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润成本目标体系作业指引

华润成本目标体系作业指引

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上) by AMT 邓为民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的分析,来探讨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这种核算模型不仅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对开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业成本要素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包括五大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增加资源账户、作业账户和成本对象账户来分别管理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下面分别对各要素进行分析: 资源 从广义讲,资源(Resource)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但是,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实际上,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

资源: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费用。资源可以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资源账户对象资源账户是从资源类别的角度描述资源。账户在传统成本中已经存在,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就是账户。 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账户不仅是一个分类的概念,而且还作为分配的主体,是一个分配对象。在传统成本中,制造费用汇总后按工时分配,实际制造费用账户作为一个主体在参与分配。资源账户参与分配,会造成成本信息扭曲,账户包含的资源内容越多,成本扭曲越大。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资源账户,通过细分账户实现采用多次分配增加资源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一个资源账户可以看成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资源账户的分配需要先对资源账户进行汇总后再进行分配。既可以对资源账户下的资源进行单独分配,也可以通过资源账户对资源分配。一般先进行资源分配,再进行资源账户分配。 作业 作业概念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首先,作业具有明确的“边界”,以明确作业消耗的资源与作业产出,能够明确成本责任;其次作业必须是可量化的基准,对于一般的生产作业,作业比较容易量化,对于知识性的作业,如研究工作,则难以量化,如果要把作业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则必须对作业进行计量,为作业制订量化的标准。第三,作业具有单一的分配动因,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是企业决策信息化的一部分,本文提供了一个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的案例。案例表明,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设计中,作业数量可以很多,并且数据采集不是难点。 某集团公司外贸生产中心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主要承担外贸零件的转包生产,年生产额约为300 万美元。外贸加工中心主要生产喷气发动机的回转体零件,零件精度要求高,加工过程容易变形;产品品种多,批量小,是典型的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模式,自实行外贸转包生产以来,外贸加工中心由于注重生产质量,与外方合作在不断扩大,生产任务相当饱满。外贸加工中心下属包括一个粗加工车间(简称一工段)和精加工车间(简称二工段)和其他附属的辅助部门,一工段主要负责毛坯加工,主要设备是普通的机加设备,二工段主要负责零件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任务,设备都是数控设备。此外,外贸加工中心还包括一个工具室、工艺室、检验室,工具室主要管理工具工装,兼管理原材料和产成品(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很少);工艺室负责车间的工艺设计与修改,检验室负责所有的检验,由于生产任务重,产品质量要求高,实行全检,检验室任务繁重。此外还有调度室、主任办公室等,工作人员少,多是综合性任务。没有设备管理部门,设备管理有集团公司负责。 外贸加工中心生产原料由外方根据生产进度运来,产成品完工后直接发往外方,有可能做短暂存放。虽然外贸加工中心生产的零件品种多,但是都是回转体零件,具有大致相同的工艺流程,一般的零件的工艺是:从总体上,零件加工可以划分成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阶段。同时在粗加工阶段后安排热处理工序,热处理工序需要外协。在重要工序或者加工阶段完成之后,安排进行辅助工序,辅助工序包括纤维组织检验、磁力探伤、荧光检验、腐蚀检验等各种检验措施和洗涤去毛刺等辅助工序。在这些专项检验之外,外贸加工中心还对每一道工序之后的加工零件进行检验,以保证产品质量。 1999年外贸加工中心实施CIMS工程,CIMS工程包括三个分系统:工程设计制造分系统(EDMS、管理信息分系统(MIS)和网络数据库分系统(DB/NET。工 程设计制造分系统主要包括CAD/CAPP/CA集成,管理信息分系统包括生产计划、调度管理,设备管理,工艺管理,工具管理、订单管理和人员出勤管理等模块,计算 机网络和数据库分系统作为系统总体的支撑,其中MIS系统通过工艺管理系统实现和EDMS系统的集成。在一期CIMS工程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决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 况进行作业成本法应用试点。 成本管理现状外贸加工中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目前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品种法,月末核算各种不同产品的成本,企业成本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的成本核算工作主要划分成两块:一是生产统计,主要是统计材料领料情况和工时消耗,二是成本核算,计算出最终产品成本。对于成本信息的分析和成本控制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作业成本核算与资源消耗

作业成本核算与资源消耗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homework cost accounting and the resource consumption. 1.作业成本法 1.1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由上所述,由于种种弊端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难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基于这种要求,1971 年,美国会计学者斯托布斯博士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揭开了全面研究的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的序幕。后来世界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美国哈佛大学青年学者罗宾?库伯(Rob in COOpe)和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Kaplan )率先把这种成本计算方法于1988 年简称为ABC( Aetivity-basedCosting ),从此作业成本法被应用在 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企业,其理论日臻成熟。 1.2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点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1.2.1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 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

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 1.2.2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个作业,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1.2.3核算流程。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关键是要确认产生作业的成本动因,并使产出物和投入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因此,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计算的流程基本为: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动因追踪到产品,最终得出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的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作 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但是随着作业成本法的深入应用,其弊端也一一显现。 1.3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3.1操作性差。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

金蝶K3 WISE作业成本管理系统

作业成本管理系统 系统简介 金蝶K/3 WISE作业成本管理系统面向订单驱动型工业企业,实现作业级的精细成本管理。突破传统的成本对象概念,以销售订单和生产任务单直接作为实质上的成本对象,彻底打破部门成本核算模式,引入成本中心的概念,实现全过程跟踪生产作业与过程,提供基于销售订单、生产任务单、成本中心、工序、成本对象、成本项目的多维度成本统计分析,帮助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改善成本管理,建立成本领先优势。该系统通常与仓存管理、存货核算、生产任务管理、车间作业管理、标准成本管理、总账等系统结合使用,提供更完整、全面的数据集成及分析方案。 主要业务流程

主要功能 成本中心: 系统提供成本基础资料设置功能,引入成本中心概念,建立工作中心、工序、部门的对应关系,帮助企业搭建作业成本的基础核算平台,为精细化的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奠定了基础。 成本数据归集 系统提供产品产量和费用归集功能,投入产出产量直接取自相关系统,在产品数据可直接取自生产汇报,材料费用直接从生产领料单获取,其他各项费用可按任务单、成本中心归集,一系列的归集与设置功能,帮助企业减少重复录入环节,保证数据及时准确,提升数据归集效率。 成本费用分配 系统提供共耗材料、费用与在产品成本等生产成本费用分配功能,支持成本对象级、成本中心级、工序级成本分配标准定义与设置,自动结合标准数据将各项费用分配到任务单、成本中心、工序、工作中心,帮助企业实现多维度精细成本核算,全面支持按单核算和工序级成本管理。

成本计算 系统提供成本计算合法性检查和向导式成本计算功能,提供了成本计算全过程的自动化全面检查,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智能化分析,并给出处理建议,帮助企业完成产品成本计算,极大降低差错率,提高核算效率。 订单成本跟踪

《新版目标成本测算表使用指引(万科版)》

《新版目标成本测算表使用指引》 综述: 为实现目标成本测算的精细化,提高测算准确性,集团成本审算中心在借鉴各项目编制经验基础上,完成了新版目标成本测算表的改进和完善。希望通过新版目标成本测算表的使用,提升各项目目标成本的编制水平,规范集团成本数据的归集和积累。同时,使其在责任成本管理、前期设计优化、招投标管理等环节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新版目标成本测算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和完善: ?细化了各项费用测算的成本科目构成; ?明确重要成本科目项测算时提炼的系数值、测算依据和造价指标; ?设置风险费项,以风险概率形式体现测算成本的风险因素; ?修改营销设施建造费、销售费用等多项成本科目的三级科目构成; ?明确跨期成本分摊、地价分摊的做法; ?六大类公摊成本按建筑面积或占地面积等方式在各核算对象间分摊;(各类费用采 用的具体分摊标准将在拟修订下发的《万科集团成本核算指导》中予以明确) ?跨期成本按建筑面积或占地面积等方式在各开发期间分摊。(同上) 测算表中对细化的成本科目、提炼的系数、填报的测算依据分为必须填报执行和建议采纳两类,并用不同字体颜色加以区分,使用时请加以注意。下面,将依据测算过程的先后顺序,结合测算表中的模拟项目,叙述新版目标成本测算表使用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规划指标及建造标准 测算前,首先填写“当期规划指标表”和“各类产品建筑标准表”。规划指标需设计部配合提供,建造标准按营销、设计、成本、工程等相关部门的讨论结果确定。对于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等景观规划指标应尽量填写明确,以便为道路景观测算提供准确的计算指标。

对于多期开发的项目,首期测算时还应填写“总体规划指标表”,以便于采用其中的规划指标值进行跨期分摊成本的测算。

作业成本计算(1).docx

作业成本计算 第一节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 【考点1】作业成本的概念与特点 【掌握要求】重要考点。 理解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作业成本法如何克服其缺点;理解2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理解作业和作业动因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1.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 (1)将固定成本分摊给不同产品 按照这种做法,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下降,即使单位变动成本不变,平均成本也会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 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量可以使部分固定成本被存货吸收,减少当期销货成本,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刺激经理人员过度生产。 变动成本法是针对这个缺点提出来的。 (2)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制造费用通常按直接人工等产量基础分配。实际上,有许多制造费用项目不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批次等其他变量存在因果关系。全部按产量基础分配制造费用,会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是针对后一个缺点提出来的。 2.作业成本法 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在计算成品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作业和成本动因) (一)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中特定组织(成本中心、部门或产品线)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 一项作业可能是一项非常具体的活动,如车工作业;也可能泛指一类活动,如机加工车

间的车、铣、刨、磨等所有作业可以统称为机加工作业;甚至可以将机加工作业、产品组装作业等统称为生产作业(相对于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等作业而言)。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具体作业组成的作业集合,被称为作业中心。 执行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资源是指作业耗费的人工、能源和实物资产(车床和厂房等)。任何一项产品的形成都要消耗一定的作业。作业是连接资源和产品的纽带,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生产出产品。 (二)成本动因 1.成本动因含义 成本动因是指作业成本或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 例如,产量增加时,直接材料成本就增加,产量是直接材料成本的驱动因素,即直接材料的成本动因。再例如,检验成本随着检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检验次数就是检验成本的驱动因素,即检验成本的成本动因。 【说明】传统成本法直接成本直接计入产品成本,间接成本采用单一标准(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进行分配。没有详细思考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 2.成本动因分类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两类。 (1)资源成本动因 资源成本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用来衡量一项作业的资源消耗量。依据资源成本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例如,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作业)需要有检验人员、专用的设备,并耗用一定的能源(电力)等。检验作业作为成本对象(亦称成本库),耗用的各项资源构成了检验作业的成本。其中,检验人员的工资、专用设备的折旧费等成本,一般可以直接归属于检验作业;而能源成本往往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根据设备额定功率(或根据历史资料统计的每小时平均耗电数量)和设备开动时间来分配。这里,“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就是能源成本的动因。设备开动导致能源成本发生,设备的功率乘以开动时间的数值(即动因数量)越大,耗用的能源越多。按“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这一动因作为能源成本的分配基础,可以将检验专用设备耗用的能源成本分配到检验作业当中。 (2)作业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动因是衡量一个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需要的作业量,是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作业成本动因计量各成本对象耗用作业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例如,每批产品完工后都需要进行质量检验,如果对任何产品的每一批次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成本相同,则检验的“次数”就是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它是引起产品检验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检验作业总成本(包括检验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能源成本等)除以检验的次数,即为每次检验所发生的成本。某种产品应承担的检验作业成本,

某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指引(DOC 6页)

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指引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一、作业指引目的 提高公司成本管理水平,建立先进合理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落实“可研版目标成本-规划方案版目标成本-施工图版目标成本-动态成本-结算成本”的全过程管理原则。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开发项目的目标成本编制与管理。 三、定义 3.1目标成本:是公司基于市场状况、项目定位规划,结合公司经营计划,根据预期售价和目标 利润进行、结合市场价格行情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估预先确定的,经过努力所要实现的成本指标,以管理后续设计、采购、项目管理、销售等各作业过程成本支出。 四、职责 4.1成本监控中心 4.1.1成本监控中心是区域成本管理的专业管控部门; 4.1.2审核核算中心编制的目标成本; 4.1.3监控动态成本控制,备案月度的动态成本报告; 4.1.4负责成本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工作。 4.2地区核算部 4.2.1地区核算部是地区公司项目成本管理的执行部门; 4.2.2负责编制地区公司的项目目标成本; 4.2.3负责地区公司项目的动态成本控制、编制月度的动态成本报告。 4.3工程、设计、开发等各专业职能部门 4.3.1按权限参与项目目标成本的评审; 4.3.2提供项目目标成本测算所需资料。

五、关键活动描述 5.1目标成本的组成和内容 5.1.1目标成本文件主要为:《目标成本测算文件》; 5.1.2《目标成本测算文件》包括:《目标成本测算表》、《目标成本测算及拆分指引》。 5.2目标成本管理原则:深化可研版原则、客户导向原则、事前控制原则。 5.3目标成本文件的编制:目标成本测算表的编制 5.3.1项目规划方案确定后,地区公司负责人应召集开发、设计、工程、销售、核算、财务等相 关部门,共同编制项目目标成本,由核算部门汇总、审核、修订后,作为目标成本录入的依据。随项目开发不断推进,当施工图确定,各项目应深化编制施工图版目标成本,以更有效指导目标成本管理工作。 5.3.2各地区公司应参考当地相关政策、收费文件、该项目的产品定位、当地类似工程的经验数 据,并考虑项目的自身特征与风险因素进行目标成本编制。 5.3.3编制依据: 1)可研版成本测算资料及地块地质等资料; 2)经政府审批的规划指标及规划设计方案; 3)各产品类型的建造标准、交楼标准; 4)政府对房地产相关的收费标准; 5)财务部提供的财务费用、各项税费等; 6)以往类似项目的造价指标和当地的市场价信息。 5.3.4编制要求: 1)目标成本应采用公司统一的《目标成本测算表》进行测算。 2)目标成本按项目开发期分期编制。 3)目标成本测算应做到量价分离、分摊合理、测算精细、依据充分。 4)目标阶段成本测算与可研阶段成本测算不一致之处应有充分的依据和说明,且应对差异 进行分析说明。 5)目标成本的制定应具备可追溯性,编制目标成本的各项资料应及时收集、整理、归档。 5.3.5注意事项: 1)目标成本的测算应充分考虑到各项风险因素,设置详细的风险费用项,以风险概率形式 体现项目成本的风险。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认识,要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 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 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

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作业,并计算最终产品增值的程度。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形成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 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消耗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起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引起的。这种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或者说,成本动因就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 成本动因有两种形式: ①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是指决定一项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费间的因果关系。 ②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顾客等成本目标中的标准,它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 (4)成本库(Cost pool) 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它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 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应用 传统成本会计对成本信息反映失真的局限性被人们认识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更为准确的成本计算体系。1971年美国的斯特布斯(G.J.Stanbus)教授出版了

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指引

第二章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指引1.流程概况

工作程序 1.1.资料准备阶段 1.1.1.成本控制中心收集以下相关资料: 1)规划设计草案、建造标准及以前竣工的类似工程的数据指标。 2)收集政府对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收费标准信息。 1.2.编制阶段 1.2.1.初步设计阶段的成本概算经评审确定后3日内,成本控制中心组织总工室、营销策划中 心、工程管理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召开成本分析会,提出各项成本测算要求。开发间接费中行政管理费、利息、物业完善费由财务管理中心负责提供数据,土地费用由集团投资管理中心提供,政府报建报批费用由项目开发中心提供数据,勘查设计费用由总工室负责提供数据,营销费用由营销策划中心提供,工程前期费用(拆造补偿、外围协调等)由工程管理中心提供数据,其他各项由成本控制中心负责按照类似工程的经验数据进行测算。 1.2.2.测算过程中遵从个下原则:量价分离、根据经验和通过计算确定工程量、根据经验或单 价分析确定单价、计算合价。 1.2.3.原则上初步设计审批完成后15天内目标成本必须定稿,成本控制中心编制完成后及时 报分管领导审批,报总经理审定,需要上报集团及时报集团确定。 1.2.4.目标成本测算完成后,按使用功能进行成本分摊。 1.2.5.成本控制中心汇总各项成本科目测算数据,编制《目标成本控制指导书》并交分管领导 审核,最终经总经理批准,作为项目实施阶段正式的成本控制目标。《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建安成本概算》审批完成后1月内,成本控制中心应完成《目标成本控制指导书》编制。 1.3.对比分析阶段 1.3.1.目标成本测算完成后,成本控制中心负责和类似的工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成本差异, 进行成本分析。 1.4.确定目标成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4.1.标杆瞄准 1.4. 2.在项目选择和项目策划阶段,营销策划中心通过市场研究提供销售价格市场标杆,成本 控制中心应通过工程成本市场标杆以及非工程成本市场标杆确定目标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目录: 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在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构成价值链上的业务内容不同。作业成本法下根据业务内容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作业,如材料整理准备、机器设备调整准备、机器设备维修保养、产品运送、产品质量检验等。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 比如,材料整理数量就是材料整理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机器调整工时就是设备调整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生产线上运送产品的数量就是产品运送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 成本库又称同质成本库,它以作业中心为对象,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归集到一起。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1)按照资源动因把资源的消耗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 (2)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合并形成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中各项作业的资源耗费合并加总在一起。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在归集同质作业成本库后,需要从中选取恰当的作业成本动因,把各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除以作业动因的单位数,计算出以作业动因为单位的成本分配率,即作业率。 接着根据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和作业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 典型的作业动因包括采购订单份数、“收单份数、检验报吿数或对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和制造周转次数等。 目录1什么是ABC成本法? 2与ABC管理法的区别 3成本法是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 4ABC成本法组成 5ABC分析法的过程 6ABC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7应用案例 8ABC分析法的作用 ABC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什么是ABC成本法? 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

目标成本分析

怎么样在房地产做好成本分析? 1.制定目标——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是企业预先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和经过努力所要实现的成本目标,是项目成本的控制线。 许多项目成本失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事先没有建立明确的目标成本,即便有也是相对粗线条的,通常只是个“大致的数”,而真正到了执行时,这个“大致的数”往往就经不起推敲,无法作为项目的控制线。所以这种粗线条的“目标/计划”实际上是“假目标/计划”,其结果导致“走一步看一步”、“拍脑袋做决策”,成本失控就不足为奇了。 目标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制定目标成本,将目标成本按规范的成本结构树层层分解;再通过将预算计划落实到部门与行动上,把目标变成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把实际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影响目标成本制定准确性的原因 1)项目进度太紧: 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资金回收的压力、或是上市公司基于完成年度利润指标的需要,房地产公司对项目的进度通常都卡得比较紧,许多项目匆匆上马,为了赶时间/赶进度,经常未等设计完成就开始“招标”、“施工”、“边干边设计”的现象相当普遍。既然“施工图设计”未能在“招标”、“施工”之前完成,就造成了在项目前期无法对目标成本进行准确测算。 另外,也正因为招标前不能对“合同标的”进行准确测算,实际业务中只能使用“费率招标”方式取代“总价招标”、“工程量清单招标”,这就为日后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实际中的许多项目存在着大量的“合同变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采用了“费率招标”的模式。 “欲速则不达”,为了进度却牺牲了成本。业内许多企业都意识到其间的弊端,严格规范开发流程,重点加强“规划设计”、“招标”环节,积极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缺乏规范的目标成本测算体系: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房地产项目具有较高的复杂度,项目周期长、涉及的环节多。项目发展、规划设计、招标、签约、施工、竣工结算、销售、物业管理……每个环节都涉及到成本控制,因而要为这样的项目制定“目标成本”就需要有一套规范的体系来保证其顺利实施,即建立企业内部的“目标成本管理规范”。 规范的目的:

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许多组织资源的使用并非用于构成产品的实物形态,而是用于为各种辅助作业活动提供一个宽泛合理的安排,以便能够为各类顾客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目的不是将共同成本分配到产品,而是对用于各种作业的资源进行计量和定价,这些作业业主要是指辅助生产、交货及顾客服务。 成本系统结构所有的成本系统都从将资源费用分配到成本中心开始。传统的成本系统具有以下两步:第一步,将服务部门的成本分配到生产或经营部门,同时。生产部门发生的成本直接计入该部门。也就是将所有费用或者直接计入到生产部门,或者由服务部门分配计入到生产部门。第二步,成本从生产部门分配计入该部门生产的生产品中。作业成本系统也具有两步式结构:第一步,要确认耗用企业辅助资源的所有作业,然后把辅助资源的资源费用追溯到对应的作业中,直到将企业的全部辅助资源费用都对应到相应的作业中为对、第二步,通过为每一种作业确定一个成本驱动比例,将所有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中。而且,对于每一种产品,在一个期间内所使用的作业成本驱动率也是多重的。这种成本计算法看起来很复杂,实际操作却很简单。 平衡计分卡用来表达企业在生产能力基础上的竞争和在生成技

术革新的竞争中所必须达到的、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平衡计分卡将任务和决策转化成目标和指标,它由四个部分组成: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方面。平衡计分卡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同时增加了非财务指标,使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成为企业各层员工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平衡计分卡里指标的使用人式各不相同.包括将企业的策略结合在一起;传达企业的策略;将个人、企业和各部门的积极性联系起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利用平衡计分卡,企业管理者可以计量他们的经营单位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创造价值、如何建立和提高内部生产能力、如何为提高未来经营而对人员、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平衡计分卡是用来交流、通知和学习的系统,而非一个控制系统。 经济附加使其概念源于剩余收益。由于提高部门投资报酬率的活动有时会降低公司的价值,因而实业界和理论界提出一种替代的业绩评价方法,即用剩余收益来克服投资报酬率的局限性。从税前净收益中减去资本成本得到的结果就是剩余收益。增加那些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或减少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投资,则剩余收益会增加。由于剩余收益法有利于使公司对部门的业绩评价与使部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活动保持一致性,因而与投资报酬率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理论界用经济附加值取代了剩余收益。经济附加值概念的提出从不同角度扩展了剩余收益评价方法:一方面,经济附加值是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而推出的,体现该行业的资本成本和部门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 案例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是企业决策信息化的一部分,本文提供了一个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的案例。案例表明,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设计中,作业数量可以很多,并且数据采集不是难点。 某集团公司外贸生产中心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主要承担外贸零件的转包生产,年生产额约为300万美元。外贸加工中心主要生产喷气发动机的回转体零件,零件精度要求高,加工过程容易变形;产品品种多,批量小,是典型的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模式,自实行外贸转包生产以来,外贸加工中心由于注重生产质量,与外方合作在不断扩大,生产任务相当饱满。外贸加工中心下属包括一个粗加工车间(简称一工段)和精加工车间(简称二工段)和其他附属的辅助部门,一工段主要负责毛坯加工,主要设备是普通的机加设备,二工段主要负责零件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任务,设备都是数控设备。此外,外贸加工中心还包括一个工具室、工艺室、检验室,工具室主要管理工具工装,兼管理原材料和产成品(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很少);工艺室负责车间的工艺设计与修改,检验室负责所有的检验,由于生产任务重,产品质量要求高,实行全检,检验室任务繁重。此外还有调度室、主任办公室等,工作人员少,多是综合性任务。没有设备管理部门,设备管理有集团公司负责。

外贸加工中心生产原料由外方根据生产进度运来,产成品完工后直接发往外方,有可能做短暂存放。 虽然外贸加工中心生产的零件品种多,但是都是回转体零件,具有大致相同的工艺流程,一般的零件的工艺是:从总体上,零件加工可以划分成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阶段。同时在粗加工阶段后安排热处理工序,热处理工序需要外协。在重要工序或者加工阶段完成之后,安排进行辅助工序,辅助工序包括纤维组织检验、磁力探伤、荧光检验、腐蚀检验等各种检验措施和洗涤去毛刺等辅助工序。在这些专项检验之外,外贸加工中心还对每一道工序之后的加工零件进行检验,以保证产品质量。 1999年外贸加工中心实施CIMS工程,CIMS工程包括三个分系统:工程设计制造分系统(EDMS)、管理信息分系统(MIS)和网络数据库分系统(DB/NET)。工程设计制造分系统主要包括 CAD/CAPP/CAM集成,管理信息分系统包括生产计划、调度管理,设备管理,工艺管理,工具管理、订单管理和人员出勤管理等模块,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分系统作为系统总体的支撑,其中MIS 系统通过工艺管理系统实现和EDMS系统的集成。在一期CIMS工程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决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成本法应用试点。 成本管理现状

目标成本测算表使用指引万科版

《新版目标成本测算表使用指引》综述: 为实现目标成本测算的精细化,提高测算准确性,集团成本审算中心在借鉴各项目编制经验基础上,完成了新版目标成本测算表的改进和完善。希望通过新版目标成本测算表的使用,提升各项目目标成本的编制水平,规范集团成本数据的归集和积累。同时,使其在责任成本管理、前期设计优化、招投标管理等环节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新版目标成本测算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和完善: ?细化了各项费用测算的成本科目构成; ?明确重要成本科目项测算时提炼的系数值、测算依据和造价指标; ?设置风险费项,以风险概率形式体现测算成本的风险因素; ?修改营销设施建造费、销售费用等多项成本科目的三级科目构成; ?明确跨期成本分摊、地价分摊的做法; ?六大类公摊成本按建筑面积或占地面积等方式在各核算对象间分摊;(各类费用采用 的具体分摊标准将在拟修订下发的《万科集团成本核算指导》中予以明确) ?跨期成本按建筑面积或占地面积等方式在各开发期间分摊。(同上) 测算表中对细化的成本科目、提炼的系数、填报的测算依据分为必须填报执行和建议采纳两类,并用不同字体颜色加以区分,使用时请加以注意。下面,将依据测算过程的先后顺序,结合测算表中的模拟项目,叙述新版目标成本测算表使用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规划指标及建造标准 测算前,首先填写“当期规划指标表”和“各类产品建筑标准表”。规划指标需设计部配合提供,建造标准按营销、设计、成本、工程等相关部门的讨论结果确定。对于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等景观规划指标应尽量填写明确,以便为道路景观测算提供准确的计算指标。 对于多期开发的项目,首期测算时还应填写“总体规划指标表”,以便于采用其中的规划指标值进行跨期分摊成本的测算。 二、跨期成本分摊 1、地价的分摊

(完整版)作业成本法计算题

第十四章作业成本法 本章练习题 五、综合实务题 1.资料: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中甲产品900件,乙产品300件,其作业情况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十四章作业成本法综合实务题

资料:某制造厂生产A、B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A、B两种产品2004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单位:元 产品名称产量(件)单位产品机器小时直接材料单位成本直接人工单位成本 A 100 1 50 40 B 200 2 80 30 2.该厂每月制造费用总额为50,000元,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作业名称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元)作业动因数 质量检验检验次数4,000 A:5 B:15 合计:20 订单处理生产订单份数4,000 A:30 B:10 合计:40 机器运行机器小时数40,000 A:200 B:800 合计:1,000 设备调整准备调整准备次数2,000 A:6 B:4 合计:10 合计————50,000 ——————— 请问:(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2)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1、计算成本动因率: 质量检验:4000/20=200 订单处理:4000/40=100 机器运行:40000/1000=40 调整准备:2000/10=200

甲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单位作业成本:13200/100=132 单位成本:50+40+132=222 乙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200*15+100*10+40*800+200*4=36800 单位作业成本:36800/200=184 单位成本:80+30+184=294 2、制造费用分配率:50000/1000=50 甲产品分配成本:50*200=10000 单位制造费用:10000/100=100 单位成本:50+40+100=190 乙产品分配成本:50*800=40000 单位制造费用:40000/200=200 单位成本:80+30+200=310

目标成本测算方法作业指引

目标成本测算方法作业指引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订记录 日期修订状态修改内容修改人审核人批准人 1.目的 规范房地产的项目发展、策划、设计各阶段成本测算方法,为各阶段的经济

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数据支持,并逐步强化全集团的项目目标成本策划能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集团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之前的目标成本测算。 3.术语和定义 目标成本:基于公司的经营目标,结合市场和项目资源状况,根据预期售价和目标利润进行预先确定的、经过努力所要实现的项目成本指标。 4.职责 4.1集团成本管理部:负责项目发展阶段的成本测算 4.2项目公司成本部:负责组织策划和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阶段的成本测算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成本预算,并负责项目目标成本的最终确定 4.3项目公司开发部、设计部、工程部、采购部、营销部、财务部:在各阶段负责提供由本部门责任的项目开发事项的成本费用数据和相关信息现有项目公司部门设置与标准项目公司部门设置对应关系: 标准项目公司芜湖公司铜陵公司宣城公司 营销部策划部、销售部营销部营销策划部 设计部设计部设计部总工程师办公室 开发部开发部开发部前期事务部 工程部工程部1、2 工程部、景观部工程管理部 成本部预算部预算部工程成本管理部 财务部财务部财务部财务部 办公室行政人力部综合部总经理办公室 采购部预算部采购部材料管理部 5.工作程序和方法

5.1确定目标成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1.1客户导向 ●项目开发应逐步以客户为导向,尤其在项目策划阶段必须关注目标顾客定位、分析目标顾客敏感点,并将其转化为定性或定量的明确描述。 ●在分阶段确定目标成本时,应始终注意将成本分项结构向顾客敏感点倾斜。 5.1.2瞄准竞争楼盘 ●在项目选择和项目策划阶段,重点关注以下项目类型:(1)和本项目的客户定位相近,区位相似,形成直接竞争关系的项目;(2)在本项目周边,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更主要是地质情况相似的项目。以这两种类型楼盘的成本数据作为主要参考。 ●调研分析的重点:竞争楼盘的产品组合方案、每种产品的主体结构,主要材料设备的品牌与档次,对公建和配套建设的布置与面积控制,软硬景的搭配等。 5.1.3竞争策略要求 ●在项目选择和项目策划阶段,应以集团战略和公司经营目标为导向,结合内外部竞争环境和项目自身资源条件形成明确的竞争策略,并将竞争策略对产品定位的要求结合产品关键元素表述成定量指标或定性描述。 ●在分阶段确定目标成本时,始终注意成本分项结构满足竞争策略要求。 5.1.4倒逼成本 ●通过项目选择和项目策划阶段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工作,依据竞争楼盘和项目挖潜措施对项目可能获得的盈利空间做出准确判断和取舍。 ●用合理的预期税前盈利额倒逼项目总成本,用以指导项目策划硬性指标和各阶段设计工作。 5.2项目发展阶段的目标成本测算内容和深度 5.2.1《目标成本测算—可研版》的主要依据: (1)基于集团对项目盈利水平的预估; (2)当地典型竞争楼盘的成本水平。

对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想

对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想 会计工作是对企业资金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工作,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管理决策。作业成本管理作为成本核算的一项新型集中化的管理方法,其在成本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基于此,论文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基础,对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发挥作业成本管理的作用,保证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水平。 【Abstract】Accounting work is the accounting and supervision of enterprise capital activities,and its level of work directly affects the leve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thereby affecting the management decisions of enterprises. As a new centralized management method,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cost management level and reduce the operating cost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this,the thesis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 on the basis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in order to play the role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and ensur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cost accounting management. 标签:企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也有了很大的调整,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平衡,降低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国家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此来保证国内经济结构的均衡合理性。成本管理作为会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若能够做好成本管理,就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务支撑。 2 作业成本管理概述 2.1 作业成本管理定义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业成本管理已经逐渐被各行企业所接受。作业成本管理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成本核算的高效性,同时,也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作业成本管理要素 资源、作业、作业成本对象、动因是作业成本的管理要素。其中,作业资源及成本对象是作业成本的承担者,而作业动因则是引发企业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作业成本管理的成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