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一班重点:“以,之,于,而”词性,用法

一、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联合、偏正等关系。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与

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比如: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如: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韩非子·难二)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与其误杀无罪的人,宁可放过不遵守常法的人)

“与”字同“和”字一样分属于连词和介词两类,有时比较难以区别。以下三种办法可供参考:

1、介词“与”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而连词“与”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

蜩(蝉也)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

例1中“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例2中的“蜩”与“学鸠”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例3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2、介词“与”前可加副词,连词“与”前不能加副词。如:

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史记·范雎列传)

“与”前有副词“遂”,这个“与”是介词。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一般可用“之”补出),连词“与”后面的那个词语是不能省略的。因此,凡是“与”字后面缺乏同“与”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并列的成分时,都是介词。如: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胜世家)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徐宏祖《游天都》)

总结“与”字的词性和用法:

可作动词,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如“昔者仲尼与于腊

宾”;“既而与为公介”;“蹇叔之子与师”。

可作连词

可作介词

可作语气词(后来写作“欤”)

可通“举”。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二)而

(1)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例如:

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以上是两种性质的联系。)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以上是两种行为的联系。)

(2)“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以上是“而”作为连词的基本用法。

(3)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是连词“与”字和“及”字(这是就一般情况说,或许有个别例外)。《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连接“六跪”和“二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述的性质,这是应该注意的。也就是说,“六跪”和“二螯”带有形容词的性质。

(4)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掌握“而”字的用法。下面从两个方面来介绍,最后再作一个总结。

第一、根据“而”字所连接的词、词组或句子的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种:

1、联合结构中的“而”,如: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偏正结构中的“而”,用于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动词),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主谓结构中的“而”,如: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左传)

第二、根据“而”字所连接的两个部分的意义关系来分类,可分为顺接和逆接两类:

1、顺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

例如: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苟子·劝学)

顺接的“而”字有时可以译为“而且”,有时可以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

上面提到的用在联合结构和偏正结构中的“而”字也是一种顺接,例如: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赵策四)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2、逆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例如: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吕氏春秋·察传)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论语·季氏)

(1)逆接的“而”字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

(2)上面提到的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而”字,细玩文意,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例如: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这意味着十人不应该从一人,而从一人。)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宪问)

(这意味着君子应该仁,而不仁。)

(3)“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其实这种用法仍然是和逆接的用法相通的。《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可以证明这一点。

比较: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

小结:有一点值得注意: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顺接和逆接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论语·公冶长》:“始吾於

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第一个“而”字似乎是顺接,第二个“而”字似乎是逆接,其实这两个“而”字的作用都是表示两种行为的联系,在性质上是毫无分别的。

(5)“而”字还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太后盛气而揖之

子路率尔而对

总结:

“而”字的用法,我们以第二个分类为主结合第一分类来掌握,可分为:

顺接

逆接

主谓结构中的“而”(属于逆接)

联合结构和偏正结构中的“而”(属于顺接)

(三)以

连词“以”字也是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的,它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左传·成公二年》“余折以御”,就是一个例子。“而”字也有这种用法,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这说明“以”作为连词,其作用与“而”字基本相同,不过“以”字所连接的两项没有逆接的意思。具体来说,连词“以”有以下几种用法:1、用“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来”等,例如: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假道於虞”的目的是“伐虢”。)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劳师”的目的是“袭远”。)

2、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可译为“以致”等,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亡郑”的结果是“陪邻”。)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传·殽之战)

我们把表示目的和结果分开来说,只是为了掌握的方便,其实二者关系很密切,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这种连词“以”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成的。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求生”的结果是“害仁”;“杀身”的目的是“成仁”。)

3、和“而”字一样,“以”字也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但是不如“而”字常见。例如: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四)则、然则

A连词“则”字一般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偶尔也可用来连接词或词组。它连接的两个部分,从意思上看,既可表示顺承关系,也可表示转折关系。

第一,表示顺承关系的“则”主要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这种用法的“则”字可以译为“就”或“便”。例如: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同上)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则”字又常常用於紧缩句,但是这种紧缩句也正是条件复句的紧缩。例如: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但是没有用“则”字的紧缩句不一定都是条件复句的紧缩。可能是因果关系,例如“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劝学);也可能是时间修饰,例如“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我们阅读古书时应该细心分辨。

第二、表示转折关系的“则”常用来表示发现,即陈述一种事先没有估计到而实际上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说第二件事情的出现,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预期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则”字不能译作“就”或“便”,而是含有“原来已经”的口气,可译为“却”、“可是”等。例如: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现代汉语没有和这种用法相当的连词。

第三、“则”字还可以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在这种情况下,“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候是表示时间修饰。例如:

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战国策·赵策三)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韩非子·五蠹)

B

(1)连词“则”字一般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假设条件,用在结果分句里,译为“就”或“便”例如: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2)常用于条件复句的紧缩。例如: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用在條件緊縮複句中的“則”,並不完全代表條件關係,有時僅僅是前後相承的關係。例:人情一日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

有时没有用“则”字,从句子的意思上也可以看出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例如:民无信不立。

(4)不用“则”字的紧缩句不一定是条件复句的紧缩。可能是因果关系。如“肉腐出虫,鱼枯出蟊”;也有可能是时间修饰,例如“食不言寝不语”。

(5)有时,“则”连接的两项并不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只是第二件事情的出现,不是第一件事情的实施者所预期到的,不能译为“变”或“就”,而是含有“原来已经”的口气。例如: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现汉没有与此用法相当的连词。

(6)“則”用在意思相對待的並列的分句裏,以表示一種對比。在這種情況下,“則”字前面的詞語有時候是表示時間修飾。

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7)“則”作為轉折關係的連詞,有三種情況:

連接的後一部分與前一部分所要達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譯為“然而卻”“卻”。

例:求牛則求馬,求馬則求牛,所求必不得矣。

欲速則不達

連接的後一部分與前一部分所預料的情況正好相反,可翻譯為“原來已經”。

例: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他的兒子跑到田裏去看被父親拔起來的禾苗,禾苗原來已經變成枯草了)

用在讓步轉折的複合謂語中,這時“則”可翻譯為“倒是”

例:巧則巧矣,未盡善也。

(8)指示代詞“然”與連詞“則”可結合構成一個凝固結構“然則”,相當於“那麼”、“如此……就……”

例:對曰:“……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

“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表示“如此”,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既然如此,那么”,多用于对话。例如:

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三)

后来“然则”变为凝固格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连词,意思相当于“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五)虽、虽然

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上古汉语只用一个“虽”字。“虽”是一个连词,表示让步,如果表示的是已经实现的事实,可译为“虽然”,如果表示的是未实现的事实,可译为“即使”。例如: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齐策)

“虽然”在古代汉语里,原来是两个词,“虽”是连词,“然”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虽然如此”。例如: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现代汉语里的“虽然”已经凝固成一个连词,表示让步。

(六)然、然而

“然”在古代汉语里,也可以是连词,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但“然而”中的“然”字还是指示代词,表示“如此”。“然而”中的“然”表示“如此”,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可是……”、“这样,却”例如: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后来“然而”也凝固成一个词,用来表示转折。这种用法大概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如《韩非子·五蠹》:“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后来的古文中也还常有此用法,现代汉语更是常见,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区别对待。

总结:综上(四)、(五)、(六)所说,在古代汉语里,“然则”、“虽然”、“然而”这几种形式,一般都要把她们看作两个词;其中“然”字是指示代词,“而”、“则”、“虽”才是真正的连词。但有时也可看作一个词,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进行辨别。

二、介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等。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以”“於”“为”“与”“之”等等。

下面讨论介词“以”“於”“为”“之”的用法。

(一)以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例如《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字又表示“以为”(认为)的意思,例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但是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它是由动词“以”虚化而来的。

介词“以”字的主要用法有三种:

第一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藉,在意义上虽然可以译成现代的“用”或“拿”,但是它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质。“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例如: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以”字作为介词表示工具或凭借,这是它的最基本的用法,其他用法都是这种用法的引申。比如,“以”字有的时候是介绍进行某种动作行为时所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如《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有的时候是介绍某种行为所凭借的前提或条件,如: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这种“以”可以翻译为“率领”、“按照”,但仍然是介词,不要认为是动词。

第二种,引进原因,在意义上略等於现代的“因为”,但是“以”字后面的话应该认为是介词的宾语。例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第三种,介绍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当于“于”、“在”,例如:

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汉书·张骞传)

文(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

子厚(柳宗元)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表示时间的“以”相当于表示时间的“于”,但“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而“以”字结构只作状语,且用得少。

上面说过,“以”字作为介词表示工具或凭借,是它的最基本的用法,其他用法都是这种用法的引申,正因为如此,各种用法之间,有时界限并不明显,如《捕蛇者说》:“以捕蛇独存”中的“以”,既可理解为“依靠”,表示凭借,也可理解为“由于”,表示原因,两说都可通。

注意:一、词序问题;二、宾语省略问题;三、固定格式问题;四、介词连词的分别。

关于“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种变化值得注意:

第一,除了表示时间的介宾结构只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外,其他各种由“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既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作补语。如《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再举几个放在后面的例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同上)

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吕氏春秋·察传)

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例如: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

成语“一以当十”、“夜以继日”等仍然是这种用法的延续。

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字,形成固定格式“是以”。“是以”等於说“因此”。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庄子·养生主)

此外,“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这宾语可以省略。这时候“以”字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拿来”“拿”,但是“以”字的词性和它们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孟子·梁惠王上)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表示凭借或者引进原因的“以”字,他的宾语可能乘上省略,这时候“以”仍表示“凭借”“因此”的意思。

“以”字除了有“是以”这样的固定格式外,还跟“有”和“无”构成“有以”和“无以”构成固定格式。“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有以”则与之相反。如: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左传僖公四年):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庄子·徐无鬼)

河曲智叟无以应。(列子)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战国策·燕策三)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以”字还可作连词,连词一节已作介绍。

区分“以”字的连词&介词

1、介词“以”可以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有宾语存在肯定是介词,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省略了宾语,往往也可以用“之”补出。如果“以”字后用“之”补出而意思没有

发生变化,这个以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因为连词不带宾语。

2、“而”字是连词是肯定的,“以”作连词时作用与“而”相近,因此可用“而”字去代替“以”,如果意思没有变化,就是连词。如“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如果改为“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意思还是一样。所以这个“以”是连词。

(二)於(于、乎、诸)

(1)“于”和“於”上古并不同音,但作为介词,主要是书写方式的不同。《尚书》《诗经》一般用“于”,《论语》除引《尚书》外,通例不用“于”,《孟子》大多数用“於”,这跟时代或作者编者的方言有关。“于”字大致等於“於”,但是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在被動句或描寫句裏,一般用“於”而不用“于”。

(2)“乎”字的上古音与“于”近,除作语气词外,还作介词,用法基本上同“于(於)”。“乎”字也可以當作“於”字來用,但是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能代替“於”字,比如被動句通常不用“乎”;“對於”這個意義不用“乎”字。而在一種特殊情況卻只用“乎”:“惡乎”。“惡乎”的意思是“於何”,不能說成“惡於”,且一般也不用“於何”。

例:浴乎沂,風乎舞雩。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離開仁德,怎麼成就他的名聲呢)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表处所

(3)“诸”字等于说“之於”,它是“之”“於”二字的合音。例如:

杀之,宾诸畚。(左传宣公二年)

后代有人把“诸於”二字连用,那是谬误的仿古,因为“诸”字已经代表“之於”,自然不能再加“於”字了。比如“公之于众”不应该说成“公诸于众”。

下面讲讲“于(於)”的用法。

A“于(於)”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和时间,相当于“从”、“在”、“到”等。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还在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1949年”等,古代汉语的例子更多,如: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

(以上表示处所,相当于“在”。)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以上表示处所,相当于“到”。)

引进处所的“於”字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选择适当的词语。如《论语·季氏》“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两句的句式是相同的;第一个“於”字解作“从”,第二个“於”字解作“在”,都只是受了前面动词的影响,“於”字本身的词

义和词性都没有发生变化。当句子的动词涉及起自的处所和归趋的处所时,起自者译为“从”,归趋者译为“到”。如:“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第一个“于”译为“从”,第二和第三个“于”译为“到”。下面的例子还是表示起自的处所,如:虎兕出於柙。(论语·季氏)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荀子·劝学)(指前一个“於”)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里,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有时也可不用“于”,而是把表示处所的名词直接放到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作补语,例如:

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史记·项羽本纪)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

这种句式,应该是古代汉语补语的另一种格式。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孟子·滕文公上》里的这句话:“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注诸海”和“注之江”都是古代汉语的补语形式。当然,不用“于”的补语,容易同宾语相混,比如上举“秦军围赵王钜鹿”。这正是介词结构作补语的情况多的原因。

引进时间。例如: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繁启蕃长於春夏,畜积收臧於秋冬。(荀子·天论)

2、引进涉及对象,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给”、“向”、“对(对于)”等。如:

问于桀溺。(论语·微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上)

(以上表示“给”“向”或“对”。)

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以上表示“对於”。)

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庄子·逍遥游)

(以上表示“在……方面”。)

表示在某一方面的这些例子,似乎也可以归到表示处所那一类中去。

3、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过”等,这种用法一般用于描写句,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例如:

季氏富於周公。(论语·先进)

小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礼记·檀弓)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注意古今词序的不同: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后面(“苛政猛於虎”);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前面(“苛政比老虎更凶猛”)。

有时候,不是比较程度,只是指出异同,也可以用同样的结构。例如:

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4、引进动作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如《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又如“疲于奔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

5、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一般写作“於”。如: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上学期已经讲过,此从略。

6、引进范围。“在……方面”

敏于事而慎于言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关于“于”字,还要注意两点:

B一是“至于”、“在于”的情况。在古代汉语里,“在”和“至”是动词,不是介词,“至于”、“在于”连用,是动词与介词连用,这是完全合理的。例如:

其耳目在於旗鼓。(国语·晋语)

不似豪末之在於马体乎(庄子·秋水)

现代汉语里,“在于”的用法还与古代汉语颇为接近,而“至于”已经变成了一个词,意思更加虚化,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如“他不至于不来吧”二是表示另提一事,如:“至于别的事情,就等以后再说吧。”

C二是用“於”字组成的介宾词组,除表示“对於”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外,其余有的偶尔也放在动词之前,《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就是一个例子。但是更多的是放在动词之後作补语(“宿于石门”“坐于堂上”)。中古以後,放在动词前面的渐渐多起来了,不过古文家大致还是遵用上古的语法。有时候可以不用“于”字,如《史记》中“寡人有罪国家”

D“今……于此”、“……于此(斯)”表示假设,通常是作为比喻来说明某个问题的。

E注意古今词序:古汉中表比较的介宾词组常用于形容词后(“苛政猛于虎”);现汉中表比较的介宾词语放在形容词前面(“苛政比老虎更凶猛”)有时候,不是比较程度,只是指出异同,也可以用同样的结构。例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三)为

“为”字本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介词“为”字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介词“为”读去声,略等於现代的“给”“替”或“因为”等。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略等於现代的“给”“替”,如: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为长者折枝。(孟子·梁惠王上)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如: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一般读阳平,如:

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介词“为”字後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如:

君子不能为谋也。(礼记·檀弓下)

(四)之

1、关于“之”的词性和用法:

(1)它本来是个动词,表示“到……地方去”的意思,如:自楚之滕。

(2)也借用作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作定语和宾语,如“之二虫又何知”(定语),“何以知之”(宾语),又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如“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3)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这种“之”的名称却有着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助词”、“连词”、“介词”三说。首先是不少著作都把这种“之”看成助词,因为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但是这种“之”与现代汉语的“的”并不完全相同,因为现代汉语的“的”附着性很强,可以没有中心词而形成“的”字结构,而“之”字只能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中心词不能缺少。因此“之”和“的”的语法作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还有的著作认为这种“之”所起的作用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词,因此把它归为连词,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就是这样。而从马建忠、黎锦熙以来,都是认为“之”的作用是把定语介绍给中心词,因此认为它是介词。我们的教材采用了这种看法。其实各家对这种“之”的语法作用的看法还是比较接近的,只是取名的角度不同,因此有不同的名称。现在我们用教材的名称,把这种“之”叫做介词。

介词“之”的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用在偏正结构中

介词“之”字在古代汉语里经常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中心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如: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这种“之”字其实是很好理解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用在主谓结构中

“之”字还有一种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

(1)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例如: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在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里,最容易见到这种“之”字。例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可以说这是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经常用的一种句法。《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既在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又说“之时”,倒反而少见。

(2)这种“之”字又常常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先看做主语的主谓结构之间用“之”字的例子: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

有时候,不是在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於”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做句子的主语。例如:

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同上)

不过,“寡人之于国也”和“君子之于禽兽也”似乎也可以分析为状语,相当于上面表示时间修饰的句子。

再看做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用“之”字的例子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论语·子罕)

小结:上面所讨论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的用法,其主语都是名词。假如这个名词已经在上文出现,便常用“其”来代替。(代替的是名词加介词“之”)。例如: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现在把介词“之”的用法简单概括一下:

放在偏正结构里,相当于“的”

一般分句

之在分句的主谓之间

时间分句

放在主谓结构里

一般主谓

主语

在充当主宾语的主谓之间主语和“于”字介宾之间

宾语

“之”字用在主谓之间,“之”字连结的主谓词组可充当复句中分句,这种主谓词组又可以像名词一样充当单句中主语宾语,介词“之”字除了加在偏正词语、主谓词组中的用法外,还可以加在主语&介宾词组之间。

介词、连词与状语从句

【专题四】介词、连词与状语从句 【考情分析】 介词 1.常见介词的用法及辨析。 2.介词与其他词性所构成的一些短语。 3.在定语从句中,介词的使用情况。 连词 1. 考查并列连词、从属连词的用法 2.重点考查主从复合句和并列句的连接词的选用。 状语从句 1.状语从句的分类 1.可分为时间、原因、地点、目的、结果、条件、让步、比较及方式等类型。 2.状语从句的引导词与介词的用法比较;状语从句与定语从句引导词的辨析。 3.能够辨别同类状语从句中近似连接词的用法差异。 【知识归纳】 介词: 1.“名词+介词”型 the key/answer/visit/apology/introduction/way…to; wish/desire/prize/respect…for; pity/mercy/congratulation/effect/advice/impression/influence…on 2.“介词+名词”型 (1) in +名词 in advance 在前头,事先,预先in case 如果,万一in charge 主管,掌管,看管 in common 共有,共同,公有in demand 有需要的in doubt 感到疑惑的,难以确定的 (2)①on+名词 on guard 在值勤on leave 在休假on holiday在度假on strike罢工on sale出售on loan 借贷 ②on+the+名词on the move 在移动,搬迁;离开on the march 在行军on the flow 在涨潮 (3) beyond +名词 beyond one's power 是某人力所不及的beyond one's reach 够不着 beyond description 难以形容beyond words 无法用语言形容beyond doubt 无疑 (4) under +名词 under development 在发展中under observation 在观察中under test 在测试中 under construction 在建设中under examination 在检查(调查)中under consideration 在考虑中 (5) at +名词 at length 详细地,长时间at sea 茫然at will 任意地at work 在上班at lunch 在吃午饭 at rest在休息at table 在吃饭at school 上学at church 做礼拜at peace 处于和平状态 (6) out of +名词 out of breath 上气不接下气out of balance 失去平衡out of date 过时out of patience 不耐烦 3.“动词+介词”搭配 ①rob sb. of sth. ; supply us with food ;make a desk of wood ; make bread from flour ②介词+the +部位与动词的关系(=动词+sb.’s +部位,可换用) strike him on the head(“击,拍,碰,摸”意义与on连用) catch him by the arm(“抓,拉,拿,扯”意义与by连用) 注意:同一介词与不同动词搭配,意义各异的情况。 reply to the letter回信,sing(dance)to the music和音乐唱(跳),amount to 达到,加起来有……,devote to把……贡献给,drink to为……干杯,object to反对,look forward to 渴望,come to苏醒,belong to属于,search for搜……,ask...for...寻找,use...for用作,leave for前往,take...for 误以为, 4.“形容词+介词”型 at前的adj.:angry, good, bad, surprised, excited, puzzled等。 of前的adj.:afraid, sure, certain, full, tired, fond, proud, worthy等。worthy of值得的;proud of(take pride in)自豪;sure of / about确信;fond of喜欢;full of充满 with前的adj.: angry, strict, busy, careful, popular, patient等。satisfied with (by)满意;busy with sth.(in doing sth.)忙着干某事;wrong with不对 in前的adj.:strict, weak, interested, successful, rich等。 to前的adj.:polite, kind, cruel, rude, close, available等。similar to相似for前的adj.:sorry, famous, fit, unfit, eager, anxious,(be) hungry/thirsty 等。grateful for sth. to sb.为某事感激某人;fit for适合;ready for准备from前的adj.:far, different, free, safe等。free from没有……(免除……);far from离……远 about前的adj.:worried, anxious, careful,curious等。glad about sth. for sb.为某人某事高兴 5.复杂介词型 (1) 表示原因(通常在句中作状语), 意为“由于,因为”。 because of:表示实际原因(表达一种较强的因果关系);on account of:常用来引述逻辑、理性和事实因素。 (2) 表示“除……之外”。 with the exception of=except, except for“除……之外”; apart from (=美式英语中的aside from)是个复合介词,既可表示“除……之外”,相当于except (for), 又可以表示“除……之外,(还,也)”,相当于besides;in addition to“除……之外(还,也)”,相当于besides。(3) 表示“有关,关于”。 concerning=regarding“关于,就……而论,在……方面”;with respect to“关于,就……而言”; as for和as to用于句首时表示“至于”。 (4) 表示“在……之前”。 ahead of=in advance of,可表示“(在空间或时间上比某人或某事物)更前,更早”,还可表示“领先,优于”; in front of 多指空间的前后关系,“在……前方”。 (5) 表示“支持,赞成”。 in support of 维护,支持,支援;in favor of 可指某人“支持,赞成”,也可指事物“有利于……”。 (6) 表示“鉴于,由于;根据,按照”。 in the light of 按照,考虑到in terms of 就……而言,谈到according to 根据;按照 in view of 鉴于,因为 (7) 表示“尽管”。 in spite of 尽管,不管 连词 连词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大类。并列连词是连接主语与主语,谓语与谓语,句子与句子,分词与分词的词,它要求前后两部分有相同的形式和语法作用;而从属连词一般连接主句与从句,从句形式有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 1.并列连词 并列连词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常用的并列连词有:and(和),as well as(既……又),both... and(不但……而且),not only... but also(不但……而且),not ...but(不是……而是),neither...nor(既不……也不),either... or(不是……就是),or(或者),but (但是),yet(然而),for(因为),so(所以),while(而),when(这时)等。如:Both my brother and my sister are teachers./ His room is bright but mine is gloomy(暗沉沉的)./ He can not only repair radios but also fix them./ It is a glorious(光荣的)yet difficult task./ Strike while iron is hot. 2.从属连词 从属连词是指在复合句中引导从句的连结词。常见的从属连词有:(1)引导时间状语从句的:after, before, when, as, while, since, until, till, as soon as (2)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because, since, as (3)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although, though, no matter(无论), even if (though) (4)引导条件状语从句的:if, unless, once, so (as) long as (5)引导结果状语从句的:so... that..., such...that... (6)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so that..., in order that... (7)引导比较状语从句的:as...as..., not so (as)... as...,... than... (8)引导方式状语从句的:as if... (9)引导主语,宾语或表语从句的连词主要有:that, whether, if三个。其中that 和whether间或还可以引起同位从句和状语从句。 3.几组容易混淆的并列连词: (1)and, or和but I must work hard, or I'll fail in the contest. Make up your mind, and you'll get the chance.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dinner tonight? —I'd like to, but I'm too busy. (2)not only...but (also), as well as不但……而且 She plays not only the piano, but (also) the guitar. Not only does he like reading stories, but also he can even write some. (3)neither...nor “既不……也不……”;both...and...“两者都”;either...or...“不是……就是……” Neither you nor he is to blame. Either you or I am right. (4)not...but... 不是……而是…… They were not the bones of an animal, but the bones of a human being. (5)for 因为 He is absent today, for he is ill. 注意:for是并列连词,不能置于含两个并列分句的句子的句首,只能将其放在两个分句中间。 (6)so, therefore因此 He hurt his leg, so he couldn't play in the game. 状语从句: (一)时间状语从句 时间状语从句 1.when, while, as的区别 这三个词都可以用作连接词,表示时间关系,但有所区别。 (1)when表示时间关系时,意思常常是“当(在)……的时候”。主句和从句中的动作或事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先后发生。例如: When we were at school, we went to the library every day. 我们在求学的时候,每天都到图书馆去。 (2)while 用作连接词表示时间关系时,意思也是“当(在)……的时候”,主句中的动作或事情在从句中的动作或事情的进展过程中发生。它有时可与when通用,但它只能指一段时间(a period of time),而不能指一点时间的(a point of time)。如上面第一个例句中的when,可以用while代替;而第二个例句中的when,就不能用while代替。例如: Please don’t talk so aloud while others are working. 别人在工作的时候,请勿大声讲话。 (3)as用作连接词表示时间关系时,意思也是“当(在)……时候”,往往可与when或while通用,但它着重指主句和从句中的动作或事情相并发生。例如: I saw him as he was getting off the bus.当他下公共汽车的时候,我看见了他。 2.一些表示时间的名词短语也可用来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the minute, the moment, the instant, every time, the last time, every time。如:

介词与连词讲解与练习答案

介词 in 2012,in October, in spring,in the morning,in the afternoon,in the evening 2、有了表示日期的词以后,就要改用on (on总是与日子有关,具体到某一天,人命关on天) on the 1st of October, On the 20th of October,on Monday,on Monday morning 3、在午间,在夜间,在开始,在末尾时要用at at noon,at night,at the beginning,at the end,at the weekend,at Christmas(on Christmas Day,on Christmas Eve) 4、at + 时刻表示钟点。At 9 o’clock 5、注意in time及时和on time 准时的区别 二、表示地理位置的in, on, to in+方位词,表示在某范围内。如中国在亚洲的东部。 on+方位词,表示与其接界。如Shandong lies on the north of Jiangsu。山东位于江苏之北。 to+方位词,指在某环境范围之外。如Taiwan lies to the east of Fujian。台湾在福建之东。 三、表示地点的at,in,on 1、at 常指小地方,及具体的地点连用。at the gate在门口,at the table在桌旁,at Dalian Statium在大连体育馆 in 一般指大地方,及泛指的地点连用。in Beijing在北京in the sky在天空in American、in a university 四、表示空间:on 和beneath,above和below,over和under的区别 above在…(偏)上方,表示两者不接触,与below(在…下面)相对。 on在…上,表示两者接触,与beneath(在…下)相对。 over 在…正上方,表示两者垂直,但是不接触,也可指“笼罩、覆盖在上面”与under(在…正下方)相对。 五、.behind表示“在……的后面”,其反义词组“in front of”表示“在……的前面”,注意与in the front of 的区别。 We must keep our hands behind our backs.我们必须一直把手放在背后。 I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when a friend stood in front of me.当一个朋友站在我面前时,我正沿着街道散步。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教室的前面是黑板. at/in the front of 表示“在……里面的前部”, at the back of表示“在……里面的后部”, in the middle of 表示“在……的中部”。 Xiao Ming sits at/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小明坐在教室前面。

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新高考新问题 2011-08-28 2128 5cc149a20102drsz 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来源阿呆QQ群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 “由于”,即两词“意义”相同。但,“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的“以”用作介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两句话中的“以”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再看几个句子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是”“己”都是代词,与“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 “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以”均用作介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公子贤,(公子)多客”,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最新介词连词与状语从句

1 【专题四】介词、连词与状语从句 2 【考情分析】 3 介词 4 5 1.常见介词地用法及辨析. 2.介词与其他词性所构成地一些短语. 6 7 3.在定语从句中,介词地使用情况. 8 连词 9 1. 考查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地用法 10 2. 重点考查主从复合句和并列句地连接词地选用. 11 状语从句 12 1.状语从句地分类 13 1.可分为时间、原因、地点、目地、结果、条件、让步、比较及方式等类型. 14 2.状语从句地引导词与介词地用法比较;状语从句与定语从句引导词地辨析. 15 3.能够辨别同类状语从句中近似连接词地用法差异. 16 【知识归纳】 17 介词:

1.“名词+介词”型 18 19 the key/answer/visit/apology/introduction/way…to; 20 wish/desire/prize/respect…for; 21 pity/mercy/congratulation/effect/advice/impression/influence…on 22 2.“介词+名词”型 23 (1) in +名词 24 in advance 在前头,事先,预先 in case 如果,万一 in charge 主管, 25 掌管,看管 26 in common 共有,共同,公有 in demand 有需要地in doubt 感27 到疑惑地,难以确定地 28 (2) ①on+名词 29 on guard 在值勤 on leave 在休假 on holiday在度假 on strike罢30 工 on sale出售 on loan 借贷 31 ②on+the+名词 on the move 在移动,搬迁;离开 on the march 在行军 32 on the flow 在涨潮 33 (3) beyond +名词 34 beyond one's power 是某人力所不及地 beyond one's reach 够不着 35 beyond description 难以形容 beyond words 无法用语言形容

介词和连词专项复习学案

常见介词及用法 (一)表示时间的介词 1.英语里最常见的时间介词有:at, in, on, before, after和from。 2.at , in和on这三个词都表示时间。 ?at主要指具体的钟点:at half past eight 在八点半 ?in一般指某一段时间:in January 在一月份 ?on指具体在某一天:on Monday 在星期一 3.before和after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 ?before表示“在……之前”。 You should wash your hands before eating. 吃饭前你应该洗手。 ?after表示“在……之后”。 They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dinner. 他们放学后经常打篮球。 4.from作时间介词含有“从……开始”的意思,常和to连用,组成“from…to…” 的结构,表示“从……到……”的意思。 We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 我们从周一到周五上学。 (二)表示方位的介词,也就是表示位置和地点的介词。 1.小学阶段常见的方位介词有:on, in, at, under, over, above, below, about, around, between等。 2.on, over和above 这三个词都有“在……上面”的意思,但它们所表示的方位还是有些不同。 ?on表示两个物体的表面相互接触。如: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桌上有一本书。 The boy is sleeping on the desk. 那个孩子睡在地上。 ?over表示“在……的正上方”,两个物体表面没有接触。如: There is a light bulb over my head. 在我头顶上有一个灯泡。 ?above表示两个物体中一个在另一个的上方,如: The plane is flying above the clouds. 飞机上云层上飞行。 There are four lights above our head. 在我们头上有四盏灯。 3.under和below都有“在……的下面”的意思,但它们有区别: ?under表示“在……的正下方”,其反义词是over。 There is a ball under the chair. 椅子下面有一个球。 They are sitting under a big tree. 他们正坐在一棵大树下面。 ?below表示“在……”的下面,不强调是否在正下方。 Their house is below mine. 他们家的房子在我家的下面。 4.in表示位置“在……里面”,也可以用来表示在一个很大的空间内。 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in the room. 孩子们正在房间里玩。 All my books are in my bag. 我所有的书都在我的书包里。 5.at表示“在……旁边”。 The teacher is standing at the desk. 老师正在桌边。 I will wait for you at the station. 我会在车站等你。

以、与介词连词区别

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由于”,即两词“意义”相同。但,“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的“以”用作介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两句话中的“以”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再看几个句子: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己”都是代词,与“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以”均用作介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公子贤,(公子)多客”,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其次,“与”,这里讨论意义为“和、同”的“与”。 看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根据句意,几个“与”都翻译成“和”“同”,但用法却不同。“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这里的“与”用作连词。“吾与之”却不能前后互换,因为从上下文看,是说“吾”要采取的做法,而不是大家;且前后可以拆分,在“与之”前加“必”,成为“吾必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所以句中“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知”的状语,“与”用作介词。3、4两句“与之”“与其妾”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作“争”“讪”的状语,这里的“与”都作介词,因为前面的成分可以省略,所以第4句“与”出现在了句子开头,而并列短语任何一部分都应同时出现,则连词“与”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

连词和介词

1. 连词的分类 连词和介词一样,不能单独在句子里作句子成分,只能起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作用。 1.1 关联连词 起关联作用的连词有 and,词组both… and,neither… nor,not only… but also…,as well as 等,其用法如下: (1)and ①用于肯定的并列。如: The drink was cold and sweet.这饮料喝着又凉又甜。 有些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两个名词并列时,词序固定。如: thunder and lightning(电闪雷鸣) hat and coat(衣帽) rich and poor(穷富) and 并列两个动作时,表示动作的连续或重复。如: She brushed her teeth and went to bed.她刷了牙就睡觉了。 Will you close the window and turn off the light before you leave? 你走之前把窗户关上,灯关掉好吗? ②and 与 yet 连用,引导对比性的内容。如: He is rich, and yet leads a modest life.他富有但生活不奢侈。 ③and 常于动词 try,wait 等之后与另一个动词连用(try 等词此时需为原形)。如: Try and get some water.想办法找些水来。Let’s wait and see.我们等等看吧。 ④and 用在动词 come,go,run,hurry up,stay,stop 等不及物动词之后代替 to,与另一个动 词连接,则第二个动词表示目的。此时 come 等可有过去式和第三人称形式。如: I went and watched the game with Jimmy yesterday.昨天我和吉米去看比赛了。 Go and buy a new coat for yourself.去给你自己买件新大衣吧。 在口语中,go 后面的 and 常省略。如:Go jump in the river. ⑤在“祈使句+ and +句子”中,祈使句表示条件,后面的句子表示结果。如: Work hard and you’ll make progress.努力工作你就会有进步。 Use your head and you’ll find a way.动动脑子你就会有办法。 (2)并列连词both… and… 与 and 的作用基本相同,但语气较 and 强。但both… and…不能并列连接两个句子。如: He can speak both English and French.他会说英语和法语。 The book is both interesting and instructive.这本书既有意义,又有趣味。 He is famous both as a novelist and as a statesman. 作为小说家和政治家,他都是有名的。 and 和 bot h… and… 的否定形式一律用neither… nor…。如: I neither smoke nor drink.我既不吸烟也不喝酒。 (3)并列连词词组 as well as,not only… but also… 作用与 and 相同,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用 as well as 时,侧重点在 as well as 前的部分;用not only… but also…时,侧重点在 but also 后面的部分。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译文的词序: 他不仅有一辆摩托车,而且还有一辆小汽车。 He’s g ot a car as well as a motorbike./He’s got not only a motorbike but a car. 她不仅美丽而且聪明。 She is clever as well as beautiful./She is not only beautiful but clever.

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

《作介词地“以”和作连词地“以”之区别》( ) 转载标签:杂谈 作介词地“以”和作连词地“以”之区别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甲骨文“以”字是一个侧立地人形,在手臂下部勾勒有一个圆团,像手执物状,表示“贡纳”、“进献”之意,也表示较抽象地行为动作,相当于“用”.《说文》:“以,用也.”“以”作动词根据上下文还可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②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③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后来,在演化过程中渐渐虚化而多充当介词、连词等使用. “以”作连词,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地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地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地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表示目地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地目地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表示因果关系,表示行为产生地原因,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常用在表原因地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以致”.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⑤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⑧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袁枚《祭妹文》 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⑩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介词和连词

介词和连词 介词是一种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需与动词、形容词、名词和代词等搭配,才能在句子中充当成分。介词是用于名词或代词之前,表示词与词之间关系的词类,介词常与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搭配表示不同意义。介词短语中介词后接名词、代词或可以替代名词的词(如:动名词v-ing)。介词后的代词永远为宾格形式。 连词在句中的作用是把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连接起来。它不能在句中单独作句子成分。 高考重点要求: 1、介词的含义及在句中的作用。 2、介词+宾语构成短语的作用。 3、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功能的理解。 4、并列连接词和从属连接词的使用和区别。 第一节知识点概述 一、介词 (一)表示时间的介词 1.表示时间段的介词 (1)in , after in +时间段,表示从现在起往后推算一段时间. after +时间段,表示过去某时间往后推一段时间,如:He’ll come back in two days. 但钟点用after( after thre e o’clock) He left on July 2 and returned after three days. (2)in , during 表示在一段特指的时间内,可用in 或during, 如:The work was done in / during the holidays. 表示年份、月份、季节用in , 如:in 1999 ,in June , in winter (3)for the past + 时间段, during 表示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句中谓语动词常用现在完成时 I have been in Shanghai in the last few years. (4)for 表示延续一段时间 I’ll study in the U.S for two years.I’ve waited for Bingo for half an hour. 2.表示某一时间的介词 (1)at, on at 表示某一时刻,on 表示某一天或日期, 如: at 7:14, on Saturday morning on the night of May 2 一天内各段时间表达, 须选用正确的介词,请比较: in the morning on a winter / snow / cold / morning at night on the night of March 7th in the evening on Friday evening (2)before, by before 表示某一时间之前,而by 表示到某一时间止,句中谓语动词多用完成时态。如: You must get up before six. 你必须六点之前起床。 By the end of last m onth the boy had got 4 “As”. 到上月底这个男孩已得了4个A. (3)after , since after 可以表示过去某一点时间之后,通常和一般过去时连用,而since表示从过去某时间开始延续到现在的一段时间, 与现在完成时连用,如; My father lived in Shanghai after liberation .解放后我父亲住在上海.

介词与连词讲解与练习(答案)

介词 常用介词: 1、表示某年、某月、某季节,在早上晚上用in in 2012,in October, in spring,in the morning,in the afternoon,in the evening 2、有了表示日期的词以后,就要改用on (on总是与日子有关,具体到某一天,人命关on天) on the 1st of October, On the 20th of October,on Monday,on Monday morning 3、在午间,在夜间,在开始,在末尾时要用at at noon,at night,at the beginning,at the end,at the weekend,at Christmas(on Christmas Day,on Christmas Eve) 4、at + 时刻表示钟点。At 9 o’clock 5、注意in time及时和on time 准时的区别 6.from…to… 二、表示地理位置的in, on, to in+方位词,表示在某范围内。如 on+方位词,表示与其接界。如Shandong lies on the north of Jiangsu。山东位于江苏之北。 to+方位词,指在某环境范围之外。如Taiwan lies to the east of Fujian。台湾在福建之东。 三、表示地点的at,in,on 1、at 常指小地方,及具体的地点连用。at the gate在门口,at the table在桌旁,at Dalian Statium在大连体育馆 in 一般指大地方,及泛指的地点连用。in Beijing在北京in the sky在天空in American、in a university 四、表示空间:on 和beneath,above和below,over和under的区别 above在…(偏)上方,表示两者不接触,与below(在…下面)相对。 on在…上,表示两者接触,与beneath(在…下)相对。 over 在…正上方,表示两者垂直,但是不接触,也可指“笼罩、覆盖在上面”与under(在…正下方)相对。 五、.behind表示“在……的后面”,其反义词组“in front of”表示“在……的前面”,注意与in the front of 的区别。 We must keep our hands behind our backs.我们必须一直把手放在背后。 I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when a friend stood in front of me.当一个朋友站在我面前时,我正沿着街道散步。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教室的前面是黑板. at/in the front of 表示“在……里面的前部”, at the back of表示“在……里面的后部”, in the middle of 表示“在……的中部”。 Xiao Ming sits at/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小明坐在教室前面。 The twin sisters sits at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那对双胞胎姐妹坐在教室后面。

逻辑连词与状语从句-1

由A.A.A.法语教学部老师编写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逻辑连词与状语从句(一) Locutions de liens logiques逻辑连词 1 Temps 表时间 Avant 的用法 Avant作副词 以前 Avant, ?a ne se passait pas comme ?a 以前,不是那样的。 Avant作名词 前部 L’avant d’un véhicule 车的前部 D’avant先前的:L’année d’avant. 前一年,上一年 Avant作介词 在…以前(表时间,表顺序…) ■Avant + 名词 : Il est arrivé avant le déjeuner. 他午饭前到了。 ■A VANT DE1+ 动词原形 : Réfléchissez bien avant de vous décider. 决定前仔细想想。 ■A VANT QUE +从句(动词用虚拟式) :Ne parlez pas avant qu'il ait fini, qu'il n'ait fini. 他完成之前不要说话。 Avant que 后的从句有时还要加缀词ne2 1 Avant 直接加动词原形是一种旧用法,现在已不用。但是有些常用的习惯说法不加de : Prendre un médicament avant manger 2关于缀词ne, 试比较: Arrivez avant que le film ne commence. 在电影开始前到。(ne是缀词,不表否定意义) Arrivez avant que le film ne soit pas fini. 在电影没结束前到。

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

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甲骨文“以”字是一个侧立的人形,在手臂下部勾勒有一个圆团,像手执物状,表示“贡纳”、“进献”之意,也表示较抽象的行为动作,相当于“用”。《说文》:“以,用也。”“以”作动词根据上下文还可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后来,在演化过程中渐渐虚化而多充当介词、连词等使用。 “以”作连词,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词,教材的翻译为:越过别国(郑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4.表示因果关系,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以致”。例如: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