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创建“核心素养体系”的任务。核心素养被誉为当代基础教育的DNA。《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为学生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这里所说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一、有效建构及时追问,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

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思维尤其重要,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使他们逐步学会想的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建构课堂,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在教学《平行四边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出示了自制的长方形框架,问学生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长乘宽。接下来我轻轻拉动框架,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问“现在是什么图形呢?它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顺口接到“两条邻边相乘。”“你们觉得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学生都点头,有个别学生已经开始有动摇了。“有不同的意见吗?”但是这些个别学生不太确定也不敢站出来。然后我继续拉动框架,这时学生都发现面积越来越小了。这时我问“我刚才拉动框架的时候,什么没有变化?什么变化了?”学生都纷纷回答“边长没变,但是面积变小了。”“可是刚才我们认为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条邻边相乘呀?边长没变,面积也应该没有变化呀?”学生马上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猜测是错误的。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探究出计算方法后再带领学生继续研究“为什么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小了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拉伸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底没有变化而高变矮了,所以面积就越变越小了。通过这样的设计挖深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更好的解决了这一知识上的难点。

二、善于创新引领发现,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大部分学生受前面学习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会有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验证。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发现先前的猜想是错误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并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时教师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观察第2列数“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数能否被3整除?再观察观察,你想到什么?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

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等等这些猜想,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利用计数器拨数的环节,拨出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自探主究验证,将大错化小错,小错化了。

三、抓住时机提高思维,合理进行推理,渗透核心素养

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记得去青岛学习时观摩了强震球老师的《圆的认识》,强老师没有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圆的半径都相等,而是通过画圆来让学生推理形成的,很好的提高了携手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先出示了情境图,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各个图片中图占总版面的几分之几,文字占总版面的几分之几。然后观察这3个版面中的图的面积和文字的面积的大小,从而要得出。如果放在以前我会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涂一涂的方法来证明。但是我决定尝试一下就没让学生动手,而是让他们说说为什么相等?有的学生用的是拼一拼的方法,这是李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他们面积肯定一样大?”“为什么你这么确定?”“在这些版面中图和文字占得面积都是一样的,所以就可以都看成是版面的一半,所以就相等呀。”下面的同学连连点头,大家都表示赞同。我抓住机会及时的表扬了李

同学,并点明这就是数学中的推理,我们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用推理的方法来得到解决。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稳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调整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合理提出猜想,培养创新精神,渗透核心素养。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为了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有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环节,营造有趣开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之中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讲解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时,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将抽象复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

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优化教学设计,让数学核心素养渗透于教学内容中。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科学规划每一个教学环节,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切入点,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效渗入数学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关于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我国古代关于方程解析的研究,将《九章算术》中的解题方式与现代方程应用方式进行类比,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数学文化知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师在应用时要控制好使用的力度,不宜占据过多的课时。 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才是高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完善评价考核,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察。教师要完善数学评价考核方式,改变传统重成绩轻过程的评价模式,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察,让学生明确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将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之中,完善和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在设计考试题目

核心素养如何在学校落地

核心素养如何在学校落地 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厘清以下几对关系:一是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我认为,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它使素质教育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我是认可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每个学科都有其核心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必须以课程为载体,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学习方式的深度融合。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人们通常表述为发展与超越的课改进程,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发展与超越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的深化方面,但超越并不是超出,核心素养并不是要代替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三维目标。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毕业之后的结果,那么三维目标则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四是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之间的关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之间所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评价体系的价值统一,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化、系统化描述。一方面,研究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掌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地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与水平,二者是一种价值统一。 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在落实核心素养时,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表达。在我看来,校本化表达和教师个人表达就是学校的创造、教师的创造。我们需要这种研究精神,更需要这种创造精神。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一线教师应有信心和能力通过创造落实核心素养。 从学校课程规划的角度来看,落实核心素养要完成两种设计:一种是学科课程的设计,一种是跨学科课程的设计。 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是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交互完成的。而直接经验更有利于孩子获得对世界、对生活的完整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学习方式交互在一起才能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变更,还要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保障。当前的问题化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学习方式。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脱离了情境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的情境,这是以知识点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的第一个着力点,同时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一共是三个着力点。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一种教学都应该是基于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这样才是有灵魂的教学。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到“课堂革命”。我认为,“课堂革命”的第一个关注点应该是基于内容方面的多元课堂,是百花齐放的内容课堂。当然,仅仅有内容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浅层课改走向深层课改,从教本课堂走向学本课堂,进而走向习本课堂,习本课堂就是创客教育理念下的以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 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教师从体力劳动走向智力劳动、智慧劳动,这才是一种幸福的课堂生活。每一节课都促进孩子的思维生长,增加思维的含量,加大思维的流量,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课堂愿景。

如何在课堂中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何在课堂中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 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4、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5、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这样一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全新的展现落实在学校教育上来了,需要每个教师去实践,落脚点就在于每个课堂。那么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呢?我想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学习目标需要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提高和必备品格形成。这是学生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的两个方面。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情境化、活动化,学会讲故事。

从立德树人出发--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立德树人出发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评价

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评价 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评价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件中将“核心素养”放置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所有的核心素养本质上都是个体的内在品质或特征”。如何理解、探索和实践核心素养评价?一是要将这一议题和任务放置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二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内生性”“内在性”的基本特征。据此,我们尝试通过4组关系的把握,对核心素养评价进行初步的框架性阐释。 本体:主人—主体—主动 所谓本体,是说“主人—主体—主动”乃是核心素养评价的事实本身以及根本所在。核心素养具有内生性、内在性的基本特征。评价作为一种权力,就内生性说,不应该是自上而下统治性的;就内在性说,不应该是从外向里介入性的。否则,对核心素养说,评价就是异化的、异己的,也就无所谓是“核心素养”的“评价”。

主人,是“政治-制度”概念;主体,是“价值-化”概念;主动,是“心智-势能”概念。学生在学校的权力关系中是否真实具备主人身份,是需要考量的具有总体性的问题。主体,是主人的主体;主动,是主体的主动——这是一个连续性的表达。非主人的主体性,要么是残存的主体性,要么是处在反抗状态的主体性。非主体性的主动,要么是残存的主动,要么是处在沦陷状态的主动。我们惯见的许多特别“懂事”的“乖孩子”,学习倒是很“主动”,这样的“主动”可能就是沦陷状态的,就像“讨喜”一词的“讨”字暗中所揭示的——作为“讨喜”的奖赏的背后,是主体性凋落的“讨好”的沦陷状态,它往往以牺牲好奇心、独特性和创造力为代价。但是,我们要看到,按照惯常理解和操作的评价的性质与功能,就现有的价值资、思想资和技术资看,要建构核心素养评价的本体可谓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我们强调必须将核心素养评价置于深化课程改革大背景之中的立意所在。 功能:解放—解决—解释 “解放—解决—解释”,这三者之间存在着逻辑序列:没有“解放”的“解决”,势必落入工具主义;没有“解决”的“解释”,设若与学生权利高度相关,则将以功利主义的立场走向教育的反面。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

核心素养的学校应答_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为例

32 Moral Education China 文 _ 窦桂梅 汤卫红 《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 明确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始终紧跟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一直致力于探索“育什么人”和“怎样育人”两个基本的教育命题。为了更为清晰地回答新时期清华附小“育什么人”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一直审慎地研究清华附小学生如何 发展核心素养。基于学生的特点、学校的百年文化和办学思想,拟定了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明确了清华附小“育什么人”,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而回答“怎样育人”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地。 一、“四园”构筑儿童成长新天地 新修订的《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指 每个儿童的核心素养都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学校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可能性。 核心素养的学校应答 ——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为例

2016-01 半月刊话题Features 出,要把学校建成“一所生态田园、人文家园、书香校园、儿童乐园”。近年来,清华附小人为着这个理想的校园而不断智慧地创造。下面以生态田园为例谈谈素养导向的校园建设。 没有亲近过泥土的孩子,不会有真正的童年。清华附小打造生态田园就是要还儿童以泥土,还儿童以自然。生态田园给儿童以自然的滋养、探索的空间、发现的奇妙、想象的天地、创意的灵感。清华附小人不满足于原来校园里的植物品种,移植与插种了梧桐、白皮松、桃树等50多个品种。丰富的植物品种吸引了多样的动物品种,儿童、植物、动物融为一体。于是,从这里诞生了酷爱植物研究、钟情昆虫研究、痴迷花鸟写生等成志少年,他们从兴趣起步,找到乐趣,形成志向。一切素养都在与生态田园对话中悄然生长。 二、养成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是身心健康、成志于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其重要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阶段性要求,我们在不同年级重点落实一项养成教育主题,通过行为规范和内在约束,逐步将外在要求内化为素养。我们拟定的六大养成教育主题是: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诚实守信、自律自强、勇于担当和尊重感恩。围绕主题,我们会开展系列活动,将素养的培养自然融入。 如六年级尊重感恩,我们确立5个二级主题:阅读尊重、讲述尊重、体验尊重、书写尊重、表达尊重,通过阅读经典、讲述故事、在足球中外对抗赛中体验尊重对手,在创作中书写心中的尊重,在毕业典礼中表达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尊重之情。 为了让儿童能够将养成教育六大主题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我们集教师和学生智慧创作了《清华附小三字口诀》并谱曲,旋律优美,易唱好记。如勇于担当的三字口诀为:“讲正义,有正气,明事理,晓是非。讲平等,创和谐,凡遇事,正思维。讲参与,肯付出,尽己能,心无愧。讲公益,喜奉献,乐服务,主动为。讲智勇,敢承担,遇险恶,巧面对。讲责任,尽全力,做善事,心灵美。” 三、“1+X课程”的深化与创新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课程是学生发 展的核心供给力。核心素养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源”动力。核心素养是整体的、综合的、交融的,无法分解到各个学科去一个一个实现,必须依赖课程整体立人。课程必须超越于学科的知识、能力,指向于核心素养,才能促进完整的人的发展。近年来,清华附小不断推进“1+X课程”的深化与创新。 (一)结构深度优化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1+X课程”首先撬动了课程结构的优化。“+”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结构,促进“1”(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 础性课程)与“X”(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构成趋于合理的、有机整体的课程结构。既使学生学好国家规定的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能在这个基础上,使知识得到拓展或深化,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提升,满足他们的个性需要。“1+X 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儿童更好地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与世界的开放联系中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创生意义,从而更加有效地面对现实问题,成就具备核心素养的现代小公民。 (二)内容深层整合 清华附小在整体课程构建的过程中,立足 33 Moral Education China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1)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 知识、能力、素养三者都是人所具有的,也是可以转化的,知识、能力可以转化为素养,素养也可以生发出知识和能力,这就是三者相互联系的一面。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管“脑”的)。它是由思维方向、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构成的综合体。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只在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和能力的细节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广义)表现和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那么品格则是外显的。一个人言行粗俗、举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涵养、教养,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这三大核心素养是学生整体素养的三根支柱,缺失会造成人的素养大厦的坍塌。 学校教育教学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价值引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引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价值观是关于如何做

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校本实践工作计划

“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 实践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培计划(2019)”——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建设培训项目精神,结合我校校本教研活动展开实际情况,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素养为切入点,以“推动学科核心素养、改进课堂教学、促动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学一学、研一研、做一做”的“学、研、用”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策略研究的校本实践教研活动。 二、研究目标 1.学一学,协助教师理解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树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2.研一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路与办法。 3.做一做,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教研组推出一节示范课例。 4.形成“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素养”的校本特色。 三、研究对象 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分析教情、学情,找准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2.通过线上、线下主题研究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

科素养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把握热点,了解核心素养2019年(10月23日——11月10日) 1.召开工作部署会,解读核心素养校本化工作计划。组建校级坊。 2.召开学科组长会议,学习“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3.研究任务分工。 (1)教科室周芳做好学校校本主题研究计划。 (2)教科室指导学科组长确定学科组研究主题制定学科组主题研究活动计划(学科组长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时,要结合研修网课程及活动安排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活动的线上线下相关活动内容)。 (3)学科组长指导学科组成员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制定教师个人主题研修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观摩教学案例,落实核心素养。2019年11月11日--2019年12月10日 一、线上学习,线下思考。 1.参加研修网线上培训,观看相关课程实行理论学习。 2.结合研修网课程张丰老师的讲座《主题研修的策划与实施》,学科组、教师认真审核自己的活动计划存有问题。

如何在学校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学校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界的热词,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素养。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为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从容的面对各种未知与挑战。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借助学校这个教育平台来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学校层面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责任是使每位学生的个性都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即“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提高。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教师也要志存高远,有长远的目光,才能引领学生有更 高的追求目标。终身学习是提升教师专 业素养的必由之路。优秀教师于漪说:“要教得好首先是自己学得好,为此我千 方百计挤时间读书,用双倍的努力弥补。”无论何时,具有扎实专业素养的教 师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们一般具有 这样的特质:爱读书、肯钻研、勤反思、善合作、乐奉献。教师还要树立起一种“职业幸福感”,在幸福感中影响学生,传播快乐的学习氛围。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课堂教学 方法 ?所谓的“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已 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师要根 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自身的逻辑规律,不断挖掘和整合教材,在良好的教 学环境中,培养学生“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只是教学的参与者,学生是学习中的主动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依据学生个人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予以侧重培养。 ?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三、弘扬传统美德,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学校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小型社会”,学校要教导学生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生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陪养学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途径探索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途径探索-- 开题报告 负 责学科生物年级高三人令恒莉 课 题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途径探索 名 称 课 题 何莉 成 员

(提出有待解决和重视的现实问题,简要论述本研究的背景、目标、价 值或研究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6 年在其发表的报告中提出建立学习型社 会的构想。之后提出终身学习的具体指标,包括以下几点: 要有求知欲 ;要积极进取,有创新精神 ; 能正确的评估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能够有效的 课与人交流 ; 要学会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必须在年轻人接受学校教育期间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发展训练,以期通过能力的提升而获得体面的 题工作和更加幸福的生活。 研我国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颁布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落实立究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立德树人” ,学 背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除此 之外,还提出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2016年 9 景 月,中国教育学会正式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具备的文化基础、 目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和具体细化的十八个基本点。 标 意 高中生物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设计上具有指导和引领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作用,但作为一个上位概念,它的实施是 义 要通过具体措施才能落实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科核心 价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如何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践行核心素养的能力,是广大一线教师目前 值 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资料查询、社会调研、在校观察、实践反思,发现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大多只是理论上的探讨,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对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再发展并没有太多的深化研究及探讨。这对于本课题组成员而言,我们可以更广泛的进行探讨及思考,调查与研究、反思与汲取、而且我们调查范围也很广,近些年人们也发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相互借鉴的去做研究。

(完整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核心素养落地,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小新邀请了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答疑解惑。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两年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 余文森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一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已经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也从双基能力走向三维目标到目前的素养教育。 知识、能力、素养三者都是人所具有的,也是可以转化的,知识、能力可以转化为素养,素养也可以生发出知识和能力,这就是三者相互联系的一面。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管“脑”的)。它是由思维方向、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构成的综合体。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只在知识点和能力

怎样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

怎样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学习目标需要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提高和必备品格形成。这是学生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的两个方面。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情境化、活动化,学会讲故事。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三、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而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 四、课堂教学评价,要向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评价角度不断拓展。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围绕学科知识的掌握展开,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重要意义,而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基于“核心素

核心素养:如何做好学校管理

核心素养:如何做好学校管理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也成为了这两年教育界最受重视和青睐的话题之一。所以,不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都对这“六大要素,十八大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学习,目的就是要从中找到适合学校、适合学生发展的思想理念,并通过多种活动的组织来对相关的核心素养进行落实,以期能够在促使学生健全发展中,也为学校竞争力的大幅度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本文我们就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做好学校管理工作进行研讨,以期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一、夯实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就成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其中,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那么,作为校领导,我们该如何给学生营造具有文化气息的环境呢?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性格、人格都处于形成期和塑造期,有效的文化建设不仅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校环境,而且,对学生健全的发展,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两个方面入手来给学生营造具有文化气息的环境。 1、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近年来,大部分学生都开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图标、就连学校校服、学校的标注牌、学校的垃圾桶的设计等等都是找专门的人进行设计过的。可见,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是颇受各方重视的。但是,在核心素养下,我们该如何做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呢?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我们的文化长廊的设计都是随时更换的。目的就是要向学生展示一些最新的科技文化信息,以期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而且,我们倡导全校师生共同为我们的一些注释牌进行标语设计,比如:“请勿践踏草坪”这类标注语,我们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自主向学校展示自己的设计等等,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一些文化知识,而且,也给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2、校园文化活动组织 一些学校将校园文化活动局限在了体育运动会、合唱比赛上,认为这就是既不耽误学生学习,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这种老掉牙的活动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有几个愿意积极的参加呢?所以,在核心素养下,我们要做好改进工作,要鼓励学生手脑并用,比如:组织手工活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阅读交流会等等,目的就是要将传统文化、科技文化等都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当中,以期能够在传承中得到弘扬,在科技创新中展望未来。 总之,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下,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来夯实文化基础,并通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