然不能亲眼所见,但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因为它具有物质的 两种重要属性:能量和质量。但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质量极其微小,因此,通常仅研究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能量特性。电磁场与电磁波既

然是一种物质,它的存在和传播无需依赖于任何媒质。在没有物质存在的真空环境中,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存在和传播会感到更加“自由”。因此对于电磁场与电磁波来说,真空环境通常被称为“自由空间”。 当空间存在媒质时,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媒质中会发生极化与磁化现象,结果在媒质中又产生二次电场及磁场,从而改变了媒质中原先的场分布,这就是场与媒质的相互作用现象。 4. 历史的回顾与电磁场与波的应用 公元前600年希腊人发现了摩擦后的琥珀能够吸引微小物体;公元前300年我国发现了磁石吸铁的现象;后来人们发现了地球磁场的存在。1785年法国科学家库仑(1736-1806)通过实验创建了著名的库仑定律。1820年丹麦人奥斯特(1777-1851)发现了电流产生的磁场。同年法国科学家安培(1775-1836)计算了两个电流之间的作用力。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1791-1867)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创建了电磁感应定律,说明时变磁场可以产生时变电场。1873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提出了位移电流的假设,认为时变电场可以产生时变磁场,并以严格数学方程描述了电磁场与波应该遵循的统一规律,这就是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该方程说明了时变电场可以产生时变磁场,同时又表明时变磁场可以产生时变电场,因此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后来在1887年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1857-1894)的实验证实。在这个基础上俄国的波波夫及意大利的马可尼于19世纪末先后发明了用电磁波作为媒体传输信息的技术。 静电复印、静电除尘以及静电喷漆等技术都是基于静电场对于带电粒子具有力的作用。电磁铁、磁悬浮轴承以及磁悬浮列车等,都是利用磁场力的作用。当今的无线通信、广播、雷达、遥控遥测、微波遥感、无线因

电磁波的传播

实验二电磁波的传播 实验目的: 1、掌握时变电磁场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2、熟悉入射波、反射波和合成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特点; 3、理解电磁波的极化概念,熟悉三种极化形式的空间特点。 实验原理: 平面电磁波的极化是指电磁波传播时,空间某点电场强度矢量E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若E的末端总在一条直线上周期性变化,称为线极化波;若E末端的轨迹是圆(或椭圆),称为圆(或椭圆)极化波。若圆运动轨迹与波的传播方向符合右手(或左手)螺旋规则时,则称为右旋(或左旋)圆极化波。线极化波、圆极化波和椭圆极化波都可由两个同频率的正交线极化波组合而成。 实验步骤: 1、电磁波的传播 (1)建立电磁波传播的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 (3)观察并分析仿真图中电磁波随时间的传播规律 2、入射波、反射波和合成波 (1)建立入射波、反射波和合成波的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 (3)观察并分析仿真图中三种波形在不同时刻的特点和关系 3、电磁波的极化 (1)建立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的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 (3)观察并分析仿真图中三种极化形式的空间特性 实验报告要求: (1)抓仿真程序结果图 (2)理论分析与讨论

1、电磁波的传播 clear all w=6*pi*10^9; z=0::; c=3*10^8; k=w/c; n=5; rand('state',3) for t=0:pi/(w*4):(n*pi/(w*4)) d=t/(pi/(w*4)); x=cos(w*t-k*z); plot(z,x,'color',[rand,rand,rand]) hold on end title(‘电磁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 由图形可得出该图形为无耗煤质中传播的均匀电磁波,它具有以下特点:(1)在无耗煤质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仅取决于煤质参数本身,而与其他因素无关。 (2)均匀平面电磁波在无耗煤质中以恒定的速度无衰减的传播,在自由空间中其行进速度等于光速。 2、入射波、反射波、合成波 (1)axis equal; n=0;%改变n值得到不同时刻的电磁波状态z=0:*pi:10*pi; t=n*pi; B=cos(z-t/4); FB=cos(z+t/4); h=B+FB; plot(z,B,'r',z,FB,'b',z,h,'d'); legend('入射波','反射波','合成波'); axis([0 10 ]); (2)axis equal; n=1/4;;%改变n值得到不同时刻的电磁波状态 z=0:*pi:10*pi; t=n*pi; B=cos(z-t/4); FB=cos(z+t/4); h=B+FB; plot(z,B,'r',z,FB,'b',z,h,'d'); legend('入射波','反射波','合成波'); 电磁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一) 移动通信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无线电波的传播,无线电波通过多种方式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我们按照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把电波分为长波(波长 1000米以上),中波(波长100-1000米),短波(波长10-100米),超短波和微波(波长为10米以下)等等。为了更好地说明移动通信的问题,我们先介绍一下电波的各种传播方式: 1. 表面波传播 表面波传播是指电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情况。这时电波是紧靠着地面传播的,地面的性质,地貌,地物等的情况都会影响电波的传播。 当电波紧靠着实际地面--起伏不平的地面传播时,由于地球表面是半导体,因此一方面使电波发生变化和引起电波的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地球表面是球型,使沿它传播的电波发生绕射。 从物理知识中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当波长与障碍物高度可以比较的时候,才能有绕射功能。由此可知,在实际情况中只有长波,中波以及短波的部分波段能绕过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障碍到达较远的地方。在短波的部分波段和超短波,微波波段,由于障碍高度比波长大,因而电波在地面上不绕射,而是按直线传播。 2. 天波传播 短波能传至地球上较远的地方,这种现象并不能用绕射或其他的现象做解释。直到1925年,利用在地面上垂直向上发射一个脉冲,并收到其反射回波,才直接证明了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籍此电离层的反射作用,电波在地面与电离层之间来回反射传播至较远的地方。我们把经过电离层反射到地面的电波叫作天波。 电离层是指分布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从60km以上的电离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存在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与正离子,还可能有大量的负离子,以及未被电离的中性离子。发现电离层后,尤其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火箭与卫星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工具对电离层进行了深入的试验和研究。当前电离层的研究已经成为空间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的空间范围和频段也日益宽广。 在电离层中,当被调制的无线电波信号在电离层内传播时,组成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有着不同的传播速度。所以波形会发生失真。这就是电离层的色散性。同时,由于自由电子受电波电场作用而发生运动,所以当电波经过电离层,其能量会被吸收一部分。而且,从电离层吸收电波的规律看,若使用电波的工作频率太低,则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很强。所以天波传播中有一个最低可用频率,低于这个频率,就会因为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太大而无法工作。 (二) 1. 空间波传播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传播特性(一) 移动通信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无线电波的传播,无线电波通过多种方式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我们按照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把电波分为长波(波长1000米以上),中波(波长100-1000米),短波(波长10-100米),超短波和微波(波长为10米以下)等等.为了更好地说明移动通信的问题,我们先介绍一下电波的各种传播方式: 1.表面波传播 表面波传播是指电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情况.这时电波是紧靠着地面传播的,地面的性质,地貌,地物等的情况都会影响着电波的传播. 当电波紧靠着实际地面--起伏不平的地面传播时,由于地表面是半导体,因此一方面使电波发生变化和引起电波的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地球表面是球型,使沿它传播的电波发生绕射. 从物理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当波长与障碍物高度可以比较的时候,才能有绕射功能.由此可知,在实际情况中只有长波,中波以及短波的部分波段能绕过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障碍到达较远的地方.在短波的部分波段和超短波,微波波段,由于障碍高度比波长大,因而电波在地面上不绕射,而是按直线传播. 2.天波传播 短波能传至地球上较远的地方,这种现象并不能用绕射或其他的现象做解释.直到1925年,利用在地面上垂直向上发射一个脉冲,并收到其反射回波,才直接证明了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籍此电离层的反射作用,电波在地面与电离层之间来回反射传播至较远的地方.我们把经过电离层反射到地面的电波叫天波. 电离层是指分布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60km以上的电离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存在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与正离子,还可能有大量的负离子,以及未被电离的中性离子.发现电离层后,尤其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火箭与卫星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工具对电离层进行了深入的试验和研究.当前电离层的研究已经成为空间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的空间范围和频段也日益宽广. 在电离层中,当被调制的无线电波信号在电离层内传播时,组成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有着不同的传播速度.所以波形会发生失真.这就是电离层的色散性.同时,由于自由电子受电波电场作用而发生运动,所以当电波经过电离层,其能量会被吸收一部分.而且,从电离层吸收电波的规律看,若使用电波的工作频率太低,则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很强.所以天波传播中有一个最低可用频率,低于这个频率,就会因为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太大而无法工作. 传播特性(二) 1.空间波传播 当发射以及接收天线架设得较高的时候,在视线范围内,电磁波直接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另外还可以经地面反射而到达接收天线.所以接收天线处的场强是直接波和反射波的合成场强,直接波不受地面影响,地面反射波要经过地面的反射,因此要受到反射点地质地形的影响. 空间波在大气的底层传播,传播的距离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收,发天线之间的最大距离被限制在视线范围内,要扩大通信距离,就必须增加天线高度.一般地说,视线距离可以达到50km左右. 空间波除了受地面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低空大气层即对流层的影响. 移动通信中,电波主要以空间波的形式传播.类似的还有微波传播.

电磁波及其传播 (教案)

《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张玉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电磁波及其传播》是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17章第二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由“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电磁波”和“电磁波谱”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了解电磁波”又由“活动17.2 验证电磁波的存在”和“活动17.3探究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组成。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在每部分内容呈现的时候,都采取学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探究从而获得新知。 本节课在教学顺序安排上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开始用对讲机引入课题,然后直接让学生感受电磁波的存在和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从而过渡到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的教学,最后从问题“电磁波究竟是什么”进入波的基本特征和电磁波谱的教学。物理新课程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设计了“高压线会产生电磁污染,是真的吗?”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二)学情分析 虽然电磁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毕竟它看不见、摸不着,非常 的抽象,所以学生还是很难理解的。本节课通过学生直观的体验,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设计实验并自己去验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锻炼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波的基本特征”,所以需要在教师实验演示、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的辅助引导下,让学生理解波能传播周期性变化的运动状态,从而了解几个物理量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波的基本特征,知道波能够传播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态。 (2)了解振动的振幅、周期与频率,波长与波速的物理意义,知道它们是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 (3)了解电磁波的意义,体验电磁波的存在。了解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特

移动环境下电波传播的几种效应

#1 移动环境下电波传播的几种效应 空间传播路径损耗(Path Loss)(远近效应) 阴影效应:由于地面结构引起的衰落,表现为慢衰落 多径效应:由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射体引起的多径传播,表现为快衰落 多普勒效应:由于移动体的移动速的和方向引起多径条件下多普勒频谱扩展 阴影效应:由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在电波传播的接收区域中产生传播半盲区。它类似于太阳光受阻挡后可产生的阴影,光波的波长较短,因此阴影可见,电磁波波长较长,阴影不可见,但是接收终端(如手机)与专用仪表可以测试出来 远近效应:由于接收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也是在随机变化,若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基站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将进一步加重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了以强压弱的现象,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产生掉话(通信中断)现象,通常称这一现象为远近效应 多径效应:由于接收者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不仅有直射波的主径信号,还有从不同建筑物反射过来以及绕射过来的多条不同路径信号。而且它们到达时的信号强度,到达时间以及到达时的载波相位都是不一样的。所接收到的信号是上述各路径信号的矢量和,也就是说各径之间可能产生自干扰,称这类自干扰为多径干扰或多径效应。这类多径干扰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根本收不到主径直射波,收到的是一些连续反射波等等 多普勒效应:它是由于接收用户处于高速移动中比如车载通信时传播频率的扩散而引起的,其扩散程度与用户运动速度成正比。这一现象只产生在高速(≥70km/h)车载通信时,而对于通常慢速移动的步行和准静态的室内通信,则不予考

基于提升品牌忠诚度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以中国移动“动感地带”为例

诚信声明 我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

基于提升品牌忠诚度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中国移动“动感地带”为例[摘要]在竞争激烈、环境瞬息万变的21世纪市场中,学习运用整合营销传播成功打造品牌、建立品牌忠诚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首先对品牌忠诚度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结合中国移动“动感地带”的成功案例,分析整合营销传播分别在广告宣传、公关活动、促销活动、终端展示、口碑传播等方面对其品牌忠诚度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出整合营销传播与提升品牌忠诚度的有效结合点,同时提出“动感地带”在整合营销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其他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管理启示。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品牌忠诚度;动感地带

Analysis o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Based on Brand Loyalty Improved ——Take China Mobile “M-Zone”for Example Abstract:In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the market in twenty-first Century, varied from minute to minute, learning to use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to build brand successfully and build Brand Loyal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that promote enterprises sustainability. First, this paper probe into the process of Brand Loyalty. Secondly, according with the successful case China Mobile "M-Zone", it makes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M-Zone"’s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sale promotion, terminal, public praise and other aspects on Brand Loyalty, and gets the effective bonding point from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and Brand Loyalty.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M-Zone"’s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based on Brand Loyalty improved to other companies. Keywords: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Brand Loyalty ; M-Zone

中国移动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中国移动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引言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成立以来,业务和用户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通信行业最大的运营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世人瞩目。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整体实力强大,具有多年来形成的网络援盖广,语音清晰,信号稳定的技术优势,在国内移动通信领域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据最新统计,截止2012年3月31日,中国移动用户数达到6.672 亿户,一季度净增用户数1763万户,3G用户数达到5956万户,一季度净增3G 用户835万户。随着3G时代的到来,通信行业竞争日益剧烈,企业间相互制约、此消彼长。行业竞争结构和趋势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竞争、区域竞争走向了多层次、全领域的竞争,逐渐由以产品和网络服务为导向转化到以市场和品牌服务为导向竞争模式。 目前,在消费者需求逐渐多样化、个性化,通信市场的价格战不断升级,行业利润日趋下降,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以及语音业务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数据类业务成为发展的趋势,导致如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挖掘和扩大消费群体以及消费者忠诚度的培养成为中国移动考虑的要点。 虽然中国移动现有的几大品牌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市场营销角度上看,中国移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调整品牌竞争战略,优化品牌结构,开展品牌定位与塑造以及进行品牌忠诚度的建设,从通信产品营销发展历程看,品牌营销是一种必然选择。

一、品牌营销的概念及意义 品牌资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不仅在于品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蕴涵的沉淀成本,而且是企业、产品、服务的标识。品牌能够体现企业和产品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对手进行区分,提升市场竞争力,还能反映企业综合实力和经营水平,在商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只有运用品牌,操作品牌,才能赢得市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产品的竞争实际已过渡到品牌的竞争。对于营销它们的企业来说,有品牌的产品会为企业带来的超越产品使用价值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因此,企业的生存之道,要紧紧围绕企业积极开展品牌营销,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品牌营销的概念 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品牌营销从高层次上就是通过市场营销的各种营销策略使目标客户认识了解企业的品牌、产品和服务,在顾客和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对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品牌形象,打造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消费者的忠诚度。简单来说,品牌营销就是把企业的品牌深刻地映入消费者的心中。 在当今时代,企业要把品牌形象植入到消费者的内心深处,依靠品牌的力量深深吸引住客户。它不仅能够使消费者在选择需要的产品时,主动优先选择这一品牌消费,而且使投资者首先选择你的品牌投资。做品牌营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品牌的差异性,深刻感染消费者内心,发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了能够成功地塑造并顺利地传播品牌形象,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记住并识别这个品牌,最后喜欢甚至爱上这个品牌,最终实现品牌营销目的,就有必要进行科学地策划,有效的开展品牌营销活动。 品牌营销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企业以目标市场的需求为中心,努力地去打造和宣传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的过程。 品牌营销策略包括以下四个:品牌个性(brand personality)、品牌传播(brand communication)、品牌销售(brand sales)、品牌管理(brand management)。 品牌个性:包括品牌命名、包装设计、产品价格、品牌概念、品牌代言人、

中国移动的品牌策略分析

论文选题尚可,标题口语化较严重,并感觉逻辑上有些问题,论文的题目也要进行修改,我建议你要么将整个公司品牌运营模式做一个总结和梳理,要么主要围绕“动感地带”品牌来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其他品牌的创建提供模式参考。 摘要 经过近几年中国电信业连续的分割重组,中国移动已成为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市场占有率居首位的运营商。随着电信运营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移动公司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减缓收入下降,有效保有用户,中国移动必须详细的分析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有利条件,确定出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以保证未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通过对于市场竞争中品牌作用的分析,提出对于企业的发展除了要有好的产品,销售渠道等因素品牌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品牌不是只要舍得花大量钱投放广告就能实现的简单过程,而是要对企业品牌有明确合理的定位,对企业长期的营销战略方向、近期的营销目标等内容有清晰详尽的了解后才能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品牌战略,然后逐步开展一系列包括媒介投放活动、品牌推广活动等在内的整合品牌营销。各项活动相辅相成,但都是最终紧密围绕着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计划有序开展的。要做一流的企业,实现从优越到卓越,必须要有好的品牌意识和管理。 本文主要以中国移动品牌中“动感地带(m-zone)”为例分析品牌策略及推广对于中国移动发展起到的积极的影响。着重体现品牌策略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品牌战略对中国移动品牌营销战略的积极影响 品牌战略对中国移动公司的积极影响 中国移动公司品牌运营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1、前言 2、中国移动公司品牌运营现状 2.1 。。。。 2.2.。。。。 2.3.。。。。 3、中国移动公司品牌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3.2.。。。。 3.3.。。。。 4、中国移动公司品牌提升策略 4.1.。。。。

电磁波传播特性-南京大学

电磁波传播特性 蒋岳廷 学号131120163 物理学院 摘要:本实验通过波导中引发的电磁波进行实验,波长为厘米量级。应用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首先测量电磁波波长,其次测量电磁波在良导体表面反射情况,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提供定性解释和误差分析,并有一些实验讨论。

一、引言 1.总述:电磁波传播(propagationt of electromagnetic wave)研究电磁波在地 球环境和日地环境条件下的传播现象和规律,以及应用问题的一门基础学科。地 球环境包括地球面上及表层下的自然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这门学科有很强 的实用性,是随着人类在信息、环境和空间等方面的活动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又 有基础性。它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与地球大气层物理和日地物理密切相关。 2.历史:电磁波传播科学的开拓1864年,J.C麦克斯韦(JamesC.Maxwell)首 先提出了电磁场理论,20多年后,H.R赫兹(HeinrichR.Hertz)电磁波实 验成功,启发人们积极探索利用电磁波实现无线通信的途径。一些著名的科学 家和数学索对地波传播理论进行探索,如A.索末菲尔特(A.Sommerfeld)建 立了无线电波沿平地面传播的基础理论,B.范特波尔(B.VanderPol)和 W.沃森(W.Wotson)建立了无线电波绕导电球形地面传播的基础理论。此 后,有不少科学家对绕地球面传播的理论作出了重大的发展。一些发明家和工 程师发明了电子管,研制了无线电收、发设备,进行了地波传播的研究和试 验,发现地波场强随距离增大而迅速衰减,而且顿率越高衰减越快,地波通信 只能是较近距离的。 20世纪的第一个年代.G.马可尼(GuglielmoMarconi)进行了横跨大西洋的 无线电传播和通信试验并获得成功。使有的科学家意识到,在地球大气层上空 可能有一由游离电子组成的层状结构使无线电波返回地球。20世纪20年代, 一些科学家用不同方法观测到了存在于大气层上空的游离电子层,并测得了它 的分层情况,命名为电离层,开创了电离层物理和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这 一学科领域,并为建立远距离短波无线电通信以及广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磁波综合测试仪的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 2、利用相干波原理,测定自由空间内电磁波波长λ,确定电磁波的相位常数K和波速v; 3、研究电磁波在良导体表面的反射。 二、实验仪器 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1台,电磁波综合测试仪1套,反射板(金属板)2块,半透射板(有机玻璃板)1块。 三、实验原理 1、电磁波参量的测量 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称为电磁波,几列电磁波同时在同一媒质中传播时,几列波可以保持各自的特点(波长、波幅、频率、传播方向等)同时通过媒质,在几列波相遇或叠加的区域内,任一点的振动为各个波单独在该点产生的振动的合成。而当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波源所发出的波叠加时,在空间总会有一些点的振动始终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抵消,因而形成干涉现象。 干涉是电磁波的一个重要特性,利用干涉原理可对电磁波传播特性进行很好的探索。利用迈克尔逊干涉原理测量电磁波波长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

第六讲 工程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理论

第六讲工程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理论电磁波是交变电场与磁场相互激发在空间传播的波动。工程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依然满足麦克斯韦方程。为清除地理解雷达检测理论基础,需要对介质中的电磁场、电磁波的传播、波速、衰减、反射与折射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6.1电磁场与电磁波传播方程 岩土、混凝土、钢筋、铁板等为常见的工程介质,前两者电导较小,后两者为良导体。在这些介质中电磁波传播的麦克斯韦方程为:▽×E=-μH t’ ▽×H=εE t’+σE ▽·E=0 ▽·H=0 通常介质的介电常数ε、磁导率μ都是电磁波频率的函数。式中E为电场强度矢量,H为磁场强度矢量,σ为介质的电导率。不失一般性,满足上述麦克斯韦方程的、沿X方向传播的频率为ω的平面电磁波,其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表达式为: E(x,t)=E o e-αx+i(βx-ωt) H(x,t)=H o e-αx+i(βx-ωt) 6.2电场、磁场与波矢量关系 电磁波是横波,电场强度E、磁场强度H和波矢量K三者互相垂直,组成右手螺旋关系。右手螺旋关系含义如下,四个手指并拢伸直指向电场方向,然后四指回握90° 指向磁场方向,大拇平伸则指向波的传播方向K。电磁波的电厂、磁场、与波矢量的关系如下土所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其空间方向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发生了反射与折射,也只是传播方向K发生变化,电场与磁场的方向依然不变。在空气中电场与磁场是同向位的,两者同时达到极大和极小值,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比值刚好等于电磁波速。在工程介质中因为有传导电流能量损失,电场与磁场的相位再不同步,磁场落后与电场一个相位,电导率越高,落后的相位越大。 6.3 介质中的电磁波速与能量衰减特性

各波段的电波传播特点

备波段的电波传播特点 超长波和长波: 3KHz一一30KHz、30KHz一-300KHz长波传播特点,绕射能力强,大地(土壤)的吸收不显著(与传播的地面几乎无关),在陆地上可传2000-3000Km以上,在海面上更远。 中波: 300KHz一一3MHz(波长1000m一-100m) 中波传播有地波和天波,特点是白天靠地波,而晚上则既靠天波又靠地波(白天D层吸收,晚上D层消失,E层反射〉有衰落现象。中波除广播外多用于船舶、飞机的各种航标电波(导航)。 短波:1 5MHz一-30MHz 短波传播也是靠地波和天波。 地波传播的距离取决于频率和地面的电参数。因为地面对短波的吸收较强,绕射能力较差,一般地波传播距离在几十公里。 天波传播主要是靠电离层反射,F层反射,E层损耗。 短波传播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地波衰减快,天波的稳定性差。短波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寂静区(越距区)存在,既地波传不到,天波反射不到(一般在50-300 Km之间)。 短波传播:有衰落现象 短波传播:有回波现象0.003s/1000Km 0.13s/地球一周

F2层还会形成滑行波。 短波传播当反射仰角大于45。时形成高角波,测向时示向度摆动很大,取向困难,误差也很大。100-350Km是测向的难点。 短波测向难度大,示向游动,模糊。 超短波:30MHz一-3GHz 由于频率很高,地波的衰减很大。天波一般都穿透电离层不反射,因此超短波传播主要靠空间波。在不考虑绕射和大气的影响时,直射传播的距离r可按下式计算。 hIh2分别为地面上的收发天线的高度。 超短波在实际传播中,大气层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大气层的折射作用、吸收作用、散射作用等还有雨、雪、雾、风暴等因此传播状态也是复杂多变的。另外,由于超短波的波长短,地面上山丘、高大建筑物产生回波反射,地面的各种物体,凹凸不平所产生的电波散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超短波传播电场强度的计算 P:辐射功率(千瓦)D:是天线的方向系数h 1 h 2 :是两天线的高度r(km) :是收 发两天线的距离λ:工作波长(m) 在超短波范围内调频广播和电视的发射极化是水平极化,目前使用的测向机大多为垂直极化的测向机,对水平极化的电波是测不准的。 早期无线电测向用旋转环状天线,使用这样简单的环状天线测量经电离层反

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设计

《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电磁波及其传播》是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17章第二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由“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电磁波”和“电磁波谱”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了解电磁波”又由“活动17.2 验证电磁波的存在”和“活动17.3探究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组成。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在每部分内容呈现的时候,都采取学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探究从而获得新知。 本节课在教学顺序安排上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开始用对讲机引入课题,然后直接让学生感受电磁波的存在和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从而过渡到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的教学,最后从问题“电磁波究竟是什么”进入波的基本特征和电磁波谱的教学。物理新课程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设计了“高压线会产生电磁污染,是真的吗?”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二)学情分析 虽然电磁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毕竟它看不见、摸不着,非常的抽象,所以学生还是很难理解的。本节课通过学生直观的体验,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设计实验并自己去验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锻炼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波的基本特征”,所以需要在教师实验演示、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的辅助引导下,让学生理解波能传播周期性变化的运动状态,从而了解几个物理量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波的基本特征,知道波能够传播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态。 (2)了解振动的振幅、周期与频率,波长与波速的物理意义,知道它们是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 (3)了解电磁波的意义,体验电磁波的存在。了解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特性,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了解电磁屏蔽。 (4)知道电磁波谱,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