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定义(精)

诗歌定义(精)

诗歌定义(精)
诗歌定义(精)

诗歌定义我见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一直以来写作教材和文学理论教材中文学体裁定义的片面性和模糊性问题,概括分析了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诗歌传统定义的误解,认为诗歌的定义应属于表现说,即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表达为相应的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论文运用文学意象的理论,着重比较分析了教学中最大的难题也就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诗歌定义反映说的偏颇和失误。论文还进一步从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中,探讨了诗歌在表现上的主体性原则及本质属性。

作为多年从事高校写作教学及研究的教师,近些年来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研究的深入,发现写作教材和文学理论教材中十分重要的文学体裁的定义大都存在着片面性和模糊性,只好用自己的讲义来授课,以致于造成学生对比课本教材和教师讲授的疑惑。进一步说,这种情况影响着人们对文学整体的正确认识,对创作的指导以及教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诗歌的定义,多种多样,陈旧落后,没有公认统一的说法。这样以来,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提出自己的关于诗歌的定义,以供参考批评。

诗歌的定义多种多样,大略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可以说都是片面的,仅仅触及到了诗歌这一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或者表象。

言志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定义,延续至今仍然有不少人认可并尊重。《尚书·尧典》中提出了“诗言志”。自此以后,人们广泛认为它是诗歌的真正准确的理论认识。尤其是豪放潇洒的诗人们,无不以“言志”为自己诗歌创作的唯一主旨。直至毛泽东在五十年代给陈毅的一封信中仍然认为是诗歌理论和创作的正宗。而他的诗歌也确实是“言志”的,气魄雄伟,有着前所未有的豪放潇洒。应该说,言志说抓住了诗歌的一种重要内容,即志。志,是一种人生对于事业(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对于政治事业)的远大而又执着的追求。也就是说,是一种特定的明显的心理活动。言志,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在许多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整体的诗歌不仅仅言志,有的是抒情的,有的是写诗人别的心理活动的。因此,言志说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对于诗歌整体来说又是片面的。

缘情说,在我国最早出现在陆机的《文赋》中,“诗缘情而绮靡”。这种认识得到了更多的赞同。特别是在写作教材和文学理论教材中,人们广泛认为这是诗歌最明显的功能。应当这样认为,抒情确是诗歌的一种最重要的功能。但是,诗歌不仅仅有这一种功能,它还有其它的功能如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等。不能把这种功能以偏概全地当作诗歌整体的定义。只能说有许多诗歌是从感情生发的,但也有一些诗歌不是从感情而仅仅是从一种轻微的还未上升到感情的感觉及感受而生发出来的。例如西方现代派的一些诗歌。现将其中一首《太阳下山》写在下面:

刺痛写对光线的视觉引起的触觉

金色的蜂群写眼睛闭起时的幻觉

在教堂尖塔上写视觉

银色的

歌唱祷词那

巨大的钟声与玫瑰一同震响写听觉及视觉的自然混合

那淫荡的肥胖的钟声写听觉过程中产生的隐秘心理

而一阵大

正把

卷进

--中

这首诗只是随心所欲地写出了诗人某一瞬间的感觉以及内心隐秘的联想,至多可以说写出了感受,而感情却是无法辩析出来的。

由此可见,诗歌不仅仅生发于感情、或者完全表达感情。

至于想象说、感觉说,则都只是抓住了诗歌的一种内容特质。正如上面引用的《太阳下山》一样,诗歌常常写想象,也写感觉,但两者都只是某种心理活动而非诗歌表现的全部内容。

以上四种诗歌定义的说法都是从诗歌表现的内容来片面认识的,而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等,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来片面认识的。法度说过于强调了外在形式的规则。古典诗歌最为讲究法度。押韵说,明显可以看出它是非常片面的--许多现代诗并不押韵,而以分行排列来显示音乐性,甚至不讲外在音乐性而只讲内在音乐性。语言结构说也是这样。诗歌,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一定的语言结构,但是它们只是外在的某种形式,不是诗歌真正的内在本质。

上述认识还没有构成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最大的难题是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诗歌定义认识,可以定名为“反映说”。一般写作教材和文学理论教材便是引用当代著名诗人、文学理论家何其芳的看法作为诗歌定义:“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蕴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以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关于写诗和读诗》,作家出版社1956 年版)。我国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盛行着这种认识。这是一种历史的曲折。要认识“反映论”的失误,必须与下面对于诗歌的正确认识作以比较。

认识诗歌,应当从诗歌作为文学这一心理活动的产物的本质并且从文学各种体裁的区别上来辩析。

文学,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物,必须从心理中去认识文学。诗歌的定义,就要从心理活动这一根本上去找它的特殊之处。经过反复认识,笔者认为,诗歌的定义应当这样表达: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表达为相应的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这种认识可以称为“表现说”。

表现说不同于反映说,前者是文学艺术的根本认识,而后者应当说主要是科学理论的根本认识;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只是必不可少的但又是次要的创造前提和途径。文学艺术(当然包括文学的代表体裁--诗歌)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只要我们分析文学艺术的细胞--意象,就可以看一看其中意与象的不同之处,证明前一句的看法。

意象,是所有文学艺术的细胞。意,就是创作主体的能动的本质投射;象,是创作主体所运用的客观事物(包括创作主体之外的人)的真实反映。意必须借助于象来表现,但是表现意却是创作的真正目的。象必须为表现意而服务,尽管对于象的反映要求尽量真实准确。用一个原始人狩猎的意象来说。原始人打虎归来,唱歌跳舞。其词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而舞蹈便是维妙维肖的打虎舞。歌词(原始诗歌)首先描述了打虎的动作和过程,这就是反映客观事物。在这种描述和歌唱中,人们却是为着表现自己的勇猛和英雄的本质力量--人是一定会胜过老虎而不会被老虎所吓倒的。舞蹈亦然,只不过它更加动态形象,加入进更多的人的力量表现的细节。表现自己的力量和精神的强大,进而感染观众,激发人们的英雄主义,是唱歌跳舞的根本目的,——这就是审美作用。而反映打虎过程却只是一种依托或者前提,可以起到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再拿一首形象鲜明的象征诗来分析。杜甫《望岳》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中的象征是岱宗泰山。诗人描述了泰山的雄伟瑰丽的景象,这是对泰山这一客观对象的真实反映。然而,诗人内心深层所真正要写的却是自己非凡超拔的志向,也就是说要表现自己的意。这种意无非找到了自己最为适合或者说对应的象而已。泰山在这首诗中是年青诗人杜甫的自我写照。至于其它诗歌如那种直接抒情和议论的诗歌,其中的象比较模糊或者繁多,更是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的直接表现或者是复合的意象。

无论如何,文学艺术包括诗歌从根本上来说是表现创作主体的,而反映只是一种必要的前提。这样,反映说就不是正确的文学理论,尽管它有时能够出于政治的需要而统治文坛相当一个时期。接下来的问题是诗歌表现创作主体有什么特殊之处,即诗歌的定义究竟怎样才能准确完整。

文学体裁都要表现创作主体,但是它们的表现各有自己的特点,在意与象的比重关系上有着不同的度量要求。简单地说,诗歌直接表现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而其它文学体裁则从整体来讲间接表现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进而,可以这样说,诗歌具有主体性原则,而其它文学体裁大都具有客体性原则。

诗歌遵照主体性原则,直接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黑格尔说,诗歌“特有的内容就是心灵本身……重点不在当前的对象而在发生情感的灵魂。……感情生活的全部……都可以被抒情诗凝定下来,通过表现而变成耐久的艺术作品”。诗歌的主体性原则,体现了其质的规定性。抓住了这一点,许多特点就易于把握了。诗歌为了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目的,常常不顾在心理活动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而真切即真实地表现出来。这一点,在浪漫主义诗人和西方现代派诗歌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诗歌创作的真,是表现诗人自由甚至说是混乱的心理活动的真实准确。

大多文学体裁却不是这样,奉行的是客体性原则,如传统的小说和戏剧就是如此。传统的小说和戏剧,首先要求反映好创作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件和环境,把读者引

入一种逼真的艺术境界之中。在维妙维肖的反映中,流露作者的意向,最终表现作者自己的心理本质及个体生命--不少人恰恰在这一最后的关头“安驻”(出自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一书),失去了艺术的根本。反映好,这是它们第一步的工作,否则读者也会产生反感。读者的接受心理对于诗歌和小说是大不一样的。

由此,诗歌的定义应当符合表现说而不是反映说。几十年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反映说,说明了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有意扭曲的。正如前面所述,任何文学艺术都是要反映的,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集中还是不那么集中的问题。其实,所有的文学艺术都应当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更重要更本质的是所有的文学艺术都应当表现作者自己的心灵世界。至于心理活动的表现,在诗歌中是直接的,而在其它文学艺术体裁中则是少量的直接表现,而更多的是间接的。还可以进一步说明,反映说完全适应于科学文章。科学文章正是要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直接表现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这一诗歌定义核心的认识,就目前来说,笔者认为是最为逼近诗歌本真的。当然,笔者相信随着认识的提高以及艺术的发展,诗歌定义也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130行×40字)

诗歌意义

诗歌的基本意义 -------------------------------------------------- 对于诗歌的功用,孔夫子曾经总结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强化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作为诗词大国,诗词文化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并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因此,了解我国诗词发展的脉络,掌握不同类型诗词的基本特征,对理解和鉴赏诗词是不无裨益的。 《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而“楚辞”是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它与《诗经》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后世;因“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则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态、愿望和要求。以反映社会的动乱为中心的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更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生动体现;入唐以后,我国古代诗词发展到了其高峰时期,“初唐四杰”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诗颓风,开始走向社会、贴近现实,内容清新健康。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多写闲情逸致,格调高雅,意境幽美,诗中有画;而边塞诗中雄奇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则呈或悲壮或奇峭的特色。李白和杜甫或以表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或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诗风泽被百代。中唐“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将文学引向对时弊的讽喻针砭。而晚唐诗歌气格趋于卑弱,染上了浓厚的感伤色彩;到宋代,词由宋初的娱宾遣兴的工具到柳永、苏轼等革新宋词,从都市下层人民生活汲取素材,打破诗词界限,再到南宋,感时伤乱、抗金爱国成为主题,词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宋文学的主要标志;到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传入中原,配合当时流行曲调,出现了具有浓厚市民通俗色彩的散曲; 而明代的高度中央集权影响到诗文的创作,而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市民势力的增长,却促成了适应市民思想感情和文化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等的昌盛;清代,朝廷对知识分子施行高压与笼络两手政策,各种文学样式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回顾总结的时期,其成就最大的不再是诗歌而是小说。

诗歌意象含义

诗歌意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一.树木类 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此外——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二.花草类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1.概念整合理论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心智理论是两个或多个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novel)推理。映射(mapping)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对背景知识的激活。概念整合过程可以把真实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意像中的东西概念化;概念整合模型中生成的推理常常可以引导概念化者的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产生变化。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混合认知模型的理论。(前言) 2.概念的体验性: 人类生存在客观世界中,当人们把客观世界的对象范畴化、概念化时才形成了概念,概念藏匿于人的思维中,通过认知过程概念可以被符号而形成语言系统。 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赵艳芳2001:81)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句,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情采)“故形立则章成矣,发声则文生矣。”(原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诠赋)“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体性) 这段文字说明客观世界作用于心,心生言、言生文。 概念是体验的,是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也就越深。(例如:911)

概念来源于知识。不同的知识范畴可归结为不同的概念。人的心智会将具体的、体验的知识上升为概括的、抽象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的、凝练的表达,心智的体验加工是心智的体验加工是概念的终端产品,概念被视为认识科学的中心。(Robert.A. Wilson, Frank.C. Keil, 2000:177) 概念是通过经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Lakoff& Johnson 1999:497) 海德格尔坚持认为:“人类离不开概念,概念是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的经验都是概念性的,是已经验的概念。”([法]马克.弗罗芒.默里斯,2004:68)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在头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内部联系了”(毛泽东实践论) 2.概念的范畴: 概念的形成以认知范畴为基础,概念是人的思维单位。 概念是由具有该范畴全部通常属性的原型所表征的。(Rosch and Mervis, 1995:7 :537-675)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新词“灰犀牛”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新词“灰犀牛” 发表时间:2019-06-24T11:43:20.417Z 来源:《成功》2019年第4期作者:李楚睿 [导读] 词汇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解读不断涌现的新词,可以探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规律。本文基于“灰犀牛”一词展开讨论,探究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新创意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词汇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解读不断涌现的新词,可以探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规律。本文基于“灰犀牛”一词展开讨论,探究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新创意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概念整合;灰犀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不断产生的新词和新流行语因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被广泛运用,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新词汇的来源、构词手段、构词特点和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新词的语义建构过程是新词语义组成成分语义、语境意义以及新生概念之间的相互整合过程。因此,本文基于认知主义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2017年度新词——“灰犀牛”进行探究,解析其新创意义的形成。 一、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原理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论述两个心智空间中的信息如何互相映射并整合起来,以解释新概念产生之根源,即“对两个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复合概念结构”(张云秋、王馥芳,2003)。 概念整合理论的关键是概念整合网络。典型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心理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拓展三个途径确保整合过程的顺利进行。组合指输入空间中的元素通过建立某种关系在融合空间中组合起来;完善步骤中,人们的背景知识被激活,从前一步骤组成的结构通过背景知识丰富,最后通过想象力将心理空间拓展。这三个步骤是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新概念产品的连续过程(张玮玲,2017)。 二、“灰犀牛”一词产生的社会语境 “灰犀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于2013年1月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提出的。2017年7月,人民日报刊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一文,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是人民日报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此后,“灰犀牛”一词频繁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报道中。 例如:1.“灰犀牛“不容忽视,用预警机制化解股市风险(新京报,2019年2月21日)2.美国国债经济突破22万亿美元,又一头威胁世界经济的“灰犀牛”?(文汇报,2019年2月15日) “灰犀牛”经常被当做金融术语使用,例1-2就主要指在金融市场内经常被提示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例如股市风险、国债攀升以及整体金融市场的危机。 下面的例子:1.养老问题缓缓奔来的“灰犀牛”。(金融界,2018年11月15日)2.倪鹏飞:房地产税开征不应前怕狼后怕虎若贻误时机恐现楼市“灰犀牛”(华夏时报,2018年8月21日) “灰犀牛”一词也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借以指代那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危机,比如例3-4中的养老问题、房地产税等问题。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当前全球化、气候变化、难民等全球性社会问题都正面临巨大的“灰犀牛”风险。 三、“灰犀牛”新创意义的产生 在米歇尔?渥克《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非洲大草原旅游的游客,因为想拍一张完美的犀牛照片而忽视了向导不要距离犀牛太近的警告,直到距离犀牛很近的时候游客才意识到危险,而当犀牛以几倍于人类奔跑的速度向游客冲去,游客想逃脱却发现可行的方法都已失去时机不再奏效。随后在书中,作者用该词来指代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 “灰犀牛”和“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两者之间存在“厚积薄发,前期不受重视,但爆发后后果严重”的共同特征,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关,因为分属于动物和事件两个空间域,从早期理论运用上来看,似乎并不能将两者进行整合。 而沈家煊在2006年提出的“糅合性整合”,就是将两个相似但不相关的概念整合,糅合的基础是相似性,由相似性将两个不相关概念域中的相似性成员的性质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新概念意义,这一整合具有隐喻结构。因此,“灰犀牛”这一动物空间域的属性,激活我们对相似却不相关的事件空间域成员“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整合在一起产生新概念意义(邱艳萍,2014)。 输入空间1中的灰犀牛,其特点是反应迟缓、看似不具备危险性、脾气暴躁,而在输入空间2中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其特点是潜伏期长、易被忽视、破坏巨大。在认知推理过程中,这两者的性质通过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一起投射到复合空间,形成了新创结构:灰犀牛是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在此基础上,认知模式将两者的意义进行组合,并借助有关灰犀牛的背景知识的完善,通过联想赋义进行拓展,得出“灰犀牛”一词的隐喻意义。 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的创造尤为迅速。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分析,既可以解释新词的意义建构,也可以探索新词表层含义背后所隐藏的人类深层思维认知,为词汇意义和认知主义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03. [2]邱艳萍.从概念整合理论来看“临时工”新创意义的生成[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98-102.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一个思想结晶,它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添上了浓 墨重彩的一笔。在古代,诗词歌赋是才能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还一度被纳入选拔人才 的考试范畴,而自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的兴起,诗歌则开始转向了现代诗,与古典诗词 相比,现代诗词的语言更为直白简单,自然也就更容易让人理解,同时也由于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这些因素都使得古典诗词如今在现代人的心中,就是 一些传统的,文绉绉的,甚至是矫情古板的一些玩意儿,致使大家不愿去接触。但是存在 即有理,中国古典诗词至今也没有被丢弃,是因为它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的古典诗歌给人心灵的洗礼。古典诗词的创作可以疏导现代人内心情感, 使生活中的快乐、忧伤及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在孤独时,想想柳宗元的《江雪》,仔细体会诗人的意境,自己的孤独还不及诗人的千万分之一,诗人都尚且可以接受 独钓寒江雪的环境,自己又何尝不能隐忍一时的逆境?思乡之时,吟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宣泄心中满溢的思乡之情;要表做事决心时,吟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可坚定自己的决心;要自我鼓励时,不妨学学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给自己打气加油,总之,”,当我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及对生活的 真实感受用古典诗词表达出来时,就会发现生活被艺术化了,我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心 灵也得到了美的洗礼。其次,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 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总是免不了文化软实力的比较,而中国古典诗词正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个象征。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是“爆竹声 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都是独一无二的,继承并发展中国古代诗词,既传承了老 祖宗的文化,也创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文化的存在能够让一个国家的人民更有民族 认同感,凝聚力更强,而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古典诗词,则是国家文化的一个体现, 也是拉近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个纽带。除此之外,古典诗词背后所赋予的文化故事, 可作为旅游业发展开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 也是对该文化的一种普及。 最后,中国古典诗词对人的修身养性是其特有的。古典诗词创作是现代人生活的艺术品,它品味生活中的“美”,并使这种美感永恒存在。古典诗词在把握人类生活的美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押韵、对偶、平仄、音节等艺术手段,创造出来韵律、 节奏、意象等,往往烘托出美好的意境。创作和欣赏一首典雅优美的诗词,此中的喜乐是 人世间任何别的事情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是诗词中的美能让人们有意去观察和品味生活, 思考生活的真谛,以体味人生境界,达到修生养性的境界。譬如我们常说的“宁静以致远,淡薄以明志”,在追逐名利权势的今天,很需要这样淡薄的心态,以慰藉为名利所累的心灵。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思想结晶,我们要继承发展,用心感受古 典诗词的魅力,同时让我们的生活艺术化,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

“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 一、绪言《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①彰焯地阐明了以诗为教,可以培养温柔敦厚情操的道理。至于“温柔敦厚”的意旨究竟如何,唐孔颖达《正义》云:“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恉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裴普贤先生申言之曰:“大家读了诗经,可以提高人品,养成温柔敦厚的性情。因为诗歌是感情的流露,诗教即本于性情,注重于纯真情思的表达,所以增进文学修养,就有陶冶性情的功能。”同时更进一步地指出:“这‘温柔敦厚’四字,也可说是《论语·八佾》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为政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两章综合的发展。”②徐复观先生在《释诗的温柔敦厚》一文中,则从根本指出,所谓的“温”,就是“不太冷,也不太热”。所谓的“柔”,

指的是“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至于“敦厚”则是“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有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感情”③。我们都知道,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学者对于诗文意旨的说解,也有所不同,虽说作者与读者并非处于相同时空,作者抒发情绪的力量无法发挥及时的效应,读者无法领悟或掌握作者在表现语言行为时的情感、态度与思想,于是以自身的体悟与感受,重新赋予文学作品新的生命,使得读者之意不能与作者之意完全契合,于是出现了所谓“诗无达诂”的现象。④然而,尽管我们无法统一规范诗篇的意旨,但是每一首诗所呈现的都是“不太冷也不太热,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是“本于性情,注重于纯真情思的表达”,是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无邪”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流露与呈现,正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在典籍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推崇《诗经》、强调学习《诗经》必要性的言论,比如在《论语·阳货》篇里,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云:“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在《季氏》篇里,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又如《为政》篇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路》篇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礼记·经解》篇的“温柔敦厚,诗教也”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概念整合理论摘要。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心理基础及生物神经基础之上的,本文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整合认知基础心理空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种意义构建的理论框架(,1998、2002)概念整合理论,也称合成空间理论(,,.)。概念整合是一种心理空间()网络映射的动态认知过程(-),"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王正元,20xx)本文拟从认知、心理及生物神经等方面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进行探讨。 1.认知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类进行有意义思维和理性活动的能力是抽象的,一切有意义概念和理性都是超验的();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则是意义()是指针对能够进行思维和理性活动的人类而具有意义的东西。人的肉体经验和运用想象机制的方式对于人们如何建构范畴、理解经验是至关重要的。(,1987;转引自王寅,2002)(1980)率先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问

题,随后提出了"经验主义现实论"()。(1987)认为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非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尤其是感觉运动系统的经验。(1999497)明确提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理解。 "(,1999497)认为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以及思维的隐喻性是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王寅,2002)概念整合理论将意义视为人的思维模式,即相对于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知体验,意义由大脑操作的心理网络模式整合而成,对其理解源于环境与人的不断相互作用。意义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跨空间投射()和实时(-)整合,从而在主客观结合的基础上理解信息概念的意义。 因此,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在体验主义认知论的基础之上的。 2.心理基础概念整合理论有着一定的心理基础,心理空间理论即是概念整合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1985)在心理空间()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他认为心理空间是人们进行感知、想象、记忆或思维的表征,是人们在思维、会话时,在大脑中临时、动态建构的一些相关信息的概念包()。(,1994)(1985)提出了辨认原则或称可及原则(),用来规范实体与表示指称的语词之间的关系,可及原则在意义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人们思维与会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压力的综合作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花卉类: 8、落花(时光飞逝,青春不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9、菊(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寻找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 语义学家认为意义有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前者为理性意义,或称为概念意义,由于是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它清晰、稳定,不会发生岐义,而后者是多元的,开放的,是一种广义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意思或意味;诗歌的意义、意思和意味,还可以从语言学角度予以阐解。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作为符号,它是声音、形状与概念的统一。其声音、形状是书写与读音,称之为能指,而它后面所附着的概念则为所指,也就是它的意义。能指与所指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通常的情况是一个能指对应一个所指。如“雁”,它读作“yàn”,书写形式则为“雁”,它的概念则是一种候鸟。然而它出现在诗中就可能有多种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理论家看重的是意义,而艺术家、诗人看重的却是意思,虽然都共同使用了语言符号。按苏珊·朗格的意见,语言符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推论符号,它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它是明确的、固定的,也是继时性的。而艺术符号与之相反,它不表现一个时间的过程,它是共时性的。它的特点是基本要素离开了整体就没有独立的固定意义,这些要素都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具有的特殊的含义。所以她说:“所有其它符号的意义组成一个大的接合起来的符号,只有通过整个符号的意义,通过它们的整体结构中的关系才能理解它们的意义。它的符号功能包含在一个同时性完整的表象之中。这种语义可以称为‘表象符号’(即艺术符号)。表象符号的这个特征,是区别于推论符号或者严格意义上的‘语言’的本质特质”。她在《情感与形式》中对由表象符号构成的诗的基本幻象作了说明。她认为诗的基本幻象是某种虚构的“经验”,语言在此已不再行使自己正常的交流功能,不再服务于事实的说明、意思的传达和概念的建立,而是充当一种材料进行经验的构造。“诗人笔下的每一个词语,都要创造诗的基本幻象,都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都要展开现实的意象以便便其超出词语本身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内容”。这就是说,任何事件一旦进入诗的领域,不管它显得如何逼真,都已成为纯粹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于个性的意象”。 用推论符号表现出来的理性意义能否进入诗歌殿堂呢?如果不囿于成见,它也可以写出好的诗歌。从符号学角度看,理性意义是使用者和解释者之间据以对符号的指涉进行的编码和解释的一种既定秩序。正因为双方都信守了既定的秩序,信息才可以畅通地传达。某些政治鼓动诗和袒露心迹的直白诗,出于教化目的或诗人自我表白的需要,往往拒斥歧义的产生。这便给理性意义的凸现提供了契机 结构主义理论家显然是推崇艺术符号的,但他们同样视艺术符号为一种秩序的呈示,只是它采取了隐蔽的形式。在他们看来,诗人的创作,不过是语言系统里,从词义到句法的到位罢了。诗人使用语言就是对语言秩序的认可,语言系统的固有结构屹立在眼花缭乱的语言现象之后,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诗人不过是穿行语言系统内部,在结构的支配下行便搬运和装配。不是作家支配语言,而是语言支配作家,语言结构才是作家的上帝。 上述见解虽有一定道理,但却是片面的。它抹煞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进而否定了他们的创造性。这显然不符合诗歌创作的全部实际。即使主要以推论符号进行诗歌创作时,诗人也并非完全等同于工匠。我们并不否认诗歌的艺术符号也体现了某种秩序感,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语言的固有结构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比起推论符号,艺术符号所创造出来的意象空间是一种“空筐结构”,它的包容将是无限的,可以因人、因事、因地给予补充。如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样是听“雨”,但由于年龄不同,地点不同,境遇不同,却有着不同的意思。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看待诗歌中的意思:所谓意思,反映在诗歌中,是以联想与经验相互关联为机制的多重意义的组合交叉。当我们阐述诗歌的意义时,实际上说的是它的意思。因此,诗歌中的意义只是一种广义的说法,由于它的广义,要确定一首形式独特、蕴藉丰富的诗歌的意义是很不容易的。但美国艺术史理论家潘诺夫斯基在研究了肖像画和圣像画之后,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逐个把握它的意义、意思,直至意味,它同样适用于我们对诗歌意义、意思、意味的把握:

现代诗歌的意义

现代诗歌的意义 常常有人问我,诗人(或者诗歌)的性质究竟是什么? 说到诗人的工作性质,我是这样想的,诗歌就是用风格去消解历史,用差异去分化历史,以便让我们知道还可能存在着另外的生存面貌。诗歌由于自身的文化特征,它专注于描绘人的形象的可能性,探寻丰富的生命意识;这样的工作很少很和历史保持一致,而由于历史自身专断的特性,诗歌便在文化的政治意义上成为“历史的异端”。( 臧棣:《假如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在写些什么……》《山花》2001年第八期。) 诗歌发展到如今,现代诗的个人化风格尤其明显,那么究竟这种个人风格给历史或者生命带来了什么?我们一直在探讨摸索中(或者答案早已隐藏在我们心中)。 现代诗歌的写作,与其说是全面地摧毁现存的语言系统,不如说是对现存的语言系统的巧妙的周旋、适度的偏移和机警的消解以期为它自身特殊的感受力寻找到一个话语的寄存处。 臧棣认为诗歌是一种“慢”,要慢慢的溶解现实的硬壳,把诗歌的精华一分一分地取出来,慢慢地比喻,甚至不惜把比喻的形象过程和比喻时写作者的心里状态也展现给阅读者和他本人。 诸如当代诗人赵嘉音的《羡仙记》:“踏歌行舟/撷一抹桃花染颊/心出明媚,则起华彩/你不早不迟/恰巧在//随你,桃也夭夭/步丈,天涯/煮人间烟火/饮流年”。节奏慢,诗意慢,这是就是“慢”的溶解最佳诠释。 在新诗的语言的理解上,有一个重大的偏差,就是只看诗的语言对时代、对历史的呼应能力,而绝少想到诗的语言的根本性的任务在于重塑我们的生存面貌。 因为诗歌是对人类生命中的“原始力量”进行“战斗”的产物。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诗歌显示的是“人类主体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 在另一种层面上,我现在意识到,诗歌所依赖的最本质的东西并不是个人经验;当然,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集体经验,而是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生命意识,荣格曾称之为“集体无意识”。 从写作的角度看,诗的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大师现象。也就是说,诗的语言是一种大师的语言。这里,“大师”可以指特定时代的某个天才的诗人,也可以指一种独特的文学能力。 再如赵嘉音的《文字的意义》:“点燃人间一道光/烫穿泪水/刺响背离的吻/谄媚节日礼花/翻阅所有事物包裹的意义/直到爱开始萌芽/以吻,以攀爬,以生长/以祝福,以蜕变,以进化/爱他人如自己”。这些文字诗句以及赵嘉音独创的“鸢尾”标题(赵嘉音的鸢尾独创对现代诗的意义在此暂且不谈)使得具备了大师的语言的气势,甚至说用文字去归纳诠释“文字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大师的气魄。 在我看来,现代诗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现象。现代诗的想象力的核心是对抗工业文明背后的工具理性主义。从这个角度看,浪漫主义反映的是现代性的一种自我矛盾。我自己的想法是,浪漫主义在今天依然可以作为一种诗歌的秘密语境出现。对诗歌写作而言,浪漫主义依然可以体现为一种源泉,同时,它也可以是一种语境。 当诗歌脱离了与具体历史语境的复杂纠缠,寻找到了“浪漫主义”过于笼统的价值观后,诗歌也从其他文类中脱颖而出,在当代文化中占据着至高位置。 是一种神圣的语言,或者说,诗是一种显示出存在的高贵品质的语言。还可以说,诗是一种骄傲的语言。而其他的文类诸如小说、散文、和戏剧,在我看来,都不具有这些特征。 我们使用新的语言意味着我们想成为一种新人:一种具有足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反思能力的富于创造性的新人。也就是说,新诗的核心牵涉的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更生能力的问题。

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Fauconnier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正式提出了该理论,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断将其完善、发展。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具体而言,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 (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II (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等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和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达到新的认知。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首先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投射到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整合空间;其次,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整合空间,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例如在“a is b”中,a、b分别属于不同域,在类属空间里为来自两空间的相似特征,整合空间表现为a、b域的不同引起了对两个空间的相似特征的选择性思维,反映了一种动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处理过程(on-line process),换言之,语义的产生是一种动态过程,就如a或者b出现在不同的域时,意义的整合就会变得不同。 这样,概念整合理论包含五个主要特征,即:跨空间映射、来自输入空间的部分映射、类属空间、层创结构和事件的整合。概念整合过程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过程:1)构建过程(composition) ,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层创结构内容的来源;3)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 总之,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

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高洁脱俗。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

浅谈诗歌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浅谈诗歌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诗歌是我过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传承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慷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舰丽的风景线。如:“红笺小字,个个含愁”之幽会弃妇怀情之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占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之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亦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其情真挚动人,其词藻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不怪乎中国许多文学大师对传袭千年之久的诗词大加褒扬,常言习古诗词方能至下笔如有神之境界。 一、诗歌教学的意义 在如今真实的诗歌课堂中,有多少诗被我们的老师这样的肢解,诗歌课堂因而变得苍白。我们是否应该追问我们的诗歌教学的意义到底在哪儿?诗歌教学应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 1、让诗意蔓延于教师的心灵 在如今的经济浪潮中,文学退居到一个小小的角落,而诗歌也从文学的中心走向边缘,在世俗的眼光中,诗歌似乎已无处容身。但是,诗歌理智清明而明察秋毫,能表达最深沉、最激烈的情感二步陷入情感,诗歌能把情感推向高处,引向未来,引向纯粹精神与理想的可能世界。 2、让诗意弥漫于诗歌的课堂 诗歌是人类某种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感情与思想像一条河,只要闸门打开,它就会奔流不息。当教师的激情喷发之时,很容易感染面前的听众(学生)的,诗意就能弥漫于整个课堂。 3、让诗意渗透于学生的生命 把诗的种子播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眼睛、大脑、心灵都被诗化,让诗意渗透学生的整个生命。人一旦有了这种诗人的气质,就能更多地保住童心,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许正是诗歌教学的真谛。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感受性最细致和想象力最博大”的人。 二、诗歌教学的方法

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

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 作者:黄华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320 刊名: 外语与外语教学 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2001(6) 被引用次数:31次 参考文献(6条) 1.王小波驴和人的新寓言 1997 2.Turner M The Literary Mind - The Origins of Thought and Language 1996 https://www.doczj.com/doc/665591099.html,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3 https://www.doczj.com/doc/665591099.html,koff G;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1980 5.Fauconnier G;d 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1998(02) 6.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1994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汪少华.樊欣.WANG Shao-hua.FAN Xin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与语篇连贯——以一则商业报道为例[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9(4) 2.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5(1) 3.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期刊论文]-外国语2001(3) 4.王懿.WANG Yi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期刊论文]-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5) 5.黄华.HUANG Hua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1) 引证文献(31条) 1.刘海迪浅析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阐释[期刊论文]-沈阳大学学报 2011(3) 2.祝敏.席建国国内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十年(2000-2010)述评[期刊论文]-理论月刊 2011(11) 3.彭姿从认知视角分析春晚小品《策划》的言语幽默[期刊论文]-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4) 4.刘宗开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英语新闻语篇教学的切入点分析[期刊论文]-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0) 5.莫国辉.何斌概念整合理论对动物寓言的阐释[期刊论文]-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 6.熊乐概念整合理论对"idea"在英语习语中的隐喻阐释[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26) 7.黄琪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初探[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0(11) 8.左广明隐喻机制认知解释的反思[期刊论文]-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1) 9.何斌.莫国辉.赖洁.张爱玲2000-2009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研究的综述——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刊载的核心期刊论文为视角[期刊论文]-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6) 10.潘筱概念合成理论对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言语幽默的解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9(49) 11.耿协萍隐喻镜头下的股市语言——隐喻在股市语言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1) 12.李慧艳论概念隐喻、整合理论与隐喻推理[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8(12) 13.林俐.王海燕探求概念整合中的认知连接链[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4) 14.许群爱.康灿辉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中新奇隐喻的阐释[期刊论文]-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