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仓储管理和仓库管理难点要点说明

仓储管理和仓库管理难点要点说明

仓储管理和仓库管理难点要点说明
仓储管理和仓库管理难点要点说明

第二章物流仓储管理

第一节仓储管理概述

一、仓储在企业物流系统中的作用

仓储系统是企业物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子系统。物流系统的整体目标是以最低成本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而仓储系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仓储在时间上协调原材料、产成品的供需,起着缓冲和平衡调节的作用,企业可以为客户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提供适当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时间效用。因此仓储活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仓储在企业物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大规模、整车运输会带来运输的经济性。在供应物流方面,企业大多是从多个供应商分别小批量购买原材料并运至仓库,然后将其拼箱并整车运输至工厂。由于整车运输费率低于零担运输费率,因此,这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在销售物流方面,企业将各工厂的产品大批量运到市场仓库,然后根据客户的要求,小批量运到市场或客户。这种仓库的作用不仅是拼箱装运,而且还可按客户要求进行产品整合。

2.进行产品整合

如果考虑到颜色、大小、形状等因素,企业的一个产品线包括了数千种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经常在不同工厂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将产品在仓库中进行配套、组合、打包,然后运往各地客户。否则,从不同工厂满足订货将导致不同的交货期。仓库除了满足客户订货的产品整合需求外,对于使用原材料或零配件的企业来说,从供应仓库将不同来源的原材料或零配件配套组合在一起,整车运到工厂以满足需求也是很经济的。

3.支持企业的销售服务

仓库合理地靠近客户,使产品适时地到达客户手中,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并扩大企业销售,这一点对于企业产成品仓库来说尤为重要。

4.调节供应和需求

由于生产和消费之间或多或少存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差异,仓储可以提高产品的时间效用,调整均衡生产和集中消费,或均衡消费和集中生产在时间上的矛盾。

二、企业仓储活动的类型

仓储仓库按不同的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用途、结构、保管方式、仓库功能及仓库选址等方面的情况,可将仓库分类如下:

1.按用途分类

(1)自有仓库。自有仓库,是指各企业为了保管本公司的物品(原料、半成品、产成品)而建设的仓库。

(2)营业仓库。按照仓库业管理条例取得营业许可,保管他人物品的仓库称营业仓库。营业仓库是社会化的一种仓库,面向社会,以经营为手段、以盈利为目的。与自有仓库相比,营业仓库的使用效率要高。

(3)公共仓库。国家或公共团体为了公共利益而建设的仓库称为公共仓库,即为公共事业配套服务的仓库。

(4)保税仓库及保税堆货场。根据有关法律和进出口贸易的规定取得许可,专门保管国外进口而暂未纳税的进出口货物的仓库,称保税仓库。堆货场是指为了销货、中继作业等临时

放置货物的设施。保税堆货场是为了搬运进出口货物、通关,进行临时保管货物的建筑物。

2.按结构和构造分类

(1)平房仓库

平房仓库是指仓库建筑物是平房,结构很简单,有效高度一般不超过5~6米的仓库。这种仓库建筑费用很便宜,可以广泛采用。

(2)多层仓库(或楼房仓库)

仓库为两层以上的建筑物,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仓库。建造多层仓库可以扩大仓库实际使用面积。

(3)高层货架仓库(或立体仓库)

利用高层货架配以货箱或托盘储存货物,利用巷道队跥起重机及其他机械进行作业的仓库。

(4)散装仓库是指专门保管散粒状或粉状物资的容器式仓库。

(5)罐式仓库以各种罐体为储存库的大型容器型仓库。如球罐库、柱罐库等。

3.按技术处理方式及保管方式分类

(1)普通仓库(2)冷藏仓库(3)恒温仓库(4)危险品仓库

4.按仓库功能分类

(1)生产仓库

为企业生产或经营储存原材料、燃料及产品的仓库,称生产仓库,也有的称之为原料仓库或成品仓库。

(2)储备仓库

专门长期存放各种储备物资,以保证完成各项储备任务的仓库,称储备仓库。如战略物资储备、季节物资储备、备荒物资储备、流通调节储备等。

(3)集配型仓库

以组织物资集货配送为主要目的的仓库,称集配型仓库。

(4)中转分货型仓库

配送型仓库中的单品种、大批量型仓库,其储备作用又类备型仓库。

(5)加工型仓库

以流通加工为主要目的的仓库称为加工型仓库。一般的加工型仓库是集加工厂和仓库的两种职能,将商品的加工仓储业务结合在一起。

(6)流通仓库(类似配送中心)

专门从事中转、代存等流通业务的仓库,称为流通仓库。这种仓库主要以物流中转为主要职能。在运输网点中,也以换载为主要职能。

5.按仓库选址分类

(1)港口仓库(2)陆仓库(3)枢纽站仓库

第二节仓储管理决策

一、仓储合理化的标志与要求

仓储合理化的含义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仓储的功能。合理仓储的实质是,在保证仓储功能实现前提下的尽量少的投入,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关系问题。

1.仓储合理化的标志

(1)质量标志。保证被仓储物的质量,是完成仓储功能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通过物流之后得以最终实现。在仓储中增加了多少时间价值或是得到了多少利润,都是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的。所以,仓储合理化的主要标志中,为首的应是反映使用价值的质

量。现代物流系统已经拥有很有效的维护货物质量、保证货物价值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也正在探索物流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问题,即通过物流过程的的控制,通过工作质量来保证仓储物的质量。

(2)数量标志。在保证功能实现前提下有一个合理的数量围。

(3)时间标志。在保证功能实现前提下,寻求一个合理的仓储时间,这是和数量有关的问题,仓储量越大而消耗速率越慢。

(4)结构标志。是从被储物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花色的仓储数量的比例关系对仓储合理性的判断,尤其是相关性很强的各种货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更能反映仓储合理与否。

(5)分布标志。指不同地区仓储的数量比例关系,以此判断当地需求比,以及对需求的保障程度,也可以此判断对整个物流的影响。

(6)费用标志。考虑仓租费、维护费、保管费、损失费、资金占用利息支出等,才能从实际费用上判断仓储的合理与否。

2.仓储合理化的要求

一般来说,仓储合理化的实施要点可以归纳如下:①进行仓储物的ABC分析;②在ABC分析基础上实施重点管理;③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总规模前提下,追求经济规模,适当集中库存。所谓适度集中库存是利用仓储规模优势,以适度集中仓储代替分散的小规模仓储来实现合

理化。

(1)适度集中库存是“零库存”这种合理化形式的前提

①加速物资总的周转,提高单位产出。具体做法诸如采用单元集装存储,建立快速分拣系统都利于实现快进快出,大进大出。

②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保证每个被储物的仓储期不至过长。“先进先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成了仓储管理的准则之一。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主要有:一、贯通式货架系统。二、“双仓法”仓储。给每种被储物准备两个仓位或货位,轮换进行存取,再配以必须在一个货位中取光才可补充的规定,则可以遵循信号实现“先进先出”。三、计算机存取系统。采用计算机管理,在存时向计算机输入时间记录,编入一个简单的按时间顺序输出的程序,取货时计算机就能按时间标志给予指示,以保证“先进先出”。

(2)减少仓储设施的投资,提高单位仓储面积的利用率,以降低成本、减少土地占用。

(3)采用有效的仓储定位系统

仓储定位的含义是被储物位置的确定。仓储定位系统可采取先进的计算机管理,也可采取一般人工管理,行之有效的方式主要有:

①“四号定位”方式。②计算机定位系统。

(4)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

①“五化”码。是我国手工管理中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储存物堆垛时,以"五"为基本计数单位,堆成总量为"五"的倍数的垛形,如梅花五、重迭五等,堆码后,有经验者可过目成数,大大加快了人工点数的速度,且少差错。

②光电识别系统。在货位上设置光电识别装置,该装置对被存物扫描,并将准确数目自动显示出来。这种方式不需人工,清点就能准确掌握库存的实有数量。

③计算机监控系统。用计算机指示存取,可以防止人工出错。

二、自建仓库、租赁仓库、合同制仓储的比较

自建仓库仓储、租赁公共仓库仓储和合同制仓储各有优势,企业决策的依据是物流的总成本最低。

租赁公共仓库和合同制仓储的成本只包含可变成本,随着存储总量的增加,租赁的空间就会增加,由于公共仓库一般按所占用空间来收费,这样成本就与总周转量成正比,其成本

函数是线性的。而自有仓储的成本结构中存在固定成本。由于公共仓库的经营具有盈利性质,因此自有仓储的可变成本的增长速率通常低于公共仓储成本的增长速率。当总周转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两条成本线相交,即成本相等。这表明在周转量较低时,公共仓储是最佳选择。随着周转量的增加,由于可以把固定成本均摊到大量存货中,因此使用自有仓库更经济(如图2-1)

总成本

周转量

图2-1 分析图

一个企业是自建仓库还是租赁公共仓库或采用合同制仓储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周转总量

由于自有仓库的固定成本相对较高,而且与使用程度无关,因此必须有大量存货来分摊这些成本,使自有仓储的平均成本低于公共仓储的平均成本。因此,如果存货周转量较高,自有仓储更经济。相反,当周转量相对较低时,选择公共仓储更为明智。

2.需求的稳定性

需求的稳定性是自建仓库的一个关键因素。许多厂商具有多种产品线,使仓库具有稳定的周转量,因此自有仓储的运作更为经济。

3.市场密度

市场密度较大或供应商相对集中,有利于修建自有仓库。这是因为零担运输费率相对较高,经自有仓库拼箱后,整车装运的运费率会大大降低。相反,市场密度较低,则在不同地方使用几个公共仓库要比一个自有仓库服务一个很区更经济。

三、集中仓储还是分散仓储

企业的库存是集中仓储还是分散仓储也是企业仓储管理的一项重要容。只有单一市场的中小规模的企业通常只需一个仓库,而产品市场遍及全国各地的大规模企业要经过仔细分析和慎重考虑才能作出正确选择。

仓库数量的决策要与运输方式的决策相协调。例如,一个或两个具有战略性选址的仓库结合空运就能在全国围提供快速服务,尽管空运的成本相对较高,但却降低了仓储和库存成本。由于运输方式的多样性,尤其需要与其他仓储决策结合考虑,使得仓库数量决策变得非常复杂。与仓库数量决策密切相关的是仓库的规模与选址。如果企业租赁公共仓库,那么仓库规模问题相对重要,但通常租赁的仓储空间可以根据不同地点的需求及时扩大或缩小,选址决策的重要性就相对小一些。尽管企业需要决定在何地租赁公共仓库,但仓库的位置是确定的,而且决策是暂时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改变。如果企业自建仓库,尤其对于市场遍及全国甚至全球的大型企业来说,仓库的规模与选址就变得极为重要。

与其他物流决策一样,仓库选址也需要对成本进行对比分析。

1.仓库数量决策中的成本分析

仓库数量对企业物流系统的各项成本都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随着系统的仓库数量的增加,运输成本和失销成本会减少,而存货成本和仓储成本将增加。

(1)由于仓库数量的增加,企业可以进行原材料或产成品大批量运输,所以运输成本会下降。另外,在销售物流方面,仓库数量的增加使仓库更靠近客户和市场,因此减少了货物运输的里程,这不仅会降低运输成本,而且由于能及时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了客户服务水平,减少了失销机会,从而降低失销成本。

(2)由于仓库数量的增加,总的存储空间也会相应地扩大,因此仓储成本会上升。

(3)当仓库数量增加时,总存货量就会增加,相应的存货成本就会增加。随着仓库数量的增加,由于运输成本和失销成本迅速下降,导致总成本下降。但是,当仓库数量增加到一定规模时,库存成本和仓储成本的增加额超过运输成本和失销成本的减少额,于是总成本开始上升。

2.影响仓库数量的因素

(1)企业客户服务的需要。(2)运输服务的水平。(3)客户的小批量购买(4)计算机的应用(5)单个仓库的规模

第三节库存

一、库存作用

1.库存的定义

库存处于储存状态的物品。广义的库存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品。从客观上来说,库存是指一个组织机构用于今后销售或使用的任何需要而持有的所有物品和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不同形态)。

由于它不能马上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企业为库存物资承担资金、场地、人员占用而产生的库存成本,存在需要控制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运作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确定因素,库存同时也是企业经营中所必备的,具有积极的一面。因此,控制库存量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经常性工作。

2.库存的作用

(1)预防不确定性的、随机的需求变动。

(2)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

(3)为了以经济批量订货。

(4)可以满足季节性需求、促销活动、节假日等的需求变化。

(5)客观的要求。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持有库存还可以①节省作业交换费用。②提高人员与设备的利用率。

反过来,库存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1)占用大量资金。

(2)发生库存成本。库存成本是指企业为持有库存所需花费的成本。

(3)带来其他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例如,掩盖经常性的产品或零部件的制造质量问题。当废品率和返修率很高时,一种很自然的做法就是加大生产批量和在制品、完成品库存;掩盖供应商的供应质量、交货不及时问题等。

3.库存管理的目标

⑴库存成本最低

这是企业需要通过降低库存成本以降低生产总成本、增加赢利和增加竞争能力所选择的目标。

⑵库存保证程度最高

企业有很多的销售机会,相比之下压低库存意义不大,这就特别强调库存对其它经营、生产活动的保证,而不强调库存本身的效益。企业通过增加生产以扩大经营时,往往选择这种控制目标。

⑶不允许缺货

企业由于技术、工艺条件决定不允许停产,则必须以不缺货为控制目标,才能起到不停产的保证作用。企业某些重大合同必须以供货为保证,否则会受到巨额赔偿的惩罚时,可制定不允许缺货的控制目标。

⑷限定资金

企业必须在限定资金预算前提下实现供应,这就需要以此为前提进行库存的一系列控制。

⑸快捷

库存控制不依本身经济性来确定目标,而依大的竞争环境系统要求确定目标,这常常出现以最快速度实现进出货为目标来控制库存。

4.库存管理的制约因素

库存管理是受许多环境条件制约的。库存管理系统部也存在“交替损益”现象,这些制约因素可以影响控制水平,乃至决定管理的成败。主要制约因素如下:

⑴需求的不确定性

⑵订货周期

⑶节约运费

⑷资金制约

⑸管理水平的制约

⑹价格和成本的制约

二、库存的分类

库存有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库存进行多种不同的分类:

1.按其在生产过程和配送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分类

按其在生产过程和配送过程中所处的状态进行分类,库存可分为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维修库存和产成品库存。如图2-2所示。

图2-2库存的分类

原材料库存(Production Inventory)包括原材料、零件和部件。这部分库存可能是符合生产者自己标准的特殊商品。

在制品库存(In-process Inventory )包括在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的半成品。

维修库存(Maintenance/Repair/Operating inventory)包括用于维修与养护的经常消耗的物品或部件,如石油润滑脂和机器零件。不包括产成品的维护活动所用的物品或部件。

产成品库存(Finished Goods Inventory )是准备运送给消费者的完整的或最终的产品这种库存通常由不同于原材料库存的职能部门来控制,如市场或物流部门。

这几种库存可以存放在一条供应链上的不同位置。原材料库存可以放在两个位置:供应商或生产商之处。原材料进入生产企业后,依次通过不同的工序,每经过一道工序,附加价值都有所增加,从而成为不同水准的在制品库存。当在制品库存在最后一道工序被加工完后,变成完成品。完成品也可以放在不同的储存点:生产企业、配送中心、零售点直至转移到最终消费者手中。

2.按库存的作用分类

库存可分为周转库存、安全库存、调节库存和在途库存4种。

周转库存的产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采购批量或生产批量越大,单位采购成本或生产成本就越低(节省订货费用或作业交换费用得到数量折扣),因而采用批量购入或批量生产。这种由批量周期性地形成的库存就称为周转库存。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订货周期,即两次订货之间的间隔时间;再一个是订货批量,即每次订货的数量,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每次订货批量越大,两次订货之间的间隔也越长,周转库存量也越大。由于周转库存的大小与订货的频率成反比,因此,如何在订货成本和库存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是决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安全库存是为了防止由于不确定因素(如大量突发性订货、交货期突然等)而准备的缓冲库存。例如,供货商没能按预订的时间供货,生产过程中发生意外的设备故障导致停工等。

调节库存是用于调节需求或供应的不均衡,生产速度与供应速度不均衡,各个生产阶段的产出不均衡而设置的。例如,季节性需求产品(如空调等一些家用电器),为了保持生产能力的均衡,在淡季生产的产品置于调节库存,以备满足旺季的需求。有些季节性较强的原材料或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不均衡时,也需设置调节库存。

在途库存指正处于运输以及停放在相邻两个工作地之间或相邻两个组织之间的库存,这种库存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有意设置的。在途库存的大小取决于运输时间以及该期间的平均需求。

3.按用户对库存的需求特性分类

库存可分为独立需求库存与相关需求库存。独立需求库存是指用户对某种库存物品的需求与其他种类的库存无关,表现出对这种库存需求的独立性。从库存管理的角度来说,独立需求库存是指那些随机的、企业自身不能控制而是由市场所决定的需求,这种需求与企业对其他库存产品所做的生产决策没有关系,如用户对企业最终完成品、维修备件等的需求。

相关需指与其他需求有在相关性的需求,根据这种相关性,企业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它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它是一种确定型需求。例如,用户对企业完成品的需求一旦确定,与该产品有关的零部件、原材料的需求就随之确定,对这些零部件、原材料的需求就是相关需求。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独立需求的库存控制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