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结构主义二语习得研究

后结构主义二语习得研究

后结构主义二语习得研究
后结构主义二语习得研究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异同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异同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是心理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对立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二者谈不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唯一可能的就是他们都是认为心理跟生理是有联系的,都试图寻求跟心理过程相关的神经过程。 那么,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首先,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构造主义是以经验主义、联想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他们不仅给构造心理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构造心理学的方法论和发展方向。机能主义的哲学和科学基础是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实用主义与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和美国人的精神气质相吻合,进化论则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身心机能发生发展的过程。二者蕴涵了机能主义思想的脉络。 其次,二者的内部结构不同。构造主义有比较明显的起始和终结标志,并且有铁钦纳这样的领袖人物领导着,内部结构比较完善。机能主义却没有明确的起始标志和终结点,只是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它也没有主要的代言人和领袖,内部结构比较松散。 第三,二者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描述不同。构造主义强调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纯科学”,它把人的心理视为一个可以绝缘于外界的,独立自主的经验世界。机能主义则把心理学视为应用科学,强调心理和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性功能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实用功能,并把心理学理论推广应用到教育、工业、临床医学、司法和社会政治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力求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生物适应的工具。 第四,二者的研究内容不同。构造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注意、联想以及情绪和情感,他们认为心理是由元素构成的。机能主义则主要研究一些心理操作方面的内容,他们强调心理的机能作用。 第五,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构造主义采用内省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铁钦纳还将冯特的实验内省法改造成为了系统内省,即有明确研究程序的内省。机能主义则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机能主义者们用实验法来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但大多数都是用动物来作实验。 第六,二者的结局不同。构造主义在铁钦纳之后日渐消亡。然而,机能主义的发展则与之不同。广义地说,美国心理学今天仍然是机能主义的。今天,很大一部分当代的机能主义者正在进行关于人类学习的研究。而且,在美国,学习测验和心理测验作为研究领域的流行也是有关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风格的充分见证。作为一种系统的观点,机能主义是盖世的成功,但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成就,它已不再是一个阵线分明的心理学学派。可以说,它已经被吸收在主流心理学中。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药学研究主要信息汇总表[1] CTD

注:本信息汇总表与国食药监注[2010]387号文中附件中的CTD格式申报主要研究信息汇总表略有不同。本汇总表适用于已经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2提交申报资料的品种。为了提高审评效率,请注册申请人按本汇总表的要求重新整理研究信息并电子提交。 仿制药药学研究主要信息汇总表 原料药 2.3.S.1 基本信息 2.3.S.1.1药品名称 原料药的中英文通用名、化学名 2.3.S.1.2 结构 原料药的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 2.3.S.1.3 理化性质 原料药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性状(如外观,颜色,物理状态);熔点或沸点;比旋度,溶解性,溶液pH, 分配系数,解离常数,将用于制剂生产的物理形态(如多晶型、溶剂化物、或水合物),生物学活性等。 2.3.S.2 生产信息 2.3.S.2.1生产商 生产商的名称(一定要写全称,与公章名称一致)、地址以及生产场所的地址。 2.3.S.2.2 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 (1)工艺流程图/反应方程式:此处可仅提供反应方程式,标明各步反应的工艺参数、收率、所用溶剂和反应试剂。注明信息来源的申报资料编号和页码。 (2)工艺描述:按反应路线简述各步反应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取代、缩合、烃化、酰化等),各步反应的原料、试剂、溶剂和产物的名称,终产物的精制方法和粒度控制等;特殊的反应条件(如高温、高压、深冷等)应说明。按工艺流程来描述工艺操作,以注册批为代表,列明各反应物料的投料量及各步收率范围。注明信息来源的申报资料编号和页码。 (3)生产设备:提供主要和特殊设备的型号及技术参数。注明信息来源的申报资料编号和页码。 (4)大生产的拟定批量:kg(g)/批。 2.3.S.2.3 物料控制 提供生产用起始物料和重要物料的质量控制信息(包括来源/生产商信息、质量标准等)。注明信息来源的申报资料编号和页码。 2.3.S.2.4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 列出所有关键步骤(包括终产品的精制、纯化工艺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并说明关键步骤是如何界定的、关键工艺参数范围的确定有哪些研究数

16.1-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20世纪70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理论及批评最近发展动向的统称。”(罗吉·福勒《现代批评术语词典》)“但在回顾这个运动的时候,我们通常追溯到1966年。这一年,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结构主义大会上,宣读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与结构主义前提的明确决裂,因此很快就被看作是‘后结构主义’出现的标志。”(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福勒说:“就像所有的这类复合词,它的含义还是模糊不清的。它与结构主义的关系是继承还是替代?这是说,我们视后结构主义只是比它的先行者晚了一步,还是视为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两种方法都可以发现。后结构主义涵盖了太多的实践,它是没法被界定的。但它大致可被看作解构理论的某些内涵在各个研究领域的一种贯通……解构的效果并不限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相反它们强调了一种方法论上的转移,告别了本原论的解释、二元对立的秩序、固定的或封闭的意指活动,以及作为统一的主体的个人。最近的精神分析,特别是鼓动了近年来新发展的雅克·拉康以及精神分析批评,是后结构主义形形色色的分支之一。它还可能被追溯到诸如福柯和德勒兹那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分析,以及埃莱娜·西克苏或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对‘读者’的诸说纷呈的阐述,如布鲁姆的‘误读’之类,可列入其中。这样,在‘解构’名下的文学研究,自然也在其内。巴特的生涯显示了向后结构主义的转移,如他在《S/Z》的嘲讽式的开端中特别强调的那样:‘据说有些佛教徒凭借苦修,可在一粒豆子里见出整整一片景观。’如此有条不紊包容万物的模式曾是巴特本人60年代中期的勃勃雄心,也恰恰是后结构主义所予以否定的。”(《现代批评术语词典》)福勒对后结构主义范围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后结构主义在狭义上则主要是指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理论,它既是对结构主义传统的某种继承,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姿态的反讽,视结构主义把握符号世界的勃勃雄心为一场儿戏。这即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语言远不像经典结构主义者设想的那样稳定。现在看来,语言不是一个规定明确、界限清晰的结构,其中包含能指与所指组成的对称单位;它更像是一张无边无际的蔓延的网。”“后结构主义的信条是,我们是自己的语言的囚徒,无法合理地提出某些真理主张,因为这类主张仅仅与我们的语言相关。这个信条的优点是,它使你可以不必接受别人的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后结构主义地理

1、后结构主义的地理学方法论 20世纪科学的发展已经突破了绝对存在的防御,而进入到不决定论、知识局限、理性可疑等禁区,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其特点是解构人的理性的优越地位,反对中心权威和一元解释。后结构主义强调对结构进行建构和结构,他们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描述而得到的,是经过中介及被组织在话语中而得到领悟的,只通过“字”才同“物”连结起来的知识。结构不存在着终极意义,解释的任务不是去寻找意义,不存在关注它的普遍结构,而在于事物本身的阐读过程,现实必须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者任何客观的事实,认识者只有在依靠自己的经验建构真实或者是在解释真实的过程中,才能在心中拥有较多的真实。 德里达是被公认的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将能指者与所指者和意义区分开来。原先所指者是客观对象或现实事物,所指者与意义相统一。但是,德里达认为,所指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许多场合与前后关系中,它再次变成了单纯的符号,其意义完全由使用者的目的、动机和使用的具体情境所决定。这种差异或延异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被德里达称为“印迹”。既然语言本质上只是一种“书写笔迹”,一种书写体系,一种具有外在性质的文本,那么久必然在它与所谓对象和意义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这条鸿沟也就意味着文本可以没有确切的意义,在其阐释或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个接一个的所谓对象带出来,但却无法获得其“终极意义”。因此,文本或语言符号的结构本身只具有一种比喻性质,类似隐喻、换喻、影射、烘托、联想等都是“文本间性”的例子。它只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复归中从一个层次指向另一个层次,接着再向下一个层次推移的无穷运动。语言系统与所指者之间不是一种直接的、现实关系,符号就是符号,不代表任何确定的事物,更不代表一个真实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一方面肯定结构主义关于人移心化(即否定人的主体性)的观点,同时又反对结构的客观化和绝对化,主张从不同的程度去消解这种客观且绝对的结构,这也就是从结构主义转向了后结构主义了。 在人文地理学中,与文本源头更为紧密的后结构主义思想是倡导将空间的讨论与当代文学评论、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的特定语言联系起来。通过运用空间隐喻的方法,如位置、区位、中心、边缘、地方、全球、间隙、边际等进行讨论。而位置、中心/边缘等空间的隐喻以及空间概念的运用是为了表示崭新的、更为开放的主体特征,并以此来创造新地点,有时被称为“第三空间”。 虽然后结构主义也受到了各种异议和反对,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些讨论中,提出了有关权力体制、身份特征的代表及政治的重大问题。但是这些散漫的、隐喻的空间与社会及物质空间到底关联到何种程度还处在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边缘。 后结构主义方法论在当今人文地理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强烈的“语言”、“性别”和“殖民”的特点。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共同受到“后现代语言革命”的影响,它已经在前所未有的水平上使人文地理学家反思语言形成思想的方式,通过对话,人文地理学与人文科学接待近了很多,特别是文学评论、现代哲学和各流派的心理学等。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3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和评析,进而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关键词:二语习得;综述;研究趋势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般认为S.P.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三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1984年,鲁健骥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有20多年的历史。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正如Ellis(1994)在评价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时所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与此同时,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界限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集中用于错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错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错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如鲁健骥(1984)、王初明(1989)等。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界的高度重视。这个时期,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以及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90年代的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研究。如孙德坤(1993)、鲁健骥(1993)、吕必松(1993)、戴曼纯(1994)等。 (三)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后期,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分析,二是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习得过程研究仍是汉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汉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以及汉语认知研究。如江新(1998)、刘召兴(2001)、戴曼纯(2000)、程朝晖(1997)、石定果、万业馨(1998)、朱志平、哈丽娜(1999)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知识分享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 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 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华儿女,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德育人的标准,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一枝独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奋力前进,勇往直前。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主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修养、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 2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读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在当前这种紧迫形势下,我校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教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如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的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议活动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引导师生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垄断的控制模式之辩_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分野与融合

2009年12月(总第224期) 法制与经济 FAZHIYUJINGJI NO.12,2009 (Cumulatively,NO.224) 综观各国的反垄断法,对垄断的控制模式主要有结构主义、行为主义二种。所谓结构主义的垄断控制制度,是指为了控制行业集中度而对行业集中状态进行规范的垄断控制制度,此种垄断控制制度为维护有效的竞争,不仅规范占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且还担负着对阻碍了市场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调整的任务。所谓行为主义的垄断控制制度是指仅规范占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市场行为的垄断控制制度,它并不关心行业的集中程度[1]。可见,结构主义规制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市场结构,重点是对行业集中状态进行规制,拥有市场支配地位本身即属于反垄断法所禁止。而行为主义控制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市场行为,重点是对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进行规制。 一、美国的结构主义控制模式及其发展 (一)哈佛学派与美国的结构主义控制模式 美国的结构主义控制模式深受自由竞争理论和哈佛学派“结构—行为—绩效”理论的影响,认为垄断是市场结构的一种缺陷。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自由竞争理论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普遍接受,斯密提出的“垄断是自由竞争的最大障碍”的观点也深受各国认同。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美国在这一时期推行了较为严厉的企业合并控制政策。 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初,哈佛学派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法方面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流派。该学派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范例”理论。这一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市场结构方面,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产生市场绩效。因此,反垄断法关注的重点不应是市场行为,而是市场结构。具体到企业合并的个案中,就是要求在审查市场的集中度和参与合并企业的市场份额后决定是否对合并进行干预。哈佛学派的理论对这一时期美国的企业合并立法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1950年颁布的赛勒-凯弗沃法(Celler Kefauver Act)就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的特点;美国司法部1968年的合并指南全盘接受了结构学派的理论,明确将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作为判断并购是否构成限制竞争的主要标准,同时认为,除了特殊情况外,取得规模经济不得作为对并购的辩解[2]。同时,这一理论还影响到了美国许多重大案件的判决,如1945年的“美国铝公司案”、1963年的“弗莱德福银行案”、1962年的“布朗鞋公司案”、1963年的“罗姆·凯布尔斯案”等。 通过这些立法和实践,可以看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的反垄断法十分关注市场结构,奉行“本身违法原则”、“非法推定”等理论。本身违法原则(Rule of Per Se Illegal)是最高法院在1927年“美国诉特伦陶瓷公司案”中推出的。涉及此案的,包括生产卫生技术设备的20家私营公司和23家股份公司。这些公司(竞争者)控制着全国82%的产品市场,他们成立了协会,该协会规定卫生技术设备的定价,并向批发商供应产品,而这些批发商一致同意按这种价格出售商品。根据法院对该案的判决,竞争者有关价格的共谋行为是违反《联邦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该判决认定竞争者之间固定价格的协议是非法的,不论固定的价格是否合理,也不论企业的意向良劣,因为固定价格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限制。此后,法院逐步确立了一些不可以用反证加以推翻的法律推定,即某些作法永远不能被认为是合理的,法院在追究竞争者之间诸如固定价格、划分市场、联合抵制等行为的责任时,不必再证明这些行为是不合理的。本身违法原则体现了美国适用反托托拉斯法的严格性,同时也方便了对此类案件的审理。 “本身违法”观念在1945年的“美国铝公司案”中有集中反映。针对该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90%,审理此案的汉德法官认为: “基本上不能区分优势的存在和优势的滥用,企业具有优势地位而不利用是不可想象的。”自此开始,原则上认为企业的优势本身就是坏事[3]。1963年“弗莱德福银行案”中,最高法院又推出了所谓“非法推定法”,参与合并的企业只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合并就推定为非法,该案中30%的市场份额被认为足以确定非法推定[4]。“本身违法”原则和“非法推定”体现了美国这一时期极端严厉的企业合并控制思想。 (二)芝加哥学派与美国企业合并控制政策的松动 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反垄断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该学派不承认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特别反对对企业合并进行规模上的干预。他们认为反垄断法的首要目标在于促进经济效益,因此对企业合并的分析重点应从市场结构转向经济效益,并以经济效益作为评价和是否干预企业合并的依据[5]。在芝加哥学派理论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企业合并控制政策较以前有所松动。结构主义的方法虽然也是认定垄断性合并决定干预的基本方法,但已不是唯一的方法。从维护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出发,美国这一时期的司法实践在认定垄断性合并或决定是否对合并进行干预时,首先要考虑市场的集中度和合并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如合并是否会足以形成市场进入障碍、合并中是否有反竞争的行为、合并所产生的效益等等,其中尤其要注意合并所产生的效益的分析。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起成为美国企业合并控制政策的基本依据,并集中反映在这一时期的立法与司法 垄断的控制模式之辩 —— —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分野与融合 李攀贵 (吉首大学法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对垄断的控制模式有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之分,结构主义模式主要针对市场结构,而行为主义模式规制市场行为。美国反垄断法的结构主义控制模式随经济理论、政治因素影响从严格走向宽松。欧盟则是行为主义控制模式的典型代表。就现代反垄断法的发展趋势来看,将两种方式结合使用,能够更加全面、合理地规制垄断,我国反垄断法体现了这种趋势。 [关键词]反垄断法;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融合 104

(完整版)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嬗变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地嬗变 朱晓斌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东广州) 摘要世纪年代以来,结构主义思潮以及随后出现地后结构主义思潮,从方法论地角度对学习理论地演变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历史性地框架,以便更好理解西方学习理论地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学习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人地学习是凭借怎样一种“心理系统”来实现地呢?要阐明这一点并不容易.这种对学习实质问题地探讨和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地核心课题之一,各种学习理论地主要差异就在于对学习本质地不同理解.从联结主义心理学家将学习过程地实现看成是刺激与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联结,到传统认知派心理学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有机体经过内部复杂地操作活动而形成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各派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地学习理论.当然,心理学理论地发展总是与某一历史时期地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地影响交织在一起地,学习理论也不例外.从哲学角度看,结构主义()和可归入后结构主义范畴地建构主义()二者之间有着深层地联系.世纪年代,在法国兴趣地结构主义以及随后出现地后结构主义浪潮,在方法论上对心理学,特别是对学习理论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一、结构主义思潮对认知发展理论地影响 结构主义可溯源于世纪初地“俄国形式主义”,及、年代“捷克结构主义”,在二战时由于雅各布迩等人地移居而传入美国;年代末,由于列维.斯特劳劳斯地努力,结构主义得以重返欧洲大陆,并终于在法国达到它地顶峰.年代初,在法国哲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大地人文科学思潮,其代表者宣称是与二战后统治法国哲学界近年之久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所谓地“意识”哲学相对立.由于这个思潮地思想家们都使用“结构”或与结构相近地概念来从事自己具体地研究,因此,被称为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有其独特地发展过程,它地观点和方法来源于语言学.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雅各布迩等在语言研究中提出了“结构”理论.而法国地拉康将其应用于心理学,形成“结构主义地心理学”.结构主义哲学地核心是“结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CTD格式申报主要研究信息汇总表(制剂)

CTD格式申报主要研究信息汇总表(制剂) 2.3.P.1 剂型及产品组成 (1)说明具体的剂型,并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单位剂量产品的处方组成,列明各成分在处方中的作用,执行的标准。如有过量加入的情况需给予说明。对于处方中用到但最终需去除的溶剂也应列出。 (2)包装材料及容器 低硼硅玻璃管制注射剂瓶(10 mL)、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Ф20mm、抗生素瓶铝塑组合盖(Φ20 mm) 2.3.P.2 产品开发 简要说明产品开发目标,包括剂型、规格的选择依据。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有效成分-甲泼尼龙的前药,甲泼尼龙略溶于乙醇、甲醇、1,4-二氧六环,微溶于丙酮、氯仿,极微溶于乙醚,几乎不溶于水。临床应用的甲泼尼龙有醋酸盐、琥珀酸(钠)盐,主要是由于各种盐的溶解度不一样,在体内的代谢速度不一样,由此造成剂型及临床应用侧重不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给药后,甲泼尼龙能很快释放出来,但有效药物低,为43.6%。甲泼尼龙醋酸酯静脉给药后,药物吸收很慢(半衰期为69.04h),有效药物为42.7%。因此临床静脉给药通常使用琥珀酸盐。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给药后,能很快达到较高血药浓度,起效快,适用于危重病人。而甲泼尼龙醋酸酯主要是能过肌内注射和局部注射,侧重于局部症状,如各种风湿病,胶原性疾病,一些皮肤病、眼科病等。 口服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易被胃酸破坏,人体吸收不好,生物利用度低,因而本品宜注射给药。由于琥珀酸甲泼尼龙在水中几乎不溶,因此在生产注射剂时必须将本品制备成甲泼尼龙琥珀酸的盐,以增加其溶解度。为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将本品制成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较好。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甲泼尼龙的前体药物在血浆中会被迅速水解为游离的甲泼尼龙而发挥药效。由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水溶液中较不稳定,不能长时间储存,因此有必要将本品制成粉针剂。 目前,粉针剂通常有两种制备方法,一种是无菌分装法,一种是将药液冷冻干燥制得。利用无菌分装发制备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剂时,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极易吸潮,对生产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生产成本较高。所以利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上市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剂规格有20 mg、40 mg和500 mg,主要用于抗炎治疗;用于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免疫综合征;(抑制免疫作用);亦可用于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手术休克等。甲泼尼龙的使用的剂量对于不同患者的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症状差别很大,对于哮喘等抗炎使用80-120mg/d,抢救患者或者冲击疗法时,使用250-500mg/d。由于甲泼尼龙抗炎效果较好,毒副作用(钠潴留、浮肿等)远低于其他皮质激素类药品的特点,特别是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起效快,特别适用于短期大剂量使用的冲击疗法。结合用法用量和临床适应症需要,选择先开发40mg规格。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後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後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而後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著想要成为霸权。 结构主义引入关系、系统、差异等概念,但是仍抱定一个中心——结构:一切都是结构调节、组织的结果,一切都可以用结构来解释,只有“结构”本身是例外。保留“结构”的超然地位,就是保留“中心”的绝对中心地位,正是这个中心,使结构具有结构的功能。 但是从后结构主义观点看,不管中心概念如何牢固,如何深入人的无意识之中,其历史如何悠久,它毕竟只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关系的产物,无限结构之网中的一项。如果说结构对中心的需要说明了结构本身的结构性或自由游戏性,那么中心的那种永远缺场的“在场性”恰恰说明:对于自由游戏活动,中心只能是一种零限制,或“中心”本身就置身于自由游戏当中。 德里达著名的“一切尽在文本之内”的命题,却不是在这种常识意义上说明语言的重要性,而是表明:首先,任何文本都不是对某种文本之外客观实在本体的再现或真理意义的表达,文本不是一种用以再现的工具,文本的意义就产生于文本的语言的符号表意活动。其次,这同时意味着文本的意义不是牢牢地包裹在文本内的某种稳定明确的实体,或者说文本并不是一个意义清晰的统一有机体,而是多重意义的混合体,甚至可能是对自身的颠覆,包含着相反的意义。再次,任何文本都不是封闭自足的,而是与其他文本相互嫁接、寄生、杂交;文本之间没有本质性的类别疆界,因此任何文本性(tax duality)必然同时也是文本间性(intertestuakity)。这种文本性或文本间性是真正无边的,它不仅将各种文学作品互文化,而且取消了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的确,只有无边的文本性,才能表达德里达“一切尽在文本之内”的真正意思。 德里达认为,根据语言中只有差异的原理,任何符号的任何一面的确定过程都依赖于其他符号,那么对符号意义进行阐释的结果就不是呈现一个确定不移的意义,而是引向一连串新的符号,就像词典对词义的解释,要说明任何一个词的词义,总是借助于更多的其他词,而其中任何一个解释词本身的词义也只能通过另外许多词才能“显现”出来。 如此推演,形成不断交织延伸的符号链,导致那个终极意义被永远地推延,永远不能兑现;因此语言中的“差异”同时也是“推延”,索绪尔“语言中只有差异”的命题应改成:语言中只有“异延”。“异”是空间性的间隔、分离、区分、辨别,似乎承诺着符号的某种同一性或确定性;“延”是时间性的延伸、推宕、压抑,倾向于将所有关于意义同一性和确定性的兑现永远向后推延。正是这种“推延”,让传统的符号观一直(无望地)等待着“意义”的降临,并且把这种永远不会到来,仅仅是一种符号差异关系值的“意义”想象成语言外的一种本体实在的东西。 现在,德里达通过“延异”概念表明,语言之外并不存在某种决定语言的意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改造结构主义的政治思潮。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法国的巴尔特、福柯、拉康、和利奥塔德、索勒斯、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解构理论有时也称为后结构主义,因为它采用费迪南·索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础。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後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後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而後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著想要成为霸权。 代表人物思想

福柯 福柯(Mirkel Foucault,1926-1984)反对启蒙运动将理性、解放和进步等同起来,认为现代性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知识等等都是被它构造出来的产物。他从各个f方面对这种控制形式作了深入研究,包括病理学、医学、监狱和性学等等。他的计划旨在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也即质疑和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结构。主要著作有:《癫狂和非理性:古代时代的癫狂史》(1961)、《诊所的诞生》(1963)、《词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规训与惩罚》(1975)、《性经验史》(1976,1984,1984)等。 一、对现代性的批评福柯把现代性分为两个时期:古典时期(1660-1800)和现代时期(1800-1950)。在古典时期,一种强有力的控制人类的方式开始形成,并在现代时期达到高峰。启蒙运动所宣扬的历史进步的观念其实只是控制和塑造人的权力机制和技术日臻完善。福柯认为现代理性是一种强制力量,他集中关注个人在社会制度、话语和实践中被控制和被塑造成社会主体。在古典时期,人的理性从神学束缚下被解放,它试图在一片混乱和狼藉中重建社会秩序。它用知识系统和话语实践来区分和规范各种经验形式。启蒙的理性神话用“求全求同”的虚妄来掩饰和压制多元性、差异性和增殖性。福柯用不可沟通性、差异性和离散性来对抗现代性的理性压抑。在其思想早期,他把自己的立场定义为“知识考古学”。这一考古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