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00)

一、培养目标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着重于药品研发、生产工艺、药品流通及安全用药等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专业博士研究生解决制药工业领域内重大应用性课题或新药创制研究的关键技术的综合能力,提高专业博士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方向

1.化学合成药物的研究与制备工艺

2.药物制剂工艺技术研究

3.药物分析测试与质量标准研究

4.微生物与生化药物的研究与制备工艺

5.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制备工艺

6.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

7.药物安全有效性评价

8.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达到培养方案的正常要求者可3年毕业。

四、应修总学分数

专业博士研究生应修博士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15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必修课(公共课、管理类课程、科研素养类课程)

2.选修课(与研发方向相关的专业类课程)

六、中期考核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淘汰制,具体办法及考核时间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

1)学位论文的选题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关注制药工业领域内重大应用性课题或新药创制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突出课题的实用性。体现工程博士在课题工作中科研素质、研究方法与技术、管理水平等综合能力。注重课题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工程博士研究生将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工作。以专业或学院为单位组织考核专家(含校外具有实践经验、具有研发经历的高级技术人员),对工程博士

的选题、课题设计、参考文献资料、课题预实验结果等进行综合考核,专家审核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者,提交论文撰写计划,方能正式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对不适宜进行工程博士继续培养的研究生进行淘汰。

2.定期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

每隔3~5个月,工程博士研究生在本专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指导小

组对论文工作进展中的问题和难点给予及时指导,以便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3.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原始资料审核

工程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个月,由药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进行预答辩工作。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重点检查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创新成果及创新水平、论文工作量、有无违反学术规范现象等,对原始资料进行认真审核,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预答辩情况填写《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备案。

4.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由本人申请、导师推荐、药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

过后,严格按照《山东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组织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工作,切实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5.学文论文及学术成果要求

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为解决制药工程领域实际的项目研究性论文,要求:实验设计科学性强,技术路线明确,实验数据真实,文章结构合理,语言通畅,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或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字数一般不得少于3万字。需将已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其它成果)以附件方式附在学位论文之后。

工程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所承担的课题成功地进行项目转让(转让费达50万元以上,以转让合同为准),工程博士研究生为第一项目完成人。或工程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所承

担的课题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以专利授权为准),工程博士研究生为第一发明人。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参考书

(1)药物合成反应,闻韧主编;

(2)高等有机化学,A、B卷;Textbook of Dru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3)R.M.坎普等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宁永成主编。

(4)药用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第二版).Dewick PM主编;娄红祥主译.

(5)制备色谱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Hostettmann K,Marston A,Hostettmann M主

编;赵维民,张天佑译;

6)中草药现代研究(一至三卷、仪器分析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北京:北

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年1月.

(7)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二版).宁永成主编.

(8)新编有机合成化学.黄宪,王彦广,陈振初编著.

(9)药物新剂型新技术,陆彬主编;现代药剂学,平其能主编;

(10)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等主编;《基因工程原理》,吴乃虎主编;

(11)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方福德等主编;

(12)分离纯化原理,顾觉奋主编;

(13)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4)分子药理学(第二版),金荫昌主编;

(15)药理学前沿—信号、蛋白因子、基因与现代药理,魏尔清主编;

2.阅读期刊

Nature、Science、Drugs of the Future、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Planta Medica、Phytochemistry、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Tetrahedron、Heterocycles、Chem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Biomedical Analysis、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International Journal pf Pharmaceutics、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Cell、Biotechnology、Immunology、Pharmacology、Drugs、Pharmacological Review。

药学学报、药学进展、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工程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5C12069002

高等药物化学

(全英语)

Advanced Medicinal

一644李敏勇考试Chemistry

培养方案审批表

本学科、专业负责人(签名):

联系电话:

年月日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研究生院审批意见:

院长(签名)

年月日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Geological Engineering (081401) 一、专业简介(Ⅰ Major Introduction) 地质工程专业门类为工科,一级学科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是国内最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地学类专业之一,是我校双一流学科“地球科学”的主要支撑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是在原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探矿工程”两个专业的基础上,经过60余年的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始建于1956年,“探矿工程系”专业始建于1959年。1993年原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探矿工程”专业改名为“勘察工程”专业。1999年,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勘察工程”专业分别调整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方向和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分别隶属于当时的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勘察与机电工程系。2001年底,成都理工学院重新组建并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和工程地质方向统一归属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12年,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调整要求,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并沿用至今,仍设工程地质和钻掘工程两个方向。 地质工程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以地质学及机械学原理为基础,认识、分析和解决地质工程问题,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方法和手段,为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服务。我校工程地质方向主要在山区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钻掘工程方向在岩土钻掘工程材料、岩土钻掘机具、定向钻探与取心、非开挖水平定向钻进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与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本专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还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本专业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 本专业全面落实企业导师制度,采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联合指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四年中,每年一次校外实习。 二、培养目标(Ⅱ Academic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到相关工程训练,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与职业素养、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能力,能在地质工程相关领域承担资源开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及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5年后经过持续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达

2016级矿井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级矿井建设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制高职)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采矿工程系 2016年7月

矿井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编号:520502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一)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二)学历层次:大专 (三)学制:三年 三、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毕业生 四、专业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我院近几年对省内部分大中型煤矿调查,全省煤炭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16%,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12.7%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缺口2.34万人,而且专业人员岗位分布呈“生产一线少、辅助单位多”的格局,专业技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仅占13.4%。根据全省煤矿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到2011年底,全省煤矿企业“六长”和副总工程师专业学历必须具备煤炭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其它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学历必须具备煤炭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到“十二五”末,全省煤矿企业“六长”和副总工程师具备煤炭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研究生学历达到7%以上。其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煤炭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20%以上;全省煤矿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具备煤炭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以上,特有工种中专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实行变招工为招生制度。从2011年到2015年,新招从业人员中直接招生的比例要分别达到25%、35%、55%、75%、100%。到“十二五”末,全省所有煤矿新招从业人员必须直接从院校合格毕业生中招用,不再从社会上招用。

此外,依照《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晋政办发[2008]15号)要求,“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年产60万吨以上的煤矿,至少要配备大专以上学历的矿井建设业人员5名,全省需配备高职学历以上毕业生6000多人。矿井建设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招生形势好,就业率高,专业地位十分重要,属于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专业,搞好专业建设既是煤矿建设生产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对其他相关专业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职业面向 目前矿井建设已趋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随着矿井建设事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的广泛使用,煤矿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近年来我院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工作岗位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确定了矿建专业的职业面向和人才定位。 矿建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单位或企业有:省内外煤矿生产企业、煤矿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咨询中介机构、矿井建设监理公司、矿井设计部门等,从事矿井设计、建设和井巷工程掘进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及煤企的计划、预算、生产调度等岗位工作。 (三)就业范围与岗位 通过深入煤矿建设和生产企业调研,召开专业分析研讨会,确定了矿建专业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工作岗位。主要有:施工操作岗位、技术管理岗位、技术咨询服务岗位,进一步归纳为三种职业领域。具体见下表4-1: 表4-1矿建专业的就业岗位 职业领域职业岗位 技术操作工作钻眼工、爆破工、机掘工、锚杆支护工、喷浆工、支架安装工、装载机司机、钉道工、防尘 工、注浆注水工、探放水工、配气工、砌料工等。 技术管理工作掘进队、采煤队、支护队、地质队的技术员、技术队长等; 采掘区、通风安全区(科)、生产科技术主管工程师、区(科)长等。 职业拓展岗位工作建造师(矿建专业)、采掘机电设备管理员、开采生产技术主管工程师、井巷工程计量计价 员、煤矿中介服务机构技术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

最新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资料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01,授理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从事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人才。 2.掌握坚实宽广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国际前沿课题及其发展动态。 3.在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受到科研全过程的训练,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相关领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达到学校要求。 4.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和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具备用外文独立撰写学术论文以及在国际会议上用外文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生、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 学分。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5)预期成果; (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北航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1)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 道路与铁道工程(081401) 二、培养目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3.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培养方向 1.道路与铁道工程的检测与加固; 2.土木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理论; 3.岩土本构理论及工程应用; 4.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材料; 5.工程结构仿真。 四、学制 学历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博士研究生一般在入学后1年内完成课程学习,应在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前完成课程学分,应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全部学分和培养要求的有关环节。 鼓励博士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 五、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 (1)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 高等工程数学与数学基础(数值分析、数理统计、矩阵理论、最优化理论与算法、数理方程、常微分方程、数学试验),专业基础知识(变分与有限元素法原理、高等混凝土结构、高等土力学、高等土木工程材料学、高等结构动力学、工程结构可靠度、工程塑性力学)。 (2)专业综合知识 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高等钢结构,混凝土徐变力学,基础工程学,建设项目管理,高等岩石力学,建筑结构健康诊治,混凝土结构试验,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建筑结构无损检测技术,土动力学,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与应用,组合结构,城市地下工程,理论土力学与现代岩石测试技术,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综合课。 (3)学科前沿与交叉学科知识 现代工程结构进展,材料科学进展,空间数据处理,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科学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最新】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能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的场地评价,岩土体特性分析,特种地基加固处理,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地质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熟悉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 掌握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工程勘察,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和法规.具有进行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地质工程 四.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勘测与设计.地下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地质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要求) 设计1——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初步训练.设计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一部分为单层厂房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及结构设计图纸. 设计2——岩土体工程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岩土体工程设计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及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设计3——基础工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有关资料选择基础方案,并进行设计.计算.绘出施工图.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基础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测量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时间1周,内容为工程测量,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时间3周,内容为地质认识实习. 教学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7周,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原位测试.室内资料分析与整理.要求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_周.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达到工程师工作能力的初步训练. 要求:选题尽可能结合生产实践,做到一人一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答辩: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由系统一组织答辩. 六.主要实验 室内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建筑材料试验等).野外现场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现场原位测试.工程监测及检测等) 七.最低毕业课内总学时:2500学时 最低毕业总学分:模块a:_6学分+9学分模块b:_8学分+7学分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篇一: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根据《关于公布的通知》(西交研[20XX]59号)文件精神,即日起开始启动我校20XX年“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旨在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高年级优秀博士生继续安心于科学研究,力争在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申报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我校在读博士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 (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读博士期间学位课成绩优良,学位论文开题并已经做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质,愿意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扩大已有成果。

(3)身心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博士入学时间满3年且攻博身份为国家统招统分。 (4)已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工医类申请人应已在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经管人文类申请人应已在SCI/SSCI/AHCI源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所属学科权威期刊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 3.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每年申报一次,全校选拔名额20名左右,本次不具体分配各学院推荐名额。请在读博士生积极申报,于20XX年10月26日(周一)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研究生院学位办。 需报送的电子版材料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需报送的书面材料为: (1)《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培养方案设计

附件一:教学安排 课程性质课程编 号 课程名称 考试学 期 学分 学 时 上机时 数 实验时 数 公共基础课 必修 002016 形势与政策(1) 1 0.5 17 专业基础课 必修 030397 土木工程与土木工程师1 1 0.5 17 公共基础课 必修 031106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上) 1 2.0 34 公共基础课 必修 0703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2.0 34 公共基础课 必修 100470 大学计算机A 1 2.0 51 公共基础课 必修 110258 综合英语1 1 2.0 34 公共基础课 必修 110276 大学英语三级 1 2.0 34 公共基础课 必修 110279 大学英语(A)1 1 2.0 34 公共基础课 必修 122004 高等数学(B)上 1 5.0 85 公共基础课 必修 123001 普通化学 1 3.0 51 公共基础课 必修 123002 普化实验 1 0.5 17 公共基础课 必修 124003 普通物理(B)上 1 3.0 51 公共基础课 必修 320001 体育(1) 1 1.0 34 公共基础课 必修 580006 物理实验(上) 1 0.5 17 公共基础课 必修 110277 大学英语四级1,2 2.0 34

号期时数数公共基础课 002017 形势与政策(2) 2 0.5 17 必修 公共基础课 030396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下) 2 2.5 51 必修 专业基础课 030398 土木工程与土木工程师2 2 0.5 17 必修 公共基础课 110259 综合英语2 2 2.0 34 必修 公共基础课 110278 大学英语五级 2 2.0 34 必修 公共基础课 110280 大学英语(A)2 2 2.0 34 必修 公共基础课 110323 中外文化比较 2 2.0 34 必修 公共基础课 122005 高等数学(B)下 2 5.0 85 必修 公共基础课 122010 线性代数B 2 3.0 51 必修 公共基础课 124004 普通物理(B)下 2 3.0 51 必修 公共基础课 320002 体育(2) 2 1.0 34 必修 公共基础课 360011 军事理论 2 1.0 17 必修 专业基础课 450175 工程力学I 2 5.0 85 必修 公共基础课 580007 物理实验(下) 2 1.0 34 必修 公共基础课 002018 形势与政策(3) 3 0.5 17 必修 专业基础课 030130 结构力学Ⅰ 3 4.0 68 必修 公共基础课 030465 C++语言 3 2.5 51 必修 公共基础课 070374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3 3.0 34 必修 专业基础课 080075 土木工程材料 3 2.0 34 必修 实践安排 080157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 3 0.0 17 (SJ)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能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的场地评价,岩土体特性分析,特种地基加固处理,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地质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熟悉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掌握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工程勘察,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和法规。具有进行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地质工程 四、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

勘测与设计、地下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地质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要求) 设计1——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初步训练。设计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一部分为单层厂房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及结构设计图纸。 设计2——岩土体工程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岩土体工程设计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及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设计3——基础工程设计 时间:1周

中南大学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划

中南大学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数学是一门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下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数 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根本特点是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 象的量的侧面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并指导人们能动 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数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起着思想库的作用;又是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重要 工具,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至关重要。 我校数学学科于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是湖南省重 点学科。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1981年全国首批博士点、“十五” 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学科是1981年湖南省首批硕士 学位授予点之一,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数学学科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历层次高、势力 强劲、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学术梯队。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专 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 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 练应用计算机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

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成果; 3.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 学术交流能力。 三、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培养要求 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本学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的最长年限为6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学 年。

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岩土工程 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401;学位授权类别:工学博士 一、学科概况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岩土工程学科是以岩土的利用、改造与整治为主要研究对象。本学科范围包括铁路交通、土木、水利及环境工程中的各类地基、基础的强度、变形与稳定问题以及设计、施工、测试技术等的研究。 本学科主要相关学科有工程力学、结构工程、水工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 岩土工程学科的勘察、试验测定、方案论证、设计计算、施工监测、反演分析、工程判断等特殊的工作程序是铁路建设的基础保障。本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对中国高速重载铁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岩土工程学方面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了解并掌握岩土工程的学科现状、学科动向、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能组织实施科研与施工所需的试验、监测、分析和研究。在本学科领域具有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基本素质。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地基基础及加固技术 主要研究天然地基、深基础、软弱和特殊土路基以及地基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发展和实践中的新问题;地基基础的计算理论和测试技术;软弱地基的加固技术及其应用。

地质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备系统的基础地质、能源地质、固体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环境地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数理化、计算机、外语基础、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人文素养,在能源与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地学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地质学基础、能源地质、固体矿产地质、矿井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懂得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法律和国防知识。掌握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地质研究工作,具备解决能源与资源的勘查工作或与各类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合理利用能源与保护自然地质环境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在培养方向上可以在煤、油气资源勘查、矿井地质、固体矿产勘查、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与工程等方面有所侧重。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1. 主干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资源勘查工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2. 主要课程 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煤及煤层气地质学*,矿产勘查与评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瓦斯地质学*,遗迹学理论与应用*,矿床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为特色课程)

2014级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4级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金属矿开采技术 专业代码:540302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掌握采矿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采矿生产各区域主要岗位操作技能和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现场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金属矿山生产一线从事矿山各岗位的操作、控制等工作。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技能和文明生产习惯,达到采掘、运输、爆破标准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规格 一、能力要求 1.具有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穿孔爆破、采掘、运输、排岩等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具有穿孔爆破、采掘、运输、排岩生产主要岗位的操作能力和处理一般事故的能力。; 3.具有对生产主要设备使用、维修的能力。 4.具有对采矿生产工艺进行初步改进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和初步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6.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营销知识; 7.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 8.具有较好的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 9.具有较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具有查找资料、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11.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科学思维方法能力; 12.具有较好的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13.具有较好的评估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能力。 注:应取得至少一种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二、知识要求 1.掌握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必需的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等必要知识; 2.掌握与职业基础技能相适应的机械基础知识、工程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制图、工业电气控制等基础知识 3.掌握与职业技术技能相适应的矿山地质、爆破工程、矿山运输、采掘机械、金属矿床开采技术、专业外语等专业知识; 4.具有初步的生产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及市场营销基础知识。 5.了解采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以及绿色选矿的相关知识。 三、素质要求 1.道德修养:政治合格、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知法守法、心理健康。 2.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3.职业品质: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学习新技术、收集信息、科技协作与知识转移能力;具有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方法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的能力;具有合理制订工作计划的能力。 就业面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露天矿山及地下矿山等单位,从事矿石的剥离、采掘、产品处理等生产一线的工作,主要生产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和管理等工作,采矿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等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分析和检验等工作。 初始岗位群:牙轮钻机司机、爆破工、电铲司机、采矿工、电机车司机、调车员、推土机司机。 发展岗位群:通过3~5年的工作,各生产岗位班组长、作业长,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环保和质检等部门。车间主任、调度长、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环保和质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 职业证书

1305(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docx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为 依据,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宗旨。依托周秦汉唐文化传统、西北民族 民间艺术传统、延安文艺传统、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的艺术传统,立足西安, 辐射西北,面向全国,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艺术知识和理论,以具有与当代先进 文化知识相融合的艺术理念,活跃国际艺术和艺术教育交流,扩大学术开放的 视野,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服务。本培养方案切实遵循博士研 究生教育的规律,同时反映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特点、学术 特色,是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各方向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性方案和基本要求, 也是各方向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培养目 标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人文社会学科 方面掌握坚实广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设计学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学术 创新研究能力,从事设计学研究、教学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治学态度严谨,掌握系统设计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当代国际视野,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能够通过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 究方法,独立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创造性科研成果。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熟练的阅读能力,较好的写作、翻译能力和一 定的听说能力。能够以外语为工具,熟练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掌握 设计学科国际前沿动态。 二、学科及学科方向简介( 3-4 个) (一)学科简介

土木工程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授工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新型数值方法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地基处理理论与应用; .地震和风荷载下结构隔震减震(振)和智能控制; .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与应用; .大跨度结构与高层结构;.新型材料与高性能混凝土; .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补强修复技术;.结构防火防雷理论和技术; .大跨桥梁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隧道抗震分析和设计理论; .道路工程;.交通工程。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跨一级学科课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学分。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 ()课题的来源、意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预期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中期报告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完成论文中期报告;()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与实践

人才培养 总第259期 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提高学生教学效果,工程师,一、式单一,适应性不足;乏工程经历;二、计划”,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程实践能力。在于校内实践,更在于在煤矿企业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前的“3+1”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校企对接,实行“3+1”培养模式,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三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到签约单位进行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模式既为煤矿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构建突出特色、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矿工程专业依托专业丰富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并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其中教学体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采”。通过主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采矿专业课程体系趋于合理,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也将进一步优化。 第二,精炼教学内容,实现七个“结合”:着眼于专业的拓展,实现煤矿开采与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相结合、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满足采矿技术发展的需要,实现采矿与机电相结合、采矿与信息技术结合;体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实现采矿与岩土工程相结合;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采矿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采矿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第三,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井特殊开采等方向具有优势和特色,科研成果突出。将优秀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全过程,教学成果突出,建设了“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国家精品课程2门、“矿山压力与控制”校精品课程1门;出版特色教材5本,其中《矿山压力与控制》获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 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郭惟嘉?刘?音?陈?静 摘要:在分析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与改革,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由此制订满足采矿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郭惟嘉(195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音(1973-),女,陕西杨凌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青岛?266590) 中图分类号: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2.36.025 (下转第56页)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06 10:29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664633507.html,/kcms/detail/11.3776.G4.20121206.1029.025.html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公共要求部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要求部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制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一、培养目标 1、思想品德要求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用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专业能力要求(详见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 3、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博士基本修业年限四年,最短不少于四年,最长不超过八年。 三、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 1.公共学位课程设置 2、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见各专业) 3、补修课程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3门,具体课程由导师在个人培养计划中安排,跟硕士研究生上课,但不计学分。 四、学分要求 1.总学分要求 不低于15学分,不超过17学分。 2.学分分配 公共学位课程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5-7学

分。 博士研究生可以选修第二外国语,所选语种可为日语或法语,但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必须选英语为第二外国语。 选修课程按照研究方向由导师与博士研究生共同决定。 3. 学分计算方法 除公共学位课程外,其它课程理论教学20学时为1学分,实验教学30学时为1学分。 五、学术活动 学科和导师应尽可能为博士研究生到外单位或外地进行试验、实习、调查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提供并创造条件,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的精神。此项活动要纳入学科工作中。 为了使博士研究生了解更多的学术动态和掌握学科前沿,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如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班等),其中必须作1次以上学术报告,经导师、学科和学院评定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培养环节。 六、论文发表 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在一级期刊上发表;或者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被SCI、EI或ISTP检索。以上要求发表的论文均需署名第一单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者排序为博士生第一、导师第二或导师第一、博士生第二。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已不是单一的规格与模式,对于科研型、应用型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采取不同方式和方法,做出不同要求和安排。 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培养由指导老师负责,指导方式采用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研究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一般

1.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Mining Engineering (门类:工学;二级类:矿业类;专业代码:081501)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宽泛、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固体(煤、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开采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具备采矿科学与研究及采矿技术与工程基本知识的,能在矿业工程领域从事矿区规划设计、矿山开采及地下空间设计与施工、生产技术管理、安全技术、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除了学习工科基础课外,主要学习矿床开采、岩土工程、矿山安全与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矿山规划、开采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矿山企业就业,也可以到研究院、设计院等部门工作,还可以到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工程知识:具备扎实的数学、工程力学、计算机、工程制图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采矿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专业知识,并能用于解决复杂的采矿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采矿工程学科的理论前沿、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能够将采矿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用于识别、表达、分析复杂采矿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的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掌握矿区规划、矿井开拓开采设计方法,能够按照安全规程和设计规范等法律法规,在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基础上,进行相应设计及规程编制,并在设计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及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相关科学方法对采矿工程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采矿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施的初步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按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学科分类,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我国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可谓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交叉学科如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卫生法学(Health and law)、医疗保险学(Medical insurance)等加盟,使得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广泛;另一方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门主干三级学科也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如社会行为与健康(Social behavior and health)、医院管理(Hospital management)、医学教育管理(Med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卫生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卫生政策与卫生体系科学(Health policy and system sciences)等,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深入发展。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致力于揭示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属性,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双向影响,概括和总结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实证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通过社区实践,发展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社会卫生措施。本学科培养的人才除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外,大多在卫生事业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岗位上工作,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中南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85年,目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该学科的社会行为与健康研究方向是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知识面较广、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博士学位申请者的背景、课程学习情况和毕业研究论文领域,按国家规定可授予医学博士或管理学博士学位。 本学科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坚实、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深入农村与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实践工作;具有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以分析和解决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获得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