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之道

茶之道

茶之道
茶之道

茶之道,心道也

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品尝了人间的五味,纵观了人世的百态,放下了人性的妄念,才开始慢慢的品出茶的味道来。——题记茶乃心道。初始饮茶的人,因为不韵此道,一般会选择绿茶,品出的是青涩之苦;喝得久了,不耐苦涩,便会选择乌龙茶,味较重而少苦涩,不寒不热,似乎很符合中庸之道;经历的多了,如同对生活的品味,越来越喜欢厚重,所以又选择了醇香的红茶;随着斗转星移,一切都看淡了,又开始渐渐的喜欢起绿茶的清香来。

归于平淡,道之根本。“自然崇俭”是中国茶道人格上的最高准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朴”。茶道如此、人生如此、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的法则亦是如此。近代凯亚有云:“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一大传统特色,即乃简约之美也。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啜茗之道,历来皆宜乎简易,而不宜乎繁难;宜乎俭约,而不宜乎奢糜。不论古今中外,斯理皆一也。”清代茶人陆次云论茶有曰:“龙井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陆羽在《茶经》中则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人生如茶,无味之味才是真滋味,平淡之极方显神奇。道法自然,方可获得人生的和谐与宁静;崇尚简约,方可获得人生的圆融与朴真。只有如此心淡之人,方可品出茶茗的真味,方可体会人生的真谛。

俗话说得好:大俗才是大雅。有人以为喝茶需在幽静的场所里,有端庄的茶艺师,配以精美茶具,再听上一曲佛音,方为高雅,似乎超脱。孰不知,用大茶壶、大碗茶来荡涤尘埃,岂不是更爽乎。由讲究到随意,由繁杂到简约,可能更要接近禅茶的意境了。若捧一壶清茗,淡然的饮于喧嚣的市井间,那将是一种何等的修为!?诗僧皎然说的好:“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在诗人的境界里,我们看到了:茶随心而定,心因茶而清。沉浸在这样如茶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样的泰然与祥和,人生若是如此,还有什么烦恼不可解除,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去计较的呢?

茶本是通灵之神物,集天地日月、山川雨露之精气修炼而成。在大自然的轮回中,只是因为人们的喜爱,便以感恩的心态存留于世。所以,茶又是圣洁之品,只有相知的人,才可以拥有。在茶与水的结合当中,我们看到了茶的淡定与自我牺牲,并在这牺牲当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水的热情与包容,是这种包容,成就了茶的天然神韵与芳香。

茶者,药也。《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所以,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即是为药,不可不慎。要因其人、顺其时、应其心而用之,才不会违背在天倡导的“康、乐、甘、香,和、清、敬、美”之八德之美。凡人用之,虽是附庸了风雅,浅薄了茶的清名,倒

也是可以解药食之毒,更是能解其心毒,况功高之处在于“正其心”也。圣人用之,那正如卢仝所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可道,非常道。圣人之道,亦仝于茶道也。茶道三昧,茶之道,在于心境的平和;茶道凡尘,茶之道,在于壶小乾坤大;茶道归一,茶之道,在于从无处来,到无处去;茶道无形,茶之道,在于心里有茶皆是茶。此乃茶之心道,亦茶之“正道”耳。

有道是:

一盏翠绿将心醉,不问红尘是与非;

人生若此虚静处,舍得神仙复何求?

第一抹春痕

翻翻日历,算算节令,数数日子,天寒地冻的冬季本该渐行渐远,风和日丽的春天早该来临。盼春的我迫不及待地离开温暖的火炉,推开尘封一季的窗户。可是,天空依旧阴凄凄的;气候依旧冰冷彻骨;风声依旧虎吼狼嚎;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感觉依旧是冬天。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迹象?哪里有一点春天的味道?哪里有一缕春天的色彩?我对“四季更替”这个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产生了疑惑。甚至有一种被欺骗的小小的不快。

细心的妈妈似乎觉察到了我的心思,说:“春天真的来了,

可是整天呆在家里的人是感受不到春天的。到大自然中去吧,那才是春天的世界。”

于是,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去大自然踏寻春天。悠然穿行于蜿蜒盘旋的山间小径上,举目远眺,满目的灰褐枯黄,呈现一派落魄萧条的景象;环顾四周,光秃秃的树木在寒风中痛苦呜咽;枯叶像折了翅膀的蝴蝶零落一地;小草干枯焦黄颓败匍匐在地上。引发了多愁善感的我内心无限的失望和惆怅。唉,春天到底在哪里呢?

我决定停下来歇一歇,忽然感到一股淡淡的、浅浅的、若有若无的清香在空气中微微荡漾。这种清香给人的感觉是轻轻地,小心地呵护着脆弱的鼻翼,生怕香味太浓香破了鼻子,多么善解人意的香味啊!我寻着清香放眼开去,原来是悬崖边的一堆枯草丛中,掩映着一株金灿灿的黄花,像一个古典的静女亭亭玉立,摇曳生姿,弱不经风。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的我,准确地判断这是迎春花,这一阵阵清香就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如果不细心观察,是很难发现的。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却在眼前,宛如一首唐诗一阙宋词在春寒料峭的腊月傲然绽放。成为这灰黄苍茫天地间的一抹亮色;成为我焦燥不安的心情最好的抚慰剂;成为大自然的第一抹春痕。

我一边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第一抹春痕,一边怀着激动的心情飞奔到金黄的迎春花身旁。褐黄泛青的枝干呈拱形下垂,这是一种优雅含蓄的姿势。枝干芊细修长,好像瘦瘦的筋骨,宛若细

长的手臂,仿佛大海里八爪鱼的触角。呈卵状椭圆形的叶苍翠茂密,隐隐透出铁锈色的小斑点,也许是历经了无数的坎坷和沧桑的缘故吧!花朵形态各异,有的还是硬硬的青花蕾,上端隐隐透出点点嫩黄,下端嫩绿如翡翠钻石般美丽娇嫩。有的含苞待放,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犹如姑娘衣服上的盘花纽扣。有的刚刚绽放,似一个害羞的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肯露真颜。有的完全绽放,尽情舒展着六片薄如蝉翼的黄瓣,好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宛如一个个仰天吹奏的小喇叭;如同一只只上档次的高脚金杯。每一朵花都精致轻盈,每一朵花都玲珑剔透,每一朵花都鲜嫩洁净,惹得我无限怜爱。并且地上没有一朵落花,让我体验到了它旺盛蓬勃的生命力,丝毫没有凋零衰败之感。我豁然开朗,春天真的来了,就藏在这迎春花里,而我是这第一抹春痕的主人。蓦然间,心情分外愉悦。

眼前的第一抹春痕,不知醉倒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洋溢着多少宁静和谐的诗情,创造出多少千古流传的浪漫诗篇,成就了多少文明古国的优美诗行。喜欢唐朝白居易赞叹它身姿的曼妙“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喜欢宋朝韩琦描摹它飘逸的神韵“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喜欢清朝王夫之佩服它不畏严寒的气节”玉峰疑菡萏,绛珮讵辛夷;蝶醒初春里,香寻未绽时”。最爱当代江澍渊歌颂它蓬勃的生命“柔枝垂披缀金黄,冰消雪融显荣光,当代春风和暖萌绿叶,迎得百

花竟清香”。拂去隆冬雪,弄作满枝黄,虔诚地为春天涂抹上第一抹色彩。

没有玫瑰的浪漫多情,没有杜鹃娇媚似锦,没有桃花的妖娆婀娜,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然而,面对这朴实无华的迎春花,一种坚强不屈的情愫在心底潜滋暗长,因为它不畏严冬的侵袭,不怕寒冷的折磨,不惧风雪的摧残,不恼冰霜的浸润。一种执著坚持的情感在心底恣意蔓延,只为等大自然一声令下,便担负起“春天的使者”这个神圣重大的责任,慎重认真地舒枝展叶,凌寒怒放。岁岁年年在世间奔走告之春的讯息:唤醒沉睡的动物,通知枯藤老树抽芽长苞,召唤百花绽放笑靥,嘱咐小草破土萌芽,叮嘱河水碧绿如蓝,告诉人们脱去厚厚的冬装……一种寂寞孤独的情思在心底瞬间燃放,因为这是第一抹春痕,所以没有百花和它交流谈心,没有蜜蜂为它歌唱采蜜,没有蝴蝶同它翩跹舞蹈,有的只是野地的清苦、无边的黯然和恶劣的天气。而当春天繁复而热闹的时候,它的花朵却寻不着半点历史痕迹,找不出半点曾经灿烂的模样。花朵去哪里了哟?它早已羽化成溶溶春泥滋养万物,只留下墨绿的叶子做为底色,默默地装点着春天和自然。我不知道,这样的付出和奉献究竟需要怎样的勇气,我只知道这株迎春花让我仰视,让我感动,让我崇敬。

大自然的第一抹春痕——迎春花,散发着清香和纯洁,抒写着执著与坚持,舒展着希望和力量,诠释着责任与奉献,让我对春天有了更深的渴望,对生命的意义和厚度有了更深的感悟。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茶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

茶文化概论-任务00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茶文化学是研究人们在种植、加工、营销、饮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现象的一门学科。 A. 经济和消费 B. 物质和工艺 C. 艺术和竞技 D. 文化和社会 2. 茶艺就是泡茶技艺和()的简称。 A. 绘画艺术 B. 音乐艺术 C. 品茶艺术 D. 戏剧艺术 3. 茶道是人们在()过程中所应遵循之道。 A. 种茶 B. 制茶 C. 品茶 D. 卖茶 4. 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是茶文化的()。 A. 核心 B. 辅助 C. 前提 D. 结果 5. 茶德是品茶道德之简称,它是茶道精神的()。 A. 概括 B. 补充 C. 描述 D. 根据 6. 《茶经》说:“茶之为用,为饮最宜()之人。” A. 谦虚谨慎 B. 勇敢善战 C. 精行俭德 D. 文质彬彬 7. 唐朝论述品茶道德的文章《茶十德》的作者是()。 A. 陆羽 B. 皎然 C. 张又新

8. 提出“廉、美、和、敬”茶德精神的茶学专家是()。 A. 陈椽 B. 王泽农 C. 张天福 D. 庄晚芳 9. 主张“和、敬、清、寂”茶道精神的国家是()。 A. 韩国 B. 中国 C. 日本 D. 泰国 10. 茶俗是民间长期自然形成的主要与()相关的文化现象。 A. 种茶 B. 买茶 C. 饮茶 D. 售茶 11. 古代的茶宴是以()为主要饮料的宴席。 A. 酒 B. 糖 C. 茶 D. 可乐 12. 现代的茶宴还有以()入菜制成精美的菜肴。 A. 茶 B. 鱼 C. 肉 D. 酒 13. 茶会是以()为主要形式的聚会。 A. 饮酒 B. 聚餐 C. 喝咖啡 D. 饮茶 14. 根据文化学研究,文化的内部结构有()层次。 A. 三个 B. 二个 C. 四个 D. 五个 15. 茶文化的结构分为物态、制度、行为和()四个文化层。 A. 心态 B. 科学

茶文化选修课练习题含答案分析

一、判断题(共16道小题,共80.0分) 1. 明清时代出现了一个饮茶文化的巨大变革,那就是从唐宋时代的烹煮饮茶法,变成了清饮泡茶法。 A. 正确 B. 错误 2.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宋徽宗赵佶。 A. 正确 B. 错误 3. 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 A. 正确 B. 错误 4. 泡茶用水最好选“活”、”甘”、”清”、”轻”之水,就是说水品为活水,水味要甘甜,水质要清净,水 质为软水。 A. 正确 B. 错误

5. 以饮茶时是否添加其他佐料来区分的话,就只有两种饮用方式:即”清饮法”和”调饮法”。 A. 正确 B. 错误 6. (错误)乌龙茶,又称为青茶,是半发酵茶类的总称。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是红茶制法, 再按绿茶制法,从而形成了青茶制法。 A. 正确 B. 错误 7. (错误)在唐代,煮茶法逐渐过渡到点茶法。人们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 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茶类生产由茶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 A. 正确 B. 错误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树最早原产于中国的云南和中原地区。其中云 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 A. 正确 B. 错误

9. 古代的茶税和榷茶(茶叶专卖)始自唐代。公元780年,唐朝为了平息兵变,增加军饷,开始对 茶征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税。 A. 正确 B. 错误 10. (错误)卢仝,唐代诗人,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 圣。 A. 正确 B. 错误 11.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是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中所述的诗句。 A. 正确 B. 错误 12. 世人总结,茶韵中有音韵、岩韵、陈韵、雅韵、冷韵、幽韵之分。 A. 正确 B. 错误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海南大学2011——2012年第二学期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 题目: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姓名:黄卫和 学号:20092506310014 学院:旅游学院 班级:09级市场营销一班 老师:杨红老师 成绩: 2012年06月18日

【摘要】 本文先是从中国茶种、茶文化的起源、发展说起,接着结合当前世界各地人民饮茶的现状,分析中国茶文化和饮茶的习惯,以及茶种的对外传播,对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交流

目录 Contents 引言 (1) 1.茶的起源 (1) 1.1饮茶的起源 (1) 1.2 饮茶的起因 (2) 1.3 茶树的发源地 (2) 2.茶的对外传播 (2) 2.1茶马古道 (2) 2.2中国茶的外传史 (3) 3世界各国的茶文化 (4) 3.1亚洲国家 (4) 3.1.1日本 (4) 3.1.3其他亚洲国家 (5) 3.2欧美国家 (5) 3.2.1英国下午茶 (6) 3.2.2美国茶文化 (6) 4总结 (6)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引言 “公元·二六七年,蒸青绿茶东渡日本;贞观十五年,红茶经茶马古道传往西域;十七世纪,中国乌龙风行英伦;传统的中国茶,神奇的东方树叶。”这是一则农夫山泉出品的东方树叶茶饮品广告。从短短不足百字的广告词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在很早之前,中国的茶文化就向世界各地传播了。而当今,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个国家能稳定地输出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年饮茶0.5公斤,日均消费茶近4亿杯。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为此,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推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茶的精髓和内涵,并且从中得知茶对我们的生活文化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作用。 1.茶的起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成为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的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过去的。 1.1饮茶的起源 据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音上加以附会,说神农有一个水晶的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胃肠洗涤的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而成为茶的起源。

2011年茶文化学复习

第一章茶文化简史 第一节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 (一)中国起源说 (二)印度起源说 (三)原产于中国和印度 (四)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 (五)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 第二节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我国的先民们在神农时代就已经发现并开始了茶的利用。茶的利用经历了从食用到药用再到饮用的演变过程。汉朝时,茶开始作为饮料,魏晋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特殊行为方式,加速了饮茶风习的传播。到了唐代,随着茶业生产在巴蜀的兴起和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茶成了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饮茶遍及大江南北,塞外边疆。到了宋代民间饮茶之风大盛,宫廷内外,到处“斗茶”。为此,朝廷重臣蔡襄写了《茶录》、宋徽宗赵佶也沉缅茶事,写就《大观茶论》洋洋数千字。 第二节茶叶分类与花色品种

第三节茶的成分与保健功能 蛋白质(20%~30%):主要是谷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精蛋白水分氨基酸(1%~4%):已发现26种,主要是茶氨酸、天门冬氨酸、 谷氨酸 (75%~78%)生物碱(3%~5%):主要是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 酶:主要是氧化还原酶、水解酶、磷酸酶、裂解酶、同分异构酶 有茶多酚(24%~36%):主要是儿茶素,占总量的70%以上 机糖类(20%~25%):主要是纤维素、果胶、淀粉、葡萄糖、果糖茶树鲜叶化有机酸(3%左右):主要是苹果酸、柠檬酸、草酸、脂肪酸 合类脂(8%左右):主要是脂肪、磷脂、甘油脂、硫脂和糖脂干物质物色素(1%左右):主要是叶绿素、胡萝卜素类、叶黄素类、花青 素类 (22%~25%)芳香物质(0.005%~0.03%):主要是醇类、醛类、酸类、酮类、 酯类、内酯 维生素(0.6%~1.0%):主要是维生素C、A、E、D、B1、B2、B6、K、H和肌醇 茶叶皂素 水溶性部分(2%~4%) 无机化合物 水不溶性部分(1.5%~3%)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的五百多种化学成分,很多都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所以说,茶并非单是生津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具有多方面的保健功效的保健饮料。“四抗、三降、二预防、一增一减”。 1、抗疲劳作用: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茶叶碱和可可碱等生物碱类,这些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使人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感,提高工作效率。 2、抗衰老功效: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维生素E都是强抗氧化剂,对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因此,可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3、抗菌消炎作用:试验证明,茶叶中的咖啡碱和儿茶素对大肠杆菌、伤寒和肺炎菌、流行性霍乱和痢疾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饮茶对痢疾、肠炎、慢性肝炎、肾炎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4、抗辐射功能:茶多酚、脂多糖、维生素C、维生素E等对人体具有抗辐射能力。在高辐射、氧气少的情况下,茶叶可以补充维生素和维持身体机能。 5、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血脂含量高,会使得脂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因而引起动脉粥状硬化和形成血栓;茶叶中的儿茶素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而且,饮茶可使血液稠粘度下降,因而也具有预防血栓的效果。 6、降血糖,防治糖尿病:茶叶中的儿茶素及杂链多糖类化合物,都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最近日本科学字从茶叶中提取出一种水溶性杂链多醣化合物,进行了100名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对患者的血糖值、尿糖值等有明显下降效果。 7、降血压,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血钠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茶叶中富含的钾易溶于热水中,钾可促进血钠的排除,因此饮茶具有防高血压的功效。 8、预防癌症:茶叶中含有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儿茶素等物质,具有一定的防癌和抗癌作用。 9、预防龋齿:茶叶之所以能预防蛀牙,原因之一是茶叶中的氟元素的含量较高。茶树是一种富含氟元素的植物,尤其是老叶中含有很高的氟元素。饮茶所摄入的氟元素可以达到预防龋齿的效果。除了氟素外,茶叶中的多酚化合物由于对链球菌具有强的杀菌作用和抑制不溶性葡聚糖的合成,因此和氟素共同构成综

商品学

《商品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品牌牛肉酱零售包装上条码下的数字代码为6935490299013,该商品的厂商识别码为( B ) A.6935490 B.69354902 C.5490 D.693549029 2.某品牌护手霜零售包装上标明执行标准号是QB/T 1857-2004,据此可知该商品生产执行的标准是( D ) A.国家标准 B.行业标准 C.地方标准 D.企业标准 3.“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的质量管理活动称为( A ) A.质量保证 B.质量控制 C.质量策划 D.质量目标 4.商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属于( D )A.抽查型质量监督 B.评价型质量监督 C.仲裁型质量监督D.用户或消费者的质量监督 5.绿色食品标志是一种( D ) A.文字商标 B.图形商标 C.证明商标 D.等级商标二.判断题 1.商品使用价值具有交换使用价值和消费使用价值二重性。(错)2. 面分类法的优点是层次性好,逻辑性强。(错) 3.商品质量认证的主体是第三方的认证机构。(对) 4.水路运输不适合固态商品的运输。(对) 5.化学腐蚀是金属商品的主要破坏形式。(错)

三.名词解释 1.商品质量衡量商品使用价值的尺度,这个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2. 条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 信息的图形标识符。 3.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 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是现代经济的产物。 4. 抽样检验又称抽样检查,是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少量产品(样本) 进行检验,据以判断该批产品是否合格的统计方法和理论。 5.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 四.简答题 1.简述商品使用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2.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主要有哪几种?说明其分类特点。 3.简述商品标准化的形式和内容。 4.举例说明工业品商品质量要求的主要内容。 5.举例说明商品包装设计原则。 6.简述商品储运中的质量变化类型及形式。 参考答案: 1简述商品使用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功能或属性。其内涵包括: (1)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点是物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使用价值实质上是人的需要和商品属性之间的满足关系。 (3)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使用价值具有以下特征: (1)商品使用价值决定于物的属性;

建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历史影响研究

本文为厦门社科院重点课题“闽台物质生产习俗历史文化资源调查”(【2011】46号)阶段性成果;福建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闽 台海洋民俗史”(2013A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蔡清毅(1976.2-),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品牌管理、文化创意、会展经济。 建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历史影响研究 蔡清毅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文化产业中心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361004) 摘要: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和历史移民,福建率先将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对外传播中国文明。福建人把茶、瓷、丝三位一体,让海上丝绸之路交易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依托这条通道奠定自己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多个主港地位、打下世界茶产业的基础、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文明产生积极影响,更成为两岸品茗同味一心的主体创造者。 关键词:福建茶叶;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历史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源自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唐 宋,转变于明清,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最早起源于巴蜀之地的茶叶发现、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是中国人对世界一大贡献。得益于海洋经济和移民,闽台茶人率先将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开辟“丝茶之路”。福建最早之于世界的意义,乃是茶、瓷、丝,这恰好是19世纪中国被卷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三种重要商品。[1]福建茶叶对于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习俗、产业、经济与政治等方面。近代几大战争中,茶叶以一种更另类的方式影响时势。从某种意义上说,福建茶叶对世界文化史有着深远的影响。1 福建茶叶改变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货物结构 海上丝绸之路,最初由丝绸等贸易而起,中晚唐起陶瓷上升至出口货物之首位,称陶瓷之路;清代茶叶出口上升至首位,称丝茶之路。闽台茶人固执的认为,只有茶、瓷和丝绸三者的结合,才能传达中国式的声音。 福建种茶历史悠久。福建南安莲花峰有一处刻有“莲花荼襟”摩崖石刻,署“太元丙子”4字(即公元376年)。这一石刻比茶圣陆羽撰著《茶经》还早404年。晚唐以及宋代对建茶以及建安窑的推崇,让福建茶叶从此香飘九洲,长活在中国的茶话语体系中。建茶作为地方政府的贡茶,在晚唐开始显露名声。宋元时期,福建茶文化发展一浪高过一浪。北苑茶作为皇家御焙,持续458年,蔡襄、丁谓等人,在此精心制作龙凤团茶,倾倒朝野;私焙壑源茶叶,比肩龙凤;分茶、斗茶风流天下,大观皇帝亲为著作,提炼中国茶道;建盏风靡天下。闽中的茶种、茶器和制茶、品茗方法一同传至东瀛、朝鲜,成为日本茶道、朝鲜茶礼之源。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这一最高的制茶工艺。 福建自古海运发达,为茶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唐代就开辟泉州刺桐港,明初辟漳州月港,清初辟厦门港。据《宋会要辑稿》载:“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 愿得。”[2]可见宋代开始,茶叶已经成为出口的商品。到郑和下西洋打开了茶叶之门,外销渐盛。福建茶人取代长期倒卖中国茶的契丹人,[3]先后把茶叶称呼从Kitan(契丹)转变到Boheatea(武夷茶),从chai(陆路传播对茶的称呼)转变到tea(海路对茶的称呼)。同时因为茶禁,海路尚未畅通之时,陆路已经出现,晋茶帮开辟了“万里茶路”,有利的推动了中欧经济的交流。 明末清初,茶禁松弛,福建省茶叶出口递增,最早以绿茶为主,以后武夷茶渐多,最终成为中国茶在欧洲的代称。1596年,荷兰人在爪哇不丹建立东洋贸易据点。 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购到由厦门运去的茶叶。1644年英国托马斯卡洛韦(Thomas Garraway)在《茶叶的种植、质量和品质》一书中说:“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1689年,东印度公司委托厦门商馆代买茶叶150担直接运往英国。到18世纪初,我国茶叶出口地仅有福州、泉州、广州三个口岸。1699年该公司定购的茶叶有优质绿茶300桶、武夷茶80桶。1702年该公司载运的整船茶叶,松萝茶占2/3,珠茶占1/6,武夷茶占1/6。1751-176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入茶叶1678余万千克。其中武夷茶2363万磅(1063.35万千克)占总输入量的63.3%,在英国被誉为“东方美人”。许多国家对“茶”的语音也由厦门方言“Tay”的读音称茶为“Thee”。 1842年,福州、厦门成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北上的茶叶之路走向没落,被新的海上茶之路所代替。福建和台湾茶叶大量输出,促进了茶饮料在各地的普及,并成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三大饮料之一。福州“闽海关”、厦门“厦海关”、宁德三都澳“福海关”,均为福建茶叶出口的重要港埠;广州、潮州、漳州、泉州、厦门等地茶帮兴起。光绪初年为福建茶业的最盛时期。1878年,福建茶叶出口达80多万担(4万吨),约占当时全国年出口量的1/3。2 因茶,福建拥有海上丝茶之路多主港地位

茶道与管理

茶道与企业管理 人有人品,茶有茶品,人品如茶品;茶有茶道,人有人道,茶道似人道, 企业也有“道”,犹如“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企业之于茶道, 存乎一心。 茶道以深远的哲理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茶之境,又是至心之路。 茶之道,不仅仅止渴、消食、提神,更能将人的精神引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人生的点滴。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 理、茶情、茶学说,以“和”为精神核心,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完成 品格修养,引导企业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团队,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 茶道崇尚的是忠贞不二,倡导的是和、静、怡、真的真谛,同样,企业虽讲究的是在商言商,但要想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就要懂得应有的规则、规 定,以及人与人的微妙关系。“和”为贵,“静”是修,“怡”则乐,“真” 乃得。因此本书旨在告诉读者茶道是修性,人在茶道中是修身,而办企业则 是修养,茶道的潜在意志,就是人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内涵,也是做人与做企 业的艺术和美学。 茶道之美有一种规律,概括起来就是美的规律,也就是治茶时态度从容,连贯而下,能显示幽雅的旋律美,造成最佳气氛。企业之美,美在员工之于 企业的归属,在顾客之于企业的忠诚,在企业之于社会的贡献,在公众之于 企业的盛誉。在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 产品、质量、技术等方面的竞争,而是发展为多元化的整体竞争,如人员、 创新、文化、对社会的责任等等。前者停留在企业生存的基本层面,后者则 已经上升到基业长青的高点上。有人喝茶只为止渴、消食、提神,有人喝茶 则是怡神、冶趣、尽趣,人空灵之境,而物我两忘。企业欲求发展必须从管 理和创新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更新,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以适应市 场环境的变化。公众的美誉度,无疑让企业健康而快速发展。企业要做大做 强,健康的制度,健康的文化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健 康人格,健康心智,即他们的修身养性。心灵没有疾病,身体也就没有机会 生病。文化没有疾病,机制也就不会出问题,这样企业上上下下都会健康有 序地发展。最流畅的沟通来自于自我沟通,品茗小叙,通常说的是知己话、 贴心话,平日时不曾说的话;企业经营者也要经常自我对话,坦然面对,凡 事解决而不抱鸵鸟的态度,因此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在交往中,茶就是人际 沟通过程中最好的桥梁,可使关系和睦,增进情感交流。因此,企业中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之间的伦常与辈分关系,俗称人际关系。 把这些概括起来,就是茶道四义,既美、健、兴、伦。 茶有茶德,人有人的道德要求,企业也有企业的道德标准。茶的性格,更适于东方文化的柔韧幽深。对于国人固有的性格,不同于西方注重自我、 原则性强。企业经营也如饮茶: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 持久……气氛理智和气、礼敬仁爱,在企业里人人中和敬业,这样达到融合 一切的境界。 茶道也是一门以饮茶为内容的文化艺能,是茶事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社交礼仪、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这些手段总结起来,就形成了茶 道的寂、廉、圆、正的规则,这些规则也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在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学生:许杨 (园艺园林学院茶学一班班级,学号200941736108) 摘要:我国的茶馆文化历史悠久,茶馆是茶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在这种条件下茶馆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茶馆文化理念也更深刻的透到人们心中。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茶馆的分析、对茶馆文化功能的演变以及各地茶馆风格的阐述,期待中国茶馆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茶馆;文化;起源;发展;派别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 ,这是唐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的一种观点。茶馆的产生和兴盛以饮茶之风的盛行为前提,在茶馆初步形成之前,是漫长的饮茶发展史。 1.茶馆文化的历史渊源 1.1古代茶馆文化 在茶作为药用时,由于茶叶产量低价格昂贵,它只限于贵族、富豪使用。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和饮用相对普及后,茶才可能成为普通民众的消费之物。一开始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不是茶馆而是茶摊,自唐朝开元年间,在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给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公元780 年,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从此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已形成一定的气势,茶馆已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但茶馆并未普及和完善。从发展阶段上可以这样归纳: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时期。从此,茶馆正式在中国包括城市乡镇的土地上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并发展为全国性、商业性、集体性的饮茶场所。唐代的茶馆主要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这个“土店”,很可能

商品学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518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 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商品学试题 2013年06 月 1. 在 西方 被称为商品学学科创始人的是( A. 意大利药剂师普那裴特 B. 阿拉伯人阿里? 阿德?迪米斯基 C. 德国经济学教授约翰? 贝克曼 2. 商品的热稳定性应属于商品的( A. 物理性质 B. 化学性质 C. 生理生化性质 3. 表明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或者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的认证属于( A. 安全认证 B. 质量认证 C. 安全、质量同时认证 4.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把全部贸易商品划分为( A. 10个大类 B. 9个大类 C. 21个大类 5. 按照“自我参考标准”来设计商品包装,即无意识地参考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设计和选用包装, 不符合( 座位号 )

A.科学性要求 B.美观性要求 C.适销性要求

6. 区分红茶、绿茶、乌龙茶的分类标志是( A. 商品的原料 B. 加工程度 C. 加工制造方法 7. 下列商品中,需要制作实物 (样品)的标准是( A 羊毛 B. 鞋面用皮革 C. 自镇流荧光灯 8. 商品体抵抗外力作用而保持其体态完整的能力成为( A. 弹性 B. 强度 C. 塑性 9. 欧盟实行的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是( A. BSI 认证 B. UL 认证 C. CE 认证 10. 丝织品有绫罗绸缎等 14大类,这是按照( A. 商品的加工制造方法 B. 商品的性质 C. 商品的外观形态 11. 代号为DB11/T 的标准是一种( A. 行业标准 B. 企业标准 C. 地方标准 12. 美、日、加、欧洲等许多国家都禁止用稻草作包装垫衬材料,其目的是( A.防止有害生物传播 B. 严防易燃物引起火灾 C. 防止不卫生材料沾污商品 1. 商品的分类标志,是指商品的 亠 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方面的一些本质特征和特 性,人们依据 这些特征能将商品唯一地、稳定地、明显地区分开。 2. 商品质量监督的实施方式有抽查型质量监督、 —评价型质量监督 ______ 和仲裁型质量监督—三种。 3. 按照商标的管理需要划分,商标可分为 ______ 集体商标 _____ 、—防御商标—、联合商标和备用商 标。 )进行分类的结果。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20分)

……茶文化与地理环境

茶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的特点。然而,茶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决定着茶树的生长、分布与质量 茶树的生长、分布、茶叶质量的高低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茶树具有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湿怕寒的特点。我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降水量丰富,空气湿度大,地形上有一定的坡度,排水条件好,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茶树是喜酸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其具有喜铝厌钙的特性,而酸性土壤中正好含有丰富的活性铝离子,可满足需要。我国南方的红壤比较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经》中有“阴山坡谷者,不甚采掇,性凝滞,结瘕疾”之说。它是说,南坡,北坡所产之茶差别很大,甚至不及竹林之苔藓地上的茶叶更有风味。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茶叶贸易的自然基础 青藏高原由于气候高寒,不适宜茶树的生长,不产茶叶。当地居民以畜牧业为主,食肉饮乳,饮茶可以去油腻、助消化,自汉唐时期茶叶进藏以后,藏族人民就再也离不开茶叶了,酥油茶成了藏族人民世世代代不离不弃的饮品。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茶叶在此不能成活。自唐开始,以马易茶的贸易就在古代北方边境或大或小的城镇里进行着,追溯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每次以马易茶贸易被终止不久,便有一场北方少数民族发动的对中原的战争,无论战争的失败与否,茶叶都是少数民族必然抢夺的物品,可见游牧民族对茶叶的情结。 古代的商人通丝绸之路和漫长的海上运输将中国的茶叶带到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并很快为思想较为活跃西方过度的上层人士所青睐,,饮茶成为了欧洲人追求的时尚。就欧洲来说,温带海洋性气候热量不足,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照太强,干燥少雨,湿度大,冬季雨水多但温度低,都不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 三、饮茶成为一种文化

茶文化内容分为哪几个层面

茶文化内容分为哪几个层面 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 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 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 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 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 加限制,多方盘剥。 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 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 “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 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 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 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 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文化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1.茶叶与旅游业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有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我国拥有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资源。中国的茶园大多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环抱,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有机结合,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层境界。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发展茶文化产业园 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建设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名优茶发展研讨”、“茶文化艺术节”、“斗茶大赛”等。 3.发展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4.发展茶文化教育与培训 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它使人们感到清爽,令神经活跃,得到喜爱。茶作为一种饮品,发起于神农氏时期,重闻于周公旦,发扬于宋唐时期,推广于明清,它的地位出一种生活实用食物进化为人们拿它品赏并体会意境,到现在为止,有三千年的历史。茶及茶文化的开启与兴盛是中华文明的一项载体,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 茶文化的弘扬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代茶文化方兴未艾。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 1. 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发现而得到保护 近20年来各地的考古调查发现、挖掘出土的有关茶的文物、古迹不断有报道,例如:在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御用的金银茶具,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了唐代贡茶院遗址、金沙泉遗址和一些茶事摩崖石刻。在福建建瓯,发现并考证了记载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80字全文。在河北宣化出土的古墓中发现有辽代的古茶具和不少有关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在云南镇沅千家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大片的野生茶树群落,这些考古发现,对研究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纷纷建立 这些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的建立,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国内外茶文化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各种茶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频繁开展 1989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1990年在杭州联

茶文化推介致辞

在中国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北美推介会上的致辞 (2011年11月) 尊敬的---------,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带着友谊,带着祝福,也带着安溪铁观音醉人的芬芳,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多伦多,共同见证三和名茶加拿大多伦多专卖店开业的经典时刻,共同为安溪铁观音登陆北美市场加油喝彩,共同为弘扬中国茶文化、促进世界茶人交流合作添砖加瓦。在此,我谨代表安溪县人民政府及百万茶乡人民,向三和名茶加拿大多伦多专卖店开业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盛会的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茶人、乡贤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茶是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安溪铁观音是茶中瑰宝。打开中国地图,北纬24°50′~25°26′、东经117°36′~118°17′之间,在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结合部,群山环抱、低温高湿、云雾缭绕、红壤遍布,那里就是铁观音茶树无可替代的家园--安溪。安溪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兼具绿茶之清芬、红茶之甘醇,而且去绿茶之苦、红茶之涩,香高味醇,回甘耐泡,备受茶人赞赏。安溪铁观音,她隽永的香气和喉韵带给人美的享受,她富含的天然成分和矿物元素带给人健康活力,她倡导的“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引

导人们追求生命质量的更高层次。 中国是茶的故乡。千百年来,安溪人以茶为业、以茶行道。安溪人发明创造“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发现、发展铁观音这一稀世珍品,发明“短穗扦插”茶树无性繁殖技术这三大世界性贡献,有力地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茶业的发展。今日的安溪茶业,创造了县级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值、茶农人均收入等多项中国第一,首摘中国茶业界驰名商标,位列“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制作工艺代表乌龙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荣获外商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品牌、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中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一位等殊荣。特别是2009年以来,安溪茶人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致力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叶质量全程保障体系,茶业现代化国际化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史料记载,在宋代,与安溪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有58个,遍及今东南亚、西非、北非等地。在安溪茶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新一轮国际茶叶市场布局之际,三和名茶作为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安溪铁观音领军品牌,以弘扬茶文化为己任,以强大的营销能力为支撑,以多伦多为桥头堡,挺进欧洲市场,乘天时、享地利、聚人和,当先锋、开先河、更得先机。我们坚信,三和名茶加拿大多伦多专卖店,必将成为加拿大朋友品饮铁观音、领略中国茶的一方文化绿洲;安溪铁观音,必将带给加拿大这个热爱茶饮的国度全新的中国茶体验!

@茶文化研究 教学大纲

《茶文化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7210862 课程性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选修课程:茶文化研究总学时数: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合专业:艺术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茶文化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基本掌握茶的基础知识,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熟悉一定的茶道知识。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综合地表现了人们对人生、自然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对陶冶人们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其茶道、茶艺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3、掌握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茶道和茶艺的基本技能。 三、理论与技能教学的基本要求 1、对茶的基础知识概念比较了解; 2、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掌握; 3、对中国茶道的文化基本掌握; 4、对茶艺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 五、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茶文化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只有学习好茶文化史才能更好的学习茶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茶文化的的产生时期及各时期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茶文化的出现 一、汉代文人与茶结缘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但若论其缘起还要追溯到汉代。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王子渊、司马相如、赵飞燕、张载,以文学家、学问家、政治家的气质来看待茶,喝起来自然别是一种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尽管此时茶文化尚未产生,但已露出了好苗头。 二、两晋南北朝的奢靡之风与以茶养廉 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 三、两晋清谈家的饮茶风气 四、南北朝的宗教、玄学与饮茶风尚 第二节陆羽《茶经》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一、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会原因 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二、茶圣陆羽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陕西茶文化的历史

陕西茶文化的历史 陕西是文化大省,陕西人津津乐道地下的宝贝一锄头就能挖出来,提及茶文化也难免气短。但不为人知的是陕西的茶文化在唐代及唐代之前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江南茶文化的发展与陕西茶文化的繁荣有着很大的关系。 居住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巴蜀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历史位无可替代。虽然陕西不是饮茶文化的发祥地,但与蜀地的饮茶文化哟密切的历史渊源。 陕西南部的巴人。据《山海经·海内经》、《水经注》、《汉书·地理志》、等史料记载古巴国在夏代之前就已在汉水流域立国,川山之间皆为巴族的根据地。此后到商代,陕南的巴人东迁至今河南雎县东部建立巴方国。商王武丁时,商王妻妇好率军攻巴方。《殷墟文字乙编》记载:甲骨卜辞有“辛未卜,争,贞妇好气从盾戈伐巴方”。巴方国力不济,被迫迁往今山西永济一带。商王穷追不舍,巴方退避三舍,继续西迁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30里的巴邑镇一带,并投靠岐周。此后,巴方南迁至汉水中游,在今陕西南部安康、汉阴一带。 西北五省只有陕西的陕南汉中和安康两地区。陕南茶经历过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和清后紫阳茶、陕青茶几个历史阶段。 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是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发展了汉朝和中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张骞是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打通丝绸之路实乃丝茶之路。直至明、清至民初,陕西茶在大西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且仍旧沿着丝绸之路运销西亚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伊拉克,及北非的埃及、得黎波里、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 至唐代,陕西茶进入辉煌时期。陆羽《茶经》记载全国茶叶生产情况时写道:“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安康、紫阳、石泉、岚皋几县沿汉江山谷。又云:“梁州生金牛、襄城。”即今宁强、南郑、汉中、留坝、勉县一带。———当然,陆羽对陕南茶评价并不高,那原因在于江南茶得其天时地利后来居上,中国茶业的重心也就是从唐代以后渐向东南倾斜。但陕南茶在中国西部地区独领风骚则是不容置喙的事实。《新唐书·地理志》载:“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椒、干漆。”“兴元府汉中郡土贡谷、红枣……柑、枇杷、茶。” 陕西茶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也自唐代始。据西安“清盛魁”茶行的传人回忆,他们家清代还保存有唐代在长安经营“山南茶”的帐册,上面记有唐代名臣秦琼、尉迟敬德买山南茶的帐务。说明在唐代的陕西已有较成熟的茶叶市场,茶业的消费者不仅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有达官贵人。 在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的需求互补,朝廷适时的设立边贸市场,用茶48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当时的贡献就是为唐王朝换回纥马,是隐性的国防战略物资。 宋代是山南茶打入大西北市场的时代。当时,山南人以种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苏辙《栾城集》中说:“洋州(今洋县、西乡等地)、金州(今安康地区)人户以种茶为生。”周靖文的《宋代的茶叶产区》一文言道:秦岭以南包括陕南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11州“岁产茶2102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30%。宋熙宁七年实行“茶马法”,在京西路金州设买茶场6处,全陕西设卖茶场332处。在当时,茶不仅是陕南农户衣食的重要来源,朝廷也由此开辟财源和扩充军备。熙宁七年后,属京西路金州所辖的茶区和蜀道茶叶贸易空前繁荣。全陕西卖茶的边贸市场共计有332处。榷茶政策的实质是带强制性的统购统销,由国家制定价格,低价收进,高价卖出,官

浅谈中国茶具的演变(茶文化学)

武夷学院 《茶文化学》课程论文 1

摘要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古人告诉我们,好茶需要好水来诠释,泡好茶则需要好茶具陪衬。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具自成一体,成为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具用器考究,说它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点也不为过。习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熟悉和了解茶具。合适的器具可以让你的茶各归其位。比如:泡绿茶用玻璃杯,泡花茶用盖碗,而乌龙茶要用全套的功夫茶具。因为茶具不仅可以衬托出茶汤的色泽,更对茶汤滋味和香气有影响。古往今来,但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注重品茶韵味时都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用好好的茶具,犹如红花绿叶,相映成辉。 知堂老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中国茶具由粗到精,由繁到简,由单一功能到多重功能演变,它融会了汉魏晋南北朝的朴拙、唐宋的精美、元青花的异彩、明清的繁复。茶具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化、经济、技术水平和人们审美观点,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茶具;演变;发展;茶文化

Abstract Water is the mother of tea, tea machine as the father. The ancients tell us, good tea need good water to interpretation, the tea is in need of good tea set background. In China's tea culture, tea set, tea culture become an organic whole oneself become an inalienable important component. Tea set with device fastidious, say it for tea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little too much. Acquisition of tea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s familiar wit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 set. Appropriate instruments can let your tea every man to his position. Such as: bubble tea in a glass, bubble scented tea, and oolong tea with tureen with full set of kung fu tea set. Because tea set can not only serves as a foil to the colour and lustre of tea, the tea flavor and aroma has influence. Through the age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 in tea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 flavor is emphasize "pot add tea, tea pot art interest increase value", think good tea with good tea set, like safflower greenery, exterior design. Know don the old man said: "tea when in WaWu paper window, spring green tea, with simple but elegant ceramic tea set, with two or three drink half, the idle, is worth ten years of dust dream". Chinese tea set from coarse to fine, by numerous to Jane, by a single function to the multiple functions, it represent han,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plain elegant, yuan blue and white the reason fo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heavy and complicated. Thousands of year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 in China reflects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culture, economy, technology level and people's aesthetic view, infiltrates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heritage. Key words:Tea service; Evolution; Development; Tea cultur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