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及模式(同步练习)

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及模式(同步练习)

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及模式(同步练习)
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及模式(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20分钟)

*1. 下列关于西方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共同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城市的中枢部分都是中心商务区

B. 都可以分出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等功能区

C. 住宅有高级住宅与低级住宅之分||,且呈背向发展

D. 高级住宅多位于市中心||,低级住宅多位于郊外

2. 下图为城市地域结构的一种模式||,对该模式及其内容的正确论述是()

A. 该图为同心圆模式

B. 该图为多核心模式

C. 1为住宅区||,3为商务区||,4为工业区

D. 1为商务区||,3为低级住宅区||,5为高级住宅区

读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回答3~4题||。

3. 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A. 同心圆模式

B. 扇形模式

C. 多核心模式

D. 田园城市模式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①③是低级住宅区

B. ⑤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C. ④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D. ②处宜布局化学工业

读重庆市地域形态图||,完成5~7题||。

*5. 重庆市的地域形态属于()

A. 集中式

B. 组团式

C. 条带式

D. 放射式

*6. 以上四种城市地域形态类型中||,市政建设投资相对最高的是()

A. 集中式

B. 组团式

C. 条带式

D. 放射式

**7. 影响重庆形成这种城市地域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崎岖不平

B. 气候温暖湿润

C. 工业分散分布

D. 交通干道四通八达

8. 一般说来||,团块状形态的城市分布在()

A. 平原地区

B. 丘陵地区

C. 河谷地带

D. 山麓地带

9. 下图为“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城市空间形态属于||。试阐述这种城市空间形态的优点、缺点||。

(2)在甲处规划建设一大型汽车交易中心||,其有利条件主要有哪些?

(3)你认为调控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途径有哪些?

10. 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城市位置和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的布局形式是||。中心医院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2)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应将石化、化肥等重污染工厂搬迁到A、B、C、D区域中的区||。在C区||,街道多呈东南—西北走向||,其最有可能考虑的因素是||。

①节约用地和投资费用

②合理布局城市主干道||,方便出行

③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

④适应当地地形地势

(3)试分析该市发展石化工业的区位优势||。

1. D 解析:三种模式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模式的核心;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中三种最基本的职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宅区逐渐出现分化||,且呈背向发展趋势||,高级住宅区多分布于城市边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多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2. D 解析:该图为扇形模式||,1为商务区||,2为批发商业区、轻工业区||,3为低级住宅区||,4为中等住宅区||,5为高级住宅区||。

3. B 解析:据图可知||,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为扇形模式||。

4. B 解析:①①两处与商业区相邻||,位于内城||,①应为低级住宅区||,③处有高速公路穿过||,交通相对便利||,应为批发商业区、轻工业区;①处附近有铁矿和煤矿||,资源丰富||,且远离城区||,对城区环境污染小||,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故适宜布局钢铁工业;化学工业会产生水污染||,①处位于流经城区的河流上游||,故不适宜布局化学工业||。

5. B 解析:据图可知||,重庆城市由几片组成||,故城市地域形态属于组团式||。

6. B 解析:组团式的地域形态用地比较分散||,各片区之间联系不太方便||,故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较高||。

7. A 解析: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故重庆形成这种城市地域形态主要是受地形影响||。

8. A 解析:团块状的城市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成一片||,故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开阔的平原||,这种空间形态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但是由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容易产生生产和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

9.(1)组团式优点:亲近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间的关系||。缺点: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相对较高||。(2)邻近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和铁路(交通便利);分布在郊区||,有宽阔的空间可利用;地价便宜||。(3)①合理规划和控制大城市用地规模;②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③培育新开发区和卫星城镇||。

解析:(1)据图可知||,该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之间有一定距离||,故城市空间形态属于组团式||,其优点从环境方面考虑||,缺点从建设投资及城市管理方面进行分析||。(2)大型汽车交易中心要从交通、土地面积及地价几方面进行分析||。(3)调控城市空间形态应从城市规模、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

10. (1)集中式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密集||,交通便利(2)D ③(3)地处长江三角洲||,人口、城市密集||,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解析:(1)据图可知||,该城市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布局形式呈现集中式;中心医院位于城市中心附近||,该处人口密集||,交通便利||。(2)根据风频玫瑰图可知||,D 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市污染较小;该城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或根据风频玫瑰图也可判读该城市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故该城市街道走向主要考虑风向||。(3)石化工业的区位优势从市场、交通、水源三方面进行分析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等级考试题)

第六篇城市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1.(2018·浦东·一模)土地利用效益随着距市中心远近而变化。从市中心向郊区,土地利用效益下降幅度最大的是A A.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C.工业用地D.农业用地2.(2018·黄浦·二模)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商业用地C A.在各类土地中占地面积最大B.土地利用效益低于工业用地 C.地租支付能力高于居住用地D.处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第二圈层3.(2018·虹口·一模)右图为某城市地价变化 图。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 现了两个峰值。该区可能建设了B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2018·闵行·二模)右图为某大城市商业、居住、 工业用地的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远近变化图,曲线Ⅰ在③ 位置处地租水平较高,原因可能是这里B A.位于市中心B.交通便捷 C.工厂密集D.环境优美 5.(2018·青浦·一模)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 可能位于C A.市中心B.街道两侧 C.主干道交汇处D.城市绿地 6.(2018·普陀·二模)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 综合表现。右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 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 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C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万向空气质量较好 7.(2018·崇明·二模)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B ①土地价格②发展历史③交通条件④生活习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2018·奉贤·一模)从城市功能分区看,位于城市或区域的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E D C B A 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与'x轴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与'y轴平行,长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l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 rh Sπ 2 = 圆柱侧 ' 2 1 ch S= 正棱锥侧面积 rl Sπ = 圆锥侧面积 ') ( 2 1 2 1 h c c S+ = 正棱台侧面积 l R r Sπ) (+ = 圆台侧面积 ()l r r S+ =π2 圆柱表 ()l r r S+ =π 圆锥表 ()2 2R Rl rl r S+ + + =π 圆台表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构思】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阐述了城市的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城市是人类的重要居住地,如何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更有利于人类的居住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课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让学生处自己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并进行知识意义建构。 学生在生活的城市中,已经对城市的功能分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本节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信息的接触,学习本节知识并不困难,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活动,形成正确的城市规划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让学生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能够说出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的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各个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欣赏城市的景观美,热爱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从我做起为创造更适于人居的城市而做出努力。 【教材分析】 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1、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规律;2、综合应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 【教学方法】 调查研究、网络探究、角色扮演

课前,教师收集一些城市形态的图片,将相关资源放到教学课件中,或发布到局域网上。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城市规划师的身份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及其它教学媒体来分析教师给出的各种规划方案,并且给自己选择的城市设计出最合理的方案,从而获取相关的城市规划知识。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引导探究——自主发现——总结提升”。 【教学准备】 上课之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幅大比例尺的江门城市地图,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江门市的城市各功能分区,并在图上作标示。 让学生收集最近公示的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及规划远景。 【教学过程】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中心商务区:CBD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区明显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23讲城市区位与城市空间结构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册第二单元第23讲城 市区位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共64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上海市连续四周(2011年7月28日~2011年8月24日)住宅环间均价表(单位:元/平方米)”,回答1~2题。 内环以内内外环间外环以外日期7.28~8.3 8.4~8.10 7.28~8.3 8.4~8.10 7.28~8.3 8.4~8.10 住宅均价32 569 32 521 14 710 14 715 6 873 6 896 日期 8.11~ 8.17 8.18~ 8.24 8.11~ 8.17 8.18~ 8.24 8.11~ 8.17 8.18~ 8.24 住宅均价32 521 32 386 14 700 14 688 6 904 6 439 A.住宅区用地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B.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市中心附近 C.文化程度是住宅区分化的最常见原因 D.住宅区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2.下列关于上海市从中心区到外环以外房价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逐渐降低——交通因素 B.逐渐升高——地租 C.逐渐升高——人口密度 D.逐渐降低——地租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读“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回答3~4题。 3.地租等值线并不是呈正圆形,而是有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区域地租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

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条件B.交通通达度C.人口分布D.行政干预 4.若要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仓储式超市,最好选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左图)以及“甲城市某区域日均地铁分时段客运量统计图”(右图),回答5~7题。 5.左上图中所示地区( ) A.城市共有三个等级 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D.乙、丙城市服务功能相同 6.关于左上图中甲城市地租水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d 7.右上图反映的最有可能是甲城市( ) A.a以内的区域 B.ab间的区域 C.bc间的区域 D.c以外的区域 读“我国西部地区部分省区简图”,回答8~9题。 8.下列因素对a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小的是( ) A.政治 B.宗教 C.地形 D.矿产资源 9.b湖泊的水位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季风区,夏季降水增加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湖床抬升 C.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大

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结构图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关于公民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履行……的义务.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要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关于政府: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政府的性质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职能是….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3).宗旨是…..原则是……. 4)政府要依法行政, 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5)自觉接受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6),树立政府权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中国共产党 1、为什么?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指导思想(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理念。 3)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 4)坚持这样做的意义,结合材料。(p63-64,三个只有才…) 2、怎么做?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保持性质,坚持宗旨)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6)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城市空间结构

材料五: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因 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 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理解四大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学习思路: 为什么分→怎么划分→影响因素→如何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⒉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重点兼难点。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播放歌曲《家住临沂》展示大美临沂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导入新课:读教材P44图2-3-1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回答: 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同时思考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 教师总结:在这些功能区中,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区。)

间 个 二、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住宅区集中成片;是城市中最基本,用地最广泛的功能区。 工业区呈片状或带状;一般分布在市区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读图思考) 商业区大多呈团块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展示上海中心商务区图片,阅读第46页“知识窗”结合视频回答:1、“中心商务区”为什么叫中心商务区,而不叫中心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 提示: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职能和服务职能。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2r rl S ππ+=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D C B A α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2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单选题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城市功能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聚与扩散可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2003~2013年长春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但各功能用地发展不平衡。下图示意2003年和2013年长春市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 ) A.1~2环B.2~3环 C.3~4环D.4环外 2.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 ) A.教育科研用地B.商业服务业用地 C.行政办公用地D.医疗卫生用地 解析:第1题,高等教育用地占地面积较大,一般选址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地区。由图可知,2003年,2~3环和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均较大;而到了2013年,2~3环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减小、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增加,由此可以推断,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4环外。第2题,对比2003年和2013年4环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可以看出,商业服务业用地比重增加最多,说明商业服务业用地发展速度最快。 答案:1.D 2.B 下图为1996~2005年芜湖市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示意图。据此完成

3~5题。 3.据图可知,1996~2005年芜湖市居民的( ) A.平均交通通勤成本增加 B.平均工作时间延长 C.平均饮食生活成本提高 D.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4.与1996年相比,2005年芜湖市面积扩大最明显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B.住宅区 C.工业区D.交通用地 5.未来芜湖市将修建连接新芜区和鸠江区的地铁线路。地铁贯通后将最有利于提升新芜区的( )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D.服务职能 解析:第3题,图示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为负值,但居住人口却在增长;说明在当地居住,但到外区域就业的人口在增加,则平均通勤距离、时间要增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0引言 中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发展进程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规律性[1],其规律可以归结为近代主要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社会结构模式,社会分化和隔离严重;现代(50~80年代)分异特征绝对减弱,当代(80年代~)社会分异再度出现导致社会空间重构。由于城市因各自的地理区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交通、产业发展等不同因素,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都拥有各自的区别和特征。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大城市,西汉时开始建制,近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曾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场所,是一个庞 大、复杂的综合体,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和产物。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即是由物质 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实体[2]。城市空间结构是以一套组织规则,连接城市形态和子系统内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并将这些子系统连接成一个城市系统,其中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地域内个体城市要素(如建筑、土地利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公众机构等)的空间形式和安排[3]。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地域内部各种空间的状态,城市空间结构包括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等。 1.2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空间是由城市生活中的人们的行为、 目的、场所构成的多样的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社会空间的最小单位为家庭,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3个层次,以社会区为主。其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社区是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的,指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中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相应的社区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同时具有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是以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同工厂、住宅、学校、商店等一起位于一定的地域 收稿日期:2007-12-31;修订日期:2008-04-11. 作者简介:刘苏衡(1978-),女,湖北省武汉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方向的研究. 刘苏衡1,张力民2 (1.中南民族大学 工商学院管理系,湖北 武汉 430223;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较之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武汉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揭示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希望能对武汉营造新的城市面貌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空间演变;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8)03-0084-04 Vol.20No.3May,2008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 第20卷第3期2008年5月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封建社会)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 三、

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二、纺织业 三陶瓷业 四、 1、五、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②③④(笔记)

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各时期及不同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时期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时期 5、隋唐 6、宋代 7、元代 8、明清 二、城市的发展 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原因:①②③(笔记) 三、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④⑤(笔记) 3、演变历程(书本):战国前---战国到秦汉---中唐以来(唐宋)---明清 4、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封建社会末期(消极)

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表现:农业①②③④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业:①②③④ 2、作用: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GDP在世 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50 万人口城市多;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会经济全面高涨、综合国力强盛。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含义(书本) 2、出现时间、地点、部门 3、本质特征及表现 4、发展情况:发展缓慢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①②③④ (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 3、影响:积极、消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综述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预学案: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 2、城市功能区是怎么形成的?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又哪些?它们在城市中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城市地域结构?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来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影响这个因素的因素又有哪些? 6、功能区特点:(1)之间无___________________; (2)内部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住宅区 (1)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_____________。 (2)出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分化。 8、商业区 (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BD 多分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9、工业区 工业布局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其他功能区 如:,多分布在大城。 教学案: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_陈宇光

[摘要]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导致城市资 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及其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理性地解析城市空间的边界及其要素组合以及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涵,科学地勾勒出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势,有助于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组合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07)04-0080-05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 陈宇光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政治与法律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阶段性成就令人惊叹,世界瞩目。而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同样应引起广泛关注和理性思索。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导致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没有前瞻性地预测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和问题,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绿地面积减少、交通阻塞、城市抗灾能力差等“城市病”已经开始显现。笔者拟从城市空间的边界、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予以分析,科学地勾勒出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势,有助于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一 城市空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家居生活的现代存在方式,它与乡村空间一起成为有别于其它生物种类生命样式的“人化的自然”[1](P79),即社会物质,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两种文明形式。用历史 的、辨证的观点来看,乡村空间具有时间上的凝固性和空间上的内敛性,而城市空间孕育并脱胎于乡村空间,它毋宁是从乡村空间生长出来的,因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城市具有超强的空间扩展的能力及其自我重构能力,它通过其边界的运动实现其对现状的超越。城市空间的边界有外边界和内边界之分。城市空间的外边界是指城市发展中形成的自然边界,这种边界通常表现为与乡村接壤的交界点。城市空间的内边界通常是指城市内部空间之分割,历史地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因时因地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布局调整以及城市空间要素彼此消长导致城市空间的演化状态。 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仅注重城市的外延扩张而不顾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等客观条件,超越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条件的许可范围。恩格斯在分析英国城市情况时作过这样描述:“1844年时我还能用几乎是田园诗的笔调来描写的地区,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整批整批地陷入了同样破落、荒凉和穷困的境地。只是猪和垃圾堆再也看不到了。资产阶级掩饰工人阶级灾难的手法又进了一步。但是,在工人住宅方面并没有任何重大的改 [收稿日期]2007-09-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中城市管理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06STD630065。 [作者简介]陈宇光(1957-),男,江苏常熟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

地理人教必修自我小测: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含解析

自我小测 1.读某大城市示意图(仅列出部分功能区,不包括全部),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某种功能区,下列与其相对应的是() A.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B.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住宅区 C.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下图为我国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读图,完成第2~3题。 2.①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A.环境极差B.地价太高 C.交通不便D.设施不全 3.③区域可能属于() A.工业区B.住宅区 C.商业区D.行政区 4.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是() A.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地价高的市中心地区 B.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C.中心商务区昼夜人流、车流不息,热闹非凡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之间界线分明 读某地区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完成第5~6题。

5.图例中的城市功能区,正确的是() A.甲——低级住宅区B.乙——重工业区 C.丙——轻工业区D.丁——高级住宅区 6.甲功能区布局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 B.位于河流的下游 C.位于居住区附近,劳动力充足 D.靠近铁路,交通便利 读某城市某功能区内的地铁分时段日均客运量统计图,完成第7~8题。 7.根据客流量的时段统计,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A.高级住宅区B.电子工业区 C.中心商务区D.低级住宅区 8.关于该功能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厂企业集中B.地租昂贵 C.环境污染严重D.文化教育发达 9.读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分布在b1、b2两地的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