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

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

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
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

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

中国法自诞生之日起,就比较重视成文立法的工作。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以成文法为武器(如郑国的子产铸刑鼎、邓析编竹刑,晋国赵鞅的铸刑鼎等),战胜奴隶主贵族阶级,上升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统一了中国的秦国全面采用奉行成文法主义的法家理论(如《韩非子·心度》称、?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以及汉承秦制等一系列特定因素,使中国最终走上了法典化国家的道路。

另一方面,奉行成文法主义的中国,也始终没有抛弃判例,否定判例在司法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相反,中国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明确认可判例的法律效力,并开展了对判例法的研究活动。

秦汉时期中国的判例法研究活动,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秦代的延行事

在中国,早在商代,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便已出现比照先例予以处罚的情况(《尚书·盘庚》、?有咎比于

罚?)。到了西周,进一步出现了表示判例的?御事?等用语。(注、参见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210页。)至春秋战国时代,判例的运用进一步频繁,对司法审判活动的影响也更为扩大,《左传》和《国语》等文献中曾多处记载了这些运用判例的事件。(注、参见汪世荣、《中国古代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但先秦时期判例的运用,都只能理解为是判例法的萌芽。判例法的正式出现,是进入秦汉时期审判组织发达和诉讼活动规范化以后的事情。(注、武树臣和汪世荣都认为,中国在进入成文法时期即战国以前,曾经历了一个判例法时期。此观点似可商榷。笔者认为,中国在进入成文法以前,主要是适用习惯

法,是一个习惯法时期。因为习惯与判例尽管有许多相同点,但判例法主要是与法院的审判活动一起成长的,而战国以前,中国的审判组织和审判制度尚处在萌芽时期。)秦代的判例称为廷行事(少数场合也称?行事?)。在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廷行事多处出现。它是在秦王朝成文法没有规定,或者虽有规定但需要变通或修改,或者使法律规定更为具体和明了等情况下被使用的。从秦墓竹简中我们可以得知,廷行事在秦代已具有法律渊源的地位。

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掌握完整的秦代判例法的汇编或对判例进行研究的作品,但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对廷行事的熟练运用的情况可以推知,当时对廷行事已有了某种汇编,司法官吏对其也都知晓。

(二)汉代的引经决狱和决事比

进入汉代,判例法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秦代通行的廷行事,至汉代并未完全消失。《汉书·翟方进传》记载、?时庆有章劾,自道、行事以赎论。?注引刘敞云、?汉时人言‘行事’、‘成事’,皆已行、已成事也。?(注、转引自汪世荣、《中国古代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另一方面,在汉代又出现了新的判例形式、决事比。尤其是董仲舒的引经决狱活动,更是赋予汉代的判例法以全新的时代特征。(注、廷行事和决事比的称谓虽不同,但其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比照以往的判例作出新的判决。然而,引经决狱除了在技术层面上与此相同外,还显示了强烈的价值取向,即试图通过引经决狱,将司法活动的各项原则纳入到儒家的法学世界观之中。这是汉代的判例法区别于秦代判例法的地方。)

1.汉代的引经决狱

据《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春秋决狱》至宋以后即已失传,散见于各史籍,现在所能看到的仅剩下三事、

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董)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注、语见《诗·小雅·小宛》,意思为螟蛾有幼虫,蜾蠃(guo

luo,一种细腰的土蜂<寄生蜂>)将其捉回巢。由于蜾蠃产卵于螟蛉的幼虫体内,吸取其养料,蜾蠃的后代即从螟蛉的幼虫体内孵出,所以古人误以为蜾蠃养螟蛉为子,并进一步将螟蛉引申为蜾蠃的养子。)《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以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自告县官。仲舒断之曰、甲生子,不能长育,以乞丙,于义已绝矣。虽杖甲,不应坐。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侮辱)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注、以上均见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4页。)

上述判例,第一个依据儒家?亲亲相隐?作为判案的原则,只是扩大了该原则的适用范围(从自然血亲扩大到拟制血亲);第二个判例强调了儒家的父慈子孝,以及父母子女关系中的事实上的扶养、赡养关系,并以此限制了汉律杀父罪的适用范围;第三例则强调了犯罪人的主观动机,再次肯定了儒家的?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的原则。

除董仲舒之外,汉代的其他官吏也频频运用儒家的经义来处理重大的狱讼案件。

(淮南王刘安谋反事发)胶西王(刘)瑞议曰、(淮南王刘)安废法度,行邪僻,有诈伪心,以乱天下,营惑百姓,背畔(叛)宗庙,妄作妖言。《春秋》曰、?臣毋将,将而诛。?(刘)安罪重于将,谋反形已定,当伏法(《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梁王刘立骄横放纵,没有节制,甚至一天之内犯法达十一次,还与姑妈刘园子通奸)有司案验,因发淫乱事,秦(刘)立禽兽行,请诛。太中大夫谷永上疏曰、《春秋》为亲者讳,今梁王年少,颇有狂病,始以恶言按验,既亡事实,而发闰门之私,非所以为公族隐讳。天子由是浸而不治(《汉书·文三王传》);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zhào@①,(注、颜师古注曰、?zhào@①,旌旗之属,画龟蛇曰zhào@①。?)衣黄zhān@②yú@③,著黄冒(帽),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注、颜师古注曰、?公车,主受章奏者。?)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莫敢发言。京兆尹(隽)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隽)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拒而不纳,《春秋》是之。(注、颜师古注曰、?蒯聩,卫灵公太子。辄,蒯聩子也。蒯聩得罪于灵公而出奔晋。及灵公卒,使辄嗣位。?辄继承王位并拒绝蒯聩回国一事,得到了《春秋公羊传》的肯定。)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迭诏狱。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徭(由)是名声重于朝廷(《汉书·隽不疑传》)。

在这些案例中,第一个以《春秋》大义中?臣下不得伤害君主,伤害者必诛?(臣毋将,将而诛)的原则,为处理淮南王刘安谋反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个以《春秋》中?为亲者讳?作为包庇梁王刘立的理由。第三个判例则以《春

秋》记叙的辄拒绝蒯聩回国继位的事例,作为逮捕冒充卫太子的根据。由于《春秋》包括其他的儒家经典内容极为丰富,所以统治阶段可以从中寻找各种各样的根据和理由,来处理一些疑难案件。据程树德汇集,除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之外,汉代其他重大的引经决狱案件还有二十多起。(注、参见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5~170页。)

引经决狱(?春秋决狱?),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一方面,引经决狱是汉代士大夫(儒者)实现其公平正义之社会理想的一个途径,如前述董仲舒审理的第三个案例,如果按照汉律的客观归罪原则,判决误伤父亲乙的儿子甲为殴父罪,处以枭首的话,那肯定是极不公正的。另一方面,引经决狱弥补了制定法的不足,在法律、法规都阙如的情况下,依据儒家经义使案仲得以妥善处理。此外,引经决狱也为当时已经甚为酷烈的司法实践注入了一股慎刑、德治和教化的活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严刑峻法的局面。

但是,引经决狱也具有相当的消极性。首先,董仲舒在引经决狱中确立的?原心定罪?的原则,即使对封建的法制而言,也是极具破坏力的。尤其是该原则运用到极端之后,甚至出现了?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注、桓宽编、《盐铁论·刑德》)的状况。其次,在引经决狱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用封建正统的法学世界观来任意改变法律的规定,从而使本来就不稳定的法律进一步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为法律虚无主义开了门户。再次,引经决狱使儒家思想中许多消极因素(如?三纲五常?等)得以扩张,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2.汉代的决事比

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比,既是一种比较成事或相关法律进行判案的行为,也是所引用的案例、成事本身。《春

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八年》称、?择善而从之曰比。?在《汉书·刑法志》?所欲活则傅(附)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句下,颜师古注曰、?比,以例相比况也。?在?奇请它比?句下,颜师古注曰、?奇请,谓常文之外,主者别有所请以定罪也。它比,谓引它类以比附之,稍增律条也。?在《礼记·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条下,郑玄注曰、?小大,犹轻重。已行故事,曰比?。(注、《十三经注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3页。)决事比,就是可以引为审判依据的案例和成事等。

决事比的运用,在西汉时期就已较广泛。《汉书·刑法志》称、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

好?,?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注、颜师古曰、?见知人(知道他人)犯法不举告为故纵,而所监临(监督法律执行的官吏)部主(犯人所在部门的主管官员)有罪并连坐也。?)缓深故之罪,(注、孟康曰、?孝武《汉武帝》欲急刑,吏深害及故入人罪者,皆宽缓。?)急纵出之诛。(注、颜师古曰、?吏释罪人,疑以为纵出,则急诛之。?)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浸密。(注、颜师古曰、?浸,渐也。?)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由于决事比在司法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由于适用决事比的混乱,因此,从西汉起,人们就开始了对决事比的汇编整理。《魏书·刑罚志》记载、汉宣帝时?于定国为廷尉,集诸法律,凡九百六十卷,大辟四百九十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比,凡三千四百七十二条,诸断罪当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

至东汉,决事比的汇编活动进一步活跃,并出现了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对决事比进行编纂删定的判例集《辞讼比》。《东观汉记·鲍昱传》称、东汉章帝时,?司徒辞讼,久者至数十年,比例轻重,非其事类,错杂难知,昱奏

定《辞讼比》七卷,《决事都目》八卷,以齐同法令,息遏人讼也。?(注、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2页。)《后汉书·陈宠传》谓、陈宠?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数为(鲍)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宠为昱撰《辞讼比》七卷,决事科条,皆以事类相从,昱奏上之,其后公府奉以为法。?《晋书·刑法志》也称、?汉时决事,集为令甲以下三百余篇,及司徒鲍公撰嫁娶辞讼决为《法比都目》,凡九百六卷。世有增损,率皆集类为篇,结事为章。一章之中或事过数十,事类虽同,轻重乖异。?

关于决事比的内容,主要是在法律阙如的情况下,依据以往的旧例、成事,或者儒家的经义来处理一些疑难案件,这一点从《太平御览》所引《风俗通》记载的《辞讼比》三则佚文中可以得到证明。

秦汉时期,中国判例法研究的主要内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 时间跨度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 前146年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1453 年东罗马灭亡 特征农耕文明海洋文明 表现政治文明 (1)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 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主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外关系由主动开放走向闭 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古代希腊辉煌的奴隶制 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代议 制的渊源 (2)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制度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 献,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头 (3)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 贸易发展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 济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 业、商业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 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 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民主 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 张、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罗 马法律不断演变完善 思想文明 (1)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 影响深远 (2)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科技 文化繁荣 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苏格 拉底等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 探索的主体,成为近代人文主 义思想的发源地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1)秦朝:确立____________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____________,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后来,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转变;汉代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____________的发展过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____________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3)土地制度:历经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商周时期________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分析报告

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报告

————————————————————————————————作者:————————————————————————————————日期: 2

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报告 专业班级: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 学号:20110541235 姓名:李敏 摘要:通过这次对家乡近现代历史人物刘伯坚的生平事迹的考察,我深刻理解了革命先烈为祖国的解放做出的伟大牺牲,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明白身上的重大责任,努力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祖国的更加富强作出不懈的奉献。 关键词:刘伯坚革命精神奋斗 正文:无前的革命精神代表的是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在社会不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精神是我们忘记和缺少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深层次领悟和传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这个寒假,我对我们当地的革命历史人物刘伯坚的生平革命事迹做了一次实地考察,通过这次考察,我不仅重新学习了我们上一代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精神,更明白了我们身上所承担的伟大光荣的历史命令。 首先,我参观了以纪念刘伯坚烈士而修的刘伯坚纪念馆,在纪念馆里面,除了陈列了大量关于刘伯坚在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的宝贵文献和其本人作的优秀诗文之外,还向广大市民展列了一系列革命先烈在革命中使用过的器皿和各种什物,具有很高的珍藏价值。在刘伯坚纪念馆里面,我仔细阅读了关于他的革命英雄事迹和书籍,对其生平事迹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刘伯坚,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县,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比利时一边做工一边学习。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曾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1926年刘伯坚回国,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刘伯坚先后从武汉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28年,再次被党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同年,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年下半年,刘伯坚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

历史人物研究报告

历史人物研究报告 (文章一):名人调查报告张大千与喻培伦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我们都知道张大千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书法家﹑文学家﹑收藏家,美食家﹑旅行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学养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文化名人。而其同故乡的喻培伦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他自署名为“世界恶少年”,是历史上一个风云人物。特此我们小组对这俩位名人进行调查。 (二)、调查计划调查各种名人的事迹。 (三)、考察时间2xxx年3月3号 (四)、调查过程 1.上网收集资料2,在名人的故居进行考察张大千(1899~xx年),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xxxx人,祖籍xx省番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三十年代,他艺术更是趋于成熟,工笔写意,俱臻妙境,于齐白石齐名,素有南张北齐之称。1936年他被聘为xx 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在xxxx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在此时创作了传世名作《中郎授女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了,很快日寇就占领了北平,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关

键时刻,大千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中国XX的民族气节:他拒绝了担仸日华艺术画院院长及日伪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职位,并拒绝了借出所藏明清书画。由于在言论上表示了对日寇侵略罪行的不满,被日本宪兵队关押了一个多月。随后他又回到了xx,这时的风格略脱八大山人、石涛的粗犷写意而趋于唐寅、沈周的细润华滋。中国文化是个自成体系的系统,但也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化。位于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的艺术宝藏,而驰名中外的敦煌壁画正是这一宝藏中的精华。中国的文化源头在哪儿呢?难道是在敦煌?这个问题始终萦绕着张大千。1942年,春末,他决定举家赴敦煌临摹壁画。在敦煌的生活是艰苦的,恶劣的气候条件,再加上住在与世隔绝的石洞子里对于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但对于一个艺术家却可能是有益的。大千在此时画风为之一变,他善用复笔重色,笔力也变得丰厚浓重。可以说在敦煌时期对他风格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考察莫高窟的壁画佛像,还对莫高窟进行了编号,成为了为莫高窟编号的第一人,为保存文化遗产做了积极的贡献。他还到达xx西宁,邀请藏族画师共同赴敦煌协助临摹工作。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对摹品的负责,每幅画上都注明了画家的名字,凡与他合作也注明了作者的名字,所以在他许多临摹的敦煌壁画中都标有番僧某某同画。两年后他结束了在莫高窟的临摹工作,同时开始了对安西xx窟的临摹工作. 在离开莫高窟后,他花了大量时间对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朝的壁画代表作及雕塑进行了临摹,共有摹品共记三百多幅。这一年八月,《张大千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画史研究

画史研究| 花鸟画形态初具:秦汉时期的花鸟艺术 原创2016-04-08 周忠庆中国书画报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和大一统局面形成,文化上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秦汉统治者出于彰显王权和政治说教的需要,非常重视绘画的作用。西汉武帝创置“秘阁”,搜集天下名画;东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立“鸿都学”以集奇艺,使天下之艺云集。秦汉绘画在继承前代绘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商周时期绘画的实用性和神秘性风格,着意于表现寥廓的宇宙意识,融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造就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此时出现了花鸟走兽专题的作品,也出现了见诸文字记载的兼擅花鸟走兽的“花鸟画家”,而且表现技法成熟,后世花鸟画的形态日渐清晰。 壁画和帛画中的花鸟走兽形象 壁画和帛画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实物绘画种类,也是这一时期花鸟走兽艺术形象最重要的载体。 壁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而至商周时期,壁画的绘制已经相当普遍。《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秦汉时期壁画主要绘制于宫殿、寺观和墓室,虽然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但花鸟走兽形象也比比皆是。它们不但见诸典籍,更有实物的佐证。 凤凰山汉墓彩绘三鱼纹漆耳杯 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壁画实物是1959年发掘的秦咸阳1号宫遗址壁画残片。1979年,在秦咸阳3号宫遗址西阁道东西残壁发现的壁画均绘有车马图和麦穗图。东壁北组的《车马图》相对完整,图中共有四马一车,其造型和著名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如出一辙。图中车舆已经模糊不清。马均为枣红色,体态雄健,正驾车奔跑,面部有彩饰面具,颈部有白色车轭,腰部有白色或黑色飘带。刻画最为精彩的是四匹马的头部,略有高低,神情各异,有的昂首长嘶,有的埋头疾驰。这是一幅绘在墙壁上的秦代“花鸟画”作品。 及至两汉时期,自然界中的花鸟走兽已经是壁画的重要表现对象了。 东汉辞赋家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以夸张的手法记录了宫室殿堂壁画中花鸟走兽的艺术形象:“圆渊方井,反植荷蕖,发秀吐荣,菡萏披敷。”又:“飞禽走兽,因木生姿。奔虎攫挐以梁倚,仡奋亹而轩鬐。虬龙腾骧以蜿蟺,颔若动而躨跜。朱鸟舒翼以峙衡,腾蛇蟉虬而绕榱。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狡兔跧伏于柎侧,猨狖攀椽而相追。玄熊舑舕以龂龂,却负载而蹲跠。”有关这一时期壁画中花鸟走兽形象的记载还有《水经注》所记:“李刚石室在巨野黄水南,石室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麟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制作工丽。” 东汉陶楼彩绘《双鸦栖树图》 壁画在两汉时期建筑中的绘制相当广泛,那时的殿堂、衙署、墓室、驿站等处大多绘有壁画。由于年代久远,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壁画也随之化为乌有。现在我们所见壁画多为墓室壁画。汉墓壁画内容主要有升仙神异、天象祥瑞、驱疫辟邪、经史故事、家居生产等。其中不乏花鸟走兽形象,如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壁画《升仙图》、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牧马图》、辽阳北园汉墓壁画《斗鸡图》等。这些花鸟走兽形象在作品中虽然只是作为人物的衬托和点缀,但其艺术表现已为后世花鸟画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上的来源。 西汉昭帝和宣帝时期的卜千秋墓壁画用长卷方式描绘了墓主夫妇升入天界的情景。壁画

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报告 (500字)

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报告 专业班级: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 学号:20110541235 姓名:李敏 摘要: 通过这次对家乡近现代历史人物刘伯坚的生平事迹的考察,我深刻理解了革命先烈为祖国的解放做出的伟大牺牲,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明白身上的重大责任,努力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祖国的更加富强作出不懈的奉献。 关键词:刘伯坚 革命 精神 奋斗 正文:无前的革命精神代表的是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在社会不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精神是我们忘记和缺少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深层次领悟和传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这个寒假,我对我们当地的革命历史人物刘伯坚的生平革命事迹做了一次实地考察,通过这次考察,我不仅重新学习了我们上一代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精神,更明白了我们身上所承担的伟大光荣的历史命令。

首先,我参观了以纪念刘伯坚烈士而修的刘伯坚纪念馆,在纪念馆里面,除了陈列了大量关于刘伯坚在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的宝贵文献和其本人作的优秀诗文之外,还向广大市民展列了一系列革命先烈在革命中使用过的器皿和各种什物,具有很高的珍藏价值。在刘伯坚纪念馆里面,我仔细阅读了关于他的革命英雄事迹和书籍,对其生平事迹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 刘伯坚,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县,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比利时一边做工一边学习。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曾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1926年刘伯坚回国,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刘伯坚先后从武汉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28年,再次被党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同年,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年下半年,刘伯坚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 校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秘书长、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底,在中革军委下,刘伯坚参与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的组织、策划和联络工作。随后,他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报告 ——刘志丹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1928年,由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的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继清涧起义后规模最大的军队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一次武装起义,是我党领导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华起义的深远意义在于它用热血和生命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刘志丹同志正是吸取了渭华起义的经验教训,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创建了西北工农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

二、提出三色论 所谓“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刘志丹认为,人民军队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他把分散的、弱小的群众武装逐步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后上升为正规红军。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建军路线是一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根据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率部同吴岱峰阎红彦等部会师,并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所谓“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大胆尝试。红石峡会议后,他返回家乡保安,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把该县民团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随后,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军,以合法身份发展革命武装,多次被捕和关押。经党组织和南汉宸、杜斌丞等著名人士的营救而获释。刘志丹为了创建革命武装,以非凡胆略,一次次打入军阀部队,出生入死,毫不退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 所谓“灰色”,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他认为,陕甘地区有许多绿林武装,其中不少人出身贫苦,侠肝义胆,由于生活所迫,铤而走险,被“逼上梁山”。他们同官僚军阀、地主豪绅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复杂。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改造,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 三、创造三窟论 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渭华起义失败后,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后来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四、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 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领导这样的战争,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引导与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政权。为此,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 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十一课 石壁上的九色鹿湘美版

《石壁上的九色鹿》 一·教材分析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本节课学习仅以本生故事画莫高窟第257窟壁画的主要题材《鹿王本生图》为代表,让学生接触我国壁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方法与装饰手法,来了解敦煌壁画和敦煌,探寻这座艺术宝库的奥秘,激发学生对我国悠久文化的自豪感,品味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鹿王本生图》所描绘的就是释迦牟尼生前的一个故事,它用一长条横幅展开了连续的情节。有一美丽的九色鹿王(释迦牟尼的前身)在江边游戏时救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被救的人要给鹿王做奴以示感谢,鹿王拒绝了,但他叮嘱那个人说:“如果将来有人要捕我,你不要说见到过我。”没过多久,这个国家的王后梦见了鹿王,毛有九色,角胜似犀角。王后醒来后就向国王说了这个梦,并希望得到这个鹿的皮为衣,角做耳环。虽然这个国王是善良的,但王后却以死相逼,没办法,国王只有悬赏求鹿。那个被救的人,贪图所赏得的大量金银和土地,便向国王报告了鹿王的行踪。当国王带人去捕鹿王时,鹿王向国王诉说了他救溺人的经过,国王被深深感动了,遂放弃了捕捉鹿王的想法,而且下令全国,可以允许鹿王任意行走。最后王后羞愧而死,那个忘恩负义的溺人也得到了报应:身上生疮,口生恶臭。

这个故事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宣扬的是善恶报应思想,赞扬了九色鹿王的仁义精神。这幅壁画无论在构图、色彩处理上,都巧妙地增强了善恶报应这一主题,生动地描绘了九色鹿富有人格化的神态,表现了鹿王控诉忘恩负义的小人、不向邪恶屈服的倔强性格。 从绘画手法上来欣赏这幅壁画。在表现形式上,《鹿王本生图》以长方形的构图,呈先两边后中间的对称法则,分段描绘,使故事情节严密而生动。在表现方法上,“凹凸法”的渲染表现出了物像的立体感。色彩多用土红、粉红、蓝、草绿等,由于年久变色,原来深一点的颜色已变得很暗,或成了灰黑色,但当年的笔触依稀可辨。图中勾画形象的轮廓线,遒劲挺拔、笔触有力,手法自由而纯熟。画中的山水,无皴擦,很有装饰味,树木的枝干用土红着色,树叶用绿色大笔涂染。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说明了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既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的优点,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着。还要加以补充的是,其他地方壁画中的九色鹿,大多长跪垂泪,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而敦煌壁画中鹿王在大兵围困中向国王慷慨陈词,国王则在马上俯首倾听,情态虔诚温善,这表明了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倾注了深深的赞美之情。不论是壁画画面的描绘还是石壁内画面的组织展现大多都以西面为主体呈对称布局 教材在本节课安排了学习活动:仔细观察《九色鹿》,你能看出画面是如何表达故事情节的吗?让学生懂得去如何欣赏敦煌壁画。画面上共绘制了五只鹿的形象,各不相同。分别是:在河边奔跑时美丽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讲先秦秦汉时期一、全国卷考情分析

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与前几年历史试题相比,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试题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文字性材料可分为表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选择题以表述性材料为主,非选择题以原始性材料为主。 3.就设问形式来说,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背景类、原因类、说明类、比较类、影响类,非选择题以概括类、影响类、原因类为主。 4.就考查范围来说,全国卷比较注重中国史的考查;政治、经济和思想试题。 二、主干知识深度理解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2.分封制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被封的诸侯在本国内同样对其属下进行分封,是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分封,是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衰落。秦朝建立后,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被废除。但是秦之后的王朝,仍有少数实行过分封制,但这主要是分封制的残余了。 3.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就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宗法制源自父系家长制。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

心理史学与历史人物研究

2000年第4期(总第129期) 学 习 与 探 索 Study&Exploration No.4,2000 G eneral.No.129 心理史学与历史人物研究 林 泽 荣 (哈尔滨学院历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去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应注意心理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物个性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个体心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群体心理的分析。同时,在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时应注意个体的阶级性,搜集充分的有关历史人物个体心理材料,关注那些变动着的心理、生理因素对人物行为的影响和个人之间不同的差异。 关键词:心理史学;心理分析;个体心理;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K03;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0)04-0125-03 将心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创立心理历史学的是奥地利著名的神经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的继起者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取得了颇为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由此,心理史学呈现出一片诱人的前景。 1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人是具有高级思维活动的“万物之王”,具有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尽管现代人和古代人 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心理状态也不会完全一样。但是,人们的心理状态仍具有共通性。人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每个人都按自己的目标在行动,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2](P243)由于人类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认为,历史的问题是一个心理问题。正如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所说:“历史事实在本质上是心理上的事实。”[3]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考察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时,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状况,包括人们的社会动机、社会需要、社会情感等方面的状况,因为这些都同当时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对这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人们才能真正弄懂历史。 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去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应该注意哪些呢? 首先,注意心理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的心理状态不是凭空而来的,资产阶级史学家往往有意拔高心理作用而忽视社会环境,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印第安人有一个苏族(sioux)部落,为人慷慨,对财物十分大方。因为白人侵入北美以前,苏族人生存空间辽阔,食物来源丰富,他们不懂吝啬,并将这种性格特点体现在育儿方式中,他们总是给婴儿充分的任意吮吸母乳的机会,直至幼儿长到喜欢吃其他食物时才断奶。这样的育儿方式逐渐地潜移默化地使下一代人继承了苏族人慷慨大方的品格[4]。由此可见,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物的心理特点同其所处的经济、文化生活之间存在着互为影响的密切关系。正是由于自然界赐予了苏族人丰富的 收稿日期:2000-02-27 作者简介:林泽荣(1949-),男,上海人,哈尔滨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从事西欧中世纪史及史学理论研究。 ? 5 2 1 ?

历史人物人格主要研究方法评析

历史人物人格主要研究方法评析 【摘要】对历史人物人格进行研究主要有内容分析、历史测量、心理传记三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量化与质性研究并重,可对单个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历史测量法对大量非凡历史人物进行量化研究,旨在把握人物内在人格共性。而心理传记则是以质性研究为主,意在对特定个体生命独特性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内容分析;历史测量;心理传记 Analysis of the Main Methods for Researching the Personalities of Historical Figure WANG Shi-m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Zunyi Guizhou 563002,China) 【Abstract】Content analysis,historiometry and psychobiography are the three method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personalities of historical figure.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the content analysis can be used for the in-depth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single historical figure. Historiometry being used for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a number of significant historical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浙江大学精神与历史人物关系的研究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小组研究性作业之一 题目____浙大精神与历史名人的关系___ 小组成员唐梓峰李晓薇姚宇婷沈亦妍林佩瑶姚潇胡聪颖任课教师陈小英 组别和组长第 2 组组长:唐梓峰 上课时间周一第3,4节 作业完成时间___ 2016.10.21 __________

浙大精神与历史名人的关系 沈亦妍姚宇婷叶嘉铭 第二组 摘要:浙大学生对于浙大精神的理解以及对历史名人的熟悉度,浙大精神与历史名人的关系 关键词:浙大精神,浙大历史名人,求是创新 引言:无论是风雨艰辛的流亡时代,还是改革创新的全新时期,浙大精神已经引领着浙大人走过历史的一程又一程。此次我们小组将进一步探索,从一位位浙大的优秀历史先人的光辉成绩中,再一次将浙大精神的传颂。 一、学生调查 (一)关于此次调查问卷的分发对象 主要面向的群体就是我们浙大在校本科生,而从统计数据来看,参与调查的大一新生人数比例又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个问题主要是由本次问卷发布者为 大一学生,以及发布范围不够广泛而引起的。大一新生在浙时间短暂、学习生活经验不够充足、对浙大精神尚未熟谙等种种原因都会会使我们的调查结果产生一 些误差,这既是我们这次调查存在漏洞的地方,也要求我们在得出本次调查结果 之前要恰当再次进行数据的人为调整,参入更成熟的因素来弥补不足。 (二)关于浙大精神本身 本次选用的浙大精神摘选于浙江大学的官方网站,但是更多浙大人会选择将“求是创新” 的校训作为最根本的浙大精神。就从本次调查数据结果来说,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启真厚德“作为自己最先想到当浙大精神,但是此

次问卷调查中“启真厚德”误输入成“启真后德”,由此不禁有疑问:同学们是真的理解浙大精神中“启真厚德” 的含义吗?从此来看,浙大精神的含义丰富深厚,而同学们并未真正理解所有的浙大精神,只是也许片面的或局部知道一些耳 熟能详的精神。 (三)关于浙大历史人物 从数据结果来看,竺可桢、苏步青、钱三强是同学们最为熟悉的三位浙大老 前辈。竺可桢先生,毫无疑问,带领浙大西迁、赋予浙大“求是”的新鲜活力, 是浙大成长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苏步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数学家,曾与竺老校长一起共筑“东方剑桥”;钱三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 士,大力发展科学,重视人才培养,为浙大的进步添枝加叶。由此可知,同学们 对于浙大著名的历史人物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那些不仅为浙大的发展做贡献,还带动社会发展的著名科学家们。 (四)关于浙大精神与浙大历史人物的联系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九成以上的人都认为浙大精神与浙大优秀历史人物 之间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并且认为“优秀历史人物塑造浙大精神”“浙大精神潜移默化影响浙大人““浙大精神激励浙大人”,两者相互联结相互依赖。这也 正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现实体现。 (五)关于浙大精神与当今浙大学子的关系: 由调查数据可以认识到,接受调查的所有人都认为浙大精神有着现实意义, 是指导浙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思想。但而相比之下,更多人选择了“在特殊场合偶尔感受到” ,以及七八成同学只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极少人在日常生活中 感受到。这也表明同学对浙大精神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海纳江河、启真厚

中国近代人物研究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袁世凯与清末新军 1 袁氏家族的()曾带兵在安徽北部一带与太平天国以及捻军作战,与曾国藩、李鸿章关系很好。 C ?A、袁克定 ?B、袁世凯 ?C、袁甲三 ?D、袁崇焕 2 关于“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出自《沙家浜》中的人物胡传魁 ?B、说明乱世中如果有枪这个兵器就立于不败之地 ?C、说明乱世称王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D、说明英雄必须要有武器才能称王 3 关于袁世凯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BCD ?A、与日本关系非常好 ?B、自幼不喜欢八股文和科举 ?C、曾经做到了相当于今天政府驻朝鲜外交官的职位 ?D、甲午战争之后建议大力改革军事 4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之后对军事方面的主张有()。ABCD ?A、大力裁汰旧军 ?B、要改变军事制度、思想 ?C、完全按照西法训练军队 ?D、从学堂精选士兵 5

孙中山是第一个临时大总统,是君主制结束以后第一个基本上统治了全国的国家领导人。 错误 6 袁世凯认为德国陆军是世界上最强的,他的新建陆军基本按照德国模式来操办。正确建立北洋六镇军队系统 1 下列规定中,不属于袁世凯《募练新军章程》规定的是()。B ?A、年龄限二十岁至二十五岁 ?B、限家三代有九品以上官职者 ?C、报明三代家口、住址、箕斗数目 ?D、身高限四尺八寸以上 2 1902年,袁世凯正式创立直隶军政司,下设三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三个处的是()。A ?A、武器处 ?B、兵备处 ?C、参谋处 ?D、教练处 3 清政府设立了练兵处负责新军编练,总机大臣是()。B ?A、奕劻 ?B、袁世凯 ?C、铁良 ?D、徐世昌 4 下列选项中,练兵处机构官职与官员对应正确的是()。C ?A、军令司副使段祺瑞 ?B、军令司副使王世珍 ?C、练兵处提调徐世昌 ?D、军令司正使冯国璋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 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聊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

聊城文化历史名人研究 题目:聊城历史名人,聊城,了解聊城历史 摘要: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悠悠数千载,出现过众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他们为聊城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搜寻、整理和探究聊城历史文化名人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及其辉煌的成就,使聊城人民了解聊城的历史和文化,培养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于将来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查阅历史典籍,上网搜寻资料,走访老人。前人研究几乎详尽。 研究方法与过程:借鉴已有资料,利用假期时间在聊城附近走访老人。需要的材料有纸笔,历史典籍。 结果: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毖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毖城传言为伏羲城。伏羲或谓毖羲。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伏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 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仓颉,上古时期黄帝史官。5000年前,他作为黄帝史官,伴驾南巡。在一次古远山林里展开的狩猎活动中,他看到猎人们匍匐在地,仔细观察散落的蹄痕印迹,用以确定野兽的行踪。他由此得到启发,突生灵感,以鸟纹兽迹为蓝图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从此,祖先们告别了结绳记事的年代,开始了契木为文的文明。 从此,世代传承发展,生生不息。钟鼎陶泥,甲骨汗青,铅火枣梨,刀笔毫宣。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积墨于今。这位补天浴日彪柄千秋的老人,被后人虔诚地尊称为文字始祖。去世后葬于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东阿县志》载“在县(今平阴县东阿镇)北三十里,墓前有祠,久圯。道光五年知县李贤书捐俸重建。”仓颉墓原有高大的墓冢,墓前有古碑数幢,祠堂三间,二层。此地尚存仓颉墓碑、仓圣桥等遗迹。 军圣孙膑 军圣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阿城镇)人,孙武四世孙,著名军事家。孙膑早年与魏人庞涓共同习艺于战国时隐士鬼谷子。庞涓忌孙膑之才,借故施以“膑”刑,意欲使孙膑从此隐迹于世。其后齐国使者暗中将孙膑载回,威王任孙膑为军师。孙膑先为田忌设攻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附近),后又用“减灶”之法惑敌,于马陵(今莘县西南)预设伏兵,再败魏军。庞涓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