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经济与管理 中国粮食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4
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策略一、前言粮食是人类的重要的基本生活物质,是国家、民族、人民生存、发展和安全的基础。
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和消费模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本文将就目前粮食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提出一些解决策略,以期为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提供参考。
二、粮食生产问题分析1、农民数量和素质中国的农业面积占到了世界的7%,产量占到了世界的1/3,但粮食生产依附于农民数量和素质。
目前,中国的农民人口正在逐年减少,年龄不断上升,工作能力不断下降。
同时,农民的文化素质也相对较低,对于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接受能力较差,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2、粮食生产方式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受到空气、水土污染的挑战,同时面对着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的问题。
粮食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资源配置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粮食消费问题分析1、粮食安全问题当前,粮食安全问题涉及国内外多个领域,需要更多、更系统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内部消费市场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粮食储存、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
外部消费市场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多样的贸易安全问题。
2、饮食习惯对于粮食状况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会相应的改变。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食用快餐,但快餐营养价值低,不健康。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会越来越喜欢进口食品,同时又导致了国产粮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何加强科技、营养、健康等方面的研究,使得粮食得以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饮食需求,是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四、粮食贸易问题分析1、粮食贸易历史中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也是粮食进出口大国。
200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粮食国,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进口粮食国,粮食贸易占据了国际贸易中的很大一个比例。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作者:杨柳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0期[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时期。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利益,是一个的重大课题。
本文在阐明经济新常态内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粮食产业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粮食安全;对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趋势。
经济新常态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利益,是我们必须予以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
1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经济新常态就是不再像过去那样以GDP为导向,而是重视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回归到了经济发展的本义,即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经济活动创造、转化、实现价值,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主要特点,以便更好地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的本质是提质增效。
新常态主要特点从速度上来说就是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主动应对、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既有助于保持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能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机遇。
2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凸显的主要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由粮食供给、粮食消费、粮食流通、粮食储备四个环节构成。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凸显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粮食供给方面,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稀缺。
耕地、淡水等自然资源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基本因素,截止到2017年末,中国可耕地面积20.23亿亩,约占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2017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6亩/人,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89亩/人少了1.43亩,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一、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粮食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粮价波动频繁,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粮食供求现状、粮价波动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包括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将分析粮价波动的原因,包括国际市场影响、国内政策调整、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粮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包括物价水平、居民消费、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流通结构等,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1. 简述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安全。
粮食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的核心。
粮食的稳定供应是确保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粮食的充足供应可以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的自给自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粮食的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只有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避免外部因素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再者,粮食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学术展台 ・356 ・我国政府储备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张宏凯 摘 要:政府储备粮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而我国政府储备粮目前的运行管理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
本文从政府储备粮管理的现实情况入手,剖析储备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储备粮管理改革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储备粮管理;问题;对策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储备粮是指在新的作物收获的时候,可以从上一年度的作物中得到的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
政府储备粮,是指政府专项储备粮,承担着调节社会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的重任。
我国政府储备粮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形成了与粮食流通体制相适应的储备体系和管理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我国储备粮管理制度的形成及现状50年代,为了应对解放初期粮食短缺和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况,国家从粮食周转储备中拿出来一部分建立了用于应对自然灾害和意外的“甲字粮”。
60年代,为了备战需要,又建立了“506粮”,这些均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粮食储备。
但是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不足,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粮食储备规模很小。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为扩大粮食储备规模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由于粮食产量增长过快而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现象。
为了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从1990年我国开始建立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制度,成立了国家粮食储备局,形成了中央政府储备和地方政府储备两大储备体系,由各级粮食部分级管理。
到了2000年,为了适应粮食流通制度市场化改革,国家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储备粮的调节作用,至此形成了我国以中央储备粮为主的中央和地方“双通道”储备体系。
二、我国储备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多部门管理造成储备粮运行效率低下我国政府储备粮的管理包括计划、存储、动用和监督检查等,其运行的每个环节均由多个部门协同管理,协调成本不断增加,降低了储备粮的运行效率。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总量不断增加,粮食生产和供应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而“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更加呈现出了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探讨我国新型粮食生产与供应模式,为实现粮食安全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 地域环境:我国气候、土壤、水环境多样性极大,区域差异明显,加之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了粮食生产中的一些问题。
2. 农业现代化水平:由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有限,粮食生产中存在大量劳动和资源的浪费问题,农民素质及生产技术低下,使得粮食生产低效率、低质量、低自给率等问题。
3. 粮食储藏和运输能力:我国粮食的储存和运输能力严重不足,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损失,影响人民生产和生活。
4. 市场供应的不稳定:由于资本的介入以及对外贸易接触频繁,粮食市场供应产生一定的波动,或是常出现短缺,或是产量巨大而无需求情况,给国家粮食战略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新型粮食生产与供应模式为应对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我国政府不断推进新型粮食生产和供应模式,包括:1.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改善农民素质和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手段,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及质量,实现由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生产强国的转变。
2. 粮食多元化生产模式:通过引入多元化农业生产模式,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自给率和适应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平稳、可持续发展。
3. 进行集约化粮食储运:对粮食储藏和运输链路进行集约化建设,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监管农业生产进程,以保障“土地到口”全过程粮食质量和安全。
4. 开展区域粮食贸易:实现区域间粮食贸易,建立粮食交易市场,发展农产品产业化和农村旅游,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三、实现粮食安全的思路与建议为实现粮食安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改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环保农业生产模式,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研究资料,本文评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粮食危机,最后,从农业生态经济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
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验证了马尔萨斯(malthus)理论中关于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福利有负面冲击的论断。
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
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一、背景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每个国家的基本任务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供给、需求、气候和自然环境等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二、影响因素1.供给因素我国农业实力逐渐提升,但仍存在着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严重的瓶颈制约,这对粮食的供给带来了不利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由于部分地区的农民流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粮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
其次,农民在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也要面临粮食市场价格下跌而导致收入下降的问题,这种矛盾往往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计,也会对粮食产量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市场需求起伏不定,农民需要应对市场变化调整种植结构,但是不能完全保障粮食生产。
2.需求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粮食需求量与日俱增,且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同时,我国大部分人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粮食占用很大部分收入。
因此,不仅数量需求,质量需求也持续增加。
这些需求的成分包括婴幼儿、老人、中青年,他们的营养需求差异较大,陈述的知识有差异。
这些因素都对粮食的消费量和质量产生了影响。
3.气候因素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气候因素对粮食产量影响尤为明显。
天气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会对粮食产量造成极大影响。
例如,2019年,黄河中下游地区连续多日暴雨,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受灾,严重影响了当年粮食产量。
同时,气候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粮食生产,降雨量和温度异常,以及干旱、水涝等灾害都会对粮食产量和品质带来影响。
4.自然环境因素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资源日渐受到了破坏和污染,对于粮食质量和数量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研究【摘要】我国粮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生产、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本文从粮食经济现状、粮食政策演变、需求与供给矛盾、粮食安全问题和政策调整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我国粮食经济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深化粮食经济改革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对政策进行了相关建议。
本文旨在为我国粮食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现状,演变,需求,供给,安全,问题分析,调整建议,发展趋势,改革,重要性,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研究引言我国粮食生产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也正不断增加。
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供需矛盾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粮食政策,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维护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粮食经济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阶段,政府也在不断调整粮食政策,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研究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粮食经济现状、粮食政策的演变、粮食需求与供给矛盾、粮食安全问题分析以及粮食经济政策调整建议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未来粮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背景下,粮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粮食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缓解粮食供需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粮食经济的研究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涉及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也涉及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粮食经济与管理
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粮食问题的研究
姓名赵小淞学号201020****
班级专业音乐表演
中国·北京
二○一一年十二月
自我评价
良分数70—85分
中国粮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报了这门课程虽然讲解的知识与我所修专业无关系但是我对这方面的感兴趣课上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课下也在网上了解这方面知识希望老师能给我一个理想的成绩!
邮箱.443805537@
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1998年的报告,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十亿。
要确保这么多人口的生存,粮食问题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90年代全球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7%,略低于80年代的实际年均增长率,而同期世界所有用途的粮食和农产品需求仅增加1.6%,大大低于80年代2%的实际年均增长率,预计90年代全球粮食和农产品总的供应量足以满足全球的有效需求。
说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世界粮食是安全的,世界粮食及农产品生产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世界存在的粮食问题之所以存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营养不足,又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缺粮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粮食又大量“过剩”。
战后发达国家粮食人均产量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发达国家的粮食越来越“过剩”。
尽管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足,但发达国家的存粮却大量积压。
因为发达国家为维持粮食的较高价格,宁可积压或销毁,也不愿低价供应发展中的粮食不足国家,而这些粮食不足国家却往往由于无力购买,而使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在世界粮食生产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1994年,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就曾在《谁来养活中国人?》一文中指出,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
但是,我国从1999年起已连续4年粮食减产,靠挖库存来平衡需求。
而库存粮食很有限,去掉陈粮最多还能挖抵两年。
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下降,由当时的5.12亿吨下降到2002年的4.57亿吨;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从1998年11378.7万公顷下降到2002年的10390万公顷;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2年的357公斤。
具体来说,我国近几年的粮食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 粮食生产周期限制粮食的亩产。
粮食生产周期为4~5年,大体上为两年一平一丰收,1995年来连续几次的粮食丰收使供给过剩,从1999年起,我国粮食进入歉收期。
2. 由自然因素产生的粮食问题。
①从1949年到1998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为3.24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7%。
到1998年底,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为8.01亿亩,虽然生产了占全国67%的粮食、60%的经济作物和80%的蔬菜,但却耗费了大量的灌溉用水。
②我国耕地在承受人口和城市化巨大压力的同时,还面临水土流失的剧烈侵蚀,全国年均有100万亩耕地因此丧失利用价值。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提供的统计显示,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以上,土壤流失总量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减少粮食2000多万公斤,造成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③土壤侵蚀造成耕地水、土、肥流失后,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
目前,我国仍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540亿元。
④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据有关人士预计,2050年前,我国粮食产量要比现在增加1400亿公斤以上,这意味着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必须增加。
在工业与农业争水时,农业显然居于不利的地位。
因为中国大陆需要1000吨水来生产一吨小麦,价值大约200美元。
3. 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限制粮食供给能力。
主要原因在于粮食供应的地区结构和品种结构不适应变化了的消费需求,我国南方每年有近2000万吨稻谷喂猪,而东北粮仓却产生卖玉米难。
广东省早稻积压,但同时进口大米。
吉林两次卖难积压的玉米都是产量高、粉质多、口感不好的粉质玉米,而南方产粮大省积压的粮食主要是早籼稻。
以湖南省为例,市场畅销的粳稻、糯稻仅占稻谷总产量的3%,籼稻占94%,每年粮食收购总量的90%是早籼稻,而早籼米垩白度高,口感不好。
4. 粮食需求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联合国经合组织等单位预测,我国粮食到本世纪末的需求量约在5-6亿吨之间。
按照人均400
公斤消费量、13亿人口计算,粮食总需求量为5.2亿吨。
若按照人均500公斤的需求水平计算,则需要6.5亿吨。
而按照农业发展规划,我国的粮食生产即使经过努力到本世纪末达第二个台阶,即5亿吨的水平,那么,届时在第一种需求格局即我国粮食消费构成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将出现2000万吨的缺口,而在粮食间接消费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的需求格局下,将出现1.5亿吨的缺口。
5. 农民生活水平、国家政策、耕地面积的占用、退耕还林所导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1982年和1989年都出现过农民卖粮难的现象。
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有共同之处,表现为农民手中的粮食卖不出去,国营粮食部门不愿收购,市场粮价低落,但两次卖难有重要区别:第一次卖难是在温饱需求的背景下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仓储运输及粮食加工能力不适应粮食生产的发展;第二次卖难是在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之后,城乡居民的消费转向小康,不再种田,没有粮食可卖。
卖粮难的现象是粮食问题的根本原因。
以贵州省某县为例,由于国家加大力度鼓励村民退耕还林,现在乡里种粮的人大大减少,耕地也减少了很多,大家都宁愿买粮,光是2004年退耕还林就达到2004亩。
根据这个村庄2001年至2003年产粮统计表,耕地2001年为2395亩,2002年2317亩,2003年2300亩;粮食产量2001年11005吨,2002年10000吨,2003年9772吨。
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
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做出共同努力。
粮食问题是严重的、迫切的,但不是不能解决的。
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在中国耕地面积很难增加而且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如果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增产的粮食被增长的人口所抵销,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就难以提高,甚至会减低。
由此可见,如不控制人口增长,粮食问题
就难以解决。
反之,如果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粮食产量,人类的粮食供应就会得到保障,人类的营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2. 依靠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开展新的绿色革命,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及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
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
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使人的生产与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护相对平衡与协调。
3. 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
中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
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
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缩小。
因此,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
4.尽量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把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同支持和援助贫困国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紧密结合在一起。
把确保国家和家庭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发展政策的首要地位,使社会的所有部门、各行各业都能保护和促进农业增产。
5.加强与他国合作,包括为增加生产提供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提供合理而可预测的农产品价格趋势信息,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和贸易变化的监测,在农产品贸易、资源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等领域展开区域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