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第一章 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第一章 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第一章 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第一章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1 第一章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概述:

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建立之后开始的,奴隶制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可能分工。在各个重要的奴隶制国家里,都在很早阶段产生了专业的建筑师。

埃及、西亚和波斯的建筑传统都曾因历史的变迁而中辍。唯独希腊和罗马的建筑,两千多年来在欧洲一脉相承。

第一节古代埃及的建筑

第二节古代希腊的建筑

第三节古罗马的建筑

2 第一节古埃及的建筑

一、石建筑的能工巧匠

二、金字塔的演化

三、太阳神庙

一、石建筑的能工巧匠

1 台形贵族墓:仅仅是死后的住所

2 多层的金字塔:为了发展为纪念性的建筑物,就在祭祀厅堂之下造了九层砖砌的台基,向高处发展的集中式纪念性构图萌芽了

3 吉萨金字塔群

1 庙宇的型制:(中王国定型)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氏族公社的进一步解体,皇帝专制制度强化了,皇帝同高于一切的太阳神结合起来,被称为太阳神的化身.

方尖碑-大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密室

两大特点:

(1)大门:皇帝的圆雕坐像-方尖碑-圣羊像或狮身人面像(一公里以

上,能酝酿宗教气氛,夸大道路长度及方尖碑和石墙的高度)

(2)大殿:接受少数人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

2 卡纳克和鲁克索的神庙(新王国时期)

卡纳克 阿蒙神庙(Great temple of ammon )

新王国时期,皇帝们经常把大量财富和奴隶送给神庙,祭司们成了最富有,最有势力的奴隶主贵族。

殿内石柱如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光线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神秘压抑的气氛。

宗教仪式从卡纳克神庙开始,到鲁克索神庙结束。二者之间有一条一公里长的石板大道,两侧密排着圣羊像,路面夹杂着一些包着金箔或银箔的石板,闪闪发光。

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这也就是卡纳克阿蒙神庙艺术构思的基点。 3 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

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是由埃及历史上著名的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 )在公元前1275年前后所建。整座神庙原本是建在尼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1960年代,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时,为避免神庙被淹,才把它迁移到现址。

来到神庙前,只见四座似小山般高的花岗岩石雕像迎面扑来,其高大雄伟、顶天立地的气势令人为之震撼。

古埃及旷世之作

这四尊雕像,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匀称准确,在四尊雕像的小腿之间,有拉美西斯二世家族成员的小雕像,旁边刻有优美的古埃及图案和文字。四座雕像中,左起第二座的头像和王冠掉落了,摆放在雕像前的地上。头

像和王冠都有一人多高,重达几十吨。

阿蒙神庙

卡纳克神庙

愚公移山埃及搬庙

1960年代初,埃及决定修建阿斯旺水坝。水坝一旦建成,上游纳赛尔湖的水位将上涨几十米,附近的文物古迹都将淹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阿布辛拜勒的太阳神庙。

6 第二节古代希腊的建筑

一、在斗争中草创形成

二、柱式的演进

三、雅典卫城

四、公共建筑

7 在斗争中草创形成

概述: 公元前8-6世纪,是初期奴隶制产生时期,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城邦国家其一:以农业为主,奴隶制建立后,氏族部落没有破坏,氏族贵族享受着世袭的特权,建立起寡头政治。这些城邦的文化落后而且保守。

其二:以平民从事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同氏族关系薄弱,增强了对抗氏族贵族的力量。建立了共和政体,如雅典。

以平民同氏族贵族的政治斗争为背景,平民的进步文化同贵族的保守文化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古希腊的建筑就在这个斗争中草创形成在这一时期建筑历史的主要内容是:圣地建筑群和庙宇型制的演进,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渡和柱式的诞生。

1 圣地建筑群的演进

氏族部落的中心是卫城,部落首领的宫殿里,正厅中央设置祭祀祖先的火塘,它是维系全氏族的宗教的象征。

在平民取得胜利的共和制城邦里,民间的守护神崇拜就代替了祖先崇拜,守护神的祭坛代替了正室里的火塘。卫城转变成了守护神的圣地。同时,守护神的老家,民间的自然神圣地,也发达起来,

有些圣地定期举行节庆,人们从各个城邦汇集拢来,圣地周围陆续造起了竞技场、旅馆、会堂、敞廊等公共建筑。而在圣地最突出的地方,建造起整个建筑群的中心,神庙。如:雅典卫城建筑群

2 庙宇型制的演进

最初的庙宇只有一间圣堂,型制脱胎于氏族贵族宫殿里的正厅。即使独立成一幢,也被贵族的住宅包围着。

早期庙宇用木构架和土坯建造,为了保护墙面,常沿边搭一圈棚子遮雨,形成了柱廊,其作用在于:

其一:使庙宇四个立面连续统一,符合庙宇在建筑群中的位置要求其二:它造成了丰富的光景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的墙面的沉闷之感

其三:它使庙宇同自然互相渗透,关系和谐。

长方形的平面沿东西方向而建,围廊围合着中间最重要的神室,神室是三面被墙体包围的长方形,神像供奉于内部,仅在东面留出入口,入口成为寅光线的唯一来源。台基、圆柱、额枋以及由双坡屋顶形成的三角形山墙,构成了整个神庙坚稳的外型,大量浮雕被用于装饰。这一时期内部窨相对受到忽视,而极力强调建筑外部的匀称和装饰形式,强调建筑的对称轴线,造成庄严恢宏的气势。

8 柱式的演进

1 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渡

地中海高温少雨,因而缺乏木材,石材颇为丰富,加之木材易于腐朽与失火,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完成了由砖木结构向石结构的演变。先用于柱子-檐部的填充部位-额枋

2 三种柱式

多立克与爱奥尼是前期形成(公元前6),科林斯是后期形成(公元前4)2.1 多立克柱式

流行于寡头城邦,深重、粗笨。

脚长∶身长=1∶6;柱身下部直径∶柱头在内的柱子度=1∶6

2.2 爱奥尼柱式:1:8

流行于共和国城邦,比较秀美、轻快、开间宽阔,反映人事手工业和商业的平民艺术趣味。经过变化,在民间圣地里发展出来的多立克柱式终于成了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代表。27页

2.3 科林斯柱式

历史的变化,古典盛期建筑的那种既堂皇壮丽又明朗和谐的建筑形象不可能再现了。建筑趋向纤巧,追求新颖别致,爱奥尼柱式以其华贵,受到偏爱,成为主要的柱式

9 柱式的演进

3 人体的美与数的和谐

希腊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奇迹,那就是人,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人体是世界上最美的,所以他们把人的形象赋予了神,也把人的形象赋予了建筑。多立克柱式的厚重是刚健有力的男性美,而爱奥尼的轻快则是优雅纤巧的女性美。

4 风格的成熟

一个成熟的风格,应具备三点:

其一:独特性,就是它有一目了然的鲜明的特色,与众不同

其二:一贯性,就是它的特色贯穿它的整体和局部,直至细枝末节,很少芜杂和格格不入的部分

其三:稳定性,就是它的特色不只是表现在几个建筑物上,是表现在一个时期内的一批建筑物上。

10 雅典卫城

1 雅典成就居于希腊首位的原因

1.1 它位于几条航道的交叉点,手工业、商业和航炸弹业都很发达

1.2 它是打败波斯的主力,战后成了希腊各城邦的领袖有全希腊万般的工匠和知识分子

1.3 氏族制破坏得最彻底。

11 雅典卫城

2 雅典卫城建设的主要目的

2.1 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2.2 把卫城建成全希腊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来繁荣雅典2.3 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的机会

12雅典卫城

3 雅典卫城

3.1 布局

在雅典城中央一个不大的孤立的山冈上,山顶大致平坦,高难度于平地70-80米。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处约130米。两种柱式在建筑物中共处,丰富了建筑群。多立克向爱奥尼靠拢。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的镀金铜像。

3.2 卫城山门

3.3 胜利神庙

3.4 帕提农庙

3.5 伊瑞克提翁庙

13 公共建筑

1 会堂和剧场

图1:古希腊的埃比道拉斯剧场

2 宗教建筑的新型制

城邦瓦解之后,守护神的庙宇失去了政治意义。市场代替它成了城市的中心,庙宇立在市场的一端,因而产生了两个后果:

其一:围廊式庙宇少了,往往只在前面设柱廊和台阶

其二:庙宇同市场的敞廊发生了联系,为新型制的产生作了准备。

图2:帕迦玛的宙斯祭坛:完全没有内部空间------

3 市场敞廊和叠柱式

图3:古希腊敞廊遗址

图4:敞廊图例

图5:阿索斯中心广场

图6:广场图例

4 街坊和住宅

图7:提洛斯岛住宅平面

14 第三节古罗马的建筑

一、柱式的发展

二、券拱技术

三、罗马建筑的矛盾

四、公共建筑

15 柱式的发展

1 古罗马的五种柱式

1.1 多立克柱式:尖齿凹槽

1.2 爱奥尼柱式:平齿

1.3 科林斯柱式

1.4 塔司干柱式

1.5 组合柱式

17 柱式的发展

2 柱式的组合与发展

2.1 列柱的运用

在阳光的七彩光芒下,那些颀长优美的柱式,像手指掠过竖琴琴弦跳出的一段迷人的旋律,荡起了人们的心弦。

2.2柱子由承重向装饰性元素的转变

其一:券柱式的构图,使柱子成了多余,但支承券拱的墙和墩子又大又重,如果没有装饰势必会单调而粗陋,于是就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

其二:技术的发展使多层建筑成为可能。

柱式本身已失去了结构上的作用,完全演变成装饰性元素。

壁柱:虽保持着柱子的形式,但它已成为墙体的一部分,起着划分墙面的作用。

倚柱:柱子的完整的,只是常常与山花组成门廊,用来强调建筑的入口部分。

18 券拱结构

1 混凝土

大大促进券拱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其成分是火山灰+石灰+碎石,其迅速发展的条件是:

其一:它的开采和运输都比石材廉价,方便

其二:它可以用碎石作骨料,节约石材。用浮石或其他轻质石材作骨

料,减轻结构的重量

其三:除了少量熟练式匠外,可以大量使用没有技术的奴隶,否则要用专门的式匠,这点是最重要的。

公元2-3世纪,混凝土的拱和穹顶的跨度就很可观了。在技术上采取了一项重要的革新:在浇筑混凝土筒形拱时,每隔60厘米左右,用砖砌券,砖券之间每隔一定距离用砖带连结,于是把拱顶划分成许多小格,混凝土绕进小格里,同砖券等凝结成一个整体,其好处为:

其一: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不致在拱的两侧向下流动

其二:混凝土收缩均匀,不致产生裂缝

其三:可以分段浇筑

2 摆脱承重墙

摆脱承重墙,解放内部,内部始终是古罗马劳动者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十字拱

十字拱覆盖在方形的间上,只需要四角有支柱。且便于开窗,有利于大型建筑物内部的采光

3 拱顶体系

十字拱需要新的方法来平稳它的侧推力,2-3世纪最常用的方法是:一列十字拱互相平稳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的则由两侧的几个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

4 肋架拱

4世纪后,奴隶制末期,奴隶数目急剧减少,普通式匠大量替代了奴隶,于是,需要大量粗笨劳动力的天然混凝土不用了,转而希望用更高明了技术来减轻结构,节约石材和模架,从而出现了肋架拱

5 古罗马的建筑类型及矛盾

其一:为军事帝国的侵略服务的

其二:为奴隶主最腐朽、最野蛮的生活服务的

奴隶主们把他们的狂妄心理和鄙俗趣味强加到建筑上来,使它们往往带有浮夸的傲慢和无节制的艳丽,这些污浊的东西同罗马建筑的阔大雄浑刺眼的矛盾着。

19 三、公共建筑

1 广场的演进

广场的演变,鲜明地表现出建筑型制同政治斗争的密切关系。

2 剧场和斗兽场

2.1 剧场

图1:马采鲁斯剧场平面:同希腊晚期基本一样。但舞台后面的化装室扩大,成为一幢庞大的多层建筑物。

2.2 角斗场

3 公共浴场

将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交谊室、商店等等组织在浴场里,形成一个多用途的建筑群。

其一:结构十分出色

其二:功能也很好

其三:内部空间组织得简洁而又多变,开创了内部空间序列的艺术手工艺法。

4 住宅与宫殿

四合院住宅、公寓

20 实例分析

22 实例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建筑师必备的精神品质

建筑师的创新精神和鲜明个性及社会责任 张苗根 近年来,我省建筑创作十分繁荣,涌现了诸如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馆和宁波天一广场等一大批优秀建筑作品,使城市面貌和城市品质大为改善和提升。建筑创作为推动我省新型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是建筑学专业出身,到建设厅工作后长期从事设计行业管理工作,对建筑师和建筑设计有着浓厚的情结。建筑师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创造者,决定着人居未来,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给建筑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才华展示舞台和创作空间。时代需要建筑师的智慧和才华,而每个建筑师都梦想成为大师,都想让自己创作的建筑作品成为经典,成为城市的历史和见证。有人总结贝聿铭为什么是建筑大师时,用了十六个字:“国际视野、一流审美、创新精神、追求细节”。我们不苛求人人都成为大师,但希望我们的建筑师都能成为优秀的建筑师。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着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借这个机会,很愿意与大家共同探讨几个问题。 一、建筑师要有创新精神 建筑是技术,也是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建筑师和画家一样,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模仿的经历。这种模仿是为了学习,为了更好地掌握技巧和方法来表达创作思想。优秀的建筑作品是建筑师的创作,不是工匠的制作,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可复制的。为此,建筑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首先要理念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重要战略任务,去年又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是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建筑设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按照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适用、经济和美观设计方针的同时,注重设计理念的更新,把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传统的建筑是以功能性为主,现在根据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要求,就要将功能性、资源性、艺术性和持续性有机结合起来。原来办公楼满足办公功能就够了,现在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道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提出政府办公楼要率先实现建筑节能50%的标准,还要推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办公楼要有节能措施和智能系统。原来经济发展水平低,新建住宅仅要求满足居住功能,只要有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哪怕不成套,厨房卫生间在过道对面都行。现在不仅居住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外型也要求越来越完美,更注重阳光、绿化、周边环境,如建筑节能,甚至要有纯净的空气。现在许多好的住宅最大的卖点就是环境。原来是短缺经济,建筑产品十分短缺,房子建好了拿来就用。现在建筑产品市场逐步转化为买方市场,社会公众开始关注建筑全寿命周期,追求长寿命和高品质的建筑产品。杭州市作了城市色彩(自然地理——山、水、天空等和人文地理——城市建筑的色彩)规划,确定了以灰色系为主色调的城市色彩总谱,对建筑之间色彩的协调提出了要求。中国美院南山路新校址、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和宁波月湖地区的建筑群等建筑都处于传统的历史街区,建筑师们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和本土建筑符号的色彩,采用了传统的外墙

原始社会建筑样本

原始社会建筑(一种人) 具备代表性房屋遗迹重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建筑遗迹距今约六七千年,是国内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构造房屋一种实例。 黄河流域有辽阔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崩塌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迹,这种窑洞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氏族村落已有初步区划布局。陕西临潼姜寨发现仰韶村落遗迹,陕西西安半坡村遗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古老神庙遗迹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迹是夏末都城——斟鄩。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迹是至今发现国内最早规模较大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式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一座是偃师二里头遗迹以东尸沟乡早商遗迹,商灭夏所建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构成。商朝后期迁都于殷。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迹。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迹有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迹和湖北蕲春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是一座相称严整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是国内已知最早、最严整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迹阐明干阑式木架建筑也许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用居住建筑类型。 瓦创造是西周建筑上突出成就。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阶段进入了一种高档

阶段。 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知名工匠公输般(鲁班) 春秋时期建筑上重要发展是瓦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高台建筑(台榭)浮现。凤翔秦雍遗迹中,出土了砖。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历史。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是秦陵一种特色。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种人) 战国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边用空间较小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构构造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一种解决办法。秦秦都咸阳布局具备独创性,摒弃了老式城郭制度,离宫别院较为分散。 秦始皇陵 汉突出体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构造有了很大发展。 常用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重要木构造形成。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木架建筑明显特点之一斗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构造作用较为明显,即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基本,用向外挑出斗栱承托屋檐,是屋檐伸出到足够深度。 石建筑重要是在两汉——特别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发展。 山东沂南石墓,系梁、柱和板构成,石面有精美雕刻,是国内古代石墓中有代表性一例。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阙和石辟邪、北京西郊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等。是汉代石刻代表。 三国、晋、南北朝 突出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优品课件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

优品课件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树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能够运用所学原理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人性自私论”。教学重点: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教学难点:论证“人性自私论”的错误。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教学过程:第六课侧重介绍了客观世界对人的意义以及人们判断客观事物对人有无意义的评价标准,即介绍了价值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那么,人以及人的活动对人类 的意义又是什么?人们判断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有无意义的评价标 准又是什么?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和活动对人类有意义?这就 涉及到人生价值及人生目标问题。高二《思想政治》的第七课就是介绍这方面知识的。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P65-101)先介 绍第一个问题: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的意义问题,即人生价值问题。设问: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第一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P66-77)设问:人生的 真正价值为什么是对社会的贡献?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人!我和在场的各位都是人,我们作为人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然而,我们可能很少考虑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设问:人的本质究 竟是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P66-69)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在这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对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曾作出过种种不同的回答。课本P66第一段例举了5种说法。请 同学们看投影显示的材料并思考回答:这些说法涉及到人的哪些特征或属性?媒体显示:①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动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②人是陆栖两脚动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③人是食品的过道(和运河,旁的动物的坟墓,死者的归宿所,通过旁人的死亡来产生生命,一个装满腐朽的财宝箱。)――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大画家达?芬奇。④人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十六、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⑤人就象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十八世纪英国诗人蒲伯。⑥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十八世 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里。让学生回答,逐步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共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 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多处旧石器文化。 在许多天然洞穴中曾发现使用火和粗制石器的遗迹,例如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曾 发现人类远祖居住的山洞。洞内出土了人的骨骼化石、骨器和原始装饰品。 在当时,山洞高于河面,是理想的藏身和保存火种之地,只是山洞完全处于天然状态,也正如《易·系辞》所说的“上古穴居而野处”。 依古代文献中“构木为巢”、“冬居营窟,夏居巢”等记载,表明当时巢居形式亦已存在。 此外,在东北地区还发现了由兽骨堆积的围合体,据信是旧石器时期的建筑遗迹。由于这时期的资料极为匮乏,因此这里所涉及的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仍着重于新石器时期这一范畴。 一、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址的分布 中国新石器时期(公元前6000~前2000年)遗址迄今已发现一千余处,分布几乎遍于全国。由于起迄年代、文化内涵、生产水平和自然条件的不尽相同,使得它们的发展产生若干区别。当时社会生产的主流,已由原始的渔猎和采集,逐渐转变为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和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社会结构也由单纯血缘组合与人数较少的原始人群,进化到关系复杂与人口较多的氏族部落。在建筑方面,已知有群居的聚落,供生产与生活用的窑址、公共房屋、住所、窖穴和畜圈,供防御的垣墙、濠沟,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坛、神庙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 1.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 属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的,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5100年)、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公元前5200~前4800年)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聚落面积不甚大,一般为1~2万平方米,已经使用半地穴房屋,墓葬集中置于聚落近旁。这些文化大体散布在今日的甘肃东部、陕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 新石器中期可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为代表,它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该文化分布范围很广,西至青海、甘肃交界处,北抵长城沿线及黄河河套地区,东及河南东部,南达湖北西北。遗址已超过一千处,有代表性的除仰韶村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半坡、临潼的姜寨,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陕县的庙底沟,山西石楼的岔沟等。所发现聚落遗址均有一定的规模和布局以及多种建筑类型。 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前1600年)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是仰韶文化的继续,分布在今山东全境、河南大部、陕西南部与山西西南一带。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但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还出现了地面房屋。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涂以白粉,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用了夯土台基。这种夯土技术的扩大使用,表现为城子崖的古城围垣。 就黄河地区而言,仰韶文化中期和龙山文化中晚期,是文化辉煌发展的最高阶段。 2.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遗址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首见于湖北京山县的屈家岭文化、湖北天门县的石家河文化。其时代约处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分布范围大抵在湖北中部、湖南北部及河南西南。建筑已大多为平面方形或长方之地面房屋,并有套间及长达三十间的连屋,结构用草泥垛墙及木柱梁。值得注意的是,还发现大规模的聚落与密集聚落群,以及最大占地面积达一平方公里之古城多座,这些古城大多已有夯土城墙、护城河及水门。 长江下游则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前4000年)及同时的嘉兴马家浜文化、余杭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200年)为代表。它们分布在杭州湾、舟山群岛及太湖沿岸一带,其特点是使用了有异于中原的干阑式建筑。这种下部架空的结构,适合于炎热潮湿和多虫蛇蚊蚋的江南水乡,其渊源可能来自远古的“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此外,余杭瑶山遗址的夯土祭坛,也是十分重要的发现。 3.内蒙古大青山及辽西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 分布在今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及吉林西北一带的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具有与前述诸新石器文化的不同特点。以包头市东的阿善遗址为例,其居住房屋的外墙及聚落围垣均用石砌,其西侧台地上另有由块石堆砌之祭坛。而辽宁牛河梁遗址更发现了“女神庙”及泥塑神像残迹。 二、新石器时期建筑的技术、艺术成就 当时人们的生产工具还很落后,劳动的技能和知识也都尚在启蒙阶段,但通过长期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原始社会建筑(一个人) 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黄河流域有广阔的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址,这种窑洞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的氏族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一座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的尸沟乡早商遗址,商灭夏所建的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商朝后期迁都于殷。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址。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说明干阑式木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高级的阶段。 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着名工匠公输般(鲁班)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凤翔秦雍遗址中,出土了砖。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是秦陵的一种特色。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个人) 战国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构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个解决办法。 秦秦都咸阳的布局具有独创性,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离宫别院较为分散。 秦始皇陵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性与社会性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性与社会性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关于城市的合理规划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人们对城市功能的开发利用与建设渴望使规划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规划带来的美好生活体现了公众意义,尽管目前我们都在为此努力,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改进与完善,如决策系统有缺失、公众参与度不够等等,本文首先从公众角度切入,阐述目前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形式类型,分析目前规划现状,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有价值的参考,为我国城市规划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性;社会性;问题;策略 引言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经济建设大步前进,城市规划尚在原地踏步,势必对经济腾飞形成制约。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新的城市化建设可以提高对土地空间的利用,完善各类城市便民应用设施,对于相关领域的管理与安排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公众意见,让人民行使权力,积极为生活城市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做到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与

社会意义。 一、公众参与形式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形式主要是:首先以会议的形式将主题抛出,看与会人员的反应,将大家提出的意见收集起来,最后做出评估并做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其次直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代表会议,在会议中就难题难点进行讨论,将规划方式与策略集中呈现,此类方式应用较多,相对成熟;再次直接邀请市民做面对面沟通,这是公众最直接的参与方式,通常针对性很强,会发生一定冲突,但从某种角度看效果相对较好;最后对于电子渠道的应用也逐渐开始推广,如电子邮箱、微博、微信等,随着政府网络平台“V账号”的开通,市民可以坐在家里利用网络与决策单位沟通,以留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方式是公开的,可以互评的,有利于集中大多数人的的意见,对于规划做及时调整。 二、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现状 在我国城市规划社会化还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通过一些实践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还处于起步状态,对公众参与这个环节没有精准的定义与系统的安排,并且也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对于公众性的体现,还停留在规划编制这个环节,实施之后,后续的支撑几乎为零,公众参与也成了一时热情,没有相关部门做监督执行,

地标性建筑案例研究

地标性建筑案例研究 一、地标性建筑内涵 地标性建筑是“物质与精神”的集合,两方面缺一不可。从物质层面来讲,建筑本身首先要是唯一的,其次要具有一定的高度、或具有一定的规模,其建筑技术和材料技术能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从精神层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是一种社会发展方向的代表,要比一般建筑具有更加突出的形式象征性,有灵魂、有内涵、有文化底蕴,尤其要突出、张扬、显眼,其功能性、经济型往往处于第二位、第三位。 从地标性建筑内涵中挖掘其特点,总结如下: 1、唯一的,独一无二的 2、建筑费用庞大,造价高昂,外形特别引人注目 3、融合于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与时尚潮流相融,且能引领潮流 4、城市名片,很好的“城市外景地”,可以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标签 5、尊贵无比,在各个方面都要超常规,它不仅仅是办公或者居住的场所,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6、服务优质。 地标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地标性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它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二、地标性建筑案例 (一)上海金茂大厦 1、项目概况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黄金地段,与著名的外滩风景区隔江相望。金茂大 厦由中国上海对外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造、

管理,美国芝加哥som建筑事务所设计。金茂大厦总高度为420.5米,是目前世界第三、中国第一高楼,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地上88层,地下3层,裙房6层,总建筑面积29平方米。大厦里有办公楼、金茂凯悦大酒店、观光厅等等。金茂大厦既有现代气派,又有民族风格,堪称上海迈向21世纪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2、设计理念 金茂大厦借助佛塔造型,并且融入中国佛教文化,把大厦分为十三节,相当于佛教的最高境界。 3、功能定位 集现代办公楼、豪华五星级酒店、商业会展、高档宴会、观光、娱乐、商场等综合设施于一体,深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溶汇西方建筑艺术的智慧型摩天大楼,已成为当今沪上最方便舒适、最灵活安全的办公、金融、商贸、娱乐和餐饮的理想活动场所。 4、楼层功能 地下3层,建筑面积达到57151平方米,设有800个泊车位的停车场,2000辆自行车库; 塔楼的1-2层设有两个大堂,即办公区入口大堂和酒店入口大堂,两个大堂两种风格; 第3-50层为可容纳10000多人同时办公的、宽敞明亮的无柱空间,建筑面积为122,871平方米; 第51-52层为机电设备层; 第53-87层为世界上最高的超五星级金茂凯悦大酒店,其中第56层至塔顶层的核心内是一个直径27米、阳光可透过玻璃折射进来的净空高达142米的“空中中庭”环绕中庭四周的是大小不等、风格各异的555间客房和各式中西餐厅等;第86层为企业家俱乐部;第87层为空中餐厅; 第88层为国内迄今最高的观光层,可容纳1000多名游客,面积为1520平方米; 裙房共6层,建筑面积达32270平方米;裙房一层备有700平方米展览厅,可容纳380座位,裙房二楼拥有千人大宴会厅、750人规模的水晶厅,以及诸

2021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2021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北大钱理群教授说:“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作为每一个行业里的佼佼者,自带名人效应,身上肩负着比普通人更大的责任。他们的一言一行应该传递给社会更多的正能量,鼓励人们努力追求美好生活,而不应该用“钻法律空子”“违背道德”的行为形成负面新闻占据舆论场,将错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贻害世风!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这一主题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 请你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向《某报》的“时事评论”栏目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引用了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这一主题,同时思考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当今时代。材料一“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钱理群教授的观点告诉我们真正的精英应该要有担当精神;材料二“作为每一个行业里的佼佼者,自带名人效应,身上肩负着比普通人更大的责任”同样强调了行业精英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综合两则材料,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即“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它启示我们,如何正确看待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每一个人期望自己成为社会精英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身为学生,应该从自身与自身、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等方面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本题要求对社会精英的认识、自我以及自身发展的认识,需要有正确的评价、深刻的思考且真诚的态度,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一定的要求。 【立意】 1. 真正的精英是谦卑、勇气和担当。 2. 做践行社会责任的领跑者。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案(一)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示例(一) 人教版 导入新课 我们前边学习的有关内容,概括起来分属于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价值观的,本课书要学习和探讨的则是关于人生观的,那么这三者之间是否是彼此分立、毫不相干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本课书的前言这一段,并翻阅一下本课的节题和框题。 (学生阅读,回答) 通过粗略地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部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本课书的主题侧重人生观,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实现人生价值是需要条件的;人生价值总是与人生目标相联系的,这几部分知识的有机联系,便构成了我们将要学习的这课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投影显示: “人处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细,灵长目,人科。” ─林奈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会者,谓之人”。 ─《列子·黄帝》 提问:以上两段话各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 林奈的观点是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列子·黄帝》则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那么,以上两种关于人的属性的观点,对不对呢?人究竟有哪些属性?人与动物有哪些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 正如林奈所说,人处于动物界,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生物,因而,人必然具有与动物相似之处;即具有自然性。人的自然性有哪些表现呢?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板书)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1)人的自然属性及其表现:人的生存和发展,总会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荷兰建筑一

作者:陈携,莫天伟 荷兰建筑就如同荷兰足球一样富有激情和个性,而且各个时代都精英辈出,从贝尔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范·杜伊斯堡(Theo van Doesburg)、奥德(Jocob Johannes Pieter Oud)、杜多克(Willem Marinus Dudok)、范·艾克(Aldo van Eyck)、赫尔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tzberger)到如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库哈斯(Rem Koolhaas)以及年青一代如MVRDV、联合工作室(UN Studio)等。这些建筑师不断推动着荷兰建筑思想文化的发展,在他们看来“建筑师需要有一个理念、一种图景、一个‘理论’……建筑不仅仅关乎创造高质量的设计、高质量的工艺。建筑就是要在一个可理解的、有趣的理念基础上建立一个图景,并以此为基础来安排一切……如果建筑不再与这些东西有关,我们就不再拥有建筑文化。”因此,自20世纪初叶以降,在荷兰本土兴起的“风格派”、“新客观主义”、“论坛运动”、“超级棒的荷兰建筑”(Super Dutch)等各种先锋思想和乌托邦运动此起彼伏,使得荷兰建筑思想一直处于批判和继承的过程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不仅在同一时代交织着出现,而且也呈现在同一位建筑师身上,这是世界罕见的。

图1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一、荷兰现代建筑的遗产 荷兰大部分地区都位于海平面以下,大部分的现有土地得自海洋,正是由于土地的来之不易,形成了荷兰人现实主义、实事求是的传统,在17世纪就出现了现实主义大师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重视城市和建筑设计,尤其是住宅设计。住宅问题,不可避免地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公共的问题、关于美好生活的问题。许多先锋思想都源于住宅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大多数建筑师的早期作品都与住宅有关,建筑师也藉此逐渐形成自己的建筑观、社会观和哲学观。另一方面,由于荷兰面积小、人口少,因此相对而言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就变得不可避免,而且国内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使得上一代与下一代建筑师之间的联系和传承变得容易,就如同一家人时间呆长了,彼此都有些相似了一样。虽然在此期间不断有建筑师受到外界其他思想的影响,但该影响也会迅速地在荷兰传播开来,成为所有荷兰建筑师的共同精神财富。因此,二十世纪早期荷兰建筑文化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小空间和短时间内,一些理论彼此重叠,相互影响。简而言之,战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_1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树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能够运用所学原理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人性自私论”。 教学重点: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教学难点: 论证“人性自私论”的错误。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六课侧重介绍了客观世界对人的意义以及人们判断客观事物对人有无意义的评价标准,即介绍了价值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 那么,人以及人的活动对人类的意义又是什么?人们判断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有无意义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和活动对人类有意义?这就涉及到人生价值及人生目标问题。高二《思想政治》的第七课就是介绍这方面知识的。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P65-101) 先介绍第一个问题: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的意义问题,即人生价值问题。 设问: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 第一节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P66-77) 设问:人生的真正价值为什么是对社会的贡献? 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人!我和在场的各位都是人,我们作为人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然而,我们可能很少考虑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设问: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的回答是: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P66-69)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在这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对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曾作出过种种不同的回答。课本P66第一段例举了5种说法。 请同学们看投影显示的材料并思考回答:这些说法涉及到人的哪些特征或属性? 媒体显示:

第1章 原始社会时期

第二章室内设计(空间环境)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朦胧的设计意识(室内设计的起源) 一、社会背景: 原始社会又叫石器时代(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 旧石器时期 人少禽兽、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群居生活、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农业、畜牧业尚未出现。人类的审美意识处于初始的状态,有了简单的人体装饰。 新石器时期: 人类进入了半开化、半文明状态时代,学会了种植,并开始驯养家畜,能够磨制石器,并掌握制陶技术。重要的文化遗址有早期的浙江的“河姆渡文化”,中期的河南“仰韶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等。 二、建筑概况与规划 人类最早的栖身之处是树居、崖下和岩洞。 原始建筑:巢居和穴居 从穴居到地面建筑的演化: 断崖上的横穴——坡地上的横穴——袋型竖穴(临时遮掩)——袋型竖穴(活动顶盖)——袋型半穴(屋)——直壁半穴——木骨泥墙——地面之屋(室)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与精神生活有关的建筑 “大房子”→宫殿 庙宇→祭坛 陵墓→葬墓 建筑平面规划 1、平面形式 圆形——矩形——圆形、矩形平面杂处群体,方式有两种 三、室内空间布局 四、装饰与陈设 1、三大界面的装饰 (1)地面——夯实——用火烧过的土块做垫层——地面、墙面用白灰涂抹。 (2)墙——树枝编成——火烧的土墙面和白灰面——土坯墙(夯土墙) (3)室内装饰:有简单的装饰图案(圆点、平行线、墙裙等,颜色多为黑、白、红) 2、纹样 (1)抽象出来并逐步符号化了 (2)属于纯装饰而无具体内容的几何纹样,具有巫术和图腾的含意。 3、陈设 原始社会的工艺品以实用为主,它们都不以室内陈设的面目出现,表现为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器物。但是它们被置于室内,客观上也具有陈设的意义。并为以后的室内陈设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1、陶器 2、漆器 3、茵席

同等学力申硕《建筑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建筑设计

第五章建筑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2.5.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比较 20世纪60年代起,欧美现代设计方法论思潮的兴起对各学科设计领域都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们区别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与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主要依据。现代设计方法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建筑设计方法逐渐走向强调理性程序,重视跨学科小组合作,容纳公众参与的现代之路。在此应注意:

1.建筑设计的“目标取向”与“过程取向” 建筑及场地就像有生命一样,每次建筑设计的结果只是建筑体或者建筑所处的环境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原来认为的每座建筑造成后,其存在“目标”就完成了。 2.建筑设计的“精英决策”与“公众参与” 当代建筑师开始重视建筑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让使用者可以享受建筑。使用者在设计前期的“参与”也成了很热门的话题。这种思想与以往由建筑师团体“决策”成果形象,然后交给使用者的方法形成了对比。 3.建筑师的“主体意识”与“小组合作” 建筑设计是一项团队工作。现代建筑的技术系统越来越复杂,建筑设计无法靠建筑师独立完成。在这个前提下,建筑师开始思考其主体意识必须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4.感性经验准则与理性逻辑准则 感性经验与理性逻辑永远相伴在设计的左右。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理性逻辑的成分远远大于感性经验。但是感性经验所产生的效果,又总是大于理性逻辑。 二、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 建筑设计的连续判断过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首尾相接、循环往复的连续过程——分析、综合与评估。 1.分析 分析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收集与设计项目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层次和类型划分,然而研究其相互间的各种关系。分析的目的是要提出目标假设。 (1)资料、信息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条件、规划条件、任务内容、历史资料、今后的建造条件、类似项目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 居住建筑最初为巢居和天然穴居,这两种最初的居住场所显然并不舒适,也不够安全,还好搜到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于是原始人不断进行改进,逐渐学会了建造竖穴居和地面上的居所竖穴居就是从地面上向下挖一定的深度形成室内空间,而后于其上覆盖树枝和芦苇、茅草或兽皮。由于所用建筑材料多为植物和动物,即便加入了泥土等无机材料,也不够耐久。我们在一两百年以前甚至是现在的于是隔绝的原始部落中人能发现类似的居住建筑。 巢居是地势低且潮湿,多虫蛇地区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猛兽毒蛇的伤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因为古猿是生活在森林中,因此巢居是由古猿的生活习惯逐渐发展起来的。在非洲东部的奥杜威峡谷发现过一处175万年前的窝棚遗址。甚至到了近代,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某些部落,还保留着每年在树上的窝棚里居住一个时期的习俗。在我国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中仍可以见到巢居的影响。 2)穴居的演变

大约在2000万年前,地球上气候开始变干和变冷,使森林面积减少,迫使人类的祖先离开了森林而开始在稀树草原上的生活。天然洞穴是人们用来躲避野兽和风雪的最理想环境。猿人择洞穴居住即为穴居.在我国的北京、山西、辽宁、贵州、广西、湖北、浙江等地都发现过原始人类居住过的岩洞。由于天然岩洞并不是到处都有,同时由于人口的逐渐增加和扩散,以及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的提高,活动的地域范围也扩大了,他们就不仅仅利用天然洞穴,而开始在平地上挖掘洞穴,再加以简单的覆盖,成为现代住房的最初模型。穴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横穴~袋形竖穴~半穴居~地面建筑等几个阶段。洞顶贾盖物逐渐为瓦所代替,支撑洞顶覆盖物的树枝逐渐演化为梁柱,洞壁演化为墙壁,整个住所逐渐由地下演化到地面。(见图2-2)在我国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仍可见到穴居的影响,当地人称之为“窑洞”。 图1、图2是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原始社会大方屋和圆形住房的复原想象图

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与思维特征

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与思维特征 作者:田利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田利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实践研究2007 本文建立在思维心理学、创造学与建筑学的学科交叉基础之上,研究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实践,即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和建筑创造过程,属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研究的范畴。以跨学科的探索对建筑学理论进行拓展,力求把握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设计实践中的发挥,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环境简要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的刨新实践。 课题研究首先运用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方法,建构建筑师的设计思维结构及其功能模型。以建筑师的设计思维程序来分析设计过程,论述了建筑设计的理性创造论。并分析了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及信息时代的设计思维特征。 随后,从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论述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走向。决定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内部机制的探讨包括创造性思维的生物基础、创造主体的人格与动机、价值哲学与设计思想、知识体系与思维技能等四方面:而发展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外部环境则涉及了文化类型、社会制度、设计组织架构、经济技术条件、建成环境与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内部机制与外部因素相结合规约了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外部因素对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是通过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符号体系内化为建筑师的价值观和设计理念来起作用的。 接着,通过对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的策略技法与思维途径、思维张力与创作个性、设计思维与建筑语言三方面的探讨,论述了设计实践中创造力的发挥。以此作为课题对设计方法理论研究的核心组成。 最后,对创造、创新与原创的内涵和关系、创造性的建筑实践和社会情境中的建筑创新进行思辨。指出创造性思维是沟通建筑价值体系与符号体系的中介。并对当代中国的建筑创新实践进行批判性观察。 2.期刊论文沈幼菁女性与女性建筑师-新建筑2005(1)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北京、武汉两地的女性建筑师执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重点分析了中国女性建筑师的处境和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女性建筑师应如何扮演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 3.期刊论文尤里·格涅多夫斯基.弗拉迪米尔·凯特.王晓京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建筑发展趋势-建筑学报2002(2) 文章对1900-1990年俄国建筑历史作简短回顾,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意力转移到生态、绿地规划、自然设施的保护与加强、纪念性建筑的更新和利用、维护遗迹及其它的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俄罗斯建筑师联盟(UAR)的社会角色和活动. 4.学位论文俞红建筑师角色论2002 作为职业角色的建筑师其作用就是将业主与建筑生产有关各方面联系起来,创造出既满足业主使用功能要求,又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价值的建筑作品.建筑师职业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肩负着对全社会的责任.这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业务方式和工作语言为建筑师规定了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和义务,同时也使建筑师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5.期刊论文卜冰.BU Bing信息时代的新地理模式-时代建筑2007(1) 文章试图从结构体系与节点操作两个层次的角度来剖析当下新城市空间背后的地理学体系,并由此引发对建筑师与规划师的社会角色任务的思考. 6.期刊论文徐苏宁.李弘玉在建筑现象的背后-建筑学报2001(12) 本文以建国后哈尔滨市的建筑作品中存在的两种建筑现象--"纪念性"倾向和"欧式"现象为例.并通过比较研究社会历史因素,透视建筑现象背后存在的社会价值观,将这种影响建筑创作的社会价值观带回到建筑合作中,进而对建筑师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建筑师个体创作思路加以分析. 7.学位论文黄勇郊区动迁安置基地: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空间生产2007 1990年代以后,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中心城旧区的更新及城市向外缘的扩张都大规模展开。与这两方面宏观进程相伴随的是,市中心的大批中下层居民被动迁到郊区,他们主要居住在由政府规划建设的大型动迁安置基地。这些安置基地建设规模大、涉及人数多、对动迁居民生活的影响大,其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共同特征与问题。本研究试图展开的是,以“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动迁安置基地建设进程的审视,来探寻生产出这种大型居住空间的社会、政治逻辑。本文关注的是动迁安置基地这种城市空间的整个生产进程,其中,又特别关注政治的运作过程及居民生活的改变。 本文力求在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架构之下展开论述。一是对上海市的相关宏观状况如住宅、人口等内容作了文字和图表的介绍;二是在第二章当中 ,对90年代以来动迁安置基地建设的发生背景,即20世纪上海住宅建设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到第六章重点探讨了在空间生产过程当中,相关各主要的社会角色,政府、房产开发商、居民及住宅规划师、建筑师,他们各自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讨论了政府在城市动迁、居民安置过程中,房产商在参与安置基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各自的动力取向、实际作为,以及相互间的关联。 第四章讨论了中心城区旧区居民在动迁过程中的权利境况、居住空间改变和生活重建。 第五章主要以个案入手,并借鉴“过程一事件”的分析方法对典型、重要的动迁事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审视,讨论了郊区征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应对安置基地建设及整个郊区城市化所带来的冲击。 第六章以一个建成小区为例,讨论规划、建筑师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将结合分析居民入住安置小区之后,对居住空间的再生产过程。 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讨论。 8.期刊论文任朝刚.胥琳创造环境设计生活:兴隆城市花园设计浅析-建筑创作2004(12) 随着中国城市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行为与生活质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住宅建设也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产品转化,如何为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住宅产品成为开发商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师,其社会角色和肩负的责任也变得多元化.他一方面应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小区建成后成为自然及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对投资方负责,使之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但最终应对小区的使用者--"居住人"负责,只有关注他们的生活模式、心理状态、使用要求,才可能创造出适应"居住者"要求,即适应市场的住宅产品. 9.期刊论文孙英.程述成.Sun Ying.Cheng Shucheng探索新路创作精品--新形势下小区规划设计的思索-建筑学 报2000(4)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各项房改政策的出台,住宅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新形式下,居住小区的规划、开发、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住房在由集团购买、无偿分配转化为个人购买之后,成为居民最大的消费支出,因此,住户的要求变得更高了;而住宅的开发也随之成为一种以高品质追求高经济回报为目的的纯粹的商业行为.作为居住小区的设计师,其社会角色和肩负的责任也变得多元化:他一方面应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小区建成后成为自然及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对开发商负责,使之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回报;同时还应对小区的最终使用者--即小区的居民负责,较好地满足其对小区使用的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兼顾环境、开发商及住户三者的利益,并在其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创作出具备"与环境融合、住户认同、开发商认同"这三要素的当代居住小区精品,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10.学位论文杜珺高等院校公共空间色彩识别导向系统研究200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