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参考

0529 1814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目标

一、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

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诗词中的某些句子,往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

单元说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影响较大,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旧是有指导意义的。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

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默读所不能达到的。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因声求气》中说,“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的默读虽然可以得到启示,但跟诵读时“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状态还有所区别。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本单元的设计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本单元自主赏析部分选了四首作品:《阁夜》为七言律诗,格律严整,声韵铿锵;《李凭箜篌引》为七言歌行,篇幅较长,句句用韵,节奏很快;《虞美人》和《苏幕遮》为词,都是长短句相间,前者以长句为主,声韵流转自然,后者以短句为主,押仄韵到底。此外,推荐作品部分除诗词外,还选了楚辞体的《国殇》和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不同体裁的作品,体会其声韵节奏的不同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不同韵味。

传语风光共流转悠悠诗韵尽醉归

传语风光共流转悠悠诗韵尽醉归 ——基于导游专业核心素养提升的《语文古诗实践活动》课例研究 上虞区职业中专陈静 一、背景分析——“我”和古诗有个约会 在新课改视域下,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走上课堂,基于课内外结合,以选文为载体进行情景表演、实践创造活动的语文活动实践课对导游专业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素养有所提升。不管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导游专业学生职业语言运用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都是不无裨益的。 活动中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去寻找美、发现美,是对家乡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代名人等知识的了解,为她们专业的热爱保温及提温;让学生搜集、筛选、归纳和利用资料为导游岗位理论研究打好基础;诵读展示、即兴写作、模拟导游的活动过程为导游岗位实践运用提前预热。可以说,活动课为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力培养打开了一扇窗,助推专业成长。 而古诗诵读与导游专业密切相关,古老的文化传统在导游过程中生发出博大的精髓传递真善美,使简单的“导”也变得意味深长了;旅游152班活泼好动,喜怒哀乐的表情包也为本次活动课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而她们导游词撰写平淡乏味、体态不自然等表现又能在活动课中有所学习与改善,她们和古诗的约会就这样悄然开始了。 二、课例尝试——“我”和古诗牵手成功 本课遵循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任务为驱动,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方法开展教学,突出文化渗透与专业发展相融合,让古老文化在现代信息快车中大放光彩。 (一)“知行合一”引课堂,活动导向提素养 让学生回归经典,主动探究,发挥想象,运用改写,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1.预设目标,有的放矢结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理解与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两方面内容,笔者在三阶段目标基础上突出两大知识能力目标:即通过寻访古迹,了解家乡人文历史,微作品制作,提高信息处理和自主探究能力;通过诵读古诗,合作撰写导游词,提高职业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经典古诗的诵读整理,对文化精神的理解传承,让知识反哺学生,而不是简单的“搬运工”,要“诗尽其用”。 2.学情分析,点将招兵笔者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旅游专业学生,女生居多。她们感情细腻,思维开阔,但只停留于浅层次阅读层面上,有些还不善于进行专业口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 蕴含的情感。 教学建议: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 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 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 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诵读古诗 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 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 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 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

情感的声韵体现。 二、阅读课文诵读指导,理解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 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 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 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 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读而出声,始能 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 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 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 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特简单,就三 个字--念,背,打。念,是读书,读给自己听;背,是读书(不看着书读),读给老师听;打,是打手板,背不过课文 的打手板,打完了还要念,念完了还要背,背不过还要打。 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私塾在培养人们学习古文方面的贡献那 是有目共睹的。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

巧借符号,吟咏诗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11115032.html, 巧借符号,吟咏诗韵 作者:吴军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年第03期 如何更好地加强诗文诵读呢?有经验的朗读者往往在分析体味诗歌的过程中做些符号标记,以清楚准确地记录下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提醒自己朗读时对语气语调的把握。我们把这些标记称作“朗读符号”。目前,朗读符号还不像标点符号那样,有着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可以本着切实可行、益于朗读和便于操作的原则,拟定一些朗读符号辅助诵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曾做过此类尝试。在必修三“祖国土”专题“颂歌的变奏”版块的“文本 研习”中,教材曾向学生介绍过六种常用朗读符号,分别为“?重音”“/停顿”“→平行语势”“↗上行语势”“↘下行语势”“—延长”。这些朗读符号有效地辅助学生诵读该版块的现代诗歌。可不 知什么原因,改版后的苏教版教材却将该项内容删去。这项有益的尝试没有进行到底,实在可惜。 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入“朗读符号”这一特色内容,并努力将之应用于诗歌教学,以便更好地辅助学生吟诵出诗歌的韵味。下面我将以《将进酒》为例,介绍朗读符号在诗歌吟诵教学中的运用。 《将进酒》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第一首诗歌,这一单元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以指导学生学会吟诵诗歌为主要教学目标。所谓因声求气,是指我们首先要掌握诗歌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所谓“吟咏诗韵”,是指我们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声律特点外,更要用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为引导学生更好地诵读《将进酒》,我尝试引入了诗歌节奏、诗歌韵律、语调高低、语音轻重、语速缓急五类朗读符号。 一、诗歌节奏符号 郭沫若曾经说过:“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节奏会把人的感官牢牢牵于诗歌当中。会把读者的思绪的顺序及过程控制在诗歌所要表达的范围内,不会外泄,也不会偏颇。读者可以通过节奏把诗歌中最为深层次的情感展露于外。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每句有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每句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人们习惯于用停顿符号“/”来划分节奏。据此,学生便将诗歌节奏划分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 韵》赏析指导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走近李白》教案设计

走近李白》教案设计 课前三分钟:被《诗韵悠悠》中的古诗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背的古诗全部来自于咱们的《诗韵悠悠》,那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目录,数一数李白的诗共有几首? 生:8 首。 师:是啊,一共有八首,这说明李白的诗在诗韵悠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的,李白不仅在诗韵悠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唐朝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诗坛上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那大家对李白了解多少呢? 学生说出通过查阅资料对李白的了解。(幻灯片出示相应的李白的图片) 师:那今天咱们就通过学习《诗韵悠悠》中的古诗去近距离的了解一下李白,走近李白,去了解一下李白这个个人,去读读李白的诗。 二、通过古诗了解李白 (一)学习《静夜思》 出示《静夜思》的古诗配图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指名有感情地读古诗)请同学们思考从这首古诗里能看出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生:思念家乡的人、喜欢看月亮的人..... 分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诗,知道李白思念家乡。

结合教师意境的语言渲染“寂静的夜晚,望着那一轮皓月,李白非常 想念自己的家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从而得出李白常年漂泊在外,是一位行者。 (二)学习《赠汪伦》 师:请同学们读这首古诗,思考通过这首古诗你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生:能读出他和汪伦的感情非常深,是好朋友。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通过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出来的。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很深也不及汪伦对李白的感情深,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岸十里桃花,一叶孤舟,正当李白独自踏上离别的路时,岸上传来汪伦的歌声,此时李白非诚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小结:李白喜交友 (三)学习《月下独酌》 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读诗《月下独酌》,看看李白还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由读古诗) 生:李白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是一个孤独的人…… 生:通过独酌两字看出李白是独自一人在喝酒,比较孤独 师:那请同学们再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理解李白态度的转变。有一开始的孤独转变为邀请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作伴,以月为伴以影为友,一轮明月,一壶酒,好不自在。写活了月亮,也写活了 自己,心情也变得开心起来。小结:乐观、豁达、爱喝酒的人。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doc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 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 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 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 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 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 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 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 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 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 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 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展示韵律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参考 0529 1814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目标 一、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 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诗词中的某些句子,往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 单元说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影响较大,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旧是有指导意义的。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

【诗韵神州】诗韵悠悠

【诗韵神州】诗韵悠悠 诗韵悠悠五律·题溪山雨霁图文/龙山轻云(福建)雨霁风归后,援琴上小亭。花飞幽径湿,雾锁远山青。寒渚鸥犹乐,清溪水自泠。楚音何寂寂,轻抚与谁听。七律·追忆十八岁文/霍庆来(沧州)逝水光阴岂可追,芳华十八引怀思。曾观红豆羞桃面,也听求凰皱黛眉。题海无边谈笑越,书山有径纵鞭驰。青春故事千千万,娓娓言来乐不疲。五律·离思文/霍庆来(沧州)独坐意氤氲,丝弦耳畔闻。幽怀携翠袖,慨忆伴罗裙。孰共红灯暖,谁同绿蚁醺。离愁何处寄,怅喟望浮云。芳华十八文/陈富斌青葱时节骨筋刚,心比天高幻想狂。滚滚车轮春景载,哗哗江水画帆航。痴书灯暗偷冰魄,试笔花明剪桂篁。风雨无情遭劫苦,悠悠往事印衷肠。西江月·冬日有感文/秋宝心境逢冬愈淡,月光牵影徒长。几丝白发已投降,改了从前模样。渐觉思多无用,难言别久成伤。花开一梦熟黄粱,不在三生石上。浪淘沙令·雪夜文/秋宝一几一昏灯,有雪倾城。乡愁才去远愁生,些许凡心难遣送,转诵心经。渐觉世缘轻,淡尽浮名。情怀欲画不成形,门外寒风应笑我,无力裁冰。浪淘沙·致终南山隐者文/秋宝地远性归真,倦了红尘。渐忘世上几经春。草舍篱笆禅悦地,何必空门。无欲自无嗔,道养精神。喧嚣久已不相闻。自古灵山多隐者,想是高人。元旦有寄文/秋宝半支闲笔写春秋,

若不吟诗不自由。量小安能凭酒力,年深竟欲忘乡愁。无才可卜三生事,有梦难乘一叶舟。风雨江湖门外隔,是非早已懒回眸。满庭芳·梦里独吟(新韵)文/铁卷诗兄冬雪飘寒,春华行岁,绿城溪柳摇波。熏风吟切,时雨待婆娑。几处云楼弄彩,可曾是、怡美常歌?必然也,蕴情持久,暖照自应多。谁人将此梦,迂回塞外,美在心窝?只可惜,冰封野寂难和!落魄疏知怎的,离愁重、费尽消磨。而今哪,花香锦色,柔婉岂能赊。鹧鸪天·回家文/刘成宏一寂寞茅庐立古村,槐苍柳老泪无痕。回归故宅空怜影,入目荒园易断魂。情切切,意殷殷。但悲未见旧鸡豚。凝眸遗照高悬处,定有箴言寄子孙。二断续寒风绕老槐,冬阳缓慢照苍台。童年娘影心头闪,今日何人煮饭来。门冷静,院多埃。倚墙疏影向谁开。归家赤子庭前立,念起恩亲泪满腮。三岁味轻摇爆米筒,经年往事又填胸。季昆笑食粗茶饭,慈母添柴土灶中。寻旧韵,咏新蓬。赋诗一首寄飞鸿。春晖寸草存心底,教子常承孝悌风。鹧鸪天·.夏游文/莹洁绿树青山艳暑天,夏时徒步意悠然。轻盈河水泛波绕,茂密松层萦眼前。林里鸟,石间泉,竹丛深处起炊烟。莫叹今次来仙境,圆梦欢游岳麓边。岁末行吟文/铁卷诗兄曾咏飞芦棹野秋,而今白雪挂云头。裁冰正垒关东色,觅景当吟塞北喉。默契盈心期冷韵,和谐逸彩衬华楼。谁人不觉诗春早,梦笔携风就此游。阮郎春·严冬抒怀文/风帆西风吹雨落凡尘,严冬现酷身。时光还未见新

第五单元 诗韵悠悠

第五单元诗韵悠悠 第一课时《游子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受到爱的教育。 2、认识前倚音,并学会演唱。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体验母子情,并从中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难点:充分感受、体验母子情,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准备:电子琴、音乐CD 预习要求:了解“游子吟”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溜溜山歌》,试着背唱歌曲。 三、新课教学: (1)情景导入: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以为古代的妈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在这幅图片上描绘了什么? 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棒,这幅图片啊,主要描绘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缝衣服的场景,图片上的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游子吟》 (2)新歌教唱 吟读古诗,体验母子情。(课件出示《游子吟》)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播放背景伴奏音乐) 2、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游子吟》。 3、“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它表达了什么意思?”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含义。 师: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此,细针密线把衣服缝的结实耐穿,但心里却盼着儿子早些平安回来。象小草似的的儿女,怎么也 报答不了春天阳光般伟大的母爱。 4、师:“大家对这首古诗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将它吟诵。”再次深情地朗诵《游子吟》。 导学训练,唱出母子情

1、范唱歌曲 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的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们,还有许许多多 的儿女们也同样被打动。有一位作曲家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为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一首动听的歌曲。请听…….(课件出示歌谱,范唱)。 2、再听歌曲,用哼鸣跟唱。 3、用wu轻声哼唱歌曲。 4、前倚音教学 ①师:在这首歌的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我们之前很少见到的音符呢?(引出前倚音) ②师:前倚音像什么?它应该怎么唱?(教师示范) 师:像是妈妈牵着自己的孩子,紧紧挨在一起时的样子。 ③师:让我们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出来吧。(学生用圆圈圈出所有前倚音)我们把它们唱一唱,唱时要注意,两个音应该紧紧相连。 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呢?(因为要体现母子情) 师:既然前倚音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要把它唱得更好,对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唱唱前倚音。 ⑤学唱歌词 a范唱,在心里默唱歌词。b演唱歌曲。 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创编舞蹈: 1、师示范,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老师有加上优美的动作,有感情的演唱唱歌曲。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根据对妈妈的感情,还有什么更加好呃舞蹈动作能够融入歌曲之中,让学生自由发挥。 五、课堂小结: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一、导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因声求气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1、因声求气:因:依据;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 求:探求;气:诗的精神。 2、吟咏诗韵: 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玩味,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音韵——诗韵 三、方法解说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新城道中》苏轼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喜:气满声高)《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悲:气沉声缓) 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惧:气提声凝)

诗韵悠悠,心醉于秋_小学作文

诗韵悠悠,心醉于秋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诗韵悠悠,心醉于秋,感谢您的阅读! “秋天,总是将酝酿了一春一夏的诗意肆意的渲染。”——题记 春美,美于含蓄;夏美,美于奔放;冬美,美于静谧。吾独爱于秋,爱秋之诗意。观秋雨—暮雨潇潇;听秋声—秋风瑟瑟;赏秋叶—落叶纷纷;品秋味—果香浓浓。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 秋雨自古便是文人骚客言愁之物。“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是白居易深深惋惜;“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瑾说不清道不尽的忧愁。一场秋雨,一份思绪。观这秋之雨,冷为本,愁为根,伤愁不尽,秋雨缠绵。这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这秋雨潇潇,丝丝凉凉,似冰,似雪,似针。下不尽的秋雨道不尽的缠绵。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夜已秋声。” 秋之声,虽为声,却并非真实声音,要用心来听的。“球树树秋声,秋到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萧杀之声。“只有一支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这是周密心中的秋声:一片梧桐叶,不知多少秋声。听秋声,感受秋天的气息;寻秋声,感受秋天的氛围;品秋声,感受秋天的美好。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月中。” 当一片片秋叶翩然落下,一丝丝忧愁涌上心头,提笔一点,成就千古佳作。“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大诗人屈原之手。”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出自汉景帝刘彻之手”。陶渊明《酬刘柴桑》也有“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和着萧瑟秋风,落叶上下纷飞,片片金黄的秋叶,凝结了一生中最后的美丽与辉煌,悄然落地,是对秋的致礼。秋叶虽小,却是秋的诗意的体现。 “蟋蟀独知春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秋天的味道,是稻花香,是果实香。丰收是秋天的主导,每一个秋天都沉侵在丰收的喜悦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感受到了秋天的味道。“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爷爷也曾被这秋味所震撼。秋味浓浓,果实累累,为这诗意的秋增添了一份果香。

诗韵悠悠1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题诗韵悠悠课时 1 教学内容: 欣赏:《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欣赏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作业布置: 课后搜集和古诗有关的歌曲。

一、教学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或者是在多媒体上放一张月亮的幻灯片,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然后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知识 1.文学常识介绍: 1)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2)对苏轼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的简单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2.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在歌曲的旋律中感受意境。(兴趣的激发) 3.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4.古诗的整体感知 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上阙:望月(写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情)交融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 联想:由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诗韵悠悠》说课稿

《诗韵悠悠》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诗韵悠悠》。 一、说教材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不仅适合吟诵,还易于传唱。教材第五单元就安排了《诗韵悠悠》这一内容,以“古诗”为载体,诵诗、吟诗、唱诗、“画”诗,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对唐诗、乐府的热爱与理解。 本课时,我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欣赏歌曲《读唐诗》、学唱歌曲《游子吟》。《读唐诗》这首歌词曲俱优,堪称精品。歌词分为两段,第一段写“美”,第二段写情。歌曲吸纳了古典题材音乐中某些元素,带有古色古香的味道,同时在配器上又加入了时尚的元素,做到了古典韵味和现代感的有机融合,显得新颖别致,富有儿童情趣,易学易唱。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著名诗作。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蕴含的道理,用心用情编写了这一曲依依不舍、饱含深情的“母子之歌”。歌曲旋律与古诗词的神韵相契合,更能让孩子们情意饱满地由心底唱出那种纯真、朴实的母子之情,体悟原诗的意境。 二、说学情 三年级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基本能正确地说出歌曲的速度、力度与情绪。但他们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仍不是很感兴趣,对声音的控制与表现能力还不够,因此在学习中,应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通过聆听欣赏,了解歌曲《读唐诗》清新自然的演唱风格及童声合唱的演唱形式。 2.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游子吟》,通过学唱歌曲《游子吟》,感受歌曲饱含的浓浓母爱之情,教育孩子从小懂得孝敬父母。

诗韵悠悠听雨时

诗韵悠悠听雨时 帘外雨打芭蕉,声声入耳,湮没了街道巷陌,浸润了翠林青竹。在檀香氤氲的一方小室里,品读诗词的我恍惚间如同穿越了时空界限,跟随着雨中先人的铿锵脚步,寻觅浅吟高唱背后的悠悠传说……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雨中不正是岳飞的壮怀吗?看着被金军踏破的山河,被烈火灼烧的边塞,你怎能吞咽下这般耻辱!于是,你风尘仆仆,披星戴月,四处奔走,抗金卫国,忠贞信义的你饱含一腔爱国的热血,奋不顾身地将残敌击退;你扬鞭绝尘,奔赴沙场,斩胡杀虏,横戟赋诗,仰天长啸的你将一面鲜红的战旗插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谪居黄州的苏轼,这大气从容的一声高呼平添了你心中多少的愤懑?也罢,那些惊风乱雨、密雨斜侵、雨横风狂的日子早已烟消云散,纵然是平生一蓑烟雨,也让你和山头斜照一同度过。我不禁被你的淡定沉着所折服,为你的心如止水而敬佩。你回首向来的潇洒,你无风无雨的归去,以一种清朗飘逸的姿态永存于后人的心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温柔娇媚、秀发高绾、皓腕凝霜的李清照如何?得起这番风吹雨打?愁苦难

耐的你因先亡的夫君在凝眸处又添了一段新愁吗?流水落 花春去也,再回首,已是沧海桑田,暗香盈袖、衣衫袂袂的你还会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吗?还与锦瑟年华共憔悴,人比黄花瘦、只恨青丝长的你还会夜夜魂梦与君同吗?愁肠百结、冷冷清清,你锁眉,伴雨落泪,哭红颜唤不回;你伤神,听雨淅沥,叹人生恍如梦。离愁满襟、空惹啼痕,这小小的舴艋舟如何载动你一江的愁水! 正值诗韵悠悠时,何不开卷听雨? 听风听雨听歌谣,不同的心绪便能听出不同的景致情怀;听风听雨听心声,不同的人便能听出不同的人生姿态;听风听雨听人生,同样的雨也能听出不同的生命之歌。 骤雨初歇,窗外已是清新淡雅的一片寂然,唯有鸟雀在枝头啾啾鸣叫。独倚窗棂,手捧诗卷,泛舟书海,伴随着浓郁的诗情雅韵,让深藏在雨声里的斑斑墨迹渗透我们的成长历程,永远滋润着华夏这片广袤的深邃沃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建议: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 二、阅读课文诵读指导,理解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是怎样构成的? 1、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