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04 地壳运动规律(命题猜想)-2019年高考地理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原卷版)

专题04 地壳运动规律(命题猜想)-2019年高考地理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原卷版)

【高考命题考向解读】

1.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网络构建】

【命题热点突破一】内力作用与地貌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2.板块边界与地貌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易错警示】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例1.(2018·海南地理,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举一反三】(2018·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方法技巧】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要点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中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区域是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背斜和向斜都可以发育成山地或谷地。背斜的原始地貌为山地,但背斜顶部受侵蚀后则可以发育为谷地。向斜的原始地貌为谷地,但由于其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最终可能发育成山地。所以最终判断某一地区是山地还是谷地,一般要结合等高线或景观图等在初步判断其基本地形的前提下,然后结合岩层新老关系最终确定是背斜还是向斜,最终确定是背斜山还是背斜谷,是向斜山还是向斜谷。

4.判断岩层的特殊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变式探究】(2018·天津文综,3~4)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

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变式探究】(2017·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命题热点突破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图示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②风力作用

3.河流堆积地貌

4.河漫滩

(1)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一般位于凸岸,堆积。

(2)洪水期流水携带泥沙堆积,被淹没;枯水期裸露。

5.河口处地貌特殊变化的推理过程

6.与海水作用相关的分析

(1)海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①海水侵蚀:海蚀崖、海蚀穴等。

②海水搬运:沙滩上沙粒、贝壳的移动。

③海水沉积:陆地泥沙、海洋生物遗体:如贝壳等。

④海水顶托:海水阻挡河流入海泥沙作用。

(2)近岸海水作用与流水沉积作用的关系

①河流处在汛期时,流水沉积显著,入海泥沙多,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

②河流处在枯水期时,流水沉积作用弱,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

(3)海岸线变迁与流水作用、海水作用的关系

①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此时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强(海水顶托作用),流水堆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变短。证据:海岸上会有海洋堆积物,如贝壳等。

②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此时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海底堆积作用强,海岸线长度变长。证据:如贝壳堤与海岸线距离扩大。

③海岸线的变迁:取决于海水侵蚀作用与陆地流水堆积作用的强弱。陆地流水堆积作用与海水侵蚀作用呈负相关关系。

例2.(2018·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变式探究】(2017·全国卷Ⅱ,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方法技巧】

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变式探究】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与乙相比,甲时期河口区( )

A.径流量大

B.来沙量少

C.盐度高

D.水位低

(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向外海推移

B.高度降低

C.外坡受侵蚀

D.体积增大

(3)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 )

A.利于海水自净

B.增强航行安全

C.阻碍鱼类洄游

D.不利泄沙排洪

【命题热点突破三】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例3、 (2018·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10分)

【变式探究】(2017·海南地理,9~11)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1)~(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②退水快③历时长④流速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方法技巧】

1.地形→交通等工程建设

(1)总体影响:

①交通选线、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延伸方向等。

②工程量大小、建设成本、建设周期、设计标准(等级、时速、防洪标准)、路网密度等。

(2)主要表现:

①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型,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②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③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④影响交通运输路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密度大。

⑤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

2.地形→人口、聚落、旅游等社会经济

地形类型→聚落(人口)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和形态(带状、多边形等);独特地貌本身是旅游资源。

【变式探究】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

(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多,资源丰

D.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好

【命题热点突破四】地形、地质剖面图

例4、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方法技巧】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1)仔细阅读图例、水平距离、垂直高度、剖面线的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

(2)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坐标轴上的数据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分布、地势起伏等特点。

(3)根据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判断与该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过读图观察、空间想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指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球内部结构剖面图、火山构造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读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的不同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垒和地堑的形态特征、火山的构造等,或分析并判断某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判读地质剖面图要把握以下要领:

(1)观察地层分布

看图例,通过图例了解图示地区的地层组成和地层的新老关系。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的地质年代里,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②若地层出现弯曲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岩层弯曲形成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是向斜、背斜。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a.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b.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c.当时一开始有沉积作用,当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侵蚀。

(2)观察断层分布

观察图中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断层两侧的岩层运动方向如何。

【变式探究】读亚欧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理事象,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关于图中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区针叶林的破坏,会导致P地流水侵蚀严重

B.夏季河流搬运能力弱,会导致Q地面积减小

C.图中断层可能是受挤压作用形成的

D.若M为石灰岩,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形成花岗岩

【高考真题解读】

1.(2018·海南地理,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2.(2018·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3.(2018·天津文综,3~4)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4.(2018·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5.(2018·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10分)

1.【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2.【2017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3题。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3.【2017江苏地理卷】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4.(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9~20题。

19.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20.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5.(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 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⑤

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6.(2016?上海卷)(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7.(2016?江苏卷)图10 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 题。

21.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 ②指搬运作用

C. ③指成岩作用

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2.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8.(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 由西向东倾斜

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 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9.(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4题。

4.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10.(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