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招远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招远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招远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招远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章招远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招远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位于东经120°08′~120°38′,北纬37°05′~37°33′之间。全市总面积1433.18平方公里。

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地带,山区、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32.9%和38.4%。地势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偏高,东北部的罗山山脉高为群首,主峰海拔759米。周围分布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头21个,境内河流11个流域160余条,多为源短流急的时令河,分为渤海水系和黄海水系。境内长48公里的大沽河为第一大河,界河流域为第一大流域。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的河流51条。海岸线略呈凹形,均为海饰作用的沙岸,平缓细腻,为天然的海水浴场。礁岩中盛产刺参、梭鱼、对虾及三尤梭子蟹。

招远市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降雨量671.1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春秋季节,阳光充足而不曝, 适于北方水果生长;空气湿润而清洁,风力柔和,特别适宜于龙口粉丝生产。

招远市现辖罗峰、泉山、梦芝、大秦家4个街道办事处及蚕庄、辛庄、张星、金岭、玲珑、阜山、毕郭、夏甸、齐山9个镇和经济开发区,全市共724个行政村,是中国“龙口粉丝”的发祥地和中国北方的“石材之乡”。

1.2 区位分析

招远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烟台北部产业经济带内,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东接栖霞市,西靠莱州市,南与莱阳、莱西两市接壤,北以龙口市为邻,西北濒临渤海,海岸线长13.5公里。招远市是中国开放最早的县级市之一,地处北京的东南部,与大连隔海相望,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招远市交通四通八达,他的周边不到150公里内有大小港口、机场各三座,便捷地沟通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招远的陆地运输也极为发达,交通干线星罗棋布,北京至烟台的铁路线和环渤海湾的烟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济青高速、潍莱高速和同三高速都可通过省级干线在30分钟内到达,地理位置较优越。

图1-1 招远市区位图

1.3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招远市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快速稳定,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人均GDP达到79365元,增长15.0%。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24元,增长14.4%,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4968元,增长9.0%。在全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评比中,2010年排名第42位,比上一年前进2位。2001年到2010年经济增长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招远市2000~2009年经济增长情况

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图1-2 招远市2000-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近年来经济增长快速、稳定,生产总值为递增趋势,在短短的九年里实现了生产总值翻了近五倍。

招远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高。表1-2是招远市2001~2009年三产业所占比重。

表1- 1 招远市2001~2009年三产业所占比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1 7 60.2 32.8 2002 6.2 60.6 33.2 2003 6.3 62.4 31.3 2004 6.7 61.5 31.8 2005 6.0 65.1 28.9 2006 5.6 67.1 27.3 2007 5.8 65.1 29.1 2008 5.5 65.0 29.5 2009 5.7 62.9 31.4 2010

6.0

60.8

33.2

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0203040506070802001

2002

2003

2004

20052006200720082009

201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图1-3 招远市2001-2009年三产业所占比重对比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上变化不大。招远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必将影响招远市整体的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稳步快速发展,招远市要突破发展潜力板块,积极培育特色,突破发展第三产业经济。

1.4招远市人口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快速发展,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招远市人口总体变化趋势比较平稳,非农业人口逐年增加,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表1-3 招远市2000-2009年人口变化情况

年份 农业人口(万人) 非 农 业 人 口(万人) 总人口(万人)

人口 增 长 率 %

城 镇 化 率 % 2001 47.06 10.42 57.48 -0.3 18.13 2002 46.62 10.61 57.23 -0.3 18.54 2003 45.00 11.86 56.86 -0.65 20.86 2004 44.35 12.20 56.55 -0.55 21.57 2005 38.75 17.55 56.30 -0.44 31.17 2006 37.15 19.14 56.29 -0.02 34.00 2007 37.32 19.23 56.55 0.46 34.01 2008 37.73 19.14 56.87 0.57 33.66 2009

37.86

19.20

57.06

0.33

33.65

2010 31.66 25.43 57.09 0.05 44.54

图1-4 2001—2010年招远市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变化趋势图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招远市人口总体上呈现平缓趋势,非农业人口比例显著增加,特别是2010年,非农业人口几乎占全市人口的50%。人口构成发生变化,相应的出行次数、出行方式和出行目的等出行属性将随着变化。

《经济与社会》第三课复习提纲--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重要性(意义) 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須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为什么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1)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人民需要: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地位: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 -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4)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构成 (1)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为什么?) (1)必要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 2 )重要性:只有形成符合中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类好生活的向 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体系。 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经济发展包含四种含义: 一.经济增长。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二.指结构变迁,即指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营养、健康、公益事业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啬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内在根据和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含义:社会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 和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 内在根据: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三、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和生产力标准的一致性: 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客体进行选择和评价时所参照的标准。 1、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相一致,是指在阶级社会里进步阶级和价值尺度与生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民族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虽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却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而民族传统文化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们没有办法脱离文化来谈精神。我从以下几点展开讨论: 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辉煌 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经济发展包含四种含义: 一.经济增长。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二.指结构变迁,即指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营养、健康、公益事业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啬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内在根据和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含义:社会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 和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 内在根据: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三、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和生产力标准的一致性: 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客体进行选择和评价时所参照的标准。 1、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相一致,是指在阶级社会里进步阶级和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一致;

第02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B卷提升篇)(原卷版)

第0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B卷提升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0·河北邢台高一期末)实体经济是中国龙腾飞的重要基础,是中国船上最结实的风帆,我们靠实体经济起家,更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因为实体经济是( ) ①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②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③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④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主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020·辽宁葫芦岛高一期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 ) ①消除人民收入差距②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③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2020·北京丰台高一期末)曙光社区增设了新型再生资源回收柜,居民只需要将垃圾分类打包,贴上二维码,投进回收柜,即可获得“绿色账户”积分,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电话卡等。这一举措( ) ①减少了社区生活垃圾的总体数量②增加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③利用激励机制,引导了居民环保行为④通过源头分拣,降低了垃圾处理成本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2020·山东聊城高一期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转向高质量发展:从注重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效益,不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B.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C.优化经济结构:从扩大总需求转向供给侧改革,加快生产供给结构优化 D.转换增长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代替传统产业 5.(2020·琼山海南中学高一期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战略布局。下列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正确的有( ) ①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虽然都追求个人所得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但经济增长关心的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而经济发展不仅关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关心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着眼长期而不是短期。在短期内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农业则更是如此。农业可能因风调雨顺、天公作美等条件而求得一年内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因为突发的自然灾害而造成负经济增长。因此,短期生产的上升或下降不能作为测定发展的标准。经济增长以国民生产总值来测定,但它忽视了国民生产总值所表明的价值是以什么方式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也不能说明就业状况、职业保障、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升迁机会以及保健、教育等情况。假如某个国家,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所得增加,但生产成果绝大部分归少数人享用,其结果造成两极分化而不能愈合,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基尼系数增长,收入愈加不平等,这样的增长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为一谈,认为经济增长了,就是经济发展了;高速增长了,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根本区别。我们一般讲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指经济总量诸如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也可以用人均生产的增加量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虽然在这种增长过程中也可能伴随结构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经济增长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它的主要目标是数量的增加而非质的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本国工业化起飞的初始阶段,甚至有可能出现悖于经济发展的宗旨的现象。比如说,为了工业的高速增长而对农业实行高积累政策,使农业发展延滞,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可以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概括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这个目的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会导致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失调、经济大起大落和社会不公及社会剧烈动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急于求成,实施超越型战略,曾出现过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近年来,这种倾向又有所抬头。各地领导干部由于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一味追求自己所谓的“政绩”,单纯追求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说,的增长固然重要,因为它表示一定时期经济总量和财富的增长水平,世界各国都把它作为重要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程度。然而,如果片面追求的增长,就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调和重大损失。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中,也要防止片面追求的调整增长。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好,人民能够得到更多实惠,各方面比较协调的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标准,它被定义为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百分比。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它只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那么经济发展就是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如教育水平、健康卫生标准等,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的进步也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综合测评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综合测评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扎扎实实把民生工作做好,就必须() A.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B.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公平不充分问题 C.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项生活需要 D.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同步富裕 2.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加强扶贫脱贫工作() ①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现②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共享发展 ③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就要求长江经济带发展应该() ①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②把沿江大开发作为工作重点 ③把经济增长放在优先位置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召开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指出,我国移动通信、现代核电、载人航天、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这说明() ①促进科技发展是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 ②我国坚持创新发展 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增强 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列符合这一发展理念的是() ①实现城乡居民的同步富裕②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 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④提高出口税率,扩大出口规模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