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圣王_正统_神仙_论秦汉时期黄帝传说的政治文化内涵_田延峰

圣王_正统_神仙_论秦汉时期黄帝传说的政治文化内涵_田延峰

圣王_正统_神仙_论秦汉时期黄帝传说的政治文化内涵_田延峰
圣王_正统_神仙_论秦汉时期黄帝传说的政治文化内涵_田延峰

第22卷 第1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2 No.1 2002年3月Jour nal of Baoji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 ces)M ar.2002

圣王?正统?神仙X

——论秦汉时期黄帝传说的政治文化内涵

田延峰

(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摘 要]秦汉时期的黄帝传说以黄帝的生平、功德、政事、世系为核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在黄帝传说中,圣王、正统、神仙三者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大一统政治所应遵循的基本政治原则:天人关系原则,政治道德原则,权力分配原则。依据黄帝传说所体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象征意义,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和儒生、方士进行了积极的政治实践,促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模式的形成。

[关键词]黄帝传说;圣王;正统;神仙;政治实践;文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02)01-0070-05

史学研究中的传说,多指史前时期口耳相传的历史。但值得注意的是,传说并不仅仅产生于史前时期,成熟的文字出现以后,传说仍继续产生、流传、演变。顾颉刚先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里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1]。他的目的在于考辨古史系统的真伪,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历史时期传说的兴盛。本文所要研究的秦汉时期的关于黄帝的传说就是一种历史时期的传说。传说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2](P20)。历史时期的传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体现社会思想潮流,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是必要的。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也是各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秦汉时期黄帝传说的资料非常丰富,它以黄帝的生平、功德、政事、世系为核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政治文化系统。“政治文化”是五十年代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于描述一个民族的政治心理结构。我国学界对“政治文化”比较明确的定义是指与一个国家、民族、集团政治行为有关的情感、价值观、心理、习惯、精神的概念,是介于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思想理论之间的东西。[3]本文试图把秦汉时期的黄帝传说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政治文化内涵。

黄帝传说的内容非常驳杂,但并不是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透过象征揭示其象征意义,可以很好地抓住其本质。

在秦汉时期,黄帝首先以圣王面目出现。“圣”,言其德,“王”,言其位,故《庄子?天下》称“内圣外王”。《墨子?天志》最早称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为圣王。圣王亦称圣人,《白虎通?

X[收稿日期]2001-09-24

[作者简介]田延峰(1966-),男,陕西合阳人,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圣人》:“何以知帝王圣人也?《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又曰:‘伏羲氏殁,神氏氏作’,‘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文具言‘作’,明皆圣人也。”作为圣王的黄帝当然符合这个标准,这首先表现在他始作法度,创制器物。《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之官,是谓王官。”《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汉书?地理志》:“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汉书?楚元王传》:“棺椁之作自黄帝始。”在秦汉时期的史籍中,黄帝的创建、制作之功远不止此,这里就不再一一引述。黄帝的创建、制作之功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各有称述。《白虎通?谥》的说法最具有代表性:“黄帝先黄后帝者何?古者质,生死同称,各持行合而言之。美者在上,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万世不易,后世虽盛,莫能与同也。”其次,将黄帝之世看作至德盛世,也是将黄帝尊为圣王的一个重要方面。《淮南子?览冥训》曰:“昔日黄帝治天下,而力牧、泰山稽辅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尤,治令明而不 ,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哀平之后,纬书大量出现,对圣王黄帝的歌颂之词更多。黄帝在秦汉时期被塑造成最具典型性的圣王。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文:“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作动同解,是“张大”的意思。“大一统”高度概括了传文作者的政治思想。有学者认为“大一统”有四种意思:其一,等级理论;其二,君臣理论;其三,君统延续;其四,华夷之辩。[4](P292-300)

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统化问题,即政权的合理化、合法化问题。这在秦汉时期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当时很多人认为汉政权的取得不过是“侥幸”、“捷足”而已。《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了辕固生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汤、武是“受命”还是“弑君”,使景君非常难堪。两汉之际班彪著《王命论》也是要论证汉王朝的正统性[5](P4207-4224)。黄帝作为大一统的化身出现,他建立了大一统的政权,实现了天、地、人的统一。这正如《史记?封禅书》所言:“闻昔大帝作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黄帝的正统地位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肯定:首先是天命所授。《史记?律书》:“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胜者则事,所受于天也。”与之相随的是符瑞,《白虎通》阙文:“黄帝之时,凤凰蔽日而至,止于东园,食常竹食,栖常梧桐,

终身不去。”[6](P561)其次是美德所至。秦汉时五德终始说盛行一时,无论是五德相胜说,还是五德相生说,黄帝都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至于黄帝作为圣王所具有的美德,是和他的创建制作、至德盛世联系在一起的,前文已述,不再重复。第三是通于鬼神。“惟戎与祀,国之大事”,祭祀在中国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黄帝在这方面也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史记?封禅书》:“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 ,故立田寺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之。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在纬书中,除了用五德终始说论证黄帝的正统化外,还增加了感生、异貌、受命与禅让等[7](P95-134)

。《潜夫论?五德志》就明显地吸收了纬书的说法:“大电绕枢火召野,感符宝,生黄帝轩辕,代炎帝氏。其相龙颜,其德土行。以云纪,故云师而云名。作乐咸池,是始制衣裳。”这些描述也体现了黄帝无与伦比的权威性。

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众所周知。对战国秦汉之际的神仙,学者多重视研究其形成根源或文学价值。闻一多《神仙考》认为神仙说主要来源于西方羌人火葬死者的风习[8]。袁珂《中国神话71第1期田延峰 圣王?正统?神仙

72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传说?导论》认为:“仙话既然以长生不死为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它的精神实质必然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它和古神话里表现的那种神人们的奋斗牺牲,拯民济世的精神当然迥然不相同。”[9]其实,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有着深刻的政治象征意义,是和圣王、正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黄帝升仙传说的第一步是铸鼎。鼎在中国古代是权力的象征,是国之重器,“闻昔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10](P1392)。第二步是封禅,“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惟黄帝得上泰山封。”[10](P1393)封禅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何尝不封禅。”虽据梁玉绳后来考证说:“三代以前无封禅,乃燕齐方士所伪造,日方于秦始,侈于汉武”[11](P781),但封禅仍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所普遍接受,如张守节《正义》引《五经通义》曰:“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而禅梁父,苛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第三步是乘龙升仙,“有龙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在黄帝升仙的传说中,建立大一统的圣王,宣告统治正统化的封禅,超越肉体形式的升仙,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秦汉时期的黄帝传说是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背景下被系统化的,它所体现的政治思想也必然反映这种统治形式的需要。也就是说,圣王、正统、神仙的黄帝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政治而言的,它蕴含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政治所应遵循的政治原则。一是天人关系原则。春秋战国时期天人相分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秦汉之际神灵之天仍然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项羽自刎之际概叹“天亡我也”[10](P334),韩信不肯谋反乃是相信汉政权的取得是天命所授[10](P2628)。所以,董仲舒神学的目的论的建立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秦汉的政权形式建立之际,这种以天的权威性来论证政治的权威性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更加完备、系统,就是天地人一体的原则。在当时许多思想家的努力下,天地人一体原则在黄帝传说中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实现。二是政治道德原则。西周时期,随着人们对天命的质疑,提出了德的观念,它在政治上表现为一种政治道德原则,即宽厚和明察。秦汉时期,这种政治道德原则继续发展,大一统的人间帝王虽有至上权威,也必须遵守政治道德原则的约束,从而形成了一种对现实政治的制约力量,天则扮演着道德仲裁者的角色。所以,在董仲舒笔下,天又是道德之天,黄帝是这种政治道德的表率。三是权力分配原则。大一统的帝王并不是孤独的英雄,他代表着一个以他为首的政治集团。在这个集团内部也存在着权力的分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君臣权力的分配,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尊崇君权、明确等级、君臣各处其位。黄帝在臣下的辅佐下成就了至德盛世,臣下也成为盛世贤臣。这些政治原则对现实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秦汉时期,黄帝的传说和现实政治结合起来,进入了政治实践阶段。实践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现实政治寻找依据。黄帝是圣王、正统的象征,最后又乘龙升仙,以他为现实政治的,就更有说服力。五德终始在这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局限于五德终始说。《史记?封禅书》载齐人公孙卿之言说:“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盛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惟黄帝得上泰山封。”又引用申功的话说:“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至于王莽就更荒诞了,《汉书?王莽传》载:“莽自谓黄帝之后”。然后从黄帝、虞舜、田氏代齐,一直推到汉代的王氏,并且“坏十余所宫,取其瓦材,以起九庙。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王莽言必称“皇祖考黄帝”如何,似乎攀上黄帝,取代汉室就名正言顺了。第二,对黄帝治道的推崇。《风俗通义?皇霸?五帝》对黄帝治道予以极高的赞誉:“黄帝始

制冠冕,垂衣裳,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礼文法度,兴事创业。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德施四季,与地同功,故先黄以别之。”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治国思想的确定、国家制度的建设、具体政务的处理等方面常常依托黄帝之名。汉初尊奉黄老思想就是明显的例子,《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明确地说:“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武帝时,“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

南人公孙带上黄帝时明堂图。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10](P1401)王莽则一再称颂其

“皇祖考黄帝”:“咸有盛德,假于皇天,功烈巍巍,光施于远”。其国将哀章则谓莽曰:“皇祖考黄帝之时,中黄值为将,破杀蚩尤。今臣居中黄值之位,愿平山东。”[5](P4178)第三,对封禅和升仙的模仿。秦始皇、汉武帝都积极地模仿黄帝封禅,期望能够升仙,虽屡受方士愚弄,仍痴心不改。汉武帝在听说了黄帝铸鼎、封禅、鼎湖升仙的传说后,非常羡慕地说:“磋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

妻子如脱 耳”[10](P1394)。王莽时,“郎阳成修献符命,言继立民母,又曰:‘黄帝以百二十女致神

仙。’莽于是遣中散大夫,谒者各四十五人分行天下,博采乡里所享有淑女者上名”,“或言黄帝时见华盖以登仙。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王蚤羽葆,载以 机四轮车,驾六马,力士三百

人衣黄帻,车上人击鼓,车免者皆曰‘登仙’”[5](P4169)。第四,重视对黄帝的祭祀。早在秦灵公时,既

作吴阳上田寺祭黄帝。刘邦起兵时,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汉王朝建立后,继承了秦的祭祀制度,祭祀黄、青、赤、白、黑五帝。武帝时祠祭泰一,“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

道”,又在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10](P1394)。武帝在封禅前勒兵

十余万,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桥山。王莽时,封姚恂为初睦候,奉黄帝后。东汉时继续有祭祀五帝的活动。此外,据《汉书?地理志》:“ 麋,有黄帝子祠。陈仓,有上公、明显、黄帝孙、舜妻育冢祠。虢,有黄帝子、周文武祠”,“肤施,有盘龙山、帝、原水、黄帝祠四所。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田寺”。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活动,说明黄帝的圣王、正统、神仙身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黄帝传说所蕴含的政治原则正在被接受。

秦汉时期的黄帝传说,是由儒生、方士共同完成的,完成的重要特征就是黄帝人格的明确化,生平、功业、世系的具体化。顾颉刚先生言道:“他(指黄帝)的学说普及于学术界是战国末年

的事,其发展到西汉,则是一个极明显的事实。”[12]那么,方士、儒生为什么要制造这什么一个

系统?当然,通过这种象征化的手段为现实政治寻找依据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又包括五德终始的运转,各种对现实政治的附会。《汉书?郦食其传》载郦食其说齐王之言:“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阱,除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黄帝之兵,非人之力,天之福也”,将汉王、黄帝、天联系在一起,可谓典型。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构建政治理想,一个是保持对现实政治的批评权力。构建政治理想的努力体现在对圣王、盛世的描述方面,对现实政治的批评则是以理想中的圣王、盛世为依据的。《史记?秦本纪》借由余之口说道:“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乃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相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于此类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则总结道:“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这种批评有时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它意味着对帝王权威的触动,故《汉书?晁错传》载晁错上书时言道:“错昧死而拜言:‘错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这种语气绝不仅仅是种客套。当然,这种批评有时演变为对帝王心思的揣摩,甚至是有意奉承,《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田千秋,家在长陵,以故高庙寝郎上书谏武帝曰:‘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衅父,黄帝涉江。’上书致意,拜为大鸿萨”。田千秋因为摸准了武帝巫蛊之祸后的心思,而得73第1期田延峰 圣王?正统?神仙

74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以平步青云。随着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现实政治的批评更多的表现为对现实政治的美化。通过为现实政治服务,构建政治理想,保持对现实政治的批评权力,儒生、方士确立了他们在秦汉时期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儒生、方士合流的现象也比较明确,形成了方士化的儒生。[12]

秦汉时期受到尊崇的古帝王并不止黄帝一个,但谁也比不上黄帝在政治方面发挥的作用,黄帝传说的系统因之也最为完整。可以说,秦汉时期的黄帝传说在思想和现实、理想和实践之间架构了一道桥梁。围绕黄帝传说的象征意义所进行的政治实践,体现了崇古尊圣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生活方式,构成了一种政治文化模式。东汉末年,王充在《论衡》中对黄帝升仙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对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本质并没有触动。这种政治文化模式在以后的历史中继续发展,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1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8.

[2]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 王琳.中国政治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1993,(4):88-92.

[4] 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5]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7] 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 闻一多.神仙考[A].神话和诗[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上册[M].北京: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社,1984.

[10]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 [日]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柯 昊)

The Holy,the Legitimate and the Immor tal

——On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 al connotati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legends in the Qin-Han Pr eiod

TIAN Yan-feng

(T he Depar tment o f H istory,B ao j i,College o f Ar ts and Science,B ao j i,S ha anxi721007)

Abstr act:In the Qin-Han Period,the legends about the Yellow Emperor(Huang Di) wer e mostly about his life,merits and virtues,gover nment affairs and lineage,which constituted a particular cultural system.In these legends,the holy,the legitimate and the immortal are organically connected.T his embodies the basic political principles necessary for a united politics:heaven-man relationship principle,political and moral principle,and power distribution principle.According to the political principles and political symbolism, the rulers and scholars during that period engaged actively in the political pr actice and formed a particular political and cultural mode.

Key wor ds:the legends about the Yellow Emperor;the holy;the legitimate;the immortal;political practice;cultural mode

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秦汉时期的经济 精耕细作的农业1汉代的经济政策2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3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汉代思想特点4 汉代私人讲学5秦汉时期汉字字体演变的意义6综合7 一、选择题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石)”。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

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9·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解析:D禁榷制、管工制以及土贡制都扩大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同时削弱地方豪强力量,限制富商大贾牟利,所以这是与当时的抑商政策相配合的,D项正确。工商食官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A项错误;这些制度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不利于激发经济的活力,B项错误;C项是就材料部分信息立论,以偏概全。 [新知生成]禁榷制度 禁榷制度是对关系国计民生和最有利润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营的制度。一般被纳入禁榷制度的行业有盐、铁,后扩展到茶、酒等。其积极影响为限制了富商大贾牟利;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是阻碍私有产权的发展;滋生了官商勾结;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压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3.(2019·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如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良种马、苜蓿、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和凿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完美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________,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__________”。 秦朝的疆域:东至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秦灭六国 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A.公元前356年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2年 2.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 A.河南安阳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D.河南登封 3.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 A.周武王B.嬴政 C.大禹D.商汤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A.夏朝B.商朝 C.西周D.秦朝 5.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 A.丞相B.太尉 C.御史大夫D.皇帝 6.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刺史B.丞相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学习资料专题 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1.(2018·宜宾二诊)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解析:选A。题干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话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神话皇权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解析:选B。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表明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项错误。 3.(2018·大庆模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 )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解析:选C。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

关于秦朝的故事

关于秦朝的故事 历史是故事的一部分,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把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中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实用性。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关于秦朝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秦朝的故事篇一:秦朝统治仅持续了1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结束,中国步入封建大一统.秦国嬴政一统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今天,我们通常称他为“秦始皇”或“秦朝第一位皇帝”.尽管秦始皇一统中国,功勋卓越,但秦代统治在历史上仅延续了15年,是名副其实的短命王朝.换句话说,秦朝统治时间竟比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修建时间还要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还来不及指点秦代未来江山社稷,就在第5次东巡途中暴毙死亡。令人疑惑的是,秦始皇即位后未立太子,直到死前才在病榻上宣布其继承人。遗憾的是,秦始皇死前宣布的继承人并不符合秦代丞相赵高与李斯的心意。为了帮助秦二世胡亥篡权,他们需要隐瞒秦始皇死亡的事实,于是赵高与李斯将秦始皇的尸体丢在放死鱼的马车上,以死鱼的腐尸味道掩盖秦始皇尸体的气味。 秦二世继承皇位后实施残虐暴政,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随后人民奋起反抗,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直到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人民才能安宁地生活。秦始皇即位后,曾多次宣

称秦朝统治将延续千年,如今想来,不禁有几分讽刺。 关于秦朝的故事篇二: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闻名遐迩。每个陶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迥异的武器配备。事实上,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之宏大远超大家想象,这点从其修建时间便可见一斑: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修建时间共持续37年。 秦始皇陵至今尚未全部发掘,考古学家认为该陵墓绵延56平方千米,共包含各类陪葬坑约有600处。秦代主张以武力强国,因此秦始皇陵中有大量配备马车与双轮战车的陶俑,富有“战国主义”色彩。除此之外,陵墓中还有代表不同风格的陶俑,比如:朝中大臣、演奏乐器的伶官、翻滚跳跃着的杂技演员,甚至用陶俑再现了秦代法庭的模样。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在骊山修建大型奢华陵墓。全国各地的精兵巧匠参与了这场浩大的工程,有72万人被征募参与了陵墓的修建。 尽管秦始皇的“寝宫”陵墓至今尚未发现,但据说其“寝宫”比已发现的陵墓更奢华百倍。传说秦始皇骊山陵有象征汪洋大海川流不息的“水银之河”,是用机械灌注水银而成。唯一令人担忧的是,秦始皇陵附近的土地被检测水银含量超标。为了确保秦始皇的“寝宫”骊山陵的位置能成为永久的秘密。秦二世将参与修建的工人全部埋葬在陵墓之中,无人逃脱陪葬的命运。 关于秦朝的故事篇三:兵马俑可能源自真人出土的几千个兵马俑

秦汉时期的农民

秦汉时期的农民 秦汉时期的农民阶级,像在别的封建时期一样,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内部有全国最高的地主,有世家、豪族和高资富人,还有各种中小地主。农民阶级内部也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劳动者,有在官府授田制下劳动的农民,有租佃官田的农民,有在官田劳动的佃户和雇工,还有其他形式的依附农民及有较多人身自由的自耕农。这些不同身份的农民,基本上都在什伍编制之内,都称作“编户齐民”。不过“编户齐民”并不完全限于农民,也包含一定数量的新兴的地主。另外,还有牧区的牧民、官民手工业中的劳动者和奴隶身份的劳动者。 秦代的农民 秦代的农民,以在官田劳动的佃户性质的劳动者占主要地位。这是由于秦皇朝时期对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的社会情况的继承和发展,也由于长期战争之后,官府直接控制了大量土地,因而有条件吸收广大农民,使其束缚于土地上。 秦代在官田劳动的农民,是通过“授田”的方式,从官府领取份地进行耕种。从战国时起,秦国就实行授田制。云梦秦简《田律》规定,被授予田地的农民,按照其受田的顷亩多少,无论其是否完全垦种,都要向官府缴纳刍藁作为租赋。每顷缴纳刍三石、藁二石。同时,还规定授予农民土地以“封”为界,不许私自移动。秦律《法律答问》说:“盗徙封,赎耐,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阡陌)。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这就是说,私移阡陌封界、扩占土地是有罪的。于是,被授田的农民,通过授田被束缚在官田上,成为由封建统治者直接控制的依附农民,不再是奴隶,也不再是村社成员了。这种授田制度,自商秧变法以来,到秦朝统一以后,一直沿袭下来。 秦统治者除了通过授田以份地形式把官田分给农民外,还把官田直接租佃于贫苦农民,这是封建依附关系的另一种形式。秦律《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个答问:“部佐①匿者(诸)民田,者(诸)民弗智(知),当论不当?部佐为匿田,且可(何)为?已租者(诸)民,弗言,为匿田;未租,不论为匿田。”这是指掌管官田的田官——部佐,为了把官田的地租据为己有,便“隐诸民田”,即隐瞒已经租佃与农民的官田,不向官府呈报,以便从中渔利。《法律答问》指出,如果部佐已把官田租给农民而不上报,即“已租者(诸)民,弗言”,便以匿田论罪。如果未租,即未曾把官田租给人家,“不论为匿田”,即不以匿官田论处。从这条答问中,可见秦代以授田方式形成的依附关系而外,还存在着以租佃方式出现的另一种封建依附关系。这两种不同形式下的农民,虽同是依附于官田的佃农,但也略有差异。 授田制下的农民对土地有长期使用权,或说是有一定的占有权。采取租佃形式的农民则未能保证对土地的长期使用,而且跟租佃私家土地的佃农相同。①部佐:乡部之佐,主管官田收赋税的田官。 从封建国家对两种不同形式的官府佃农的剥削情况来看,授田制下的佃农每年“顷入刍三石,藁二石”,这是以赋税形式出现的地租,是地租与课税的结合。租佃制下的官府佃农,只能是按其租种的土地数额缴纳地租。他们虽同是缴纳地租,但在形式上却有差别。授田农民是以赋税形式出现的,与一般自耕农民差不多。而租佃农民缴纳地租的形式则与私家佃家完全一样,所缴纳的地租数额也同私家地租的“见税什五”差不多,其剥削率较之授田制下的农民要高一些。由此可见,官田的两种不同剥削形式:授田制与租佃制之间无论在土地的使用上和赋税的缴纳上都有些差别,从而他们对封建政权的人身依附关系在程度上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采取租佃形式的佃农同封建政权之间存在着较为严格的封建依附关系,而官府对授田制下的农民的控制则相对地要松弛一些。 除了依附于官田的依附农民而外,还有依附于民田的依附农民。早在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耕种民田的依附农民和雇农的数量遂日益增多。由于当时对赋税

秦汉时期的手工业者

秦汉时期的手工业者 秦代的手工业劳动者 秦代,在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劳动者中,有具有一定自由身份的工匠,有丧失人身自由的刑徒和官奴婢,而后者比工匠所占的数量要大些。 具有一定自由身份的工匠,多系由民间个体小手工业者和农民中征调而来,即云梦秦简中所说的“工”。在秦律的条文中,凡官吏犯法较轻者皆处以罚款,而一些有关罚款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工,可见工在身份上与吏相近,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自由身份。 刑徒,是因犯法被判处徒刑的人,其中多数系贫苦的农民。秦始皇专任刑狱吏,采取“以刑杀为威”的统治政策,人民动辄犯法,以致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①的情况。二世时,“法令诛罚日益深刻”,人民动辄犯法,被处刑罚。他们在服刑期内,丧失人身自由,从事各种无偿劳役(有时也被征发服兵役),其身份地位大抵同奴婢差不多。在当时官营手工业中,尤其是在筑城、修路、营造宫室的土木工程中,刑徒人数最多,仅修阿房宫和骊山墓的刑徒就多达数十万人。根据《汉书·刑法志》和云梦秦简所载,秦时刑徒的名称,有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候等。罪重的,要受黥刑(面上刺字)和劓刑(割鼻)。其中,舂、白粲皆为女刑徒。各类刑徒服役年限,秦律未有明文规定。秦律《法律问答》中规定刑徒犯有诬告罪的,在原来判刑的基础上“又系城旦六岁”,这说明城旦的服刑期是六年,可见秦代刑徒是有刑期的。 ②《吕氏春秋·上农》。 ③《汉书·食货志》。 ①《汉书·严安传》。 ②《汉书·晁错传》。 ①《汉书·刑法志》。 各种不同名称的刑徒,虽各有专职,如城旦之修治城垣,鬼薪之为祭祀鬼神采伐薪木,舂、白粲之舂米、择米,但实际上则兼任其他各种工种,并不完全从事原来规定的工种。如铜器铭文“上郡戈”云:“廿五年,上郡守庙造,高奴工师竃、丞申、工鬼薪戠。上郡武库。洛都。”文中郡守系这一铜器的监造者,工师、丞系主造者,制造者即直接生产者,称为工,由鬼薪戠承担。据《汉书·刑法志》,隶臣妾是刑徒中的一种,但据秦律来看,隶臣妾的服役是终身性质,除非立有斩首军功不能赎免。就是“老当免”的隶臣妾,也得有成年男子顶替才能获得自由。隶臣妾的子女仍为隶臣妾。一般刑徒带刑具,穿赭衣,有的还要受肉刑,而隶臣妾却同一般奴婢一样,不受肉刑,也不带刑具和穿赭衣,所以秦代的隶臣妾是奴隶身份,同汉律中的隶臣妾是服刑的刑徒有所不同。 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劳动,秦律中称为隶臣妾(男为隶臣,女为隶妾)的官奴婢为数不少。他们之中,有的是犯法的罪人及其家属;有的是秦统一六国中所俘获的战俘,如秦律所说:“寇降,以为隶臣”;有的是秦在统一以前原有的官奴婢及其子女;有的则是从罪犯那里没收而来的奴婢。秦统治者除以其中一部分官奴婢赐与贵族官吏作为家内奴仆或是用来耕种官田外,其余被认为能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被派往土木工程修建场所或其他手工业作坊。这就需要对官奴婢进行一番挑选的工夫。秦律《均工律》说:“隶臣有工巧可以为工者,勿以为人仆养。”这是不允许让有技能的官奴婢终身丧失人身自由。但如要免除奴籍,则只有在被征发从军中立下杀敌斩首的战功,才能作到,如秦律《军爵律》所说:“工隶臣斩首及人为斩首以免者(免除奴籍),昔令为工(工匠);其不完者①以为隐官(监司刑徒役作的机构)工。”隐官工的身份地位高于一般官奴婢,而低于工匠。 秦统治者对广大奴婢、刑徒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秦朝廷为了加强对官手工业的管理,强制手工业工匠,特别是强制奴婢、刑徒从事生产劳动,制订了苛刻的刑律,如秦律中

秦汉时期的美术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美术 (221 BC——公元220年) [知识点提示]: (一)秦俑艺术;(二)西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三)西汉帛画;(四)两汉墓室壁画;(五)画像石、砖艺术。 [重、难点提示]: 介绍秦汉美术的繁荣与发展,秦汉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秦俑艺术和两汉大型的纪念碑式的石刻造像);汉代绘画在种类、题材、内容上的丰富和艺术上的新风格。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美术概况 一、历史文化背景: 1.历史概况: a.秦:(BC221—BC206) 西汉:(BC206—公元8年) 新莽:(公元9—24年) 新汉:(公元25—220年) b.秦汉时期的中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强大、富庶、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最为繁荣的 国家之一,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关经营,以及在交通上起重大作用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思想: 以“儒”为主,以“道”为辅,佛教自西汉后期已传入中国,东汉时代已为少数统治者支持和信仰,但无显著影响。 两汉时代的社会思想表现不外是:一者尊君、一统、伦常之说支配人心;一者神仙方士之说盛行,谶纬学说盛行。 形成以儒、释、道三家哲学相结合的中国哲学的主要根基思想 二、社会思潮对美术的影响 三、美术发展的概况: 1.突出成就: a.秦汉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等,美术的各方面,都得到飞跃的发展,体现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富于创造活力的时代特征,对民族美术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美术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b.建筑:都城及宫殿、坛庙、苑囿、住宅以至陵墓等建筑类型,已形成中国建筑一整套有异于世界其它各系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 c.雕塑:秦始皇兵马俑、两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汉俑等雕塑类型,气势雄浑、真实生动、充分运用了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交织的艺术表现手法。 d.绘画:马王堆的西汉帛画、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石、砖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道德理想。 d.工艺美术:分工细致、种类繁多、制作精美、青铜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丝织工艺等成就辉煌、蜚声中外。 书法艺术:各种书体已基本臻于完备,玺印篆刻艺术也很发达。 2.题材内容: a.表现统治者的威严和奢侈享乐的生活。 b.祈求长寿升仙和神仙世界的表达。 c.表彰功臣、烈女、贞妇、孝子、贤妃、忠勇侠义之士、古圣先贤之类的人物故事。 3.艺术风格: a.简朴雄浑、奔放有力,展示了奋发向上、满怀自豪感以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精神。 b.这个时期在美术创作中已着力神情的生动刻划和动态情节的明确表达,同时也往往注意抓取动人的细节,并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秦汉时代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一个突飞猛进、成就辉煌、风格奔放沉雄、影响深远的发展阶段。就文献记载和现在已发现的事物资料来看,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大体可分为: ①宫殿、坛庙、苑囿、陵墓前的大型仪卫纪念性雕塑。 ②用于砌筑及装饰墓室、石祠、石阙的画像石、砖。 ③用于殉葬的陶、石、木、金属雕塑的人物和动物(俑) ④中原地区汉族与边远各民族的实用工艺装饰性雕塑等。 一、秦俑艺术: 自1974年3月在陕西临潼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东1.5公里的地方发现大型陶兵马俑后,才真正揭开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填补了秦代雕塑乃至美术史的空白。 1.形制结构: a.现已发现的三个俑坑,均为地下土木结构建筑,坑底铺青砖,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计从 葬兵马俑约八千件,已出土一千多件,从形制来看,是按当时的左、中、右军制安排的一个统一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1]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 嫁娶 春秋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婚礼发生了变革。无媒而嫁、同姓而婚、同姓联姻,卜之不吉而犹通婚等违背传统婚礼的行为,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中不乏其例。秦汉统一帝国建立后,统治者重整了婚礼。 周礼,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娶妻;女子十五而笄,笄而许嫁。秦人不以年龄而是以身高作为成丁与否的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合今1.50 米)、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合今1.40 米),即为成丁,始可嫁娶。汉承秦末战乱之后,人口锐减,“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①,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危机。为增加人口,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 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②惠帝此诏,法定了年十五为女子的最高婚年。至于最低年限,则无条文规定。据《汉书·外戚传》载,上官安之女立为昭帝皇后时,“年甫六岁”。至于男子婚年,则无条文规定,有年十九而娶者,也有年八岁而娶者。总的看来,惠帝以后男女婚年普遍过小,因而带来了某些弊端。宣帝朝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说:“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①秦汉时期,婚姻的决定权依旧操持在父母手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自由结合违背了卓王孙的意志,遭到极大的阻挠。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先由父母包办婚姻,后又被焦母拆散,两人被逼死。若父母的意见有分歧,则服从父意。如吕公欲嫁女吕雉与刘邦,吕雉母不同意,吕公斥之曰:“此非儿女子所知!”②最后按照吕公的意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若父已谢世,长兄便代行父权。刘兰芝被婆母赶回后,其兄要她改嫁县令之子,刘兰芝表示她的婚事要“适兄意”,不能“自任专”③。这是子从父、妇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婚姻上的反映。 在择偶标准上,汉人认为有五种女子不可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④汉时谓此为“五禁”。除了“世有恶疾”一条外,其余四条都属于封建伦理道德。 在先秦之时,名位不同,婚姻礼仪亦异数。遭秦焚书后,先秦婚礼文献只有《仪礼·士昏礼》残存下来。吕后时,将《士昏礼》稍加变通,用之于皇帝。故在汉代,自皇帝至庶人的婚礼,皆由《士昏礼》变通而成。 按《士昏礼》,媒人受男方父母之托,到女方家中求婚,谓之“纳采”。秦汉时,为皇帝纳采者,有宗正、少府、尚书令等人。官僚或遣吏为子纳采,或躬自为之。在周代,宾主相见要执一定的礼物,叫作“贽”,实际上是“身份证”,用来识别贵贱。 ①《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②《汉书·惠帝纪》。 ①《汉书·王吉传》。 ②《史记·高祖本纪》。 ③《孔雀东南飞》。 ④《后汉书·应奉传》注引《韩诗外传》。 据《士昏礼》,士用雁。在秦汉,纳采无论尊卑,一律用雁。这时的雁已非身份地位之标志,其含义是顺乎阴阳,因为雁为候鸟,叶落南翔,冰泮北徂。此外还有璧、羊、酒等三十余种礼物,各有名堂,大意都是象征婚姻和谐美满。行纳采礼者,多是皇室和讲究礼仪的官宦之家,一般人户求婚大都比较简单,无繁文缛节。 按《士昏礼》,纳采之后,便问女之姓名生辰,谓之“问名”。男方占卜联姻是否吉利,叫“纳吉”。秦汉时期二礼犹存,然备典而已。 占亲之后,行纳聘之礼,因定婚约,古谓之“纳征”,秦汉称“聘礼”。汉高后制,聘皇后黄金二万斤。在汉初,这相当于两千个中等人户的资产。嗣后诸帝皆以为故事,唯王莽娶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测试2.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据《史记》记载,“王馀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导学号13300812? 答案:C 解析:吴国给与庆丰以“朱方之县”是题眼,也是题干中至为关键的信息。选项中“全面崩溃”“荡然无存”的说法过于绝对。 2.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答案:B 解析:题眼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目的”。C项明显不正确,“炫耀文治武功”和“宣扬君权神授”都符 合题干材料含义,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树立专制权威,故选B项。 3.秦始皇将印称“玺”,据史载是以蓝田玉镌刻,上雕螭虎纽饰,印文是李斯所书小篆,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丞相辅佐 答案:C 解析:题眼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就其字面意义来说,“受命于天”即君权神授,“既寿永昌”即皇位世袭。 4.“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反映的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C.秦朝推广郡县制 D.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学号13300813? 答案:C 解析:“郡邑”“守宰”是题眼,指的就是郡县及其长官。 5.(2015江西赣州高三摸底)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精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①皇帝制度 a.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c.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三公九卿制度 a.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c.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d.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③郡县制 a.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b.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影响 ①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讲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先秦时期 【重点难点】宗法制、分封制、礼制及其相互关系和深远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阶段特征】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集权逐渐形成。 【基础知识梳理】 一、分封制 1. 概念:。 2. 目的:。 3.内容: ①受封对象:;②诸侯国的义务:; ③诸侯国的权利:;④形成的统治秩序:。 4. 积极作用:。 5. 弊端:诸侯国力量过强,易引起诸侯争霸,造成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 1.目的:。 2. 特点:。 3. 影响:。 4.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三、礼乐制度 1. 目的:。 2.实质:。 3. 作用: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1、政治变动的原因:(1)经济上;(2)政治上;(3)思想上; 2、政治变动的表现:(1)地方行政制度上制度建立;(2)官僚制度上由政治

向政治转变;(3)选官制度上由向转变;(4)阶级关系上阶层壮大;(5)治国方式上由向转变。 【重点突破】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这种制度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哪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2)根据以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8分) 材料三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东汉)班固《白虎通义》 (3)材料二反映宗法制的重要社会影响是什么? 2.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唐朝 3.《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 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 【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关于秦朝的历史故事分享

关于秦朝的历史故事分享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 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奇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 “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 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 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 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 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许多诸侯。到后来,像 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方法不好,不如 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方法,改用郡 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 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 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 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 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

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 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 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 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 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 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 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 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 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许多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 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 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 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进行了一 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 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古代文学秦汉时期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 《短歌行》 “短歌”与“长歌”相对而言,非指诗篇幅长短,而是就歌曲唱时的急缓、长短而言。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全篇以比兴手法,如“朝露”喻人生苦短,“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喻贤臣找到了明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臣没有找到明君的茫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喻自己的博大胸怀。全诗八句为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反复申说,从“人生几何”发唱,以天下归心“收结,诗中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这正代表者建安诗歌最为感 人的一面。 《观沧海》 沧海横流,方显现出英雄本色!大海不但包容山岛树木,也吞吐日月星辰,这正是诗人胸怀博大、壮志高远的象征。以如此豪壮的笔调,写如此苍茫的大海,画如此宏大的气象,在中国诗史上,《观沧海》是可推第一篇的。同时这首诗也是中国山水诗之祖。 《野田黄雀行》 建安14年(219)曹操杀了曹植的好友杨修,次年曹丕即位,又杀了曹植的知己丁仪、丁毅兄弟俩,这首诗就作于此时。它通过黄雀落网和少年拔剑挑网救雀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官场上的险恶和阴暗,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憎恶和自己身处险境、无力救助朋友的悲愤心情。诗中用“风波”喻环境的险恶,以“利剑”喻权力,以“鹞”喻强暴,以“雀”喻弱小和无辜的生命。通篇用比喻,而通篇写心,写眼看一个个朋友被无辜的杀害而自己爱莫能助的无奈和悲愤之心。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诗人只能用比喻的手法曲折深婉的表达。 《咏史郁郁涧底松》 涧底之松,纵然高大挺拔,可是生于地势低下之所,竟被山顶上的小松所遮盖。社会也是这样,寒士纵有才华也只能屈沉下僚。而那些庸才仗着门第就可以世居高位。不是以才德取士而是以门第取士,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借喻说理,对士族门阀制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燕歌行》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历年统治《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 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

2021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一、选择题 1.(2020·唐山摸底)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 )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 C.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 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 2.(2020·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都尽力削夺宗藩权力,但主要是裁抑先帝所立宗藩;与此同时,他们又尽量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一现象主要说明西汉前期( ) A.对血缘族群力量的依赖 B.血缘亲疏决定政治稳定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 D.分封制取代郡县制成为主流 3.(2020·中原名校质评)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4.(2020·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 ) A.便于皇帝集思广益B.易造成权臣的专政 C.是君权衰微的产物D.标志着君主制确立 5.(2020·济南二模)下表反映的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 A.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6.(2020·江西名师联盟调研)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历史角度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7.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8.(2020·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9.(2020·漳州三模)右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