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照世界不同国家的的学前教育

对照世界不同国家的的学前教育

北美的学前教育

【智陈博士:如何教子?前一篇博文是转载有关德国的学前教育的文章。这里我们转载一篇:北美的学前教育.是著名学者余晓平博士的一篇博文。供大家参考。】

北美的学前教育

文/余晓平

所有的中国家长都知道,当下的中国人口众多,就业竞争激烈,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抢跑的行为,当然这是好事情,但是朝哪个方向跑非常重要。中国的教育似乎把孩子们引向一个目标,表面上看起来前进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是人们在奋勇向前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假如这个方向本来就是有问题的怎么办?

我们再来说说北美这个地方的起跑线问题。首先我们先纠正一下很多中国人对国外孩子教育上的一个严重误区,那就是人们道听途说地认为北美的家长并不是很重视教育。为什么这样的认知呢?因为大家看到国外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到

小学期间都是在玩,孩子并没有什么学习上的压力。特别明显的一点是旦凡国际上的各种比赛,往往中国的代表队能拿到前三名的奖杯。由此中国人往往觉得非常得意,而事实上呢?真正引领整个世界科技前进的大部分都是美国人。

其实在北美这里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其中包括学前教育,特别是那些条件好的家庭,只是让很多中国人看到的现象让人不能理解罢了。我女儿的学前教育一部分是在美国完成的,对此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女儿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细细想来,这源于中美两国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学习的理解。中国的教育是给予灌输式的,主体是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答案。而美国的教育是启发引导式的,主体是告诉你怎样去寻找答案。形象一点描述就是中国的教育是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北美的教育是带着孩子去看,让孩子自己感知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很多家长觉得告诉孩子一加一等于二难道不对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这个答案在二进位制下就是错的。

告诉孩子正确答案的害处在哪里?这样会束缚孩子的创造力,从小就被一些条条款款限制住,所谓正确答案包含了很多前人的智慧,同时也包括了前人的局限。要去了解前人的智慧,同时又不能受到约束,那怎么办呢?这就是北美从幼儿园开始的一种训练——阅读能力和习惯。大量的阅读可以吸收前人的智慧,减少死板的答题是为了防止被所谓标准答案所束缚,这就是北美这里早期教育的特点,这个特点延续到上初中以后,学业会一下子紧张起来,解题能力在这个阶段才会逐渐加强,所以并不是说北美的孩子就不注重解题。高中阶段的孩子其实学业压力非常大,因为他们很少有什么

解题技巧之说,更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去图书馆查资料的时间比较多,最好的答案是能够自圆其说。

下面就介绍一下温哥华这里的学前教育:

加拿大的学前班是统一隶属于教育局管理的,属于小学编制,所有小学都有学前班。北美的小学教育称为0-7年级,这个0就是学前班KINDERGARTEN(简称K)。学前班的教学完全是按照小学的体系进行的。区别仅仅在于,学前班是半天上课,课程设置上也针对年龄特点,的确看上去大家都在玩耍中进行。中间穿插很多游戏和体育活动,让孩子没有什么乏味的感觉。

中英文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差异在学前教育当中体现出来,一个是象形文字,一个是拼音问题,非常不客气地说,象形文字代表着落后,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而拼音文字的好处在于只要是孩子按照规则读出来就能知道大概的意思,这样省去了大量认字的时间和精力,而中国的孩子认字是要记下来每一个图案,写字是要把这个图案画下来。所以我们也别再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而骄傲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去适应世界的潮流,固守自己的东西最终的结果是被淘汰掉。

拼音文字让西方的孩子在很早的时间就进入阅读阶段,而且没有那么吃力。学前班的孩子都能进行简单的阅读,老师会让孩子试着把文字读出来,一读出来就和平时的说话一样

了。一边阅读,一边认字,因为毕竟还是有区别。BC省教

育局还通过一个STRONG START的项目把阅读的年龄提

前到了0-5岁。可见北美这里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多重视。同时,有关研究机构总结了一套循序渐进的适合PRESCOOL(3-5岁)、KINDERGARTEN(5-6岁)、以及

一年级以上孩子的独特的阅读方法,包括PHONICS、RHATHM以及其他的方法。各个出版社都有大量的分级阅读读物,并且有严格的阅读评价标准,大部分图书都是图文并茂的,让大人看起来都饶有趣味。我的女儿就是在这个期间养成的读书习惯,而且买书成了癖好,还立志将来自己办个图书馆等等,可见美国的早期教育对她影响有多深。

除了阅读训练以外,北美学前班还注重一个中国教育当中

比较缺乏的环节。这里对孩子进行合作、分享、尊重、友谊等方面的训练,一个孩子的团队精神甚至比考试成绩都重要,这个理念一直延伸到大学的录取过程当中,如果你在中学是橄榄球队员,或是什么组织的领袖,甚至打工经验等等,这些履历要比每门都考第一更管用。

学前班的课程设置会纳入教育局的教学大纲中,哪些内容学前班学,哪些一年级学,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学前班学过的一些内容,在一年级会有一些重复。但是,重复的是表面,区别的实质在于难易程度。包括阅读也是一样,学前班、一年级可能阅读同一本书,但是要求是不一样的。那么

孩子做题答题其实是回答对于每一本书的理解,这样就肯定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中国的学前班与义务教育很多情况下是脱节的,很多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其实在幼儿园都学过,在教材上的僵化是更加严重的问题。

中国刻板的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北美这里教育出来的孩子则充满了个性。这就决定了这个孩子在成年以后到底是否有创造力,有一点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要比重复性简单劳动重要得多,这是人类发展历史所证明了的。因此尽管中国的孩子解题能力极强,将来总是被出题的人指挥得团团转,在国内容易受人奴役,在国外只能充当廉价劳动力。因为重复性劳动只值那一点价钱。

中国的教育应该走向何方?不是说西方的教育到底有多好,最重要的是要和国际主流相接轨,你抗拒英语也罢,拒绝西方文化也罢,最终会被这个世界所抛弃,倒霉的是自己。在起跑线上你的确是抢跑了,而且毕生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结果转来转去,表面上跑在了很多人的前面,或许只达到了中国人所谓的终点,离国际标准还相差得非常遥远。

睁开眼看看这个地球上的主流世界吧,陶醉于自己所在的井里没有什么意义。中国的人口再多有什么用?现在不是古代能靠人海战术,更不是普通动物靠简单的劳动。要想学习先进,首先需要包容,要想有创造力,就不能被标准答案所

束缚,中国人聪明勤奋,完全是被自己所处的环境给害了。所谓逃离一个不好的环境,重要的是从心理上逃离,而不是肉体上的逃离。中国将来的希望在哪里?肯定是在下一代的教育上面。

学前教育·德国立法禁止学前教育【智陈博士:如何教子?一直是父母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不分国家、种族的共同话题。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注重教育的国家,父母们更是多有探讨,也都有各自的一些方法、措施。在中国,有一些“教育理论”已经到

了要“胎教”的程度,幼儿园的年纪更是已经要进行“正规训练”了。名之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这里我们转载一篇: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是著名留德学者杨佩昌博士的一篇博文。供大家参考。

德国是我们喜欢的国家,我们带着大孩子曾经在德国住过半年多时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他们的教育制度与美国、中国还是有些不同。大家看看、想想,或许会有些启迪。】

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杨佩昌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

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叹:“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8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孩子的妈妈感到很满意,但我却有些难过。

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不过还有些树木可以遮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网球、羽毛球,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则在草地上铺上布,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还是只想晒晒太阳,有的则在烧烤。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

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于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重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

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

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Ungarn:Esist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Jahr den

Kindern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dagogischeArbeit der Kinderg?rtenistkostenlos).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