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11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11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11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

l.个性: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

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

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

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2.自我意识: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

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3.需要: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

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

种。

4.动机: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

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5.兴趣;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

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6.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

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

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

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7.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

为方式。

8.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功完成活

动的条件。

9.智力分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混沌不分化的,

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起先是一般化的

智力,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这种理论认为,将

智力分成一般智力(决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和特

殊智力(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必需的)的分法比较适合于儿

童智力发展的规律。

10.智力复合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巳经是复合的、多

维度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

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11.智力内容变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

长而发生变化。同是智力的一般因素,在婴儿期,其内容是

感知动作性质的,以后则是认知性质的。

三、简答题

l.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个性具独特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具整体性,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3)个性具稳定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具社会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2.说明个性的结构特点。

答:(l)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主要包括个性的调控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今方面; (2)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前者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后

者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3)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答;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l)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4.学前儿童活动动机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答:(l)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的主从关系;(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5.说明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答: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需要是一种刺激,人的活动动机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如有了某种需要,人就会想办法满足它,从而产生活动动机;但需要产生之后,并不一定就成为推动人进行活

动的动力,需要变成动机往往要有一个发展阶段。处于萌芽状态的需要,能使有机体产生不安之感;需要增强到一定程度,会使人产生一定的愿望;而愿望变成动机的过程还需要有一定的诱因条件,才

能为满足愿望而采取行动去达到一定的目的。

6.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是什么?

答: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

越明显,具体表现在:(l)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5)好冲动。

7.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l)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 (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6)创造能力萌芽。四、论述题

l..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答:(一)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二)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儿童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 (三)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反复制人习惯内粗暴;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习惯能够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防止疑虑和孤独。

2.试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表现为:(l)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15个月已经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于是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4)自我意识各方面发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已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

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3.试述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答: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各方面。

五.案例分析

儿童在2、3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或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作用:记忆有助于学前儿童知觉、想像、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对儿童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发展趋势:儿童出生后即已产生记忆,到入学前记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趋势是:记忆保持的时间在延长;记忆提取方式在发展;-记忆的容量在增加;记忆的内容不断扩大,这种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由低到高逐步递进的过程。

特点:学前儿童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变化比较明显:新生儿期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是一种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1~3个月是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时期,3个月的婴儿的长时记忆能保持4个星期。3~6个月婴儿的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5~6月婴儿已有.48小时的记忆。6—12个月的婴儿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地延长,对社会性刺激和杜会性交往的记忆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所以,婴儿的“认生”越来越明显。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 l—3岁儿童的记忆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如符号表征能力的产生、记忆潜伏期的延长、出现初步的回忆能力和延迟模仿等等。

3~6岁儿童的记忆水平有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是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而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是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明显地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作用: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保持和遗忘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记忆过程就是保持与遗忘作斗争的结果。教师要正视幼儿记忆保持的特点和遗忘规律,特别是要研究和运用记忆恢复规律,通过各种手段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减少遗忘,提高幼儿的记忆水平,使他们掌握更科学的记忆方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 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 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 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 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 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 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 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 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2、自我意识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成分。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 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 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稳定的同一感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存在的,不管 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 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 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婴幼儿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对自己的简单的 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得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____________;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2. ____________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____________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3.____________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________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____________,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6.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7.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8、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包括五大领域的内容,即领域、领域、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 9、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有、、、 、、。 10、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的影响下,在与周围的人的 中。逐渐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幼儿园社会教育 2、角色扮演法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20分) 1、社会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反社会行为,只有亲社会行为() 2模仿是幼儿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个性发展教案复习进程

个性发展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导入新课(10分钟) 回忆上一节课内容 在童年、青少年甚至成人的身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幼儿期的生活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迹。如有个二年级的小女孩,为了让许多小朋友跟她玩,就买了一些小玩具,并告诉周围的人,谁跟她玩就可以玩这些玩具。从她妈妈那儿得知,用玩具等新鲜物品来作为结交伙伴的手段在她上幼儿园时就有。因为这个女孩长

得非常矮小,在班里的玩伴较少,为了和别人有更多的机会玩,她就经常从家里拿些好的玩具,去贿赂那些在班里较有地位的孩子……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性格类型测试 步骤2:教学内容(100分钟)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业、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

个性发展教案.doc

「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2、掌握幼儿性格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性格、气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幼儿个性发展特点 教学设计: ?授课思路简述:(围绕所选用教学方法分条编写授课步骤,要涵盖课前准备、课程导入、师生活动安排、任务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效果检测等主要环节。) 课前准备:问题准备、资料收集、教具制作 课程导入: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讨论:“3岁看大,7岁看老”,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师生活动安排:讲述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分类,幼儿个性特点及发展规律以及幼儿电热社会性行为 任务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课堂发言,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效果检测: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对提出的疑问的同学进行答疑。

?课堂训练内容安排: 1.测试:性格类型测试 2.学生讨论、分析案例,了解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 3.“3岁看大,7岁看老”,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设计巩固性作业、项目式作业、预习性作业、推荐参考书及网站) 作业: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导入新课(10分钟) P1忆上一节课内容 在童年、青少年甚至成人的身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幼儿期的生活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迹。如有个二年级的小女孩,为了让许多小朋友跟她玩,就买了一些小玩具,并告诉周围的人,谁跟她玩就可以玩这些玩具。从她妈妈那儿得知,用玩具等新鲜物品来作为结交伙伴的手段在她上幼儿园时就有。因为这个女孩长得非常矮小,在班里的玩伴较少,为了和别人有更多的机会玩,她就经常从家里拿些好的玩具,去贿赂那些在班里较有地位的孩子……俗话说“3 岁看大,7岁看老”,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性格类型测试步骤2:教学内容(100分钟)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C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业、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 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教案

课时教案 编号:第10号 课时安排: 2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 教学目的要求(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 1.能做出本节思维导图并讲解; 2.能说出自我意识的结构; 3.体验合作、探索、表达、欣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自我意识的结构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科书,投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气质的概念、分类和拟合度教育 二、案例导入: 苏格拉底、雅典神谕、狮身人面像 三、学习新知: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成熟的自我意识变现在三个层次,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认识成分):人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分析和评价。 自我体验(情绪成分):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基础是自我评价。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和调节。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2)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3)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我国心理工作者研究了自我控制发展各个时期的年龄特征,普遍认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4岁之前,幼儿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弱,自我控制水平也是非常低的,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成人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1.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息 ① 多给儿童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② 多给儿童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③ 多给儿童提供更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 2.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① 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 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 3.在交往中增进自我调节能力 ① 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 ② 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儿童自控能力的水平 四、学习资料:中国慕课、课本中的资源 五、辅导答疑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层次和结构,阐述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运用这些规律和特点,塑造和形成学前儿童良好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教学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性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2、初步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 3、掌握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1、提出学习本学科的要求 2、明确学习方法 3、介绍本学科的历史 注重幼儿园社会教育是20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特点,也将成为21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翻开我国幼教史,一条幼儿社会教育的发展线索依稀可见。 萌芽阶段:(零星的,不系统的主张) 早在上世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和家庭教育法章程》就强调使蒙童远离恶习,习善良之规范。而且湖北武昌幼儿园就强调幼儿教育的开导事理,涵养德行的功能,在确定的7门课

中,“行仪”、“训话”直接与社会教育有关。 陶行之的思想,认为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重要的教育。 独立阶段:(陈鹤琴张宗麟) 陈鹤琴提倡的“活教育五指活动”社会教育是重要内容,他非常重视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他认为儿童的生活是完整的,教材也必须是完整的。完整的、有系统的课程应该有中心——儿童生活的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张宗麟与陈合作,有许多共同的研究成果。他对幼儿社会领域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30年代初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最全面,深入地论述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及实施的著作,包括儿童之社会的特征,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等,还讨论了社会领域的课程目标,他认为;教育的灵魂不在乎罗列许多科目,也不在乎养成良好公民,而是在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这个阶段,社会教育,社会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得以确认你在结构上、体系上及实践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标志是张宗麟的《幼儿园的社会》。此后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结构中消失。 1952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和1979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有社会教育的因素,但有时以儿童环境的形式出现,有时又以常识的形式出现,有时以品德教育的形式出现。直到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 发展阶段:《规程》给我们建立和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提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个性萌芽的时期____________,个性形成的时期________________。 个性整体性形成 倾向性形成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 为什么说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稳定性增强 独特性发展 积极能动性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未意识存在—身体各部分—整体形象—内部状态—与名字联系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是儿童认识_______和_______关系的开始.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对自己动作的意识:借助于偶然的动作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 象 ________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动作的认识的前提条件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但只能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意识不到心理活动的过程 掌握______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依赖成人的评价,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带有主观情绪性,一般过高评价自己 受认识水平的限制由笼统、局部的评价发展到具体、全面的评价 由对外部行动的评价发展到对 内心品质的评价 独立性,可以独立做事

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在环境教育作用下,幼儿逐渐可以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动表现为坚持性,为达到目的可以长时间做事 自制力,出现了两种自制的形式抗拒诱惑 延迟满足 生活规律性环境适应性与成人的关系 容易型 婴儿的气质类型及表现/ 托马斯对出生到3岁前儿童气质类型的划分困难型 学前儿童的气质迟缓型(会发生分化) 传统的气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掩蔽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儿童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的主要表现/ 婴儿性格萌芽的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讲义全部) _________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多种能力的显现和发展在各种能力中,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是操作能力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 智力发展迅速 _________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智力发展的高原期: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后会停止或接近停止,在这个年龄之后,智力趋向衰退,由此形成一条智力发展曲线,其中最高的一段称为高原期。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及培养教案

公 开 课 教 案 授课课题: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及培养(第一课时)授课班级:14秋学前教育2班 授课时间:2015年4月24日,周五第二节 授课科目:幼儿心理学

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及培养(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气质的概念;理解气质类型的各种学说;掌握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能正确看待人的不同气质类型对人的影响。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学习气质判别气质类型的兴趣;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因材施教”。 3、行为目标:通过学习能在教学实践中按幼儿不同气质类型,“因人施教” 教学重点:1、掌握气质类型概念 2、掌握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气质类型的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一个问题情景,请同学们假设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大家会有不一样的做法?从而引出“气质”概念。 问题情景: 电影演出开始后,电影院门前聚集了4个迟到的观众。他们被检票员员拦在门外,不让进去,理由是为了不影响其他观众的观看,只能在幕间休息的时候才能进去。

假设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做? 为什么大家会有不一样的做法? 教师概述:的确,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为人处事表现出不同的做法,有的心急,有的性子慢,有的娇柔有的强悍风行…。这就是气质类型的区别,那么什么是气质呢?? 【新课部分】 一、气质的概述: (一)气质定义: 气质是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特征。 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定义分析 动力特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 速度(如知觉的速度、思维敏捷性) 强度(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程度) 稳定性(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 倾向性(外部事物、部事物) 稳定性:先天遗传而来,很难改变。 (二)气质类型学说 1、体液说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认为人类气质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精心整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2 首页 注: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 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一、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的实质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同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为一切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一)成熟学说 格塞尔(Gesell, A. , 1880-1961 )是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研究的兴趣集中于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格塞尔本人很少费神去注意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他的著作大部分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材料。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他曾将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走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格塞尔还认为,儿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在逐渐扩大的,起初只是身体的自我活动,以后涉及社会环境。 双生子实验(P10)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 )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 周起每天作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 周。到第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实验说明的问题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原则:发展方向、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实验说明的育儿观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二)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简述 1、精神三种层次理论 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Soci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一、课程目的、任务: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高等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语言发展的一般理论,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功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评价等有关知识,为正确地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提供理论背景,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专业素养。必须要学生清楚而又灵活地掌握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具体指导,并能初步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个案情况进行评估测量,对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进行教育评价。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及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大致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个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生理机制等,教学的重点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及其评价、以及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等内容。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述讲解法、实践观摩法、演示操作法、设计指导法、调查实验法等。 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应该基本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全面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等。实践环节主要采用结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习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到不同的幼儿园2 次观摩见习社会教育活动,主要见习儿童自我教育活动、社会规范教育活动、人际交往 教育活动和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等内容。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评价见习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写出一份具有较高质量的见习报告。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以及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在幼儿园集中三周见习内容,要求学生做儿童社会性发展个案观察与研究,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个别差异及特点的能力, 并通过提交一份详细、完整的个案分析报告和制定教育对策,提高学生社会性教育的研究能力。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了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掌握幼儿期性格特征、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内涵 (一)定义 心理学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其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和“人格”的含义不同。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结构 个性是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5种成分: 1.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3.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4.心理过程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映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5.心理状态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的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狭义的个性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 1.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控系统包含两方面,即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当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儿童的个性才逐步发展起来。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倾向性主要是需要、动机和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人的行为中,并非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行为,就有必要了解作为个性的一些基本特征。 1.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使是躯体相连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来说,个性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如中国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地打有儒家思想的烙印。而同一年龄的人身上更是存在一些典型特点,如幼儿期的儿童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好动、好奇心强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

周盼盼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教案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 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到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补充】动机是一种心理倾向性,踢易拉罐的孩子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随认知的发展而分化。情绪对认知的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很大特点是“无意性”,无意性更多地受情绪的左右。 情绪对识记和保持的作用。美感情调色彩VS恶感情调色彩的词不同的识记和保持效果。 情绪态度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 ?幼儿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 ?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儿童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甚至改变词序。 【自学】孟昭兰的实验研究P287-288 孟昭兰有关婴幼儿情绪状态及其智力操作影响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恐惧之间游动。 ?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呈现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 心作用的是兴趣。 ?恐惧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强烈的情绪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治理活动的最佳 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意识发展的作用 伊扎德等研究者提出,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复杂组织的形成是情绪的功能。可以说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一)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当情绪和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即所谓的内向和外向、主动和被动的个性等等。比如,一时的焦虑,成为焦虑状态,而经常出现稳定的焦虑状态,则形成焦虑品质。 【补充】心理咨询中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 (二)婴儿的情绪发展影响到他早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以后乃至成人后的行为,早期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异常的行为。 五、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观察婴儿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直到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来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教案王爱星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初步梳理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概要阐释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并讨论了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准备,以帮助学习者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系统地了解,明确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专业准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定义: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注意与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概念的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地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二)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积极的社会化并不会自然的发生,它需要在教育者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并加以适当引导才能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创设积极教育环境与适当引导的原理与方法。 (三)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一个公民是承载了一定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人。

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最初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儿童的家庭教育教育,不仅仅一个家庭内的头等大事,更加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家庭给予儿童的教育是不可逆转的,儿童时期的教育基本决定了人的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试图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儿童的起点和基点、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四个方面,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阐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学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重要性;教养方式;原则 引言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关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家庭教育是教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教育与影响过程。[1]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2] 1.学前家庭教育是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从其涵义上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作用;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 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了亲情的教育和一种稳定的持久性教育。[1] 1.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有明显的三个特点: (1)教育内容包罗万象。家庭既要负责儿童的衣食住行,又要担负起人格发展的重任,还要培养孩子的的生活能力、体格发育、学习习惯、品行修养等,家庭要承担起儿童全面成长的重大责任。 (2)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家庭教育没有特定的教育教学大纲、正式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教育内容和教材,更没有行政部门的评估考核,一切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3)教育因素复杂多样。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诸多且互相交叉,并接受自然条件约束,不可人为选择,又缺乏严格的制度,因此家庭教育艰巨又复杂。 1.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1.2.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2012第一学期幼三社会活动设计毕业会考试卷

1、社会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反社会行为,只有亲社会行为。(错) 2模仿是幼儿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对) 3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 4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社区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 5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大多是在游戏中发生的。(对) 6大班幼儿能够开始学习为他人服务,学做值日生,形成初步的责任感。(对) 7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 8境教育和扮演活动都是“假”的,不利于幼儿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宜采用这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错) 9、中班幼儿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说明他们的情绪开始发展。(对) 10、知成人对自己的关爱,懂得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是小班年龄阶段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错) 四、连线题(5分) 喜欢班集体,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同伴交往 体验并感激父母及亲人对自己的爱小班自我服务 能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集体生活 培养幼儿豁达乐观的性格,能接纳原谅别人遵守规则 有初步的责任感,做事认真,有始有终中班认识自我 认识周围环境中的设施和常见的标记爱国教育 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认识国旗大班社会环境 1:大班,集体生活。 2:中班,认识自我。 3:小班,遵守规则。4:小班,同伴交往。 5:大班,自我服务。 6:中班,社会环境。 7:小班,爱国教育。 四、简答题:(10) 1、简答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引导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二)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规则培养幼儿基本的社会技能。 (三)引导幼儿初步接触、观察和关心周围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活动。 (四)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产生初步的爱集体的 (五)初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六)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以及初步的爱好和平的情感。 (七)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新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答案

新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答案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作业一: 1、儿童家庭教育指导P21:是指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诧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2、家长的道德素质P32:长思想道德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它决定家长为人处世的方向和原则,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的道德素质。 3、家长的儿童观P34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态度,其内容自然也就涉及儿童的权利与地位等问题的看法。 4、家长的人才观P36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时候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时候样的人的认识和期望。 5、家长的教育方式P38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6、家庭精神环境P45是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父母性格、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P2-5 (1)奠基性特点是指儿童在学前阶段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其一生中最基础的、最基本的教育。 (2)终身性特点是指儿童家庭教育从学前阶段开始,将伴随其一生。 (3)亲情性特点是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父母对子女的深厚亲情基础上的教育,它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4)权威性特点是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权威性影响基础上的。(5)随机性特点是指学前儿童的父母总是利用孩子生活中的一切机会,随时随地地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 (6)针对性特点是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进行的教育。 2、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 (1)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 (2)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 (3)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 (4)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 (5)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 3、简述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任务。P8 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家长要利用自身、家庭和社会资源,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影响,以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有: (1)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 (2)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4)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5)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案

项目十: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学前儿童个性及其构成、个性形成理论 (二)熟悉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的特点和组成部分(三)掌握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四)掌握塑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二)难点 (五)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引导学生读书上案例,并思考:针对两个个性迥异的孩子,教师该怎么做才最适合他们的发展? 讨论,教师小结 任务一:个性的基础知识 一、个性的概念 (一)讲解个性的概念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及能力等。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 【例】有的孩子爱哭闹,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安静。 (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 (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三、个性形成理论 (一)重点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所

说的“性”,英文为“Libido",指的是人们追求一切快乐的原始欲望,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2.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到18个月)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2)肛门期(18月到3岁)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期(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4)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同性 (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二)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介绍埃里克森: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 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2.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的冲突(0~1.5岁) 解读:(1)社会性信任表现在胃口好,睡得深,大小便通畅。 (2)如果成功解决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容易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 (3)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这种儿童胆小懦弱,易成为不信任他人、苛刻无度的人。 第二阶段:自主对害羞、怀疑的冲突(1.5~3岁) 解释什么叫自主:一个人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解读本阶段发展重点:生理特点:支配自己的身体 心理特点:有独立自主要求 语言特点:“我”的出现 本阶段发展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解读:本阶段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生理发展特点:身体活动更精细,活动扩展家庭以外 心理发展特点: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 形象思维发展最快发展时期 行动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 游戏是儿童的主打活动 3.解读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解决了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