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2011版本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2011版本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多选、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4: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时代条件:时代孕育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同时包含着可能变为现实的物质条件和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创新

1、(多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0上单>

2、(单选)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09下单

3、(多选)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圣西门、傅里叶、欧文。<10上多>

4、(多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科学发现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进化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多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和创新。

2、(单多选)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问世的标志《哲学的危机》《共产党宣言、》。

3、(简)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第一,马克思不是抽象的思辨体系。第二,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学说,批判其不合理内容吸收其合理部分。第三,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科学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

2、(简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是马恩共同创立的。第二、包括其继承人的理论。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在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保持一致。第四、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3、(多选)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及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核心)<09年上多选>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P16-18

1、(单选、多选、简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科学性表现为:没有任何偏见、深刻性。<09下简答>

2、(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为基础上的统一P18: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单选)与时俱进是马可是主义的理论品质。<08下单选>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08下单选>

(单选)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节学习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

(多选、简答)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2、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多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第一,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第二,掌握认识改造世界的工具。第三,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08下单>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单选)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者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09上单>

2、(单、多选)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是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标志。第二,思维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意识能否反映物质,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志。<08上单><10上多>

3、(单、多选)关于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回答,存在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就是一元论,其中一元论分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4、(单,多选)唯心主义一元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

5、(多、简)唯物主义一元论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种。<09上单、多>。

6、(多)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7、(多、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一,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单、多)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多、简)列宁物质定义P4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却能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克服了就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09上简>

3、(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09下单>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单)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性。

2、(单、多)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3、(多)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第一,物质都是运动的,否认运动的绝对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第二,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否认物质的运动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10上单>

4、(多)相对静止及表现;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臵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5、(单)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多)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第二,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第三,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单)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单)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无限和相对有限的统一。

3、(单)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时空是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离不开运动的物质,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单)马克思主义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一)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单)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单)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当中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3、(多)实践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点;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类型:自然、社会、精神。

4、(多)实践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多)实践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多选、简答)为什么说人生活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第二,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09上单>

1、(多选)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条件。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08下单、09上单>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单选)联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三相互”。

2、(多选)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1、(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单)发展是上升型的前进性的运动和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10上单>

3、(单、多选)新事物:符合发展规律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

4、(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P54:第一,新事物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多)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变化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对立。

2、(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单、多)辩证法三大定律及其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定律(揭示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定律(揭示趋势和道路)。<08下多、09上单、09下单>

4、(多,简)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09下单>。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1、(单、多)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单、多)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0上单>

3、(多)同一性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包含、转化)。

4、(多、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区别)。其次;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联系)。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单)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2、(多、简答)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3、(多、简答)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单、多、论述)试用内外因关系原理说明自力更生和改革开放的关系P60

内因;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内外因的关系为;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10上单>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内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外因)。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内外因结合)。

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1、(单、多、简)普遍性P61: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处不有。方法论:两点论。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各不相同,有各自特点。特殊性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多、简、论)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及运用。P61-62

关系;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单)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2、(多)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3、(多、简、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关系及运用P62-64

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起制约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运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决定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主要矛盾)。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次要矛盾的解决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4、(多、简、论)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的关系及运用。<09下论>P64

(二)质量互变定律

1、质量度

(单)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体现质和量的统一。

2、质变量变及辩证关系

1、(单)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单)质、量变的区分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09上单>。

3、(单、多)质量变关系及现实意义。P66-67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08下多><09上多>。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意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要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的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三)否定之否定定律

1、(单)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多、简、论)辩证的否定观内容及运用: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客服又保留。运用;如何用辩证否定观看待传统文化<10上论述>P68-69。

3、(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运用。P69-70

原理:否定之否定的内容为: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不要被暂时的挫折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客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和自然规律

(多)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

二、意识的起源及本质

1、意识的起源

1、(多)起源;第一,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多,简)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多,简)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目的性计划性。第二,主动创造性。第三,对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第四,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也是实现能动作用的途径)。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P95-96

(单,多,论)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10上单>;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的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第二,认识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09上单>;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的头脑当中去,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并利用它。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单)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09上单>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08上简><10上多>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09上单>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09下单)<10上单>

1、(单、多)认识主体的特点;自然物质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突出特点,<09下单>)。

2、(单、多)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性、对象性。

3、(多、简)认识主体同客体的关系P101-102。第一,实践关系,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三,相互作用。

4、(单、简答)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及其意义。<08下单>

第一,划清了唯物的反映论同唯心的认识论的对立。第二,划清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

第三,划清了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同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5、(单、多)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同旧唯物主义区分的根本标志。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多)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片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表现形式;感觉、知觉、表象。<10上单>

2、(多)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表现形式:概念、推理、

判断。

3、(多、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P106-107:第一,相互区别。感性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不同层面的反映。第二,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相互渗透)<09上简>

4、(单)毛泽东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体会他,感觉解决现象问题,理论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的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单)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指:由理性认识到实践。<08下单>

2、(多、简)为什么说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更重要?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单、多)认识过程是多次反复和有限无限的辩证统一P110-111

1、(单、多、简)为什么说认识是多次反复的:客体角度首先,事物是多种矛盾的统一。其二,事物的本质是逐渐暴露的。其三,任何事物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主体角度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09下多>

2、(单、多)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3、(单、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认识的运动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就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09下多>

4、(单、多)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单)认识和对象相一致,相符合是真理最根本的规定性。

2、(单、多)真理的属性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08下多>

3、(多、简)真理的客观性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10上简>

4、(单)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坚持了辩证法。<10上单>

5、(单、多、简)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关系和意义P116-117。<08下单><09下多><09下简> 绝对真理:第一,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相对真理:第一,广度上看,任何真理仅仅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某些方面的反映。第二,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一定程度上的反映,有待扩展和深化。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他正确的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的一面但他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规律,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多、简)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绝对性、确定性:第一,是否是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第二,实践能对人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相对性、不确定性:第一,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具有局限性。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2、(简)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118-129

第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他能把主观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和对象是否一致。第二,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的品格。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单)真理的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是;真理能够指导实践。

2、(多)真理的功能是;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09下单>

第四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认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1、(单)“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说明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09下单>

2、(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3、(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09下多>

4、(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5、(多、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认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P128-129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意义;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单)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多)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10上单>、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09下多>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活动过程,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10上单>思想体系对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和反映社会存在的不同方式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从社会意识主体范围来看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3、(单、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多、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表现;第一,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5、(多、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09下多09下论>

6、(多、简)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的差异性原因是反映者的客观差异。

7、(多、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一,非同步性。第二,不平衡性。第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形式间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独立性的重要表现。<10上简> 8、(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认为前者确定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则为历史唯心主义。<10上单>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单)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09下多>

2、(多、简)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第一,独立的实体要素包括;三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资料和对象统称生产资料。第二,运筹性的综合要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第三,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第四,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3、(多、简)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09下简>P138-139

4、(单)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多、简)生产关系三要素及起决定作用的要素;(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1)。第一,(1)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1)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第四,(1)决定产品分配方式。

6、(多、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及运用P143: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变化)<10上单>。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的生产关系促进发展,不适合的阻碍)。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

据。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单)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单)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设施的总和。

3、(多、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P144-14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0上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与更替发展

1、(多)社会形态的两种基本划分法;经济划分法、技术形态划分法。<09下多>

2、(单、多)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主要依据生产关系,技术划分法主要依据生产力。

3、(多)经济社会形态当中的五分法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主义社会,三分法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技术形态划分法将人类社会形态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4、(简)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第一,人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每个人面对的都是既定。第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从事社会活动结果是自己无法预料的。第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5、(单)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指历史决定论,<09下单>社会发展的选择性指主体的选择性。

6、(论)为什么说历史决定论与主体的选择是不矛盾的?首先,纯粹的必然性只存于逻辑中。其次,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即或然决定。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7、(单、多)社会发展的统一性指:各国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普遍性共通性。即纵向和横向的统一。纵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条件下由低到高发展。横向: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名族特点大体相同。

8、(单、多)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表现为:第一,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历史具有各自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不同国家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的国家可能超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

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单)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单)两组基本矛盾之间起主要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单、多)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08下单>原因: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4、(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发生的作用

1、(单)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09下单>

2、(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09上单>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单)革命的基本标志是,政权的转移。革命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多)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首先;是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发挥重大作用。再次;革命阶级受到锻炼,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3、(多)改革同革命的区别;首先,社会革命是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其次,社会革命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段的统治地位。再次,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4、(多)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63: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

取向的变更。

5、(论)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09下论> P164

6、(多、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首先,支持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其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再次,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

7、(多、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8、(简)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P163:第一,社会主义改革是主动自觉的。第二,社会主义改革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不断的解决。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1、(单、多)人的属性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其中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10上单>。

2、(多)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界定有三方面;劳动是人的本质(抽象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单)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是英雄还是广大群众创造了历史。<08下单

2、(单)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09上单><10上多>

3、(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08下简>P176

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单)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09下单>

2、(单)历史人物根据其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3、(简、论)如何正确认识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和无产阶级领袖的来出贡献分不开的,因此在群众有崇高的威信。我们要热爱无产阶级领袖,维护他们的威信,但也要认识到,无产阶级领袖是人不是神,不可避免的有缺点和不足,因此不能搞个人崇拜。

4、(简)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P178:第一,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发展趋势。第二,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能够依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群众同反动阶级斗争。第三,一定历史条件下,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也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1、(多选)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多选)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多)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和价值(商品的社会属性)。<09下多>其中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价值。

4、(多、简)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P183-185: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同具体劳动创造不同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时间上空间上是统一的,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5、(多、简)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一是;消耗掉的原有生产资料的价值(C)二是;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V)。

6、(单)价值的唯一源泉活劳动即抽象劳动。

7、(多、简)P186-18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客观标准),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下(主观标准),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8、(单、简)P186-188商品价值量同生产率成反比关系。生产率越高,时间便越短,价值量便越低。

9、(单)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10上单>。

10、(多)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09上多>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08下单,09上单,09下单>

1、(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2、(多)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形成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私有制。

3、(简)为什么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及盈亏程度,从而决定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作用

1、(单)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09上单>

2、(多、简)价值规律的内容;一,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二,等价交换。

3、(单、简)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单、简)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调节社会资源的配臵。第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09下多、10上简>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有大量一无所有的人。二、少数人手中积累大量货币财富。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单)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单)资本的实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3、(单)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10上单>。(多)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

4、(多)劳动力价值的特点是;还原为生产出劳动者所消费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包含;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5、(多)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单)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09上多>

7、(多)资本主义生产时间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8、(单、简)资本的本质为P201-202;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09上单>

9、(单、简)根据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把资本分为P201-202;不变资本(不发生价值增值以C 的形式存在)和可变资本(发生价值增值以V的方式存在)。<09下单>

10、(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P201 <08下简><09上简>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11、(单)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V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多、简)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为;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工作强度等绝对的延长工作时间)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生产率,缩短必要时间延长剩余时间)。<10上多><08上多>

2、(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3、(单)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10上单>。

4、(多、简)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P204?第一,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第二,决定着资本主义一切方面和主要生产过程。第三,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

三、资本积累

1、(单、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P205-207。

2、(多、简)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P205-207;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第二,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3、(多、简答)资本积累的后果是P205-207,第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以公式C:V来表示<10上单>)第二,相对人口过剩。第三,严重的两极分化。

4、(简、论)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P205-207;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社会,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第二,促进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第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本质

1、(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制度。<09上单>

2、(单)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3、(多)资本主义政体包括,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专制独裁制。

4、(多)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包括,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5、(多)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09下多>

6、(多)资本主义议会的主要职能是;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08上多>

7、(单)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议会制。

8、(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08上单>

9、(单)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

10、(简答)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本质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P209-217

11、(简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本质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10上简>P218-219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循环

1、(单)产业资本的循环经过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剩余价值的准备性阶段)、生产阶段(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09上多><10上单>销售阶段(实现剩余价值的阶段),与之对应产业资本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08下多><09下多><10上多>

二、资本周转

1、(单)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08下单>

2、(多、简)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有P228,231;一,资本周转时间(周转时间越长,速度越慢反之亦然)。二,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及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3、(单)以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叫固定资本。特点是;一次投入多次回收。

4、(单)以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叫流动资本。特点是;一次投入一次回收。

5、(多、简)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一,流动和固定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慢。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预付总资本,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本身周转速度成正比。

6、(单)预付资本1年中的周转次数=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总额

7、(单)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P231<08上论><09下简>P230-231

第一,一年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第二,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越低。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1、(单)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核心问题是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2、(单)社会总产品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期间内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08下单>

3、(多)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

二、三社会资本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1、(单)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公式表示;Ⅰ(V+M)=ⅡC <08上单>

2、(单)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Ⅰ(V+ △V+ M/X)=Ⅱ(C+ △C)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根本的表现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

2、(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性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段性。

3、(单)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有;危机(决定性阶段)、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4、(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10上单>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单)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K由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总和构成。公式表示为:K=C+V <10上单>,此时商品价值构成变为:W=K+M。

2、(多、简、论)生产成本对资本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一,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第二,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第三,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生产成本的实质是;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剩余价值成为全部耗费资本的产物。

3、(单)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09上单>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08下单>利润取代剩余价值商品价值用公式就表示为:W=K(生产成本)+P(利润)。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单)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P′=M/(C+V)。

2、(多、简)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只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3、(多、简)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10上多>

4、(单)平均利润率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08下论>P242

5、(单)平均利润率的本质上是,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08下论>P243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单)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2、(单、多)平均利润的产生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而超额利润是与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反映的同一部门不同企业之间资本主义关系。

3、(简、论)生产价格形成之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P245

第一,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交换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第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并不排斥个别企业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各个企业生产率和生产条件不同,商品是按照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价格销售的,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就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1、(单)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

2、(单)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09上单>

3、(单)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形成特殊的分工。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10上单>。

4、(多)商业资本的作用;第一,有利于产业资本提高经济效益。第二,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可以缩短流通时间,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单)商业资本家最终获得的是平均利润,<09上单>

6、(单)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1、(多)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10上单>,的来源于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臵的货币资本;闲臵的货币资本主要有;第一,暂时闲臵的固定资本折旧费。第二,暂时闲臵的流动资本。第三,暂时闲臵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2、(单)借贷资本的本质;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二、利息和利息率的

1、(多、简)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货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平均利润不能由职能资本家独占,而必须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2、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09下论>P252

第一,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第二,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决定。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上升,反之利息率下降。

三、资本主义银行和银行利润

1、(多)银行的两个主要职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2、(多)银行的信用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

3、(单)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与其自有资本的比率,应当相当于平均利润率。<08下单>

4、(单)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09下单>

5、(多、简)股份公司产生条件、组织结构及本质,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P253-255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一、资本主义农业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1、(多、简)资本主义农业剩余价值分配的特征;第一,剩余价值的分配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上。第二,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即超额利润。第三,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三个阶级的对立关系。

2、(单、多)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态;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3、(单)级差地租;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构成,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

二、极差地租

1、(单,多)极差地租形成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臵等生产条件的差别。<08下单>

2、(单)极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的经营垄断。

3、(单)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形式从农业资本家转入土地所有者原因为;土地私有权。

4、(单)极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有两个;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臵差别。

5、(单)级差地租Ⅱ形成条件;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力不同。

三、绝对地租

1、(单)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

2、(单)绝对地租形成条件: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者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3、(单)绝对地租形成原因为;资本主义农业中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4、(多)农业资本家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劣等地只需交纳绝对地租。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垄断

1、(单)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多)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腽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09上多>

3、(单)垄断形成的原因;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和资本不断扩大规模日益集中。<09下单>

4、(多)垄断组织的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5、(单)金融资本是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统治者。<09上单>

6、(单)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09下单>

7、(单)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8、(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行集中和垄断的新表现;第一,银行规模扩大资本积累和集中速度加快。第二,少数大银行资产占银行总资产比例提高。第三,分支机构迅速增长。

9、(多)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财团得到更大增强的表现;第一,垄断财团实力增强。第二,经营朝多样化发展。第三,经营日益国际化。

10、(多)垄断时期的竞争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区别;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竞争的范围不同。<08下多>

11、(单)垄断高额利润的本质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08下单>

12、(单)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实现的。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的结合。

2、(多、简、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实质?原因:第一: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第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第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第四,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第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第六、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实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利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来驾驭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延续。

3、(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第

二、国家向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09下多、10上简>

4、(单)国家向私人企业加工订货,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属于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5、(单)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10上单>

6、(单)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币值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内收支平衡。

7、(多)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和调控方式;第一,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第二,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

8、(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的国民经济计划。

9、(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或三大法宝;公开市场业务、最低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利率政策。

10、(多、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第一,从国家资本的作用看。其宗旨在于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协调社会总资本的正常运行。第二,从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各种资本的作用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垄断资产阶段利益服务的工具。第三,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段的利益。

11、(多)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是国际垄断的基础。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09上单>在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主要是:商品资本输出。<10上单>。

12、(单)国际垄断的基础是对外资本输出。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多)经济全球化原因: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

2、(单)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臵国际化。<08上单>

3、(多)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10上多>

4、(单)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

5、(多、简)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P294-297

6、(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和长期性。P300-301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多)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的力量,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路。<09上单>

2、(单)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08上单>

3、(单)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09上单>

4、(单)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者多国首先取得胜利的人是—列宁。<09下单>

5、(单)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09上单>

6、(多、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首先,社会主义建设看成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再次,提出过渡时期不能取消商品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最后,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7、(多)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党的领导,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8、(多、简)邓小平总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到:第一,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国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非一种模式,在资源配臵方式和经济体制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三,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

9、(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10、(单)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09下多>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1、(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贡献和教训?P315-317

12、(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P318

13、(简)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P320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1、(多)马恩对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特征描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实行计划管理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灭国家尚未完全消亡。

2、(单)邓小平<10上单>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09上单>

3、(单)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08下单>

4、(单)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同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08下单>

5、(多、简、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灭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P323-324

6、(多、简、论)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在特订历史条件下能够取得成功。

7、(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09上论>P326

8、(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国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不同。第三,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10上简>

9、(论)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第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第三,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

10、(简)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要把握如下几点:第一,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P330-331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08下简>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第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第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第六,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09下单>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P331-335

2、(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P336-337

第八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多、简)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09上多>;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提高。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08下单><10上单>。三、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五、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09下单>。七、全人类的解放。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多选)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在其发展进程中,将经历低级和高级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和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社会。

2、(多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10上多>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简答)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体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单选)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

2、(单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3、(单选)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4、(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5、(多选)当代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期末复习资料

2019年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

交卷时间:2018-02-13 10:27:58 一、单选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 手中 D.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得分:5 知识点: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 使用价值和价值 C. 生产和消费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价值的表现形式 D. 流通手段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我们是十二年寒窗苦读中,我们就是在慢慢积累着,等待着量变产生质变,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我们时刻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为的就是高考,希望我们的质变能够引起量变,对待学习,我们要学会坚持,不松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学习,好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马克思主义再次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我们头脑可以增强我们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比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诸亮的木牛流马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我们思维创新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在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就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马思主义的鲜期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个)①内容与形式②本质与现象③原因与结果④必然与偶然⑤现实与可能为什么矛 盾的方法是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方法。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什么是底线思维,如何坚持培养提高底线思维?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①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②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患于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③坚持底线思维,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价值的基本特性:①价值的主体性②价值的客观性③价值的多维性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劳动力价值的组成:①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①货币资本循环。 ②生产资本循环。③商定资本循环。新变化的表现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班级:动医1402班 姓名:石苓竹 学号: 20140201702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严峻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可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如今这种优越感几近消失,面对就业问题眉头紧皱,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多角度的看待这一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关于就业方面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有关经济理论,并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就业理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有所不同,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开始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几乎都是供过于求,大学生毕业后,几乎都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户籍改革以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三是强化市场就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

20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完整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 C、注意分寸 D、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邓小平指出:“(),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求真务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层次。 A、低级 B、中级 C、高级 D、中高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 将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是从()角度来划分的。 A、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 B、对经济基础的关系 C、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 D、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属于地理环境中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P3,9)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 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三大规律。(P40,43)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3、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3)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95) 第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 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体现了历史观上两种根本性对立的立场。 第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基础, 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历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的根本问题。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P235-237)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 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大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 2、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5] 3、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内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正文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