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讲痿病证治

第八讲痿病证治

第八讲痿病证治
第八讲痿病证治

第八讲痿病证治

痿,同“萎”,一指枯萎,一指痿软无力。痿证,是指肢体枯萎、痿软无力的一类疾病。本篇论述了痿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是论痿的专篇,故名。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1),则皮毛虚弱急薄(2),着则生痿躄(3)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4),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5),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注释】

(1)肺热叶焦:形容热邪伤肺,津液耗损,宣肃不能的状态。

(2)急薄:形容皮毛干枯的样子。

(3)着则生痿躄:着,邪气留而不去。躄,两腿行走不便。痿躄,指四肢萎废不用的病。

(4)枢折挈:枢,指关节。折,折断。挈,提举。枢折挈,形容关节迟缓,不能提举,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的样子。

(5)腰脊不举:腰脊不能活动。

【按语】

论述了痿的主要症状。

痿躄,是痿的通称。

脉痿:关节如折不能提举,足胫松弛不能站立。松弛性瘫痪。

筋痿:口苦,筋脉拘急挛缩。拘挛性瘫痪。

肉痿:口干渴,肌肤麻木不仁。麻木性瘫痪。

骨痿:腰脊不能活动的瘫痪。

【原文】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1)也,为心之盖(2)也。有所失亡(3),所求不得,则发肺鸣(4),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5),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6),数溲血也。故《本病》(7)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8),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9)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10)。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11)也。有渐于湿(12),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13),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14),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15),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注释】

(1)肺者,脏之长:长,首领之意。肺主全身之气,朝百脉,主治节,布津液达于全身,又居于五脏的上部,故为五脏之长。

(2)心之盖:肺在心之上,如华盖。

(3)失亡:事不如意,如所爱之物亡失。

(4)肺鸣:指因肺气不畅所致的咳喘声音。

(5)胞络绝:指心包之脉络阻绝不通。

(6)心下崩:崩,大量出血。心气上下不通,心阳妄动,迫血下行而尿血。

(7)《本病》:古医书,已佚。

(8)肌痹:《太素》作“脉痹”,可从。

(9)宗筋:指众筋,泛指全身筋膜。

(10)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带下一类疾病。

(11)使内:指房事。

(12)有渐于湿:渐,浸渍。即被湿邪所伤。

(13)相湿:《甲乙经》作“伤湿”,可从。

(14)阳气内伐:伐,侵犯。谓阳热邪气内侵,使津液耗伤。

(15)水不胜火:谓肾之阴精受损,不能制胜火热之邪。

【按语】

论述了痿证的病因,概括起来有四:

1、情志太过。情志太过,郁而生热,灼伤阴精津液,致使筋脉失养而发为筋痿、脉痿。

2、劳倦过度。肝主筋,为罢极之本,肾主骨,为作强之官。房劳、劳倦太过,耗伤肝肾精血,复因阴虚内热,使筋骨经脉失去濡养,则发为筋痿、骨痿。

3、水湿所伤。久居湿地,水中作业,湿伤肌肉,发为肉痿。

4、伤热。远行逢大热,热伤肾之阴液,发为骨痿。

【原文】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1);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2);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3)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府之海(4),主闰(5)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6)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7),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8),会于气街(9),而阳明为之长(10),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11),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12),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13),则病已矣。帝曰:善。(《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注释】

(1)脉络溢:指表浅的部位血络充血。

(2)肉蠕动: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动。

(3)论:指《灵枢?根节篇》,该篇有“痿疾者,取之阳明”的记载。

(4)阳明者,五脏六府之海:阳明经为水谷化生精微之地,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为脏腑之海。

(5)闰:通“润”,滋润。

(6)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机关,指关节。谓宗筋具有约束骨节、滑利关节的作用。

(7)谿谷: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

(8)阴阳揔宗筋之会:阴阳,指阴经、阳经。揔,音义同“总”,会聚之义。宗筋,此特指前阴。谓阴阳经脉会聚于前阴。

(9)气街:穴位名,属足阳明经,在横骨两端鼠蹊上一寸。

(10)阳明为之长: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而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阳明经之气街,故阳明为之长。意即在诸经主润宗筋方面,阳明经起主导作用。

(11)带脉不引:引,收引。阴阳经脉皆属于带脉的约束,若带脉不能收引,宗筋弛缓则足痿不用。

(12)各补其荥而通其俞:针刺荥穴以补其气,针刺俞穴以通其气。

(13)各以其时受月:分别在各脏所主季节进行针刺治疗。

【按语】

论述了五脏之热的诊断要点、阳明胃虚致痿的病机和痿证治则。

1、五脏之热的诊断要点。可以从面色和五脏外合的五体变化来诊断:如肺热面白,心热面赤,肝热面青,脾热面黄,肾热面黑。五体赖五脏精血滋养,若五脏内热,阴液亏损,则五体失荣而现枯槁之状,如肺热皮毛干枯,心热脉络充盈浮现,肝热爪甲萎缩,脾热肌肉蠕动,肾热牙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枯槁。

2、阳明胃虚致痿的病机。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阴阳经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阳明盛,气血充,诸筋得以濡养,则关节滑利,活动自如。若阳明虚,气血少,宗筋失养,则生痿证。

3、痿证的治则。一是辨证论治,二是因时治疗。

辨证论治,辨虚实,根据病位,虚则补其荥穴,实则通其俞穴。阳明虚的痿证,取阳明而用补法。

因时治疗,痿的表现在五体,但病本在五脏,五脏分别主旺一季,在该脏当旺的时

候进行针刺,效果更佳。

又按:本篇所论痿的病机,总的来说有三条:肺热叶焦,津液失布;五藏气热,阴精被灼;阳明胃虚,生化乏源。此三者,均能使骨肉筋脉失养而发痿证。

【原文】

冬三月,此为闭藏。……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按语】

此论痿的病位在肾,肾精亏损而致痿。此痿发于春季。

【原文】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1),大筋緛短,小筋弛长(2)。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注释】

(1)攘:去除。

(2)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缩短。二句为互文,即大小筋脉或緛短,或弛长。

【按语】

此论湿热致痿。

【原文】

三阳三阴(1)发病,为偏枯痿易(2)。四支不举(3)。(《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注释】

(1)三阳三阴:三阳,指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三阴,指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2)偏枯痿易:偏枯,半身不遂。痿易,委弃不能如常动作。

(3)四支不举:支,通肢。举,活动。

【按语】

此论太阳、太阴经脉发病致痿。涉及膀胱、小肠、肺、脾等藏腑。

【原文】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按语】

此论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有关。地势低下,潮湿,易发痿证。并指出用导引按跷的方法治疗痿证。

【原文】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按语】

此论脾病致痿及针刺治疗。马莳注云:“当取足太阴之经穴商丘,足阳明之经穴解■,足少阳之经穴复溜,以出其血耳。夫曰出血,则治前有余之证而已,而虚则补之,又非可以出血治也。”脾病实证,针刺出血,虚证当用补法,不用刺出血。马氏见解正确。

【原文】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1),则高梁(2)之疾也。(《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注释】

(1)甘肥贵人:指经常饮食肥甘厚味、养尊处优之人。

(2)高梁:高,通膏,脂膏。梁,通粱,精细美味。膏粱,指饮食肥甘美味。

【按语】

此论偏枯痿厥等疾,多发于饮食肥甘、养尊处优之人。

【原文】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

岁火不及……复则埃郁,大雨且至……暴挛痿痹,足不任身。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足痿清厥,脚下痛。(《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按语】

此论痿的发生与五运的关系。

【原文】

涸流之纪……其病痿厥坚下。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筋痿不能久立。(《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按语】

此论痿的发生与六气的关系。

【原文】

凡此太阳司天之政……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

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

凡此阳明司之政……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骨痿,血便。

凡此太阴司天之政……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按语】

此论痿的发生与司天之气的关系。

【原文】

少阴之复,奥热内作……渴而欲饮,少气骨痿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按语】

此论痿的发生与在泉之气的关系。痿的病位在上焦肺。

【原文】

始富后贫,虽不中邪,皮焦筋屈,痿■为挛。(《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按语】

此论痿的发生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原文】

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灵枢·本输第二》)

【按语】

此论痿的针刺治疗。

【原文】

肺脉……微缓为痿瘘偏风。

脾脉……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

肾脉……微滑为骨痿。(《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第四》)

【按语】

此论痿的脉诊。

【原文】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灵枢·根结第五》)

【按语】

此论阳明经脉病而发痿,治疗上取阳明经脉,当分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原文】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灵枢·本神第八》)

【按语】

此论恐惧伤肾致痿。

【原文】

是主肾所生病者……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第十》)

【按语】

此论足少阴肾、足少阳别络之病可发痿。

【原文】

痿厥为四末束悗(1),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灵枢杂病第二十六》)

【注释】

(1)四末束悗:四末,四肢。束悗,酸胀不适感。

【按语】

此论痿的针刺治疗次数与疗程。

【原文】

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按语】

此论治痿针刺的具体穴位。

【原文】

足阳明之下……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按语】

此论体质与痿的关系。

【原文】

两实一虚(1),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注释】

(1)两实一虚:实、虚,在此指实风、虚风。《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指出:“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按语】

此论感受虚风邪气,又居处潮湿之地,易发痿病。

【原文】

风,身体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为胃消行水谷之气,以养身体四肢。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而风邪在经络,搏于阳经,气行则迟,机关弛纵,故令身体手足不随也。

诊脾脉缓者,为风痿,四肢不用。又心脉、肾脉俱至,则难以言,九窍不通,四肢不举。肾脉来多,即死也。

《养生方·导引法》云: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

又云:偃卧,合两膝,布两足,伸腰,口内气,振腹自极七息。除壮热疼痛,两胫不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上·风身体手足不随候》卷之一)【610年】

【按语】

此论风伤脾胃经络致痿及用导引调治的方法。

【原文】

风寒之客肌肤,初始为痹,后伤阳经,随其虚处而停滞,与血气相搏,血气行则迟缓,使机关弛纵,故风痹而复手足不随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上·风痹手足不随候》卷之一)【610年】

【按语】

此论风痹引起的痿病。其病机是风寒湿与血气相搏所致。

【原文】

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大抵肺主气,气为阳,阳主轻清而升……不能上升,至于手足为弱,不能收持。

由肺金本燥,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不能营养百骸故也。(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1155年】

【按语】

此论肺气不升,血液衰少致痿。

【原文】

又如瘫痪中风,皆因火热耗损血液……肢体软戾者,风热湿相致,而遂以偏枯。(金·刘完素《宣明论方燥门》卷十)【1172年】

【按语】

此将瘫痪中风并论。火热、风湿为其因。

【原文】

加味四斤丸治肾藏肝虚,热淫于内,致筋骨痿弱,不自胜持。起居须人,足不任地,惊恐战掉,潮热时作,饮食无味,不生气力,诸虚不足。

苁蓉(酒浸)牛膝(酒浸)天麻木瓜干鹿茸(燎去毛,切,酥炙)熟地黄菟丝子(酒浸通软,别研细)五味子(酒浸)各一分

山为末,蜜丸,如梧子达。每服五十丸,温酒、米汤食前下。一法不用五味子,有杜仲。

麋角丸治五痿皮缓毛悴,血脉枯槁,肌肉薄着,筋骨羸弱,饮食不滋,庶事不兴,四肢无力,爪枯发落,眼昏唇燥,疲惫不能支持。

麋角(镑)一斤(酒浸一宿)熟地黄四两大附子(生去皮脐)一两半

上用大麦米二升,以一半藉底,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药与麦,别焙干为末,以浸药酒,添清酒煮麦粉为糊,搜和得所,杆三千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汤任下,食前服。

藿香养胃汤治胃虚补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阳明虚,宗筋无所养,遂成痿■。

藿香白术白茯苓神曲(炒)乌药(去木)缩砂仁薏苡仁(炒)半夏曲人参各半两毕澄茄甘草(炙)各三钱半

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治法》卷之九)【1174年】【原文】

风、痹、痿、厥四论,《内经》言之详矣。今余又为之说,不亦赘乎?曰:非赘也。为近世不读《内经》者,指其差互也。夫风、痹、痿、厥四证,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此所以旷日弥年而不愈者也。夫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用,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灼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着,则生痿■。

直断曰痿病无寒。故痿之作也,五月、六月、七月,皆其时也。午者,少阴君火之位;未者,湿土庚金伏火之地;申者,少阳相火之分。故痿发此三月之内,以为热也。故病痿人,其脉浮而大。

陈下一武弁宋子玉,因驻军息城,五、六月间,暴得痿病,腰胯两足,皆不任用,■而不行,求治于予。察其两手脉,俱滑之而有力。予凭《内经》“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以盐水越其膈间寒热宿痰。新者位热,旧者为寒。或宿食宿饮在上腕者,皆可涌之。宿痰既尽,因而下之。节次数十行,觉神志日清,饮食日美,两足渐举,脚膝渐伸。心降肾升,便继以黄连解毒汤加当归等药,及泻心汤、凉膈散、柴胡饮子,大作剂煎,时时■之。……此法人皆怪之。然余治痿,寻常用之,如拾遗物。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二》卷一)【1228】

【按语】

此论痿与风、痹、厥三证的区别。其中提出“痿病无寒”,以及治用涌痰之法,确实独特之见。

【原文】

宛丘营军校三人,皆病痿,积年不■。腰以下,肿痛不举,遍身疮赤,两目昏暗,唇干舌燥,求疗于戴人。戴人欲投泻剂,二人不从,为他医温补之药所惑,皆死。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热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热药久矣。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可下三百行。子玉曰:敬从教。先以舟车丸,浚川散,大下一盆许。明日减三分,两足旧补仁,是日觉痛痒。累至三百行始安。戴人曰:诸痿独取阳明。阳明者,胃与大肠也。此言不止谓针也,针与药同也。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痿四十七》卷六)【1228】

【按语】

此案治痿用攻下之法。

【原文】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脉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泽泻、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金·李杲《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卷中)【1231年】【按语】

此论用补中益气汤治痿的加减法。

【原文】

升阳补气汤,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不溜,气短无力,不时寒热,早饭后转增昏愦闷,须要睡眠,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及五心烦热。

厚朴(姜制)五分升麻羌活白芍药独活防风甘草(炙)泽泻已上各一钱生地黄一钱五分柴胡二钱五分

上件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二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食前。如腹胀及窄狭,加厚朴;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二分。(金·李杲《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卷中)【1231年】

【按语】

此论脾胃阳气不升所致痿、食后嗜睡等病证,用升阳补气汤治疗。

【原文】

黄芪人参汤

黄芪一钱(如自汗过多,更加一钱)升麻六分人参(去芦)橘皮(不去白)麦门冬(去心)苍术(无汗更加五分)白术已上各五分黄柏(酒洗,以救水之源)炒曲已上各三分当归身(酒洗)炙甘草已上各二钱五味子九个。

上件同■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远或空心服之。忌酒、湿面、大料物之类,及过食冷物。

……病甚,则传肾肝为痿厥。厥者,四肢如在火中,为热厥;四肢寒冷者,为寒厥。寒厥则腹中有寒,热厥则腹中有热,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渍,痹而不仁,传为肉痿证。证中皆有肺疾,用药之人,当以此调之。气上冲胸,皆厥证也。痿者,四肢痿软而无力也,其心烦冤不止。厥者,气厥也,甚则大逆,故曰厥逆。其厥痿多相须也,于前已立黄芪人参五味子麦门冬汤中,每服加白茯苓二分,泽泻四分,猪苓、白术已上个一分。如小便快利,不黄涩者,只加泽泻二分,与二术上下分消其湿。

如行步不正,脚膝痿软,两足欹侧,已中痿邪,加酒洗黄柏、知母三分或五分,令二足涌出气力矣。

……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必腰下不能动,心烦冤而不止也。若身重减,气不短,小便如常,及湿热之令退时,或所增之病气退者,不用五味子、泽泻、茯苓、猪苓、黄柏、知母、苍术、白术之药,只依本病中证候加减。(金·李杲《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遂病制方》卷中)【12··】

【按语】

此论用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痿证的方法。

【原文】

《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

清暑益气汤

黄芪(汗少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已上各一钱人参(去芦)泽泻神曲(炒黄)橘皮白术已上各五分麦门冬(去心)当归身炙甘草已上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黄柏(酒洗,去皮)二分、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

上件同■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临病斟酌。

……如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疼痛,乃肾肝中伏湿热,少加黄柏,空心服之。不愈,更增黄柏,加汉防己五分,则脚膝中气力如故也。(金·李杲《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卷中)【12··】

【按语】

此论骨痿是湿热伏于肾肝所致,治用清暑益气汤加减。

【原文】

六七月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大肠,故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足走不正,两脚欹。以清燥汤主之。

清燥汤

柴胡一分黄连一分(去须)酒黄柏一分麦门冬生地黄炙甘草猪苓曲已上各二分人参白茯苓升麻已上各三分橘皮白术泽泻已上各五分苍术九分黄芪一钱五分五味子九枚

上■咀,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二盏半,煎之一盏,去滓,稍热,空心服。(金·李杲《脾胃论·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卷下)【12··年】

【按语】

此论湿热成痿用清燥汤治疗。

【原文】

交泰丸升阳气,泻阴火,调荣气,进饮食,助精神,宽腹胁,除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

干姜(炮制)三分巴豆霜五分人参(去芦)肉桂(去皮)已上各一钱柴胡(去苗)小椒(炒去汗、子并闭目)白术已上各一钱五分厚朴(去皮,炒)三钱(秋冬加七钱)白茯苓苦楝(酒煮)缩砂仁已上各三钱知母四钱(一半酒炒,一半酒洗,春夏用,秋冬去)川乌(炮制,去皮)四钱五分吴茱萸(汤洗七次)五钱皂角(水洗,煨去皮弦)紫菀(去苗)一上各六钱黄连(去须)七钱(秋冬一钱五分)上除巴豆霜别研外,同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水送下,食远。虚实加减。(金·李杲《兰室秘藏·饮食劳倦门》卷上)【1276年】

【按语】

此论交泰丸治痿等疾。

【原文】

补肝汤治前阴冰冷并阴汗,两脚痿弱无力。

黄芪七分炙甘草五分升麻猪苓已上各四分白茯苓葛根人参已上各三分柴胡羌活陈皮连翘当归身黄柏(炒)泽泻苍术曲末知母防风已上各二分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之一盏,去滓,空心稍热服。忌酒湿面。

温肾汤治面色痿黄,身黄,脚痿弱无力,阴汗。

柴胡麻黄根已上各六分白茯苓白暑酒黄柏猪苓升麻已上

各一钱苍术防风已上各一钱五分泽泻二钱

上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盏,煎至已盏,去滓,食前稍热服,一时辰许方食。(金·李杲《兰室秘藏·阴痿阴汗门》卷下)【1276年】

【按语】

此论肝肾亏虚、湿热为患的痿,分别用补肝汤和温肾汤治疗。

【原文】

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有湿热、痰湿、气虚、血虚、淤血。湿热,东垣键步丸,加燥湿降阴火苍术、黄芩、黄柏、牛膝之类;湿痰,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黄芩、黄柏、竹沥、姜汁;气虚,四君子汤加黄芩、黄柏、苍术之类;血虚,四物汤加黄柏、苍术煎送补阴丸;亦有食积死血妨碍不得不降者,大率属热,用参术四物汤、黄柏之类。

附录:谨按五痿等证,特立篇目,所论至详。后代诸方,独于此证盖多缺略,考其由,皆因混入中风条内故也。

附方:健步丸(东垣方)防己(酒洗)一两羌活柴胡滑石(炒)甘草(炙)栝瘘根(酒洗)以上各半两泽泻防风各三两苦参(酒洗)川乌各一两肉桂五分

上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葱白煎愈风汤下。

补阴丸侧柏黄柏乌药叶各二两龟板(酒炙)苦参三两黄连半两。冬,加干姜;夏,加缩砂。上为末,地黄膏丸如梧桐子大。

清燥汤治湿热成痿,以燥金受湿热之邪,是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绝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

黄芪一钱五分苍术一钱白术橘皮泽泻各半钱人参白茯苓升麻各三分麦门冬归身生地黄曲末猪苓各二分酒柏黄连各一分五味子九各甘草(炙)二分。

上每服半两,水煎,空心服。(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痿五十六》卷四)【1347年】

【按语】

此论提出“痿不可作风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中风与痿,是两种不同的病证。中风发病,先有昏厥等精神症状,继之肢体抽掣,后遗半身不遂。而痿必无昏厥,亦无抽掣,渐发四肢痿软瘫痪。但《内经》之后,医家多将痿与中风混同,故仲景、巢元方、孙思邈等无“痿”之论,亦无治痿之方。朱丹溪特立痿病篇目,且出健步丸、补阴丸、清燥汤三方,对后世影响较大。

【原文】

清暑益气汤治热伤肺,气虚成痿。

芪一钱(汗少减半,暑邪干卫,身热身汗,甘温补之)参(救火伤气)术各半钱苍术一钱(除湿)甘草(炙)三钱归三钱升麻一钱(酒润,甘平,润肌热,风胜湿)葛二钱陈皮半钱泽泻半钱(渗湿)曲半钱(消食,去痞)五味子九分(酸寒,收暑伤金)脉门冬三钱青皮二钱半柏三钱(补水泻热)或加知母、黄芩健步丸治湿热成痿。

羌活防风柴胡滑石炙甘草姜(酒洗)各半两泽泻五钱防己(酒制)一两川乌苦参(酒洗)肉桂一钱

愈风汤下。

秘方气虚,四君子汤加苍白术、苓、柏;痰,加竹沥;血虚,四物汤;湿痰,二陈汤加苍白术、苓、柏、竹沥,下补阴丸。(元·朱丹溪《脉因证治·痿》卷上)【1358年】

【按语】

此论气虚、血虚、痰湿、湿热等痿证的治法。

【原文】

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之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入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下陵,三里穴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

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盛络皆当取之。

肺热叶焦,则肺喘鸣,生痿■……通其俞太渊,至秋病已。

心热生脉痿……补其荣劳宫,通其俞大陵,至夏病已。

肝热生筋痿……补其荣行间,通其俞太冲,至春病已。

脾热生肉痿……补其荣大都,通其俞太白,至长夏病已。

肾热生骨痿……补其荣然谷,通其俞太溪,至冬病已。

痿不相知,太白主之。足下缓失履,冲阳主之。足缓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语,手足痿■不能行,地仓主之。(明·楼英《医学纲目·心与小肠部·诸痿》卷之十七)【1389年】

【按语】

此论痿证的针刺取穴治法。

【原文】

痿因血少。《原病式》曰,病痿皆属肺金。大抵肺主气,病则其气豮郁。至于手足痿弱,不能收持,由肺金本燥,燥则血液衰少,不能营养百骸故也。

五痿等证,《内经》特立篇目,所论至详。后代诸方,独于此概多缺略,考其由,皆因混入中风条内故也。丹溪先生痛千古之弊,悯世之罹此疾者,多误于庸医之手,故叮咛告诫极其明白,有志之士,必当于此究心焉。若夫陈无择谓痿因内藏不足所致,诚得之矣。然痿之所不足者,乃阴也,血也,而诸方悉是补阳补气之剂,能免虚虚实实之患乎?且无择以三因立方,可谓诸方之冠,其余此证,犹且不明,况求之于他者乎?(明·刘纯《玉机微义·痿证门》卷之三)【1396年】

【按语】

此论痿由阴血不足,百骸失养所致。治法当滋阴养血。此外,刘氏在该书之中,将东垣清燥汤、健步丸、《三因》加味四斤丸等方作为治痿杂方。

【原文】

祖传方治足痿弱软痛,或如火焙,从足踝下,上冲腿胯等证,因湿热所致者。

苍术(米泔浸一二宿)黄柏(酒浸日干)各四两牛膝(去芦)二两龟板(酥炙)虎胫骨(酥炙)防己各一两当归尾二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或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

一方加炮附子五钱。(明·虞抟《医学正传·痿证》卷之四)【1515年】

【按语】

此乃治湿热痿证之方。

【原文】

五加皮酒治筋痿拘挛疼痛,不便屈伸。

五加皮半斤苍耳子六两枸杞子苡仁各四两生地黄二两木香五钱

以上好酒一大坛,将药用囊盛悬坛中,浸七日,取出焙干,为末,炼蜜丸,桐子大。空心酒吞八九十丸。其酒听饮,但使酒气频相接为妙。

大生脉汤治心热脉痿,胫纵不任地。

人参麦冬五味子天冬黄柏川归牛膝红花枸杞子生地

水煎服。有汗,加黄芪。

龙虎丹治痿。

锁阳七钱半败龟板虎骨黄柏(俱酒炙)干姜一钱半金泊十片神曲

如懒言语,加山药七。上糯米粉糊为丸。空心白汤吞下。

丹溪补益丸治痿。

白术龟板锁阳(各酒炙)生地归身牛膝白药(俱酒浸)各一两陈皮干姜各七钱半黄柏(炒)虎骨(酒炙)茯苓各五钱五味子二钱甘

草(炙)菟丝子(酒浸,研如糊,入余药末,晒干)

上以新鲜紫河车为丸,如无紫河车用猪骨髓为丸亦可。

神龟滋阴丸治足痿。

龟板(酒炙)黄柏知母(各酒炒)枸杞子五味子锁阳各一两干姜半两

炼蜜为丸,梧子大。空心盐汤下七十丸。与龙虎丹相兼服,妙。

壮元丸治下元阳气大虚,及脾有寒湿,足膝痿弱,大便不实,湿动生痰,面色黄白,恶风,懒语,一切倦弱及阴痿不起,饮食不思,虚弱等症。此方得之遂州仙茅或汉中仙茅为君,妙不可言,屡验。(昔在吴下,治行人公孙质庵老先生,患痿不出户者三年,用此方收功。仕至江右宪副。)山茱萸肉杜仲(盐水炒)各四两破故纸(盐水炒)龟板(酒炙)各三两鹿茸(酒炙)菟丝子(酒浸透,研炒)远志肉(去心)二两头二蚕沙(炒)人参各二两茯苓一两半大附子(童便煮,面煨)七钱俱制净药,以干山药粉四两,打糊为丸,梧桐子大。空心淡盐汤或酒送下五六十丸,下午再服。

上方服后须痛断房室,以培其根。勿恃此药壮阳,而助其春兴,自取其惫也。叮之,戒之!

金刚丸治肾损骨痿,不能起床,益精补肾。

卑解杜仲(炒)苁蓉(酒浸)菟丝子(酒浸)等分

上末,酒煮猪腰子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痿证门》第十一卷)【1573年】

【按语】

此论治痿以滋阴、壮阳、生脉为法。

【原文】

滋筋养血汤(云林制)专治血气两虚,双足痿软,不能行动,久卧床褥。

川归一钱熟地黄一钱五分白芍药一钱五分川芎七分半人参八分五味子九粒麦门冬(去心)一钱黄柏一钱知母五分牛膝(酒浸)一钱杜仲(酒炒)一钱苍术一钱薏苡仁一钱防风六分羌活三分甘草三分筋骨痿软,加桂枝三分,陈皮八分;如觉心烦,加黄连六分,酸枣仁炒六分,白茯神去木一钱。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养血壮筋健步丸黄芪(盐水炒)一两山药一两五味子一两破故纸(盐水炒)人参一两白芍(酒炒)一两五分熟地黄四两枸杞子一两牛膝(酒浸)二两菟丝子(酒炒)一两川归(酒洗)二两白术(炒)一两杜仲(姜汁炒)二两虎胫骨(酥炙)一两龟板(酥炙)一两苍术(米泔浸)三两黄柏(盐水炒)二两防风(酒洗)六钱羌活(酒洗)五钱汉防己(酒洗)五钱上为末,用猪脊髓七条,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下。

一妇人血气两虚,虚中受孕,新血供养胎元,无血健用厥阴、少阳二经,以致两腿足软弱,战栗不能步履,必待生产后,大补气血,壮筋骨,则行步轻健矣。

人参一钱白术( 炒)一钱茯苓一钱甘草(炙)五分川芎七分当归(酒洗)一钱白芍(炒)二钱熟地黄(姜汁炒)一钱肉桂(去皮)一钱黄芪(盐水炒)一钱牛膝(去芦,酒洗)一钱二分杜仲(姜汁炒)一钱二分木瓜(酒洗)一钱防风(去芦)八分独活(酒洗)一钱薏苡仁一钱大附子(制)一钱沉香(研,水入药服不见火)三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空心服。

(明·龚信《古今医鉴·痿■》卷之十)【1576年】

【原文】

肺热汤羚羊角玄参射干薄荷芍药升麻柏皮各三钱生地黄一合栀子仁四钱竹茹二钱

肺鸣叶焦,令人色白毛败,发为痿■,脉来短数者,宜此方主之。

羚羊角、玄参、射干,凉膈之品也,肺居膈上,故能清肺热;薄荷、升麻者,辛凉之品也,金郁则泄之,故用其辛凉以解肺中郁热;柏皮能益肾水,肾水益,则子可以救母;生地能凉心血,心君凉,则火不之乘金;栀子、竹茹能泄肝肾中相火,相火熄,则肺金可清;芍药味酸,和肝之品也,肝和则不至于侮肺。

人尿肺痿者,取人尿无时■之,良于诸药。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人尿润下咸寒,人身之天地一也,故可以交吾身之坎离,济吾身之水火。或者因其秽而拒之,悲夫!未闻道者也。

三补丸黄连黄芩黄柏等分为丸,

心气热,下脉厥而上,色赤,络脉满溢,枢纽折挈,胫纵而不任地者,名曰脉痿,宜此方主之。

是方也,黄连泻心火,黄柏泻相火,黄芩泻五藏之游火,火去则脉不厥逆,各循其经,而手足用矣。

龙胆泻肝汤柴胡一钱人参知母麦门冬天门冬草龙胆山栀子生甘草黄连各五分黄芩七分五味子七粒

肝气热,色青爪枯口苦,筋膜干而挛急者,名曰筋痿,宜此方主之。

是方也,黄芩、黄连、山栀、胆草,皆足以泻肝火;君之以柴胡,则能调达乎肝胆矣;木盛而兼燥金之化,故令挛急。天麦门冬、知母、五味,味厚而润者也,故足以养筋而润燥;若生甘草、人参者,所以养乎阳气也,《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故用之。

蠲痹汤羌活赤芍药(酒炒)姜黄(酒炒)甘草各五分黄芪当归(酒炒)防风各二钱五分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痹而不仁,发为肉痹者,此方主之。

肉痹即肉痿耳。是方也,防风、羌活,风药也,用之所以胜湿;《经》曰营血虚则不仁,故用当归以养营;又曰卫气虚则不用,故用黄芪以益卫;用夫赤芍、姜黄者,活其湿伤之血也;用夫甘草者,益其湿伤之气也。

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去核)山药各四两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黄柏知母各二两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二髓减,发为骨痿,宜此方主之。

是方也,熟地黄、山茱萸,味厚而能生阴;黄柏、知母,苦寒而能泻火;泽泻、丹皮,能去坎中之热;茯苓、山药,能制肾间之邪。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方有之矣。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阳明虚,纵筋失养,不能束骨而利机关,令人手足痿弱者,此方主之。

是方也,人参、甘草,甘温之品也,甘者土之味,温者土之气,故足以宜阳明;白术、茯苓,燥渗之品也,燥之则土不濡,渗之则土不湿,故足以益脾胃。凡人大病之后,手足痿弱者,率是阳明虚也,能于胃而调养之,则继东垣之武矣。

八味丸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去核)山药各四两牡丹皮(去木)白茯苓泽泻各三两附子(盐煮)肉桂(盐炒)各一两

入房太甚,宗筋纵弛,发为阴痿者,此方主之。

是方也,附子、肉桂,味厚而辛热,味厚则能入阴,辛热则能益火,故能入少阴而益命门之火;熟地黄、山茱萸,味厚而质润,味厚则能养阴,质润则能壮水,故能滋少阴而壮坎中之水;火欲实,则泽泻、丹皮之咸酸,可以引而泻之;水欲实,则山药、茯苓之甘淡,可以渗而制之。水火得其养,则肾官不弱,命门不败,而作强之官得其职矣。(明·吴昆《医方考·痿痹门第四十五》卷五)【1584年】

【原文】

参归养荣汤治痿证。

人参当归熟地黄白术(去芦)茯苓(去皮)白芍(酒炒)陈皮黄柏(酒炒)知母(酒炒)牛膝(去芦,酒洗)杜仲(酒、姜炒)破故纸(酒炒)各

等分甘草减半

上锉。水煎服。肥人,属气虚有痰,加半夏,去白芍;瘦人属血虚有火,倍加当归、熟地黄。

症属虚热者,宜此。

虎潜丸

人参(去芦)当归(酒洗)黄芪(蜜炙)白术(去芦)白茯苓(去皮)熟地黄山药杜仲(姜酒炒)牛膝(酒洗)破故纸(酒洗)虎胫骨(酥炙)知母(酒炒)龟板(酥炙)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好酒送下,清米汤亦可。若梦遗,加锁阳酒洗。

症属虚寒者,宜此。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痿■》卷之五)【1587年】

【原文】

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圣人以痿病在诸证为切要,故特著篇目,分五藏之热,名病其所属皮、脉、筋、骨之痿。致足不任于地,及叙五藏得热之邪,则以一藏因一邪所伤。观其微旨,是用五志、五劳、六淫,从藏气所要者,各举其一以为例耳。若会通八十一篇而言,便见五劳、五志、六淫,尽得成五藏之热以为痿也。

若岁运太阴,湿土司天,在泉之湿,皆致肌肉痿,足痿不收……少阴之复为骨痿。少阳之复为筋痿。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亦为骨痿。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为肌肉痿。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灵枢》有八风之变,或伤筋,或伤肉,或伤骨,与邪客筋骨间者,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灼。夫其外淫而生五藏痿病者如此。

然有不言邪,止从经藏之虚而论者。谓脾病者,身重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瘛。谓肾虚者,为跛为痱。谓三阳有余,三阴不足为偏枯。谓足少阳之别,虚则痿蹶,坐不能起。足阳明之别,虚则足不收,胫枯。又有饮食所伤,味过于咸,则大骨气劳。味过于辛,则筋脉沮弛。与夫膏粱之人,病偏枯痿厥。

以上所陈,止就本条足痿不用者言耳。至若五藏尽热,神昏仆倒,手足俱不用,世俗所谓瘫痪者,岂非亦是痿之大者也。

故阳明虚于五藏无所禀,则不能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故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而为痿,治痿不独取阳明而何哉。

丹溪云:肺金体燥居上而主气,畏火者也。脾土性湿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不虚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治痿之法,无出于此。

肺热叶焦……则生痿■……宜黄芪、天麦门冬、石斛、百合、石山药、犀角、通草、桔梗、枯芩、栀子仁、杏仁、秦艽之属主之。

心气热……则生脉痿……宜铁粉、银屑、黄连、苦参、龙胆、石蜜、牛黄、龙齿、秦艽、白藓皮、牡丹皮、地骨皮、雷丸、犀角之属主之。

肝气热……发为筋痿……宜生地黄、天门冬、百合、紫葳、白蒺藜、杜仲、(卑解)、菟丝子、川牛膝、防风、黄芩、黄连之属主之。又方治筋痿,两手握固无力,粱腿行动无力,急饥食少,口舌生疮,忽生痰涎,忽然睡中涎溢,身上燥热,忽时憎寒,项颈强急,小便赤白不定,大府忽冷忽热不调。用连翘、防风、荆芥蕙、蔓荆子、羌活、独活、牡丹皮、山栀子、秦艽、麻黄(去根)、木香各等份,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白汤调下。

脾气热……发为肉痿……宜苍、白术,二陈入霞天膏之属主之。

肾气热……发为骨痿……宜金刚丸。肾肝俱损,骨痿不能起床,筋弱不能收持,宜益精缓中,宜牛膝丸、加味四斤丸。肾肝俱损,谷不化,宜益精缓中消谷,宜煨肾丸。

《保命集》云:四肢不举,俗曰瘫痪。经所谓脾太过则令四肢不举。……

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受。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

心热盛……故生脉痿……东垣补益肝肾丸、萧炳坤神龟滋阴丸、丹溪补益丸、虎潜丸、王启玄传玄珠耘苗丹、经验方何首乌、牛膝等份,酒浸蜜丸。皆补益肝肾壮筋骨之药。下虚者选而用之。(明·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痿痹门·痿》第四册)【1602年】

【按语】

此论阐发《内经》痿的病因病机,各痿证列举治疗方药。可供临床运用参考。

【原文】

足痿软不收为痿厥。有二:一属肾、膀胱。经云: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肾伤精脱也。又云: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脑■,是膀胱在下发病也。二属脾湿伤肾。经云:凡治痿厥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

目中溜火,视物昏花,耳聋耳鸣,困倦乏力,寝汗憎风,行步不正,两脚欹侧,卧而多惊,腰膝无力,腰一下消瘦,宜补肾益肝丸。

膝中无力,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脚沉重,行步艰难,宜健步丸。愈风汤送下。

腿脚沉重无力者,于羌活胜湿汤中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则附子,重则川乌少许,以为引用而行经也。

尝治一老人痿厥,累用虎潜丸不愈,后于虎潜丸加附子,立愈如神,盖附反佐之力。

《本事方》治脚膝无力,用菟丝子五两,石莲肉、山药、茴香各二两,白茯苓一两,五味子五钱,糊丸。每服五十丸,木瓜酒或盐汤下,空心、晚食前各一服(寒)。

人参酒浸服之,治风软脚弱,可逐奔马,故曰奔马草。曾用有效(虚)。

仲景方,内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宜越痹加术汤(表)。

《斗门方》用商陆根细切煮熟,入绿豆烂煮为饭,食之,及《本事方》左经丸、续骨丹,此中有湿痰污血,阻碍经络而得痿厥者宜之(里)。(明·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痿痹门·痿厥》第四册)【1602年】

【按语】

此论痿分寒、虚、表、里论治。

【按语】

此论各种痿证治法,特别是方解颇详。

【原文】

痿证之义,《内经》言之详矣,观所列五藏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藏之证,又总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为痿证。如丹溪之论治,诚得之矣。然细察经文,又曰悲哀太盛则胞络绝,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发为筋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之类。则又非尽为火证,此其有余不尽之意,犹有可知。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一次而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荣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矣。

凡痿由湿热,脉洪滑而证多烦热者,必当先去其火,宜二妙散随证加减用之。若阴虚兼热者,宜《正传》加味四物汤、虎胫骨丸,或丹溪补阴丸、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若绝无火证,而止因水亏于肾,血亏于肝者,则不宜兼用凉药,以伐生气,惟鹿角胶丸为最善。或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黄丸、金刚丸之类,俱可择用。若阴虚无湿,或多汗者,俱不宜轻用苍术。盖痿证最忌散表,亦恐伤阴也。

东垣取黄柏为君,黄芪等补药为辅佐,以治诸痿,无一定之方。有兼痰积者,有湿多热多者,有湿热相半者,有挟气者。临病制方,其亦治痿之良法也。

痿证论列方

(丹溪)二妙散(寒一三四)治湿热在经,筋骨疼痛,如有气,加气药;如血虚,加补血药;如痛甚,加姜汁热辣服之。

黄柏(炒)苍术(去皮,炒制)等分

上为末。捣生姜煎沸汤调服。此二物皆有雄壮之气,如气实者,加少酒佐之。此即《集要》二神汤,各三钱半,用水煎,空心服。

一方以二妙为君,加甘草、羌活各二钱,陈皮、芍药各一钱,威灵仙(酒炒)五分为末,服之佳。

《局方》四物汤(补八)治血虚营弱,一切血病,当以此为主。

熟地黄当归各三钱川芎一钱芍药二钱

水二盅,煎服。

(东垣)健步丸(和三百十)治脚膝无力,屈伸不得,腰脊腿脚沉重,行步艰难。

防己(酒洗)一两羌活柴胡滑石(炒)炙甘草天花粉(酒洗)各五钱防风泽泻各三钱苦参(酒洗)川乌各一钱肉桂五分

上为细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煎愈风汤空心送下。

《局方》二陈汤(和一)治痰饮呕恶,风寒咳嗽,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或饮酒过多,脾胃不和等证。

陈皮半夏(制)各三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

水二盅,姜三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金刚丸(补一六四)治肾损骨痿不能起床,宜此益精。

■■(卑解)杜仲(姜汁炒)肉苁蓉(酒洗)菟丝子(制)

上用酒煮猪腰子捣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正传》加味四物汤(补十)治血热阴虚诸痿,四肢软弱不能举动。

当归一钱五味子九粒熟地三钱麦冬黄柏苍术各一钱白芍药川芎各七分半人参黄连各五分杜仲七分半牛膝(足不软者不用)知母各三分

水二盅,煎一盅,空心温服。酒糊丸服亦可。

(杨氏)还少丹(补一三七)治脾肾虚寒,饮食少思,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真气亏损,肌体瘦弱等证。

熟地黄二两山药山茱萸杜仲(姜汤炒)枸杞二两牛膝(酒炒)远志(姜汁浸炒)肉苁蓉(酒浸)北五味川续断■实子舶茴香菟丝子(制)巴戟肉余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酒下。

四君子汤(补一)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体瘦面黄,或胸膈虚痞,吞酸痰嗽,或脾胃虚弱,善患疟痢等证。

人参白术茯苓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米百粒。

加味四斤丸(补一六二)治肝肾二经气血不足,足膝酸痛,步履不随,如受风寒湿毒以致脚气者,最宜服之。

虎胫骨一两(酥炙)乳香(另研)没药(另研)各五钱川乌(炮去皮)一两肉苁蓉牛膝各一两半天麻一两木瓜一斤(去瓤,蒸)

上各为末,先将木瓜、苁蓉捣膏,煎酒糊和杵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任下。

《正传》鹿角胶丸(补一三二)治血气亏损,两足痿弱,不能行动,久卧床褥者,神效。

鹿角胶一斤鹿角霜熟地黄各半两当归四两人参牛膝菟丝子(制)白茯苓各三两白术杜仲各二两虎胫骨(酥炙)龟板(酥炙)各

一两

上为末,先将鹿角胶用无灰酒二盅溶化,加炼蜜捣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姜汤下。

《正传》虎胫骨丸(寒一三七)治两足痿弱软痛,或如火焙,从足踝下上冲腿膝等证,因湿热所成者,经验。

牛膝归尾各二两龟板(酥炙)虎胫骨(酥炙)防己各一两苍术(米泔浸一宿)黄柏(酒浸,日晒)各四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百余丸,空心姜盐汤送下。一方加炮附子五钱。

《金匮》六味地黄丸(补一二一)即《金匮》肾气丸,亦名地黄丸。治肾水亏损,小便淋闭,头目眩晕,腰腿酸软,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为痰,病为肿胀,壮水制火之剂也。

熟地黄八两(蒸捣)山茱萸山药(炒)各四两丹皮泽泻白茯苓各三两

上为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汤任下。此方用水煎汤,即名六味地黄汤,下八味丸亦同。

(崔氏)八味丸(补一二二)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冷惫,脐腹疼痛等证。王太仆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谓也。即前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制附子各一两。

(丹溪)补阴丸(寒百六十)一名虎潜丸降阴火,滋肾水。

黄柏(制)知母(制)熟地(酒洗)各三两龟板(酥炙)四两白芍(酒炒)当归牛膝各二两虎胫骨(酥炙)锁阳(酥炙)陈皮各两半上为细末,酒煮羯羊肉为丸,桐子大。冬加干姜半两。每服五、六十丸,姜、盐汤,或酒下。

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治阴虚火盛,效焦湿热等证。此方变丸为汤,即名滋阴八味煎。

山药四两丹皮三两白茯苓三两山茱萸(肉)四两泽泻三两黄柏(盐水炒)熟地黄八两(蒸捣)知母(盐水炒)三两

上加炼蜜捣丸,梧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滚白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论外备用方

《保命》煨肾丸(补一四八骨痿)治肝肾虚损,骨痿不能起床,筋弱不能收持,及脾损谷不化。善益精缓中消谷。

杜仲(姜汤炒)牛膝■■(卑解)白蒺藜防风菟丝子(制)葫芦巴肉苁蓉(酒浸)破故纸(酒炒)各等分官桂减半

上将猪腰子制如食法,捣烂加炼蜜和杵千余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温酒送下。治腰同÷痛不起甚效。

败毒散(散三六风湿)亦名人参败毒散。治四时伤寒瘟疫,憎寒壮热,风湿风眩项强,身体疼痛,不问老少皆可服。或岭南烟瘴之地,疫疠时行,或处卑湿,脚气痿弱等证,此药不可缺,日三服,以效为度。

人参茯苓枳壳甘草川芎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各等分

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或为细末,沸汤点服。

(河间)地黄饮子(补百)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谓少阴气厥不至,急当温之,名曰痱证。凡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有阴中之火虚,此治火虚之剂。

熟地巴戟(去心)山茱萸肉苁蓉(酒浸)附子石斛五味石菖蒲茯苓远志官桂麦门冬

上等分,每服五钱,入薄荷少许,姜、枣煎服。

鹿茸丸(补一三三阴虚弱)治脚气腿腕生疮,及阴虚下元痿弱,咳嗽等证

鹿茸(酥炙,另捣成泥)五味子当归熟地黄各等分

酒糊和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任下。

(东垣)清燥汤(寒一三二湿热)治六七月间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

柴胡酒黄柏黄连麦冬各三分生地人参各一钱炙甘草猪苓白茯苓橘红神曲泽泻各五分白术苍术各八分黄芪钱半升麻三分五味子九粒

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一盏,稍热空心服。

《三因》加减四斤丸(补一六三)治肾虚肺热,热淫于内,致筋骨痿软,不能收持。

肉苁蓉(酒洗)牛膝(酒洗)天麻木瓜鹿茸(酥炙)熟地黄五味(酒浸)菟丝子(酒煮)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酒或米饮送下。

《三因》胜骏丸(和三一二养阴祛邪)治元气不足,为寒湿之气所袭,腰足挛拳,或脚面连指走痛无定,筋脉不伸,行步不随。常服益真气,壮筋骨。

附子(炮制)当归天麻牛膝木香枣仁(炒)熟地(酒蒸)防风各二两木瓜四两羌活乳香各半两全蝎(炒)甘草(炙)没药各一两麝香二钱

上为末,用生的黄三斤,以无灰酒四升煮干,晒二日,杆烂如膏,入前末和匀,杆千余下,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二丸,细嚼临卧酒下。作小丸服亦可。

《本事》虎骨酒(和三一五强筋骨)祛风,补血益气,壮筋骨,强脚力。

虎胫骨(真者)■■(卑解)仙灵脾薏苡仁牛膝熟地黄各一两

上锉细,绢袋盛,浸酒二斗,饮了一盏入一盏,可得百日。妇人去牛膝。

(丹溪)滋阴大补丸(补一二七阴虚)治虚弱不足,腰腿疼痛,行步无力。壮元阳,益肾水。

熟地二两山药(炒)牛膝各两半山茱萸杜仲巴戟肉白茯苓五味子小茴香(炒)肉苁蓉(酒洗去甲,新瓦焙干)远志(甘草汤煮,晒干)各一两石菖蒲枸杞各五钱

上为末,红枣肉和或炼米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盐汤或温酒任下。

《本事》续断丸(和三百六凉血强就筋)治肝肾风寒气弱,脚不可践地,脚瘠疼痛,风毒流注下部,行止艰难,小便余沥。此药补五藏内伤,调中益气,凉血,强筋骨。

杜仲五两五加皮防风薏仁羌活续断牛膝(酒浸)各三两■■(卑解)四两生地黄五两

上为末,用好酒三升,化青盐三两,用木瓜半斤去皮、子,以前盐、酒煮成膏,和药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温酒、盐汤任下。

《保命》牛膝丸(和三百七肝肾虚)治肝肾虚损,骨痿不能起于床,筋弱不能收持,宜益精缓中。

牛膝(酒浸)■■(卑解)杜仲(炒)白蒺藜防风菟丝子(酒煮)肉苁蓉(酒浸)等分官桂减半

上为末,酒煮猪腰子捣和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局方》虎骨四斤丸(补一六一强阴)

宣州木瓜(去瓤)天麻(去芦)肉苁蓉(洗净)牛膝(焙干)各一斤附子(炮去皮脐)二两虎骨(酥炙)一两

上先将前四味用无灰酒五升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取出焙干,入附子、虎骨,共为末,用前浸药酒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盐汤送下。

《千金》小续命汤(散五二风湿)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证,又于六经分别随证加减用之。

麻黄(去节)人参(去芦)黄芩(去腐)芍药甘草(炙)川芎白术防己杏仁(去皮尖,炒)官桂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半两上■咀。每服五钱,用的水一盅半,加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可随证增减诸药用。

追毒汤(散百四风湿)治肝脾肾三经风寒热湿毒气上攻,阴阳不和,四肢拘挛上气喘满,小便秘涩,心热烦闷,遍身浮肿,脚弱不能行步。

半夏(汤泡七次)黄芪(去芦)甘草(炙)当归(去芦)人参(去芦)厚朴(姜制)独活(去芦)橘红各一两熟地黄枳实(麸炒)芍药麻黄(去节)各二两桂心三两

上■咀,每麸八钱,水一盅半,生姜七片,枣三枚,煎八分,食前温服,日三夜一。

《本事》酒浸牛膝丸(和三百八壮筋骨)治腰脚筋骨酸软无力。

牛膝三两(炙黄)川椒(去合口者)虎骨(真者,醋炙黄)各半两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上■咀,用生绢作袋盛药,以煮酒一斗,春秋浸十日,夏七日,冬十四日。每日空心饮一大盏。酒尽出药为末,醋糊丸,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忌动风等物。

小安肾丸(热一六八痿软)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夜多漩溺,体瘦神疲倦,腰膝沉重,泄泻肠鸣,眼目昏暗,牙齿蛀痛。

川楝子一斤(用香附子、川乌各一斤,加盐四两水四升同煮,候干去香附子、川乌不用,取川楝切焙)小茴十一两熟地八两川椒四两(去闭口者,微炒出汗)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临卧,盐汤或酒任下。

《局方》大防风汤(补九九风湿)治足三阴亏损,寒湿外邪乘虚内侵,患鹤膝、附骨等疽,不问已溃未溃,宜先用此。及治痢后脚膝软痛,不能动履,名曰痢后风。此药祛风顺气,活血壮筋骨,行履如故。

人参白术防风羌活各二钱黄芪一钱熟地杜仲各二钱官桂甘草(炙)各五分白药牛膝附子各一钱川芎钱半

水煎服。一方有当归,无官桂,加姜七片。

加味二妙丸(寒一三五湿热)治两足湿痹,疼痛如火燎,从两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皆是湿热为病,此方主之。

归尾川牛膝川■■(卑解)防己龟板(酥炙)各一两苍术(米泔浸炒)四两黄柏二两(酒浸,晒干)

酒煮满糊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姜、盐汤送下。

(西蜀)石刻安肾丸(热一六九痿弱)治真气虚惫,脚膝软弱,夜梦遗精,小便滑数。

附子(制)肉桂川乌(制)川椒(去目,微炒出汗)菟丝(制)巴戟(制)破故(酒炒)赤石脂(煅)远志(制)茯神茯苓苍术(米泔浸炒)山茱萸杜仲(制)石斛葫芦巴(炒)柏子仁韭子(微炒)小茴(酒炒)肉苁蓉(酒浸)川楝子(酒蒸,去核)各二两鹿茸(制)一两青盐四钱山药四两(作糊)

上为末,酒煮山药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盐汤或白汤下。

加味四君汤(补二)治痔漏下血,面色痿黄,怔忡耳鸣,脚软气弱,及一切脾胃气虚,口淡,食不知味。又治气虚不能摄血,以致下血不禁。

人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黄芪(炙)白扁豆(炒)

上水煎服。或为末。每服三钱,滚汤调服。

调元健步丸(和三一一)治阴虚血少,湿热兼行,足履无力。

当归(酒洗)川黄柏(盐酒炒)枸杞子各二两牛膝三两(盐酒浸)白芍药(微炒)白茯苓白术(炒)苍术陈皮各一两炙甘草三钱木瓜五加皮各八钱川续断七钱泽泻防己各五钱

蜜丸,桐子大。空心盐汤送下七、八十丸,或百丸。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痿证》卷之三十二)【1624年】

【原文】

风痿之别,痛则为风,不痛则为痿。

人气血充实,而风寒客于经络之间,则邪正交攻,而疼痛作矣。人之气血弱虚,而痰火起于手足之内,则正不能胜邪,而痿证作矣。故丹溪先生曰,痿证切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盖以风为实而痿为虚也。曰散邪,曰补虚,岂可紊乱哉!学者必须临证审确,逐一明辨,斯无误矣。大抵治痿之法,不外补中祛邪,养阴清热而已,治者宜详审焉。先哲格言云,患痿之人,若不断绝房欲,谈薄食味,不避风寒,佐卧湿地,将理失宜,虽圣医不治也。患者识之。(明·武之望《济阳纲目·痿证·论》卷八十)【1626年】

【按语】

此论痛与不痛是痹与痿的鉴别要点。又及痿证的调养事宜。

【原文】

治湿热痿方

加味四物汤治诸痿,四肢软弱不能举动。

当归身一钱熟地黄三钱(砂仁炒)白芍药川芎各七分半苍术黄柏麦门冬(去心)各一钱五味子九粒人参黄连各五分杜仲七分半牛膝(足不软者不用)知母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空心温服。酒糊为丸服,亦可。

肺热汤肺热叶焦,令人色白毛败,发为痿■,脉短数者,此方主之。

羚羊角元参射干薄荷芍药升麻黄柏各三钱生地黄(姜酒炒)一合栀子仁竹茹二钱

上锉。水煎服。

东垣健步丸治膝中无力,屈伸不得,腰脊腿脚沉重,行步艰难。

羌活柴胡滑石(炒)甘草(炙)瓜蒌根(酒洗)各五钱肉桂五分防风泽泻各三钱防己(酒洗)一两苦参(酒洗)川乌各一钱上为细末,酒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煎愈风汤下,或葱白汤下。

愈风汤:羌活甘草(炙)防风(去芦)黄芪(去芦)人参(去芦)蔓荆子川芎细辛(去芦)枳壳(去瓤,麸炒)地骨皮麻黄(去根)知母独活白芷薄荷杜仲(炒,断丝)秦艽(去芦)柴胡(去苗)半夏(汤洗,姜制)厚朴(姜制)防己熟地黄前胡当归(去芦)枸杞子甘菊花以上各二两黄芩白茯苓各三两芍药石膏苍术生地黄以上各四两官桂一两

清燥汤治湿热成痿,以燥金受湿热之邪,是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一下痿软瘫痪不能动。

黄芪一钱半苍术(米泔浸,炒)白术陈皮各八分泽泻白茯苓各七分五味子九个人参四分升麻脉门冬(去心)当归身(酒洗)生地(姜酒炒)神曲(炒)猪苓黄柏(酒炒)个三分黄连(炒)炙甘草个二分柴胡二分

上用水二钟煎八分,空心热服。

藿香养胃汤治胃虚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阳明经虚,宗筋无所养,遂成痿■。

藿香人参白茯苓各一钱白术二钱半夏曲薏苡仁山药各八分毕澄茄六分砂仁神曲陈皮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温肾汤治面色痿黄,脚痿弱无力,阴汗出。麻黄柴胡各六分白术黄柏(酒炒)猪苓白茯苓升麻各一钱防风苍术各一钱半泽泻二钱

上作一服,水煎热服,候一时,方可饮食。

补肝汤治前阴如冰冷并阴汗,两脚痿软无力。

黄芪一钱半人参干葛白茯苓猪苓升麻各一钱柴胡当归身羌活连翘黄柏(炒)泽泻苍术神曲知母防风陈皮甘草(炙)各五分

上锉一服,水煎,食前服。

龙胆泻肝汤治肝气热,色青,爪枯,口苦,筋膜干而挛急者,名曰筋痿,此方主之。

柴胡一钱人参知母脉门冬天门冬草龙胆山栀子生甘草黄连各五分黄芩七分五味子七粒

上作一服,水煎服。(明·武之望《济阳纲目·痿证·治湿热痿方》卷八十)【1626】

【按语】

此论湿热成痿的各种治疗方法。

【原文】

治虚弱痿方

加味四斤丸治肝肾俱虚,精血不足,致筋骨痿弱,足膝酸疼,不能步履。

肉苁蓉牛膝(酒浸)天麻干木瓜鹿茸(酥炙)五味子(酒浸)菟丝子(酒浸软,另研)各二两熟地黄(酒蒸)上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枚服七十丸,食前,温酒米饮任下。一方有杜仲姜汁炒一两。

牛膝丸治肝肾虚损,骨痿不能起于床,筋弱不能收持,宜益精缓中。

牛膝(酒浸)菟丝子(酒煮,捣,焙干)卑解杜仲(炒,去丝)防风肉苁蓉(酒浸)各二两白蒺藜二两肉桂(去皮)一两

上为细末,用酒煮猪腰子,捣烂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鹿角胶丸治血气虚弱,两足痿软,久卧床褥,不能行动,神效。常服补精益肾,壮筋骨。

鹿角胶一斤鹿角霜熟地黄各半斤白茯苓川牛膝(酒浸)菟丝子(酒浸煮,另捣)人参各二两当归身(酒洗)四两白术杜仲(姜汁炒)各二两虎胫骨(酥炙)龟板(酥炙)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将鹿角胶用灰酒烊化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淡盐汤下。

虎潜一名补阴丸治痿圣药。

龟板(酥炙)四两黄柏(酒炒)四两知母熟地黄各二两牛膝三两半(酒浸)锁阳虎骨筋(酥炙)当归各一两成皮七钱半芍药(酒炒)干姜各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盐汤温酒任下。加附子治痿厥如神。

加味虎潜丸

人参黄芪(蜜炙)芍药(煨)黄柏(盐水炒)当归(酒洗)山药各一两锁阳(酒浸,酥炙)枸杞子虎胫骨(酒浸,酥炙)龟板(酒浸,酥炙)破故纸(盐水洗,炒)杜仲(姜汁拌炒,去丝)各七钱半牛膝(去芦,酒浸)二两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髓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

补阴丸治痿。

龟板(酒炙)锁阳(酒浸)归身(酒浸)成皮杜仲牛膝(酒浸)白芍药(酒浸)各一两白术二两生的黄(酒炙)干姜七钱半黄柏(炒)虎胫骨(酒炙)茯苓各半两五味子二钱甘草(炙)一钱菟丝子(酒蒸,捣烂,晒干)

上为末,用紫河车蒸烂为丸,如无紫河车,用猪脑骨髓亦得,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

五兽三匮丹治因血气虚损,肝肾不足,两脚痿弱。

鹿茸(酥炙)麒麟竭虎胫骨(解断,酥炙)牛膝狗脊(燎去毛)各等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痿证肢体筋脉弛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常见,相当于格林-巴利(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低钾血症等等,表现有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 一、病因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皆令内热燔灼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 久处湿地或涉水冒雨,感受外釆湿邪,湿热浸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或郁遏生热,或痰热内停,蕴湿积热,导致湿热相蒸,浸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滋养而成痿。正如《素问?痿论》所言:“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潮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3.饮食毒物所伤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度,或久病致虚,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湿内停,客于经脉;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均可致痿。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久病房劳 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或房劳太过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濡养。 5.跌仆瘀阻 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其濡润滋养。 二、病机 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且脏腑间常相互影响。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一般而言,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音亦不少见。外感温邪、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久延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损,则由实转虚,

中医术语:水湿痰饮

中医术语:水湿痰饮 中医术语:水湿痰饮 (一)水湿痰饮得基本概念 水湿痰饮主要就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得病理产物,就是继发性病因之一。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得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得病理变化。水湿痰饮虽然都就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得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又有所区别。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就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得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就其停留得部位而言,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得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经络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得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得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另外,痰又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之别。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得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

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得症状与体征,运用辨证求因得方法加以确定。无形之痰饮得概念,拓展了痰饮作为继发性病因得致病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痰饮学说得内容。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得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水湿痰饮得形成 水湿痰饮就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得病理产物,因此,凡对津 液代谢有影响得致病因素及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得脏腑功 能失调,均可导致水湿痰饮得形成。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就是形成水湿痰饮得初始病因。上述因素或直接影响津液代谢,或使相关脏腑得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水湿痰饮内生。例如外感六淫,或火热煎熬,或寒邪凝滞,如《医碥》所说:“痰本吾身之津液,……苟失其清肃而过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失于温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或湿浊留聚,如《症因脉治》所说:“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或燥伤津液,如《症因脉治》说:“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邪作矣。”或因气滞、气虚,气不行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关键词】痰饮;温药;中医药疗法痰饮是以喘咳、呼吸困难为特征的哮证、喘证的基本病理因素。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即提出“病痰饮水者,当以温药和之” , 该理论迄今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能否坚持和怎样坚持“温药和之”是影响临床治疗痰饮效果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 1“温药和之”为治疗大纲,不可偏离痰饮是人体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凝滞而成。《内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肺失宣肃,津聚为痰;或脾虚转输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运化,上贮于肺而为痰;或因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津停聚为痰。换言之,肺赖脾散精以供养,肺气耗散, 子盗母气则脾虚;肺与肾金水相生,共司气的摄纳和津液敷布母病及子则肾虚,终至肺脾肾三脏俱虚,加之痰瘀内阻,体虚易感,反复发作,互为因果,终成痼疾。作为病理产物的痰饮形成以后,有形之实邪乃相继出现,不论痰饮也罢,气道分泌物增多也罢,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

为水饮留聚。虽然表现为寒饮或饮郁化热,但笔者认为寒饮是其正常病理表现,而饮郁化热不过是特定条件下的异常表现而已。 由于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不耐寒热。所以一旦痰饮形成,即可影响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出现喘促鼻张,甚或喘息不得平卧,或喉中水鸣声之哮喘症状。正如《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量加消散。此等证候,当眷眷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由于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低下,阳气不足所致的病理产物, 会进一步引起气行不畅、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而仲景当以“以温药和之”之法恰合病机。既能温散痰饮,又能温阳化气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消除发病夙根。吴鞠通曰:“盖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正与仲景“温药和之”相吻合。笔者在临床中常常遇到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喘咳,在基层卫生院给予静脉点滴抗生素、平喘药(如氨茶碱)、激素等综合治疗但症状始终未能有效控制,每遇寒凉即出现鼻塞流涕、喘咳频发者,证见咳喘频频,气不足以息,甚者张口抬肩,口不渴或喜热饮,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教学】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目的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 2.熟悉痰饮的成因、致病特点与辨证分类。 3.掌握痰饮病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本篇是论述痰饮和咳嗽,但重点在“痰饮”。 论述痰饮分四种: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以及伏饮、留饮的成因 与证治。 第1条、第2条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二) 【词解】 素盛今瘦:治痰饮病人在未病前身体很丰盛,得病之后,形体消瘦。 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诸病源候论》作“漉漉有声”。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释义】 第一条是论述痰饮病共分四类型。由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和主证不同,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而这四种饮邪,总称为痰饮。所以痰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第二条是论述四饮的病机和主证。痰饮病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肺气不能敷布津液,而使饮食精微变成痰饮,若下流肠间,则沥沥有声可闻。饮食精微化为痰饮,不得充养肢体,故身体虚弱,日见消瘦。 悬饮病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留肝区而积聚在胁下,以致气机升降不利,所以心下硬满,咳唾时牵引胁肋疼痛。 溢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积于内,泛溢于四肢体表,故身体或四肢疼痛而重,水邪郁滞,表闭不开,故不汗出。 支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之后,停留心下的胸膈,水气凌肺,气失宣降,而咳逆倚息,气喘不能平卧。肺气逆于上而不能通调水道,饮停不化,故面部体表形如水肿。 【中心思想】 这两条是论述痰饮的分类和四饮的症状。 【教学参考】 [按语] 广义痰饮病的形成与人身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人身水液的正常流行情况,故广义痰饮是由肺脾肾气化失常,三焦水道通调失职,影响体内水液的运

痿症的治疗方法

痿症的治疗方法 发表者:赵东奇 1663人已访问 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 肺热津伤 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 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 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 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 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久处湿地,或冒雨露,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

中医术语水湿痰饮

中医术语:水湿痰饮 中医术语:水湿痰饮 (一)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 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水湿痰饮虽然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又有所区别。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经络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另外,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

疬、痰核等。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加以确定。无形之痰饮的概念,拓展了痰饮作为继发性病因的致病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痰饮学说的内容。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 水湿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因此,凡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及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 失调,均可导致水湿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水湿痰饮的初始病因。上述因素或直接影响津液代谢,或使相关脏腑的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水湿痰饮内生。例如外感六淫,或火热煎熬,或寒邪凝滞,如《医碥》所说:“痰本吾身之津液,……苟失其清肃而过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失于温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或湿浊留聚,如《症因脉治》所说:“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或燥伤津液,如《症因脉治》说:“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

痰饮 中医最佳治疗详解

痰饮中医最佳治疗详解 痰饮中医最佳治疗详解; 痰饮,病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但此书记述之痰饮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则概括多种饮病,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此数种中之痰饮,则属狭义之范畴。痰饮由体内水湿不化所酿生。《赤水玄珠》卷六:“痰饮。胶固稠粘者,痰也;清而稀薄者,饮也。”费伯雄则谓:“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医醇剩义》卷三)后世根据停饮部位、停饮久暂的不同,又分为流饮、留饮、支饮、溢饮、悬饮、癖饮、伏饮、肺饮等不同。临床表现的证候较为纷繁,如头晕目眩,耳鸣,口眼瞤动;或嗳气吞酸,嘈杂呕哕,或咽嗌不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咳吐絮状粘痰;或心下如停冰,心中冷痛时作;或梦见怪诞、鬼魅;或足腕酸软,腰背卒痛;或四肢骨节烦疼而无定处,乃至手麻、臂痛,状如挫闪;或脊背有一如掌大之寒痛区;或表现为绕颈核块;或皮肤如有虫行感;或发为癫狂、中风;或见心下怔忡,心悸,如人将捕之;或喘嗽、呕吐;或呕出冷涎、黑水、绿汁等。由于痰饮病多由脾、肺、肾功能失调,影响人体水液正常输化所致,故宜温补脾肾治其本;利水、宣肺、逐饮治其标。又:痰饮作为饮证之一,系指水湿之邪留于肠胃所致。《金匮要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治宜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等。张仲景所论此狭义之痰饮,后世亦名流饮。参见该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指因脏腑功能失调使体内津液停聚而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又成为某些以痰多、苔腻、脉滑等为主症的疾病的致病因素。目录 [隐藏] 1 痰饮简介 2 痰饮记载 3 痰饮形成 3.1 痰 3.2 饮 4 痰饮特征 5 痰饮治疗 6 痰饮方药1 7 痰饮方药2 8 痰饮方药3

气血津液病证-痰饮

气血津液病证-痰饮 一、A1 1、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可用于治疗下列何证 A、支饮之寒饮伏肺证 B、支饮之脾肾阳虚证 C、悬饮之饮停胸胁证 D、痰饮之脾阳虚弱证 E、痰饮之饮留胃肠证 2、溢饮之表寒里饮证,治疗首选方为 A、小青龙汤 B、苓桂术甘汤 C、半夏厚朴汤 D、香附旋覆花汤 E、椒目瓜蒌汤 3、治疗悬饮之络气不和证,首选的方剂是 A、香附旋覆花汤 B、柴枳半夏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4、痰饮的治疗原则为 A、温化利水 B、温阳固本

C、温补并用 D、温清并用 E、温药和之 5、痰饮之饮留胃肠证的治法为 A、温脾化饮 B、攻下逐饮 C、和解宣利 D、泻肺祛饮 E、发表化饮 6、治疗饮留胃肠所导致的痰饮,方剂宜选用 A、小青龙汤 B、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7、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弱证的最佳选方是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8、漏出液常见疾病不包括 A、肝硬化

B、肾病综合征 C、缩窄性心包炎 D、结核性胸膜炎 E、急性肾小球肾炎 9、下列关于渗出性胸腔积液的体征,叙述错误的是 A、患侧胸廓饱满 B、呼吸运动减弱 C、气管向患侧移位 D、触诊语音震颤减低 E、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10、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者属于 A、支饮 B、痰饮 C、悬饮 D、水饮 E、溢饮 11、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者属于 A、痰饮 B、支饮 C、溢饮 D、悬饮 E、水饮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

《金匮要略》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B )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C)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A)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D)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B )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C)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D)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B)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A、肝经感受寒邪,痛引少腹 B、肝经湿热 C、肝阳上亢 D、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20、水饮停留在胃肠,谓之() A、悬饮 B、痰饮 C、溢饮 D、支饮 二、多项选择题(2分*5=10分。有1~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苓桂术甘汤证除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外,还可见() A、呕恶 B、小便不利 C、舌苔白滑 D、心悸 E、脉弦而滑 2、《金匮要略》中关于水气病的治法包括() A、发汗 B、开鬼门 C、结净腑 D、利小便 E、攻下逐水 3、患者黄疸辨证为寒湿发黄,可选下列何方治疗() A、茵陈理中汤 B、茵陈术附汤 C、茵陈四逆汤 D、茵陈蒿汤 E、栀子大黄汤 4、柏叶汤的组成中除含有柏叶外,还有() A、艾叶 B、干姜 C、赤石脂 D、马通汁 E、附子 5、用桃花汤治疗下利脓血,患者脾肾阳虚甚者,可加() A、肉桂 B、白芍 C、附子 D、肉豆蔻 E、黄芪 三、填空题(1分*20=20分) 1、夫肝之病,补用------,助用------------,益用----------------调之。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 3、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入于腑, ----------------;邪入于脏,----------------,-----------。 4、夫男子平人,脉大为----,极虚亦为----。 5、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主之。 6、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当与--------。 7、积者,------------,------------;聚者,------------,发作有时, ----------------,为可治。 8、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主之。 四、判断题(1分*10=10分)

名医医案痿证医案摘录选1

名医医案痿证医案摘录选1 男王枢密巷 一诊七月五日 脉情虚软,舌绛嫩无苔,前月月初,胸膺仰卧息痛,咳呛不静,继而两足痿软无力,不任于地,一不留意,竟至跽而仆。年当发育,肾气虚衰,金水不能相生,亦痿躄之机也。经曰:“肺热叶焦,则生痿躄。”本证是也。 川象贝各二钱四分肥玉竹六钱女贞子六钱七月七日 凡痛着者曰痹,软而无力者曰痿,痹为风寒湿三气杂至,痿为火热刑金,金气虚,少水不能制盛火,骨髓空虚,足之三阴有所虚赢也。若以滋其化源也,服二剂而两足稍振,步履较便,咳呛亦稀,惟脉情虚软,尤从滋养所致。 川百合八钱女贞子六钱沙苑子六钱炒米仁一两二钱 三诊整玉竹五钱生米仁一两二钱怀牛膝五钱 四诊生百合八钱麦门冬四钱怀牛膝五钱线鱼胶六 钱川杜仲四钱八 按:《内经》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也。然以肺热叶焦,为致痿之源,而筋骨又为肝肾所主,故东垣治痿有补肝肾之法。本证舌绛无苔,呛咳在前,此原肺热阴伤之体,续见两足痿软无力,是因肺虚而绝肾水之上源,即谓“金不生水”,所以治疗不离乎金水二调。贝

母、杏仁、紫苑等,在于化痰利肺,麦冬、百合、玉竹、女贞、杜仲、川断等,养阴而滋补肺肾。 暑湿致痿——不离脾胃 吴某六月十六日 每至夏秋暑湿交争,发为痿躄,两足坠重,不能步履,刻诊脉情细濡,舌苔白滑,胸脘痞闷,纳谷不馨。病势犹在蕴酿之时,先以芳通淡渗。 制苍术二钱四分宣木瓜(酒炒)三钱 汉防己三钱六月十九日 湿热郁蒸,浸淫筋脉,而致两足痿弱无力。前进芳通淡渗,步履稍感有力,行动已不需扶持。惟小溲微黄短涩,下焦湿邪未净,脉濡细,苔薄白,食后尚感脘痞。现胃气未振,脾弱运迟,精微不布,筋脉失养。治当再参健运。 制苍术二钱四分扁豆四钱怀牛膝三钱六分建神曲六 钱 按本证痿躄发生均在夏秋之交,此时湿气弥漫,暑热熏蒸,阳明太阴因受暑湿困扰。患者胸脘痞闷,纳谷不香,而舌苔白滑,当是湿邪为主,所以治以芳香淡渗之品,重在开胃利湿。药后步履稍感有力,此为佳兆。二诊再参健运脾土,湿邪既化,精微得布,痿证之痊愈指日可待。 痿躄《徐恕甫—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此痿原来起于腰痛,虎潜丸之妙,权变之用,尽在疗效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及答案:气血津液病证-痰饮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第二试内科学试题:气血津液病证-痰饮 一、A1 1、治疗痰饮的主要原则是 A、清热 B、化痰 C、利水 D、温化 E、逐饮 2、治疗痰饮脾阳虚弱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3、治疗悬饮络气不和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4、治疗悬饮阴虚内热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5、治疗溢饮表寒里饮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6、治疗支饮寒饮伏肺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7、治疗支饮脾肾阳虚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8、狭义的痰饮是指饮邪留于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9、溢饮是指饮邪留于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10、下列哪项不是广义的痰饮范畴 A、悬饮 B、痰饮 C、支饮 D、水饮 E、溢饮 二、A2

1、患者男,65岁,患痰饮病,症见喘促,动则尤甚,气短,咳而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小便不利.,足跗浮肿,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脉沉细而滑,辨证应属 A、支饮寒饮伏肺证 B、溢饮表寒里饮证 C、痰饮脾阳虚弱证 D、支饮脾肾阳虚证 E、悬饮饮停胸胁证 2、患者咳唾时胸胁引痛,咳逆喘息不能平卧,右侧肋间饱满,舌苔白腻,脉沉弦。其诊断为 A、痰饮,脾阳虚弱 B、悬饮,邪犯胸肺 C、支饮,寒饮伏肺 D、溢饮,水饮泛溢 E、悬饮,饮停胸胁 三、B 1、A.饮留胃肠 B.饮留胁下 C.饮溢肢体 D.饮撑胸肺 E.饮留腹内 <1> 、悬饮是指饮邪留于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 ---------------------------------------------------------------------- (论一首脉二十一条方十八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李炳茂 (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省衡水巾桃城区人民东路780号,053000) [摘要] 《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 黄帝内经;痿证;治疗;思想精华 痿证是指肢体软弱无力,日久因为不能随意活动而导致肌肉松弛、或者萎缩、或者肿胀和假性肥大等一类疾病的总称。痿证以下肢痿软较多见,所以《素问·痿论》又有“痿蹙”之称”。“痿”是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纵不收;“蹙”是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之意。又因为痿证多是肌肉疾病导致的肢体痿软无力,或者感觉减退,所以又称为“肉苛”。是营卫俱虚导致肌肉不仁、不用,痿软无力不能任地。“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疾?岐伯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本文就其治疗痿证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供临证参考。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可概括为五脏病因、七情病因、六淫病因等几个方面。 1.1 五脏病因 《素问·痿论》认为,痿证是内因五脏虚损所致,“五脏使人痿”。痿证是四肢痿弱无力,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状。“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身体四肢所以能够活动,是五脏之气血营养于筋脉肉皮骨的结果。所以痿证是脏病于内,形痿于外。如“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蹙也”。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推动血气营养输布全身,外合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薄,输布津液精微的功能减低,“肺朝百脉”的能力不足,使得五脏营养皆受损,故肌肉营养不良,而生痿蹙之证。蹙,即足痿而不能任地。虽目肺热,实为肺阴虚引起,即“阴虚生内热”。阴虚内热严重可致肺“叶焦”。叶焦乃气阴大虚之状也。肺气虚则无力“朝百脉”.宣发输布气血功能减低,通调津液水道能力下降;肺阴虚则不能滋润肺本脏而“叶焦”,不能滋润肌肉四肢百骸而营养不良发生痿证。“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心为君火之脏,主一身之血脉。对健康之体而言,心脏阴阳气血处在平衡协调状态。只有心脏阴血虚少,不能制约阳热之气,才能出现相对的“心气热”。心气热则气化火而上炎,火热更伤阴耗血,气上血随,下身肢体之脉阴血更虚.故成营养不良脉痿而以下身为重。脉,即血脉,也称经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营卫阴阳运行的通道,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以利关节矣。经脉阴血虚少则患脉痿.脊柱关节骨骼肌肉皆缺失营养,痿软易折,迟缓纵弛而收缩无力,不能任地行动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肝主一身之筋膜,胆附于肝,储存肝脏分泌之胆汁,肝气热则胆汁外泄而口苦。《素问·五脏生成》认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由于肝脏对血液有储藏和调节作用,所以该篇又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全身筋膜,肢体、爪甲的活动,依赖肝血的营养滋润。如果肝气热,则耗伤阴血,筋膜失养而干燥挛急,屈伸无力,行动不便,发生筋痿之病。“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脾主肌肉四肢,为胃行其津液,所以脾气热导致胃中干,津液少而口渴。《素问·痿论》还说:“脾主身之肌肉”。这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有力。脾气虚弱,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肌肉失去营养滋润则痿软无力,走路不能,发生肉痿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一、治疗原则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1.什么是“温药和之”? 温补脾肾:补胃阳,燥脾土,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温而不燥:不可过于刚燥、温补,以免伤阴、热化; 温寓行消:温药和之:温药配合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刚柔并济)。 病痰饮者,當以温药和之。(15) 2.“温药和之”的机理 痰饮内因脾运失司,中阳素虚;外因感受风寒湿邪; 饮为阴邪,易伤阳气,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温运消饮; 魏荔彤的《本义》:“痰生于胃寒,饮存于脾湿,温药者,补胃阳,燥脾土,兼擅其长之剂也。” 二、四饮分类及脉证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1) 問曰:四飲何以爲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卧,其形如腫,謂之支飲。(2) 痰饮:饮流胃肠(脾胃、肠间) 病机:脾虚不运,水饮停留于胃肠 主症: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饮停胁下(肝肺) 病机:饮停胁下,气机升降失常 主症:咳唾引痛(胸胁痛) 溢饮:饮溢四肢(脾肺)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主症:身体疼痛沉重,当汗出而不汗出 支饮:饮停胸膈(心肺) 病机:胸阳不足,水饮射肺凌心 主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三、四饮证治 (一)痰饮 1.饮停心下证治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病机:脾胃阳虚,痰饮中阻。 主症: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湯。 方解:茯苓消饮,桂枝温阳,白术甘草补脾 苓桂剂群:五苓散,苓桂甘枣汤等。 2.饮及脾肾证治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17)

中医针灸治疗精华总结归纳(权威)

中医针灸治疗精华总结归纳(权威) 第一章内科病症 第一节痹症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环跳居髎秩边 股部:伏免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加减: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附股外侧皮神经炎 处方: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 加减:腰椎病变或腰大肌压迫引起者:腰夹脊、大肠俞。 第二节腰痛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 加减:寒湿腰痛:灸大椎;瘀血腰痛:隔俞;肾虚腰痛:灸命门 第三节坐骨神经痛 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 加减:有腰骶部疼痛者: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夹脊、阿是穴;与天气变化有关者:灸大椎、阿是穴;气滞血瘀者:膈俞、合谷、太冲 第四节痿证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加减:肺热津伤:鱼际、尺泽、肺俞;湿热浸淫: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肝肾亏虚: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附神经末梢炎 上肢: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八邪 下肢:伏兔足三里丰隆环跳风市阳陵泉八风 加减:早期:太冲、膈俞;后期:血海、三阴交、太溪 第五节中风 ⑴中经络: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加减: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绝骨、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解溪、胫上便秘: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⑵中脏腑: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加减:闭证:十宣、合谷、太冲脱证:关元、气海、神阙呼吸衰竭:气舍 第六节面瘫 处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关键词】痰饮;温药;中医药疗法 痰饮是以喘咳、呼吸困难为特征的哮证、喘证的基本病理因素。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即提出“病痰饮水者,当以温药和之”,该理论迄今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能否坚持和怎样坚持“温药和之”是影响临床治疗痰饮效果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 1 “温药和之”为治疗大纲,不可偏离 痰饮是人体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凝滞而成。《内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肺失宣肃,津聚为痰;或脾虚转输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运化,上贮于肺而为痰;或因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津停聚为痰。换言之,肺赖脾散精以供养,肺气耗散,子盗母气则脾虚;肺与肾金水相生,共司气的摄纳和津液敷布,母病及子则肾虚,终至肺脾肾三脏俱虚,加之痰瘀内阻,体虚易感,反复发作,互为因果,终成痼疾。作为病理产物的痰饮形成以后,有形之实邪乃相继出现,不论痰饮也罢,气道分泌物增多也罢,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为水饮留聚。虽然表现为寒饮或饮郁化热,但笔者认为寒饮是

其正常病理表现,而饮郁化热不过是特定条件下的异常表现而已。 由于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不耐寒热。所以一旦痰饮形成,即可影响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出现喘促鼻张,甚或喘息不得平卧,或喉中水鸣声之哮喘症状。正如《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量加消散。此等证候,当眷眷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由于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低下,阳气不足所致的病理产物,会进一步引起气行不畅、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而仲景当以“以温药和之”之法恰合病机。既能温散痰饮,又能温阳化气,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消除发病夙根。吴鞠通曰:“盖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正与仲景“温药和之”相吻合。笔者在临床中常常遇到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喘咳,在基层卫生院给予静脉点滴抗生素、平喘药(如氨茶碱)、激素等综合治疗但症状始终未能有效控制,每遇寒凉即出现鼻塞流涕、喘咳频发者,证见咳喘频频,气不足以息,甚者张口抬肩,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腻,脉沉细而弱。笔者临证时每从脾肺俱虚、痰湿内蕴着手,

针灸治疗痿证

针灸治疗痿证 针灸治疗痿证 痿证,乃四肢痿软,肢体瘦弱,甚或瘫痪的运动系统疾病,尤以下肢痿废者多见。 【病因病机】 1.七情内伤:悲忧、思虑无穷伤及脾土肺金而致痿废。 2.房劳过度:纵欲无常,致真阴亏损,精液耗竭,筋脉失荣而致痿废。 3.饥饱劳役:饮食劳倦伤及脾胃,则气血生化之源断绝而致痿证。 4.外感六淫:暑湿闭阻经脉,驰张不收而致痿。 5.失血过多:血虚不能荣养筋脉,故手足痿软不用。 【治疗原则】 1.治痿证独取阳明 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用阳明经穴治疗本病,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荣养筋脉。 2.泻南补北法 按五行生克之理,南方为心之所主,北方为肾之所主;因心火克肺金,故泻心火(泻南)则肺金清,肺金清而金不克木则肝木实;因肾水克心火,故补肾水(补北)则心火降;心火降则火不克金而金盛;肝主荣筋,肺朝百脉,金木无殒,

则痿证无从发作。 【辨证论治】 1.湿热痿证 症状:面黄身重,恶热喜凉,下肢痿软,甚不任地,久则肌瘦,溲赤涩痛,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针灸:主穴,足三里、解溪、髀关、合谷、曲池。配穴,上肢配手三里、肩髃、外关;下肢配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环跳。毫针刺,平补平泻。 2.肺热痿证 症状:喉干鼻燥,口渴心烦,咳嗽而呛,小便热痛,下肢痿软,甚则不用,舌红苔黄,脉细数。 针灸:主穴,少商、列缺、尺泽。配穴,上肢配合谷、曲池、肩髃;下肢配足三里、阳陵泉、环跳、风市。毫针刺,平补平泻,兼以点刺出血法。 3.肝肾阴虚痿证 症状:头目眩晕,腰脊酸软,遗精早泄,两足心热,下肢渐痿,甚而不用,舌质红降,脉细数。 针灸:主穴,肝俞、肾俞、太溪、悬钟、三阴交。配穴,上肢配曲池、阳池、肩贞;下肢配阳陵泉、丘墟、八髎、环跳。毫针刺,用补法。 4.心脾两虚证 症状:面色萎黄而少光泽,体倦神疲,不欲饮食,心悸,健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练习题:气血津液病证-痰饮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练习题:气血津液病证-痰饮 一、A1 1、下列哪项不是广义的痰饮范畴 A、悬饮 B、痰饮 C、支饮 D、水饮 E、溢饮 2、溢饮是指饮邪留于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3、狭义的痰饮是指饮邪留于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4、治疗支饮脾肾阳虚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5、治疗支饮寒饮伏肺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6、治疗溢饮表寒里饮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7、治疗悬饮阴虚内热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8、治疗悬饮络气不和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9、治疗痰饮脾阳虚弱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10、治疗痰饮的主要原则是 A、清热 B、化痰 C、利水 D、温化 E、逐饮 二、A2 1、患者咳唾时胸胁引痛,咳逆喘息不能平卧,右侧肋间饱满,舌苔白腻,脉沉弦。其诊断为

A、痰饮,脾阳虚弱 B、悬饮,邪犯胸肺 C、支饮,寒饮伏肺 D、溢饮,水饮泛溢 E、悬饮,饮停胸胁 2、患者男,65岁,患痰饮病,症见喘促,动则尤甚,气短,咳而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小便不利.,足跗浮肿,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脉沉细而滑,辨证应属 A、支饮寒饮伏肺证 B、溢饮表寒里饮证 C、痰饮脾阳虚弱证 D、支饮脾肾阳虚证 E、悬饮饮停胸胁证 三、B 1、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1> 、治疗悬饮邪犯胸肺证宜选用 A B C D E <2> 、治疗悬饮饮停胸胁证宜选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