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与整理评课稿

《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与整理》评课稿 《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与整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总复习的内容。属于复习课型。主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对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有序的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转化、化曲为直、极限思想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系统地整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复习,对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学难点是对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课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责任。很多老师都感觉不好上,可今天听了周老师精彩的复习课,感到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对周老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与整理》这节课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准确把握教材,充分体现复习课的特点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旧知的查漏补缺、有效梳理;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从纵、横两个方向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构建网状的认知结构;把重要的、带有规律性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进行总结和延伸,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周老师准确地把握教材,充分体现复习课的特点,对所学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复习。引导学生将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进行集中整理和复习,通过复习知识点,系统地整理和总结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提升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能力。为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铺垫良好的基础。 二、查漏补缺,系统梳理知识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 文昌新屯中心小学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 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文昌新屯中心小学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

“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平面图形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平面图形的认识》评 课稿 本课的设计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学生在这之前,通过“认识物体”一课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这四种立体图形。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观察、操作、思考、再创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本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孔企平教授提倡的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人教版一年级实验教材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上下功夫。如:在课的导入时,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在探索阶段,让

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举、辨、摸、找、说”的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独立思考,有效合作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评课记录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李老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李老师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听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李老师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玩一玩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李老师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通过本节课,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练习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习之后对接下来的练习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习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商榷之处:本节课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本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意识还不够强,我认为还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画面上的立体图形与现实中的立体图形在学生感知上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也便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

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一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

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 “理解图形”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我们可以初步理解和识别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认识到“脸在身体上”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和创新能力,树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调:能识别这四种图形;此外,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很容易混淆身体和脸。 难点:理解“身体”中的“脸”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介绍 学生喜欢魔术吗?老师今天能给你展示一个魔术吗?(老师表演)为什么它变成了一个圆圈?(学生基本上可以猜到)是这样的吗,这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了(1)猜脚印 1。播放课件:介绍一些老朋友 2。请大胆猜猜我们老朋友的脚印是什么?请画一幅粗略的画(指一生都在舞台上的画)。你画的画和他的画一样吗?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还需要验证,如何才能得到 个老朋友的脚印? 3。介绍如何结交老朋友:打印、追踪和剪切(二)验证足迹 1,学生动手验证足迹 A,下面,我们是通过打印还是描摹得到这些脚印?(打开盒子,墨,

请给我们的老朋友看看??) B,报告:这些脚印是谁的?说出一个上台的学生的名字,并介绍他的脚印。老师帮助他把脚印贴在黑板上。还有其他不同的脚印吗?D,这些脚印和我们刚才想象的一样吗? 总结:学生是优秀的。他们都使用印刷或追踪的方法来验证他们的想法。 (3)足迹名称简介 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平面图形”——揭示了这个主题。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好听和生动的名字,叫做(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4)介绍新朋友 1和动手操作 的特点是什么?请拿出信封,邀请我们的新朋友来看看,摸摸,想想。 2,小组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5)生活中的新朋友老师 也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我们的新朋友经常和老朋友在一起,紧紧地贴在他们的脸上。例如,我们知道平台是一个长方体。我们的新朋友在这个长方体的哪里?你还在哪里见过我们的新朋友? (6)交通标志中的新朋友你知道这些交通标志吗?它们是什么形状?三、练习巩固,实际应用1, 加载,新朋友躲在洞里,认出新朋友可以毫不犹豫的打 哦2,3, 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去认识,而且还需要我们去仔细计算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文昌新屯中心小学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

“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整理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整理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崔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

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崔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小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

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评课知识讲解

放飞想象翅膀,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评课稿在本学期的汇报课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范佳欣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教学,我受益匪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又渗透了新课标新思想和新课改理念。 具体表现: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布置学生准备了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剪刀、彩笔等。 二、复习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相关知识点。它们的顶点、棱长和面以及它们的异同点。教师展示精美的礼品盒图片,让学生想象它是怎么做出来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也可以做出精美的礼品盒送给朋友。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1、PPT演示:正方体展开的过程 这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看一看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

2、自主探究活动 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得到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把大家的展开图比一比,看一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剪法得到不同的剪开图。用彩笔把正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表示出来,两个红色,两个蓝色,两个绿色。展开之前与展开之后作比较,学生发现,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的两个面不相邻。在展开图中找正方体的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往往在考试中就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同时,观察展开图相对面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一种培养。 3、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 通过观察、分析,把这11种展开图分成了四类,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无法肯定的作出判断的我们可以进行动手操作来帮助我们 (1).“一四一”,中间一行4个作侧面,两边各1个分别作上下底面,?共有6种. (2).“二三一”(或一三二)型,二三紧连错一个,三一相连一随便。共3种. (3).“二二二”型,成阶梯状,二二相连各错一.共1种 (4).“三三”型,两行只能有1个正方形相连.共1种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及其特征。 4.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 根据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对本课进行一下四方面的评课: 一、教学中,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体会“面在体上” 1、先让学生摸带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感觉。通过平平的,引出课题。认识立体图形的面,也就是认识平面图形,再让学生模立体图形的买你,说说面的形状是什么如何把这些图形请到你的纸上,有什么好方法(描、印、押),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立体图形上找到了平面图形。再想一想,我们画的平面图形和桌子上摆放的立体图形有什么关系(面在体上)学生能够说出立体图形上各个面的形状,在说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时,少部分学生能够明白“面在体上。大部分同学还没有体会到。说明没有让学生彻底明白,摸的还是不够,“面在体上”体会的不深刻。

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让学生举身边的事物,来认识各平面图形形状,说清楚是物体的面,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找的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说。(身边的,道路的,家里的等等)学生会局限在身边的例子,引导一下会学生就会举出很多各种各样的例子来。 三、分一分平面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及其特征 让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大部分是按形状分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除了按形状分,还能怎么分学生的思维慢慢打开,按边分,按有无角分等等。学生能够按一定标准来分,但在对正方形四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认识的不够好。会把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图形说成正方形,观察的不够认真仔细。 四、让学生欣赏平面图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来欣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动手拼一拼。学生们拼的很认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学。

《平面图形的认识》数学评课稿

《平面图形的认识》数学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本课的设计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学生在这之前,通过“认识物体”一课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这四种立体图形。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观察、操作、思考、再创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本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

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孔企平教授提倡的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人教版一年级实验教材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上下功夫。如:在课的导入时,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举、辨、摸、找、说”的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独立思考,有效合作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过程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上下左右,在一年级下册又初步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利用轴对称特征对图形进行变化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而对于倪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收获很多,有以下的优点: 一、充分准备教具、学具,帮助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倪老师在教具准备上花了大量的心思,对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在这些环节:刚开始引入对称图形时,通过短片和制作的图纸,让学生欣赏图片美的同时,抛出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顺利让学生感受对称现象并引出对称图形。其次,在练习环节时,让学生猜字中也充分的利用到了教具。让学生感受数学中轴对称的美,同时也渗透中华文字的美! 二、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 整个教学过程都充分利用了短片中的图片、剪纸、实物图等,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找法。 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1)说一说,在我们周围你能找出轴对称图形吗?(2)猜字游戏;(3)飞机、风筝怎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这节课还有一点自己的思考:(1)由于时间的关系,倪老师在处理认识对称轴时,先提前让学生剪纸,再收集作品,从中认识对称轴。这一点对于学生而言,体验折痕印象可能不是很深刻;(2)练习的顺序是否改调整,让练习更有梯度、层次感;(3)根据《2011课程标准》中对于1--3年级这一学段要求: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现象,并没要求理解概念,书中也没出示概念,在这方面拔高要求了。 以上是我一些个人的想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认识图形一》评课稿

《认识图形一》评课稿 本组张振中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的结构合理,教学层次比较清晰,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寓教于乐。课的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搭积木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物体,并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和让学生或观察或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好的切入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体”描“形”,从三维到二维,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实物、画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

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充分利用直观物体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让学生在发现中感知,在比较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还是努力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第四、采用多种类型练习,注重知识的巩固与延伸。这节练习从观察到操作,从说到做,很好的巩固了对这几种图形特征的内化。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张老师才工作不久,还缺乏一些教学经验。应该说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都还是不错的,这可能就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吧。但在课堂教学应用与教学机智方面还存在稚嫩的方面。比如: 1、教师的语言太多,语速太快,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走教案的感觉。尤其是低年级教师,语速要慢,吐字清晰,

认识图形评课稿4

本课的设计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学生在这之前,通过“认识物体”一课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这四种立体图形。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观察、操作、思考、再创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本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上下功夫。如:在课的导入时,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举、辨、摸、找、说”的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独立思考,有效合作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者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了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具体采取了以下的策略:第一,设计既富有童趣又富有挑战性的问

认识多边形评课稿

《认识多边形》评课稿 张燕妮 《认识多边形》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叶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的边数,知道可以按照它们的边的数量分类、命名。叶老师创设咪咪变魔术这一有趣的卡通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剪一剪、找一找,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这些图形,以及对图形的折、剪、搭、拼、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图形的变化,充分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小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态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边的概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找一找、搭一搭、围一围、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和联系,发展空间思维。 下面具体谈谈我听完这节课的一些感受。 一、精心创设情境,津津乐学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所以叶老师创设了“由可爱的卡通咪咪带小朋友到图形王国玩一玩”的情境,紧紧抓住了孩子爱玩的天性。 接着,叶老师说“飞来了两个图形王国的精灵,你们想认识吗?”,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一看,原来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图形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无形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和集中了学习的注意力。没过多久,叶老师又一次

认识图形评课稿

主评人:蒋成《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老师手上的物体是什么体”“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