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集群规划

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集群规划

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集群规划
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集群规划

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集群规划

一、概述

(一)、引言

吴江丝绸具有悠久历史,历史上吴江盛泽与苏州、杭州、湖州并列为我国四大绸都,盛绸、苏缎、杭纺、湖绉扬名天下,享誉海内外,丝绸纺织产业一直是吴江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吴江地区不仅是我国真丝绸出口的重要基地,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薄型化纤绸生产基地,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丝绸星火技术密集区”和“中国绸都”,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优势。

为全面推进丝绸纺织产业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吴江市委、市政府以当前国际产业梯度转移、我国加入WTO以及国内外需求不断增长为发展机遇,加快实施丝绸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尽快形成实力强大、不断创新的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集群。

为明确吴江丝绸纺织产业近期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措施,受吴江市计委委托,按照产业集群要求,编制本规划。

根据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发改工业函[2004]219号《关于召开“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评审会的函》,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04年12月21日在南京召开了本规划评审稿的评审会,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在评审稿的基础上修改形成本规划的最终稿──《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规》。

(二)、规划依据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暂行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3.12.26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3.12.26

《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苏计产业发[2003]1096号,2003.9.11

《江苏国际纺织产业基地战略研究》,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3.4

《苏州制造业基地战略研究》,苏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2003.4

(三)、规划范围

1.空间范围

本规划空间范围为吴江市整个行政区域,包括松陵、盛泽、同里、震泽、黎里、平望、芦墟、桃源、横扇和七都10建制镇。全市总面积1177平方公里(不包含所辖太湖水面),人口77万。

2.行业范围

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要求,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集群应包括以蚕茧、羊毛、亚麻和聚酯等为原料的纺织品服装生产体系,以信息、研发、设计、市场、物流、培训等为主要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本地需求市场为基础的纺织机械及器材制造行业等,重点范围包括:×真丝绸及其原料生产

×化纤及其原料生产

×纺纱、织造

×印染加工、后整理加工

×服装生产

×纺织机械及器材制造

×配套服务体系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以2004年为起始年。为与国家及地方的“五年计划”相协调。总体发展目标定在“十一五”期末,即规划期限为2004年~2010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2004年~2005年,中远期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二、发展环境

(一)、国际市场环境

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传统纺织产业向现代工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而全球性的产销分离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集聚,我国长三角地区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加工质量优势成为世界纺织产业转移的重心,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纺织产业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同时,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将遭遇进口国的非贸易关税壁垒。

1、科技进步的趋势

信息化技术使传统的防止产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渗透到纺织服装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应用到从市场信息、产品花型、色彩、织物结构设计、纺纱、织造、染整到服装设计、生产以及管理、销售和服务等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随着专业化、全球化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以信息化、互联网为依托形成的快速反应系统,使传统的纺织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纺织时代已经到来。

高科技纤维新材料成为引导国际纺织品发展的新潮流。近年来,高新技术开发的新型纺织纤维、高性能的特种纤维、智能纤维以及高科技的各类功能性面料层出不穷,改善了纺织产品的性能,扩大

了纺织产品的应用领域,成为引导纺织产业发展的新潮流,特别是绿色环保纤维已成为新世纪纺织产业发展的方向。

新的加工技术为传统纺织产品带来增值空间。机电一体化的纺机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高速、高产、高效的新型纺纱(丝)、织造、染整和服装设备大大提高了纺织生产能力和纺织的产品性能水平;复合技术是国际纺织工业发展最快的一项先进技术,采用交织、混纤等手段科学混用数种纤维,特别是天然纤维和各种新型纤维,通过不同纤维优劣性能互补来开发高品质、新风格的纺织品;印染新技术、多功能整理技术,对改善织物或纤维的表面性能、加工性能、使用性能,减少纺织产品残留污染及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节能奖耗作用重大。

2、世界纺织产业梯度转移

国际纺织业向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纺织产业的重点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纤维、染整新技术、高档面料、高档服装的开发和生产,而将劳动密集型或影响环境的服装加工、化纤生产、印染加工等生产中心转向第三世界,生产能力迅速从美、欧向亚洲转移,从韩国和台湾香港地区向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梯度式、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消费中心(主要在发达国家)与生产中心的分离,使纺织服装贸易迅速增长。

我国长三角地区是国际纺织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重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领域更加宽广,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我国沿海地区具有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产业结构基本配套,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晰,

产业集聚特点越来越明显,低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已逐步成为国际纺织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重点。

3、我国加入WTO的影响

加入WTO,我国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遇到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纺织品对外贸易是我国入世后受惠最大的产业之一。2005年纺织品和服装的配额全部取消,我国将享受在纺织品服装出口上的无差别待遇,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公平的竞争地位。但是取消配额限制后带来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进口国的种种非贸易关税壁垒,如生态标准和社会条款等技术壁垒、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内的原产地和免关税贸易壁垒等。一些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纺织产业及其出口发展迅速,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更低,成为我们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对手;

为执行WTO的有关承诺,我国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纺织品化纤原料的进口将有一定增长。

(二)、国内市场环境

我国纺织产业在国际贸易量以及加工质量等方面已形成一定优势,国内消费需求稳步增长,产品应用领域迅速扩张,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吴江地处我国纺织服装业最发达地区,大力发展丝绸纺织产业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1、我国纺织产业优势进一步突出

纺织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的化纤、棉纱、丝绸、服装等主要纺织品产量以及纺织服装出口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纤维加工量已占世界的30%,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达17%,已成为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中重要的环节,我国国内纺织服装市场所蕴涵的巨大

容量,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今后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华东地区及华南部分省市是世界纺织制衣工业中心,也是我国纺织服装业最发达的地区。以沪宁。沪甬高速公路为轴线的江、浙、沪三地集中了众多纺织、制衣工业重镇,纺织、制衣工业总产值超过全国总产值的50%,并且出口服装在做工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和福建的印染布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纺织制衣工业中心。

2、国内消费市场稳步增长

我国纺织服装消费总量中72%供应内需,具有一个庞大的内需基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纤维消费量必然业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据预测,国内纤维消费量“十五”将增加160万吨,“十一五”将继续增加200万吨左右,其中产业和装饰用纤维消费比率都将提高10个百分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未来5~10年我国纺织产业工业增加值将增加600~1500亿元。

3、纺织品应用领域迅速扩展

纺织产品从传统的服装、家用纺织品向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土木工程、交通水利、军事等各个领域迅速扩展,发达国家已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2003年我国衣着用、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比例达到54:33:13。

4.江苏纺织产业在全国占居重要地位

江苏纺织产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是我国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出口基地。江苏纤维加工总量约占全国的11%、全球的 2.8%左右。主要纺织品中,化纤产量约占全国的27%,全球的6.5%;棉纱产量约占全国的19%、全球的7%,布产量约占全国的

16%,全球的6%,江苏的纱、布、毛线、呢绒产量名列全国第一;化纤、印染布、桑蚕丝、丝织品在全国排列第二;服装,针棉纺织品位居全国第三。全省纺织品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国纺织工业的21.95%和28.68%,均居全国第一位,江苏服装纺织出口额约占全国的15.3%,居全国第三位。

江苏纺织产业也是江苏制造业中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位居全省制造业前列。纺织产业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占全省的18.5%和18.43%,在全省制造业中列第二位;出口占全省总额的24.45%,居第一位。

5.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外部环境良好

吴江地处我国纺织产业发达的华东地区中部,与浙江省纺织业板块相邻,整体发展环境良好。与吴江毗邻的浙江杭嘉湖地区是浙江纺织品产业最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包括吴江在内构成的纺织产业板块举世瞩目,吸引了众多供应商、采购商和投资商,为吴江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现状

吴江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丝绸纺织产业是吴江经济中的龙头产业,在吴江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目前,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已具有自身特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优势条件并存。

(一)、经济发展环境

近年来吴江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丝绸纺织产业、通信光电缆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吴江市三大支柱产业,彩钢板、机械制造等行业已初具规模,化妆品、电梯制造、制鞋业和化工医药等

行业已形成特色。吴江经济总体上呈现“总量高速增长、优势产业突显”的良好发展态势。

1.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1亿元,比2002年增长1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5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171.15亿元,增长27.6%;第三产业增加值96.3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 4.8::60.9:34.3。全年完成财政收入32.88亿元,比上年增收10.49亿元,增长4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6亿元,比上年增长57.9%,两项增速居苏州五(县)市首位。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1.7%,比上年提高了21.15个百分点。吴江市最近几年主要经济情况见下表。吴江市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1、丝绸纺织产业地位突出

真丝绸的生产已形成从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服装、工艺品直到外贸出口的完整体系,真丝绸产品绝大部分出口,产量和出口量已连续数年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和1/6。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吴江化纤纺织工业迅速崛起,真丝、化纤、织造、染整、服装全面发展、以涤纶长丝为主线的纺织产业链基本形成,企业不断集聚,规模不断壮大,丝绸纺织产业已成为吴江国民经济中的首要组成部分。2003年吴江丝绸纺织产业总产值达3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

(三)、产业特点

吴江丝绸纺织产业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众多民资依靠国有的纺织技术,选择涤纶长丝为原料,从简单的生产入手,办起了薄型化纤绸织造家族企业。经过近十多年的

发展,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形成了原料结构以涤纶长丝为主、产业空间布局以盛泽镇为主,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五大特点。

1、原料结构以涤纶长丝为主

目前,无论是聚酯纺丝还是丝织品,90%以上均以涤纶长丝为原料、原料的单一性由产品的单一性所决定,目前纺织原料的多样化供应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系列产品的开发。

2、织造机械以喷水织机为主

至2004年底,全市拥有近10万台无梭织机,其中喷水织机占总数的86%。与原料的单一性类似,装备的趋同也是产品单调所致,但装备趋同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3、纺织品以薄型、中低档织物为主

现有织物中虽有部分可用于面料,但总体上以薄型、中低档织物为主,高档织物仅占10%左右。一个地区集中生产一类产品虽然可以迅速形成规模优势,但简单的低水平扩张使得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替代产品出现所造成的市场风险极大,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4、产业空间布局以盛泽镇为主

盛泽镇有1000多家丝绸纺织企业,2004年,该镇拥有无梭织机6万台,占全市的60%;现价工业产值250亿元,占全市纺织行业产业的62%,聚酯纺丝和印染主要集中在该镇,2003年被中国纺织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绸名镇”。企业的集聚容易形成产业配套,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但是产生污染的企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将受到环境纳污容量的制约。

5、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

近几年吴江民营经济实现了两个“100亿”,即民营投入100亿元,注册资本100亿元,被评为苏州市私营经济发展先进市,被誉为全省民营经济领头羊。两个“100亿”主要集中在丝绸纺织业、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成分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总体上表现为“宏观经济规模巨大、微观规模偏小”,一个行业由单一的民营经济组成时,难以形成以少数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分工格局。

(四)、发展优势条件

从发展的眼光看,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具有区域为止、产业基础、产业集聚、专业市场和人力资源五个方面的优势。

1、区域位置优势

吴江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腹地,毗邻上海,与浙江交界,既易获得上海经济圈的技术支持,信息辐射和国际贸易带动,又能与浙江杭嘉湖地区工享有丰富的纺织产业公共资源。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给吴江丝绸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地理上与浙江杭嘉湖地区共同形成了一个纺织产业大集群,如能展开竞争,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产业基础优势

(1)、产业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作为吴江重要支柱产业的丝绸纺织产业已在全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成为我国真丝绸生产和出口基地;其生产的化纤薄型织物在全国最精细,十全国化纤薄型织物的重要生产基地、产品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

(2)、企业优势。一方面,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已基本走出了原先的家族企业模式,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设成为吴江丝

绸纺织产业最具活力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吴江纺织企业已基本完成企业体制改革,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初步形成较为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3、产业集聚优势

吴江具有近五千家企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总量规模,企业集聚度高,形成了以盛泽镇为中心,桃源、平望、震泽、黎里、横扇等镇相呼应的丝绸纺织经济板块;产品结构已经完成由传统的真丝绸为基础的化纤绸的转变,目前已形成以真丝、化纤、绢丝、亚麻、羊毛等为主要原料全面发展的势头,整个丝绸纺织产业具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

4、专业市场优势位于吴江市盛泽镇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市全国最大的真丝产品和化纤薄型织物专业市场,也是全国化纤薄型织物价格形成中心,在纺织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年交易额达200多亿元,进入全国十大专业市场之列。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既是全国化纤薄型织物的集散地,也是吴江纺织品的销售基地,为吴江丝绸纺织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信息带动和市场导向作用。

5、人力资源优势

吴江丝绸纺织产业的发展为吴江造就了一批纺织技术和管理人才,特别是造就了数以万计的纺织技术工人;在现代企业生产管要求下,吴江纺织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为接受国际性产业转移,加快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吴江丝绸纺织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特点决定了产业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矛盾突出、龙头企业缺乏、经营理念落后、技术创新不足以及环境容量制约等五个方面。

1、结构矛盾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1)产业结构矛盾

一是印染加工能力与织造不相配套,仅为织造能力的一般;二是受产品结构影响,后整理配套能力和水平很弱;三是服装行业发展滞后,服装用料与纺织产品的关联度不高,在整个纺织产业中没有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纺织机械工业薄弱,自身形成的纺机及器材需求市场空间没有加以良好的利用。

(2)、原料结构矛盾

主要以涤纶长丝为产业链的起点,真丝、亚麻、羊毛等原料的使用形式也比较单一,纤维的改性研究、多种纤维原料的组合应用研究以及新型纤维原料的开发研究不足,纤维原料不能满足面料开发的需要。

(3)、产品结构矛盾

真丝绸发展面临严重困难,产量由历史最高的1993年的5300万米(其中出口2600万米)下降到目前的2000万米左右,并且呈现进一步萎缩的态势;化纤产品功能性、差别化率低,大部分为常规产品,附加值低,不能满足出口织物的需要;织造产品以薄型化纤里料为主,其中低档产品需求量大、增长快,处于低水平外延扩张阶段,不能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面料研发水平低,周期长,高档服装面料生产未成规模,装饰纺织品,产业纺织品几乎处于空白。

(4)、装备结构矛盾

织造装备结构和染整装备水平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现有的无梭织机近九成为喷水织机,且国产单喷设备为多数,只能生产化纤薄型织物,不能满足中高档、宽厚织物的生产需要;

印染装备以国产设备为主,生产工艺落后,印染生产不仅受到环境因素制约,而且产品质量档次不高。

2、龙头企业缺乏,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

聚酯切片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万吨/年,纺丝企业平均产能不到5万吨/年;服装行业中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较少,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其他行业龙头企业的集聚、示范、带动、支持效应不明显,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经营方式落后,品牌经营意识不强

企业生产经营重粗放型的外延扩大,轻集约型的内涵挖掘,特别是印染和服装行业,经营模式有待改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区域和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缺少品牌运作,尤其是服装企业,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大多成为外地品牌的“打工者”。

4、服务体系滞后,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与产业集群相匹配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信息咨询、信用担保、法律税务、物流配送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产业升级、企业成长,个人发展所需的服务保障远远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以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信息咨询为基础的创新体系不健全,新原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产业升级缺少技术平台,中小企业发展没有技术支撑。

5、环境容量制约,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吴江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水环境较为脆弱,纳污容量有限。而以涤纶长丝构筑的产业链,大多采用纤维减量处理和上浆处理工业技术,加上比较落后的染整过程,工业污水量大。尽管污水处理设施在不断完善,但产业密集区的生态环境仍遭到了破坏,环境因素严重制约着丝绸纺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环境矛盾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局部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盛泽镇,全市大中型化纤、印染和织造企业大多数集中在这里,加上盛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不足,导致区域性水环境容量不堪重负;二是零星企业污水无序排放,一些小型织造企业几乎分散在全市各个镇,工业污水得不到集中处理,给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四、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总的指导思想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将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经济板块,并以产业集群化为主要发展形式,实现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1.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根据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紧紧抓住国际纺织产业大转移的机遇,集中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丝绸纺织产业,大幅度提升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保持纺织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注重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2.实现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升级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原材料结构、产品结构、装备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为主要手段,逐步引导产业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工业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3.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强产业链中薄弱环节的发展,大力培育新型环保产业环节,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着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面向产

业链的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大市场、会展经济、网络经济等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使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形式有重点、分层次、按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

4.突显吴江丝绸纺织特色经济

充分发挥吴江真丝、仿真丝原料资源优势,利用“绸都”知名度,以“丝、绸”为主线,在保持全国真丝绸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真丝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的高档真丝纺织品和化纤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的高档仿真丝绸产品,形成吴江丝绸纺织特色经济,形成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吴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丝绸、提升丝绸、服务丝绸、超越丝绸”的总体发展目标。

(二)、战略定位

至2010年,把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建设为:

以仿真丝绸为主要特色的国际丝绸纺织产业基地;

以仿真丝绸为主要特色的国际丝绸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心;

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1)、技术高新化。仿真丝织造全部实现无梭化,属于限制和禁止发展的染整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率达100%,化纤生产设备、织造设备、染整设备、服装生产设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产业集聚化。形成由要素市场、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带动的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产业发展模式,化纤、织造、印染及

后整理以及服装几大行业各形成1~3家龙头企业,全市培育2~3个全国纺织企业50强优势企业。

(3)、结构合理化。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将纺织品高中低档比例由目前的10:25:65调整到25:45:30,化纤的高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率达到三分之二。

(4)、产品特色化。发挥“绸都”效应,强化“丝绸”概念,依靠技术创新,全面发展服用绸、装饰绸。工业绸、保健绸产品,全力打造“丝绸”系列产品品牌,争创2~3个全国驰名商标和5~10个全国著名品牌,形成吴江丝绸纺织特色。

(5)、经营国际化、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市场全部完成信息化建设,建立ERP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推进全球营销和服务;60%以上企业通过质量、环保等国际标准认证,逐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国际化水平。

2.总量目标

(1)、工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4.2%;

(2)、销售收入达到750亿元,年均增长14%;

(3)、出口创汇达到30亿美元,年均增长15%;

(4)、劳动生产率达到9万美元/人,年均增长14.4%、

3.调优目标

(1)、化纤(及原料)、织造、染整及服装四个主要行业的工业产值比例有目前的10:75:4:11调整为10:57:3:30;

(2)、喷水、喷气、剑杆三种机械比重从目前的86.8:9.4:

3.8调整为50:35:15;

(3)、里料、面料产品产值比从目前的75:25调到60:40,同时进一步提高高档薄型织物比重;

(4)功能性、差别化化纤产量所占比重从目前的20%提高到65%;

(5)单位产值能耗比2003年降低20%。

4.创新目标

(1)、创建1-2个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创3-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所有规模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都通过市级认定;

(2)、装饰用纺织品比重达到15%。

5、环境目标

(1)、生产污水处理率达100%,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

(2)、纺织印染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0%以上,印染行业百米耗水量降低到2.2吨;

(3)、全市水环境优于国家规定标准。(未完待续)

五、发展方向及建设重点

(一)、重点发展方向

以结构调整为根本,特色经济为方向,企业效益为目标,环境保护为前提,确定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1.保持真丝绸行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立足现有产丝规模,提高织物质量档次。加大缫丝厂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真丝原料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低生产成本;借助外部高科技力量,大力开展真丝绸防绉、防缩、防退色难题攻关,力争以高档真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提高丝绸产品质量和档次。

着力开发真丝功能,扩大真丝应用范围。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复合丝,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混纺丝、各类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真丝原料,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扩大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开

发棉、麻、毛、化纤及新型纤维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的新型高档服装面料和装饰用布。

2.适度发展化纤行业

优化投入组合,推行化纤生产规模化和化纤产品系列化。积极采用大容量熔体直纺技术,降低投资成本,实现化纤生产规模化;在加快熔体直纺项目实施进度的基础上,一要大力发展涤纶短纤原料,以适应喷气织机和中厚型织物发展的需要,二要加快推进PTA 项目的实施,实现化纤生产向原料延伸,三要加快推进PTT项目的开发进度,实现化纤原料多元化;加大多组分、复合、改性、特殊功能等纤维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生产涤纶网络丝等“免上浆、不剥离”的特色长丝,适度发展氨纶纤维、锦纶纤维、以满足高档仿真丝绸的生产需要和环境保护需要。

整合存量生产,全面发展多品种、多类别的化纤工业。从目前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小化纤”小批量、多品种、机动灵活的优势,把现有切片纺用于生产多品种、高仿真、功能性、差别化、复合型纤维,与熔体直纺优势互补,以其灵活性应对市场变化;重视纳米技术在纤维中的应用,开发生产抗静电、高吸湿、阻燃、除臭、保健、抗油污等功能性纤维。

3.重点发展织造行业

继续保持化纤薄型织物生产优势,巩固优势产品地位。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化纤薄型织物的市场份额;加强化纤薄型产品开发,加强新型纤维原料在薄型织物中的应用研究,开发生产新型里料产品和高档薄型里面料两用产品,改变目前品种单一的现状。

加强织物应用领域开发,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加大无梭织机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新增资金用于扩大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比重,利用真丝、涤纶长丝、绢丝、亚麻以及羊毛等原料优势,全面发展具有丝绸文化内涵的真丝绸、合纤绸、交织绸、人丝绸等产品,在稳定服用绸产品市场的同时,开发装饰及产业用绸的市场领域;鼓励企业发展针织产品;尤其是用于家纺和装饰用的经编织物(针织绸),加大针织产品比重,逐步完善产品结构。

(1)、服装面料织物

从纺织原料研究入手,加强织物结构设计能力,重点开发特色面料产品。研究开发差别化纤维、复合纤维,增加厚型合纤绸织物比重,重点发展由化纤短纤维与天然纤维交织的休闲服装面料;充分发挥真丝原料资源的优势,提高织物机构设计能力,积极开发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高档面料。

(2)、装饰用织物

挖掘“丝绸”文化,积极开发特色装饰用绸。积极开发用于装饰的仿真丝、真丝与化纤、毛、麻等纤维的混纺交织纺织品和提花织物,着力在窗帘、沙发、床上用品以及汽车软装饰等织物应用领域融入“丝绸”文化,以真丝或具有真丝效果的系列产品为主线,全面推出丝绸风格的系列装饰用纺织品。

(3)、产业用织物发挥涤纶长丝优势,有选择的开发生产产业用布。利用化纤绸生产优势,开发用于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精密仪器工业以及医疗卫生保健行业等领域的工业绸产品;根据相关产业对纺织品的需求,重视蓬盖类材料、栽培基材、土工织物、工业和建筑用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和骨架材料等纺织产品的开发。

4.优化整合染整行业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幅提升染整行业装备水平,促进染整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一是鼓励企业加大更新改造力度,限期淘汰污染严重的染整工艺和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低浴比、短流程、工艺条件自动控制的环保、节能型印染和后整理技术装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二是积极开发多功能复合整理等先进技术,提高后整理加工能力,满足高档印染织物后整理加工要求;三是引进电子测色、配色、配料管理系统,实现染整工艺配料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提高染化料及助剂的利用率;四是广泛采用节水、节能和废水回用等新技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减少废水排放量;五是跟踪并推广无水印染、生物处理等绿色生态染整技术,逐步向染整加工无水化迈进;六是推广使用绿色环保染化料和助剂,强化绿色纺织产品的开发,使染整行业向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和生态技术标准靠拢。

“腾笼换鸟”,合理配置水环境资源,谋求发展空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转移低档薄型里料的印染生产线,腾出水环境资源空间,扩展短纤。纯棉、高仿真织物、交织物、针织品等面料的印染业务,提升印染产品档次;印染工艺技术要向加工精度和加工深度纵深发展,提高印染产品附加值,在有限的水环境容量内扩展利润空间。“后场”做大,“前场”做精,采用“虚拟染整环节”弥补产业链的不足。面向全省,采取转移、参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实行染整行业的“后场”制作,拜托发展的环境因素制约;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适当发展本地染整精品,集中体现吴江染整行业水平;彻底摆脱染整行业“来料加工”的传统型被动经营模式,加大市场掌控力度,全面实现主动型经营,立足市场前沿,逐步实现吴

宁波高新科技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步分工,并前所未有地提升着以区域专业化分工为全然的产业集群在当今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联合国工业进展组织(UNIDO)和经济合作与进展组(OECD)已在全球极力提倡并推广地点集群战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建工业园区等方式试图复制、通过外力嵌入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正如Poter 所描述的“当今世界经济地图上布满了被称之为集群的区域”。 宁波高新科技产业要紧是在90年代后期以来快速进展起来的。宁波高新科技开发区是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99年建立的,是中国科学院和宁波市政府共同开发建设的省级高新区。近年来,高新区以科学进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科技兴市“一号工程”,加快高水平研发机构、高素养人才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着力优化环境,保持了快速进展势头。宁波高新科技产业在空间上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宁波高新科技开发区以创新、创业、产业化为核心,已形成电子信息和机电一体化两大产业集群。2004年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收入193亿元,实现区域生产总值6.7亿元。高新科技产业产值2005年达到76.6亿元,占宁波市区的51.2%,高新区要紧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达到40%以上,是全市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之一。

高新科技产业集群是宁波新型工业化和接交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剖析宁波高新科技产业集群进展趋势是研究高新科技产业集群进展规律的基础,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 速形成我省高新科技产业成长的地区竞争优势。这是推动宁波工业产业升级和宁波都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研究宁波高新科技产业集群的进展趋势,对构造我省区域高新科技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1. 2.1本文研究要紧采纳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通过文献阅读,提出了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和初步构思;然后通过国内外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的成功缘故的比较结合宁波自身的进展情况1.2.2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花木桥村村民委员会_招标190923

招标投标企业报告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花木桥村村民委员会

本报告于 2019年9月23日 生成 您所看到的报告内容为截至该时间点该公司的数据快照 目录 1. 基本信息:工商信息 2. 招投标情况:招标数量、招标情况、招标行业分布、投标企业排名、中标企业 排名 3. 股东及出资信息 4. 风险信息:经营异常、股权出资、动产抵押、税务信息、行政处罚 5. 企业信息:工程人员、企业资质 * 敬启者:本报告内容是中国比地招标网接收您的委托,查询公开信息所得结果。中国比地招标网不对该查询结果的全面、准确、真实性负责。本报告应仅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信息 1. 工商信息 企业名称: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花木桥村村民委员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成立日期:/企业类型:/经营状态:/注册资本:/ 注册地址:/ 营业期限:/ 至 / 营业范围:/ 联系电话:*********** 二、招投标分析 2.1 招标数量 3 企业招标数: 个 (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至报告生成时间)

2.2 企业招标情况(近一年) 2019年05月1 企业近十二个月中,招标最多的月份为,该月份共有个招标项目。 序号地区日期标题 1苏州2019-05-10花木桥村德顺绢纺有限公司纯土地hmqc008 2.3 企业招标行业分布(近一年) 1 【房屋、土地租赁】 () 序号地区日期标题 1苏州2019-05-10花木桥村德顺绢纺有限公司纯土地hmqc008

2.4 投标企业前五名(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3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2.5 中标企业前五名(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3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三、股东及出资信息 截止2019年9月23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四、风险信息 4.1 经营异常() 截止2019年9月23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2 股权出资() 截止2019年9月23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3 动产抵押() 截止2019年9月23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4 税务信息() 截止2019年9月23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5 行政处罚() 截止2019年9月23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五、企业信息 5.1 工程人员()

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 集群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我国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作为行业发展的先行军,这五个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而且卓有成效。同时,在其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值得肯定的市、县、区、镇区域,他们在纺织产业集群工作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也很值得借鉴和发扬。 目标瞄准四个“一批” 过去的2009年,江苏纺织服装业在逆势中谋发展,完成销售收入8329亿元,纺织产业的产值、利润、出口额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1—8月份,江苏省纺织服装业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完成销售收入亿元,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和%,纺织服装业出口总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产业集群是江苏省纺织服装业重要的发展特色,目前,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单位66个。其中,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集群33个,由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纺织产业基地县(市)13个,特色城7个,特色镇42个。数量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20%,位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销售产值5600亿元,约占江苏纺织服装业工业产值的70%,上缴税金超过200亿元。 集群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骨干企业的形成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为一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发展时机。如常熟古里的波司登、太仓市的雅鹿、太仓沙溪的利泰、吴江盛泽的恒力、张家港塘桥的华芳、东渡,江阴的阳光、海澜等,这一批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大,在市场上竞争力强,在国际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为带动和提升集群内中小企业和集群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提高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不少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出了名企、名牌、名镇一体化的工作思路。集群以企业集聚为基础,加速形成集群内企业品牌建设步伐,形成了地方品牌、省名牌、中国名牌以至中国世界名牌梯度发展的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至2009年底,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拥有的中国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个,江苏名牌300多个,产业集群中产生的品牌就占其中80%以上。同时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了区域品牌建设。常州湖塘镇、张家港塘桥镇、吴江盛泽镇、常熟古里镇、梅李镇、江阴顾山镇组织集群内的企业整体出击,以参与江苏国际服装节等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名镇的形象。今年新推出的南京高淳县、宿迁泗阳县、徐州睢宁县、苏州临湖镇等一批特色名镇也通过江苏国际服装节的平台,组织重点企业集体亮相,进行新兴区域品牌的塑造。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 浙江自古以来就有着“丝绸之府”的美誉而闻名世界,到目前为止,浙江省是我国纺织业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而纺织行业在全省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极大的促进了浙江省整体的经济实力。浙江省的纺织工业近几年来一直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纺织工业部多年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从2003~2008年,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我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从7730.9亿元持续增至21272.5亿元,年均增长18.38%。这个惊人的增长不仅仅是在数量上得到增长,而是整个纺织实力都得到了增长。在2004年,纺织行业的出口总量首次超过广东省,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的第一大省。浙江纺织行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不容忽视。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经济地理现象。许多研究表明,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产业集群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成长和由此产生巨大活力的支持。 一.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分布 1. 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浙江省制造企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改革开放尤其是1993年以来,浙江纺织产业发展迅猛,纺织服装业的生产与出口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与1978年相比,2002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2.36倍,生产总量跃居全国第一;2003~2008年,我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从7730.9亿元持续增至21272.5亿元,年均增长18.38%,同期,纺织业产品销售收入从7466.1亿元持续增至18562.2亿元,占同期制造业的比重超过5%;利润总额从243.5亿元持续增至675.0亿元,占同期制造业的比重稳定在3.8%~4.5%。;2005-2010年浙江省纺织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总体均呈增长态势,平均增长20%和15%(如图1);2009年至2014年间,纺织业(不含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出口额由217.36亿美元上升到323.68亿美元,增长幅度达1.49倍(如图2)。至此,浙江省的纺织行业年利润总额已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出口额、利润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

江苏省服装产业集群分析(报告精选)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010-2015年江苏省服装产业集群分析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672061534.html, 1

目录 2010-2015年江苏省服装产业集群分析 (4) 第一节江苏省服装产业运行现状 (4) 一、行业生产情况 (4) 二、行业规模现状 (4) 三、行业发展特征 (5) (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5) (二)产、供、销集群特征 (5) (三)对外程度高 (5) (四)品牌结构优化 (6) 四、行业发展方向 (6) 第二节江苏省服装产业集群整体态势 (6) 一、产业集群特点分析 (6) 二、产业集群认证动态 (7) 三、产业集群问题分析 (7) 四、产业集群发展建议 (8) (二)提高江苏省服装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8) (三)提升江苏省服装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 (9) 第三节江阴服装产业集群运行分析 (9) 一、服装产业规模分析 (9) 二、服装产业竞争优势 (9) 三、服装生产企业实力 (10) 第四节常熟服装产业集群运行分析 (11) 一、服装集群成长路径 (11) 二、服装产业规模分析 (12) 三、服装品牌建设状况 (12) 2

四、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12) 3

4 2010-2015年江苏省服装产业集群分析 第一节 江苏省服装产业运行现状 一、行业生产情况 图表- 1:2010-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服装行业产量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二、行业规模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江苏纺织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66亿元,2015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96亿元、利润总额349亿元,主营业务规模和效益水平领先全国。 经过十多年发展,江苏已拥有服装产业集群77个,涌现了一批发展势头良好、业绩突出的百亿特色名镇,既形成了密切协作配套的企业生态圈,还培育出一批特色化专业市场。 根据统计局统计显示,2014年1-9月,江苏规模以上服装企业2518家,其中亏损企业428家,亏损面达19.8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83.72亿元,同比增长8.53%;实现利润总额175.74亿元,同比增长19.86%。 目前江苏拥有中国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30多个,江苏省名牌300多个,“品牌江苏”取得丰硕成果。除了波司登、阳光、雅鹿等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形势及任务

高新企业发展状况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强调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取得了新成绩,上了新台阶。 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2010年达到7.6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92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占高技术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调整到2010年的69%。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93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8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空间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的研发投入稳步提高,2009年达到89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5.2%。产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长,2009年达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长 57.7%。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涌现出华为、联想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超过40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1.2%,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随着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开始由简单的加工贸易出口向资本、技术输出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变,在国际分工中的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新能源发展规划

前言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冲击等问题的背景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建设“乐居吴江”和“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吴江区能源结构优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于吴江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培育经济战略新支撑、实现绿色崛起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吴江区级新能源发展规划属于首次编制的专项规划。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吴江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吴江,着眼苏州,面向长三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等的框架性思路,以供参考。 本规划中新能源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品种。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回顾 (1) 一、“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情况 (1) 二、“十二五”新能源开发取得的成绩 (6)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9) 第二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1) 一、发展的机遇 (11) 二、存在的问题 (13) 第三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思路与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4) 二、主要目标 (16) 第四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主要任务 (19) 一、开发三大高品质创新服务平台 (19) 二、建设四大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20) 三、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示范项目 (21)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23) 一、投资估算 (23) 二、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23) 第六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保障措施 (24)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24) 二、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 (24) 三、强化相关要素保障 (25)

吴江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

吴江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 陈志强 吴江,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邻上海,西濒碧波万顷的太湖。自古以来,吴江与太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部重镇震泽的名字就是太湖的古称,现松陵、横扇、七都三镇均濒临太湖,湖岸线共计长达50余公里。 吴江素有“太湖东岸明珠”的美誉,其沿太湖地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有着许多著名的文化古遗址 吴江全市的文化古遗址和文物出土点共达10余处,其中离太湖10公里左右的梅堰龙南村落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第一座村落遗址,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以河道为中轴的江南水乡特色。在该遗址北面两公里尚有一处古遗址,名为袁家埭遗址,1960年,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其中出土了蚕纹壶和纺轮等文物,证明具有“丝绸之府”之称的吴江,养蚕丝织的历史堪为悠久。与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有着密切关系的震泽蠡泽湖遗址离太湖也不远,1983年,经南京博物院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陶器、陶片、圣水牛头骨等。2004年,同里遗址的发掘成果更是引起考古界的关注,共出土了376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其中有距今五、六千年历史的玉器25件。 二、留有吴越春秋等各个历史时代的遗迹、记载、传说 (一)、大禹治水遗迹 《越绝书》云:“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禹贡》之震泽。”相传当年大禹治水奔走在今太湖流域,现古镇震泽东端尚存有一座纪念大禹治水的古桥——禹迹桥,桥北堍有一座初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的

慈云寺塔,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在震泽镇南有一个湖泊,名为蠡泽湖,原名斩龙潭,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力斩黑龙于此,故名。 (二)、吴越相争遗迹 1、吴越古战场遗迹。《左传》上记载:“(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山而陈。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这其中的“笠泽”,据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勾吴史集》注释,就是吴江境内的吴淞江入太湖处。《国语》中云:“……于是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明日将舟战于江(吴淞江)……”后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中则写得更为明白:“……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明日,将战于江……越王追奔攻吴,兵入江阳松陵……”,这其中的“松陵”即是现吴江市区所在地——松陵镇。 现七都、庙港一带在吴越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越国,所处地带为湖滨滩地,为通往太湖洞庭东、西山的必经之地,因此,首当其冲成为吴越争霸的战场。据有关史志和地方志记载,吴越5次水上大战均与七都、庙港等地有关,至今,七都镇庙港社区尚有一个名为“吴越战”的自然村,一直传说着这里为当年吴越相争的战场,曾出土“战国青铜剑”,现藏吴江博物馆。另吴江博物馆还收藏有从七都、横扇、松陵等地出土、收集的铜矛、铜戈、铜刀、青铜剑等春秋战国时兵器10余件。 2、韭溪。平望镇西北、距太湖五、六公里处,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绿如碧玉,贴着民居,驮着小桥,舔着水田,逶迤向前。这条小溪,本无名,当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人质囚于姑 苏,后勾践被骄傲自负的吴王夫差放回会稽,他不忘前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日增。勾践暗地里作着灭吴的准备,命大夫范蠡遣军潜伏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_1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具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进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进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别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进展特点,制定产业进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经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邦盛、华兴、京东实业等一批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注重园区的包装和策划,经过举办各种活动,大造声势,打响针纺基地那个品牌。 2.建设一具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向来没有启动,希翼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要紧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并且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能够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可以落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并且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依照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进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并且,要积极鼓舞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进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进展一具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落低产业灵便性和习惯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落、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落。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坚韧。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别够。 4.哺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降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治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治理模式,向现代企业治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创造业进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并且对有进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哺育名牌产品。鼓舞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别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可以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可以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进展的直观范本和进展目标。所以,一具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进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关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落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举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并且鼓舞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结论: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目前进展态势良好,是一具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有较大

意见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精)

意见: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举措。现就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1、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抓实抓好。 2、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临海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是: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翻两番;形成6—8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建立若干个国际性、全国性的专业市场及一批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和信息中心。二、积极拓展加快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 4、培育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市场培育完善的各种障碍,大力培育要素市场。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潜力,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加快生产要素集聚。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5、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高度重视大型产业项目的储备,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

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总体规划年样本

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总体规划( -2020年) 附件: 总体规划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城镇概况---------------------------------------------------------------------- -01 第二章规划背景---------------------------------------------------------------------- -06 第三章规划依据与总体规划目标--------------------------------------------------08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10 第五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12 第六章镇域空间管治与自然环境保护规划--------------------------------------14 第七章镇域旅游规划-----------------------------------------------------------------15 第八章镇域交通规划

-----------------------------------------------------------------16 第九章城镇用地总体布局-----------------------------------------------------------17 第十章城镇居住与公共设施用地规划--------------------------------------------21 第十一章城镇道路交通与对外交通规划-------------------------------------------24 第十二章城镇绿地与河网水系规划-------------------------------------------------26 第十三章城镇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27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8 第十五章城镇市政工程设施规划----------------------------------------------------34 第十六章城镇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37 第十七章城镇综合防灾规划------------------------------------------------------------39 第十八章城镇近期建设规划------------------------------------------------------------40 第十九章规划实施建议------------------------------------------------------------------42

七都镇总体规划方案(2018-2035)

七都镇总体规划方案(2018-2035) 一、区位分析 地理位置 七都镇位于苏锡常都市圈内,也处于江苏省优化发展区内,毗邻太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南端,与浙江省相交。 七都镇距离上海114km,距离苏州市区55km,距离无锡116km,距离嘉兴113km。 对外交通 沪渝高速、S230省道和苏震桃公路等重要的对外通道是影响七都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沪渝高速江苏段经过吴江区北厍、黎里镇、古池荡、七都镇、震泽镇,终点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的苏浙两省交界处,与浙江省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相接,江苏段路线全长49.947公里。 S230省道起自宜兴丁蜀镇,止于苏浙交界的苏州市吴江七都镇,为环太湖的重要干线公路,也是苏南地区一条重要的通往浙江的南向通道,吴江境内部分路段与规划中的苏震桃公路共线。

苏震桃一级公路,北接苏州市区友新路,经西南绕城高速公路,跨太湖稍连接松陵、横扇、震泽、桃源等乡镇,南接浙江桐乡(盐官至乌镇一级公路)。 七都镇周边城镇盛泽镇、平望镇和滨湖街道是苏州市规划内的优化提升区域。 二、七都镇的发展潜力 七都镇作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长三角城市群、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不仅具备优美的太湖风光,还有亨通光电缆、有色金属、针织纺织、建材家居四大支柱产业,国学大讲堂、江村文化等文化资源,以及太湖国学音乐小镇的旅游项目资源。 同时在交通上,南临沪苏浙高速公路、318国道,西接苏震桃一级公路,中有230省道横贯全镇。京杭大运河、太浦河在镇郊交叉流过,有效地连结长江三角洲中最富裕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是整个华东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三、上位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中,七都镇沿湖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生态环境为前提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吴江城市总体规划中,定位为临湖生态经济片区中心。 四、七都镇打造特色小镇的发展新要求

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培育棉纺织地方特色优势,是(新野)实施工业化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棉纺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一直是工业学术界讨论的课题。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在产业性质上相似相近或相关,在发展空间上同属于(或接近于)某个特定行业的产业领域、相对高密度聚集、分工比较明细、依靠紧密或松散型产业链相互连接,由诸多大中小型企业形成的一种工业集聚形态。在我县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本县及周边丰富的棉花资源和新纺公司人才、市场、技术、管理、信息、资金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等主要形式,通过催生、延伸棉花加工项目,培育出了县棉纺织工业区及上港、溧河、城关、城郊工业小区等棉纺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新纺公司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棉纺织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点 新野棉纺织业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历届县委政府的政策宏观引导,截止XX年6月底,全县棉纺织企业,已发展到101家,其中棉纺企业84家,棉织企业8家,捻线9家。固定资产达到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纱锭规模突破80万锭,织机达到4500台。今年元至七月份,全县限额以上棉纺织业实现产值2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利润7500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的、、67%和。棉纺织业在全县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攀升,比重之高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主要呈现出五个明显特点: 1、龙头带动能力强。作为新野棉纺工业的龙头,新纺公司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全国520家和河南省50家重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一、行业概况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 3.影响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服装行业单个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产业深度发展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四.行业政策分析 1、国际环境 2、国内环境 3、外贸政策 4、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大幅度增长。 5、收购兼并的步伐在加快 6、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几多影响: 五、行业竞争分析 (一)国内状况: 一、市场概况 二、竞争形势 三、销售管道 四、进口及贸易法规 (二)国际情况: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外部威胁 四、竞争战略选择 六.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1)政府关系资源 (2)资金状况 (3)市场灵敏度 (4)品牌效应 七、行业内重要企业分析 (一)、才子中国男装的国粹 (二)、庄吉:行百里者半九十 评价:行业概况要点明确,数据也很新。

一、行业概况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2007年1-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约占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2007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512亿件,与2006年持平,其中:梭织服装178亿件,同比下降1.11%;针织服装334亿件,同比增长0.60%。 2008年1-3月,累计生产服装431221万件,累计同比上涨5.87%。1-3月份全国梭织服装累计产量198424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93%;全国针织服装产量累计为232797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81%。 在国家的“十一五”中,国家明确指出,未来5年服装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积极寻找国际市场突破口,利用国际化营销手段,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服装设备,到“十一五”末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比重要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0000元/人/年。 面对一直向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政府扶持力度,服装业如何把握好商机,把自己最好产品展现出来,使在长期的发展中做大做强,是服装行业管理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就自己对行业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与提高。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姓名: 院系: 年级: 专业: 地址: 手机号码: 前言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竞争力的高低以及在国际经济的分工地位。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所形成的企业群体或企业集合的总称,它具有发展快,对其它产业的渗透能力强的特点。目前,世界上主要有经合组织、美国与日本的分类标准。 1、经合组织的分类法 在区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高新技术产业的五个特征:即研究与开发(R&D)投入强度大;对政府具有战略意义;产品工艺老化快;资本投入大、风险高研究与开发成果及其国际贸易具有高度国际合作与竞争性。 2、美国的分类法 美国劳工统计局曾采用三种衡量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产业中就业的技术人员大于各工业平均值的1.5倍,或者技术人员占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5.1%以上者,列为高新技术产业;第二种方法是以研究开发费用投入作为衡量标准,凡研究开发费用大于所有产业平均值的2倍或占总经费投入6.2%以上的产业,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第三种方法是上述第一、二种方法的综合,即同时考虑到技术人员的比例和研究开发费用的比例,高新技术产业的就业技术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应大于所有制造业比例的平均值 6.3%,研究开发费用在总销售额中的比例应接近或大于所有产业的比例的平均值3.1%。 3、日本的分类法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把高技术产业定义为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技术密集度高、技术创新速度快、而且由于增长能力强在将来拥有一定市场规模以及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产业。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高新技术包括六大技术群,即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

三江既入,震泽砥定——古镇水乡之美

三江既入,震泽砥定——古镇水乡之美 震泽古镇,乃吴江七大古镇之一,也是历史上两次设县的古镇。提及震泽闻名传奇,可从最早的两千多年前的那本《史记》开始,《史记·禹贡》中记载道:“三江既入,震泽砥定”。 相传是当年大禹洪荒治水,路径震泽,留下“禹迹”古桥。 春秋时,范蠡携西施,在震泽弃官隐居,铸就古八景之一“范蠡钓台”。 南宋时,慈云公主在此,建塔望父,慈云塔便成为吴越地标。 清朝时,乾隆皇帝出京南巡,钦点震泽黑干为“进呈茶干”…… 诸多传奇故事,沉淀出了震泽古镇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人文魅力。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为震泽古镇造就了慈云塔、禹迹桥、师俭堂、文昌阁、王锡阐纪念馆等胜迹,古桥、古塔、古寺、古宅,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历史故事。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慈云塔 自古以来,慈云寺塔就是震泽镇的标志性的建筑。慈云禅寺为南宋古刹,禅寺内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塔。 相传此塔为三国吴赤乌13年(250年)初建(“赤乌”: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的第四个年号,为公元238—251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慈云寺与慈云塔均重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清代、民国数次修茸。慈云塔初建时,“土常坟起,有异人过,命穿其地,得井七,而塔成”,故又名七井塔。 从现存塔的建筑来看,除塔身下三层部分构件为宋代形制外,其他均明代建筑形式。慈云寺塔为楼阁式塔,平面六角形,砖身外木檐塔内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塔高五层,塔壁外有平座、腰檐,每层两面辟壶,上下门相错而开。塔内第五层中心立楠本刹顶柱直至塔刹,塔刹铁制,由覆钵、仰莲、相轮、宝盖、宝珠、圆光和铜质宝瓶组成。 如今,“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宝塔街也因慈云寺塔而得名。 2.师俭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堂”——师俭堂,由震泽徐氏先祖徐汝福(号寅阶)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占地面积2746余平方米,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筑。 师俭堂,名取自汉代开国将相萧何《萧相国世家》一书中:“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世家所夺。”堂主徐汝福秉承着家训,一生勤俭节约,乐善好施。 师俭堂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