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教程》第2版笔记和名师马少华习题详解

《新闻评论教程》第2版笔记和名师马少华习题详解

《新闻评论教程》第2版笔记和名师马少华习题详解
《新闻评论教程》第2版笔记和名师马少华习题详解

《新闻评论教程》第2版笔记和名师马少华习题详解第一章新闻评论的传播、思维和表达特点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1新闻评论所满足的社会需求

(1)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关于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

(2)新闻评论表达作者特定的认识——对具体新闻事件的认识。

(3)新闻评论帮助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共事务进行意见交流——这些意见交流往往由新闻报道而促发。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1)就本质而言,新闻评论表达作者针对新闻事实(或者涉及新闻事实)的主观认识;新闻报道要求记者对报道对象保持客观中立的观点。

(2)就表达的内容而言,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当限于记者看到、听到的东西;新闻评论的内容,则不限于作者看到、听到的东西。

(3)就主观性而言,新闻报道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探寻事实和选择材料的过程之中;而新闻评论则在作品中直接表达主观认识。

(4)就语言层面而言,“我认为”、“由此看来”是典型的评论语言,表达的是一个推论性的思维过程,不应当出现在报道中。

(5)就作品的内部关系而言,新闻报道的写作着眼于通过选择和组织材料,反映新闻事实的整体或者某一个局部、侧面;评论的写作,着眼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围绕着这个任务建立结构。

二、从多个要素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1从多个要素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1)从传播的内容看,是观点传播。新闻评论主要传播的是意见性信息,而不是事实性信息。

(2)从传播的节奏看,是新闻性议程。

(3)从传播的渠道和对象看,是大众传播。

(4)从主体的角度看,评论中的观点,其主体只有一个,就是评论的作者。在评论中,可能会引述其他人的观点。这是作为反驳的对象或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而出现的。

(5)从对象的角度看,新闻评论的观点,总是针对具体的新闻事实(也可能是具有一定新闻性的他人的观点)。而观点的内容,就是要看作者针对新闻事实说了什么。

(6)从大众传播渠道中的传播节奏角度看,新闻评论至少应该包含一定的新闻信息。2.大众传播渠道对评论写作的影响

(1)在内容方面,应该是符合社会基本价值。

(2)在形式方面,则要求作品的表达比人际或“人内”传播的文本更为有效率。

三、新闻评论的思维和表达的特点

1集中

(1)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收剑所体现的思维的集中,第一是集中于对象,即新闻事件;第二是集中于论点,即集中于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2)新闻评论所要求的认识的确定性和可论证性,都要求它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而不是无所约束的联想这种形象思维方式。

(3)新闻评论的思维具有集中的特点,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的思维从一开始——或者“腹稿”阶段——就一定有着清晰严密的逻辑性。人们对特定对象集中的认识活动,往往是在写作过程中激发的,写作动机促进思考,写作活动往往与认识同步。

2连贯

(1)连贯

连贯是对任何有着线性接受过程的作品的要求,它体现为作品内在关系中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连续性。

(2)新闻评论的连贯性

新闻评论内在的连贯性主要是思维的连贯,或者是逻辑的连贯。新闻评论中的连贯,分为思维过程、内在关系和表现方法这三个层面。

①在思维层面,连贯性首先表现为持续性,即沿着一个思维方向不断向前推进的持续思维,而不是在多个思维方向上跳动。

②在内在关系方面,连贯性表现为作品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合理的层次安排。

③在表现方法上,作品的连贯体现为有着确定的、可以看到的逻辑关联。这也体现为对语言、结构的合理的组织。这些逻辑关联可能体现为:支持、解释、引申、并列、递进、演绎、归纳、因果、总分。

3有效率

(1)新闻评论的效率性,应该着眼于是否有效率地表达了论点。而让读者尽早地接触到论点,尽可能突出地表达论点,就是新闻评论的效率性之一。

(2)评论表达的效率性也体现在确定、清晰的结构和语言文字之中。清晰的结构具有路标一样的作用,使读者能够顺畅地完成阅读过程,准确地把握评论文章的内在关系和议论线索,甚至可以承受一些读者“跳读”习惯的考验。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和2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习讲义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常常伴随发生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腐蚀性、毒性、稳定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讲义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二氧化碳,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⑶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整理

新闻评论教程 第一章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意义 新闻评论: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或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前者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后者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 1.强烈的新闻性 2.鲜明的政治性 3.广泛的群众性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功能 1.引导 2.解惑 3.表态 4.深化 第四节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1.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2.学识渊博,精通业务 3.培养朴实深入的作风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1.由大型向大小型结合,逐步转向小型化反向发展的趋势 2.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结合 3.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方向转型 4.在说理论述上由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向互相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5.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像评论之间以及它们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相 互争夺受众进而竞争共荣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选题立论的根据与要求 第一节选题立论的根据 1.根据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 工作部署和最新政策精神。 2.根据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事件、新问题、新矛盾,以及来自群众和基层的呼声 和要求。 3.根据重要的新闻事件、新闻典型。 第二节立论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针锋相对,拨正舆论导向 针砭时弊,对症下药

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 针对人们的思想疙瘩 寓针对性于正面引导之中,有助于强化立论的赞誉效应 2.新颖性 论题新颖,具有独到见解 与错谬或者片面观点的交锋中闪现真理的亮点 有新的由头或论据 选取新的立论角度 视角移向舆论的非热点 从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被掩盖的矛盾侧面选取角度 注重对解决矛盾有关键作用的角度 3.前瞻性 4.准确性 第三节调查研究选题立论的前提 调查研究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实事求是的结论。 .可以提高评论的质量。 调查研究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要求. .敢于正视矛盾,倾听不同意见. .务求收集材料和分析研究相结合.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标题 新闻评论标题与新闻报道标题的区别: 1.任务:前者标明论题范围,表达作者态度,后者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值得重视的部分. 2.写作要求:前者抽象,后者具体 3.结构:前者简单,后者复杂 4.拟题手法:前者多用修辞,带有感情色彩,后者客观叙述. 功能.提示论题 .体现论点 .表明态度 .引发兴趣 基本要求.贴切 .具体 .鲜明 .精炼 .生动 不同媒介评论标题的区别.使用的传播符号不同 .所起的作用不同 .写作的要求不同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网络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网络新闻评论 2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网络新闻评论★★★ 1.网络新闻评论概述(见表25-1) 表25-1 网络新闻评论概述 2.微博新闻评论(见表25-2) 表25-2 微博新闻评论

【考点拓展(触类旁通)】 网络评论专题(见表25-3) 表25-3 网络评论专题 25.2 课后习题详解 1.网络新闻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何在? 答:网络新闻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如下: (1)社会背景 ①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互联网。互联网进入现代人们的生活后,不仅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且正在演化为一种政治。网络媒体的出现,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互联网是连接领导和网民的一个重要通道,是领导听取百姓意见的开放空间。中国网络媒体所显示出来的社会影响力、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表明,它已经成为

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②互联网出现以来,网络新闻以其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和畅通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它的发展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深,使传统媒体只能望其项背。 ③网络以其极强的互动性,为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这一方面刺激了受众的表现欲和发言权,活跃了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应运而生,而且呈蓬勃发展之势。 (2)现实意义 ①网络评论和传统媒体的评论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网络评论能及时把握社会的思想动向,敏锐地捕捉有倾向性的、有前瞻性的问题,研究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最大特点就是快速反应,网上热评;公众参与,各抒己见;由小见大,点到即止。网络评论的迅猛发展,点击率的日益增长,既表明公众对话语权的珍惜,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又说明网民已不再满足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还期望通过网络评论来得到对新闻事件的最新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②网络评论的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就目前而言,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它可以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重大部署,开展正面引导;可以围绕网上热门话题,组织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释疑解惑,坚持导向;可以针对敌对势力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斗争,澄清是非,掌握主动;可以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尽快披露事实真相,以正视听,把谣言传播的空间压缩到最低程度;此外,还可以把网上舆情跟踪、引导和有害信息的处理紧密结合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网络评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必然会越来越大。

《教师如何做课题》读书笔记

《教师如何做课题》读书笔记 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推进的今天,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成为真正研究者的必经之路。因此,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不断提升课题研究的能力,“成为一个懂课题、会申报课题、会研究课题的教师”,应该是每一位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为了弥补自己在课题研究理论知识方面的匮乏,我详细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李冲锋教授的《教师如何做课题》,本书从课题研究的价值、如何选择恰当的课题、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成功申报课题、如何做好开题论证会、如何实施课题研究、如何面对中期检查、如何和撰写结题报告、如何做好结题工作、如何推广课题成果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本书实用性强,书中典型案例介绍具有很好的释疑与指导作用,帮助我一步步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逐渐改变之前对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 在这十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恰当选题和如何设计课题。 课题研究从选题开始,选题主要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发现研究问题、筛选研究问题和确定研究课题三个步骤。 教师做课题的一个困惑是感到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其实,并不是没有什么可研究的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想要拥有一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睛,需要树立起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关注事物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对原因追究的心理品质。它表

现为人对问题的关注与敏感。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问题意识形成的关键是提问技能的形成,为此,要对进入头脑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为什么”的思考和追问,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追问其所以然。经过持之以恒的“每事问”得锻炼,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增强并形成。因此,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时刻存有问题意识,不断追问,以便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形成课题。 筛选问题就是把问题找准备,为后续研究提供正确的前提。选题要有新意,就要尽量避免常见的或已有很多人研究过的问题,多关注新鲜事物,关注研究的前沿。选题时应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广泛学习和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选题必须具有研究价值,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考虑现实需求。 选择了研究的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研究的课题。还需要对课题的名称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对课题进行论证,最后才能确定研究课题。课题名称的表述,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表明研究手段,是自变量;一部分表明是研究目的,是因变量,即通过什么手段达到什么目的,或通过什么方法完成什么任务。如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论证研究课题主要看它是否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可行性。 课题设计主要围绕“为什么做课题”、“该课题做什么”、“该课题如何做”这三个方面。

《教师如何做课题》读书笔记2

《教师如何做课题》读书笔记(一) 《教师如何做课题》是一本很有指导青年教师做课题的一本书。今天我就来谈谈我感触最深的第二章节,如何选择恰当课题? 一、选题基本原则 教学科研选题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有助于选择到合适的、有价值的科研题目。 (一)立足教学 本书分别从研究目的、研究资源优势、研究可行性角度来分析,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选题和实施应遵循立足教学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上几方面。 (二)大小适中 课题研究大小适中是很重要的一项原则,课题的“大”与“小”,是指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的“大”与“小”是相对的,因研究者的身份、研究水平和课题的发展状况及客观环境而不同。做大小适中的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选题适合教师,一是选题适合研究领域。 (三)力求创新 选题时切忌跟风。有些人看到什么东西热就选什么课题。有的人看到研究教学有效性的课题很热,就也选择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看到别人做课例研究也跟风选择课题研究。这样的跟风课题往往并不成功。 二、发现研究问题 选题的关键在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问题解决是诱发教学科研动

机、激发教学科研兴趣的源泉,是教学科研的动力。 (一)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做课题的一个困惑是感到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其实,并不是没有可研究的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要想拥有一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睛,需要树立问题意识。 (二)把握问题来源 问题的来源,即问题源,是指问题产生的地方。就课题研究而言,问题的来源即是课题的来源。把握问题的来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就可以确立课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源有不同的来路。 1.从相关领域发现问题 我们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选题应该聚集课堂,聚集教学,聚集学生,以及由此带来的延伸领域。 2.从问题产生方式发现问题 问题的产生有不同的方式,把握这些方式也有助于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3.从问题针对性发现问题 问题一般都有所针对,有的针对前人已有的研究,有则针对前人未有的研究。这也可以构成问题的来源。 三、筛选研究问题 《塔木德》中有言:“好的问题会引出好的答案。”选题所选择的研究必须是一个真正的问题。首先判断问题的地假,然后再去寻找正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圣才出品】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评论的分类 1.新闻评论的分类状况 (1)国外的分类状况 ①分类 新闻评论分为五类,每类又包括若干种; a .社论,包括社论、统一社论、舆论结、代论; 新闻评论的分类状况 新闻评论的分类 我国新闻评论既有分类的意义 关于完善评论分类的设想 立论性评论及其地位 立论性评论 坚持因事、因时倡导的原则 立论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驳论性评论及其使命 驳论性评论 几个需要划清的界限 驳论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阐述性评论是特殊的立论性评论 阐述性评论 阐述性评论的种类 阐述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解释性评论及其他 解释性评论 解释性评论的特点和功能 解释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提示性评论及其应用范围 提示性评论 提示性评论的特点 提示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新 闻评论 的基本类型

b.专论,包括专论、来论、星期论文; c.释论,包括大事分析、时事述评、评述; d.短评,专业版评论。 e.杂志评论。 这种分类的双层构想颇为可取,但在同一层次里并立多项标准,却难免因交叉重叠而混淆了各种类型之间的界限。 ②按狭义和广义划分 a.狭义的新闻评论指社论、短评、专栏评论; b.广义的新闻评论包括政治漫画、民意调查、读者投书等。 这种分类中的狭义的解释存在着合理的部分,但不完全;广义的解释以是否表达主观见解为依据,将所有表达主观见解的表现形式都划归为新闻评论,这是不科学的。 (2)台湾的分类状况 ①认为新闻评论的分类无成规可循,没有公认的分类法。 ②按内容涉及的领域,把新闻评论分为政治评论、军事评论、外交评论、经济评论、文教评论等。 这种分类可视为社会生活有多少领域就有多少评论类型,不仅不胜其“繁”,而且容易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③把评论分为解说型、辩论型、启发型、研判型、劝导型、褒贬型、纪念型、建议型等。 这种分类标准本身就很不明确。标准不明确,自然难以准确界定不同类型,分类也就失去意义。 (3)大陆的分类状况 中国大陆新闻界和学术界对新闻评论的分类较为一致,其分类体系包括两个层次:

教师读书笔记:《做个研究型教师》

《做个研究型教师》读书笔记第一卷 一、课题研究是一把双刃剑 1、当前课题研究实际存在的“八多八少”现象:申报课题的多,能够深入研究的少;挂名坐车的多,实际搞研究的少;评估检查时汇报的多,平时落实的少;“装门面”“赶新潮”的多,能够联系实际的少;急功近利求短期效应的多,能够持之以恒的少;应付上级要求的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少;研究成果评比奖励的多,推广运用的少;论文著作发表出版的多,阅读应用的少。 2、怎样来提高教育科研的有效性呢? (1)提升研究能力;(2)简化课题管理;(3)创课题管理新常态。 二、为什么要做微课题研究 1、走研究之路,教师之路越走越宽 教师能做课题研究,而且做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也能给教师带来快乐和幸福。 2、课题高不可攀吗 古人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3、怎样理解微课题研究 (1)什么是微课题研究? 微课题研究即大家统称的小课题研究,是近些年来中小学中异军突起的一种教育科研方式: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

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成果,研究成果直接被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 (2)微课题研究的特点 ①小——切口较小,内容单一;②活——自由选择,自主性强; ③实——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④快——周期短,出成果快;⑤简——结题自由,成果多元。 (3)微课题的研究过程 ①发现问题;②课题确定;③设计方案;④尝试操作;⑤总结反思;⑥成果表述。 4、克服弊端,微课题研究要重实效 (1)教师“有效”研究之追问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一文中曾指出当前教育科研十大弊端:迷信权威,亦步亦趋;“课题”崇拜,华而不实;眼睛向上,追赶时髦;故作“特色”,滥贴标签;说做各异,阳奉阴违;冠冕堂皇,以售其奸;论著晦涩,不知所云;职称论文,虚假写作;虚张声势,热衷写作;“科研”牟利,以饱私囊。 (2)教师需要怎样的研究 ①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②立足实际,讲究实用;③常规工作研究化;④我的研究我做主;⑤成长比成果更重要。 三、如何优选微课题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 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 4、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 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 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5、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了解操作要求,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6、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应用 2、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课时安排6课时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课时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2课时 单元复习与测验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 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 4、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实验准备[演示实验1-1]~[演示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特点,对于了解自然现象和 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 关。 [新课]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1-1]~ [实验1-4]演示时,边做边介绍仪器 [提问]这些实验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们不同点? [补充实验1]用酚酞在纸上画画而后喷碱再喷酸 [讲解]1、物理变化:(三态变化、金属导电导热、机械 分割、吸附作用、升华、蒸发、潮解)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第四版)笔记超全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第四版)笔记 上编新闻评论学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评论学的界说 新闻评论学的定义: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做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新闻评论学研究的范围:新闻评论的特点、种类、地位和作用,新闻评论运做规律,和这种新闻体裁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意义 一、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 新闻评论由于它的独特功能,是作为新闻传播的灵魂和旗帜而存在的,它是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传播形式,在整个信息传输中,总是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具体的:第一,新闻评论是判定一家新闻媒体政治面貌的旗帜,加强新闻评论是提高媒体思想性的基本一环,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每体工作水准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二,就报纸而言,新闻评论往往是整个报纸宣传的纲,抓好评论这一环,旧可以把全部报道工作贯穿起来,所以加强评论工作和提高评论质量,是显示这张报纸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二、由当前新闻传播业的急迫需要所决定 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异军突起,评论工作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报纸新闻报道易于趋同,新闻评论正好可以大显身手,张扬报纸的个性,显示报纸的水平,吸引更多的读者。 三、由做一个称职的完备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所决定 评论素养:应当具有灵敏的职业嗅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周围的一切,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有自己的判断和估价,有发言的主动权。 具有高评论素养的优秀记者对社会政治和全局情况留心观察,缜密思考,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蕴涵丰富的思想积累,因而写出的新闻报道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迷离混沌的生活事件中,捕捉事物的本质,理出报道的主线。其结果不仅能够地心应手地采写好新闻报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配发多种形式的评论。 第三节学习评论写作应有的态度 一、打破“评论神秘”的观念,树立苦战能过关的志向 二、克服“评论无学”的思想,认清评论与政治及理论的关系 三、改变“眼高手低”的状况,做评论园地里坚持练笔的耕耘者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特点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新闻报道是基础和主体,它的主要人是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用事实来反映现实生活,以一种无形的意见来启迪受众。 新闻评论是旗帜和灵魂,它总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当前发生的各种典型事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评述说理,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有形的意见直接地知道人们的工作、思想和行动。 第二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 以言论为住的新闻评论和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在反映内容、写作目的、表达方式上是不同的:1、反映内容。新闻报道向受众传播新的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力求反映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现象,然后进行分析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实多蕴涵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和看法,反映传播的意图。2、写作目的。新闻报道满足手重欲知未知的目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激浊扬清等作用。新闻评论旨在使新闻内在饿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

毕业论文读书笔记15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院:管理学院 课题名称:中国企业在柬埔寨的投资 现状分析 专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日期: 2013年4月 读书笔记一:

《中国两企业在柬埔寨投资112亿美元》读后感 时间:2013年1月5日 为了解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的现状,须从国情入手,对基于大环境对外贸易下的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的有一定了解。于北京时间1月3日晚上消息阅读了《纽约时报》2013年的《中国两企业在柬埔寨投资112亿美元》消息 此篇文章从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的金额来描述柬埔寨在中国的投资下发展规模。 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现在已有两家中国公司同意在柬埔寨投资112亿美元用于建设一条400公里长的铁路、一家钢铁厂以及一个海港,这将是柬埔寨史上得到的最大一笔投资。 柬埔寨钢铁矿业工业集团董事长张传利周三表示,柬埔寨钢铁已经雇用中铁集团为其建设一条250英里长的铁路用于连接其在柬埔寨北部柏威夏省一家钢铁厂与南部国公岛一港口。 预计建设铁路与港口的成本为96亿美元,建设钢厂的成本为16亿美元。贷款与投资让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联盟10个成员国中获得更多的政治盟友,东盟计划在2016年前形成贸易共同体。这一协议在本周一达成,在此前三天,中国浦发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柬埔寨石化宣布将共同建议一个23亿美元的炼油厂,年炼油能力为500万吨。中国企业还计划在邻国老挝建设一条70亿美元,400公里长的高速铁路,并试图在泰国赢得建设新线路的合同。第一,增速较快但是市场份额占有率较少。第二,出口商品结构发展不尽合理。 对于这个问题亚洲开发银行资深经济学家Peter Brimble表示,铁路项目的规模令其震惊。Brimble表示,“这肯定是柬埔寨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Brimble曾参与亚洲开发银行柬埔寨650公里废弃铁路线的修复工作。他表示,“也许建设一条新铁路更省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 中小学教育科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如火如荼地展开,解决了大量的学校实际问题,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教育科研的活动中,由于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偏差,正在步入泥潭,存在着种种误区或问题,教育科研正在成为学校运行中的“鸡肋”。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1、求新求异。对于别人研究的课题,不深究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澄清了哪些自己所关心的困惑,而是搁置一边,重新选择所谓新的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新名词、新概念迭出,但并没有真正提供新的意义,对教育实践也缺少新的解释和指向。 2、贪大求全。课题常常比较宽泛,涉及因素众多,一个大问题关联着一系列小问题,并没有明确目标指向,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在各方面问题的探讨多为浅尝辄止。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多为“小题大做”,学校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成大智”。 3、跟风追潮。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就闻风而动。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的教育科研还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对自身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缺乏应对自身独特问题的勇气和智慧。正确的做法是独立确定研究问题,自主开展研究。 4、课题至上。科研并不是课题的代名词,尤其是中小学科研,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老师针对一系列问题进行的反思,虽然并不在预定的课题范围内,但同样是重要的有深刻价值的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是西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个命题,但在他们那里,中小学教师占主流地位的研究并非课题式的研究,而是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 5、论文情结。一谈到教育科研,很多人以为就是撰写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似乎没有论文发表,就不能称之为研究。实际上,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常见的方式有: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科研活动的体现方式。中小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场景之中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论文可以承载的,论文话语方式的抽象、叙述结构的刻板、论点论据的严整,是教师所不熟悉的,同时也并不见得是教师表达自身研究成果所必须的。 6、穿凿附会。中小学教育科研其独特的魅力并不在于验证某种既定的理论,其鲜活的生命力并不在于诠释这样或那样专家的论断,它在教育科研之林中,之所以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恰恰是对教育现场的把握和判断,恰恰是对教育事件所做出的意义分析。这样的研究也恰恰是专业研究者难为或不能为的。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直面学校实际,以改进学校实践活动、提升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以能否解决学校问题、多大程度上解决学校问题作为衡量和评判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依据与标准,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改革的发动机。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 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并没有真正带来学校的变化,往往是轰轰烈烈的“科研”一番,教师的行为依然故我,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一些学校庞大的课题或项目数量与解决学校问题的低劣质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的教育科研并未产生“科研兴校”的效果。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研究课题选择不当,研究方法运用不合理,研究组织流于形式等,但最为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有待于进一步端正。教育科研应该与学校自身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的,应该始终指向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变革。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述评)【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新闻述评 2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新闻述评(见表21-1)★★★ 表21-1 新闻述评 考点二:经济评论与其他评论★★ 1.经济评论(见表21-2) 表21-2 经济评论 2.文艺评论(见表21-3) 表21-3 文艺评论

3.军事评论(见表21-4) 表21-4 军事评论 4.国际评论(见表21-5) 表21-5 国际评论

2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叫新闻述评?它与新闻报道有何区别? 答:(1)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述评新闻,简称述评,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它主要由媒体记者采写,一般都是抓住当前形势和工作发展中某一重要的或转折的时刻,或针对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及时分析形势,揭示事物本质,指明前进方向,给读者以启迪和引导,现实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2)新闻述评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①传播内容不同 新闻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要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要提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而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事实,让读者从客观事实中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探讨。 ②传播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满足受众知晓与了解客观事物的需要。而新闻述评则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述评的篇幅来看,述往往多于评,但它的重点在于评,目的是为评,述是为评服务。 ③传播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强调“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等方式进行报道,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议论;而新闻述评则夹叙夹议,以事实为基础,既摆道理,又讲事实。

朗读小课题随笔4个

五年级语文随笔一 目的明确地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而且应该认真地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做细致而科学的阶段安排。 一般来说,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该掌握并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现的情境和感情。在学习完课文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体会并表现出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五年级语文随笔二 灵活地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所以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自由诵读等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乱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竞赛读和配乐读。 评读:是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或他人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评老师。既评朗读的感情,又评朗读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竞赛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时适当运用竞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一个同学读出了感情。学生的好胜心较强,采用竞赛朗读,不但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 配乐朗读: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牧童》时,选择悠扬的竹笛曲配乐吟诵。当我随着乐曲声真情诵读时,学生则从中感受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宛如一幅恬淡水墨画的美景。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学生感受到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正是由悠扬的曲子展现在学生们脑海里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打造了一次高雅的审美享受。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第一章 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圣才出品】

第一章 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评论的界说 1.新闻评论的界定 (1)新闻评论的含义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2)在界定新闻评论过程中应把握的方面 ①始终把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来考察。 ②着重揭示体裁的基本特征。 ③客观地考察它与当代新闻媒介、受众的关系。 2.新闻评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新闻评论的界定 新闻评论的界说 新闻评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对待不同界说的看法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新闻性的意义 政论性的基础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 政论性的核心 政论性特征的意义 新闻评论的性质 新闻评论的性质和功能 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新闻评论的地位 新闻评论及其体裁 特征

(1)新闻评论与新闻媒介相互依托,媒介的需要是这种体裁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善于运用新闻评论,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喉舌、桥梁作用,更好地履行反映、影响、引导和组织健康舆论的使命,满足社会的需要。 (2)新闻媒介需要的背后,其实是社会或受众的需要。新闻评论满足了社会对语义、语用信息的需求。 3.对待不同界说的看法 (1)不同界说除个别反映基本新闻观的分歧外,多数是由于定义的着眼点有所不同,不同的见解可以分长短、论得失,但并没有原则性分歧,也不一定相互排斥,其中不少甚至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2)不同界说即使反映基本新闻观分歧的看法,也不见得没有合理的内核。 (3)诸说并存将是一种长期现象。采取取长补短的态度,更有利于深化和完善对于新闻评论的基本认识,有利于体裁的完善和论坛的繁荣。 二、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1.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指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具有某些与消息、通讯等体裁一样的基本属性或特征。其具体内涵概括为: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 (1)强烈的时效性 新闻评论同消息、通讯一样重视时效性,但着眼点有所不同。时效性有以下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 ①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

新闻评论教程 第一章绪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治性的新闻体裁,属于议论文的畴。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体裁。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领会): 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议论,讲道理。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具体容(识记、领会): 一、强烈的新闻性 1、现实的针对性:它的容是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针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包括人民群众中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发表意见。新闻评论可以针对一件新闻事实、一种倾向、一个问题发言,但这些都应当是当前最值得评论的,最需要通过评论来发表意见的,也就是具有评论价值的。 2、强烈的时效性: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及时提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对某些重要事件和问题作出反应或表明态度。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并不是单纯地求快,而是要根据形势和评论容的需要及时发表意见。发言要适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以求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二、鲜明的政治性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新闻宣传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事实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 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有些新闻评论并不是直接论述政治事件或问题。比如,有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体的业务技术问题、学术问题等,从业务技术的角度去分析,就不是新闻评论的任务。如果这类问题涉及到思想、政治或政策方面的问题,那就应当进行分析评价或者表明态度。有些业务问题如文学艺术问题、体育问题,如是需要进行评论的,也要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探索其普遍的政治意义,而不能就事论事。 三、广泛的群众性 1、面向广大受众。新闻评论的容,应当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它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即使是专业性的新闻媒介,在宣传上也要尽可能面向更大的围的受众,以求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2、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要求新闻媒介尽量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包括参加评论的写作。这样可以使新闻评论拥有更广泛的作者,使评论的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经常地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也更能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一、引导。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可以就群众中某些疑惑不解、莫衷一是的问题,为他们释疑解惑;还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为他们指明方向。

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精研学习网》查找资料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传播、思维和表达特点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1新闻评论所满足的社会需求 (1)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关于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 (2)新闻评论表达作者特定的认识——对具体新闻事件的认识。 (3)新闻评论帮助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共事务进行意见交流——这些意见交流往往由新闻报道而促发。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1)就本质而言,新闻评论表达作者针对新闻事实(或者涉及新闻事实)的主观认识;新闻报道要求记者对报道对象保持客观中立的观点。 (2)就表达的内容而言,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当限于记者看到、听到的东西;新闻评论的内容,则不限于作者看到、听到的东西。 (3)就主观性而言,新闻报道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探寻事实和选择材料的过程之中;而新闻评论则在作品中直接表达主观认识。 (4)就语言层面而言,“我认为”、“由此看来”是典型的评论语言,表达的是一个推论性的思维过程,不应当出现在报道中。 (5)就作品的内部关系而言,新闻报道的写作着眼于通过选择和组织材料,反映新闻事实的整体或者某一个局部、侧面;评论的写作,着眼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围绕着这个任务建立结构。 二、从多个要素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1从多个要素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1)从传播的内容看,是观点传播。新闻评论主要传播的是意见性信息,而不是事实性信息。 (2)从传播的节奏看,是新闻性议程。

(3)从传播的渠道和对象看,是大众传播。 (4)从主体的角度看,评论中的观点,其主体只有一个,就是评论的作者。在评论中,可能会引述其他人的观点。这是作为反驳的对象或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而出现的。 (5)从对象的角度看,新闻评论的观点,总是针对具体的新闻事实(也可能是具有一定新闻性的他人的观点)。而观点的内容,就是要看作者针对新闻事实说了什么。 (6)从大众传播渠道中的传播节奏角度看,新闻评论至少应该包含一定的新闻信息。2.大众传播渠道对评论写作的影响 (1)在内容方面,应该是符合社会基本价值。 (2)在形式方面,则要求作品的表达比人际或“人内”传播的文本更为有效率。 三、新闻评论的思维和表达的特点 1集中 (1)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收剑所体现的思维的集中,第一是集中于对象,即新闻事件;第二是集中于论点,即集中于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2)新闻评论所要求的认识的确定性和可论证性,都要求它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而不是无所约束的联想这种形象思维方式。 (3)新闻评论的思维具有集中的特点,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的思维从一开始——或者“腹稿”阶段——就一定有着清晰严密的逻辑性。人们对特定对象集中的认识活动,往往是在写作过程中激发的,写作动机促进思考,写作活动往往与认识同步。 2连贯 (1)连贯 连贯是对任何有着线性接受过程的作品的要求,它体现为作品内在关系中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连续性。(2)新闻评论的连贯性 新闻评论内在的连贯性主要是思维的连贯,或者是逻辑的连贯。新闻评论中的连贯,分为思维过程、内在关系和表现方法这三个层面。 ①在思维层面,连贯性首先表现为持续性,即沿着一个思维方向不断向前推进的持续思维,而不是在多个思维方向上跳动。 ②在内在关系方面,连贯性表现为作品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合理的层次安排。 ③在表现方法上,作品的连贯体现为有着确定的、可以看到的逻辑关联。这也体现为对语言、结构的合理的组织。这些逻辑关联可能体现为:支持、解释、引申、并列、递进、演绎、归纳、因果、总分。 3有效率 (1)新闻评论的效率性,应该着眼于是否有效率地表达了论点。而让读者尽早地接触到论点,尽可能突出地表达论点,就是新闻评论的效率性之一。 (2)评论表达的效率性也体现在确定、清晰的结构和语言文字之中。清晰的结构具有路标一样的作用,使读者能够顺畅地完成阅读过程,准确地把握评论文章的内在关系和议论线索,甚至可以承受一些读者“跳读”习惯的考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