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展子虔《游春图》

展子虔《游春图》

展子虔《游春图》
展子虔《游春图》

踏春而行

——展子虔《游春图》

中国画,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山水画更是中国画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

但是在隋代以前的早期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的。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是处于大动乱时期,老庄回归自然的思想抬头,许多文人学士避世于山林田园,山水诗、山水画出现了。对早期的山水画,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往往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头上的树木象伸出的手指一样,显得笨拙幼稚。这样的山水画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隋代展子虔所画《游春图》了。

《游春图》已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它在绘画史上,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已由“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作为人物配景的稚拙阶段,进入了成熟阶段。画面上湖光春色,明媚艳丽,舟与人物画法工细并点以重彩。花树繁密,树干空勾轮廓,并用青绿赭石涂染。细线圈出高峰树苔、深青填入,画法古拙。从此画看,隋代山水画已有创新。展子虔开始运用透视原理,利用近大远小的比例画出空间深度。唐人说他的画“远近山水,咫尺千里”那种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境界。在画法上,有勾无皴,用粉点染人物树干。由此,“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较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逐渐开始。

这幅画中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游人们流连忘返于山水之间的情形。青山叠翠,水波荡漾、桃花绽放、绿草如茵,一幅美不胜收的图景。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还处于钩线填色的阶段,各种皴法尚未形成。山石用方直的细线勾勒,坡面着石绿,坡脚着赭石,树叶一种是用墨线勾勒然后点色,一种是直接用色笔钩点成形。虽然仍是比较稚拙的表现手法,但《游春图》显然已经摆脱了早期山水画的那种树大于山,船大水小,无法泛舟的局面,在山、水、人、树的比例上都已排布得十分恰当,特别是它那古艳、富丽的装饰趣味,已显示出唐代金碧青绿山水画的雏形。

《游春图》以描绘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画面山形耸峙,水波浩淼,万木复苏,祥云涌动。游春的男女纷纷涌向山间水湄,他们有的骑马伫立水滨,有的乘船泛于水中,有的在岸上迟疑不进,有的望春波翘首待渡。山深水阔之间,游人散布于各处,不能一一计算,也不必一一计算。总之,人的活动与山水的境界交相映发,将一个“春”字抒写得淋漓尽致,无处不在。画面整体上以大对角线构图,青山与坡岸的对峙与开阖,春水的自右下向左上流动,右上斜角的实则虚之与左下斜角的虚则实之,变化有法,激活了潜藏在山水和山水画之间的生命力,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种景物完整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中,获得一种“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和品赏趣味。全图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

画中色彩的使用,因为要强调春山春树的青绿,故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风格,被人称为“青绿法”。又由于画面效果金碧辉煌,画法为后世所发展,所以又称“金碧山水”。画中的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仅以色渲染,而其用笔则甚细且又极富变化。在画山上小林木时,径以赭石写干,以水沈靛横点叶,大树多用勾勒。松不细写松针,直以苦绿沈点,等等。远山树木,亦以细笔勾出再填深绿,树叶多为类叶,或以色写,或墨勾填色。整幅画在青绿金碧的大背景上点出红艳之色,极富意趣。而勾画山水树木的古拙之笔与勾画人物、水波的纤细流畅之笔相结合,益见得意态万千。

《游春图》超越了以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草创阶段,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时期,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亦是辉耀千古。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