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看《三国演义》,评赵云

看《三国演义》,评赵云

看《三国演义》,评赵云
看《三国演义》,评赵云

看《三国演义》,评赵云

自从懂事以来,就听说作为中国人要熟读中国四大名著,很庆幸地是没有熟读那四本巨著我也长大了。小时候看完那么经典的电视版的《西游记》,让我再去看书,或许不大可能;初中时的同桌,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他的桌上总是放着一本《三国演义》,每天一有空就见他在翻呀翻,重点是他已经看了很多遍,那本书已残破不堪了,纸上满满是他的手汗。尽管如此,坐在他身边的我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所以我没有兴趣去翻开他的挚爱。

上了大学以后,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本专业读得不精,大脑里一点常识也没有,不过每天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去了解这些经典。终于,在这个暑假里,我把电视版的《三国演义》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收获颇丰。在这个学期,我兴致勃勃地选择了《三国演义》的人生智慧这门选修课,决定读一下书,想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我的字典了,对好人所下的定义,三国里面的人物都不符合,除了赵云。“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满嘴仁义道德的刘备,他们都离“好人”太远了。

“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爬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这就是赵云挤入三国这个战乱时代的开端。这也让我想起了赵云常说的那句话“我乃常山赵子龙”,跟吕布常说的那句“我有赤兔马,方天画戟”,有说不出的相似之味。

在此我只说说让我影响比较深刻的场面。说起赵云,肯定要说在第四十一回里他单骑救阿斗的英勇事迹,《三国演义》描写得多让人惊心动魄,在千军万马中间斡旋,在当时,谁能做到?用刘备的话说,就是“子龙一身是胆呀!”。横扫千军万马说的就是赵云,那是无人能敌无人能档,要是在当时光论武艺的话,赵云这种精英早就可以称帝了,尽管或许他本人并没有这方面的心思。总之,在这一章回,完美地描写了赵云的勇猛。

另外一个让我钦佩的就是在第七十一回里,在汉水赵云以寡胜众就黄忠的智慧。作为“常胜将军”的赵云好像习惯了以寡敌众,每次战役里,他总是调动着最少的兵,这就更说明了他的勇猛,不过在这要说的是他充满智慧的一面。当赵云成功脱围回到军营时,曹操的大兵正在后面拼命追赶,而他做的不是吓得带领士兵们逃离,而是稳定军心,让士兵们偃旗息鼓,在营帐周围布置好弓箭手,等候曹操大兵的来临。最后不少一兵一马让曹军损兵折将败北而去,真想给他个封号,叫“淡定的智慧哥”,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说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却

忽略了赵云的聪慧,他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勇双全,按照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做到了全面发展。

要说赵云的优点岂是三言两语道得清,可是为什么在那个乱世里,赵云没有分到一杯羹呢?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其中领衔的是“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赵云是政治斗争失败者。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默然,只有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今安居夏业,民心方定,不宜夺之为私赏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刘备只得大喜从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汉的满朝文武得罪尽了。

没有野心,不懂得巩固自己的势力,没有自己的亲信家将,在那乱世之中,广张羽翼是何等重要得。关张自成一党,家将众多,如关平,周仓等,马超世代公候,投刘备时又是带者全部家将,黄忠曾为长沙太守,亲信也肯定不少。独有赵云,向来是单枪匹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轻了。

为官清廉。从刘备,孔明几次欲大赏赵云,赵云不受或分赏诸军,可见赵云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没钱笼络家将,估计他也是蜀汉那些贪官的眼中钉。我在想,若是蜀汉统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话,恐怕赵云更不好过。

第三个原因是赵云时运不济,投刘备时,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期,根本无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刘备都是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警卫长的角色。等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经是十数年后了,谁都习惯了赵云警卫长这一职位,因没有统兵经验,蜀汉又将领众多,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一直到蜀汉后期,诸葛亮实在无将可用了,才派赵云为主将上阵。那时的赵云,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悲哀的是当年誓死保护的阿斗最后才给了赵云一个徒有虚名的封号。老师我们做人应该以赵云为模范,我赞成;但在当今社会,何谓“成功”,曹操、刘备那样的课成为“成功”,还是赵云最后的默默死去呢?

三国演义赵云的故事_三国演义中赵子龙的故事

三国演义赵云的故事_三国演义中赵子龙的故事 赵云被称作常胜将军的称号在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出处难以考证,明清一些学者在自己私撰的个人作品里有说到过,但也并未直接说“常胜将军”四个字,而是用诸如“身经百战未尝败”、“无敌之将”等来表述。 1984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的评书《兴唐传》里,罗成被比为是常胜将军赵子龙。 2021年由李仁港执导,刘德华主演的电影《见龙卸甲》里,将赵云塑造成常胜将军。 五虎上将流传甚广,但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却在百家讲坛栏目里提出了四虎将之说,并为赵云叫屈。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关张马黄赵合为一传,这五人虽然各自有着勇猛一类的评价,但还并未说有五虎上将,五人共同的评价是都被比作“国之爪牙”。 五虎上将一说何时出现已不可考,元代戏曲里他们被称为“五将军”或“五兄弟”,《三国志平话》称其为“五虎将军”,《三国演义》称“五虎上将”。 除了民间艺术,五虎将也见于一些史料记载,如《山堂肆考》、《历代名臣录》等,至清代,五虎将一说被收录于《四库全书》。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由诸葛亮在上面铭字,但剑名却难考。一种说法是剑上刻的就是“章武”二字。诸葛亮那把剑后来被李师古所得,改名为师古剑。 关羽最看不起的人是孙权,到头来却恰恰死在孙权刀下。孙权不怕关羽,孙权的部下吕蒙更不怕关羽,他们只是敬重他,却不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 义薄云天、勇冠三军的关羽当然算得上是盖世英雄,但在人才济济的三国时代,其他人也未必就是狗熊。尤其三国领军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可谓人杰中的人杰,但关羽敬刘备,礼曹操,却独看不起孙权。 身为吴主,能够在十八路诸侯鏖战之后仅存的三个硕果之一,孙权肯定不是草包。岂可小视? 本来孙权打不打荆州,在两可之间。诸葛瑾出的主意正中孙权的下怀,去荆州向关羽提亲,没想到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把诸葛瑾轰了出去。 可怜孙权,曹操尚言: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在关羽眼中孙权竟如一狗。

三国演义读后感(独爱赵子龙)

三国演义读后感(独爱赵子龙) 曹操骄傲自大,心胸狭窄,心理容不下别人,杀杨修、祢衡就是实例。杨修聪明过人,口才又好,但他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对于曹操也毫无顾忌。因而曹操十分讨厌杨修, 心生杀念,把杨修赶尽杀绝。 《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曹操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 然没有抹杀。读罢《三国演义》,我犹如入身到那三国鼎立直至天下归一的乱世情仇中, 书中的一个个英雄给我很多激励和启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 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 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他从20岁起就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奋勇杀敌,对刘备忠 心耿耿。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动摇那份忠心,直到白发苍 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他一生中立下了无数战功,为蜀国的江山社稷耗尽了心血,堪称忠 义的楷模。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 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而那刘关张三兄弟最令我轻佩。大哥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明本思想,在当时难能可贵。二哥关羽坐骑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后l来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令我敬佩。三第张翼德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虽然是一员武将,却粗重带细,有是也有一定的计谋。 赵云勇猛无敌,我打心底里佩服他。他是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长坂坡单骑救主,他在十万大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众多曹军名将与他交手,却奈何不了他。在许多危机关头,赵云挺身而出,凭着一身好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反败为胜,击溃了 敌军。 赵云不仅有勇更有谋,他以智谋取胜的战绩数不胜数。他多次陪伴刘备和诸葛亮外出,无论遇到多么危急的情况,他总是机智应对、化险为夷,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马 谡大意失街亭时,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断后,他沉着地带领后卫部队,成功地击退了二十万 追兵,还缴获了大批物资,令诸葛亮和众将喜出望外。

我心中的赵云——读《三国演义》有感_读后感

我心中的赵云——读《三国演义》有感我心中的赵云(汤立天) ——读《三国演义》有感 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听到这句话,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到是谁了,他就是我的偶像—赵云,他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手下的一名勇猛的武将。在刘备还微不足道的时候,他便放弃高官厚禄,不图所求的跟随他,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也努力帮刘备渡过重重难关,尽自己所能的帮助刘备,他虽然不像关羽和张飞那样和刘备称兄道弟,可他对刘备也是毕恭毕敬,忠心耿耿。他既没有关羽那骄傲的性格,也没有张飞那暴躁的脾气,对主子和军师也言听计从。他虽是为武将,却给人感觉温文尔雅。在三国那乱世出英雄的年代,他的武功也是数一数二,并享有“武神”的美称。曾经我在书上看过,据说赵云病逝以后,有人给他检查身体时,竟然发现他身上没有一个伤痕,当时我真的非常惊讶,想来他武艺的高超是不言而喻的。 大家可能都有听说过长坂坡之战,刘备和曹操打仗,刘备被打得溃不成军,兵慌马乱中,和家人走散,没人敢答应救下他们,刘备的军队陷入了愁云惨雾中。而这时,赵云自告奋勇要去救下他们,他单枪匹马进入曹操的领地中,万幸的是,并没有碰到曹军并成功救回甘夫人,后来,又遇上小皇子阿斗,正要把他带回刘备军营处,而这时,却碰上了曹操的百万雄师,换作别人,早就瘫软在地了,可他没有,他目光坚定,表情严峻,手紧紧地握着长矛。突然他一夹马肚,像根

锋利的稚子,刺进曹操浩浩荡荡的挡路大军,他手中长矛一刺,人立刻就倒了一片,他又一扫,一排人就全倒下了,他挥舞着长矛,横竖穿插,无懈可击,曹操的人马像蝼蚁一般,一片一片的倒下,尸横遍野,到最后,他所到之处,士卒都不敢上前,往后退了好几步,他冲出重围,骑着马扬长而云,曹操人马只好望洋兴叹。 看了这则故事,我感慨万千,他身上有太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忠诚,他的坚定,他的永不退缩,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每当我想放弃时,我就会想起他。所以,遇到什么难题,我都会咬咬牙挺过去,我们都要向他学习,学会他那份坚定,那份忠诚。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国演义的赵云读后感10篇

三国演义的赵云读后感10篇 三国时期,文臣武将遍及天下,其中最能堪称英雄豪杰之辈,非蜀国五虎将莫属,五虎将武力超群,为蜀国立功无数,也为蜀汉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五虎将之中,惟有赵云一人最值得我尊崇。 “常山赵子龙在此”一声惊破万重天,身为蜀国五虎将之一的他,骁勇善战,也有着一定的谋略,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称得上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赵云的成名战役就在当阳板坡。赤壁大战开始前,刘备因兵较弱,敌不过曹军,被迫撤退到江夏。因为走的匆忙,再加上曹军的追击,最终却把刘备的两位夫人给走丢了,赵云奉刘备之命去寻找两位夫人,糜夫人对赵云说,孙夫人和少主在当阳被困,赵云依然策马奔向了当阳,此时,当阳已被数十万魏军所包围,赵云以他勇猛的性格冲入了曹军,冲破包围后,在一处土屋后便找到孙夫人和少主,孙夫人为了保护少主,脚已经受伤,因不想拖累赵云,投井而去。 赵云带上少主,又策马冲向曹军,想突破重围,赵云七进七出,杀的曹军闻风丧胆,当他突破重围后,刘备称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啊!”诸葛亮也很器重他,孔明借东风后,靠赵云接应,赵云一箭射中来追击的吴将船上的蓬索,仅一箭就能让吴军受到很大的惊吓,从这可看出赵云射技过人。 同时,赵云也是一位很谨慎的人。平定贵阳时,贵阳太守赵范投降,见赵云如此威武,便想把他笼络到其帐下,便摆出美人计,欲把其嫁与他,被赵云严词拒绝,后赵范叛逆,赵云未受任何牵连。

赵云年老时,孔明挥师北伐,赵云依然如此勇猛,竞能连斩魏军数员大将,诸葛亮都赞叹道:“赵老将军威武不输当年啊!”赵云于攻打天水时,无病而终,终年76岁。 赵云一世英名从未受挫,善始善终,与他同为五虎将的四人就不如他了。这也是我对他钦佩不已的原因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豪杰辈出。蜀国大将赵云,眉头紧锁,誓为国效力,满腔热血。 这是一位爱国将领。 也许,他没有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他身披铠甲,无所畏惧,势不可当;也许,他没有刘备的雄才大略,但他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精忠报国。是的,这就是赵云,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汉子。他有沸腾的血液,不凡的功夫,忠诚的真心。他默默无闻,却所向披靡,钢铁般的意志令敌人毛骨悚然。但他,对主公,对国家,对事业,始终捧出一颗感激的、认真的、忠诚的真心的。 在刘备和老百姓们前往江陵的路上,曹军在当阳追上来了。由于兵力不够,刘备和几位大将只好拼死迎敌。赵云看着因战争无辜死去的老百姓,他心里泛起一阵难过。在敌人面前,他是个刚强的将士,但面对那死去的百姓,这个男人的心里满是柔情,此刻,他的心在滴血,在流泪。他怒吼一声,单骑救主,杀出一条血路,找到了身受重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一) 三国演义都看了五遍了,怎么可以不说说读后感呢!好了,事不宜迟,马上开说。 三国演义是写蜀国,魏国和吴国群雄争霸的故事,里面内容十分精彩,还含一些总结诗句,比如说,三国演义哪六强?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姜九许诸。三国演义的九大排行榜。我最崇拜的将军是赵云,因为他有勇有谋,武力仅次于吕布,可是智商远远高吕布,所以赵云可以说是天下无双,年长的赵云没有摆脱病魔,安息了,虽然这样,他有很多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比如说长坂坡之战,赵云不要命是为了蜀国的希望——刘禅,是为了蜀国以后的成就,舍身取义,赵云拥有赤胆忠魂,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扶不起的阿斗吧!阿斗指的就是刘禅,意思就是扶不起的刘禅,所以这就是蜀国为什么会被消灭的原因,我看到后面真的很想揍刘禅。我就觉得奇了怪了,魏国以前的实力远远不如袁绍,可是,为什么能灭了袁绍呢!还不是蜀国的关羽助魏国一臂之力,斩杀了颜良,抓住了文丑,果然是一大虎将,他还灭了董卓势力,灭了袁绍和董卓势力成为了三国中的最强者,所以魏国成为了第一,也是理所当然的。 同学们还有一些不好的榜样,千万不要学习,比如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不能成为一个身体部位受了重伤,

才刚刚好就去弄的关羽,是被捕了,斩首,这可不是小事儿。 三国演义给我们了很多启示,还给我们了一些不好的榜样,让我们千万不要学这些人,记得啊,曹操和关羽。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二)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智勇双全,本是袁绍麾下,后投奔公孙瓒,因见二人胸无大志,转投刘备。曾在当阳常坂坡之战中七进七出,力保后主刘禅,斩杀曹营将官五十余人,威名远扬。 在赤壁大战后,孙权借口吴国太病危,骗孙夫人与阿斗归吴,想用阿斗换回荆州。赵云截江拦船,飞身跳上大船,夺回阿斗,挫败了东吴的阴谋。后来在定军山以疑兵之计救回黄忠,立下大功,成为蜀国“五虎将”之一。 赵云,忠肝义胆,智勇双全。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杀的“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体现了他的“勇”与,“忠义”;在定军山用疑兵之计吓退曹操,体现了他的“智”。相比蜀汉其他大将,关羽有些过于骄傲;张飞有些过于暴躁;马超过于逞匹夫之勇;黄忠的年纪过大,只有赵云是最完美的一个。 赵云还礼贤下士,爱惜士卒,刘备要奖赏他,他不接受,让刘备把这些赏赐拿去给士卒增衣加物,刘备对他十分的赞赏。 但在他晚年,赵云就有些固执了,在凤鸣山不听邓芝之言,导致中了埋伏,幸好关兴、张苞接应,才转败为胜。 不过,总的来说,赵云还是一个优点多,缺点少的人物。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三)

看《三国演义》,评赵云

看《三国演义》,评赵云 自从懂事以来,就听说作为中国人要熟读中国四大名著,很庆幸地是没有熟读那四本巨著我也长大了。小时候看完那么经典的电视版的《西游记》,让我再去看书,或许不大可能;初中时的同桌,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他的桌上总是放着一本《三国演义》,每天一有空就见他在翻呀翻,重点是他已经看了很多遍,那本书已残破不堪了,纸上满满是他的手汗。尽管如此,坐在他身边的我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所以我没有兴趣去翻开他的挚爱。 上了大学以后,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本专业读得不精,大脑里一点常识也没有,不过每天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去了解这些经典。终于,在这个暑假里,我把电视版的《三国演义》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收获颇丰。在这个学期,我兴致勃勃地选择了《三国演义》的人生智慧这门选修课,决定读一下书,想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我的字典了,对好人所下的定义,三国里面的人物都不符合,除了赵云。“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满嘴仁义道德的刘备,他们都离“好人”太远了。 “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爬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这就是赵云挤入三国这个战乱时代的开端。这也让我想起了赵云常说的那句话“我乃常山赵子龙”,跟吕布常说的那句“我有赤兔马,方天画戟”,有说不出的相似之味。 在此我只说说让我影响比较深刻的场面。说起赵云,肯定要说在第四十一回里他单骑救阿斗的英勇事迹,《三国演义》描写得多让人惊心动魄,在千军万马中间斡旋,在当时,谁能做到?用刘备的话说,就是“子龙一身是胆呀!”。横扫千军万马说的就是赵云,那是无人能敌无人能档,要是在当时光论武艺的话,赵云这种精英早就可以称帝了,尽管或许他本人并没有这方面的心思。总之,在这一章回,完美地描写了赵云的勇猛。 另外一个让我钦佩的就是在第七十一回里,在汉水赵云以寡胜众就黄忠的智慧。作为“常胜将军”的赵云好像习惯了以寡敌众,每次战役里,他总是调动着最少的兵,这就更说明了他的勇猛,不过在这要说的是他充满智慧的一面。当赵云成功脱围回到军营时,曹操的大兵正在后面拼命追赶,而他做的不是吓得带领士兵们逃离,而是稳定军心,让士兵们偃旗息鼓,在营帐周围布置好弓箭手,等候曹操大兵的来临。最后不少一兵一马让曹军损兵折将败北而去,真想给他个封号,叫“淡定的智慧哥”,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说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却

三国演义中赵云拒绝赵范做媒竟然是因为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演义中赵云拒绝赵范做媒竟然是因为她! 导语:朴槿惠喜欢赵云,赵云暗恋孙尚香,是不是觉得有点儿无厘头,甚至有点儿天方夜谭?《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不仅武艺高强,而且颜值爆表,而这样 朴槿惠喜欢赵云,赵云暗恋孙尚香,是不是觉得有点儿无厘头,甚至有点儿天方夜谭?《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不仅武艺高强,而且颜值爆表,而这样的人物,哪个女人见了也不免心旌动摇、春心荡漾。不过,在赵云奉命攻打桂阳的时候,遇到了一件尴尬事: 次日,范请云入城安民……酒至半酣……范忽请出一妇人,与云把酒。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乃问范曰:“此何人也?”范曰:“家嫂樊氏也。”子龙改容敬之。樊氏把盏毕,范令就坐。云辞谢。樊氏辞归后堂。云曰:“贤弟何必烦令嫂举杯耶?”范笑曰:“中间有个缘故,乞兄勿阻:先兄弃世已三载,家嫂寡居,终非了局,弟常劝其改嫁。嫂曰:‘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你道天下那得有这般凑巧的?今尊兄堂堂仪表,名震四海,又与家兄同姓,正合家嫂所言。若不嫌家嫂貌陋,愿陪嫁资,与将军为妻,结累世之亲,如何?”云闻言大怒而起,厉声曰:“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 从这件事可看出,赵云显然是看不上樊氏,但归根结底,主要是他的“处女情结”在作祟。然而,人就是很奇怪的动物,喜欢谁或不喜欢谁,是不需要理由的。尽管赵云有“处女情结”,但后来在面对孙尚香的时候,却完全改变了初衷,不仅对孙小姐仰慕有加,甚至到了一发不可收的地步。只不过,此时的孙小姐已成为了顶头上司的女人,赵云也只能望梅止渴、暗中眷恋了。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赵云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赵云 一、赵云资料简介: 赵云(154—230)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30年,死后追谥为顺平侯。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 人们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赵云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常胜将军,人们又说“人无完人”,可至今也没有发现赵云什么缺点,不管是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易中天的《品三国》都没有说赵云有什么缺点。赵云浑身是胆,他不仅是文武全才,而且忠勇仁义。 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的赵云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 汝南之战时,力斩高览,救了刘备性命。 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

刘备招亲,是赵云护驾,我想如果当时让张飞去恐怕事情就砸了。 诸葛亮借东风那时候接应他的也赵云。 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 建立蜀国以后,刘备想着分封诸侯,犒赏三军,赵云提出来应该以安定团结为主,安定人心,听了他的建议以后使蜀国很快兴旺起来。 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关羽被杀害以后,刘备倾举国之兵,东吴报仇,赵云又站出来指出孙权是私仇,曹魏才是国仇。刘备不听,一意孤行,最终火烧连营七百里,元气大伤。还是由赵云把他接到了白帝城,才有了“白帝城托孤”。 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

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 诸葛亮智收姜维还是派赵云去接姜维老母,诱降姜维。 马谡失街亭的时候也是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才不折一人一骑。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 二、详细介绍: 1、刘、赵相遇: 公元191年,袁绍战公孙瓒时,赵云第一次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隔日,公孙瓒因赵云新投未知其心,便把赵云安排在后军。不过公孙瓒并非袁绍对手,被杀的大败,赵云单骑冲入袁绍军中,刺死麴义,视袁绍大军如土鸡瓦狗一般。此时,刘备、关羽、张飞亦率领军队前来相助。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或许是英雄惜英雄的缘故,两人相见便有不舍之心。后来公孙瓒接受董卓的诏令,与袁绍讲和,有表荐刘备为平原相,自此两人洒泪而别。

三国演义赵云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为后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作品中有奸诈却也磅礴的曹操忠厚隐忍的刘备文武双全的张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有忠义威武的关羽智勇双全的赵云等等深为人们所喜爱 就后世影响来说关羽诸葛亮曹操却是首当其冲到清代加封关羽为关圣大帝成为于孔丘并列的文武二圣且不说有多少诗赞诸葛亮就明代曹操被统治阶级盖棺定论为奸诸葛亮则以臣子的形象对比与曹操这与三国演义对不同的人物性格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赵云第七回合袁绍磐河战公孙出场到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死亡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个大线索演义也按照陈寿关张马黄赵転将关张赵马黄列为五虎上将居第三 关张居第一第二位那是必然黄忠暂且不论赵云却要在马超之上很是有些玩味的马超潼关让曹操割须弃袍甚至还有马儿不死吾不得安云云加上天将军锦马超的名头自然是仪表堂堂武艺卓绝赵云的相貌在演义描写中并不如何突出所谓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只是中上之姿(本神推测云哥极有可能是国字脸=w=)赵云投奔公孙瓒是这么说道的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真正投靠刘备时滚鞍下马拜伏道旁说了这么一段话云自别使君不想公孙瓒不听人言以至兵败自焚袁绍屡屡召云云想绍亦非用人之人因为来往后欲至徐州投使君又闻徐州失守云长已归曹操使君又在袁绍处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 马超在第六十五回经李恢说服斩杀主将杨柏投奔刘备说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两者对比自然赵云义气深重与刘备不可谓不是一见钟情了如果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不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所动最后辞封寻刘备乃是三国第一义则赵云无愧于第二也在这部带有封建桎梏儒家信条的小说中将赵云位列马超之上则可说是必然而然(每次看到滚鞍下马拜伏道旁就各种不爽的说) 关羽作为三国第一人赵云和他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从性格上来说关羽一般对人还是彬彬有礼的但又因为傲所以对士大夫往往不屑一顾张飞却是对士大夫极为尊重的赵云无论对谁都是谦逊待人这又是其不同之处 他们二人也对蜀汉做出了重要贡献关羽不在赘述赵云从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到取汉中北伐贡献不可谓不大 由演义对赵云的印象大概首冲忠义神勇 最能体现忠义神勇的莫过于单骑救主和救黄忠后人有诗赞曰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赵云以其舍生忘死诠释了他的忠义与信条毛批道我为关公尽事兄之节子龙竭救主之总天也亦人也 智勇双全 在七十一回黄忠劫粮草被曹军所困赵云带兵救黄忠临行之前教张翼守营多设弓弩赵云就出黄忠回营后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追到张翼建议闭上寨门上敌楼防护赵云却想到匹马单枪立于寨门之外此等镇静与睿智不仅成功迷惑了率兵而来的徐晃张郃也成功迷惑了曹操在曹操试探时赵云还令弓弩齐发对令曹军有所损失以赵云区区几千人马固守营寨对抗曹操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最后以疑兵取胜保存了营寨 第九十五回赵云与邓芝伏兵于箕谷受命退军曹军来追被赵云杀退不着一人一骑安全退军诸葛亮不禁赞赏真将军也 还有就是人格磊落 第五十二回赵云取范阳之后拒绝取赵范之嫂为妻理由有三赵范既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恐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从个人到他人再

《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 试论《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 内容摘要: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作为千古明君贤相的典型,已经为人们所公 认,但除此之外,罗贯中又塑造了一个典型形象,即赵云。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有关赵 云情节的具体分析,认为赵云是一个深明大义、择主而事;胆略过人、智勇双全;深思远 虑、忠直敢谏;襟怀坦荡、一心为国的千古良将的典型。 关键词:《三国演义》;赵云;千 古良将 b5E2RGbCAP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为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三国演义》全书中描绘赵云的笔墨虽 然赶不上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等领袖人物,也不及关羽、张飞等浓墨重彩,但是笔者 认为赵云却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千古良将的典型,本文拟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有关赵云情节 的具体分析,对赵云这一千古良将的形象进行详细的说明。p1EanqFDPw 一、深明大义 择主而事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割据称霸,这本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生此乱世,想要建 功立业,必须保一明主才有安身立命之所,此正是所谓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 事”。那么处此乱世的赵云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呢?DXDiTa9E3d 我们知道,赵云最初投靠的是山东豪强、冀州袁绍,当时的袁绍身为十七路诸侯盟主, 可谓是威震八方,各地群豪趋之若骛,但是赵云却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因而弃袁绍而投 公孙瓒麾下。直到第二十八回公孙瓒死后,赵云辗转与刘备重逢,了却“奔走四方,
RTCrpUDGiT
择主而事”的愿望。赵云在这个“奔走四方,择主而事”的途中可谓是历经艰辛,遇刘 备方休。他先是遇一“无忠君救民之心”的袁绍,因而改投公孙瓒麾下,却又“误认公孙瓒 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这其中更苦的是,刘备赵云二人数次相见,且刘备甚 相敬爱赵云,二人多次洒泪而别。由此可见,赵云在遇到刘备之前是何等苦闷,遇明君而不 能从,又是何等无奈!直到第二十八回与刘备重逢,赵云以刘备为明主,刘备亦喜爱赵云之 一将才。且看刘赵二人相见之场景:《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 聚义”??玄德早挥鞭大叫:“来者莫非子龙否?”那将见了玄德,滚鞍下马,拜服道旁??玄 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遇见”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 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从以上刘赵二人相见之景, 不难看出赵云以刘备为明主,甘愿肝脑涂地,报效终身的深情。而此时的刘备正是身小力单 之时。在刘备最艰难的时候,赵云毅然决然投到了刘备的帐下,开始了为蜀汉打天下的戎马 生涯。事实证明,赵云的选择是正确的,公孙瓒、袁绍先后为他人所灭,而刘备则是从一个 无立足之地到处寄人篱下的流亡之主成为蜀汉的先主。赵云能识其于未兴,投其于艰难。足 见他在择主时独具慧眼、深明大义。5PCzVD7HxA 二、胆略过人 智勇双全
1/5

三国个人小传--赵云(字子龙)

赵云(字子龙) 生年:不详卒年:229 赵云(?-229),字子龙,蜀汉禁军首领。初为公孙瓒手下随从,刘备救援徐州时,向公孙瓒借兵,公孙瓒便将赵云借给刘备。徐州之战后,赵云回到公孙瓒处。后来看到公孙瓒难成大事,便离开了公孙瓒。赵云离开公孙瓒后不久,公孙瓒便被袁绍灭掉了。赵云离开公孙瓒后,在古城遇到了刘备,便投奔了刘备。此时赵云已年过40岁。他说:“云漂零半生,今得使君,云心愿足矣。”刘备任赵云为“主骑”,相当于亲兵队长。依赵云的能力,与这个职务太不相称。但赵云没有拒绝,还是从此后忠心于刘备,认真保护刘备家小。 208年,曹操南下,大败刘备。刘备带了几万民众逃走。长板一战,赵云趁曹军不知哪个是兵、哪个是民,得以顺利救出了刘禅和甘夫人。在争夺荆南的战争中,赵云率兵攻打桂阳。桂阳太守赵范投降,并有意将其嫂嫁与赵云。赵云坚决不从,并在事后对刘备解释道:“赵范新降,其心未定。”后来赵范果然降了曹操,此事可见赵云过人的冷静。其后刘备入川,赵云作为二路援军,与诸葛亮一起入川,由于路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所以也没有立什么太大的功劳。刘备取下西川后,欲封赏诸将,赵云当然也在封赏之列,但赵云不愿受赏,他说道:“昔日霍去病以匈奴未灭而永不成家,今国贼尚存,不能受赏。”刘备听后就不再重赏众人。赵云的这一段话实是为刚刚建立的西蜀政权很是节约了一笔开支。 汉中之战时,赵云以空营示曹操,并单枪匹马立于营前,使得曹

军不敢进入而退。刘备见此情景后,感叹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这也就是“一身是胆”的由来。刘备封汉中王时,只封了赵云作偏将军,后提升至虎威将军。这一职务便使得赵云不可能列入虎将的行列,蜀汉所谓“关张赵马黄”之说是源于后人的意造。 221年,刘备称帝后欲起兵伐吴。赵云苦谏,他说:“关将军之仇,私也;汉室之仇,公也。今国贼是曹丕,而非孙权。陛下万不可因私而废公,今只应伐魏,而不能伐吴。”可见赵云并非一般的武将,实在是难得的一员文武全才。但刘备不听,结果被陆逊大败于彝陵。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赵云就是六员托孤之臣之一。 其后诸葛亮南征,已六旬开外的赵云随诸葛亮出发,立下了大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和邓芝守住箕谷,因兵少而败。赵云及时退兵,使得损失不大。兵败后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次年赵云病逝,被追封蜀汉大将军。 历史上的赵云虽有很多功劳,但官职始终不大。因为他亲兵队长的身份,使得赵云不可能有独挡一面的机会。在蜀汉内部,赵云甚至只能算一名文官。但赵云确实是难得的一员将领,从后人对他的美化,送他一个“五虎将”的名号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后人对赵云的喜爱了。关于赵云的年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三国演义》中关于赵云的描写显然有点不能自圆其说。长板坡时赵云好像还是一个面白无须的小将,而诸葛亮南征时赵云就已经是一员白发飘飘的老将了。其实长板之战(208年)距离诸葛亮南征(225年)年相隔最多不超过十八年,怎么会使一个青年人就变成了老年人了呢?一般认为,赵云在长

三国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事件

三国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事件 赵云从三国演义第七回合“袁绍磐河战公孙”出场,到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死亡,贯穿了整个大线索。演义也按照陈寿将关张赵马黄列为五虎上将,赵云居第三。 体现忠义神勇 单骑救主和救黄忠后人有诗赞曰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第七十一回黄忠劫粮草被曹军所困赵云带兵救黄忠临行之前教张翼守营多设弓弩赵云就出黄忠回营后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追到张翼建议闭上寨门上敌楼防护赵云却想到匹马单枪立于寨门之外此等镇静与睿智不仅成功迷惑了率兵而来的徐晃张郃也成功迷惑了曹操在曹操试探时赵云还令弓弩齐发令曹军有所损失以赵云区区几千人马固守营寨对抗曹操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最后以疑兵取胜保存了营寨 第九十五回赵云与邓芝伏兵于箕谷受命退军曹军来追被赵云杀退不着一人一骑安全退军诸葛亮不禁赞赏真将军也 体现人格磊落 第五十二回赵云取范阳之后拒绝取赵范之嫂为妻理由有三赵范既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恐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从个人到他人再到整个集团可谓面面俱到。 益州既定刘备要以成都田宅赏赐百官赵云进谏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主要情节: 赵云首先在公孙瓒与袁绍的大战中挺身而出独战文丑,救下并投靠公孙瓒。 公孙瓒与袁绍大战不利,最后兵败自焚。赵云无处可去,只好投奔刘备。 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怀抱阿斗,杀退曹兵,直透重围,可见其忠。 随后助刘备攻取西川,被封为五虎上将。 刘备死后,赵云为诸葛亮攻取中原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赵云病重而亡,后主(刘禅)念其功,追封为大将军,顺平侯,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 人物性格: 忠心耿耿、绝不贪功、老板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评价: 赵云从不打败仗。也从没在战场中受过什么伤。典型的完美人物

《三国演义》中赵云之人生智慧

《三国演义》中赵云之人生智慧 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从赵云能够慧眼识主,有真才实学,魅力品格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人生智慧。尤其通过阐述他的知恩图报、谦虚谨慎、直言敢谏、爱惜人才、淡泊名利等方面来印证他的魅力品格,并从中看出赵云的卓越智慧,以及留给我们后人的启示。 关键词:赵云;人生智慧;魅力品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史”即是指史迹中的人生智慧。《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蕴藏卓越人生智慧的典籍,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大致列国纷争,国计民生,小至待人接物,礼尚往来的种种经验教训,积淀为人生的哲理与智慧。其中有这样一位名气很大却无人关注的白衣小将,在他身上汇聚了众多的人生智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引人深思。 纵观《三国演义》,赵云的笔墨不仅赶不上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等领袖级人物,也不及关羽、张飞二人的多,甚至在央视剧制《三国演义》中也几乎看不到他的面孔。然而在我看来,赵云却是三国时期最闪亮的人物,他的身上几乎集中了一个成功人士该有的种种人生智慧,给我们无限启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他的事迹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蜀书六》中的《关张马黄赵传》中,其排名位列蜀将第五,但其个人小传却于五人中独无瑕疵。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而且他也是一位在此之前就有人为之作传的人物,陈寿在《三国志》中大部分叙述引自《赵云别传》,可惜《赵云别传》现已失传。 下面主要从赵云慧眼识主,真才实学,魅力品格这三方面来讨论这一人物的人生智慧。 一:慧眼识主 在三国时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观念不但被人们普遍认同,而且也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择主”却不是一件易事,他需要你有一双慧眼,能识主。在《三国演义》中吕布,陈宫就缺乏眼光,他们不但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而且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赵云,常被看作是“桃园四结义”中的四弟,然而,他也是经过二易其主才投到了刘备旗下的。从《赵云别传》所讲:“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时袁绍称冀州牧,瓚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瓚征讨。时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瓚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鄴。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的情况来看,因为赵云相貌堂堂,武艺高强,而且处事得体,故而深受当地吏民的拥戴,成为一支队伍的首脑。赵云出山的时候,割据山东的军阀

三国演义之赵子龙血战长坂

三国演义之赵子龙血战长坂 编剧:黄梓杰朱文翀 导演:符萍 演员: 朱文翀饰赵云黄梓杰饰张飞简庆杰饰刘备钟伟康饰曹操 钟敬欣饰甘夫人彭静雯饰糜夫人黄玮洁饰夏侯恩 (糜芳、士兵等人皆是客串) 旁白:符萍 服装道具设计:黄玮洁彭静雯钟敬欣符萍钟伟康 背景设计:黄梓杰朱文翀简庆杰 剧情: (当阳县) 刘备(慌张):“啊,曹军赶到了。赵云将军!” 赵云(拱起手):“在!” 刘备:“你保护家眷。三弟,你带人马走在最后,防备追兵袭击。” 张飞(笑嘻嘻):“这次可以大显身手了!” 刘备:“我带领军队开路,大家不要轻敌,曹军有一百多万呢!”甘夫人(悲伤):“相公,你要小心一点啊!” 糜夫人(悲伤):“相公,有赵将军在,你不用担心我们的。”赵云:“主公,放心吧!我会好好保护夫人和小主人的。” 刘备(叹气):“子龙,拜托你了。” (在当阳县景山,曹军突袭,子龙与甘、糜夫人失散) 赵云(自言自语):“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给我,如今军中失散,我有何面目去见主公?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得主公家人” (长坂坡) 曹操:“军中战将何人?” 夏侯恩:“是常山赵子龙也!” 曹操:“子龙?传令下去,若子龙到,不许放箭,只要捉活的。”夏侯恩:“主公,赵云勇猛无比,若想生擒,恐会折几员大将。”

曹操:“老夫此役必得子龙,休要多言。” (张飞立于长坂桥上,刘备在桥后) 糜芳:“赵子龙投奔曹操去了!” 刘备:“子龙为人忠义,怎会投奔曹操!” 糜芳:“我亲眼见他回马迎向曹操大军!” 张飞:“果真如此!若让我见到,一枪刺死他!” 刘备:“子龙此去必有原因,他决不会弃我而去的!” (长坂坡) 曹操:“赵将军,我们又见面了,如今你人困马倦,又能撑到几时?” 赵云:“曹操,你若想要我的尸体,何不自己来拿?” 夏侯恩:“看你还能嘴硬多久!” (赵云杀夏侯恩) 赵云:“曹操!拿命来!” 曹操(自言自语):“若得子龙,何愁天下!” (曹操逃走) 甘夫人:“赵将军!” 赵云:“赵云罪过,令夫人受累!糜夫人与小主人可在附近?”甘夫人:“我与糜夫人弃了车仗,混于百姓中逃生。途中被军马冲散,糜夫人与阿斗不知何处去了。” 赵云:“此地离长坂桥不远,张将军在那里守候,赵云护送夫人前去。” 甘夫人:“既然如此,赵将军快去救糜夫人和阿斗,我自己去长坂桥。” 赵云:“夫人小心。” (甘夫人离开) 士兵:“赵将军!” 赵云:“可曾见二位夫人?” 士兵:“糜夫人抱着孩子,腿上中了枪,不能行走,在前面土墙内坐着。” (赵云走向土墙)

三国人物赵云的形象分析

人文传媒学院班级:师范三班姓名: 朱文静 三国人物赵云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为后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读三国,里面的每个英雄人物形象都很鲜明,但是对于刻画的赵云的人物形象却是我最感兴趣的。千年过去赵云,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并不算很多,出征次数寥寥可数,但并不妨碍罗贯中塑造一个有着鲜活血肉的猛将,让无数人为之所喜爱所赞叹。 赵云,字子龙,他身高八尺,高大帅气,功绩卓著,智勇双全,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在长坂坡一战成名,汗水一战中获得一身是胆的美誉,老了仍然力斩五将,他的武艺仅次于张飞·关羽卓群程度不可言说。在战场上他是一个铁血汉子,无畏英勇,他的品德也更不用说了,自追随刘备以来,一直肝脑涂地,出生入死,最能体现他整体人物形象的莫过于勇谋忠义四个字了。 他的勇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长坂救主中,他怀抱小阿斗,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杀进曹营,七进七出,血染征袍,无人与人争锋。在汉水一战中,他曾以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他一登场即和河北将领文丑大战,救了公孙瓒,曾和多名三国将领对战,冲锋陷阵从来未尝败绩。在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将领十余员,还夺得有名宝剑曰“青釭剑”。子龙的骁勇善战,连敌人曹操都为之震撼,派曹洪问子龙之姓名,子龙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操知道后,想要捉子龙并降之,于是下令军士不可放箭,但子龙还是逃回了刘备休憩处。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力斩五将,夏侯茂说,“吾久闻赵云之名,今日见之,英雄尚在,方信当年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可见赵云之威名令人胆寒,再加上他有“威虎将军”“常胜将军”等美誉,这些与他与生俱来的勇都是分不开的。 赵云也有细心谨慎的一面,这也体现在谋略上,在北伐中,诸葛亮命令赵云和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但由于赵云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不过由于赵云亲自断后,又烧毁栈道,阻止曹军的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诸葛亮也因此大为称赞,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谋之人,再后来,赵云军中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将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为何要赏赐呢?请将其物全部入赤府府库,在十月的时候再给众人做冬衣。”他的谋略虽不如诸葛亮,最多也就算小谋,但却也不是可以忽视的,在五十二回中,赵云计取贵阳,又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中辅佐诸葛亮,这些与他的有勇有谋是分不开的。 最后说他的忠义了,自追随刘备后,一直忠心耿耿,刘备弃新野,丢樊城,把一家老小交予赵云照顾,自己且仓皇逃命,赵云虽身陷重围,却没只身逃走,而是为寻刘备妻小,在绝境中横冲直撞七进七出,在这样的危机情况下,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心中想的却是,“我好歹寻到小主人,若寻不到,战死沙场,报主公之遇之恩也”。这些足以可见赵云的赤诚忠义之心。最能体现他忠义的就是单骑救主和救黄忠了,前面说了单骑救主,再说救黄忠了,曹操大军进攻阳平关,黄忠狙于阵斩夏侯渊之功,坚决要求率兵抵抗,当时曹军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认为可以袭取,但赵云认为这是危险的事,但他向来不与人争取立功的机会,所以只带了少数部队,跟随黄忠去取米。但黄忠过了预定返回的时间,并未归营。赵云知道出事了赶紧前去营救。

《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完美形象5页word

《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完美形象 在陈寿《三国志?蜀书六》的《关张马黄赵传》中,赵云名列蜀将第五,且赵云的个人小传在五个人中几乎没有什么瑕疵。从传中我们能够看出陈寿对赵云是青睐有加的,不仅把他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写入一个传记之中,并且最后给予赵云的评价也是很高的。这也可能间接为赵云在《三国演义》中完美良将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一、英勇善 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回中,赵云一出场便不同凡响,公孙瓒在磐河与袁绍大战,被袁绍大将文丑击败。“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瓒望山谷而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赵云的这个亮相就表现了一个英雄的英勇神武气势,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三处是表现赵云的英勇善战尤为出色。第一处是小说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长坂坡之战,赵云单枪匹马从曹军的围困之中救出甘夫人、糜竺、简雍、掩埋了跳井殉身的糜夫人,怀抱小后主,杀退曹军将领张?A、马延、张南和焦触等的围追堵截。文中描述:“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此战过后,常山赵子龙的威名大震。第二处是小说第七十一回据汉水赵云以

寡敌众,汉水之战中,老将黄忠拦截曹军军粮失败,反被曹军团团包围住,赵云前去接应,他接连刺死魏军将领慕容烈和焦炳,且战且退先后救出黄忠和副将张著。文中描述:“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A、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操于高处望见,惊问众将曰:‘此将何人也?’有识者告曰:‘此乃常山赵子龙也。’操曰:‘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急传令曰:‘所到之处,不许轻敌。’赵云救了黄忠,杀透重围,有军士指曰:‘东南上围的,必是副将张著。’云不回本寨,遂望东南杀来。所到之处,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坂知其勇者,互相传说,尽皆逃窜。”撤回营寨后,他的副将张翼打算关闭营门据守,赵云却传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自己单枪匹马立于营门之外,曹操见后疑有伏兵,率军退去,赵云下令箭射曹军,然后挥军杀出。曹军惊骇,自相蹂践,掉入汉水淹死无数。军士将子龙救黄忠、据汉水之事报于刘备,刘备称赞赵云“一身都是胆也!”此战之后军中皆称赵云为虎威将军。第三处是小说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凤鸣山之战,年过七旬的赵云先枪刺西凉大将韩德的长子,再枪挑其四子,箭射其三子,生擒其次子,最后一枪刺死韩德于马下,真是壮士暮年,威风不减当年。文中描述:“西凉兵素知赵云之名,今见其英勇如昔,谁敢交锋?赵云马到处,阵阵倒退。赵云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二、智谋过人 赵云作为武将在战场上不仅有勇,而且还有谋。在汉水之战中的赵云早早的安排了弓弩手在营寨附近,并且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单枪匹马立

《三国演义之赵云》

话说赵云 说到明清小说,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后统一各国,为了侵占各个领土开始展开杀界......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军事政治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里面多的是出类拔萃的各色英雄、谋士,“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羽等等,还有许多记不清名字但却塑造地血肉丰满,性格突出的人物。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一身都是胆”的赵云,他在英雄汇集的书中并不是那么起眼,我记住并喜欢上他是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那战曹操引精兵来袭,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忙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却被糜芳误以为他投奔曹操去了,刘备不信,张飞也说:“他见我们势穷力尽,或者贪图富贵去降曹。”刘备仍不信。就是这份“不信”,让赵云誓死忠于刘备;作为一名武将,最忌讳的就是被主上猜疑,赵云他忠心护主,从效忠刘备的那刻起就表明他不会像魏延一样;恰恰是这份信任和忠诚,才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喜欢至今。他先是救出简雍再找到甘夫人、糜竺并送他们到长板桥,却被张飞质问为何背叛刘备,得简雍告知才知道是误会。被鲁莽的张飞误会让他着实不舒服,但是主母和少主仍不见踪影,他只是分辨一句:“我寻不见主母与小主人,因此落后,何言反耶?”,又返回去寻。好不容易找到糜夫人,夫人却说:“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那时想必是危险至极了,主母的哀求,主人半生的骨血沉沉地压在赵云的肩上,他明白属于他的一战只许胜不许败!当他怀抱少主冲出战场,那一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回荡在众人耳边,连曹操也不得不说:“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后人有诗云: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当阳长坂一战的惨烈,同时也高度赞扬了赵云在万军中如无人之境中救出少主刘禅的胆魄和气势;那一战成就了赵云,也成就了那份感人的主仆情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