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

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

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
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

[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

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

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

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

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

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照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

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

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

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

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承转过渡:为了进一步增强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现在正在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完成活动。

2.谈谈你的看法。教师简要说明。

承转过渡: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教材78页的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

①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

②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地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③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学习世界著名沿海产业带的基本思路。

第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第二,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

承转过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

①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城市多分布在干支流的交汇处)

②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③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④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密度差异。(上游城市密度最低,下游城市密度最高,中游城市密度居中)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活动1中上海辐射作用的相关内容和活动2中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然后教师依据学生讨论结果,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长江沿江地带拥有许多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反馈练习]

1.选择题

(1)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 B.南京C.杭州D.上海

(2)在武汉交汇的铁路线有()

A.京九线B.京广线C.汉丹线D.京沪线

(3)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

D.杭州

(4)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B.长沙C.重庆

D.武汉

(5)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2.绘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简述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答案:1.(1)BD(2)BC(3)C(4)D(5)C

2.略

●板书设计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活动与探究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黄河沿岸没有成为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备课资料

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优越的区位条件。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良好的空间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的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发展很快,201、205、207、330、317等国道在本区纵横交织,形成公路体系的骨架,地方道路分布于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之间,客货运量都很大。

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近年来,现代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为区内外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本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有组织地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本区“苏南模式”是农村“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浙江温州地区、安徽无为县在劳动力异地消化方面成效显著。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之一,资本相对雄厚。1949年以来又进行了不少资本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战略的实施,本区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本区技术力量、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千人占有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市场容量大。本区是全国市场重心区,区内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社会总需求量大。城市数目多,物资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的批发、零售市场都很发达。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与农业基地建设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区,无霜期210~340天,北部能满足稻麦一年两熟对热量的需要,南部可种植双季稻和越冬作物一年三熟,并适宜于多种亚热带林果生长。全年日照时数1800~2300小时,夏秋作物生长旺盛,结实期光照充分,光、热、水的季节配合较好,成为农作物高产稳收的重要因素。

1.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本区农业生产基本特征如下:

(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6%,1997年粮食总产却占全国的30.9%,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2.7%,小麦产量占21%,油料产量占全国的38.8%,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64.4%,芝麻产量占全国的60.2%,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52.9%,黄红麻产量占47.4%,棉花产量占39.7%,肉类总产量占全国的29%,水产品产量占34.34%。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茶叶、柑橘、竹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9%、47.6%、73%。1997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30.92%。农产品的商品率高,净调出区外粮食770×104t。上述情况表明,本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

(2)集约化程度高。本区开发历史悠久,农业技术水平较高,生产方式较先进,种植业的集约化程度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利用率高。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普遍实行以水稻为中心的多熟制,复种指数高。二是农田投入水平高。199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的24.6%,化肥施用量占

全国的30.9%,灌溉面积占全国的29.8%,农村用电量占全国的34.8%,均居全国前列。在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田耕种、灌排、收割、脱粒等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化肥施用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三是耕作水平高。在精耕细作传统经验基础上,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在作物品种搭配、耕作管理方面都有适合当地特点的成套农业技术,因而土地生产力高。1997年全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673.5 kg/hm2,上海、江苏、湖南、湖北位居全国前四位,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还有大面积的中低产田需要整治、改造。

(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本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数量、产值都有长足发展。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国家贡献、支持农村、富裕农民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都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上海郊区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乡镇企业产值约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0%~90%以上,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2.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

(1)长江中游平原农业基地建设。长江中游平原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及鄱阳湖平原,土地总面积13.6×104 km2。这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北部处于北亚热带,南部位于中亚热带、无霜期250~280天,热量条件能满足稻麦两熟、棉麦两熟需要,高程多在海拔40 m至20 m左右,大都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土质肥沃,平原上河汊湖泊广布,洞庭湖、鄱阳湖北通长江,并分别内联湖南、江西境内的大河,利于水资源的调蓄。优越的气候水土条件,使本区成为著名的农业基地,粮食商品率达40%以上,每年有大宗商品粮外运,是全国性重要商品粮基地。棉花总产量96.4×104 t,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沿长江平原,单产1300 kg/hm2,高出全国平均30%左右,是中国主要棉花产区之一。油菜籽、苎麻等生产,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农产品丰饶,以生猪为主的畜禽饲养业也较发达,是中国商品肉类的重要产区之一。

本区水域广阔,湖泊水面按多年平均水位计算,约有71×104km2,加上水网河渠,估算水面面积在135×104 hm2以上,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水域中水产资源丰富,有鱼类120种,主要经济鱼类40种。长江河段和湘江、赣江、汉江是中国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最佳产卵场所,也是鱼苗的最大产地。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1997年淡水水产品产量428×104t,占全国淡水鱼产量的30%,其中养殖产量362×104t,占水产量总量的84.5%,是全国以养殖为主的淡水鱼的最大产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候条件与长江三角洲类似,但多数农作物单产低于长江三角洲,除棉花外,水稻、小麦和油菜籽平均亩产分别为三角洲的89%、65%和60%。其原因除两湖平原涝渍较重外,主要是农田投入水平不足,因此,在

加强洪、涝、渍、旱综合治理的同时,需增加农田投入,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双季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稻田面积的70%以上。双季早稻灌浆结实期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影响稻米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可适当压缩一部分双季稻面积,发展小麦(大麦)、玉米、晚稻“两旱一水”耕作制,并积极培育选用优质高产的晚稻品种,提高稻米品质。早稻改种玉米,也有利于促进饲养业的发展。

(2)长江三角洲农业基地建设。长江三角洲包括扬州、镇江以东的扇形平原,北沿通扬运河,南部包括太湖平原至杭州湾。地处亚热带北部,≥10℃积温4600℃~5300℃之间,持续日期为220~240天,全年无霜期220~250天。从温度条件看,农业具有多熟制的条件。年降水量1000 mm~1200 mm左右,春夏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在一般年份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其上仅分布少量残丘。平原上河湖密集,具有江河湖海之利,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农业富饶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是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本区农业生产基础和经济技术较好,各项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饲养业水平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近年的生产状况,水稻平均单产达7500~8500 kg/hm2以上,小麦达3500~4000 kg/hm2,棉花和油菜籽分别达到1000 kg/hm2和2000 kg/hm2,高产精养鱼池可达7500 kg/hm2以上,生猪饲养出栏率也高于全国。

集约化程度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道路上有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利用率高,在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普遍实行水稻与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一年两熟,在杭嘉湖地区盛行双季稻与越冬作物一年三熟。二是农田的投入水平高,农机总动力装备平均达6.5~7.0 kW/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投入化肥纯量达630 kg/hm2,比全国平均量高70%。农田水利、灌排技术、机耕率都达到较高水平。近年来,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许多地方都迅速扩大了温室、塑料大棚栽培以及工厂化养猪、养鸡等设施,农业达到一定规模,可以为大城市提供多种鲜活农产品。三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农林牧渔劳动力人均农业总产值为全国平均的两倍以上,是全国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

市场条件好,是本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由于城镇分布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容量大,本区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就近销售。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形成了以花卉、蔬菜、特种水产与畜禽为

主的创汇农业。此外,近年又结合旅游业发展观光农业,扩大了农业的经营领域。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中国粮食高产区。但由于人口迅速增加,乡镇企业扩展,近年来用于粮食作物的耕地急速减少,仅在“八五”期间,累计减少的粮食播种面积就达66.7×104 hm2,尽管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但仍难改变总产量下降的局面。三角洲已由昔日的粮食基地逐步成为缺粮地区。太湖平原过去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以县为单位计算的净征购粮1965年达24.6×108 kg,直至1984年粮食净征购达36×108kg,商品率近25%。粮食增产速度一直高于人口增长。1984年后,人均粮食产量处于下降过程(由660 kg降至500 kg以下)。这种趋势预计仍将继续。人口、土地、粮食三者之间的矛盾,是对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和食物保障的挑战。

长江三角洲仍具有开发潜力,除工业集中的上海市外,其他地区应努力做到粮食基本自给。为此,应加强农业与食物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粮田面积,实行耕地总量平衡,特别是高产农田,应划定农田保护区。适当发展小麦、玉米和水稻两旱一水耕作制,提高土地利用率,玉米是本区缺少的饲料作物,需要发展。其次,要发展规模经营,一些乡村的农村劳动力已有80%以上转向乡镇企业,因此,需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扩大多种经营,发展为城镇服务的副食品生产,规划、经营现代化蔬菜基地,畜禽、水产养殖场,实行专业化生产;发展各种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包括青梅、水蜜桃、枇杷等果品,茭白、慈姑、水红菱等水生菜类,蚕茧,茶叶和蟹等特种水产等,既可满足市场需要,又可出口创汇。

太湖平原是一个碟形洼地,排水不畅,缺少全局性的骨干排水工程,过去盲目围垦,河道被人为堵障,一些城市、工矿企业防洪排涝能力薄弱。1991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受淹农田达67×104hm2,夏粮失收13×104hm2。滨湖城市和乡村工业损失更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约80亿元。因此,必须加强综合治理,保护太湖平原良好的生态环境。

(3)江淮地区的整治建设。这里是指江苏、安徽的北部平原,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沿海滩涂面积大。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南部,长江淮河之间属北亚热带,光照、温度条件较好,降水量700 mm~1200 mm,河川径流较丰富,并有洪泽湖、巢湖以及一些中小湖可以调蓄,淮河水和长江水可以引灌或提灌,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农业区。

淮河以北的平原,适宜于多种农作物栽培,是全国冬小麦最适宜区,小麦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2,是国家优质小麦主产区之一。麦收以后,普遍种植秋季作物。复种指数173%。目前,苏北徐淮地区以稻麦两熟为主,皖北以小麦、大豆或甘薯为主。本区又是棉花、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的适宜区,已经成为

国家以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及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本区又是暖温带水果最适宜区的南缘,可以利用黄河的滩地种植,与粮食作物用地矛盾小,是多种果树和瓜果商品生产的理想基地。果品以苹果、酥梨、葡萄等为主,而且以名优品种多著称。以西瓜为主的瓜类产量高、品质好,畅销国内许多城市。芦笋、山药、大蒜等蔬菜也有广阔前景。由于本区位于气候南北过渡地带,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和南北方市场需求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销售,在调节果瓜蔬菜供应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江淮平原,适于以水稻为主的一年两熟制。丰富的土地资源为稻、麦、棉、油菜、桑、畜禽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沿海滩涂约50×104 hm2,淡水水域可养面积65×104 hm2,具有综合开发的较大潜力。

本区历史上是旱涝盐碱危害严重的地区,降水年际、年内变率大,地处江河下游,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淮河曾受黄河袭夺,干支河道淤塞。水旱灾害频发。14~19世纪,淮河流域发生大水灾350次、大旱灾280次。1949年以来,国家把治淮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大力开展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70年代末以来,农业建设发展很快,粮食商品率达40%以上,是全国性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棉花高产质优,是中国优质原棉主产区之一。蚕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新兴的蚕桑基地,生猪、家禽饲养和水产业发展也很快,成为肉类、禽、蛋和羽绒制品的主要调出地区。

目前防洪排涝的工程标准不高,需加强区域水土治理,提高排涝抗旱能力,从深度广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江南山地、丘陵盆地的治理与开发。本区包括湖南、江西、浙江大部及皖南丘陵,以山地为骨架,以红壤丘陵为主体,丘陵间分布有许多盆地,较大的有湖南的长沙—浏阳盆地,湘潭—湘乡盆地、衡阳盆地,醴陵—攸县盆地、茶陵盆地、郴州盆地,江西的吉泰盆地、赣州盆地,浙江的金衢盆地等,沿河有狭长的河谷平原。其中丘陵面积约占1/2以上。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 mm~2000 mm之间,为全国多雨区之一,3~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有利于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

河流纵横、水网稠密为本区水文特点之一。地表水资源丰富,湘、资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为900×108 m3,赣、抚、信、饶、修流域为1385×108 m3,富春江流域为299×108 m3。

水热条件良好,加以丘陵为主的土地类型组合,农林牧发展均有一定基础。粮食生产自给有余,粮食商品率约为22%,人均粮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多的粮食就地转化为以猪肉为主的畜产品。本区是全国生猪的主要产区之一。

亚热带林果生产占有重要地位。杉木、马尾松为主的速生用材林占有林地的70%以上。竹林遍布,是中国竹材和竹笋的重要产区之一。江南低山丘陵是全国油茶的最大产区,1997年油茶籽产量占全国的69.4%。全区60%~65%的人口长年食用茶油。茶油色鲜味香,不饱和脂肪酸达94%以上,适宜动脉硬化和心脏病患者食用。油桐原产于我国,主要生产于本区。茶叶是江南低山丘陵的传统大宗产品,红、绿、青、黑茶种类齐全,其中浙江的龙井茶和眉茶,江西修水和武宁的宁红、湖南的君山银针、平江红茶等皆为名茶中的珍品。

柑橘类为典型亚热带果树。本区为我国柑橘原产地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南丰蜜橘、温州无核蜜橘等均为优良品种。

广大山区是人工用材林基地。本区气候条件良好,宜林地广,树木种类繁多,有乔木1500多种,并有许多珍贵树种,例如银杉、水松、观光木、珙桐、银杏、红豆杉、水杉等。近年来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浙江达42.99%、江西40.35%、湖南32.80%,基本上消灭荒山秃岭。竹类资源也很丰富,例如毛竹、罗汉竹、冻竹、花竹、斑竹等,湘妃竹是九嶷山特有的名种。马尾松生长率6%~8%,高者可达10.5%。杉木生长率5%~6.7%,每公顷年立木生长量在5 m3以上,不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世界一些林业发达国家的生长水平。

本区是我国南方红壤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江西有930×104 h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8%,湖南有853×104h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3%。红壤中矿物营养元素较贫乏,尤其是磷素,不仅含量低,而且大部分被氧化铁包被而固定,有效性很低。尽管生物积累过程旺盛,但有机质分解迅速,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对红壤丘陵地区不合理的利用,破坏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约8×104 hm2。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①山塘水库淤积普遍严重,例如江西兴国县的龙下水库,1966年建成,90年代初已淤满报废。

②河道淤塞,航程缩短,据湖南统计,1962年全省通航里程为17096 km,1997年减至10050 km,25年来缩短了7046 km。又如蒸水的衡阳至灵宫殿河段,50年代可通航3 t的木船,现在河床已淤积成高出农田0.3~1 m的悬河,已不能通航。

三、区域发展

1.区域发展方向。长江中下游区经济发达,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济综合性较强,多种工农业产品的地区专门化程度也较高。区内北煤南水、北棉南稻,东部技术力量强,有资金,加工能力强;西部自然资源、原

材料丰富。因此东西南北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本区今后的发展应该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提高技术产业和创汇产品的比重。综合开发长江中下游,建立沿江产业密集带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综合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区内东西南北的横向联合,走积极参与国内外劳动分工之路,更好地发挥对内对外辐射的枢纽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由于本区东西部资源、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区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有不同。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利用其区位优势,迅速建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教育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生活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的区域,并初步实现经济一体化。

长江中游地区在近期建成为国内水平较高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加工工业基地、农畜产品基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并逐步建成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都比较合理、技术比较先进、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综合经济体系,力争较快地成为全国重心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2.区域发展布局。根据全国宏观布局的指导,按照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空间开发顺序。

根据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刘再兴、刘勇等人的研究,长江中下游区的地区布局为:

(1)沿海开发轴线。本区沿海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是我国整个沿海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上海为轴心,以江浙为两翼。90年代重点开放开发浦东,振兴上海,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三方面的优势,为长江中下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和全国服务。

作为上海一翼的江苏,以其大中城市为依托,以交通通道为基础,以沿江地带为开发重点,呼应浦东,争取在21世纪初形成一个产业带、两个经济核心区、三条经济轴线、五个经济中心的生产力布局格局。

一个产业带,即沿江产业带,包括沪宁铁路以北,通扬运河以南,西起南京,东到上海的沿江地带区。其特点是:城镇化水平高,拥有被称为“银三角”的南京、镇江、扬州、以及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等大中城市,小城镇星罗棋布,人口稠密,基本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交通发达,长江、京杭运河、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和宁通一级公路纵横交错,大、中、小港口成群;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农业发达,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初步实现了农业初级现代化;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基础;市场比较发育,对外开放度高,外向型经济发达,是外引内联的基地。今后,将采取“东西并进、中间开花、南北辐射”的方针,加紧建设。东西并进,是指西部在完善和提高南京沿江工业布局的同时,重点加强扬州、镇江沿江地段的建设,使产业带逐步向东发展;东部长江以北地区以南通为依托,使产业沿江两侧展开,南

岸和浦东开发相呼应,在七丫口—徐六泾—浒浦岸线布局新的产业区。中间开花,是指苏、锡、常地区以德胜港—江阴—靖城镇—张家港一线为重点,加强沿江地带的开发,形成中间崛起的局面。南北辐射,是在加强沿江产业带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沿江地区带动南北经济的共同发展。

两个经济核心区,即苏、锡、常经济核心区和宁、镇、扬经济核心区。这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发展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新兴工业,率先走向产业高度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提高城市化水平,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三条经济轴线,即东陇海、通榆河、苏北京杭运河轴线。它们与沿江产业带的长江、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构成基本框架结构。目前三条轴线仅由低层次的运输线路和一些中小城市及分散的、规模较小的产业组成,经济还欠发达。今后建设重点是:交通先行,形成和完善交通通道;建设稳固的农业基础,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建立盐化工基地,形成轴线的支柱产业;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功能。

五个中心,即徐州、南通、连云港、淮阴和盐城。相对苏锡常、宁镇扬两个核心区而言,它们是次一级的经济聚集点。建设目标是:中等以上的城市规模,较强的经济实力,增强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成为推动沿海、徐淮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据点;便利的交通,形成区域交通枢纽;第三产业发达,成为地域范围内的物资集散、商业、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

作为上海另一翼的浙江,其经济核心区是杭嘉湖平原,也是全省今后发展的重点。其发展方向是:按照贸工农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创汇农业;加强杭州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吸收和自主开发并举,大力发展微电子、信息等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依托上海,外引内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纺织、轻工、机械向高精尖新发展,在新技术基础上建成纺织、农产品加工和建材工业基地,综合性外贸出口基地;把杭州建成一流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围绕旅游业发展有关产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中游沿江开发轴线。发挥长江中游沿江地带优势,重点布局高耗水、大运量、高耗能工业和集约化、商品化农业。

湖北是长江中游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重点建设三个地带。

一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带,包括武汉以东的鄂东沿江地区和以西的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地区包括武汉至武穴的沿江各市、县。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运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充沛,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达80余种;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武汉、黄石、鄂州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网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较高;农业自然条件优越,是全省粮、棉、油、渔重要产区。今后的任务是:完善武汉的城市功能,大力

加强交通、通信、住房、煤气、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之成为我国内地、长江中游以及全省的最大的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现代化中心城市。调整和拓展区内产业及城镇布局,建成和完善以冶金、建材、电力、机械等产业为特色的工业走廊;形成以武钢为龙头,联结鄂钢、冶钢、大冶有色金属总公司等企业的沿江冶金工业走廊;建成青山、武昌、阳逻、鄂州、黄石的火电及白莲河水电结合的电力工业带;利用沿江建材矿产和工业矿渣发展建材工业;利用沿江棉、麻、桑蚕等原料,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品种为重点,发展轻纺工业;以“东湖小区”为依托,发展新兴产业;发挥平原湖区优势,积极发展以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将两岸地区建成全省重要的粮、棉、油、鱼、禽、蛋、奶、菜生产基地。

江汉平原区,包括荆沙及荆门地区。本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大,农产品产量及商品率高,盐、卤资源丰富,轻纺和石油化工有一定规模,乡镇企业基础较好。但有洪、涝、渍等灾害,影响经济发展。今后的任务是:以荆沙市和荆门为中心,以汉沙公路、长江、汉江为纽带,向四周扩展布局,把本区建成以综合性农业及轻化纺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区;在农业、轻纺工业、出口贸易等方面,努力与武汉市协作配套。

二是鄂西长江沿岸地带,以宜昌为中心,包括巴东至枝江的长江沿岸各市、县。本区在区位上是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兴建中的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区内及毗邻区有丰富的磷、铁、石灰石等资源;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但发展水平还不高。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积极配合三峡工程建设,以宜昌为中心,沿长江地带发展建材等为水电建设配套服务的工业;利用已有工业基础发展船舶、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业;利用区内及腹地山区农林等土特产品发展轻化工、食品、纺织等工业;积极发展以交通、通信、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农业发展以柑橘、茶、果、牧等副食品生产为主。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应重点转入大规模开发磷、铁等矿产,大力发展电化工、磷化工、电冶金等高耗电业。

三是以襄樊为中心的十堰至随州铁路沿线地带。本地区专门化水平较高。二汽是全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之一,襄樊和十堰是汽车制造的新、老基地,30万辆轿车基地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汽车配套工业的发展。鄂北岗地土层深厚,光照充足,耕地面积大,旱地种植业优势突出。襄渝、汉丹、焦枝铁路和汉江从区内通过,水陆交通条件较好。三国遗迹、武当山和丹江口库区等旅游资源可供开发。今后开发的任务是:以襄樊、十堰为依托,形成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体,化工、纺织、食品等工业和农业综合发展的经济带。

湖南经济布局,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优先发展湘江沿江产业密集带。

湘江沿岸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京广线、湘江水运),城市密集,是湖南经济的精华所在。流域内煤、铁、钨、铜、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湘江沿岸产业带建设可大致分为三段:下段长沙以下为洞庭湖平原区,农业发达,城乡经济活跃,农产品资源丰富。岳阳是该段的经济中心,位于湘江与长江的接口处,已基本形成以石化、轻纺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该段今后应与江汉平原一样,以建设农产品基地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基地为主。中段长沙—衡阳。是湖南工业最集中的地带,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长、株、潭、衡已基本形成沿江产业带。长沙以机械、纺织、电子工业为主;湘潭以冶金、建材、电子工业为主;株洲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衡阳以农机为主。此段的重点是进行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成以冶金、机电、纺织为主的水平较高的产业密集带。上段郴州地区是湖南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地区之一,钨、铅、锌、铜等有色金属以及煤、铁资源丰富。今后应进一步发展能源工业,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建成为有色金属、原材料工业基地。

安徽经济布局,以沿江、合肥及皖北为重点。

沿江开发区,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为中心。本区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农业发达,是安徽最发达地区。今后主要是进一步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和建材工业,建成为安徽和华东地区的原材料基地;大力发展深度加工,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的深度加工,以及硫、煤、石油化工等加工业;利用长江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外贸加工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配套发展电力工业,建设长江芜湖铁路、公路两用桥和铜陵公路桥。

在皖北以蚌埠、淮南、淮北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煤炭及煤炭加工转换产业。以合肥为中心,重点发展科教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商品性农业和高中档轻纺工业。

江西经济布局重点是赣江沿岸和浙赣沿线两大产业带。二者构成十字形主体格局。浙赣沿线是江西以往工业布局的重点,已形成萍乡、宜春、新余、南昌、鹰潭、上饶等城市为中心的江西经济密集地带。今后应以赣江沿岸开发为主。赣江下游湖口—樟树段,为滨湖平原地区,农业发达,农产品资源富饶;南昌、九江均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管理水平。此段重点是加快昌九经济走廊的建设:工业以发展综合加工为重点,突出纺织、服装、食品、机械、电子、石化和轻化工;抓好鄱阳湖的综合治理开发,发展水生生物养殖及其加工业;加强鄱阳湖地区商品粮基地;建立九江重点风景旅游区,形成九江—南昌的赣北旅游热线。赣江中段樟树—万安,沿岸均为低山矮丘,应以水运、水电开发为先导,开发岩盐、盐化工为重点,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上游万安以上,为赣南山区,是江西也是全国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的富集区。今后在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能源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林、果、牧业及其加工业,加快发展以交通邮电、商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以南昌为中心,昌九经济走廊为主轴,浙赣线为纽带,西向进一步发展煤、电、钢铁、铌钽等基础工业和粮、油、优质苎麻、木竹及其加工业;东向进一步扩大铜、陶瓷、纺织、食品、机械、电子工业。

四、上海概况

地理概况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

气候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水资源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水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 m~770 m,平均360 m。黄浦江江宽水深,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要道。

行政区划1949年以来,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至2001年末,上海共有18个区,1个县,共153个镇,3个乡,99个街道办事处,3408个居民委员会和2771个村民委员会。

南京是一座古老、美丽的城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平原,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境内山水环抱,地理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十个朝代和政权在这里建都,使南京成为古代和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的南京是中国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的省会,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全国宏观生产力布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南京已经形成四个比较突出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南京地处沿海开放地带和长江流域的交汇部。具有加速经济国际化的有利条件。二是交通通讯优势。南京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三是教育科技优势。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四大基地之一。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四是产业优势。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已经形成了以电子、汽车、化工和一批地方特色产品为主导的综合性工业体系。被评为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之一,被国际经济界人士和众多海外财团视为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地区。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南京建设成为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省会城市;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下游的经济、金融、商贸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融古都风貌与现代化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江滨城市。

南京人民正满怀信心,昂首阔步地迈向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

五、武汉概况

地理方位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市区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嘉鱼、洪湖、仙桃、汉川、孝感、大悟、红安、麻城等12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其内层与湖北省的荆州、宜昌、十堰、襄樊、孝感、黄石等城市相距300公里左右,中层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外层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

区域面积武汉市面积8467.11平方公里,为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其中城区面积3963.6平方公里;郊区面积763.51平方公里;市辖县面积3740.4平方公里。武汉总属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黄陂、新洲北部属中低丘陵地区,为大别山的绵延部分。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气候环境武汉属副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每年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7、8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武汉生态环境保持良好。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倒水河、滠水河和举水河等5条河流水质的重要指标均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郊区县水质量基本达到天然饮用水标准。以长江为主干构成庞大的水网;森林植被得到加强;生态平衡机能得到进一步恢复。

行政区划武汉市辖江岸、江汉、桥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东西湖、汉南、黄陂、新洲13个区。市区人口488万人。

六、重庆概况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鳞次栉比,依山傍水,故有“山城”和“水城”之称。重庆目前是全国面积最大、行政管辖最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全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14个区、26个县(市),人口3072万。

重庆具有30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因水而起,因商而兴,因工而强。1891年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政府的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和“三

线”建设时期大规模的迁建、扩建,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半个多世纪以来,重庆在抗击外敌入侵、国防现代化、国家工业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重庆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是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枢纽,在我国经济发展总格局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并寄予厚望。在重庆直辖市建立时,赋予了三大历史使命:一是充分发挥重庆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城乡共发展、共繁荣的路子;三是组织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发展库区经济,保证三峡工程顺利进行。

七、宜宾概况

从雪山走来,在峡谷中奔腾,洪波滔滔,水拍云崖,直泻川南群峰之间。三江之水,在这里交融,长江从此奔向大海。在这里,筑起一座闻名的酒都,托举起“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

宜宾,位于四川南部腹地,它东挽万里长江,南倚云贵高原,西靠大凉山屏障,北通成都平原。幅员面积13283平方公里,辖九县一区,全市人口五百万,是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宜宾地处盆地向高原过渡地带,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主要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兼具从南亚热带到暖温带的立体气候特征,冬短夏长,热量充足,水系发达,是同纬度农业资源配套条件最佳的地区之一。

宜宾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农林牧用地组合纵横纷呈。已知高等植物5000余种,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5种,木本香料树种(油樟、黄樟、香樟、香桂等)和竹林资源具有独特优势。草地植被种类多,质量好,发展草食牲畜潜力大。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发展配套经营,促进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水资源丰富,境内江河纵横,除金沙江、岷江、长江外,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有102条,水能储量620.5万千瓦,有巨大开发潜能。能源、矿产资源富集配套,已知矿产种类44种,其中煤炭储量53亿吨,保有储量占四川省40%;天然气储量252.32亿立方米,居四川省前列;硫铁矿15亿吨,为全国五大硫铁矿之一;岩盐矿、石灰石和石英砂均上100亿吨。宜宾具有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冶金基地和发展建材工业的显著自然资源优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多情,孕育了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新石器时代伊始,宜宾境内的三江两岸就有人类活动。秦代以前,古代僰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西南半壁古戎州”,始建于公元前182年的宜宾古城,不仅是历朝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西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宜宾,古称“叙府”“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生动地

记录下当年商贾云集,经贸繁荣的景象。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今天的宜宾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一方英杰辈出的热土,孕育出一批流芳后世的古今名人。古时独树一帜的名书画家黄斌老、子舟、包弼臣,近代文坛泰斗阳翰笙,哲学大师唐君毅,革命先烈李硕勋、赵一曼皆诞生于此。历代名公巨匠纷至沓来,流连忘返。杜甫、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等大家曾来此俊游,吟风弄月,翰墨留香。李鹏同志欣然为故乡宜宾题词:“翠屏山下波涛滚,万里长江第一城”。

宜宾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为宜宾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宜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位于该市长宁、江安两县交界处,面积120平方公里的,我国最大的原始绿竹公园“蜀南竹海”。以竹景为主要特色,兼有文化古迹的“蜀南竹海”,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七万亩楠竹,绿遍五百多个山峦,竹涛澎湃,碧波万顷,飞瀑高悬,清波荡漾。它集山、竹、湖、瀑、溪于一体,多姿多彩,引人入胜,被誉为“天下翠”。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位于宜宾市珙县,面积130平方公里,陡崖峭壁上存葬着212具悬棺,桩孔遗址星罗棋布,岩壁遗图鲜艳古朴,“谁家棺木挂悬岩?”,神秘的悬棺等待后人解开这天下之谜。省级风景名胜区兴文县石海洞乡,为全国三大岩溶风光之一,500平方公里的山岗上,石林森森,石海漫漫,溶洞幽幽,更有世界第一的岩溶大漏斗,雄奇瑰丽的风光被誉为“天下奇观”。宜宾古城三江环绕,三山鼎立,有大量闻名遐迩的景观遗迹。幽雅别致的江安县夕佳山古民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庄园式住宅,占地5400余平方米,至今仍保存完好。还有真武山古建筑群,翠屏山哪吒庙,筠连岩溶温泉,云台山森林公园等等,不一而足。6平方公里的五粮液集团,花团锦簇,建筑精美,身入其间,徜徉在醇厚的酒文化中。五粮液集团已成为产业旅游的一朵奇葩。340多公里的环行旅游路线,布局合理,景观奇特,品味高雅,且有较完善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是中外游客观光度假、探险科考的理想胜地。

岁月的沧桑,留下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踪影,时代的变迁,塑造了现代化的新宜宾。宜宾是一座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兼具了传统与现代的城市,也是一座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城市。与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同步,二十年来,宜宾社会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四倍,已提前四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全市现有公路总里程达4072公里,有12条公路与市外相连。有11条干线与金沙江、岷江、长江客货码头相接配套,内宜高速公路与成渝高速公路连接,并延长至昆明,市区到各县均为水泥路。宜宾市铁路里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内昆铁路经过宜宾并与成渝、贵昆铁路相连,沟通省内外其他城市,使宜宾的铁路运输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宜宾市水路运输发达,内河通航河18条,总里程768公里。形成以长江为中心,金沙江、岷江为干流的水路体系,宜宾港是长江六大枢纽港之一,年客运吞吐量达一百万人次,货

运吞吐量达九百万吨。千吨级编组船顺江而下,可直抵上海。经过两次改、扩建的宜宾机场,已成为国家二级机场,开通了宜宾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口、昆明等九条航线。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宜宾已建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网络。进入90年代,宜宾的通讯事业迅猛发展,通讯技术已实现了模拟向数字的转变,以市区为中心的C3本地电话网已建成,一个以程控化、数字化、光缆化和无线寻呼、移动通讯、可视电话为标志的现代通讯网络已经建成并全面运行。市区各种公用设施完备,电力、天然气供应充足,工作、生活条件便利。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宜宾现代工业初具规模,大中型企业成为宜宾工业的中流砥柱。国家划分的39个工业门类中,宜宾市拥有36个,工业门类齐全配套。历史悠久而发达的酿酒业,是宜宾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特色产业。宜宾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以“酒业大王”五粮液集团公司为龙头的酿酒企业达600多家,年产白酒达17万吨,是中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名优产品畅销五湖四海。五粮液集团公司,正以五粮液系列酒、塑料、药业为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其优势扩张,五粮液的发展与进步,不仅带动了宜宾市农业、工业、商贸、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将成为宜宾乃至四川省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的奋进与超越,承袭前人的风格,改造传统产业,现代五粮液人正以卓著的科技和管理创造着品质顶尖的国货品牌。走出了一条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改革发展之路。宜宾纸业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张新闻纸的诞生地,现在中央七报一刊、四川省级报刊及西南各大区报刊的用纸主要由该公司提供。长江纸业包装有限公司是西南包装纸最大生产厂家,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港、澳地区。天原集团有限公司有强大的化工产品生产能力,主要产品聚氯乙烯畅销全国除新疆、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区。新兴的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区唯一生产粘胶长丝和棉浆箔产品的企业,通过卓有成效的改革,在全国十二家同行业中效益已跃居第一。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宜宾市采取“抓大、放小、扶优、解困”的办法,一个以食品、化工、化纤、造纸、能源、建材、机电七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具有相当规模、较为齐备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在四川省工业指标评比中名列前茅。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宜宾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以奔小康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国家定点的宜宾大林业、水利水电改革发展和生态农业三个试验区先后建立并初见成效。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动了宜宾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民营经济逐步壮大,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一个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流通管理体制正逐步建立。宜宾,正成为川南乃至长江上游地区的商贸中心。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新闻、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宜宾在光辉灿烂的新世纪正稳步前进。

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课题: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 沿江地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及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2.通过阅读, 2.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2.教学重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三.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学生回答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一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

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 一、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 【承转】

《中国的河流》教案

同课异构《中国的河流》 第一课时 授课人:李小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掌握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河流湖泊的划分和分布,记得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名称及其位置 运用地图和资料,学会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掌握水文特征的分析方法 了解京杭大运河的概况,记得我国主要淡水湖泊和咸水湖的名称及位置 过程与方法: 结合湘江河实例,区别学习内流河、外流河 通过《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了解中国主要内流河、外流河的名称及其分布 结合中国气候特点,分析位于不同地区河流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水文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贯彻环保理念,并尽可能地影响身边的人 教学重点: 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的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流程: (导入)以流经遵义城区的湘江河引入课题 了解湘江河的基本概况(学生利用学案中对湘江河流域概况介绍) 思考: 湘江河为我们带来了哪些资源? 电力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土地资源、、、、、 小结:湘江河是遵义人的母亲河 其实中国还有很多大河流,它们也像湘江河一样哺育着两岸的人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板书) 一、认识河流 展示全国水系图

1、学生利用书上P47图2-40,找遍布中国的河流(在此教会学生使用 正确方法,高效准确获取地图信息) 2、在PPT上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展示各条河流,学生说出河流名称(识 记河流位置及其名称) 3、观察河流分布特点---东部河流多、西部河流少(东西部河流长度、 水流去向比较) 引入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概念 最终流到海洋的河流我们称为------外流河 外流河所在的区域-----外流区; 不能流入海洋的河流呢-----内流河 内流河所在的区域-----内流区。 (过渡)不同地区河流特点不同。 湘江河与长江、黄河等大河比较,河面上就没有水上运输的利用,这和河流大小有关。了解每条河流特征有利于人们更好利用河流。 二、了解河流 了解河流,我们一般从河流的流量大小、水位变化、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有无几方面进行认识。 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候知识,我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河流的以上特点和气候有着密切关联。 活动: 读图《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析内、外流区和季风、非季风区两条分界线之间的联系。 季风区以外流区为主,非季风区以内流区为主。两者分界线近似。 (引入对中国干湿状况地图的学习) 观察内、外流区分界线与哪条降水量线大致相符。 400ml等降水量线。 即湿润半湿润地区多为外流区,干旱半干旱区多为内流区。 小结:我国气候深受季风影响,夏季风带来大量太平洋暖湿气流,主要位于季风区的外流区河流径流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身居内陆的内流区河流径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充。 (学生完成学案第二题) 读地理书P47图2-41 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 1、观察河流流量的大小,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2、观察水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呈现__大__小的特点(从水量大引入对 汛期定义的讲解) 3、根据四条河流汛期到来的早晚,给它们排排序 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河流主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变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秀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 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二、新课教学: 1.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复习(教师用) 学案

第四部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复习学案 考纲浏览: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热点提示: 自主学习和探究: 一、河流概况 1、了解有关河流的几个概念: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区--外流河的集水区域(流域)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区--内流河的集水区域 水系--有干流和支流构成的排水系统 分水岭--分隔两大水系的山岭或高地 (1)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秦岭 (2)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3)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3、河流的水文特征(动态):河流水文特征分析:包括 ①水位:(水位的高低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在湿润地区,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 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水位高低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干旱地区,河流的补给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水位高低随气温的高低变化而变化)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坡度、降水集中程度、地面物质结构、流量)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决定于最冷月月均温的高低,最冷月均温大于0℃,河流无结冰期;最 冷月均温低于0℃,河流有结冰期,且纬度越高,结冰期越长。) 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流域内的地形决定落差、气候特征决定流 量。) ⑥汛期-----夏汛---补给形式多为雨水补给或冰川融水补给 冬汛-----河流补给形式多为雨水补给,冬季降水多,形成河流冬汛。 春汛----由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 无明显汛期----全年多雨或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汛期不明显。 4、河流的水系特征(静态)---河道的结构,一般包括: ①源地、流程、流向、入海口: 河流流向由地势特点决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高处凸,河流向低处流。 ②河流长度: ③流域面积: ④水系形状:取决于支流多少及其分布状况----对称水系 扇形水系 向心水系 ⑤河道弯曲程度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1

第八章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作出简单的评价;初步培养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培养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自己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西部开发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纽带与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运用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及相关文字资料,描述本区域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地区差异,进而俩界长江沿江地带中心城市在区域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养因果推理的能力。 5.运用图文资料,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江水污染、酸雨等生态问题的危害与治理保护,培养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逐步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发展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难点: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对比、分析、综合等方面的地理能力,并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讲练结合 四、教具准备 有关图片 五、课时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至今我们仍记忆犹新。当时全国军民团结一致,终于战胜了这场特大洪灾。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长江流域,一起去领略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 题的能力。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 间的关系。 2.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

作用。 【教学难点】 1.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 1.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复习 精品导学案: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2.明确外流河(区)、内流河(区)的概念,学会分析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3.了解我国湖泊的分类以及分布地区 自主学习案 一.填图练习 1)填出数字代表的山脉和河流:

2)画出主要流域的分水岭 (1)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2)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3)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 二、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__________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___________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段与_________等降水量线接近。 (外流区→东南部→外流河→外流湖→淡水湖→季风区。) (内流区→西北部→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非季风区。) 2.河流特征要素 3、水系形态 (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4、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分析 (2)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

长江沿江地带

建平县蒙古族学校八年级地理下册讲学稿27课题:第八章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课型:新授执笔人:耿艳松审核人:赵淑梅 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 学习目标:1、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和范围。 2、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和自然资源。 学习重难点: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范围、气候和自然资源。学法指导:展示探究、小组合作 学习过程: 安全教育一分钟 一、预习自学 1、位置、范围:长江沿江地带东起___ ____,西至_________, 东西绵延_________,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是典型的带状区域。 2、地形:看图8.17,地势总的比较_______,以______ 和 _______为主。平原______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3、气候:看图8.18,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 特点;夏季______,冬季________,降水_________。 4、河湖:受_______和_______影响,河网_______ ,湖泊 _______,水运便利。 二、学习研讨 1、长江上、中下游的景观各有什么不同? 2、长江各河段可以采取什么利用方式? 三、展示提升 书后76页活动2四、课堂检测 1、长江沿江地带东起_______,西至_________,东西绵延 _________,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是典型的带状区域。 2、地势总的比较_______,以______ 和_______为主。平原 ______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3、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_______和_______影响,河网_______ ,湖泊_______, 水运便利。 5、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铁矿主要有四川的___________,湖 北的________,安徽的________。煤矿主要有贵州的________,四川的________。 6、长江沿江地带是以_________为生命线的地区。 7、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长江干支流上的水电站主要分布在地势阶梯的 ___________。因为这些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知识拓展作业布置 做填充图 六、学(教)后记: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难点: 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 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进新课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认真领会,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 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 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学习的是长三角的概况,题目难度都不大。学生读图看课文基本上都能解决。通过自学,学生对长三角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锻炼了学习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学生指图介绍)1、纬度位置:30°N——32.5°N 2、海陆位置: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京杭运河、南北铁路干线,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学生指图介绍)3、本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4、本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同时,这里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5、本区地处江河交汇之处,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京杭运河沟通南北,自古水运发达。京沪铁路和沪杭铁路交汇于上海,加上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迅速普及使得本区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流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影响呢?(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讨论) (在老教师指导下完成) 【设计意图】

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沿江地带 1我国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B.重庆C.上海D.天津 2“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各指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好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3在湖北武汉注入长江的支流是() A.嘉陵江B.汉江C.湘江D.赣江 4梅雨季节主要发生的地区是() A长江上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 黄河上游地区D黄河中下游地区 5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纬度大致相同为什么我国江南是“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水资源匮乏( ) A.地形因素B.季风气候C.洋流影响D.纬度位置 读“长江沿江带”五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6~8题. 6.经过图中③城的南北铁路干线是() A.京九线 B.京沪线 C.焦柳线 D.京广线 7.图中工业中心与其主要的工业部门组合正确的是() A.①﹣﹣﹣﹣﹣﹣汽车B.②﹣﹣﹣﹣﹣﹣轻纺工业 C.③﹣﹣﹣﹣﹣﹣钢铁、轻纺D.④﹣﹣﹣﹣﹣﹣煤炭 8.图中城市,不是依靠河流而是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是() A.① B.② C.④ D.⑤ 9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旅游景观是() A.沙漠戈壁B.水乡风貌 C.热带雨林D.高山峡谷 10.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属于() 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主要是() A.山地、高原和盆地 B.平原和盆地 C.平原和低山丘陵 D.高原、丘陵和盆地12.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上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B.中游地区工业发达,污染严重 C.下游地区是水旱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D.长江沿江地带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13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下游地区水量丰富,可以大力发展水电业 B.是东部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的通道 C.西部可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D.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14.下列城市不是位于长江沿江地带的是() A.重庆B.武汉C.太原D.南京 15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可以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业 B、中上游水能丰富,水电业发达 C、中游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严重 D、上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16.制约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人才缺乏 B、交通运输落后 C、水资源短缺 D、能源资源短缺 17下列农作物中,在长江流域各平原均有大面积分布的是()A.棉花、甜菜B.水稻、油菜 C.小麦、甘蔗D.桑蚕、花生 18小华的家乡冬季温和,夏季炎热,一月平均气温在3℃左右,小华的家乡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 19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水的灌溉 B.雨热同期且地势平坦 C.纬度位置好 D.地势平坦 20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淡水鱼苗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原因是:()A、大部分地区靠海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河网纵横,湖泊密布 D、养鱼历史悠久 21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的客观差异,可采取的利用方式是:()A.在长江上游发展养殖业 B.长江沿线发展旅游业 C.在中下游发展水电业 D.在中上游发展内河航运业 22上海宝山成为我国钢铁中心的最主要优势是() A.煤、铁资源丰富 B.技术力量雄厚 C.水运便利和广大的消费市场 D.农业基础好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2020年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江海交汇之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江海交汇之地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出示目标】(熟悉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学生齐读目标。 【情境导入】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这里有秀美的水乡景色,有静谧、古朴的园林和古镇,还有繁华热闹的现代化都市。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这块富庶之地。同学们想不想去人间天堂感受一下?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自主学习快乐收获】(学生独立完成,标记重难点)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49-52页,完成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的自主探究部分; 2.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发现并记录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细读教材,勾画出重点、疑点内容。(分不同颜色进行勾画,并注意标注) 【自学检测】(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1.多媒体出示自主探究答案,学生更正并提出疑难问题; 2.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中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及重要城市。(图文结合,锻炼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回忆旧知】(通过回忆南方地区的旧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现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它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结合图文资料,探究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有哪些优越性。(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并适时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学案)中图版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能力目标: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节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第一,关于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 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统计曲线图,可分析得出结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现结冰现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为零),枯水期时甚至出现断流。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杨林和罗布泊的景观图片,来说明西北内陆河流的基本特点──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丰,蒸发与渗漏严重,出现了许多季节性河道。第三,本节活动式课文的设计力图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图像知识,通过中国政区图的阅读,为学习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地形知识,了解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大江东去的趋势。(3)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气候知识,了解我国从北到南雨季的长短决定了河流汛期长短的规律。(4)通过对图2.29中黄河花园口站与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内变化的比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长短对灌溉、航运、发电量及洪涝灾害的影响。第四,教材还穿插了京杭运河的阅读材料,目的是介绍它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以及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体现在对地图及图表信息的认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过程之中。 2.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第一,虽然本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在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上,但从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功能考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龙羊峡图;(2)黄河水资源的灌溉作用──宁夏平原图;(3)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黄河起源地──黄河源头

长江沿江地带1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宋海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 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 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 护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 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 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 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 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 学案23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学案23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核心素养目标] 1.借用地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描述其水文特征并能综合分析其主要原因。2.运用区域认知方法了解主要河流的概况,综合分析长江、黄河和珠江的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的治理措施,培养人地协调观。3.综合分析我国的水能开发现状,识记主要的水电设施及其经济意义。4.掌握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流经的省区及目前的运行状况,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图表填绘]) 一、众多的河湖 【填图绘图】 在上图中标出下列内容: (1)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河流:辽河、怒江、澜沧江。 (3)湖泊:太湖、洪泽湖、巢湖。 1.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内外流区概况 (1)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水量较大,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内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水量较小。

3.主要河流分布(1)外流河 注入太平洋①松花江、辽河、②淮河、③长江、④黄河、珠江、澜沧江等 注入印度洋⑤雅鲁藏布江、怒江等注入北冰洋⑥额尔齐斯河(2)内流河:⑦塔里木河等。 4.主要湖 泊分布? ? ?青藏高原湖区:⑧青海湖等 东部平原湖区:⑨洞庭湖、太湖、⑩鄱阳湖等 5.京杭运河 (1)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市,南至杭州市,全长约1__800千米。 (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 (3)京杭运河自北向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4)京杭运河的内河航运能力排全国第二位。目前有山东、江苏、浙江境内的河段可以通航,成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通道。 二、长江、珠江 1.长江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3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分析同城效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长江三角这块富庶之地。又称长江三角洲为“鱼米之乡”,漫步这里,即可以欣赏到秀美的水乡景色,又可以体会到江南古镇的静谧和古朴,这是一幅怎样的人间仙境?让我们一同走进长江三角洲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闻:中新网绍兴2013年7月18日电:浙江嘉绍大桥暨南北接线通车,历经四年多建设的嘉绍跨江大桥正式建成。 老师:请问浙江嘉绍大桥通车有什么意义? 学生:缩短两座城市距离、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回答的很好,嘉绍大桥建成通车,不仅缩短上海前往绍兴以及浙江南部和中部地区等地的车程,减轻浙江交通要道——杭甬高速的车流压力,同时将大大缩短杭州湾两岸的时空距离,充分发挥上海龙头辐射作用,推进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增强区域竞争力,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老师: 思考讨论: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其核心城市是哪个?两分钟】 学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规模总量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核心城市是上海。不错,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的经济开放区之一。 要详细了解长江三角地区,需要我们从江河交汇之地、城市群以及水乡文化特色的形成三个方面来认识长三角,今天我带领大家重点学习江河交汇之地。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中国河流和湖泊》教案设计

中国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河流的分布受地形的制约,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气候的影响更大,所以通常人们说“河流是气候的产物。”教材也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突出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在联系。教材在介绍我国河流、湖泊概括的基础上了,以长江和黄河为重点,围绕人地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部分,贯穿这部分容的主线仍然是人类与河流、湖泊的密切关系。我们知道,河流与湖泊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能、航运和灌溉之便,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还给我们带来了用水之利。教材在介绍了我国、外流区的分布和主要外流河的前提下,首先重点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阐明了我国外流河的共性特征与地区差异性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从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来看,主导因素是降水,气温与植被。关于我国流河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水源补给入手,再进一步分析其流量小。属季节性河流的特征。最后,教材以长江、黄河为线索,侧重阐述人地关系。就长江而言,是把开发利用和整治长江作为主线,重点分析了长江丰富水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而“防洪与灌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大突出问题,知道了洪水形成的原因与危害,才能认识和理解荆江分洪的意义和防洪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教材还以“黄金水道”为题,强调了长江航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运输价值,进一步加强对长江航道的开发利用,改变其利用程度太低的现状,使长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意义深远。从黄河来看,教材主要是围绕“利”与“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母亲河的奉献”主要是讲黄河对我国平原的塑造、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形成和灌溉之“利”。“中国的忧患”揭示了黄河为“害”根源,教材从“地上河”入手,将多泥沙与决口泛滥的联系作了详细的说明。“根治黄河”是从黄河成灾的根源入手,抓住治黄的关键治沙,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阐明了治黄的措施与成就,重点突出了治黄的根本在于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指出修建水利工程是治沙与防洪并举的治黄重要手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黄河、长江的地理概况。 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3.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教学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