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半月谈》第11期

2013年《半月谈》第11期

2013年《半月谈》第11期
2013年《半月谈》第11期

呼唤成长公平

公平是社会文明进步最基本的度量,是基层民众追寻梦想最焦虑的心结。

成长公平的拷问,正扣动着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从近期多地官场一个个“火箭提拔”事件的媒体曝光中,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在贫富差距已然加大、分配不公亟待求解的同时,另一种社会分化正在显现: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纵向流动性明显弱化;社会结构固化的边界日见明晰,社会资源积聚的趋势难以逆转。大众舆论开始发出声声质疑:知识改变命运的努力怎么越来越难?底层向上流动的通道怎么越来越窄?

走进校门是人生成长的起跑。流动的儿童要进入城市的校园,父母先要接受“政策”的甄别,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常常被挡在门外,而那些带着资本的外来老板却能享受特殊的待遇。还有幼升小,小升初,公然收取择校费,而且涨势堪比房价,让很多平民家庭“望学兴叹”。另外,高考过程的户籍制度约束,录取政策的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形成一个个“高地”和“洼地”。

社会就业是人生前程的抉择。大学毕业生感受尤深:制度化的健康歧视和年龄歧视,隐性式的性别歧视和体征歧视,还有普遍性的户籍、地域等社会身份歧视,构成了一道道弱势人群难以逾越的门槛。更有那“量身定做”的“萝卜招聘”,直接破灭了平民家庭的热望。职场提升是人生发展的跨越。恰恰在这里,成长公平遭受最严苛的诘问。看一看新近媒体质疑的“火箭提拔”,一个个都来历非凡。尽管曝光后在相关部门查处中或被免职,或主动辞职,但这类事件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波澜一时还难以平息。

成长公平的实质,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正受到权力强势的挑战和挤压。本是公共权力,在一些官员手中却成了个人特权,竟然以近水楼台之便,搬出封建社会那一套子女世袭、权势荫庇,将公共资源、领导岗位私相授受。

机会公平正面临社会资本的分化和畸变。原子化的社会流动,陌生化的贫富阻隔,使得底层人群本已脆弱、同质的社会资本进一步流失,与种种社会排斥叠加,造成贫困的自我复制。而本已强势的权力拥有者与财富拥有者又在新型的利益关系中展开权钱交易,权权交易,互相缠绕,互相编织,结成一层层网络关系和一个个圈子社会,以抬升社会地位,攫取社会资源。

时下为什么公款吃喝有禁难止?“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互相公款吃请为的是方便接近领导,保养维护关系,打通终南捷径。规则公平正遭遇隐性规则的消解和颠覆。在职场中,在社会上,潜规则似乎更为流行,更有魔力。难见阳光,却能大行其道,民意汹涌,却又趋之若骛。成长不公的背后,是金钱、权力、关系在破坏规则,垄断机会,侵夺权利。

成长不公,代际传承,直接导致社会结构固化,社会土壤板结。既得利益集团的赢家通吃与社会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极易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阻碍中产阶层的发育,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拉美国家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应当借鉴的历史教训。

随之而来的社会心态的失衡,人生价值的扭曲,同样不可忽略。尤其是年轻一代,正承受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阵痛。带着青春的理想和抱负,打开人生憧憬中一个个崭新的世界,如果“有用的只是金钱和权势,只是关系和背景”,他们的努力和奋斗还能走出多远?在迷茫和焦虑中,如何去遏止那些“仇官”“仇富”的民粹情绪像野草一样生长?

个人的成长,也关乎社会的发展。只有让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收获成功,才会有社会聪明才智的尽情涌流,创造力量的光华绽放,才会有每一个人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一个人共同分享幸福的发展。

每一方成长的平台,都应是可想望的,可登攀的。每一个成长的环境,都应是公平的,自由的。日益强烈的呼唤成长公平的社会诉求,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社会变革的现实契机。

选拔任用制度的建设,是实现成长公平的基础。在权力的运作中,看似繁杂的程序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某些官员谋私的合法工具。尤其是“破格提拔”因规定粗疏,很难避免暗箱操作的情况。制度建设的重心,就是让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发挥效用,让权力在监督的阳光下透明运行。

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是实现成长公平的关键。高层正在出台系列改革举措,加快实施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破除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方面种种不合理的障碍以及歧视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

人生的成长很难有共同的起跑,事业的发展很难有共同的际遇,理想和抱负的大门不会向每一个人自动敞开。这就需要在制度完善、改革深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底层人群的文化素质,保障底层人群的发展自由,增强底层人群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的行动能力。

成长公平的意义,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我们去把握,去利用,更需要我们去拓展,去创造。

2020年第13期半月谈评论:发展自信,也是一种力量

2020年第13期半月谈评论:发展自信,也是一种力 量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本是当下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 特征。不过,随着下行压力的持续增大,令人心生警觉的是,一种急 躁焦虑情绪在潜滋暗长。 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还是硬道理。面对种种困难,保障平稳增长,我们自应有一种紧迫感。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经济转型期,还得涵养发展定力,保有发展自信,坚持发展创新。 公共领域投资,依然有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新的空间。 我们习以为常的高速增长已经风光难再,我们驾轻就熟的三驾马 车也已奔跑乏力。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出口遭遇困局,居民消费保持 平稳,不会大落大起,放眼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资,还大有潜力可挖。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等民生项目,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都还是发展“短板”。于是,我们看到中央 接连出台增大投资政策,责令相关部门提升审批效率。 新的投资政策坚持的是改革的思路,鼓励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 务的供给,保障的是融合稳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发展。不过,一 些地方又出现传统增长思路复归,唯GDP论又在冒头;一些地方违反国 家政策限制,还在以各种变通方式延续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 置资源制造洼地效应的传统招商引资模式;一些地方以前因为要重点保 障生态功能松绑GDP总量考核而庆幸的政府官员,又开始投身拉项目、拼工业的竞争行列,工业增加值等指标重新列为政绩考核、上级督查 和干部考察内容。有基层干部反映:“‘唯GDP论’虽然未写进官方 文件,但它隐藏在领导讲话里,散落在各个考核文件中。” 这些地方 的政府心态变化可见一斑。

新兴产业成长,正展示中国制造升级换代的新的愿景。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已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革命,正在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吹响号角。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能不能成为撬动中国企业挺进高端制造业的有力支点? 令人欣喜的是,长三角正崛起机器人国际巨头生产基地,珠三角的年轻机器人群落也在异军突起,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冒出400多家小型制造商,还有在建或已经运营的30多个机器人工业园区。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拥而上的大跃进乱象。本土龙头企业新松机器人的总裁感叹,“机器人热已经达到110度了”。很多地方,有点机器人的概念就堆到一块儿。“即使公司还处于机器人概念设计的阶段,还没有相关的产业规划和产品,但已被当地政府树为机器人龙头企业。”核心技术缺失,是中国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陷入困境挥之不去的梦魇。“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盲目投资”,是风电、光伏等多个先驱行业以前付出巨大代价的成长弯路。而机器人产业是否会重蹈覆辙?它的蓬勃声势能不能成为中国制造涵养国际竞争力的优良生态? 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成中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的引擎。 互联网的出现,为产业融合、分工深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技术工具和重要的集成平台。“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为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水平和变革传统行业的经济形态,催生着新的动力,展示了新的机遇。 如何充分释放这个动力,把握这个机遇?还须祛除种种浮躁现象。 一是炒作概念。我们不能以为只要自己站到了一个风口,就什么都能飞起来,以为讲了一个互联网神话,就能够找到一条经济转型升级的终南捷径。还是听一听百度CEO李彦宏的忠告吧:风口论包括猪论充满了投机思维,如果每个人都是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挺危险的。理应清醒,“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业内专家介绍,看一个项目是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关键是看原有的非互联网业务,在与互

半月谈2019年第11期国内外大事

半月谈2019年第11期国内外大事 1、“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倾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会议确定,“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机制;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等。 2、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启动 5月22日,深交所对外发布《深交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及配套指南,标志着这项工作正式启动。这将打破大企业垄断债券市场的局面。同时,深交所明确表示,由于对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发行人没有净资产和盈利能力的门槛要求,该债券是完全市场化的信用债券品种,合格投资者依据发行人信息披露文件独立进行投资判断,自行承担风险。 3、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国企改制重组 国务院国资委5月25日发布《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14条具体意见。指导意见规定,民间投资主体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方式出资;可以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4、袭击事件危及叙利亚和平进程 5月25日,叙利亚中部胡拉镇发生政府军与反对派之间的武装冲突。冲突造成至少108人死亡,其中包括至少49名10岁以下的儿童与32名妇女。叙利亚官方5月31日说,经过几天的调查,初步断定,800名持有重武器的武装分子制造了此次屠杀事件。袭击事件为安南调解计划增添了更多变数,同时为和平解决叙利亚危机前景蒙上了阴影。 5、中医药“十二五”规划出炉 新华社5月29日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发布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到2018年,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6、国务院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7、“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发布 新华社5月31日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规划要求加大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央预算类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力度,完善中央财政激励政策体系,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建筑节能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 8、我国将启动实施宽带中国工程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司长綦成元5月31日介绍,我国将启动实施宽带中国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行动,目标包括:到2018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家庭分别要具备平均20兆和4兆以上的宽带接入能力,部分发达城市网络接入能力要达到100兆。 9、节能家电推广启动

半月谈半月评论:房价问题

半月谈半月评论:房价问题 令人担心的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广东房地产销售明显过热,房价大幅攀升,大有代替上海、浙江带动新一轮房地产过热的苗头。 2、目前有三股强大的力量可能使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夭折: 首先是金融机构有一股前新未有的投资冲动,多个数据可以反映这种冲动,即一季度房地产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大幅扩张,同比 增长48.5%,比2005年一季度快36.4个百分点,比2004年一季度 最热时期的增幅还快17.8个百分点。第二股力量是地方政府。多数 地方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放慢,也就是投资 不能慢,投资不能慢主要是房地产不能慢,因为房地产是地方财政 和多种城市经营动作的“摇钱树”。 第三股力量是投机资金的大量存在。现在许多人非常关注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但增长最快的是游资(国内和国际), 这些游资现模非常大,而且与其他几股力量结合,将会对房地产等 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3、2000年以来,商品房及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涨幅突破了两 位数,2004年分别为14.4%和15.2%.。东部地区房价涨幅最高,而 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全国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比如上海、杭州,平均房价涨幅连续两三年超过15%以上。而且,房价上涨过 快现象呈现蔓延态势,由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涨地区向中、 西部地区扩展。与此同时,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带动了二手房交易 价格上涨。 目前房地产的需求不是较变为阶段性、结构性的需求过度扩张。2005年全国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仅占销售面积的73%,东部和部分中 心城市成为突出,上海销售面积已经连续四年大于竣工面积。有些 地方拆迁规模反弹所带来的被动性住房需求上升,也加剧了供求矛盾,进一步促进房价上升。有13个省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超过30%,其中6个地区超过50%,最高的达到115%。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国内外高等教育动态2019 (3)

国内外高等教育动态 2019年第7期(总第74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教研究所编2019年7月5日关注国内动态纵览国际资讯 编者按: 本期《国内外高等教育动态》特设“国内”“国际”两个版块,在继续关注国内高教领域热点信息的同时,梳理了近期国际领域高等教育的相关资讯,供各位领导参阅。 本期目录 ●国内动态 同济大学:推进大类招生培养管理联动改革 (1) 浙江大学:实施“1+7+N”招生方案,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2) 上海交通大学:整合学科优势,以“1+4+X”全面升级培养体系 (3) 武汉科技大学:聚焦学科发展,打造人才强磁场 (5) “人工智能? 未来教育”高等教育论坛在杭州举办 (7) 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校长论坛在浙举行 (8) ●国际资讯 英国教育部长呼吁大学调整低价值课程 (9) 更多的美国大学接受中国高考成绩 (10) 俄罗斯顶尖大学加速招揽全球最优研究人员 (11) 英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领先于世界 (12) 海外学习可为全球职业能力“加分” (13) 大学排名组织需要承担更多责任 (14)

国内动态 同济大学:推进大类招生培养管理联动改革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学校在本科教育中不断加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招生办主任黄一如说,为构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联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学校于2019年正式设立“新生院”。新生院将在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促进通专融合。新生入校后,将由学院新生院统一进行教学管理和培养,在第一学年主要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引导为主,所有专业基础课对全校开放。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不同专业的课程开拓眼界,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们不断明确自己到底想选择什么专业进行学习。新生院实施学堂式管理,学生入校后会根据十个招生大类进入八个学堂,每个学堂大概500-800个学生。第一学年末,学生可基于个人兴趣和未来专业发展,申请选择所在大类内或跨大类的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自大二起,学生开始进入各专业学院进行专业学习。 “选择同济成才之路由你做主”,学校为同学们设计了“主修专业/学位+学程/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位”的进阶式培养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获得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组合结构,然后通过本研贯通体系,实现成才途径的多元化。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同济大学将面向2019级大一新生全面实施“校聘导师制”,建立本科生全程化、全覆盖、个性化的学业指导机制,对大二及以上学生继续实行“院聘导师制”,完善“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制度,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在学生思想、学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转专业取消了“门槛”,只要对方学院或者专业愿意接收即可。同时,学生专业选择自由度大,从2019年开始,如果学生对其所在学堂的专业不满意,想到另外一个学堂的某专业进行学习也可提出申请。比起转专业政策,同济大学更注重在实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重视提升专业本身的吸引力,帮助学生成为更契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来源:新华网;2019-06-21)

半谈时事评论环境保护

半月谈时事评论:环境保护 【- 半月谈】 半月谈是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朋友们必读刊物,出国留学网( )为您整理出公务员半月谈的时事政治,方便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True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水资源的污染、室内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都直接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使整体环境恶化的形势得不到遏制。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放任污染企业的生产,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防止环境突发事故的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出台”土政策”干扰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的正常执法。

保护环境,构建资源友好型社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为此,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立法机关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起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草案,要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按照法定的程序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召开立法听证会、座谈会或者在有关网站、环境报刊上公布环境立法草案,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环境保护法规及相关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之后,实施机关应当定期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估意见报告制定机关。制定法律的机关要不断完善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根据实施情况和实施机关的评估建议及时地按照法定程序予以修改或者废止。同时也应明确规定在何种程度的污染事件发生后,采取什么等级的措施来控制和处理。 其次,建立健全环境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确定内部不同执法机构和岗位的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责任,并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环境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机制。在治理环境污染中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13年《半月谈》第18期

2013年《半月谈》第18期2013-09-30 09:46:23字号:小| 中| 大推荐资料《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 《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的一门科目,也是许多考生比较看重、担心的一门考试科目,这就需要考生全面了解申论学习的各部分内容及知识系统,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技巧,进而提高自身对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考生也需要明白,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仅通过做题来取得申论的高分,提高这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是不够的,考生应抽出时间去多读一些书刊杂志,多读一些中外名著及相关的专业著作,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应试者可以通过阅读近一年来的《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等时政刊物的方式关注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为帮助考生积累素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将会持续更新半月谈,同时考生应结合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中申论指导进行全面复习。以下是《半月谈》2013年第18期内容: 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 网络的兴起,是一个进步,给公民的话语表达举托起一个宽广的平台。网络的生长,也是一个挑战,给社会的公共治理提出了许多待解的课题。 流动中的中国,正在迅速改变着原有的一元化社会格局。多层化的社会结构,多样化的生活追求,必然衍生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表达。觉醒中的公民意识蓬勃地生长,每一个个体努力发现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随着网络的悄然崛起,社会的活力也在这里积聚、迸发,社会的矛盾也在这里凸显、碰撞。 如何在网络文明的培育中,助力公民意识的生长、公民素质的提升和公民生活的建设? 文明,意味着表达的公共理性。 互联网的普及,打开了公众话语表达的一扇新的大门。这是公民表达权利的扩张、表达空间的拓展和表达渠道的畅通。时下中国网民已近6亿,主体是年轻人,网络赋予他们不同于传统的人生状态,通过发帖、回帖、转载、点击等快捷化、零距离的网络表达,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间舆论场。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已经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亦不例外,“互联网+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层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将其作为我国相对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互联网已经且必将更加深远的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一、“互联网+”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 从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视频公开课开始,人们就逐渐感受到网络教育形式对实体高等教育的影响。而MOOC的兴起与发展,使人们深切的感受到网络教育形式对实体高等教育的巨大冲击,甚至有专家认为MOOC将取代高等教育。不仅如此,正在不断成熟的大数据技术,甚至是现在火热的VR技术以及发展中的全息投影技术等等,这些高科技的发展都必将会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高等教育发展避开信息化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如果高等教育的内在特质是不断追求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那接受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发展信息化也必然是其自身的内在需求。 二、“互联网+”的教育形式不可能替代现有的高等教育形式,但它必将促使现有的高等教育发生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是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具有完全不同的教学特质,各有优势和缺点,很难实现取代,融合发展应该是 1

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线上教学技术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必将推进现行高等教育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深度信息化的高等教育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一直是高等教育理想追求之一。“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终极目标,这也长期以来被视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乌托邦”。从现有的高等教育教学形式、硬件设施、师资条件、课程数量等等方面看,这些确实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信息化的发展,使这一理想的实现看见了一丝曙光。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使对硬件设施的需求大大减少,师资可以分类教学、错峰教学,同一课程可以同时满足大规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将来的高等教育不是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个培养方案,而是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通过学生自我自由的选择,不断形成一个独具个性化的成长方案,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高等教育办学的特色化 信息化使各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能够共建共享。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高校没必要再耗费资源建设“大而全”的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等。事实上,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很难拥有足够的办学资金、实践基地等资源去满足其办“大而全”的高校。这样做反而分散了办学资源,各学科都难以办好,削弱了本校的办学竞争力。所以,将来更多的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该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的优势资源以及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发展自身的优势学科和 2

2020半月谈时评:互联网金融需完善

2020半月谈时评:互联网金融需完善 监管要和其他金融业态一样,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 在北京某写字楼内,一对年老的夫妇无助地哭泣,楼内曾红极一时的所谓互联网金融公司已经人去楼空……近来的媒体报道中,类似的互联网金融诈骗案例并不稀罕。在网络借贷(P2P)、养老投资、贵金属交易、外汇期货等领域,非法集资案件频发,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冲击着“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必须及时采取严厉措施加以整治。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在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种新业态,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也为其创造了相对阻抑的发展环境。但鼓励创新的开放态度,却被某些不法分子当成捞取不义之财的机会,一些非法集资行为戴着“普惠金融”的帽子,披着“金融创新”的外衣,通过庞杂的线下营销队伍搞地毯式推广,部分行为与传销无异。一旦资金链断裂,随之而来的便是卷款跑路,投资者血本无归,危机的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社会安定。 互联网金融领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着繁复的经济和社会原因。 首先是老百姓手中的闲钱缺乏足够多的投资渠道,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高收益、低风险”的宣传凑巧契合这种需求,加上部分媒体有意无意的“增信”,缺乏辨识能力的投资者简易上当。其次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互联网公司的高效方便凑巧填补了空白。最严重的是,作为一种新业态,互联网金融尚处于监管真空状态,监管责任主体不清撤、监管体制不健康和监管规则不完善等问题比较危机。 经常发生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风险事件,是很好的风险警示案例。 面对鱼龙混杂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投资者首先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你看中的是别人给的收益,别人惦记的却是你的本金”,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高收益产品背后隐藏的陷阱。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是金融行业颠扑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挑战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留英博士。1994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起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主要兼职: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英国加迪夫大学名誉副校长。 高考招生制度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和很多家庭的利益,而且涉及到了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制度的更新、教育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相关教育技术的应用,非常复杂。它是一个涉及面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说它牵一发动全身并不为过。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现在可以这么讲,想上大学的孩子们只要不挑大学,不挑专业,上大学已经很容易了。从1998年到2013年的15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显著。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长6倍多,普通高校数量增长一倍多,专任教师数增长了两倍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3年底达到34.5%,高考录取率达到76%。可以这么讲,想上大学的孩子们只要不挑大学,不挑专业,上大学已经很容易了。基础教育发展也非常快。到

去年,我国基础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亿6千万,高等教育是3000多万,加起来我国在学的学生超过3个亿。基础教育学校包括幼儿园在内,已经超过了40万所。校均学生规模,高校增加了2倍,超过1万人,生师比也比过去增长了一倍。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12年已经达到4%,总额超过了2.2万亿人民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层次类型结构,如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层次,以及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首先,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而现实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严重短缺,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太少,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根本途径就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大学。而办一所好的大学,除了经费充足,改善硬件条件和软件管理水平之外,还要有优良的教师队伍、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而这些要素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199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只有87万人,2014年达到727万人,2015年预计达到750万人。毕业生人数增长这么快,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长。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教育界矛盾下移,质量和公平问题更加突显。比如大家非常关注的,社会上存在的办

半月谈时评之扶贫搬迁规划

半月谈时评之扶贫搬迁规划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五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 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 人口的脱贫问题。 易地搬迁要搬哪些人?搬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搬后怎么脱贫?国家发改委22日举行新闻通气会,披露了《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亮点。 看点一:要搬哪些人? 《规划》明确,搬迁对象主要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经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核实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981万人。迁出区域范围涉及22个省的约1400个县。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巡视员杨椠在通气会上介绍,从迁出区域看,主要包括四类地区:一是深山石山、边远高寒、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严重,且水土、光热条件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不具备基本 发展条件的地区。这类因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 贫困人口为316万人。二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或 限制开发区。三是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工程措施解决难度大,建 设和运行成本高的地区。这类地区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340万人。四是地方病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 此外,考虑到迁出区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具有同质性,还有部分生活在同一迁出地的非建档立卡人口需要实施同步搬迁,各地结 合自身实际计划安排实施同步搬迁人口600多万人。同步搬迁人口 可与建档立卡人口共享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但不 享受中央相关住房建设补助资金。 看点二:搬到哪里去?

记者了解到,按照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在前期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采取集中安 置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安置人口占搬迁 人口总规模的76.4%,分散安置人口占搬迁人口总规模的23.6%。 在集中安置人口中,依托中心村或交通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的占39%,在周边县、乡镇或行政村规划建设移民新村集中 安置的占15%,在县城、小城镇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安置区集中安 置的占37%,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的占5%,其他集中安置方式占4%。 杨椠介绍,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规划》明确,建档立卡搬迁户住房建设面积严格执行不超过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这要作为一条红线,确保建档立卡搬迁对象不因建房而举债。 《规划》还明确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安置区道路约11万公里,饮水管网约14万公里,供配电网约 12万公里,学校及幼儿园约1600万平方米,卫生室约570万平方 米等。 看点三:钱从哪里来? 据了解,《规划》根据各地建设总规模、平均工程造价等数据测算,实施约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所需投资约6000亿元,加上同步搬迁人口住房建设投资,“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 程规划总投资约9500亿元。 杨椠介绍,《规划》明确了约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的资金筹措来源。其中,除大幅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外,首次引入 了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大大拓宽了资金渠道。一是安排中央 预算内投资约800亿元。二是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总规模500亿元。 三是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约1000亿元。四是安排低成本长期贷款 总规模3400多亿元。五是由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自筹约300亿元,目 的是体现扶贫对象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新家 园建设,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光荣脱贫。

2020年半月谈电子版:生命教育缺失

2020年半月谈电子版:生命教育缺失 上个月,安徽两名95后大学生相约在南京一宾馆自杀身亡。警 方调查发现,他们相识于一个以自杀为主题的QQ群,并从群中学到 了自杀所需工具和手段。媒体记者随后卧底多个“自杀QQ群”发现,群中聚集着大量年轻人,整个群都弥漫着负能量。有人声称要轻生时,没有人进行劝解,反而有人会帮着出谋划策。 回想我们的成长历程,估计很多人都曾有过特别难熬的时光,甚至长期饱受抑郁情绪困扰或萌生过自杀念头。涉世未深的年纪,没 经历过太多大风大浪,不管是学业上遭遇瓶颈,还是谈了一场糟心 的恋爱,抑或与父母吵了一架,都有可能感到失望、沮丧、无助, 如果不能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就容易将自杀当作解脱。 尽管如此,看到两位年轻人相约自杀、看到那些以“约死”为主题的网络社群,仍不免感到震惊。更大的震惊源于一份统计报告——在中国18-34岁人群的死亡案例中,自杀已经超越车祸、疾病等 因素成为最大死因;死于自杀的青少年人数,是死于他杀人数的7倍 以上。如此沉重的现实,确实值得认真思考和讨论。 看到媒体关于“自杀群”的报道,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应该把那些群全部强行解散。可事实上,QQ群在几年前就已屏蔽“轻 生”“自杀”等关键词,但这种技术屏蔽很容易突破,所以现在仍 有很多活跃的“自杀QQ群”。退一步说,即使“自杀群”在QQ平 台上绝迹了,也难保不会在其他社交平台复萌。 不可否认,那些负能量爆棚的“自杀群”,确实可能在客观上把有自杀念头的人朝“鬼门关”推了一把。但是,网络社群说到底是 由一个个人组成的,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的根源不是那些“自杀群”,而是群里的人。如果一个人一心求死,不管有没有“自杀群”,他/她都有可能用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生命草率地画上句号。 因此,真正值得反思的其实是当前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的现实。在国外,一般初中开始就会有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2000字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许宁生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也逐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及结构等方面更加注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特色;多种形式的高等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特别是建立了国家、地方两级开放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内生动力,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国于2012年开始实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通过调整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坚,为中西部发展提供支持,以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同时,国家和地方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等方面还加大了支持和扶持力度,使中西部高等院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发展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 高校学术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长,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总经费达到452亿元。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接近全国总数的4/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超过全国总数的1/5,在多个领域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急需、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各高校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高校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各高校完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半月谈2010年第19期

半月谈2010年第19期 本期目录 ·热点声音 ·“傻好人”不孤单 ·让自主创新成为发展转型的亮丽风景 ·新昌老板抢人才 ·安徽“主流”服务机构:让“沉睡”的科研成果醒来 ·深圳:“6个90%”的背后 ·江苏“院地合作”:企业做主体政府来推动 ·如何看当前经济增速放缓 ·司法新举力保百姓权益 ·“蚁族”:谁的青春不是苦过来的 ·养老困局,“以房养老”能解几分忧 ·透视“武疯子”背后的社会困境 ·“十一五”让我们记住了什么 ·假农资:伤农之痛何时消 ·《半月谈》帮我开启绿色梦想 ·一位老农的自述:我们为何种“懒田”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将心比心 ·垃圾箱寓你并不远 ·领导干部的“良心” ·不讲道德的人毕竟是少数 ·化解道德危机的思路 ·重构诚信路在何方 ·发达国家的诚信建设“秘诀” ·节日反腐“N不准”有多大威慑力 ·数字鹰潭:打造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 ·我在阜宁发展特色农业 ·民情档案背后的故事 ·基层防灾工作如何抓 ·文化创意产业的楚雄之路 ·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军官——王金明 ·我是这样找到工作的 ·一家水泥厂竞让村民“吃灰”15年 ·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再次提高 ·相貌不是职场通行证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需付出更大努力 ·小麦价格波动是否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 ·看看日本的低碳经 ·在多伦多买房 ·半月大事

·小测验 ·信息 热点声音 《半月谈》 201001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897字 中国讲友好,也讲原则,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决不退让,决不妥协。 ——温家宝总理在出席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强调 城市正年轻,但农村老了。 ——《中国青年报》文章提醒,农村出生的年轻人,最终都是给城市准备的. 中国已经出现的老龄化社会城乡倒挂问题值得重视 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网络微博的出现无异为 官民间的互动提供了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手段 增白剂不禁,我死不瞑目。 ——《新闻晨报》报道,俗称“面粉增白剂”的过氧化苯甲酰的去留再引热议. 当年亲自引入、如今却成为最大反对者的粮油专家王瑞元直言 对于教师来说,“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批评,一些大学教授热衷“走穴”, 拿着高额出场费“四处吃请,夸夸其谈”,这种风气对学生的危害很大 爸爸,你可别当贪官。 ——《辽沈晚报》报道,谢亚龙刚上任足协副主席时, 上小学的儿子赠给他的这句话,竞一语成谶 文件刚一下发,我们就提拔了7名矿长助理,让他们轮流跟班下井。 ——《新京报》报道,广西河池市朝阳煤矿领导坦承,为应对矿领导与工人 同下井的国务院文件要求,矿上突击提拔了多名矿长助理专司下井带班 其实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还是不错,但如果他们不约束自己,很可能将来会有更重的政策下来。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奉劝同行告别暴利 在西方国家,你的收入你自己可能不知道,周围的亲戚朋友不知道,有一个地方是一定知道的,就是税务局;而我们恰恰相反,自己知道,朋友同事估计差不多,只有税务部门不知道。 ——《扬子晚报》文章认为,应对贫富悬殊, 首先要让每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在相关部门那里清清楚楚 编辑:古文洪 “傻好人”不孤单 《半月谈》 201001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796字 熊富标 两三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引发了一场有关“聪明人”和“傻子”的争论。剧中人

2020年第七期半月谈时评:创新文化

2020年第七期半月谈时评:创新文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 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创新的本质是自由,思想自由。让人们的想象力、创意力、思 想力,从传统的框框束缚中从权威的遮蔽垄断中从权力的随意干预中,勇敢地解放出来,在相互激荡中多元碰撞中问题挑战中,自由 地迸发自由地生长自由地实践,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智慧,就会喷 薄而出,尽情涌流。 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 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 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 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 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 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 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 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 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

2017年《半月谈》第1期—第9期合集

2017年《半月谈》第1期:倾出“洪荒之力”,减贫1000万人 倾出“洪荒之力”,减贫1000万人 2016年是我国向绝对贫困发起攻坚的开局之年,从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相继传来佳音:全年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超额完成! 这一年,从“深山老林人未识”到“畅通公路达农家”,举国上下立下愚公移山之志,绘制反击贫困画卷。 这一年,从“沟壑纵横穷根难除”到“金山银山天地更宽”,各地干部群众在精准扶贫道路上,信心越来越足、路子越迈越宽。 2016年,扶贫攻坚的首战告捷,成绩得来着实不易。全国为此使出“洪荒之力”. 这“洪荒之力”如此大气磅礴,首先离不开投入力度空前的巨大财力、物力。2016年,我国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依托水利扶贫,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锦屏村,山坪塘得到整修,柑橘、龙眼等支柱产业前景看好;靠着高山扶贫搬迁,家住甘肃元山村的董爱娃,告别祖辈居住的破旧农舍,下山办起顾客盈门的“农家乐”,开启一段新生活…… 这“洪荒之力”如此所向披靡,离不开社会各界献计献策的“脑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引领下,各地不断拓展脱贫新思维,探索扶贫新路径:打破部门分割,统一“打捆”使用涉农资金;谋划产业化发展,让普通农户不再是市场中随波逐流的一叶“孤舟”;免除抵押物限制,发展小微信用金融,让庄稼人首次享受到金融产品的“雨露滋养”…… 这“洪荒之力”如此气壮山河,离不开各级扶贫干部的“脚力”.扶贫就是一道动员令,一声冲锋号。它让全国54万余干部收拾起行囊,重拾优良作风,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它让各级干部成为扶贫攻坚的实干者、领路人。12.8万个驻村工作队播撒脱贫致富火种,李保国、姜仕坤等大批扶贫先进典型生动演绎当代“新愚公”…… 这“洪荒之力”如此生生不息,更离不开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激发。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贫困群众也在主动参与、努力作为。秦巴山脉深处梨坪村的农民,主动请来高校规划专家为他们设计农房外墙、环村步道,把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武陵山区花田乡的上千农户抱团取暖,打造有机“花田贡米”品牌,特色效益农业在崛起……

探究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历程、原则、内容及趋势-2019年精选文档

探究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历程、原则、内容及趋势 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基石,对教育的时代化改革自然不可忽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迅速,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同时也带动了教育界的改革与发展。近几年高等教育中的办学方法、管理制度、投资制度以及校内师生上课制度都有了明 显的变化,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高等教育改革动因分析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逐渐深入和政府的合理引导,我国高等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 才的需求和人们对知识的需要。我国开展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有很多,有其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刺激。各方面的因素造 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学观念落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教学和科研逐渐失调 我国各地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很多高等院校在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很多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都将科研摆到非常高的位置, 用各种手段来推动科研的发展,很多时候对教学只停留在口头

上。而且即便高校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也很难向对科研那样有着极高的投入。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师群体中有着“不出著作,不写论文,没有前途”的现象。这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实践 性人才的现状不相符合,从客观上推动了高校改革的进行。 2.教学方法统一,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过度地依靠课本进行教学,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技术的发 挥,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而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课本知识或课件掌握不熟练,受书本知识束缚,导致讲出来的内容也十分生硬、僵化,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也十分不利于学 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培养专业型人才必须要做到多媒体技术、课本、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有机统一,但原 有的教学方式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二)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各级学校教学方法模式化、单一化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也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原因之一。在过去,照本 宣科式的教育屡见不鲜,一节课堂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支起耳朵听,十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如今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可越来越多的课件并不考虑其科学性,而是以迎合学生兴趣作为第一要务,一味追求花哨、动感、活泼的艺术表现,看 似让学生开拓眼界,实际上学生们更多地精力会放在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技巧上,这样往往会和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