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鼎门遗址讲解词

定鼎门遗址讲解词

定鼎门遗址讲解词

欢迎大家参观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我是号讲解员,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参观。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区目前总占地约182亩。我们现在站的门前广场,南北长146m,东西宽110m。广场的宽度就是根据定鼎门门前道路发掘资料而定的。在进行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之前,这里被村庄和乡镇企业严重占压包围。修建于清代的古洛渠流经遗址北部,对遗址造成严重的破坏。洛阳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庄、企业整体拆迁,古洛渠改道于遗址南面,作为广场景观水系,广场暗渠保护,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太阳湖和月亮湖,这一举措很好的解决了文物保护和农业灌溉的问题。

发掘定鼎门遗址的同时,在门址的前方还发现了90m宽、南北走向的唐代路面,路面上清理出了密集的车辙、动物蹄印、人的脚印等遗迹,其中直径较大的动物蹄印,经过比对,确定为骆驼蹄印。这些遗迹都在昭示着当时洛阳城和丝绸之路的繁华。这些遗址目前已暂时回填,下一步将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展示(可以站在渠南位置说,现在我们就站在遗址上,等会儿展厅有图片展示)。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城门建筑,是我们为原址保护定鼎门遗址而建的仿唐代风格的保护房。内部为钢架结构,外墙面挂仿古青砖包砌,门楼和阙楼用木结构斗拱装饰,顶部铺设仿唐板瓦、筒瓦琉璃件等构件。以城门楼为中心,东西两侧对称分布有东西飞廊、东西阙楼以及左右马道等,总面积约13万m2,高28.6m,东西长161m,两侧辅以200m的城墙(二期工程还会对城墙东西两侧进行延伸)。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为遗址保护区,地上两层为参观游览区。于2009年2月10日开始动工,到2009年10月31日竣工。

馆内介绍

定鼎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的正南门,它作为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之久。隋时称建国门,到唐代李世民攻破洛阳城后被改为定鼎门,它先后历经了隋、唐、五代、一直沿用到北宋末年,现在展示的是盛唐时期所留下来的遗迹。盛唐时定鼎门为三门道过梁式建筑结构,古代实行“左入右出”,三个门道中东门道用于进城,西门道用于出城(与现在的东进西出相同,也相当于靠右行),中门道为帝王专用的御道,三个门道的宽度均为5.8m。从现存遗迹可以看出,门扉是安装在门道中部的。东门道,北端被古洛渠破坏,门道的东西两侧各对称分布有15方地栿石,对称分布,用于安装大型排叉柱。排叉柱一半包在隔墙里面,一半明露并涂有红漆。排叉柱的下面有榫,安放在地栿石的榫窝内,增强柱子的稳定性,同时起到支撑城门的承重作用。地栿石彼此之间留有间隙,砌青砖为壁,其外抹有白灰墙皮,墙皮外装饰有红色颜料。中门道,破坏最为严重,定鼎门毁于宋金争夺洛阳城的战火和洛南地势偏低引发的水患。中门道内仅存三方的地栿石,在地栿石下面铺有整砖和残砖,砖块下面有河卵石,河卵石下面还有坚实的夯土层,这样的

铺路技艺与现在有许多相同之处……定鼎门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隋炀帝是第一位从此门进入洛阳城的皇帝。当年女皇武则天也是经由定鼎门中门一路向南,到龙门礼佛的。西门道,保存较好,现存遗迹有地栿石、门砧石、立颊石、车道石、撞石和路土等,门砧石上面居中有安嵌立颊石的凹槽和安嵌门臼的臼窝,立颊石上面有安装门框的长方形凹槽,侧面凿有镶嵌门限的凹槽。车道石至今保存着车辆反复碾压所留下来的痕迹。地栿石的外侧有撞石,用于防止车辆撞击城门而设置。城墙外侧有5层包砖,包边砖均为斜面,砖缝很小,砌筑十分考究。每块砖都比现在的砖要大很多,重量在6.6斤到6.8斤之间,有着很严格的要求。砖在隋唐时期非常珍贵和稀少,只有皇家才能享有包砖的待遇,不仅美观而且可以有效保护墙体。

飞廊约长33米,是连接城门楼和阙楼的通道,相当于走廊的作用,因在外侧看上去又像城门楼的翅膀一样,所以后人起名为飞廊。隋唐时期流行两种飞廊形式,一种平面呈曲尺形,一种平面呈长方形。曲尺形飞廊见于宫城正门应天门和长安大明宫含元殿遗址。长方形飞廊仅见于定鼎门。飞廊的北侧分别有东西马道,是用于登城门楼的,古时将军可以骑着马直接登上城楼,战备时也可方便士兵们运输粮草和一些战备品。现在仅存基础部分,残长约21米,宽4.7米。坡度约20°。

阙楼用于瞭望和守卫。南北两侧均比飞廊突出2.8m,作为外郭城正门定鼎门的双阙与主城门楼呈一字型对称平行分布。而作为隋唐宫城正门应天门的双阙则分别向南凸出,呈“凹”字型,与定鼎门形成鲜明的对比。

城墙隋代城墙地面已不见,基槽仅宽1.5米。目前发现的盛唐时期外郭城城墙的宽度为3.1m,宋代城墙宽为8米,说明隋唐时期洛阳城外郭城的防御能力是很弱的。根据《隋书》、《旧唐书》等文献记载:隋朝末年,李世民攻打洛阳城时,轻而易举地就攻入了外郭城,但宫城和皇城都很难攻下,因为宫城和皇城城墙宽度都在10m以上,而且外有包砖。王世充是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出城投降的,城墙的发掘印证了这些记载。

西涵道这是穿南城墙而过、连接城内外水系的涵道。长度与城墙宽度一样,为3.1m,由大块青石砌成,中间一条菱形的分水梭石,将涵道一分为二,每条水道宽0.83m。底部石面上发现16个菱形榫眼,用于安装铁栅栏,作用类似于今天我们在渠道上安装的拦污栏,主要作用是防止人们顺水道出城入城。东侧对应发现有隋代砖砌的涵道。

现在我们到二楼城门楼参观。二楼目前主要展出的是隋唐洛阳城的大型沙盘模型。

通过定鼎门就进入了隋唐洛阳城。这里是隋唐时期的里坊区,就是老百姓生活的地方。洛南里坊区是我国现存古代隋唐都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里坊制遗址区,占地约22平方公里,遗址位于洛河南岸,是洛阳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段。为了完整保护洛南里坊遗址区,早在洛阳进行第三期城市规划时,洛阳市就提出跨越洛河和隋唐城里坊遗址区向南建设新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将22平方公里的

隋唐城里坊遗址区规划为非建设用地。目前首先在洛南里坊遗址区西部、现代城市的中心部位规划为城市绿地,建成了2800亩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成为洛阳城市中心的“绿肺”。

这里原来有许多村庄和厂矿企业,为保护隋唐城洛南里坊区,洛阳市政府进行了大规模拆迁,把这里建成了植物园,集遗址保护、绿化、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国家首次尝试在遗址之上采用绿地的方式大规模的进行保护。古时定鼎门向南正对着龙门,两山对峙的形态像天然的门阙一样,伊河蜿蜒其中,古时也称伊阙。

沙盘介绍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制作的以复原展示隋唐时期洛阳城为主的大型沙盘模型,再现出“洛阳十省通衢,山川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地理形势。

洛阳位于豫西地区的伊洛河盆地中,北依邙山,南望伊阙,左据虎牢,右控函谷,关塞险要,易守难攻,伊、洛、瀍、涧四条自然河流流经遗址(位于伊洛河流的东端,黄河中游南岸,由秦岭东端余脉崤山、邙岭、熊耳山和嵩山围合而成),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天下之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帝王理想建都之处。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著名古都,具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建都史。因此,司马光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慨。

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5处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荟洛”。这是夏都斟鄩二里头遗址,是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号称“中华第一王都”,有专家考证这是夏王朝。二里头遗址的东面是偃师商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公元前7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西亳)。向西有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最西面是东周王城遗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标志着东周王朝的开始。北部邙山上分布着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号称“无卧牛之地”。

中间我们看到的是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圈比例为1:800,外围是地理环境的示意,不按比例),只有隋唐洛阳城跨洛河南北两岸而建,地理形势最好,在城市规划中首次将国家漕运系统与城市布局进行了密切结合、创立了“雒水贯都”的模式。

公元604年,隋炀帝驾临洛阳,在众官员陪同下,他登临邙山放眼望去,群山环抱,河水中流,伊阙尽收眼底。隋炀帝回头问大臣:“这是龙门吗?为何以前没人在此建都?”丞相苏威妙答到:“不是以前的人不知道洛阳这地方好,是在等陛下来此建都呢!”一句话说得隋炀帝大悦,敕命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在洛阳营建东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隋唐城的轴线就设置在了南对龙门伊阙的位置。

隋唐城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外郭城以及西苑等部分组成,面积47平方公里。

宫城位于西北高亢之地,利于防御,看宫城须仰视,更能显示皇家威仪。宫城是皇帝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场所。由多重小城组成。宫城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有应天门、乾元门、明堂、贞观殿等重要建筑,宫殿巍峨,富丽堂煌。这是宫城正殿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在此之前,明堂都是建在城南三里之外的。武则天标新立异,自我作古,公元688年在宫城乾元殿的基址上建造了明堂,高86m,共三层,下层四面对应春夏秋冬四时;中层法十二时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上施铁凤,高一丈(2.94m),饰以黄金。明堂中间有巨木中桩,作为斗拱梁架依附的主干,上下贯通,号万象神宫,武则天除了在这里颁布政令、接受朝贺、宴飨群臣、讲学辩论等重要政务活动外,还要祭天祀祖,肩负着祭祀的功能(明堂在安史之乱中被毁)。在今定鼎路和中州路交叉口东北角,还保留着明堂巨大的中心柱坑基址。现在,我们已对明堂遗址进行了保护展示工程,对中心柱础坑及周边夯土基址按照“保护罩”的理念,做一个大跨度的保护房进行整体保护。保护建筑为正八边形,总跨度105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总高度21.18米。内部以钢结构框架为主,外观为层层收分的三层台基,上为八角攒尖屋顶,是集遗址保护、文物陈列、考古发掘、模拟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明堂保护工程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陈展和周边景观工程,预计明年4月牡丹花会期间对外开放。

天堂在明堂的西北角,高5层。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堂三级已俯视明堂,若这样推测,天堂应为明堂将近两倍高,其高度约在150米以上,这样高的木建筑,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天堂主要是武则天宫内礼佛的道场,供奉一尊巨大佛像,《旧唐书》记载,佛像“小指中犹容数十人”,可以想见佛像之巨大。现存有大型石柱坑遗址。天堂遗址保护工程也是对现存的大型石柱坑及周边建筑基址进行建大跨度保护罩的方式进行保护。外观是按照文献记载推测的仿唐代风格的保护建筑。现设计的天堂遗址保护性建筑通高81.88米,结构形式为钢框架加桁架结构。外观下层为两层方形台基,台基上为圆形楼阁(或塔)式建筑,外部5层,内部9层。

在两层台基的内部是天堂遗址原址展厅,室内地面为玻璃地板或木栈道,游客可以在这里一览无余地看到天堂及其周边附属建筑散水、水渠、柱础、四周廊屋夯土基础等遗址原貌。外观看到的主楼内部是一层层的展厅,将采用多种现代数字化手段展示有关洛阳城、宫城区的历史介绍、考古发掘情况、复原研究成果等。这种保护展示方式既保护了遗址本体,又能使观众领悟到唐代的建筑风格,这也是我们对大遗址保护展示方式的一种探索。天堂保护工程正在进行。

明堂、天堂是唐代所建最高大的木构建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无与伦比的财富。(前不久上演的由香港电影明星刘德华主演的电影《通天帝国狄仁杰》就是以建造天堂大佛像为题材而创作的电影故事。)

皇城是中央衙署所在地,东西、南北各开四街,将皇城格化为不同的衙署区,由于皇城无法容下更多的政府衙署,尚书省(最高政令机构)、军器监(制造兵器的机构)、大理寺(最高法庭)等机构均建在东城。东城北有含嘉仓城。

含嘉仓城是当时中央政府设置的大型国家粮仓,面积43万m2,约有粮窖400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泄城渠穿越其中,可直接运粮。在160号窖内,考古发现50万斤已经炭化的谷物和稻米。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各大粮仓储粮为1265万石,仅含嘉仓纳粮就有583万石,几乎占全国储粮的一半。皇城正门端门外立有天枢,公元695年,为了给武则天歌功颂德,武三思动员居住在洛阳的外国人出资为武则天造天枢。天枢用铜、铁制造而成铁山和八棱形铜柱,高约30米,直径3.5米,武则天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是北斗星中的第一星,以“天枢”为名寓意武则天以道德感化天下,希望得到中原民众和周边民众的拥护、敬仰,能像天枢星追随仰望北斗星一样,对她感恩戴德,忠诚不二。皇城的西南面是上阳宫,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听政之所,以水分为东西两宫,两宫之间飞架虹桥以通往来。唐代著名诗人王建有“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的诗句,生动描绘了上阳宫建筑之奇、景色之秀。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后,中宗复位,武则天被幽禁于此,同年十一月在上阳宫的仙居殿去世,享年82岁。

为了解决洛河两岸交通问题,洛河之上修有天津桥。隋代是一座由铁锁钩连大船而成的浮桥。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改建为石础桥。为了加以疏通,曾开渠分作三股,因而分设三桥,天津桥居中,北边是黄道桥,南边是皇津桥。著名的“天津晓月”为洛阳古“八大景”之一。天津桥一路向南是隋唐洛阳城最为重要的街道,定鼎门大街也称天门街、天街,街南北总长3000m,最宽处达到了120m,隋时定鼎门街两侧载种有樱桃、石榴、榆柳两行,两侧修有水渠,常年流水,景色怡人。

定鼎门位于城址南北轴线的最南端,是外郭城的正南门,也就是隋唐洛阳城的正门。外郭城南宽北窄,平面略呈方形,周长约28公里。除西垣无门,东南北三面共开8门。城内街道纵横相交,由此形成棋盘式的里坊布局。城市内的居民区称为里坊,隋代城内有103坊,唐代有109坊。隋代洛阳城是由隋代将作大匠宇文恺设计的。唐代洛阳城是在隋代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里坊布局一般近方形,长宽约500m,相当于1里。坊四周建有坊墙,内设十字街,四面开门,坊内往往居住达官贵族。隋唐时期许多名人都曾经在洛阳生活居住过。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居住在履道坊,晚年寓居于此。1992年白居易宅院遗址经发掘,为园林式设计,东边为宅院,西边为园林,园中有池、池中有岛,岛上有亭阁,有小桥,岸边栽花种竹。整体可以用“曲径通幽”形容,遗址内出土大量唐、宋遗物2000多件。履道坊西的集贤坊有唐代中兴名相裴度的宅院,北边履信坊有诗人元稹的池馆。大家熟悉的戏曲《西厢记》就是根据元稹创作的传奇爱情小说《莺莺传》改编创作的。隋代洛阳城的设计者大建筑家宇文恺也住在履道坊。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居住在洛滨坊内,有“诗豪”之称,晚年与白居易以诗会友,合称“刘白”。传诵千古的名篇《陋室铭》就是刘禹锡遭贬谪时所写的。

有“诗囚”之称的大诗人孟郊,在洛阳做河南水陆转运从事,曾居住在立德坊。

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至今妇孺皆知名句的诗人李绅在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居住在宣教里。

李商隐也曾常住在崇让里其岳父王茂元宅,并写有崇让里诗数十篇。

大诗人李白、杜甫、李贺也曾在洛阳寓居过。李白青年时期在洛阳生活过很长时间。他的诗句“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就是证明。

韩愈更是洛阳人。关于其住宅缺乏文献记载。

洛阳城里不仅诗人云集,而且许多叱诧风云的政治人物更是层出不穷。

魏征,唐太宗时著名宰相,居住在劝善坊内,以敢于“犯言直谏”著称。

姚崇,唐代三朝宰相,居住在慈惠坊内,唐玄宗历史上,提出大名鼎鼎的“十事要说”成为一段佳话,对巩固、发展唐王朝,特别是“开元盛世”功勋卓著。

宋璟,大唐开元名相,居住在明教坊内,为人刚正不阿,史书评价特点之一“刚直”,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斗士。

张说,唐朝名相,居住在康俗坊内有文治之功,也颇具武略,可谓文武兼备。是推动“开元盛世”的一位重要人物。

狄仁杰,唐高宗、武则天时著名宰相,居住在尚贤坊内。唐高宗时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任大理丞,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声名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唐玄宗李隆基,十七岁以前都是在洛阳成长的,他和他的四个兄弟曾经在积善坊居住。号五王子宅。唐玄宗时著名的乐工李龟年居住在郭城东北角的通远坊。

洛阳还有许多公主宅院。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在洛阳就有两三处宅院。还有安乐公主、长宁公主等宅院。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最初在教义坊居住,武则天站在上阳宫,看到这里地势低洼,就把她母亲迁往城北积德坊居住。隋代时,积德坊曾为协助隋炀帝登上帝位的权臣杨素所占。

在洛阳城西还有著名的皇家禁苑西苑。隋代西苑范围极大,“苑囿连接,北到新安,南及飞山,西至渑池,周围数百里。”苑内沿渠建16所宫院,天下的奇花异木、珍奇异兽都尽在其中。

合璧宫,是西苑中最大的宫殿,唐高宗在洛阳多住在这里。武则天的长子、年轻的太子李弘也是在这里去世的(后葬于偃师的唐恭陵)。李弘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谜,有人说,他因与母亲武则天政见不合,是被母亲毒死的。

隋代东都洛阳城从公元605年3月动工,次年正月竣工,历时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就拔地而起,这在世界建都史上都是一个奇迹。隋炀帝

营建东都洛阳城的同时,就开始修建大运河的通济渠,“引谷、洛水,自苑西人,而东注于洛”。随后又北开永济渠,向南重修江南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南北全程2000多公里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大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海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洛阳是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散的枢纽。洛北有瀍水、洩城渠、漕渠、新潭,洛南有运渠、通济渠、通津渠、伊水等相互连通,形成密如织网的漕运水系。城北的漕渠,是江淮物资入都的必经之路,洩城渠与漕渠在此交汇。武皇时开凿新潭,设置了码头,码头就在立徳坊南,天下诸州缴纳租调的船只就在这里停靠,卸下的粟米通过与漕渠相通的泄城渠转入含嘉仓城,布帛入库。北市、南市、西市等三大市场依水而设,商人云集,盛况空前。其中南市隋代称丰都市,周八里,开十二个市门,市场内分312个区,商铺3000多家,仅行业划分就有120行,店铺建筑整齐、遥望如一,商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政府设有市署管理市场,胡人须向市署申请到市籍才能从事买卖活动。可以说隋唐洛阳城是一个因河而建的城市,也是一个因河而兴的城市。

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与洛阳有关的考点,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两京”之一的原因。明代思想家、史学家陈建《建都论》云:古今天下都会有四,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夫建都之要,一形胜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比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备。

隋唐洛阳城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国际性大都市,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从选址、规划、布局、建筑都堪称我国古代城市的巅峰之作,其布局被当时日本、朝鲜的都城所效仿,影响巨大。它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极其宝贵的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工程正在进行,将逐步对定鼎门、明堂、天堂等遗址点进行保护展示,通过对各遗址点的保护展示,逐步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隋唐洛阳城遗址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