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实验小结.doc

气象学实验小结.doc

气象学实验小结.doc
气象学实验小结.doc

第一篇气象学实验报告word --气象学实验小结

农业气象学

实验报告

姓名罗意

学号20152587

日期2016年9月

地点四川农业大学

专业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

实验一、辐射与光照强度

实验目的

1.了解天空辐射表的构造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2.了解净辐射表的结构构造,掌握其使用方法

3.了解多探头照度计的构造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使用的仪器

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总辐射的测量

1、天空辐射表的构造、原理天空辐射表(总辐射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传感器,

另一部分是电流计,两部分由电线连接。天空辐射表是测定地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和地面反射辐射仪器。

2、天空辐射表的安装、使用用电线将传感器和电流表连接起来,传感器一端,电线末端

的螺丝帽应扭紧,电流表一端,红色黑色线头应接在电流表对应颜色的电线孔中。测定时,将传感器平置于架子上,并避免被遮挡物挡住光线,然后拿起电流计并离传感器一定距离,避免光线被挡,然后打开电源开关,待3-5秒后读出电流计上的视数。

3、观测与记录观测时拿起电流计并离传感器一定距离,避免光线被挡,然后打开电源开

关,待3-5秒后读出电流计上的视数并记录在记录纸上,并根据电流表上的转换公式(辐射瞬时值=显示值x1000/灵敏度系数)计算出辐射值并记录在记录纸上。读数完毕后关闭电源。此次实验一共测定六次,每次测定时间间隔为四十分钟。(测定数据见最后附表)

二、净辐射量的测定1、净辐射表的构造、原理净辐射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传感器,另一部分是电流计,

两部分由电线连接。TBB-1净辐射表被用来测量太阳辐射及地面辐射的净差值。它的测量范围为0.28—3μm的短波辐射和3—50μm的地球辐射。净辐射表的工作原理为热电效应,感应部分是由康铜镀铜组成的热电堆,热电堆的外面紧贴着涂有无光黑漆的上下两个感应面,由于上下感应面吸收辐照度不同,因此热电堆两端产生温差,其输出电动势与感应面黑体所接收的辐照度差值成正比。

为了防止风的影响及保护感应面,该表装有即能透过长波辐射、又能透过短波辐射的聚乙烯薄膜罩。

2、净辐射表的安装、使用净辐射表可安装在专用台柱上,也可临时装在三角架上,如

果安装在台柱上,用两个夹子将表面固定,使感应面离地高度为5米,使水平泡处在水平位置,拧紧夹子。净辐射表的输出电缆线连接到记录仪的输入端即可测量。

3、观测与记录观测时拿起电流计并离传感器一定距离,避免光线被挡,然后打开电源开

关,待3-5秒后读出电流计上的视数并记录在记录纸上,并根据电流表上的转换公式(辐射瞬时值=显示值x1000/灵敏度系数)计算出辐射值并记录在记录纸上。读数完毕后关闭电源。此次实验一共测定六次,每次测定时间间隔为四十分钟。(测定数据见最后附表)

三、光照强度的测定

1、多探头照度计的构造、原理照度计由光度头(又称受光探头,包括接收器、V(λ)

对滤光器、余弦修正器)和读数显示器两部分组成。照度计是用于测量被照面上的光照度的仪器。

2、多探头照度计的安装、使用将光度头的线尾端的插头插入电流计的A孔或者B孔,

电流计右上的开关对应光度头插入孔的位置将开关拨至A点或者B点。使用之前先打开电流计电源,不打开光度计的盖子,检查电流计读数是否为零,不为零,则需调换仪器,为零则可以打开光度计的盖子,将光度计水平放置,然后待3-5秒后读出电流计上的视数并乘上指示标点所指示屏幕上的数量级。

3、观测与记录人拿着电流计稍远离光度计,避免光线被遮挡,然后待3-5秒后读出电流

计上的视数并乘上指示标点所指示屏幕上的数量级并记录在记录纸上,读数完毕后关闭电源。此次实验一共测定六次,每次测定时间间隔为四十分钟。(测定数据见最后附表)

分析天空辐射、净辐射、光照强度数值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

天空辐射、净辐射、光照强度的数值在时段10:20-11:00、13:00-13:40增

加明显天空辐射、净辐射、光照强度的数值的数值在第六次均为最大值

天空辐射、净辐射、光照强度三者之间为正关系,因为三者数值随时间变化走势相同

实验二、空气温度与湿度以及地温的观测

实验目的

了解温度表与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掌握气温与地温的观测方法。

掌握百叶箱通风干湿表、机械式通风干湿表测定空气湿度的原理及方法;

掌握空气湿度的查算方法;

掌握使用曲管地温表测定地表浅层温度的方法。

仪器、设备

小百叶箱,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蒸馏水、纱布。

温度计、湿度计、自记纸与自计墨水。

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曲管地温表。

机械式通风干湿表。

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空气温度与湿度的观测

(一)百叶箱的构造原理与箱内仪器的安装

1.百叶箱的构造原理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湿仪器用的防护设备(见下图)。它的

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小百叶箱内部高537毫米、宽460毫米、深290毫米。安置干湿球、最高、最低温

度表;百叶箱内外各部分均涂刷白色油漆。

2.百叶箱的安装

百叶箱应水平地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支架上。支架应牢固地埋入地下,顶端约高出地面125厘米;埋入地下的部分,要涂防腐油。架子可用木材或角铁制成。百叶箱装在架子上,用角铁和螺丝寄固定。多强风的地方,还须在四个箱角上铁丝纤绳。箱门朝正北。

3.百叶箱内仪器的安装

干湿球温度表是由两支型号完全一样的温度表组成。温度表(见图7-3)是根据水银(酒精)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的。分感应球部、毛细管、刻度磁板、外套管四个部分。

在小百叶箱的底板中心,安装一个温度表支架,干湿球温度表垂直悬挂在支架两侧的环内,球部向下,干球在东,湿球在西,球部中心距地面5米高。湿球温度表球部包扎一条纱布,纱布的下部浸到一个带盖的水杯内(见图7-4)。杯口距湿球球部约3厘米,杯中盛蒸馏水,供湿润湿球纱布用。

湿球包扎纱布时,要把湿球温度表从百叶箱内

拿出,先把手洗干净后,再用清洁的水将温度表的

感应部分洗净,然后将长约10厘米的新纱布在蒸馏

水中浸湿,使上端服贴无绉折地包卷在水银球上(包

卷纱布的重叠部分不要超过球部圆周的1/4);包好气象学实验小结

后,用纱线把高出球部上面的纱布扎紧,再把球部

下面的纱布紧靠着球部扎好(不要扎得过紧),并剪

掉多作的纱线(见图7-5)

4.百叶箱的维护

百叶箱要经常保持洁白,视具体情况每一至三年要重新油漆一次;内外箱壁每月至少定期擦洗一次。寒冷季节可用干毛刷刷拭干净。清洗百叶箱的时间以晴天上午为宜。在进行箱内清洁工作和洗涤百叶箱之前,应将仪器全部放入备份百叶箱;清洗完毕,待百叶箱干燥之后,再将仪器放回。清洗百叶箱不能影响观测和记录。

冬季在巡视观测场时,要小心用毛刷把百叶箱顶、箱内和壁缝中的雪和雾淞扫除干净。

第二篇气象学实验报告

--气象学实验小结

气象学实验报告

年级、专业小组成员姓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科学技术系

2009.9

实验二温度的测定

日期成绩指导老师

谢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内容

1、对照仪器,认识各种温度表(计)的用途及构造特征;

2、对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进行规范的观测,做好记录并进行器差订正。

四、实验作业

1、最高温度表测定最高温度的原理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最低温度表测定最低温度的原理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百叶箱的作用是什么?

4、为什么测定气温的温度表要安置在百叶箱内,而测定地面温度的温度表却放置在露天?

5、根据下面两个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自记温度计的时间订正和记录订正。

表1 温度计的时间订正气象学实验小结

表2

温度计的记录订正

6、记录空气、地面和浅层土壤温度,根据所测数据绘制土壤温度的垂直廓线图,并分析其特点。

表3 温度观测记录(单位℃)

实验三大气水分的测定

日期成绩指导老师

谢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内容

1、观测百叶箱干湿表和通风干湿表,并进行器差订正;

2、根据所测数据分别计算水汽压、露点温度、饱和差和相对湿度等空气湿度要素;

3、用《湿度查算表》查算空气湿度要素值;

4、降水量的观测,降水强度的计算;

5、蒸发量的实时观测。

四、实验作业

1、利用“干湿球法”测定空气湿度的原理是什么?基本公式如何表达?式中各项的含义是什么?

2、用“干湿球法”如何得到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和饱和差等空气湿度要素值。

3、观测记录百叶箱干湿表和通风干湿表温度,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各空气湿度要素值。

表1 百叶箱干湿表和通风干湿表干湿球温度

4、根据《湿度查算表》查算下列空气湿度要素值。

5、降水量计为0.1、0.0各代表什么意义?空白又代表什么意义?

6、用普通量杯量得直径20cm的雨量器收集的降水体积为310cm3,其降水量是多少mm?

7、按下表所给数据进行计算,将结果填入空格。(单位mm)

8、观测记录24h的蒸发量和降水量。9、根据虹吸雨量计观测记录结果绘制24h降水量曲线,并计算24h降水强度。降水强度降水等级

第三篇气象学实习心得体会

--气象学实验小结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气象学实验小结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

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

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

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

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

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

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

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

个月的实习,并结合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各项

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

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

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

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

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

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

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

把握工作

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

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

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

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

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

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

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

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

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

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

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

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

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

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

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

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平、

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岗位还不够熟悉等等,这些问题,我

决心实习报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针对实习期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来弥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做好实习期工作计划,继续加强对应用气象学岗位工作岗位各种制度和业务的学习,

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各种制度和业务。

以实践带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注重学习的同时狠抓实践,在实践中利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实验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 学时学分:总学时13 总学分0.5 实验学时13 实验学分0.5 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二学期或二年级一学期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先修课程气象学与气候学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是《气象学与气候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气象学与气候 学”实际上包含三部分内容: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对应这三个子学科分别有三部分实践性课程:气象观测、天气分析和气候分析与考察。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温度、湿度、气压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原理和方法;天气分析的基本要求是结合天气图等工具进行实时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考察则要求结合气候资料和实地考察判断各地的气候类型,掌握其基本气候特征。气象学和相应的气象观测是整门课程的基础;气象和气候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天气学、气候学以及相应的实践性内容则更加趋重于实际应用。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专业属性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本大纲确定本实习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如下:以气象观测作为重点实习内容;天气分析结合课程教学学会简单的外推分析;学会简单的气候资料分析整理方法。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各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观测方法,通过实际观测巩固加深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气象和气候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 经过实习训练以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切实掌握气象观测仪器的观测原理。 2.了解各种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仪器进行基本的气象观测。 3.学会简单的气象资料的分析整理方法 4.巩固和加深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适用的专业 地理科学(师范)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四、主要仪器设备 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曲管地温表、双金属温度计、毛发湿度表、通风干湿表、毛发湿度计、动槽式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海拔表、电接风向风速仪、便携式风向风速仪、暗筒式日照计、聚焦式日照计、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雨量器专用量杯、蒸发器、《气象常用表》、自动气象观测站等 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 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 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中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少雨的“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出现“丰梅”。“开梅”和“断梅”的迟早也历年不同,这是上海初夏时的气候特征。 由此可见,要了解一地的气候,必须作长时期的观测,才能总结出当地多年天气变化的情况,决不能单凭1958年一年的观测资料,来说上海初夏的气候是干旱无雨,也不能凭1954年一年的情况,就说上海的初夏气候有持续50—60天的阴雨,那都是个别年份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而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60 英文名称: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学专业、植科专业、种子专业必修课 3.课程目的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栽培作物的主要侵染性病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以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化学、物理学、园艺学等学科为基础,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植物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目: (1)《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3)《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4)《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张满良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 (5)《中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上、下册).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年 (6)《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David W. Par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7)《Cereal Diseases,Their Pathology and Control》 Second Edition, D. Gareth Jones and Brian C. Clifford ,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New York. Brisbane. Toronto.1983 (8)《Rice Diseases》 Seond Edition, S. H. Ou, Commonwealth Agricultural Bureaux.1985 (9)《Vegetable Diseases and their Control》Arden F. Sherf and Alan A. Mscnab Wiley-Interscience York.1986.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 (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气象色谱实验报告

在GC中使用归一法测定正构烷烃相对含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Varian CP-3800的基本操作、气象色谱工作站和数据处理。 2.考察进样平行性。 二、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GC主要是利用物质的沸点、极性及吸附性质的差异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待分析样品在汽化室汽化后被惰性气体(即载气,也叫流动相)带入色谱柱,柱内含有液体或固体流动相,由于样品中各组分的沸点、极性或吸附性能不同,每种组分都倾向于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形成分配或吸附平衡。但由于载气是流动的,这种平衡实际上很难建立起来。也正是由于载气的流动,使样品组分在运动中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或吸附/解吸附,结果是在载气中浓度大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而在固定相中分配浓度大的组分后流出。当组分流出色谱柱后,立即进入检测器。检测器能够将样品组分的与否转变为电信号,而电信号的大小与被测组分的量或浓度成正比。 气相色谱仪的组成部分:载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包括恒温控制装置),检测系统,记录系统。氢火焰检测器FID是GC最基本的检测器,当有机物经过检测器时,在火焰中会产生离子,在极化电压的作用下,喷嘴和收集极之间的电流会增大,对这个电流信号进行检测和记录即可得到相应的谱图。一般有机化合物在FID上都有响应,一般分子量越大,灵敏度越高。可以根据信号的大小对有机物进行定量分析。 三、仪器与试剂 正构烷烃原液:含0.88mg/ml (正构二十碳烷烃n-Eicosane), 0.261mg/ml (正构二十二碳烷烃n-Docosane),0.373mg/ml (正构二十四碳烷烃n-Tetracosane). 正己烷、样品瓶、CD-3800 GC、FID、针筒 四、实验步骤 1、制备正构烷烃稀释液 2、色谱条件 Injector:250℃ Column flow:1.0l/min FID HEATER:300℃ H2:30ml/min AIR:300ml/min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丰富我们的气象知识。 2.了解主要气象观测设备的使用。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与发布过程。 二、实验内容: 1.气象知识讲座。 2.参观气象观测场。 3.参观气象台。 4.气象信息发布中心。 三、实验过程: 我们首先听取了气象知识的讲座,老师在讲座中阐述了许多气象的有关知识。气象能为地方经济服务,从气象灾害、气象与气候变化及气象对黔南州的三个大的方面来描述气象对地方经济的服务作用。首先老师通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的“四个一流”、何良玉的话中表明气象的重要性,发展气象事业能为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基础性的作用,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前瞻性作用。老师再就国家安全方面说了气象的重要性,以前国家安全主要靠军事力量来衡量,而现在气象探测、观测及预测也影响到国家安全,各国对于气象的作用的认识也逐步加强。 其次,讲座中谈到气象灾害,它主要包括:干旱高温、暴雨、沙

尘暴、龙卷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类型。近年来,许多气象异常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的气象气象灾害越来越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如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各地区的干旱与洪涝,使得粮食产量下降,许多旱灾、涝灾的发生,今年北方的大旱很可能就与此有关,以及厄尔尼诺现象,也使太平洋两岸雨水分布出现异常。总的来说,气候与气候变化已经是全球的重大课题,气候的变化严重威胁着国家的安全,特别是气象灾害的发生更加表现出人们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性。 老师又引用了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一句话,引出气象能为当地经济建设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气象灾害面前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我们可以利用气象的监测预警机制来防灾减灾,例如各种防霜、防雷电、人工增雨、防风的措施。如在降水较多的时候,在一小时以内降水达50mm可能更大时,就会发布蓝色暴雨信号,在三小时以内降水达100mm可能更大时,就会发布红色暴雨信号,就会产生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提醒当地居民注意这几种气象灾害,还有我们对台风路径的观测和预报,会使沿海地区做好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能对当地的防灾减灾工作做出很大贡献。另一方面,气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对当地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的利用,会给当地提供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几位当地解决了能源不足问题,有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有为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的服务,许多气象局都通过网站向农民提供各种信息,例如贵州的农经网。 我们参观了气象观测场,在该气象观测场我们认真学习和了解各种仪器的使用和作用,首先是百叶箱内的干湿温度表、最高温度表和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这称为气 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 压=760mmHg=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 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 3.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 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5.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6.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 危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7.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 参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8.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9.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0.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 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11.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 低;③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2.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 大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3.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14. 15. 16.为什么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一些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篇一:气象学实验指导1,2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太阳辐射与风、气压的观测 (4学时) 实验目的:1.学会用便携式辐射计观测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用暗筒式日照计观测日照时数;用照度计观测光照度的方法。 2.印证朗伯定律和可见光在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和总辐射中比率的变化规律。 3.使学生了解并学会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的使用方法及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了解三杯和电接风向风速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掌握热球式微风仪的测风方法。 实验准备:便携式辐射计,暗筒式日照计,照度计,日照自记纸(一张是有纪录的),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三 杯风向风速表,热球式微风仪,电接风向风速计,计算器,计算纸,直尺,铅笔,记录板。

实验内容: 1.介绍实验原理:①由于“朗伯定律”只适用于平行辐射线,又在总辐射中太阳直接辐射占主要地位,所以观测结果应该是:sm?sm?sinh;Q ?? ?Q?sinh;D在各个方向上的 差异较小。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 φ=39°42′;δ由查表获得;ω=(t-12)×15°/h ②由于可见光在散射辐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观测结果应该是:若设sd、s和sb分别为Rsd、Rs和Rsb的光照度,则: sdssb ??。RsdRsRsb ③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可照时间×100%可照时间n= 2?0 ;cosω0=-tgφ·tgδ0?1 15?h 2.介绍便携式辐射计,日照计,照度计、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等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及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简介三杯风向风速表、热球式微风仪、电接风向风速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1—2章 1)简述气候系统。 答:气候系统就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雪圈与生物圈在内得,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与气候变化得统一物理系统。 太阳辐射就是气候系统得能源。在太阳辐射得作用下,气候系统产生了一系列复杂得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得时间尺度上与不同得空间尺度上有着密切得相互作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复杂得、有机联系得气候系统。 2)名词解释: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天气过程、天气预报、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密度、比辐射率 答: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与大气现象得综合。 大气状态:大气得气压、气温与湿度等。 大气现象:大气中得风、云、雨、雪等现象。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与人类活动得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得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得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得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系统:指引起天气变化与分布得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典型特征得大气运动系统。 天气过程:天气系统得发生、发展、消失与演变得全过程。 天气预报:人们根据对天气演变规律得认识,利用多种观测及模拟手段,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作出主、客观得判断。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就是指表示大气属性与大气现象得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与能见度等等。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得辐射能量称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就是W/m2。 比辐射率就是反映物体热辐射性质得一个重要参数,与物质得结构、成份、表面特性、温度以及电磁波发射方向、波长(频率)等因素有关。 3)哪些自然现象能证实大气圈得存在? 答:a、蓝色得天空。这就是由于大气中得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得直径较阳光得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得散射量较之于其她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地被选择散射。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b、白云。如果形成散射粒子得形状就是球形得,而且其直径并不比阳光得波长小,所有得波长都就是平均地被散射得,这种散射称迈耶散射。因此,云就是白色得。c、风。有风就说明有物质得存在,因为风就是由于大气不同部位得压力差别造成得。如果在真空中就不会有风了。d、流星。流星就就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其速度太快,与大气摩擦产生热使陨石燃烧起来。否则我们得地球也与月球一样“千疮百孔”。 4)大气圈各层得主要物理特性就是怎样得? 答:a、对流层 厚度: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 质量:约占大气圈质量得75%。

2015年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答案---cuit

第一章 引论 1、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天气性的,哪些是气候性的。 (1)室外棒球赛因雨而被取消; (2)今天下午最高气温25℃ (3)我要移居昆明了,那里阳光明媚,四季如春。 (4)本站历史最高温度为43摄氏度; (5)成都明天天气阴有阵雨。 答:天气与气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1)概念不同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某一地区多年间 大气的一般状况,既包括大气的平均状况,也包括极端状况。 (2)变化周期不同 天气:变化快,周期短;气候:变化慢,周期长。 联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 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 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判断:属于天气的为(1、2、5),属于气候的为(3、4) 2、(1)某一中纬度城市的海平面气温为10℃,探空资料显示大气温度直减率为6.5℃/km ,对流层顶部气温为-55℃,试问其对流层顶的高度是多少? (2)同一天赤道地区某地的气温是25℃,探空资料给出大气温度直减率为6.5℃/km ,对流层顶高16km ,那么对流层顶部的气温是多少? 答:(1)已知:T 0=10℃, γ=6.5℃/km ,T=-55℃, 根据T= T 0 +γZ → Z=10km (2)已知:T 0=25℃, γ=6.5℃/km ,Z=16km , 根据T= T 0 +γZ → T=-79℃ 3、已知在0℃、10℃、20℃、30℃和40℃时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6.1hPa 、12.3 hPa 、23.9 hPa 、42.3 hPa 、73.9 hPa 。假设一教室内气温为30℃,经测定其露点温度为10℃,那么该教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是多少? 答: 4、已知空气温度在13.4℃时,饱和差为4.2hPa ,那么空气要冷却到多少度时才达饱和? 答:已知t=13.4℃ 5、已知相对湿度f=40%,气温为15℃,大气压为p=1000hPa ,求实际水汽压e 、比湿q 和水汽混合比γ。 答: 6、某湿空气气块的P=1000hPa ,e=25hPa , t=32℃,其中干空气为3000g ,试问: 17.2717.2713.4237.313.4237.36.11 6.1115.4t t s e e e hPa ????? ? ?++????=?=?=12.342.3 100%29.1%a s e RH e = = ?=s a a s d e e e e d hPa =- ? =- = 15.4-4.2=11.217.276.11exp()8.63237.3a t e hPa t t =11.2=? ? =+℃17.271540% 6.11exp() 6.8215237.3a a s s e RH e RH e e ?= ? =?=?? =+hPa 36.820.6220.622 4.2410/1000a e q g g P - = ==?36.820.6220.622 4.2710/1000 6.82a a e g g P e γ- = ==?--

气象学实验报告

气象学实验报告 年级、专业 小组成员姓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科学技术系 2009.9 实验二温度的测定 日期成绩指导老师谢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内容 1、对照仪器,认识各种温度表(计)的用途及构造特征; 2、对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进行规范的观测,做好记录并进行器差订正。 四、实验作业 1、最高温度表测定最高温度的原理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最低温度表测定最低温度的原理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百叶箱的作用是什么? 4、为什么测定气温的温度表要安置在百叶箱内,而测定地面温度的温度表却放置在露天? 5、根据下面两个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自记温度计的时间订正和记录订正。 并分析其特点。

50 实验三大气水分的测定 日期成绩指导老师谢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内容 1、观测百叶箱干湿表和通风干湿表,并进行器差订正; 2、根据所测数据分别计算水汽压、露点温度、饱和差和相对湿度等空气湿度要素; 3、用《湿度查算表》查算空气湿度要素值; 4、降水量的观测,降水强度的计算; 5、蒸发量的实时观测。 四、实验作业 1、利用“干湿球法”测定空气湿度的原理是什么?基本公式如何表达?式中各

项的含义是什么? 2、用“干湿球法”如何得到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和饱和差等空气湿度要素值。 3、观测记录百叶箱干湿表和通风干湿表温度,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各空气湿度要素值。 3,其降水量是多少mm314.0cm ? 用普通量杯量得直径6、20cm 的雨量器收集的降水体积为

9、根据虹吸雨量计观测记录结果绘制24h降水量曲线,并计算24h降水强度。降水强度: 降水等级: 109876)mm(5量水降43210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时间(h) 小时降水量曲线24 1 图 实验四风、云、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观测 日期成绩指导老师谢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风向和风力等级的目测方法; 2、了解云量、云状的观测识别方法,掌握常见云的识别; 3、了解常见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方法; 4、记录一次冷空气活动过程。 二、实验内容 1、一天中分别于08时、10时、12时、14时、16时观测记录风向和风力等级; 2、一天中分别于08时、12时和16时记录云量和云状; 3、观测记录冷空气活动过程的常见天气现象和云的变化,至少持续3天; 4、根据风、云和天气现象的观测和气温的变化,分析典型天气过程的发生演变规律。 三、实验作业 1、说明下列各类云之间的异同之处: (1)卷层云和高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 (2)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和鬃积雨云。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一)

思考题: 1. 某气象台站测得某日某时f=40%,t=15℃p=1000hPa, 求该时段的e、d、a、q、γ值。 2. 北纬30°处有一座海拔1000m高的山,试分析该山地坡麓与 山顶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各气象要素(T、p、e、E、f、td)的分布及山南与山北的差别。 3. 简介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用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4. 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 臭氧层遭到破坏? 5. 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 境有何影响? 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麽? 10.一块湿空气,P=1000hpa,e=23.4hpa,t=20°, 求该湿空气密度.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 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这称为气温垂 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 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Hg=1013.3HPa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描述各地 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3.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4.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面长波辐 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5.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危害,二 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6.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参与者, 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7.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8.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9.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分、电荷、 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 10.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③空 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1.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大约 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2.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doc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 篇一:农田水利学实验报告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小组成员:章坤吴文波陈坤菲迪小组编号:XX.4.22 一、数据处理 菲利普公式拟合,用x替换t1/2,添加二次多项式函数趋势线,如下: 则可得菲利普公式It=2.33t1/2+0.044t。渗吸系数S=2.33,稳定入渗速度if=0.044。 考斯加可夫公式拟合如下: 可得考斯加可夫公式:i=0.877t-0.89。i1=0.877,a=0.89。 二、误差分析我们组共测了33组数据,其中有15组数据为无效数据,入渗强度为零。马氏瓶恒定出流。前期读

数间隔时间为5秒,可能无法观测出数据变化。下部进气孔的水泡也会影响液面,造成轻微的浮动,造成读数误差。 土筒装土时需要用木棒压实,难免会导致土体不均匀,土本身也不是完全均匀,进而导致入渗速度受到影响。入渗路径的不断加长,从水柱面到入渗锋面的水势梯度逐渐减小,所以入渗强度也在不断减小。湿润锋深度的读取是根据贴在土筒外壁上的方格纸细条,细条无法保证完全竖直的贴在上面,入渗过程中用笔标记难免有误差,读取的时候数方格数来确定湿润锋深度不仅麻烦,也会造成误差。另外,尽管在土样上面垫了一层滤纸,但仍无法保证完全的均匀下渗,所以湿润锋并非水平,读取时无法避免误差。 计数的同学喊读数的时候,读数的同学会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和读数时间,会导致数据和时间不是十分匹配。 三、实验感受与建议 我们组共计做了四次实验,前三次均告失败。第一次开启阀门后水并没有下渗,经老师提醒发现软管与玻璃管接口处会堵塞,用细铁丝疏通后,进行了第二次实验。第二次软管与玻璃管接口处竟然断了,仔细一看发现软管的接口是粘在玻璃管的孔口,稍微折腾下便脱落了。 第三次实验前,在把软管接到玻璃管的接口上之前先测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1.饱和水汽压(E):①温度低的未饱和空气,只要降低较少温度,空气很快出现饱和。②降低相同温度,温度高的饱和空气被凝结的水汽多,相反则少。③温度高E值大,温度低E值小。 2.影响蒸发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①蒸发的温度—蒸发的温度愈高,蒸发愈快,相反,愈慢。②蒸发的性质—同温度时,水面蒸发快于冰面、淡水快于海水。③空气湿度和风—空气湿度大的蒸发速度小于空气干燥时,有风时大于无风。 3.露: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有水汽的凝结物,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4.露、霜差异:共同点——天气条件均为晴朗微风的夜晚,不同点——温度要求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露、霜常被人们作为“晴天”的预兆(露水起晴天、霜重见晴天)。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5.积状云 形成方式——由热力对流、冷锋面对流、地形抬升等形成。 特征——云块孤立分散,呈白色菜花状。 一般,积云出现晴好天气,积雨云出现雷阵雨或冰雹天气。

6.云量带分布 1)赤道多云带:赤道地区气温高、水汽来源充沛,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约为6。 2)纬度20-30°少云带: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十分干燥,是全球天空相对明净的少云带,平均云量4左右,荒漠地带不足2。 3)中纬度多云带:该带内气团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常在此形成锋面,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为6.5-7。 7.大气降水 降水的形成:凝结,冰晶效应,冲并 降水类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降水的时间分配:常用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强度及降水季节变化、降水变率等表示。 8.降水的地理分布: 1)赤道多雨带——受赤道热带气团控制,全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3000mm,个别>3000—4000mm。 2)20—30o少雨带——受副高控制,年降水量<500mm,但受季风、台风和地形因素影响,少数地区降水丰富(乞拉齐朋、福建、广东…) 3)中纬度多雨带——受锋面影响,年降水量500—1000mm。尤其大陆沿岸受季风影响降水十分丰富。 4)高纬度少雨带——受极地高压影响,气温低、蒸发弱,年降

气象学农业小气候综合实验报告论文

气象学农业小气候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 1.通过实习了解小气候观测的各类仪器的安装与使用; 2.掌握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 3.学会分析不同下垫面的温度、湿度及风速垂直分布情况,绘制分布曲线图并说明差异原因。 4.通过实验了解温室小气候的各气象要素的特点和规律 5.农业小气候实地观察,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已学过的气象学相关知识的印象,作为对已学习的知识 点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我们的实际观测动手能力,以及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和总结的能力。二、观测实习的程序和所用仪器的说明 我们此次农业小气候的观测,本次实验由园艺专业两个半共同完成,在27日(星期六)和28日(星期日)两天进行农业小气候的观测,每天测量时间是8:00、12:00、16:00。其中每个时间点我们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风向、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光照辐射强度,地表温度、地中5cm温度、地中10cm温度、地中15cm温度、地中20cm温度、水温等,观测项目按各个组的实际条件进行。 我们主要使用到的实验仪器有: ◆测温仪器:普通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地面温度表、曲管温度表、温度计 ◆测湿仪器:通风干湿表(干湿球温度表,即阿斯曼) ◆测风仪器:热球式微风仪 ◆测光照仪器:照度计 仪器安装: (1)地温表的安装: 地面三支温度表水平地平行安放在地面上,从北向南依次为地面普通、地面最低和地面最高,相互间隔5cm,温度表感应球部朝东,球部和表身一半埋入土中,一半漏出地面。 (2)曲管地温表的安装: 在地面最低温度表的西边约20cm处,按5、10、15、20cm深顺序由东向西排列,感应部分朝北,表间相隔10cm,表身与地面成45度的夹角。 (3)光照、风速、温度和湿度测量仪器放置 大棚内的除了要测地面温度、浅层土壤温度和最高最低温度外,还有三种植物的2/3高处和顶层的各项数据,选择三种植物(考虑要有代表性和比较性),在2/3高处和顶层上都挂上毛发湿度表,还有用各种仪器测量其光照、风速、温度和湿度。 三、观测实习的内容与与数据分析 本次实验分大棚内外两个地方进行测量,我们此次气象观测实验布设了8个点,大棚外我设一个观测点,大棚内地面设一个点,再分别对三种植物的2/3高处和顶层设六个点测的各项数据,主要观测的内容有:风向、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地表温度、地中5cm温度、地中10cm温度、地中15cm温度、地中20cm温度、光照强度等。 这里我的数据分析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比各点的同一项指标,总结数据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